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案新人教版_第1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案新人教版_第2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案新人教版_第3頁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案新人教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4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清朝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學問與實力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基本狀況,思索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緣由和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教材《相關史事》《清代紡織圖》和觀看影像資料,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概況,感受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接著發展;通過問題探究,分析經濟發展的緣由和影響。情感、看法與價值觀初步感受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初步了解自然、社會發展與人口增長的辯證關系。重點農業生產復原發展的緣由、表現及意義。難點如何辯證地看待人口的增長。結合課件課堂導入環節,展示《盛世滋生圖》局部,設置疑問,激發學生愛好。經過清初的復原,社會經濟在清朝前期得到快速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據歷史學家探討,當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首位。清朝前期的社會經濟有什么新的發展改變?人口增長的狀況如何?一、農業生產的復原和發展1.農業復原和發展的概況老師:(出示材料)材料一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間,耕地面積增加了40%以上。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間,人口快速增長到3.6億。材料二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納多種種植方法,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高產作物甘薯的種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廣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經濟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煙草,種植面積漸漸擴大,在當時已成為商品。材料三乾隆年間,原來不種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區,栽培棉花的占特別之八九。清朝前期,甘蔗種植遍及東南沿海各省。廣東一地方種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頃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像蘆葦一樣。材料四康熙帝對興修水利極為重視。親政以后,他把“三藩”、河工和漕運列為首先要解決的三件大事。康熙帝曾六次南巡,其主要目的是督察對黃河的治理,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參加治理黃河達30多年,收到顯著成就。不僅暢通了漕運,而且大大減輕了黃河中游和淮河沿岸地區的水患威逼。康熙時,還組織民工修竣永定河,為了防止海潮侵害農田,還多次修筑海寧、海鹽的海塘。老師:清朝前期農業生產的復原和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探討得出)材料一反映了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人口快速增長。材料二反映了在莊稼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材料三反映了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材料四反映了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輸河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很多堤壩、渠堰、海塘。2.農業發展的緣由老師:促進農業發展的緣由有哪些?請結合材料和教材內容,歸納得出。材料一清軍入關后,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為了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駐藏大臣和伊犁將軍;平定了噶爾丹和大、小和卓叛亂。材料二清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材料三原產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明代引入中國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材料四清代的經濟在明代的基礎上接著發展。材料五廣闊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學生:(探討得出)材料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為經濟的發展供應了政治前提。材料二:統治者留意調整統治政策。材料三:新的作物品種的引進和農業、手工業技術的進步。材料四:前代的基礎。材料五:人民的辛勤勞動。3.農夫生產的發展影響學生: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旺盛。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老師:(過渡)農業發展是手工業發展的前提。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97-99頁內容,歸納總結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表現有哪些?1.清朝前期的手工業生產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1)絲織業、棉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瓷業、制糖業、制茶業等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2)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其中有些頗具規模,如江寧聞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老師:(補充)(1)激勵商人開礦。順治時,政府嚴禁民間開礦,后來不斷放寬開礦政策。乾隆時,政府激勵商人開礦,礦冶業快速發展。云南的銅礦,數量多,規模大,乾隆年間有500余處。(2)南京、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青出于藍,超過了蘇州。廣州的絲織業發展也很快速,到乾隆時有織工數萬人,所產紗綢之精良已遠勝于南京及蘇州,博得了“廣紗甲天下”的盛譽。(3)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擴大。景德鎮的制瓷業在明末清初曾遭到嚴峻破壞,后來逐步復原,到雍乾時期該鎮已“廣袤數十里,業陶數千戶”,重新復原了全國制瓷業中心的地位。(4)邊疆少數民族的手工業也發展起來。2.清朝前期商業發達的表現(1)陸路和水運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特別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市場組成的商業網。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有的地方居民超過萬戶,比縣城的規模還大。如吳江縣的盛澤鎮、湖北的漢口鎮,到清朝時已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在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等大城市中,工商業特別旺盛。乾隆時期的蘇州,據載已擁有“十萬煙火”,財寶“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2)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擁有雄厚的商業資本,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這些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晉商主要販賣糧食、食鹽、綢緞等,到乾隆時又特地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便于貨幣流通。與晉商相匹敵的是徽商,他們主要從事食鹽、典當、茶葉、木材、糧食、布綢等行業的經營活動。老師:(補充)從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到清朝前期,兩個世紀之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始終處于萌芽狀態,在整個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舊占據統治地位。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之所以緩慢,是因為它遇到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嚴峻阻礙。三、人口的增長1.老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99-100頁內容,找出人口增長的緣由、概況和帶來的問題。學生:(1)緣由:清朝前期的統治者實行一系列復原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加,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概況: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2)帶來的問題:①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沖突漸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自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峻,地力下降。②浩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2.老師:(出示材料)材料一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說:“本朝自統一區域以來,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戶口雖增,而土田并無所增。分一人之產供數家之用,共謀生焉能給足?”材料二乾隆四十六年,黃河“河灘地畝,盡皆耕種麥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圍打壩,填塞日多”。老師:(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問題?(2)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3)從上述歷史現象中,你能得到什么相識?學生:(探討得出)(1)材料一反映了人口增長速度超過耕地的增長速度,糧食問題突出。材料二反映了人地相爭的現象。(2)清初實行了復原經濟的措施,后又實行攤丁入畝;人口增長過快。(3)人口增長,勞動力增多,能促進經濟發展,但要留意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清朝前期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特別重視發展生產,實行一系列措施,使農業生產得到復原和發展,從而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使國力增加,社會安定,到乾隆時社會經濟呈現旺盛景象,出現了“康乾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