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秦嶺站-2024年中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1頁
中國南極秦嶺站-2024年中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2頁
中國南極秦嶺站-2024年中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3頁
中國南極秦嶺站-2024年中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4頁
中國南極秦嶺站-2024年中考地理專項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2024年中考地理熱點專題解讀與訓練

串國嗇覆素怪菇

(熱點背景?考點提煉?熱點小測)

熱點背景

中國南極秦嶺站是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第3個常年考察站,新時代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常年考察站,

也是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秦嶺站選址于羅斯海沿岸,利于在此開展極地海洋研究。建筑面積達到

5244平方米,可容納度夏考察人員80人,越冬考察人員30人。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

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的南十字星。

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此前長城站、中山站分別對應大西洋扇區、印度洋扇區,造成

了太平洋扇區的觀測空白。秦嶺站將填補我國在太平洋扇區長期觀測的空白,從而實現對南極長期觀測網的

系統構建,更好地回答氣候變化、冰雪和生態環境變化機理等前沿科學問題。”

為何命名為“秦嶺站”?秦嶺是橫貫我國中部的古老山脈,是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是中華民族的祖

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家喻戶曉知名度高。而新站所處區域同樣也有一條作為南極洲東西地理分界線的

橫貫山脈。

南極環境獨特而脆弱,“綠色考察''理念貫穿于秦嶺站的設計和施工全過程。新能源占比超過60%;所有

的油漆、建材均采用無甲醛無氟材料;以被動式建筑技術應對極端環境;對越冬、度夏區域實行獨立能源供

應,根據工況狀態靈活設置和調節;垃圾分類為四五個類別,內部建有完整的垃圾處理系統。

考點提煉

1.考查秦嶺站的位置

可能考查秦嶺站相對于南極點的位置,也可能會考查秦嶺站相對于南極其它科考站的位置。站在南極點

上四面八方都是北面,所以秦嶺站位于南極點的北面。在以南極點為中心的俯視圖中判斷南北的方式是誰距

離南極點越近就越靠南,判斷東西的方式是在兩點之間的劣弧上用箭頭標注地球自轉方向,越靠近箭頭頭部

的就越靠東。例如秦嶺站在昆侖站的東北方向。

第1頁共16

,去南極科考的時間

最佳時間是11月-次年2月,此時位于南半球的夏季,南極地區溫度較高,且白晝較長。

3.南極的自然環境

南極大陸的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高,南極洲是七大洲中地勢最高的大洲。南極大陸上有厚厚的冰

層覆蓋。南極地區氣候酷寒、干燥、大風。

4.我國建設秦嶺站的主要目的是(秦嶺站選址的主要影響因素)

秦嶺站瀕臨羅斯海,具有在此開展極地海洋研究的條件。

5.秦嶺站的建筑外觀

秦嶺站的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的南十字星。秦嶺站

主體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長了腳。這是因為南極地區氣候特點是酷寒、大風和干燥。這樣設計能很好避免

建筑被積雪掩埋同時利于大風從中通過。

6.南極地區的資源

生物資源豐富,主要有磷蝦、企鵝、海獅、海豹;煤、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淡水資源以冰川的

形式大量儲存。

第2頁共16

九極地科考的環保問題

科考站有一整套完整的垃圾處理系統,這是因為極地地區微生物數量少活動弱,對廢物的分解能力弱。

有的科考隊會把垃圾打包帶回國處理,也是為了保護極地脆弱的環境。

秦嶺站在能源使用方面也秉持綠色理念,新能源使用占比在60%以上,其中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

8.在戶外執行科考任務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措施

可能遇到的困難有酷寒、大風。他們需要帶足保暖御寒衣物、防風器具、防滑設備。

熱點小測

一、選擇題

(2024?福建漳州?一模)下圖示意南極地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南極地區的代表性動物()

A.企鵝B.棕熊C.馴鹿D.河馬

2.秦嶺站位于南極點的()

A.東北B.正南C.正北D.西北

【答案】1.A2.C

【解析】L南極地區的代表性動物是企鵝,故A正確。棕熊生活在北溫帶地區,河馬生活在熱帶地區,

馴鹿是北極附近地區的代表動物,排除BCD。故選A。

2.南極點是地球的最南端,在南極點上看,四周都是北方,由此可判定,秦嶺站位于南極點的正北方

向。故選C。

【點睛】南極大陸孤獨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極高的冰雪所覆蓋,素有

“冰雪高原''之稱。它至今仍然沒有常住居民。南極地區氣候特點是酷寒、大風和干燥。氣候嚴寒的南極

洲,植物難于生長,偶能見到一些苔葬、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島嶼附近有鳥類和海獸,鳥類以企鵝為多。

(2024?湖北?模擬預測)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

第3頁共16

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秦嶺站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個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時代我國建成的第

一個越冬考察站。圖示意中國南極科考站的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下列有關秦嶺站的說法正確的是()

口面向太平洋扇區口目前緯度最高的考察站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口位于中山站的西南方

A.□□B.□□C.□□D.□□

4.我國在南極的科考站大部分是在1、2月份建立,原因是()

A.南極寒季,海域封凍,施工車輛能通行

B.南極極晝,熱量充足,河流解凍有淡水

C.南極的暖季,此時氣溫最高且白晝時間最長

D.南極極夜,常見極光,為建站施工人照明

【答案】3.A4.C

【解析】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太平洋的經度范圍為105°E-180°-75°W,秦嶺站所在經度大致為163°E,

因此面向太平洋扇區,口符合題意;目前緯度最高的考察站為昆侖站,1不符合題意;秦嶺站位于南極圈

以內,有極晝和極夜現象,口符合題意;秦嶺站位于中山站東南方,1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A符合題

意,排除BCD。故選A。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2月份為南極暖季,A錯誤;南極極晝,氣溫相對升高,但仍然寒冷,B錯

誤;南極的暖季,此時氣溫最高且白晝時間最長,利于科考,C正確;每年9月至次年3月為南極的極

夜,終日沒有陽光,D錯誤。故選C。

【點睛】我國已建成的四個科學考察站緯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昆侖站,泰山站,中山站,長城站;南極

地區由于的平均海拔2350米,冰層的平均厚度達2000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因為常年受極地高

壓的影響,近地面地區氣壓高,風是由高氣壓處吹向低氣壓處,且受極地東風的影響很大,多產生大風,

第4頁共16

素有“風庫”之稱。

(2024?遼寧沈陽?模擬預測)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至此,我國已在南極建立五個科

學考察站。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5.南極大陸的地形類型主要是()

A.平原和高原B.盆地和丘陵C.山地和丘陵D.高原和山地

6.我國海拔最高的科學考察站是()

A.長城站B.泰山站C.昆侖站D.中山站

7.秦嶺站瀕臨()

A.太平洋B.印度洋C.北冰洋D.大西洋

【答案】5.D6.C7,A

【解析】5.高原:地勢平坦,海拔較高,一般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上,邊緣地區地勢起優較大;平原:

地勢平坦,海拔較低,一般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山地:地勢起伏較大,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丘

陵:地勢起伏較大,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盆地:四周高,中間低,中間地勢一般比較平坦,四周地勢

起伏較大。南極大陸平均海拔2350米以上,為七大洲中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大部分地方覆蓋著很厚的

冰層,平均厚度2000多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稱。故南極大陸的地形類型主要是高原和山地,D正確,

ABC錯誤。故選D。

6.讀圖可知,四個科考站中,昆侖站距離南極點最近,緯度最高。C正確,ABD錯誤,故選C。

7.南極洲周圍的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排除C;讀圖可知,秦嶺站瀕臨太平洋,A正確,排除

BDO故選A。

【點睛】北極地區指北極圈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及一些島嶼。南極地區

第5頁共16

包括南極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陸緣冰,還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極洲面積約

140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個洲.南極洲98%的陸地為冰雪所覆

蓋,冰層平均厚度達1720米。

(23-24八年級下?河北保定?階段練習)2024年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正式開站,該站是我國繼

長城站、中山站后的第三個南極常年考察站,全年可進行科考,而昆侖站與泰山站僅在當地夏季進行科考

工作,屬于夏季站。如圖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夏季站進行南極科考最適宜的時間段是()

A.12月一次年2月B.9月―11月

C.6月―8月D.3月—5月

9.與夏季站相比,常年站()

A.均瀕臨太平洋B.緯度更低C.無極晝極夜現象D.位于南溫帶

10.我國建設秦嶺站的主要目的是()

A.占領南極土地擴大我國領土B.開發海域進行海洋漁業養殖

C.在羅斯海域展開極地海洋研究D.為南極的其他科考站提供物資

【答案】8.A9.B10.C

【解析】8.根據材料可知,夏季站只在南極夏季進行科考工作,南極位于南半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2月一次年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A正確,排除BCD。故選A。

9.讀圖可知,常年科考站有長城站、中山站、秦嶺站,夏季站有泰山站、昆侖站,與夏季站相比,常年

站離南極點更遠,說明常年站緯度更低,B正確;常年科考站中中山站瀕臨印度洋,A錯誤;中山站和秦

嶺站都在南極圈內,屬于南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CD錯誤。故選B。

第6頁共16

10.讀圖可知,秦嶺站瀕臨羅斯海,具有在此開展極地海洋研究的條件,C正確,D錯誤;南極的應用只

限于和平目的和科考,A錯誤;緯度高,水溫低,不適宜養殖,人工養殖可能會在破壞環境,B錯誤,故

選C。

【點睛】南極地區由于的平均海拔2350米,冰層的平均厚度達2000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因為

常年受極地高壓的影響,近地面地區氣壓高,風是由高氣壓處吹向低氣壓處,且受極地東風的影響很大,

多產生大風,素有“風庫”之稱。

(2024?湖北孝感?一模)2024年2月7日,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是中國極地事業的又

一個里程碑,標志中國躋身全球極地研究“第一梯隊圖1是我國南極考察站分布示意圖,圖2是南極秦

嶺站。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圖1我國南極考察站分布示意圖圖2南極秦嶺站

11.40年前,我國建成的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位于秦嶺站的()

A.西南B.西北C.東南D.東北

12.在南極設立考察站的主要目的是()

A.勘探礦產資源,便于今后開采利用B.進行科學考察,觀測極地環境變化

C.研究極地環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D.保護好環境,作為今后的旅游景點

13.秦嶺考察站的主體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長了“腳”,主要原因是()

A.防寒B.節約材料C,抗雪埋D.造型美觀

【答案】11.D12.B13.C

【解析】11.這是南極地區的經緯網,圖中的秦嶺站位于南極圈內,長城站在南極圈外,南極點四周都是

北方,根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由此判定長城站位于秦嶺站的東北方向。故選D。

12.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南極特別保護區和管理區的主要目的是進行科學考察,觀測

極地環境變化,B正確;南極的礦產資源不能開采利用,A錯誤;南極地區不適宜常住人口居住,C錯

第7頁共16

誤;南極主要用于科考,主要目的不是作為今后的旅游景點,D錯誤。故選B。

13.南極地區氣候特點是酷寒、大風和干燥。結合圖示來看,秦嶺考察站的主體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長

了“腳”,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積雪掩埋和利于大風通過,C正確;防寒、節約材料、造型美觀不是主要作

用,排除ABD。故選C。

【點睛】南極地區是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

源,海城及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地質、冰

川、海洋、生物、氣象、天文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領域廣闊的天然實驗室。

二、解答題

14.(2024?河南駐馬店?一模)極地考察能力彰顯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與綜合國力。2024年3月7日,執

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南極秦嶺站載上考察隊員,啟程返回中國。某地理小組成員以

“極地考察與生態保護,,為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請你完成該學習過程。

項目一:迄今為止,我國在極地地區已建立6個科學考察站,分別是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

山站、秦嶺站和北極的黃河站。小組成員繪制兩極地區示意圖,認識并標注了我國極地科考站的位置。

項目二:南極洲和北冰洋獨特的自然環境使之成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廣闊天然實驗室。小組成員

搜集了極地科考的部分課題并對課題內容進行分類。

(1)我國已建立的5個極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最南的分別是—、―。

(2)請將下列研究課題內容的序號填入表對應的空格內。

科考領域課題內容

太陽活動□

生物活動A_

地質演化B_

第8頁共16

環境問題

氣候變化

冰川資源

口通過企鵝、北極熊等,研究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

口通過提取冰芯,研究幾百萬年來的氣候變化。

口通過南極儲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陸漂移演化。

口通過極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決水資源危機的新途徑。

口通過極光現象,研究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通過極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項目三:能源短缺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人們除了尋求新能源以外,還將目光放到更遠的極地地

區。小組成員就“是否應該開發極地地區的能源''展開辯論。

正方:開發極地能源可以緩解全球能源短缺反方:開發極地能源勢必會破壞當地脆弱的自然

問題,因此應該開發。環境,因此不應該開發。

(3)對于以上辯題,你支持哪方觀點?簡要闡述理由。

【答案】(1)黃河站昆侖站

⑵口口口口

(3)支持正方;理由是:開發南極能源可以解決全球能源短缺問題,促進人類發展。

支持反方;理由是:雖然極地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很多國家在極地地區建立科考站,便于對極地地區的科

學考察。但開發極地能源勢必會破壞當地脆弱的自然環境,目前南極地區環境破壞嚴重,出現了嚴重的臭

氧空洞,危害著整個人類的生存,急需保護臭氧層,所以不應開發極地能源。

【分析】本題以極地考察與生態保護項目式學習為材料,涉及我國在南北極地區的考察站,對南極地區生

態環境的保護等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詳解】(1)由圖可知,我國已經建立的五個極地科考站中,位于最北邊的是北極地區位于的科考站黃河

站;位于最南邊的是昆侖站。

(2)考查生物活動的課題是口通過企鵝、北極熊等,研究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研究地質演化的課題

是通過□南極儲量很大的煤田,研究大陸漂移演化。研究環境問題可以口通過提取冰芯,研究幾百萬年來

的氣候變化。研究氣候變化可以通過口極地上空的臭氧空洞,研究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研究冰川資源

可以通過口極地冰川的研究,探索解決水資源危機的新途徑。

第9頁共16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既可以支持正方觀點、也可以支持反方觀點。如果支持正方觀點,理由是:雖

然極地地區能源資源豐富,很多國家在極地地區建立科考站,便于對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緩解能源資源

短缺的問題,促進人類發展。如果持反方觀點,理由是:雖然極地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很多國家在極地地

區建立科考站,便于對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但開發極地能源勢必會破壞當地脆弱的自然環境,目前南極

地區環境破壞嚴重,出現了嚴重的臭氧空洞,危害著整個人類的生存,急需俁護臭氧層,所以不應開發極

地能源。

15.(2024?湖北十堰?一模)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2024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秦嶺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之后的我國第五座南

極科考站,也是我國的第三座常年考察站。2024年2月7日,秦嶺站正式開站。

南極上空俯視圖秦嶺站建筑主體

【科學選址】

秦嶺站位于南極羅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島,羅斯海是距離南極點最近的海,是南極地區巖石圈、冰凍

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1)我國南極目前有3座常年考察站一長城站、中山站和秦嶺站,對南極洲附近的三大洋的扇區進行科學

考察。讀圖可知,秦嶺站將填補我國在_洋(圖中甲區域)扇區長期觀測的空白。

(2)讀圖可知,乙大洲一_洲是距離南極洲最近的大洲,該大洲也是世界最濕潤的大洲。

【巧思命名】

秦嶺是橫貫我國中部的古老山脈,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中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以中華民族古老山

脈秦嶺命名,是綿延傳承中華歷史文化記憶的一個精神象征。由于秦嶺南北的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

化,因而''秦嶺一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3)請從氣候的角度,任意寫出一條''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智慧建造】

第10頁共16

秦嶺站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用來導航的南十字星。秦嶺站

的建設采用了裝配式、模塊化的建造體系。第一步,在國內量身定做好裝配式鋼結構件和功能模塊;第二

步,南極現場拼裝;第三步,安裝幕墻板,給南極考察站"穿衣服衣服”美觀且實用。整個建造施工過

程,充分考慮了南極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就像“搭積木”一樣,科技感十足。

(4)結合材料,請你談一談秦嶺站采用裝配式、模塊化的建造體系具有哪些優點?

【綠色環保】

秦嶺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優先采用清潔能源,新能源占比超過

60%,并集成了能源管理平臺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

(5)結合南極地區獨特的氣候,你認為科考站適宜開發利用的清潔能源是—。

【答案】(1)太平

(2)南美

(3)一月01等溫線分界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線等。

(4)可以實現短暫窗口期的快速施工,可以降低對南極環境的影響等

(5)風能

【分析】本大題以南極地區示意圖及泰山站示意圖為材料,涉及南極的位置、南極科考、氣候、自然資

源、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等相關知識,考查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核

心素養。

【詳解】(1)由圖可和在,甲海域是位于大洋洲東部的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

(2)乙大洲是南美洲,是離南極洲最近的大洲,該大洲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是世界上

最濕潤的大洲I。

(3)秦嶺-淮河一線大致與我國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重合,大致與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

合,是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4)秦嶺站的建設采用裝配式、模塊化建造體系,可以實現短暫窗口期的快速施工,可以減少南極環境

對施工的影響,可以降低對南極環境的影響等。

(5)南極地區緯度高、氣溫低、氣壓高,多狂風,所以科考站適宜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是風能。

【點睛】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陸緣冰,還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

分。南極大陸孤獨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為厚度極高的冰雪所覆蓋,素有“冰雪

高原”之稱。它至今仍然沒有常住居民。南極地區氣候特點是酷寒、大風和干燥。

16.(2024?遼寧沈陽?模擬預測)2024年2月7日,中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填補了我國在南

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第11頁共16

90°

西

90°

(1)秦嶺站選擇在2024年2月7日開站,主要是因為。

(2)秦嶺站將擁有海洋實驗室,它觀測與研究的大洋是。

(3)“綠色考察”理念貫穿于秦嶺站的設計和施工全過程。其中,新能源的使用占比超過了60%,在南極地區

可以大規模使用的新能源有o

(4)秦嶺站主樓建筑采用架空離地的設計(下圖主樓),這樣設計主要是考慮到

秦嶺站主樓及其附屬建筑

(5)秦嶺站內部建有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其目的是。

【答案】(1)此時是南極地區的暖季,方便施工和科學考察

(2)太平洋

(3)風能、太陽能

(4)避免被風雪掩埋

(5)保護南極地區自然環境

【分析】本題以南極地區示意圖為材料,涉及南極地區的科考、氣候、能源、環保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

的讀圖能力以及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詳解】(1)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極地區的暖季,此時氣溫較高,且有極晝現象,方便施工和進

第12頁共16

行科考。

(2)秦嶺站瀕臨太平洋,所以秦嶺站觀測與研究的大洋是太平洋。

(3)南極地區降水稀少,大風天氣較多,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所以在南極地區可以大規模使用的新

能源有太陽能和風能。

(4)南極地區受極地東風影響大,多大風和暴雪天氣,南極泰山站建筑采用圓環形外表、架空離地設計

主要考慮到防大風和防暴雪堆積掩埋。

(5)南極氣候酷寒,生態極其脆弱,所以科考隊員們將產生的垃圾裝袋封好,并帶回國處理,其目的是

愛護南極環境,不讓南極受到污染,以保護南極地區生態。

17.(23-24八年級下?陜西西安?開學考試)

新聞鏈接:2023年12月11日,正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歷經一個月的航行,抵

達中山站,即將開展相關科學考察。看到這則新聞,某中學地理研學小分隊也想來一次極地之旅,出發前他

們做了相關的準備工作。

材料一南極大陸是世界上的寒極,大部分地區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有“冰雪高原”之稱,年平均降水僅

為30?50毫米,有“白色荒漠”之稱,年平均風速為17?18米/秒,最大風速可達100米/秒,素有“風庫”稱號。

材料二2024年2月7日,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正式開站,命名為“秦嶺站”,讀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

位置示意圖(左圖)和秦嶺站圖片(右圖),完成下列問題。

西經。陳經

3?一

西經180味經

(1)南極地區位于—(緯線)以南,包括南極大陸及周邊的水域。

(2)研學小分隊想從中山站前往泰山站,應向_方向前進。

(3)結合材料一,你覺得在南極執行考察,他們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呢一(任答一點即可),為了克服這項困

難,他需要做什么準備—O

(4)秦嶺站建筑主體設計時,較少考慮的是()

A.墻體保溫B.材料耐輻射C.室內通風D.防積雪掩埋

第13頁共16

(5)研學小分隊到達南極洲時,迎接他們的“南極小主人”(代表性動物)是—o

(6)極地地區是“地球的最后一片凈土”,科考小分隊將產生的垃圾裝袋封好,并帶回國處理,其目的

是___。

【答案】(1)66.5°S

⑵南

(3)大風他們需要帶足保暖御寒衣物、防風器具、防滑設備等

(4)C

(5)企鵝

(6)保護南極地區環境

【分析】本大題以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位置示意圖和秦嶺站圖片為材料,設置六道小題。涉及極地地區方

向的判斷、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極地地區的代表動物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極地區位于南極圈以南,包括南極大陸及周邊的水域。

(2)讀圖可知,泰山站靠近南極點,即泰山站位于中山站的南方,故研學小分隊想從中山站前往泰山

站,應向南方向前進。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是:酷寒、干燥、多狂風,因此在南極執行考察,他們需

要克服的困難主要有:酷寒、干燥和烈風;為了克服這些困難,他們需要帶足保暖御寒衣物、防風器具、

防滑設備等。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極地區氣候寒冷,墻體需要保溫,A不符合題意;南極科考需要進行大量實

驗,因此材料需要耐輻射,B不符合題意;南極地區氣候寒冷,風大,室內通風不利于保暖,C符合題

意;南極地區風力強勁,地面多積雪,經常有風雪天氣,研學小分隊發現泰山站主樓建筑采用架空離地的

設計,這樣設計主要是考慮到避免被風雪掩埋,D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

Co

(5)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極代表性動物為企鵝。

(6)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極地進行科考需要注意環境保護。

18.(2024?河北保定?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考察船于2023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