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團體標準
(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一、項目來源根據《廣西標準化協會關于下達2021年第三十三批團體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桂標協〔2021〕91號)精神,本標準由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林分院提出,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林分院、資源縣科技情報研究所等單位共同起草的團體標準《桂北山區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規程第1部分:雜交鱘》,項目計劃號:2021-3301,制定周期12個月。二、項目背景及目的意義根據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促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的任務要求,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實施漁業發展支持政策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財農〔2021〕41號。廣西為加快推進自治區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農業農村廳會同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等10個廳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廣西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落實漁業基本經營制度,科學設置養殖發展布局、發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和信息化建設等重點工作。與此同時,桂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桂林市養殖水域規劃(2019—2030年)》中指出桂林市養殖區規劃總面積約為3.85萬hm2,主要包括池塘養殖區、山區流水及冷水性魚類養殖區、稻田養殖區三類。《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廣現代生態技術養殖”、“打造龍勝、全州、灌陽、興安、資源等桂北冷水魚優勢區”。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驅動下,自“十三五”以來,桂林市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以“漁民增收、漁業增效”為目標,水產養殖結構逐步優化,水產養殖業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據統計,2018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0895hm2,水產品總產量95958t,漁業產值15.52億元。冷水魚是水中的活化石,在我國,冷水魚的品種多,資源豐富,50多年的發展使冷水魚產業初具規模。冷水性魚類對環境及水質要求苛刻,產品營養豐富、味美,對人體健康十分有利,是國際公認的安全、高端食品,在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由于受養殖用水條件的限制,近年來,冷水魚產品一直處于供需緊張的局面。鱘屬亞冷水魚,是世界上珍稀的淡水魚類,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西方人愛吃的魚子醬即是鱘魚卵所制成,被列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近年來,隨著雜交鱘養殖技術得到大規模的示范推廣,近幾年鱘魚在養殖品種上雜交鱘基本代替了原有的純種鱘魚,如西伯利亞鱘、史氏鱘、小體鱘、俄羅斯鱘等。目前鱘魚有多個雜交品種,大量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養殖方式下,多數雜交鱘具有比純種鱘魚更高的成活率,體現出其雜交優勢,具有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抗病力強,餌料系數小等優點,養殖前景、市場前景好。桂林具有兩廣其他絕大部分地區無法具有的自然冷水資源,因地制宜,在桂林發展冷水魚養殖業可形成獨特的產業優勢。近幾年來,已有多個名貴冷水魚品種在桂林資源縣、龍勝縣等安家落戶,產品銷往發達地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所出產品占廣西市場份額90%以上。其中,資源縣主要養殖品種有虹鱒魚、鱘魚、美洲紅點鮭等,產值超千萬元。但是,適合冷水魚養殖的區域大多處于高寒山區,傳統的養殖方式的建設成本高、水資源利用率低、單位面積效益低、水體易污染、養殖環境不可控、養殖尾水排放、食品安全等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了雜交鱘養殖的發展。2021年,農業農村部發布了農業十大重大引領技術,“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技術”位列其中,陸基圓池循環水生態養殖是一種新型的養魚模式,該模式區別于傳統池塘養殖模式存在人工成本高、飼料利用率低、養殖水污染周邊生態環境等諸多弊端,而是利用陸基高位圓形養殖池集成高效固體排泄物自凈技術、資源化水處理技術、魚類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技術和智能化控制技術等構建不受地形地勢影響、不破壞土地性質的新型水產養殖模式,通過蔬菜、微生物分解、藻類和濾食性魚類的生態互利作用,實現水產養殖尾水低碳高效零污染排放和資源化利用,具有占地少、不受地勢影響、成本低、養殖池自凈能力強、集約化智能化程度高等優點,該養殖模式的出現掀起了水產養殖技術的新革命。根據各市縣區漁業主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開始,陸基圓池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逐步在廣西各地區進行推廣。目前廣西已投入建設陸基圓池5000多個,養殖水體面積35萬m2,預計優質水產品產能約2.5萬t/年,其中成規模養殖企業20多家。經過4年多時間的努力,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得以推廣和應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模式在推廣和應用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陸基圓池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宣傳力度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水產養殖戶對陸基圓池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缺乏了解等原因,導致陸基圓池循環水生態養殖水產品知名度低、產品附加值低,市場行情持續低迷。因此,通過制定團體標準《桂北山區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規程第1部分:雜交鱘》,旨在通過加強標準與技術融合,以標準化為抓手,發揮引領性技術在推動產業增效和區域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帶動作用,用好國家和自治區、市級支持政策,會同有關部門不斷加強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示范指導及標準化管理,推動陸基圓池生態養殖環節標準化,這對桂北山區當地水產品商品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產業化建設,助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廣西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項目編制過程(一)成立標準編制工作組團體標準《桂北山區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規程第1部分:雜交鱘》項目任務下達后,由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林分院牽頭組織成立標準編制工作組,起草單位制定了起草編寫方案與進度安排,明確任務職責,確定工作技術路線,開展標準研制工作。具體編制工作由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林分院、資源縣科技情報研究所等起草單位組成的標準編制工作組負責。編制工作組下設三個小組,分別是資料收集組、草案編寫組、標準實施組。資料收集組負責國內外有關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的文獻資料的查詢、收集和整理工作,查閱前人對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的研究情況和目前科學界對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的研究進展。草案編寫組負責標準立項、征求意見、審定、報批等階段的標準文本及編制說明的起草工作,包括標準制定過程各階段標準文本及相關材料的修改和完善。標準實施組負責《桂北山區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規程第1部分:雜交鱘》標準發布后,組織水產養殖業相關協會、企業等,開展標準宣貫培訓會,對標準進行研討和詳細解讀,使相關人員了解標準,熟悉標準,并能根據標準對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等進行規范化操作,提升水產品產量和質量。為確保標準的實施效果和綜合運用率,對標準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對標準提出持續改進意見。(二)收集整理文獻資料標準編制工作組經查閱,收集了國內有關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相關文獻資料。主要有:NY/T3654-2020鱘魚配合飼料DB3308/T047-2018商品鱘養殖技術規范DB5101/T104-021鮭鱒魚健康養殖技術規范DB11/T193-2003鱘魚養殖技術規范DB43/T281-2006雜交鱘(歐洲鰉♀×小體鱘♂)養殖技術規范DB44/T488-2008鱘魚養殖技術規范DB13/T515-2004鱘魚養殖技術規范DB42/T615-2010鱘網箱養殖技術規范DB42/T616-2010鱘池塘養殖技術規范DB32/T738-2004無公害農產品史氏鱘養殖技術規范SC/T1086-2007施氏鱘養殖技術規程DB36/T1110-2019西雜鱘成魚養殖技術規程DB52/T1477-2019商品鱘魚養殖技術規程DB63/T1913-2021冷水魚養殖生物安全管理技術規范DB21/T2060-2013鱘魚流水養殖技術規范DB51/T2469-2018鱘魚海豚鏈球菌病診斷技術規程DB22/T2701-2017匙吻鱘池塘健康養殖技術規范(三)研討確定標準主體內容標準編制工作組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后,組織召開了標準編制工作會議,對標準的整體框架結構進行研究分析,并對標準的關鍵性內容進行了初步探討。經工作組研究確定,標準主體內容主要包括: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陸基圓池生態養殖系統、放養前準備、魚種放養、飼料投喂、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生產檔案。(四)調研,形成征求意見稿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是桂北地區極有代表性的農業科研單位,近年來,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勵47項,桂林市重要標準研制獎勵3項,發表論文300余篇,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專利23件,計算機軟件版權3件。其中承擔的市科技項目《長鰭鯉養殖試驗研究》,獲1987年度桂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市級科研項目《光倒刺池塘養殖技術》獲桂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承擔的自治區科研項目《南美白對蝦淡水高產養殖技術開發》,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承擔的自治區《虹鱒南移繁殖開發技術與健康養殖》項目,虹鱒南移繁殖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桂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目前在資源縣梅溪鎮戈洞坪村,中心水產科研團隊的科技特派員多次深入考察調研,為該村量身打造了具有特色且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新模式——高寒山區冷水魚陸基圓池集約化養殖。從2020年開展了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模式技術研究工作,引進安裝了5套智能化生態養殖系統,并于2020年7月下旬投放了優質冷水魚品種:鱘魚、虹鱒。2021年,2月,經過專家測產驗收,鱘魚產量21.09公斤/m3,虹鱒產量24.49公斤/m3,農戶收入較以往翻了幾番。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高寒山區陸基圓池推水式高效生態冷水魚集約化養殖新模式。2021年12月,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理清邏輯脈絡,整合現有資料中有關桂北山區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要求及相關內容,結合國內桂北山區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實際需求,按照簡化、統一等原則編制完成團體標準《桂北山區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技術規程第1部分:雜交鱘》(草案稿)。2021年12月~2022年1月,標準編制工作組深入水產養殖業有代表性企業針對桂北山區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情況進行分組實地調研學習。通過實地調研,掌握關于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的具體要求。在開展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標準編制工作組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就標準文本主要技術內容進行討論,收集標準修改意見,會后根據座談討論情況對標準草案進行反復修改完善,最終形成團體標準《桂北山區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技術規程第1部分:雜交鱘》(征求意見稿)及其編制說明。四、標準制定原則(一)實用性原則本標準是在充分收集相關資料和文獻,分析桂北山區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研究成果,堅持與現行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協調一致,結合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林分院、資源縣科技情報研究所關于桂北山區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研究經驗和成果,開展標準起草工作。標準內容符合當前桂北山區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標準條款切實可行,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二)協調性原則本標準編寫過程中尊重知識產權,同時也注意做好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在內容上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協調一致。(三)規范性原則本標準嚴格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標準涉及的專業術語、基本要求、陸基圓池生態養殖系統、放養前準備、魚種放養、飼料投喂、日常管理、魚病防治等內容表達準確,引用數據來源真實可靠,指標科學、論證充分,保證標準質量。(四)前瞻性原則本標準在充分考慮當前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發展現狀、水產養殖產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標準條款規定的主要技術內容盡可能與我國現有水平相一致,避免起點、要求過低,在標準中還體現了個別特色性和先進性條款,作為對桂北山區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發展的支撐和指導。五、標準主要內容及依據來源團體標準《桂北山區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技術規程第1部分:雜交鱘》主要章節內容包括:術語和定義、產地環境、設施設備、養殖前準備、養殖條件、養殖、生產檔案。標準主要內容及依據來源說明如下:(一)術語和定義標準編制工作組在查閱總結了相關標準、著作、論文、科技期刊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桂北山區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技術所涉及的概念進行統一定義、確立術語。(二)產地環境本章節規定了桂北山區陸基圓池雜交鱘生態養殖所需的產地環境要求。養殖場應選擇水量充足、交通便利、供電穩定、無工業“三廢”、農業及生活污染源的區域。產地環境應符合GB/T18407.4的規定,水質應符合GB11607、NY5051的要求。(三)設施設備包括陸基圓池生態養殖系統、進排水系統、增氧設備、尾水處理系統、檢測儀器等。陸基圓池生態養殖技術介紹如下:1、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技術簡介和優勢簡介:根據《2021年農業農村部重大引領性技術》,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技術采用鍍鋅鋼板和高強pvc苫布建設陸基高位圓形養殖池,構建不受地形地勢影響、不破壞土地性質的新型水產養殖模式,集成高效固體排泄物自凈技術、資源化水處理技術、魚類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技術和智能化控制技術等,通過蔬菜、微生物分解、藻類和濾食性魚類的生態互利作用,實現水產養殖尾水低碳高效零污染排放和資源化利用。優勢:建設成本低、占地少、可因地制宜靈活安裝、單位水體養殖效益高、收獲操作簡單等特點,在建立好完善的增氧、尾水處理和進排水系統后,可實現循環用水,達到養殖污染物零排放的綠色養殖目標。2、系統組成及要求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模式集成了高效固體排泄物自凈技術、資源化水處理技術、魚類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技術和智能化控制技術等,由山溪滾水壩、陸基圓形養殖池、進排水系統、增氧設備、尾水處理系統、水質監控設備等組成,配套電力、倉儲設施,如圖1。這樣的模式充分利用了廣西桂北山區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地表地下水資源優勢,又能保護生態環境,提升水產品品質,推動廣西漁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注:圖片來源于《廣西陸基圓池智能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發展現狀及建議》,作者:介百飛、江林源、榮仕嶼、程光平、羅璇、黃愷。(1)山溪滾水壩養殖用水源為山溪流水時,應綜合考慮水源點、供水距離、養殖池位置等因素,在溪流中選擇適宜的位置,采用混凝土結構砌成滾水壩。便于養殖引水和排洪。(2)陸基圓形養殖池地點選擇:根據當地枯水季節山溪最大水量確定養殖規模,圓池安放點應選擇地勢相對平坦、近水源,且離山溪邊有一定安全距離,能建立尾水處理池或養殖尾水能就近排入山地稻田養魚系統。規格:根據場地大小挑選適宜直徑的圓池。圓池直徑4m~8m,池深1.5m~2.5m,圓池底部為漏斗形,池底部邊緣與中心點高低差30cm~50cm。圓池底部坡度平緩。材料:采用鍍鋅鋼板+高強pvc苫布,池壁承壓力>“池滿水”壓力,且不應滲水。安裝:為方便日常操作,圓池安裝應嵌入地面30cm,圓池之間間隔1m~1.5m。池中安裝尾水排放桶并連接底排水管道,底排水管道出口在養殖池外的適當位置,出口處連接三通并安裝底排污閘閥,外排水管豎直連接三通,其長短可調節圓池水位。圓池底部土層壓實,地面無石塊等雜物,安裝鍍鋅鋼板的地面位置用紅磚砌筑一圈并在同一水平面,或基礎地面按上述要求用混凝土硬化。(3)進排水系統進水系統包括山溪滾水壩、一級泥沙沉淀池、沉淀池進水口攔水閘板、混凝土給水溝、二級泥沙沉淀池、攔網、外徑110mmPVC給水管、閘閥,每個圓池獨立一根給水管道,進水入池管道應朝向池壁。排水系統應具有控制水位,排出底層污水的功能;排水管道用外徑110mmPVC排水管。(4)增氧設備以10個養殖圓池為一組,養殖水體400m3-600m3,配備1組增氧設備,包括380 V電源、電源控制開關、BC50WA型羅茨風機(轉速1750r/min,功率2.2kW,流量2.2m3/min),連接外徑50mmPVC管道、50mm管轉20mm管三通、外徑20mmPVC管道、PVC寶塔閘閥、內徑9.5mm橡膠燃氣管、寶塔三通接頭連接16mm×10mm納米曝氣管,納米曝氣管纏繞在10mm螺紋鋼筋做成的鋼圈上(鋼圈直徑為距圓池底部邊緣3cm~5cm),置于圓池底部。同時,備用1臺A型羅茨風機。(5)尾水處理系統水產養殖污水主要為有機物和氮、磷等營養鹽,因此污水處理池中可通過種植多種不同的植物,搭配不同水層魚類和田螺,以及培養生物絮團等方式對養殖尾水進行生物凈化,再通過吸附或投放生石炭等方式處理后,重新進入養殖池循環利用。污水處理池最好設計分級處理,養殖廢水直接排放到一級沉淀池內,沉淀后的上層水從填充了過濾材料的過濾壩流到二級生物凈化池內,生物凈化池內投放少量濾食性魚類和蝦、田螺用于控制浮游生物的數量,兩個池內最好保證沉水植物(如伊樂藻)、浮水植物(如水葫蘆)和挺水植物(如荷花)三類植物齊全。綠植面積不宜超過50%,過多則易遮擋水中藻類光合作用,同時植株腐爛易造成水體缺氧與二次污染。條件允許的,可以設置生物浮床利用廢水種植蔬菜,這樣既達到了凈水的目的同時兼顧了經濟性。經過凈化后的水可重新進入養殖池循環利用,但需定期檢測處理后水體的氨氮、亞硝酸鹽、溶氧量等指標是否符合水產養殖的正常數值內。無法達標說明當前污水處理系統無法處理目前的污水量,多次循環易導致水體生態系統崩盤,從而造成養殖損失。(6)水質監控設備圍繞養殖水體溶解氧、水溫、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主要指標,配置溶氧儀,PH值監測儀,氨氮在線監測儀,亞硝酸鹽在線監測儀等設備實時監測養殖水體各項主要指標。(7)電力、倉儲設施條件許可時,基地安裝連通380V供電,同時,配備1臺柴油發電機組1000E3-D,動力型號192FA,電壓220V/380V,最大輸出8KVA,排量490ML,頻率50HZ,直流電壓12V,直接電流8.3A。飼料存放倉庫、值班室、生活工作室等條件齊備。(四)養殖前準備課題組通過查閱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相關標準、論文、期刊等文獻資料,結合桂北山區陸基圓池冷水魚生態養殖現狀,充分考慮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需要,確定魚種放養前的準備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設備調試、設施故障排查、圓池清理和消毒、種植水生植物、放養水生動物,結合種稻養魚實現生態養殖。(五)養殖技術要點1、養殖條件養殖水質一定要求清澈無污染,水溫保持12℃~18℃,溶氧含量≥6mg/L,pH值7~8,總硬度2~3。2、魚種放養(1)魚種來源采購的魚種應來自具備水產種苗生產許可證的苗種場。(2)魚種質量選擇規格整齊、健壯活躍、無傷無病的苗種,檢疫合格。運輸水和池水溫差不能超過3℃。(3)放養規格小規格魚種投放模式,體長為25cm~30cm,平均體重125g。大規格魚種投放模式,體長為38cm~42cm,平均體重500g。(4)放養密度根據圓池增氧能力、供水量大小、水質情況、目標商品魚規格等因素確定放養密度,控制在30kg/m3~60kg/m3。(5)放養時間在水溫適宜的情況下,常年可以放養,放養水溫建議15℃~18℃,放養前要進行魚體消毒。2、飼養(1)飼料要求選擇新鮮、無發霉變質、無污染、全價優質飼料,人工配合飼料粒徑宜為3mm~6mm,飼料在水中穩定性好,能維持一定時間的顆粒型。各成分含量為:蛋白質38%~44%,其中動物性蛋白15%~35%;粗脂肪7%~10%;碳水化合物21%~32%;粗纖維素8%~10%。采購的飼料應選擇具有良好信譽的大型廠家,以保證飼料質量,滿足雜交鱘生長需要。飼料符合GB13078-2017《飼料衛生標準》和NY5072-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2)投喂鱘魚經過人工馴化,對配合飼料的味道敏感。由于鱘魚是底棲生活,底部攝食,且行動比其他中上層魚類行動略緩慢,因此,投喂時要注意先少量投喂,等70%以上的群體聚集之后再加大投量,工廠化養殖中投飼時要關閉增氧設備創造安靜的進食環境。制定科學的投喂計劃可以減少飼料浪費,避免魚體生長緩慢或其他不必要的損失。科學合理的投喂計劃應隨著魚體生長、水質水溫變化、天氣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每日定時、定量、定質、定位進行投喂,日投飼率應為陸基圓池內鱘魚總重的0.7%~2%,每天3次。特別注意的是8月份、9月份高溫枯水季節,養殖水體水溫保持22℃~25℃,每周停料或適量減料1d。(3)分級飼養鱘魚在生長過程中由于攝食強度不同,大小分化非常嚴重,特別是高密度養殖條件下大小差異情況較多。因此當魚體生長一段時間后就要進行拉網鍛煉并分級飼養,同一養殖池中規格盡量一致,特別是在55g~150g的規格時更要及時分養。投放規格整齊的苗種也能一定程度避免這種情況。3、水質管理(1)水溫養殖期間,隨著季節的變化,尤其是夏季高溫時段,養殖水溫逐漸上升,很有可能超過鱘魚的最適宜生長溫度12℃~18℃。在高溫條件下,鱘魚食欲減退,生長速度緩慢,病害增多,因此嚴格監測水溫很有必要,水溫過高時要及時加注冷溪水或加大注水量來控制雜交鱘生長的最適宜溫度,有條件的養殖場也可通過加蓋遮陽網或大棚來防止溫度過高。(2)溶氧量養殖過程中,圓池里的溶氧量高低直接影響鱘魚生長速度和養殖水質,養殖水體中氧氣含量應保持在6.0mg/L以上。由于陸基圓池養殖密度較高,因此需要借助設備或添加液氧進行增氧,且養殖人員應認真記錄每天溶氧變化,適時開啟增氧機調節溶氧量。(3)氨氮主要來源于殘餌剩料、水生動物的排泄物及分解的動物尸體等。我國漁業水質標準規定總氨氮含量不應超過0.02mg/L,值得注意的是氨氮中的游離氨對水生物具有危害作用,其毒性比銨鹽大幾十倍。氨氮毒性與池水的pH值及水溫有密切關系,一般情況,pH值及水溫愈高,毒性愈強。慢性氨氮中毒危害表現為魚攝食降低,生長減慢,組織損傷降低氧在組織間的輸送。魚類對水中氨氮比較敏感,當氨氮含量過高時會導致魚類死亡。急性氨氮中毒表現為魚體亢奮、在水中喪失平衡、抽搐,嚴重者甚至死亡。因此陸基圓池養殖模式應堅持每天排污,夏季高溫季節要適時調整投喂量和頻率,加大圓池的注水量,及時開啟增氧機,或潑灑微生物制劑,養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合同
- 人力資源公司的勞務合同
- 學校物業保潔外包服務合同
- 公司吊車租賃合同
- 挖掘機承包土石方工程施工合同
- 外墻粉刷工程承包合同
- 農村環境治理保護與技術咨詢服務合同
- 中國石化采購合同
- 建筑維修工程施工合同
- 幼兒園食堂承包經營合同
- 2025年山東魯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屬駐陜西煤礦企業招聘(15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屆上海市浦東新區高三二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開曼群島公司法2024版中文譯本(含2024年修訂主要內容)
- 工程變更通知單ECN模板-20220213
- 廣東省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死亡后遺屬生活困難補助審批表
- DB42T1915-2022三峽庫區園地面源污染防控技術指南-(高清最新)
- 貴州2016定額章節說明-土建
- 結婚登記申請表
- 深基坑邊坡噴錨防護施工方案
- 捷達離合器設計畢業設計)
- 邁瑞-呼吸模式的應用及參數設置-V1.0-201603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