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6穿井得一人一、課內閱讀(一)(2022秋·山東威海·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國人道之()
(2)聞之于宋君()(3)丁氏對曰()
(4)求聞之若此()2.下列與“聞之于宋君”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B.友人慚,下車引之C.夫君子之行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你喜歡文中的宋君嗎?說說理由。5.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覺得應該怎樣對待生活中的傳聞?(二)(2022秋·湖南邵陽·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6.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無井而出溉汲
溉:澆灌,灌溉 B.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C.吾穿井得一人
吾:我 D.丁氏對曰
對:面對7.選出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宋之丁氏A.國人道之 B.友人慚,下車引之C.學而時習之 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8.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聞之于宋君。(2)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9.下面對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家因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個勞動力,后來自家打了井,趣說為“穿井得一人”。B.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時候挖出了一個活人。C.因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所以派人向丁家詢問此事。D.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信傳聞,要實事求是,尤其不要以訛傳訛。10.請你說說《穿井得一人》中宋君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三)(2022秋·陜西延安·七年級陜西延安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1)及其家穿井()(2)有聞而傳之者()(3)國人道之()(4)丁氏對曰()1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和“聞之于宋君”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君子之行 B.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C.久之 D.因往曉之13.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2)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14.宋君所聽說的事和丁氏所說的事有什么不同?二、對比閱讀(四)(2022秋·貴州黔南·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選自《呂氏春秋》)乙楚人有擔山雉者,路人問曰:“何鳥也?”擔者欺之曰:“鳳凰也。”路人曰“我聞有鳳凰久矣,今真見之,汝販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將欲獻楚王,經宿②而鳥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悵④不得以獻楚王。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遂聞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獻于己,召而厚賜之,過買鳥之直十倍矣。[注釋]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憂慮。④悵:遺憾。(選自《尹文子》)15.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國人道之(
在路上
) B.家無井而出溉汲(澆灌、灌溉
)C.將欲獻楚王(
想要
) D.過買鳳凰之直十倍矣(同“值”,價值)16.用“/”給文中畫線句斷句(限斷2處)。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17.下面加點的“而”的用法與“經宿而鳥死”的“而”相同的一項是(
)A.學而不思則罔 B.切問而近思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聞而傳之者18.對于傳言,甲、乙兩文中的宋君和楚王態度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段簡要分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傳言?(五)(2022秋·江蘇宿遷·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選自《呂氏春秋》)桑中生李南頓①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種,以余漿灌溉。后人見桑中復生李,轉相告語。有病目痛者息陰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謝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眾犬吠聲⑥,盲者得視。遠近翕赫⑦,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間一歲余,張助遠出來還,見之驚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之。(選自《六朝志怪小說選》)【注】①南頓:古縣名。②空桑:枯空的桑樹。老桑樹有枯空的樹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長出的李樹。④豚:小豬。⑤行:不久。⑥眾犬吠聲:是“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起來。形容眾人盲目附和,眾人隨聲傳聞。⑦翕赫:轟動、驚動。1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限兩處)。南頓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2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及其家穿井
(2)丁氏對曰(3)因植種
(4)間一歲余2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2)李君令我目愈,謝以一豚。22.這兩篇短文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傳聞?(六)(2022秋·江蘇·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聞夔①一足《韓非子》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②。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三人成虎《戰國策》龐蔥與太子質③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注釋:①夔(kuí):我國見諸記載最早的音樂家。以精通音樂著稱。②樂正:古代官名,負責音樂事務的官員。③質:做人質。2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有聞而傳之者
傳不習乎(《論語》)B.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C.夫市之無虎明矣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D.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陳太丘與友期行》)24.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B.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C.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D.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夔有一足。’非一足也。26.班級開展“對待傳言的態度與方法”主題班會,老師先分享了以上三則故事,你覺得老師的用意是什么?(七)(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穿井得一人》)【乙】荀奉倩①與婦至篤②,冬月婦病熱③,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④之。婦亡,奉債后少時亦卒。以是獲譏于世。奉倩曰:“婦人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裴令⑤聞之曰:“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⑥此語。”(《世說新語·惑溺》)【注釋】①荀奉倩:荀粲,字奉倩,潁川潁陰縣人。②篤:深厚。③病熱:發燒。④熨:貼著。⑤裴令:裴楷。⑥昧:使……不明。27.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
及:(2)丁氏對曰
對:(3)國人道之
道:2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B.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C.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D.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2)婦亡,奉倩后少時亦卒。30.【甲】文宋君聽到“國人”講述的什么傳言,他又是如何處置傳言?請簡要分析。(八)(2022秋·陜西寶雞·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文,完成各題。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杞人憂天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3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1)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3)若屈伸吸()
(4)因往曉之()3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宋之丁氏 B.有聞而傳之者C.夫君子之行 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33.請將下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34.《穿井得一人》告訴我們什么道理?35.“杞人憂天”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哪一類人?(九)(2022秋·湖北孝感·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乙】三人成虎龐恭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知之。”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3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思。①及其家穿井()
②國人道之()③質于邯鄲()
④市之無虎也明矣()37.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我如浮云B.有聞而傳之者
學而不思則罔C.國人道之
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D.夫市之無虎也明矣
夫學須靜也38.選出斷句正確的一項(
)A.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B.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C.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D.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3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40.仔細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下面的填空。【甲】【乙】兩文都談面對傳言的問題,【甲】文中宋君聽到傳言后,是這樣做的:“①”,【乙】文中從故事結尾“果不得見”說明魏王②(填“真的”或“沒有”)聽信傳言。從兩文中,明白了生活中面對傳言我們應該有③的精神。(十)(2022秋·山東菏澤·七年級校聯考期末)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選自《呂氏春秋》)【乙】昔有愚人,適友人家,與主人共食,嫌淡而無味。主人既聞,乃益鹽。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緣有鹽故。”薄①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鹽乎?有鹽乎?”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唯食鹽不食菜。母曰:“安②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③在鹽中。”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過則非惟無益,反害之。(選自《百喻經》)【注釋】①薄:靠近。②安:怎么。③成:全,都。4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①家無井而出溉汲②聞之于宋君③及其家穿井④遂自念曰42.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標2處)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43.下面各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求聞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學而不思則罔C.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D.久之,目似瞑
天下之事皆然44.請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唯食鹽不食菜。45.讀完兩則短文,你從【甲】【乙】兩文中各獲得了怎樣的啟示?(十一)(2022秋·廣西河池·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選自《呂氏春秋》)【乙】楚人有擔山雞者,路人問曰:“何鳥也?”擔者欺之曰:“鳳凰也。”路人曰:“我聞有鳳凰久矣今真見之汝賣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方將欲獻楚王,經宿而鳥死。路人不遑②惜其金,唯悵③不得以獻楚王。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宜欲獻之。遂聞于楚王。王感其欲獻己也,召而厚賜之,過買鳳之金直十倍。(選自《太平廣記》)【注】①酬:付,出。②遑:憂慮。③悵:遺憾。46.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1)及其家穿井()(2)國人道之()(3)請加倍,乃與之()(4)過買鳳之金直十倍()47.翻譯句子。(1)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2)方將欲獻楚王,經宿而鳥死。48.用“/”給文中畫線部分斷句。(限斷兩處)我聞有鳳凰久矣今真見之汝賣之乎?49.“謠言止于智者”,從這兩則寓言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06穿井得一人一、課內閱讀(一)(2022秋·山東威海·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國人道之()
(2)聞之于宋君()(3)丁氏對曰()
(4)求聞之若此()2.下列與“聞之于宋君”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B.友人慚,下車引之C.夫君子之行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你喜歡文中的宋君嗎?說說理由。5.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覺得應該怎樣對待生活中的傳聞?【答案】1.講述聽到,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應答,回答如,像2.B3.(1)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澆田。(2)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個人。4.喜歡。他不輕信傳言,讓人去實地求證事實真相。5.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1)句意:國都的人都傳播這件事。道:講述;(2)句意:使宋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聞:聽到,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3)句意:丁氏回答說。對:應答,回答;(4)句意:尋求聽的事情如此。若:如,像。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聞之于宋君”中的“之”是代詞,指這件事。A.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B.代詞,指元方;C.助詞,的;D.助詞,的;故選B。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注意重點實詞的翻譯及文言句式:(1)重點詞語有:溉,澆灌;灌溉。汲,從井里取水。(2)重點詞語有:使,使喚;于,從。4.本題考查人物評價。根據甲文中的“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當宋君聽說這件事的時候,并沒有馬上相信,而是讓人去找丁氏求證,可見他實事求是的精神。他這種凡事都要求證,不輕信傳言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5.本題考查見解闡述。這則寓言啟發人們,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參考答案】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么都沒聽到的好。(二)(2022秋·湖南邵陽·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6.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無井而出溉汲
溉:澆灌,灌溉 B.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C.吾穿井得一人
吾:我 D.丁氏對曰
對:面對7.選出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宋之丁氏A.國人道之 B.友人慚,下車引之C.學而時習之 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8.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聞之于宋君。(2)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9.下面對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家因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個勞動力,后來自家打了井,趣說為“穿井得一人”。B.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時候挖出了一個活人。C.因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所以派人向丁家詢問此事。D.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信傳聞,要實事求是,尤其不要以訛傳訛。10.請你說說《穿井得一人》中宋君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答案】6.D7.D8.(1)使宋國的國君知道了這件事。(2)尋到的消息如此,還不如不知道。9.B10.示例:他是一個詳察事情真相,不輕信、輕傳的人。【解析】6.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理解字詞的含義,還要注意理解文言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D.句意:丁氏回答道。對:應答,回答。故選D。7.本題考查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宋之丁氏”句意是:宋國有個姓丁的人。之:結構助詞,的。A.句意: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之:代詞,指“鑿井得一人”這件事;B.句意:朋友感到很慚愧,下車拉元方。之:代詞,指元方;C.句意:學習之后時常溫習它。之:代詞,指學習過的知識;D.句意:禽獸的詭變狡詐手段有多少呢?之:結構助詞,的;故選D。8.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基本原則是“留、替、調、補、刪”。翻譯句子時還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語:(1)聞,使……知道;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于: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2)求,尋求、探求;聞,動詞用作名詞,“傳聞,消息”;之,狀語后置的標志;聞,聽說。9.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分析。B.由“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丁家打井之后得到一個空閑的人力,并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故選B。10.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原文“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宋君是一個“探察事情真相,不輕信、輕傳”的人。(三)(2022秋·陜西延安·七年級陜西延安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1)及其家穿井()
(2)有聞而傳之者()(3)國人道之()
(4)丁氏對曰()1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和“聞之于宋君”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君子之行 B.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C.久之 D.因往曉之13.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2)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14.宋君所聽說的事和丁氏所說的事有什么不同?【答案】11.挖掘,開鑿。傳播。講述。應答,回答。12.D13.(1)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澆田,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2)聽到像這樣的傳聞,還不如沒有聽到。14.宋君聽說丁氏家挖掘水井,挖出一個人,丁氏的意思是說因為挖掘水井后省出一個勞動力。(意近即可)【解析】11.本題考查解釋文言詞語。根據句意,推知詞義。(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穿:挖掘,開鑿(2)句意:有聽到的而且把它傳播出去的人。傳:傳播。(3)句意:全國的人都在說這件事。道:講述。(4)句意:姓丁的人回答說。對:回答。1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例句中“之”的用法是:代詞,這件事。A.助詞,的。B.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C.語氣詞,補充音節,無實義。D.代詞,這個人。故選D。1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及句式的理解。(1)重點詞語:之,的。而:表順承。溉汲:打水澆地。(2)重點詞語:聞,消息、傳聞。之:無實義。若:像。此:這樣。不若:不如。14.本題考查對故事的理解。根據文句“‘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可知,宋君聽說丁氏家打水井打出一個人。根據文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可知,丁氏的意思是說因為打出水井后省出一個勞動力。二、對比閱讀(四)(2022秋·貴州黔南·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選自《呂氏春秋》)乙楚人有擔山雉者,路人問曰:“何鳥也?”擔者欺之曰:“鳳凰也。”路人曰“我聞有鳳凰久矣,今真見之,汝販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將欲獻楚王,經宿②而鳥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悵④不得以獻楚王。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遂聞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獻于己,召而厚賜之,過買鳥之直十倍矣。[注釋]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憂慮。④悵:遺憾。(選自《尹文子》)15.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國人道之(
在路上
) B.家無井而出溉汲(澆灌、灌溉
)C.將欲獻楚王(
想要
) D.過買鳳凰之直十倍矣(同“值”,價值)16.用“/”給文中畫線句斷句(限斷2處)。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17.下面加點的“而”的用法與“經宿而鳥死”的“而”相同的一項是(
)A.學而不思則罔 B.切問而近思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聞而傳之者18.對于傳言,甲、乙兩文中的宋君和楚王態度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段簡要分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傳言?【答案】15.A16.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17.D18.甲文中的“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宋君聽說此事后,并沒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問事情的原委。體現了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求實精神;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獻于己,召而厚賜之”,當楚王聽說這件事后,沒有經過調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賜了路人,可知他對待謠言的態度是偏聽偏信,不親自調查。(意思接近即可,如未結合文段分析,酌情扣分)現實生活中對待謠言不能輕信,一定要經過仔細的調查研究,得出判斷。更不能以訛傳訛,做謠言的傳播者。(意思接近即可)【解析】15.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A.有誤,句意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道:談論;故選A。16.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并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本句句意為:楚國的人們聽說了,都在紛紛傳說,都以為是真的鳳凰,才會花那么多的錢買來獻給大王。“國人傳之”是國人對待這件事得態度,應斷開;“咸以為真鳳而貴”是國人認為那是真的鳳凰,所以價格昂貴,應斷開;故劃分為: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17.考查對一詞多義及用法的理解。“經宿而鳥死”,意思是結果過了一夜,山雞死了。而:連詞,表順接。A.句意為: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而:連詞,表轉折,但是、卻;B.句意為: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而:連詞,表并列,并且;C.句意為:較晚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之前獲得骨頭的狼又跟上來了。而:連詞,表轉折,但是;D.句意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而:連詞,表順接;故選D。18.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第一問,根據甲文中的“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當宋國的國君聽說了這件事以后,并沒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問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可見他并沒有輕信謠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根據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獻于己,召而厚賜之,過于買鳥之金十倍”可知,當楚王聽說了路人買下鳳凰欲要獻給自己的事情以后,完全沒有經過調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賜了路人,可知他對待謠言的態度是偏聽偏信,不親自調查,不去了解。第二問,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正確和錯誤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這是連圣人都要慎重對待的,生活中我們對待傳言應做到:堅決與謠言的發布作斗爭;要樹立文明的意識,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信謠、不傳謠。據此可概括作答。【參考答案】乙楚國有個挑著山雞的人,一個路人問:“這是什么鳥?”挑擔的人騙路人說:“是鳳凰。”路人說:“我聽說過鳳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見到了。你要賣嗎?”楚國人說:“是啊。”路人給他很多銀子,他不賣,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賣給了路人。路人想將山雞獻給楚國的大王,結果過了一夜,山雞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錢,只可惜不能把“鳳凰”獻給大王。楚國的人們聽說了,都在紛紛傳說,都以為是真的鳳凰,才會花那么多的錢買來獻給大王,于是這件事被楚王聽說了。楚王被那個路人的行為感動了,于是把他召去賞賜了好多的東西和錢,路人得到的比買山雞的錢多了何止十倍。(五)(2022秋·江蘇宿遷·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選自《呂氏春秋》)桑中生李南頓①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種,以余漿灌溉。后人見桑中復生李,轉相告語。有病目痛者息陰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謝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眾犬吠聲⑥,盲者得視。遠近翕赫⑦,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間一歲余,張助遠出來還,見之驚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之。(選自《六朝志怪小說選》)【注】①南頓:古縣名。②空桑:枯空的桑樹。老桑樹有枯空的樹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長出的李樹。④豚:小豬。⑤行:不久。⑥眾犬吠聲:是“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起來。形容眾人盲目附和,眾人隨聲傳聞。⑦翕赫:轟動、驚動。1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限兩處)。南頓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2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及其家穿井
(2)丁氏對曰(3)因植種
(4)間一歲余2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2)李君令我目愈,謝以一豚。22.這兩篇短文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傳聞?【答案】19.南頓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20.待,等到應答,回答種年21.(1)居住在國都中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了這件事(有人向宋國的國君報告了這件事)。(2)李樹您如果能讓我的眼睛變好,我就拿一頭小豬來感謝您(把小豬獻給您)。22.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信,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大意對即可)【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此題根據文意:南頓有個叫張助的人,在田里種莊稼時發現一顆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張助”是句子的主語,“植禾”“見”“持去”是張助的三個先后行為,題干要求劃分兩處,可從這個三個動詞斷開即可。即:南頓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20.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待,等到。②句意:丁氏回答說。對:應答,回答。③句意:就把李核種在那里。植:種。④句意:時隔一年多。歲:年。21.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①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道,講述。聞,知道、聽說,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②令,讓。愈,痊愈。豚,小豬。謝以一豚,(拿)一只小豬拜謝。22.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題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內容,結合敘述的事件和關鍵語句理解主旨,進而得出感悟。《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文中最后“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桑中生李》“因植種,以余漿灌溉,后人見桑中復生李,轉相告語”“眾犬吠聲,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評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隨波逐流的社會心理的危害。告誡我們不應該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見聞,從而揭示要從客觀角度出發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見。由此可見兩則故事給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輕信傳聞,要認真思考,客觀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風。【參考答案】《桑中生李》南頓有個叫張助的人,在田里種莊稼時發現一顆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頭看見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種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澆了一些。后來,有人看見桑樹中又長出李樹來,對此感到十分驚奇,就互相傳說開來。正好有個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樹下休息,向李樹禱告說:“李樹您如果能讓我的眼睛變好,我就把小豬獻給您。”眼痛這種小病,不久就會康復。眾人隨聲傳聞,李樹因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見,所以遠近的人聽到這消息都很轟動,那樹下常有數千輛馬車,大家紛紛前來敬祭,酒肉很多,綿綿不斷。時隔一年多,張助出遠門回來,看見這景象十分驚詫,說:“這有什么神奇的?這是我種的李樹罷了。”于是砍掉了它。(六)(2022秋·江蘇·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聞夔①一足《韓非子》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②。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三人成虎《戰國策》龐蔥與太子質③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注釋:①夔(kuí):我國見諸記載最早的音樂家。以精通音樂著稱。②樂正:古代官名,負責音樂事務的官員。③質:做人質。2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有聞而傳之者
傳不習乎(《論語》)B.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C.夫市之無虎明矣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D.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陳太丘與友期行》)24.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B.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C.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D.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夔有一足。’非一足也。26.班級開展“對待傳言的態度與方法”主題班會,老師先分享了以上三則故事,你覺得老師的用意是什么?【答案】23.C24.B25.①多得了一個勞動力使用,并不是從井里挖出一個人。②“夔這樣一個人就足夠了。”不是只有一只腳。26.告訴我們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不輕信盲從。【解析】2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傳:傳播/老師傳授的知識;B.信:相信/誠信;C.之:都是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D.去:距離/離開;故選C。2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的大意和特殊句式進行判斷即可。句意:夔,是個人,怎么會一只腳?他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聲律(音樂)。根據句意可斷句為: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故選B。2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①得,得到;使,使喚;于,在。②前一個“足”是“足夠”的意思,后一個“足”是腳的意思。2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穿井得一人》中的“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是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個人。根據《聞夔一足》中的“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可知,是有夔這樣一個人就足夠了,不是只有一只腳啊。根據《三人成虎》中的“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可知,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這三個故事都是因為對所聽到的話理解有誤,誤傳出去,聽的人輕信盲從,以訛傳訛鬧出笑話。告訴我們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不輕信盲從。【參考答案】《聞夔一足》:(魯國的國君)哀公問孔子:“我聽說夔(人名)一只腳,你相信嗎?”(孔子)說:“夔,是個人,怎么會一只腳?他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聲律(音樂)。堯說:‘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指派他當了樂正(官名)。因此有學識的人說:‘有夔這樣一個人就足夠了,不是只有一只腳啊。’”《三人成虎》: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兩個人說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嗎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三個人說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會相信。”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么辦。”于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里。后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回國后,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七)(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穿井得一人》)【乙】荀奉倩①與婦至篤②,冬月婦病熱③,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④之。婦亡,奉債后少時亦卒。以是獲譏于世。奉倩曰:“婦人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裴令⑤聞之曰:“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⑥此語。”(《世說新語·惑溺》)【注釋】①荀奉倩:荀粲,字奉倩,潁川潁陰縣人。②篤:深厚。③病熱:發燒。④熨:貼著。⑤裴令:裴楷。⑥昧:使……不明。27.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
及:(2)丁氏對曰
對:(3)國人道之
道:2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B.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C.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D.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2)婦亡,奉倩后少時亦卒。30.【甲】文宋君聽到“國人”講述的什么傳言,他又是如何處置傳言?請簡要分析。【答案】27.待,等到應答,回答講述28.A29.(1)像這樣聽到傳聞,還不如不聽。(2)妻子死了,荀奉倩過后不多久也死了。30.丁家挖井挖到一個人。宋君派人向丁家詢問,揭開事情真相。【解析】27.本題考查文言詞義。解答此題,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在學習中要注意識記文言實詞,還要注意由課內到課外的知識遷移。(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待,等到。(2)句意:丁氏回答說。對:回答。(3)句意:全國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道:講述。2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這句話的意思為:這只是荀奉倩一時興起說的玩笑話,不是道德高尚的話,希望后人不要被這句話搞糊涂了。“此乃是興到之事”是對荀奉倩說這句話的原因解釋,“非盛德言”是對這句話的評價,“冀后人未昧此語”是對后人希望。故斷為: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故選A。29.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翻譯的要求是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1)聞,聽到傳聞;若,像;此,這樣。(2)亡,死亡;少,不久;亦卒,也死了。3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能力。根據“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可知,宋君聽到“國人”講述的傳言是“丁氏穿井得一人”,即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根據“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宋君聽到了以后去叫人丁家詢問,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丁氏是說挖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并非挖井挖到一個人。【參考答案】【乙】荀奉倩跟妻子的感情特別深厚。冬天他妻子發高燒,他就親自去院子里受凍,再回到內室用身體為妻子降溫。妻子死了,荀奉倩不久就也死了,因此被世人所嘲笑。荀奉倩曾經說:“婦人的德行沒什么好贊揚的,還是以姿色為主。”中書令裴楷聽說了,說:“這只是荀奉倩一時興起說的玩笑話,不是道德高尚的話,希望后人不要被這句話搞糊涂了。”(八)(2022秋·陜西寶雞·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文,完成各題。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杞人憂天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3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1)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3)若屈伸吸()
(4)因往曉之()3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宋之丁氏 B.有聞而傳之者C.夫君子之行 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33.請將下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34.《穿井得一人》告訴我們什么道理?35.“杞人憂天”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哪一類人?【答案】31.居住待,等到你告知,開導32.B33.(1)(打井)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協助),不是從井里挖出一個人。(2)大地是由積聚的土塊組成的,它們填充著四方,沒有一處是沒有土塊的。34.示例:聽到傳聞后,要動腦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以致以訛傳。(意思對即可)35.諷刺了生活中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無辜憂愁的人。(意對即可)【解析】31.此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解釋。解釋詞語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常一人居外:經常要有一個人在外面(專門做這件事)。居:居住。(2)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及:待,等到。(3)若屈伸呼吸: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若:你。(4)因往曉之:就去開導他。曉:告知,開導。3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先知道這些詞語有幾個解釋,然后根據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A.宋之丁氏: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之:結構助詞,的;B.有聞而傳之者:有人聽說了這件事,并把它傳播開來。之:代詞,代這件事;C.夫君子之行:有道德修養的人。之:結構助詞,的;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之:結構助詞,的;故選B。3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1)得:得到;使:勞力;非:不;于:從。(2)地:大地;積:堆積,積聚;塊:土塊;充:填充;亡:沒有。34.此題考查啟示。《穿井得一人》中有人聽到“吾穿井得一人”,沒有弄清楚就傳播開來,致使居住在國都中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告訴我們不要道聽途說,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告訴我們對于傳聞必須驗證是否屬實;或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要有調查研究的審慎態度和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35.此題考查寓意。《杞人憂天》中的杞國人擔憂天會塌下地會陷落,諷刺了生活中那種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為不需要擔心的事情而過分擔憂,增添煩惱,以及沒有信心面對現實,總找各種理由推卸責任的人。(九)(2022秋·湖北孝感·七年級統考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乙】三人成虎龐恭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知之。”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3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思。①及其家穿井()
②國人道之()③質于邯鄲()
④市之無虎也明矣()37.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我如浮云B.有聞而傳之者
學而不思則罔C.國人道之
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D.夫市之無虎也明矣
夫學須靜也38.選出斷句正確的一項(
)A.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B.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C.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D.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3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40.仔細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下面的填空。【甲】【乙】兩文都談面對傳言的問題,【甲】文中宋君聽到傳言后,是這樣做的:“①”,【乙】文中從故事結尾“果不得見”說明魏王②(填“真的”或“沒有”)聽信傳言。從兩文中,明白了生活中面對傳言我們應該有③的精神。【答案】36.及:等到道:講述質:作(為)人質明:顯而易見(明顯、明了)37.D38.C39.①(打井)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個人。②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這件事。40.(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真的求實(實事求是)【解析】3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時候。及,等到。(2)句意:國都的人都傳播這件事。道,講述。(3)句意:到邯鄲去當人質。質,作(為)人質。(4)句意:集市上沒有老虎,是清楚的。明,顯而易見(明顯、明了)。37.A.介詞,在\介詞,對,對于;B.連詞,表承接\連詞,表轉折;C.代詞,這件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獨;D.都是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故選D。3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的前提是對文意的領會。首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依據語境斷句。可借助標志性詞語斷開比較明顯的地方,分清謂語動詞的界限,注意對稱句式,常見虛詞的位置及詞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斷句。本句意思是:于是辭別而去。而毀謗龐恭的話早就到了。后來太子不再作人質回國,龐恭果真不能再見到魏王。因此斷句為: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故選C。39.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一人之使,一個人的勞動力;非,不是;于,在;(2)過于,超過;愿,希望。40.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甲文,結合“宋君聽到傳言后”找到原句: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寫他沒有輕信謠言、盲目隨從。乙文,“果不得見”意思是龐恭果真不能再見到魏王。結合“讒言先至”可知,寫魏王真的聽信傳言。兩篇文章告訴我們面對傳言要像宋君一樣注重調查,要實事求是,而不能像“國人”和魏王一樣聽信傳言,甚至以謠傳謠。【參考答案】【乙】龐恭跟太子到邯鄲去當人質。龐恭對魏王說:“如果有一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這話嗎?”魏王說:“不相信。”“有兩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這話嗎?”魏王說:“不相信。”“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這話嗎?”魏王說:“我相信它了。”龐恭說:“集市上沒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個人一說而成為有虎了。現在邯鄲離大梁,比到市場遠得多;而且議論我的人,將超過三個人了,希望大王能夠明察他人的議論。”魏王說:“我自己能夠識別的。”于是辭別而去。而毀謗龐恭的話早就到了。后來太子不再作人質回國,龐恭果真不能再見到魏王。(十)(2022秋·山東菏澤·七年級校聯考期末)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選自《呂氏春秋》)【乙】昔有愚人,適友人家,與主人共食,嫌淡而無味。主人既聞,乃益鹽。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緣有鹽故。”薄①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鹽乎?有鹽乎?”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唯食鹽不食菜。母曰:“安②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③在鹽中。”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過則非惟無益,反害之。(選自《百喻經》)【注釋】①薄:靠近。②安:怎么。③成:全,都。4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①家無井而出溉汲②聞之于宋君③及其家穿井④遂自念曰42.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標2處)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43.下面各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求聞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學而不思則罔C.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D.久之,目似瞑
天下之事皆然44.請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唯食鹽不食菜。45.讀完兩則短文,你從【甲】【乙】兩文中各獲得了怎樣的啟示?【答案】41.從井里取水聽到,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待等到于是,就42.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43.B44.示例:母親拿出鹽后認為(或:感到)兒子很奇怪,只見兒子只吃鹽而不吃菜。45.示例:(甲)文: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乙)文: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解析】4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1)句意:家里沒有水井而出門從遠處的井里打水洗滌。汲:從井里取(打)水;(2)句意:使宋國國君聽到了。聞:聽到,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3)句意:等到他們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等到;(4)句意:于是他自言自語說。遂:于是,就。4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結合“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分析,“愚人食鹽不已”中“愚人”是主語,“食”是謂語,“鹽”是賓語,“不已”是補語,故在“已”后斷句;“味敗”是主謂短語,故在“敗”后斷句;再結合句意“愚人吃鹽不停,(吃得以后)口味敗壞,反而變成他的禍害”可斷句為: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43.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意義與用法。A.副詞,如、像/人稱代詞,你;B.都是表轉折的連詞,“但,卻”的意思;C.名詞,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公司員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完整版)
- 全球視野下的區塊鏈與供應鏈協同管理
- ICU危重病人的護理
- 2025年力學計量標準器具合作協議書
- 劇裝、道具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纖維增強塑料汽車覆蓋件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電動游覽車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特異性動物源農藥合作協議書
- 2025年皮革化學品:浸水助劑項目合作計劃書
- 云端存儲技術服務合同
- 紡織創新材料的應用
- 北師版小學六年級下學期《數 學 好 玩》教案
- 醫院培訓課件:《靜脈中等長度導管臨床應用專家共識》
- 新生兒科護理文書
- 奇特的視覺圖形 課件 -2023--2024學年浙教版初中美術八年級下冊
- 《公路橋梁施工監控技術規程》(JTGT3650-01-2022)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章鄉村和城鎮
- 花籃拉桿式懸挑式腳手架施工施工工藝技術
-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覃塘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7月期末歷史試題(無答案)
- 食堂生物防治制度
- 中國痔病診療指南(2020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