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densoilandgroundwaterenvironmeⅠ III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24鑒定評估原則 45鑒定評估程序 56土壤與地下水損害調查與確認 7因果關系分析 118土壤和地下水損害實物量化與恢復方案制定 9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價值量化 10鑒定評估報告編制 11恢復效果評估 18附錄A(資料性附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資料清單 19附錄B(規范性附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調查監測技術要求 24附錄C(規范性附錄)土壤方量手動估算方法 36附錄D(資料性附錄)土壤環境恢復方案的篩選方法 42附錄E常用土壤恢復技術適用條件與技術性能參照GB/T39792.1-2020附錄B 44附錄F常用地下水恢復技術適用條件與技術性能參照GB/T39792.1-2020附錄C 44附錄G(資料性附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報告書的編制要求 45Ⅱ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保護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保障公眾健康,規范和指導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制定本標準。本文件由遼寧大學提出。本文件由遼寧省環境科學學會歸口。本文件由遼寧省環境科學學會組織制定、實施并解釋。本文件主要起草單位:遼寧大學、遼寧北方陸海環境檢驗監測有限公司、營口瑞豐環保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有濤、王子超、岳力、邱立春、于旭青、吳佳美、邵昕玥、王欣若、陳振宇、許瑞臣、范學玲、隋佳依、李志輝、袁俊文、隋本富、唐婉釵、喬建芳、袁子杰。本文件為遼寧省首次發布。1土壤與地下水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規范本文件規定了涉及土壤與地下水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的術語和定定評估一般要求、環境損害調查與損害確定、因果關系分析、環境損害實本文件不適用于核與輻射事故導致的涉及土壤與地下水的生態2規范性引用文件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GB/T39791.2生態環境損HJ1019地塊土壤和地下水中揮發性有機物采樣HJ25.1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HJ25.2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HJ25.3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評HJ25.5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土壤修復效果評HJ25.6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地衣和苔蘚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爬行動物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兩棲動物HJ710.10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大中型土壤動物HJ710.11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大型真菌2《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工作指南》(環辦土壤函《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工作指南》(環辦土壤函3術語和定義3.13.23.3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保護區域,以及對某類污染物或者生態3.4為確定生態環境損害的類型、范圍和程度,需要開展勘察、監測3.5經調查發現發生環境質量不利改變、生態服務功能退化等,需要開3.6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基線soilandgroundwater污染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行為未發生時或未造成生態環境損害時,評3.73groungdwaterenvironmental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方法,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和專業知識,調查污染行為與生態環境損害情況,分析污染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或破壞生態行為與關系,評估污染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或破壞生態行為所致生態環境損害的范地下水生態環境恢復至基線并補償期間損害的恢復措施,量化土壤與地下水3.8在土壤和地下水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其中的污染物對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徑3.9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riskscreeningvalues對食用農產品安全、農作物生長或生態環境可能造成不利影響時的農用地3.10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riskscreeningvalues在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對人體健康可能存在風險的建設用地土壤中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低于該值的,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可以忽略;超過該存在風險,應當開展進一步的詳細調查和風險評估,確定具體污3.113.12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永久性損害soilandgroundwaterenvironmen受損土壤與地下水生態環境及其生態服務功能難以恢復,其3.13土壤與地下水生態環境恢復soilandgroundwate土壤與地下水生態環境損害發生后,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措施將受損3.144采取必要、合理的自然或人工措施將受損的生態環境及其服務功能恢3.15補償性恢復compensatoryresto3.16補充性恢復complementaryresto采取額外的、彌補性的措施進一步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及其服務功能并補償3.17用文字、圖、表等方式來綜合描述污染源、污染遷3.18生態服務功能servicefunc生態系統在維持生命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過程中,為人類與生物3.194鑒定評估原則4.1合法合規原則鑒定評估工作應遵守國家和地方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禁4.2科學合理原則鑒定評估工作應制定科學、合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鑒定評估4.3獨立客觀原則鑒定評估機構及鑒定人應當運用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獨立客觀地估委托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影響。鑒定評估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與環境損4.4兼顧科學性與時效性原則鑒定結論既要符合科學規律,也要遵從時效性要求,應55鑒定評估程序5.1鑒定評估內容根據鑒定評估需要,土壤與地下水生態環境損害b)確定土壤與地下水生態環境損害的事實和類型;c)分析污染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或破壞生態行為與生態環5.2鑒定評估范圍應綜合利用現場調查、環境監測、遙感分析和模型預測等方法,5.3鑒定評估工作內容和程序5.3.1鑒定評估準備掌握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態環境損害的基本情況,了解狀況;初步判斷土壤和地下水的受損范圍,明確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態堆放、填埋和處置區域,歷史污染事故及其處理情況;對于突發環境事件,),對于生態破壞事件,了解事件性質、破壞方式、發生時間損害過程相關信息: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時間、排放頻率、排濃度,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物類別、濃度等資料和情況;受破壞林地、耕前期處理處置相關信息:污染物清理、防止污染擴散等控制措歷史和現狀監測相關信息:監測工作開展情況及監測數據,包括數據,指示性生物物種數量、密度、豐度、結構,群落調查收集評估區域的自然環境信息,具體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文地質資料;土地和地下水利用的歷史、現狀和規劃信息;已有地下水井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濕地、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政策與標準等相關信息;人口、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和6根據所掌握的損害情況和所收集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信息,初步判斷可和地下水環境及其生態服務功能可能的受損范圍,包括時間范圍和空間圖、影像圖進行輔助判斷,或利用現有監測數據進行污染物空間分布模測數據時,建立區域或場地概念模型進行推演,判斷可根據損害的基本情況以及鑒定評估委托事項,明確要開展的損害鑒定評作程序,通過調研、專項研究、專家咨詢等方式,確定每項鑒定評估工5.3.2損害調查確認通過開展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土壤和地查、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及其生態服務功能的基線水平調查,判斷土壤5.3.3因果關系分析通過污染源解析、遷移轉化過程分析和驗證,分析污染環境行為與土壤否存在因果關系。通過分析破壞生態行為導致土壤和地下水損害的機理,5.3.4土壤和地下水損害實物量化和恢復方案制定篩選土壤和地下水損害評估指標,確定損害程度和范圍。當受損土確定基本恢復目標,制定備選基本恢復方案,估算恢復時間,計算期間損害模,制定備選補償性恢復方案,開展恢復方案綜合比選5.3.5土壤和地下水損害價值量化實際治理成本法、理論治理成本法、虛擬治理成本法、資源價值法及5.3.6土壤和地下水損害鑒定評估報告編制編制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報告(意見)書,5.3.7土壤和地下水恢復效果評估定期跟蹤土壤和地下水損害恢復情況,評估恢復效果是否標,設計并實施補充性恢復方案;當經風險評估等過程判斷不需要開展適當簡化工作程序,選擇性開展上述相關工作。必要時,應針對生態環境圖1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程序圖6土壤與地下水損害調查與確認6.1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6.1.1調查原則a)充分利用現有資料。根據現有資料對評估區域地質及水文地質注已有水井資料,初步識別評估區域含水層分布、地下水流場、地下水補b)兼顧區域和評估區域水文地質條件開展調查。獲取區域地質及水文地質資料,結合場查的精度,對獲取資料進行篩選應用,初步判斷評估區域地質和水文地8來的影響,區域資料不能滿足調查需要時,使用鉆探、物探和相關試驗6.1.2調查方法進一步收集評估區域地質圖、鉆孔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質構造圖、水料,識別評估區域地層巖性及其分布情況、基巖裂隙發育情況,掌握評估區含水層分布(埋深、厚度、巖性)、水文地質單元劃分、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及關鍵水文地質參數。b)現狀調查收集已建水井的建井資料,了解井深、井結構、建井水層結構特征,對已建水井開展水位統測,掌握不同含水巖組地下水埋深井結構、數量和位置滿足條件,還可利用其開展水文地質試驗,獲取關鍵建水井開展水位統測、水質監測時,應注意排除存在建井記錄不完整、封井對于損害范圍較大、需要初步查明近地表地層介質及特殊構造分布、不便工作的情況,優先選擇物探手段對區域進行識別,確定重點區域,指導后續驗工作,通過鉆探驗證或進一步確定重點區域關注問題,如查明裂隙分布以先通道,通過水文地質試驗查明滲透性異常區,以獲取局部污染物遷移速率對于損害范圍較小、需詳細查明污染物分布特征、有條件開展詳細鉆探調充分利用評估區域已有水文地質調查數據、物探結果等資料,并根據需要在探或水文地質試驗工作,獲取評估區域地下水賦存條件、含水層分布、地下斷基巖裂隙分布時,可采用物探和鉆探相結合的方法查明基巖裂隙分布情地下水監測井鉆探過程中的鉆孔記錄確定地層巖性及其分布狀況,利用地6.2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評估區域土壤環境的質量現狀、污染分布情況、污查主要通過環境監測手段,開展現場采樣、分析檢測、質量控制和判斷評類型、污染物性質和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的需求制定土壤環境質量系統調查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時,可分為損害確定采樣監測和詳細采樣監測兩個不同確發生土壤環境損害可直接進入詳細采樣監測兩個階段;詳細采樣監測根據需其監測結果應足以保證環境損害實物量化的要求。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工作計劃的制定、監測工作的組織以及監測報告的編制,6.3土壤和地下水生態服務功能調查6.3.1土壤生態服務功能調查當前土地利用狀況、未來土地利用規劃等信息,確定土壤損害發生前、損區域的土地利用類型,如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計算種植或養殖物類型和產量等信息;如用地類型為旅游景點,重點查明旅9所需的信息;如用地類型為自然保護區,需查明或計算指示性物種的結構利用地,可參考周邊土地利用類型進行生態服如需要采集生物樣品,參照HJ710.1、HJ710.2、HJ710.3、HJ710.5、H6.3.2地下水生態服務功能調查獲取評估區域水資源使用歷史、現狀和規劃信息,查明地下水期間評估區域地下水的主要生態服務功能類型,如生活飲用水水源6.4基線水平調查6.4.1基于歷史數據查閱相關歷史檔案或文獻資料,包括針對評估區域開展的常規監過程獲得的報告、監測數據、照片、遙感影像、航拍圖片等結果,獲取能6.4.2基于對照區調查數據采樣分析和調查工作,獲取對照區土壤和地下水生態服務功能狀況。應選擇域可比且未受污染環境或破壞生態行為影響的對照區域。對照區域數據應具代表性,對照區所在區域在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特征較大,污染物分布情況較復雜,應適當增加對照點數量。如因地形地貌、土采樣深度應盡可能與受影響區域內采樣深度相同。地下水的對照點位應位于上游一定距離內,并綜合考慮水力坡降、含水層滲透性、埋深和厚度等水文污染物遷移轉化等因素,對照區所取地下水應與損害調查地下水位于同一層方法應與評估區域具有可比性,并遵守評估方案若對照區污染物濃度檢測結果低于檢出限,以檢出限作為其濃度定是否剔除極值或異常值,根據專業知識和評價6.4.3參考環境質量標準或基準適用環境質量標準;當缺乏適用的標準或基準時,可參考國外政府部門或6.4.4開展專項研究專項研究,如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健康風險評估、土壤和地下水中究和模擬、污染物濃度與種群密度和物種豐度等指標之間劑量-效應關系研究項調查等工作,以確定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及其生態6.5損害確定當事件導致以下一種或幾種后果時,可以確認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或生態服務功能損害:b)評估區域土壤和地下水呈現明顯顏色或氣味異常,經實驗或測試表明對土壤無脊椎動d)評估區域指示性生物種群特征(密度、性別比例、年齡組成等)、群度、蓋度、豐度等)或生態系統特征(如生物多樣性)發生不利改變,指示性指標超過基線水平;e)土壤和地下水的其他性質發生改變,導致土壤和地下水不再具6.6質量控制6.6.1檢測及實驗數據質量控制d)生物樣品的觀測是否嚴格遵照HJ716.6.2調查數據質量控制調查數據包括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和人員訪談獲得的數據,質量控制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6.7信息匯總分析調查人員應對損害調查階段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確定評估區域土污染物類型、濃度水平和空間分布情況,明確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的情析檢測結果,評估分析數據的質量和有效性,對是否需要補充調查進7因果關系分析7.1判定原則污染源與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間的因果關系判b)排放的污染物可能存在到達受損害土壤與地下水的遷移途徑;d)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確實有造成土壤與地下水e)污染土壤與地下水生態環境行為發生在前,土壤與地下水生7.2分析方法7.2.1簡述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因果關系判定可按照污染源中的污染物與土壤源性分析、污染物在污染源與土壤與地下水之間遷移載體和介質的識別、傳方向和污染物濃度梯度方向的確定、污染物在污染源和土壤與地下水之間遷7.2.2污染物同源性分析通過人員訪談、現場踏勘、空間影像識別等手段和方法,調查潛在污染和水文地質調查,進一步掌握水文地質條件,開展土壤和地下水采樣分析布特征,或利用同位素技術,進行同位素組成和比例分析,并根據實際情可采用污染特征比對法、指紋圖譜技術、多元統計方法、同位素分析、合運用水文地質條件分析、水動力分析、污染物轉化機理分析等多種方無法采集到源端樣品時,可將識別的特征污染物與受體端污7.2.3污染物遷移載體與介質識別在證實受損土壤與地下水環境中污染物與污染源中污染物的同源性之后,損土壤與地下水環境之間的遷移途徑進行分析,即污染物是如何從污染源環境的。分析評估區域氣候氣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質等自然環境條件,建立污染物從污染源經環境介質到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的遷移路徑擴散模型等方法分析污染物遷移方向、濃度變化等情況,分析判斷7.2.4遷移方向判斷判斷遷移載體的運動方向和污染物濃度梯度方向是否一致。因為污染物出來后,在環境介質中會隨各種物理、化學、生物學過程而削減,在下游和梯度。只有當遷移載體的運動方向與污染物濃度梯度方向一致,才能認為污載體的運動所致,也才能說明遷移途徑在空間和時間上是合理的。污染物濃度要依賴于對污染物空間分布情況的調查,并可利用相關專業軟件對介質7.2.5遷移途徑完整性和連續性分析對污染物遷移途徑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性進行分析,以建立污染物從源和空間聯系,進一步論證因果關系。基于污染現狀、地質條件和其他參軟件來模擬傾倒、泄漏或排放的污染物到達土壤的時間,同時結合實驗室和(7.2.6污染物遷移途徑或來源a)污染物在大氣中擴散遷移,以干濕沉降于土壤中b)污水通過管溝排放、滲漏、污水池泄漏而進入土壤。工業廢水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直接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排放,污水跑冒滴漏經地表徑流或地下d)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等堆放、傾倒或自然災害造成土壤環境受到損害;e)農用地使用農藥、化肥和農膜等造成土7.2.7破壞生態行為與損害之間因果關系分析b)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或生態服務功能受到損根據需要,分析其他原因對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或生態服務8土壤和地下水損害實物量化與恢復方案制定8.1損害范圍和程度量化8.1.1涉及污染的土壤、地下水損害實物量化8.1.1.1損害程度量化基于土壤、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濃度或相關理化指標與基線水平):ki=(1)Ki—某點位土壤和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或相關理化指標的超基線倍數;TBi—土壤、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濃度或相關理化指標的基線水平。8.1.1.2損害范圍量化根據各采樣點位土壤和地下水損害確定和損害程度量化的結果,分析受的位置和深度。在充分獲取土壤和水文地質相關參數的情況下,構建評估概念模型,采用空間插值方法,模擬未采樣點位土壤和地下水的損害情況水的二維、三維空間分布,并根據需要模擬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遷移地下水當前的損害范圍及在評估時間范圍內可能的損害范圍,計算目前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遷移擴散模擬可參照《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工作插值條件、調查點位分布規律的情形,也可通過分析調查點位所能代表的區域,對于無法找到損害邊界的情況,根據對污染物遷移模擬擴散能力和條件的分8.1.2涉及生態服務功能損害的實物量化8.1.2.1損害程度量化特征、生態系統特征、地下水資源量、旅游人次等指標與基線水平的比對基于指示性生物的種群特征、群落特征、生態系統特征、地下水資源量):kj=(2)Bj—指示性指標的基線水平。8.1.2.2損害范圍量化基于不同調查點位生態服務功能損害確定和損害程度量化結果,通過插位所能代表的區域的分析研究,量化損害范圍;或根據現場調查結果或遙8.2可恢復性評價通過文獻調研、專家咨詢、案例研究、室內實驗、現場試驗等方法,評及其服務功能恢復至基線的經濟性、技術和操作的可行性。經評價,受損土功能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復時,制定基本恢復方案;需要實施補償性恢復的,8.3恢復方案制定和期間損害計算8.3.1基本恢復方案制定8.3.1.1基本恢復目標確定基本恢復的目標是將受損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及其生態服務功先判斷是否需要開展修復。當需要開展修復,且基于風險),度從基線水平降至基于風險的環境修復目標值的責任方,要求責任方采取措),水平,應對現狀污染水平與基線水平之間的損害基于風險的環境修復目標值參照HJ25.4和HJ25.6等相關8.3.1.2恢復策略選擇和恢復技術篩選建設用地和耕地土壤修復可以分別參照HJ25.4和NY/T3499在掌握不同恢復技術的原理、適用條件、費用、成熟度、可靠性、恢復時間、二次污染和破壞、技術功能、恢復的可持續性等要素的基礎上,參見附錄B表B.1和附錄C表C.1及相關技術規范與類似案例經驗,結合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特征、損害程度、范圍和生態環境特性,從主要技術指標、經濟指標等方面對各項恢復技術進行全面分析比較,確定備選技術;或采用專家評分的方法,通過設置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對不同恢復技術進行評分,確定備選技術。提出一種或多種備選恢復技術,通過實驗室小試、現場中試、應用案例分析等方式對備選恢復技術進行可行性重金屬污染土壤可采用安全填埋技術,可視情況選用固化/穩定化技術(浸出液重金屬濃度超過相關標準限值)、淋洗技術(土壤粒徑大)或植物修復技術(對修復時間沒有要求且具有相應金屬的超富集植物);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包括總石油烴(TPHs))污染土壤可采用土壤氣相抽提(土壤質地松散、水分含量低于50%)、熱脫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30%)、焚燒等技術,TPHs還可采用生物堆、生物通風等修復技術;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SVOCs)污染土壤可采用熱脫附、焚燒等技術;石油烴、多環芳烴(PAHs)、苯系物(BTEX)等污染土壤還可視情況選用化學氧化技術(污染物濃度較高);多氯聯苯(PCBs)和農藥污染土壤可采用熱脫附重金屬、SVOCs、PCBs和農藥污染地下水可采用抽出-處理技術;VOCs(包括TPHs)污染地下水可采用抽出處理、空氣注入(潛水含水層,地下水位以下15m以內的地下水,且包氣帶土壤質地松散)等技術;石油烴、PAHs、BTEX等污染地下水還可視情況選用化學氧化技術);8.3.1.3備選基本恢復方案制定根據土壤和地下水的損害類型、范圍和程度以及所確定的恢復目標、模式和技術,制定2~3種備選恢復方案。可以采用單一恢復技術,也可以綜合采用多種恢復技術。方案中應明確恢復工程實施的技術路線、具體步驟、工藝參數、材料及其用量、設備及其運行維護、成本等,還應包括恢復過程中受污染水體、氣體和固體廢物等的無害化處理處置及其他二次污染防治措施等。制定備選恢復方案時,應對每種方案的年恢復速率和恢復到基線水平所需8.3.2期間損害計算當土壤損害導致其所在的生態系統服務損害,且持續時間大于一年,參照相關生態系統的損當地下水損害的持續時間大于一年,應結合8.1確定的損害范圍、程度以及8.3.1.3預估的備選基本恢復方案年恢復速率和恢復到基線水平的時間,計算地下水所能提供的服務的期間損害。8.3.3補償性恢復策略選擇、技術篩選和備選恢復方案制定當存在因土壤損害導致其所在的生態系統服務期間損害,參照相應生態系統的損害評估標準當存在地下水資源服務期間損害,應設計補償性恢復方案。補償性恢復策略選擇、技術篩選和備選方案制定參見8.3.1.2和8.3.1.3。根據每種備選基本恢復方案對應的期間損害,恢復措施的單位效益,基于等值分析法確定每種補償性方案對應的恢復規模,具體參照GB/T8.3.4恢復方案綜合比選綜合考慮不同基本方案和補償性恢復方案的成熟度、可靠性、時間、成本、二次污染、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等因素,參照GB/T397方案進行綜合比選,確定最佳的基本恢復和9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價值量化9.1清除污染費用清理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的措施所產生的費用,包括清理措施費a)清理措施費用包括損害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行為發生后,為減輕或消除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而采取的阻斷、去除、轉移、處理和處置污染物的措施和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恢復工程措施);收集實際發生的費用信息,以實際發生費用為準,并對實際發生費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判斷9.2土壤環境基本恢復費用9.2.1基于實際發生費用進行價值量化對于污染清理和恢復措施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情況,可通過收集實際發生的費用信息,參照GB/T39791.2、《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階段環境損害評估推薦方法》和《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階段直接經濟損失核定細則》,對實際發生費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核后,得到實9.2.2基于恢復費用進行價值量化當受損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及其服務功能可以且需要恢復或部分恢復時,參照GB/T39791.1中9.2.3其他價值量化方法9.2.3.1未修復到基線水平損害的量化方法當經修復后未達到基線水平(附錄A圖A.1)或現狀污染水按照如下方法計算基于風險的環境修復目標值或現狀污染水平a)當基于風險的環境修復目標值或現狀污染水平與基線水平對應的土地或地同,建議按照以下方法計算與基線之間的損害:當能夠獲取土壤或地下水中污染物從基于風險的當無法獲取理論治理成本、全部不需要修復且污染物排放量可獲取,可以利用基于污染物排放量的虛擬治理成本計算;否則,計算受損土壤或地下水資源價),vr=vb*Y(3)b)當基于風險的環境修復目標值或現狀污染水平與基線水平對應的土地或地下水利用類型不表1土壤資源非使用基準價值調整系數土壤中污染物濃度最大超基線倍數調整系數≤200倍0.2>200-≤2000倍0.4>2000-≤5000倍0.6>5000-≤30000倍0.8>30000倍1表2地下水資源非使用基準價值調整系數地下水中污染物濃度最大超基線倍數調整系數0.2>20-≤100倍0.4>100-≤500倍0.6>500-≤2000倍0.8>2000倍19.2.3.2無法恢復的損害量化方法對于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及其生態服務功能無法通過工程恢復或完全恢復至基線水平,沒有可行的補償性恢復方案填補期間損害,需要根據土壤和地下水提供的服務功能,利用直接市場價值法、揭示偏好法、效益轉移法、陳述偏好法等方法,對不能恢復或不能完全恢復的土壤和地下水各種生態環境價值量化方法及其適用條件參照GB/T39791.1附錄如提供的是生物多樣性支持服務,可采用支付意愿法進行評估;如提供的是供給服務,可采用市場價值法等方法進行評估;如提供的是文化服務,可采用旅行費用法進行評估。如損害前用地類型為未利用地,可參考周邊土地利用類型進行土地資源功能損失計算,如未利用地附近存在多種9.2.4恢復成本法9.2.4.1適用情形a)因污染土壤導致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其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質量可以通過恢復方案恢b)因污染土壤與地下水已經受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處罰,并足額繳納罰金的,且已針對其導致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制定了詳細完整的恢復方案并獲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9.2.4.2恢復方案的篩選a)首先確定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基本恢復的總體目標b)綜合考慮恢復目標、工作量、持續時間等因素,選擇不同的土壤與地下水恢復技),9.2.4.3基本恢復費用的確定基本恢復費用為最優推薦恢復方案的費用,同9.3期間損害費用9.3.1本方法只考慮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期間損害費用的估算,不考慮未利用地的期間損害費用。9.3.2建設用地或農用地期間損害費用可以通過租金損失、專家評判法或類比法等方法來估算,優先采用估算租金損失的方法,如果不能通過租金損失來計算的,可采用專9.3.3采用租金損失估算期間損害費用的,時間長度為損害發生日期至土壤環境質量恢復到土壤環境基線的日期,受損害的租金價格可通過協商或由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9.3.4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發生日期的確定方法:對于長期性、累積性、歷史性污染土壤環境造成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的發生日期,由鑒定評估單位根據調查情況加以專家咨詢會來確定;對于突發環境事件造成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的發生日9.3.5期間損害費用估算要考慮現值系數;現值系數包括復利率和貼現率,對損害發生日期至鑒定評估日期的損失利用復利率進行復利計算,對鑒定評估日期至土壤與地壤與地下水環境基線日期的損失利用貼現率進行貼現計算;年現值系數推9.4永久性損害費用場價格進行估算。相似土地的市場價格可通過協商或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評9.5其他費用其他費用包括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10鑒定評估報告編制根據委托內容,基于評估過程所獲得的數據和信息,編制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報告,報告的格式和內容參見參照GB/T39791.1中的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報告書編制11恢復效果評估11.1采取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基本恢復工程措施進行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恢復的,需制定與地下水土11.2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恢復方案實施過程中,需根據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恢復效果評估方案定期進行監測和分析,及時跟蹤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的恢復情況,全面評估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恢復效果(包括是否正確執行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恢復方案,是否達到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恢復總體目標和分項目標,恢復行動實施期間是否造成二次污染等)。如果基本恢復工程措施未達到預期效果,應11.3公開征求公眾對恢復行動的意見,調查公眾對恢復行動實施效果的滿意度。11.4編制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恢復效果評估報告。(資料性附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資料清單),),表A.1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資料清單(例表)項目名稱序號類別名稱收集資料來源數量格式編號報告圖件照片調查表論文其他1背景信息評估區域的氣候氣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質等評估區域及其周邊地區土壤與地下水的歷史和應急監測數據評估區域內居民區、飲用水水源地等敏感點信息,以及能源和水資源供給、消耗等信息評估區域內主要產業結構及布局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情況評估區域內主要農田、自然保護區等自然資源狀況、開發利用方式和強度、主要廠礦和建筑物的分布等評估區域地下水用途情況等信息┅┅2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基線信息評估區域的專項調查、生態環境狀況等相關土壤環境質量歷史數據據對照區域(與評估區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類型等類似的未受影響的區域)的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等數據污染物和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質量相關的環境標準和環境基準評估區域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質量表征指標的土壤環境基線信息┅┅3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污染信息污染源的數量、位置和周邊情況信息污染排放時間、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和排放頻率等信息污染源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種類、排放量和排放濃度等信息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進入外環境生成的次生污染物種類、數量和濃度等信息┅┅4受損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質量信息土壤與地下水污染調查數據,包括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范圍和深度受損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的文字與音像資料及遙感影集、航拍圖片等影像資料受到影響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的質量變化評估區域有關土壤的歷史環境污染的相關資料┅┅5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污染清理信息污染清理的組織、工作過程、清理效果與二次污染物的產生情況等資料信息污染清理的現場照片和錄像等音像資料污染物清理轉運、物資投入和工程設施等信息┅┅6其┅他必要信息┅┅注1:編號方式可采用“項目時間-項目名稱縮寫-資料類型-資料號”的方式;注2:資料類型可采用“01報告,02圖件,03照片,04調查表,05論文,06其他”的方式。調查單位:調查負責人:填表人:審核人:填表時間:年月日表A.2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現場踏勘記錄表(例表)項目名稱:踏勘表編號:踏勘對象:□污染源□周邊環境□敏感點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基本情況污染物名稱排放總量排放濃度污染現狀描繪草圖檢測方式地點時間污染原因污染路徑污染描述污染清理等措施措施對象地點委托單位方式數量實施單位監測對象濃度監測方式二次污染其他信息污染清理、人員轉移等措施的描述:周邊區域損害情況踏勘材料信息匯總照片記錄內容錄像記錄內容踏勘表記錄內容其他記錄內容踏勘監測□現場速測□實驗室檢測速測對象點位數量樣品數量實驗室檢測對象點位數量樣品數量下一步調查建議注1:周邊區域欄內容根據調查點及其附近地質、水文、土壤、生物、敏感環境等,特別是與污染跡象有關的特征填寫;注2:損害情況欄內容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類型、范圍和程度等情況進行描述;注3:下一步調查建議欄填寫下一步調查的重點、內容、擬采用的調查方法等內容。調查單位:調查負責人:踏勘人:審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表A.3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人員訪談記錄表(例表)項目名稱:訪談表編號:受訪人數訪談地點訪談對象:□行政人員□受害方□領域專家□場地所有者□企業人員□第三方訪談方式:□面談□電話□電子調查表□書面調查表□其他()訪談內容受訪人員簽字姓名單位簽字注:訪談內容一般為土壤環境損害過程、評估區域歷史現狀情況、事件處置過程、已采取的污染清理等措施的實施與實施效果等情況。調查單位:調查負責人:訪談人:審核人:訪談日期:年月日(規范性附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調查監測技術要求B.1概述監測工作,分為損害確定采樣監測和詳細采樣監測兩個階段,主要內容B.2監測計劃制定B.2.1監測范圍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確定采樣監測工作范圍為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估區域范圍。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詳細采樣監測工作范圍為損害確定采與地下水環境特征污染物濃度超過相關土壤與地下水環境B.2.2監測對象土壤包括評估區域內的表層土壤、深層土壤(表層土壤底部至地下水水位上)和飽和帶土壤(地下水水位以下)。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的具體深度劃分應考慮地塊回填情況、污染物遷移情況、構筑物及管線破損情況、土壤特征或農產品種類等因素綜合確定,但表層土壤的厚度不應小地下水監測對象為調查評估范圍內,沿地下水水流方向布置監測點位,即:水流上游未被污染的對照點、污染點位及水流下游點位,至少3個點位。B.2.3監測項目B.2.3.1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確定采樣監測的監測項目B.2.3.1.1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確定采樣監測的監測項目應根據初步調查時資料收集分析、現場踏勘和人員訪談等取得的相關評估區域信息進行確定。土壤理化性質監測項目,包括:土壤pH值、粒徑分布、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孔隙度、有機碳含量、滲透系數(橫向/縱向)、土壤含水率等;土壤可選擇的監測項目有: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VOCs)、半揮發性有機物(SVOCs)、總石油烴(TPH)、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氰化物、氟化物、農藥等。地下B.2.3.1.2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確定采樣監測過程中應根據評估區域中土地的不同利用類型和具體情況確定監測項目,如建設用地疑似污染地塊場地歷史涉及多個不同工業行業類型,潛在特征污染物監測項目要疊加。應合理選擇有代表性的監測項目,包括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環境的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進入環境轉化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在污染清理過程中引入的污染物、能影響上述特征污染物環境行為的理化指標、可能對特征污染物檢測結果產生干擾的理化指標等項目。如評估區域污染物種類不確定,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評估區域類型及潛在特征污染物可參見表表B.1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評估區域類型及潛在特征污染物土地利用類型行業分類評估區域類型潛在特征污染物類型(*地下水可根據案件污染特征選測)建設用地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農藥、氰化物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氰化物選測:氟化物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紡織染整業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造紙及紙制品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金屬制造、冶煉及延壓加工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氰化物機械制造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塑料和橡膠制品必測:重金屬、半揮發性有機物、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氰化物石油加工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氰化物煉焦廠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氰化物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皮革、皮毛制造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農藥、氰化物氣的生產和供應火力發電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電力供應必測: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石油烴選測:半揮發性有機物燃氣生產和供應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水污染治理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氰化物、氟化物、農藥、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危險廢物的治理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氰化物、氟化物、農藥其他環境治理(工業固廢、生活垃圾處理)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氰化物、氟化物、農藥交通運輸工具維修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其它類型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氰化物、氟化物、農藥選測:---農用地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農藥、氟化物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氰化物未利用地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選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氰化物、氟化物、農藥突發環境必測: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石油烴、持久性有機事件污染物(POPs)、氰化物、氟化物、農藥(或可依據事件泄露或排放的污染物直接確定監測項目)表B.2土壤環境損害調查監測目標物質建議清單序號污染物名稱污染物英文名CAS編號1銻Antimony7440-36-02砷(無機)Arsenic,inorganic7440-38-23鈹Beryllium7440-41-74鎘Cadmium7440-43-95三價鉻Chromium,III16065-83-16六價鉻Chromium,VI18540-29-97銅Copper7440-50-88鉛Lead7439-92-19鎳Nickel7440-02-0錫Tin7440-31-5硒Selenium7782-49-2銀Silver7440-22-4鉈Thallium7440-28-0鋅Zinc7440-66-6汞Mercury,inorganic7439-97-6鉬molybdenum7439-98-7鈷Cobalt7440-48-4氰化物(CN-)Cyanide,free57-12-5氟化物(F-)Fluride,soluble7782-41-420苯Benzene71-43-221Toluene108-88-322Ethylbenzene100-41-423間二甲苯Xylene,m-108-38-324對二甲苯Xylene,p-106-42-325鄰二甲苯Xylene,o-95-47-626Trimethylbenzene,1,2,4-95-63-627Trimethylbenzene,1,3,5-108-67-828苯乙烯Styrene100-42-529六氯丁二烯Hexachlorobutadiene87-68-3301,2,3-三氯丙烷Trichloropropane,1,2,3-96-18-431三氯甲烷(氯仿)Chloroform67-66-332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56-23-533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79-01-6341,1-二氯乙烯Dichloroethylene,1,1-75-35-435順-1,2-二氯乙烯Dichloroethylene,1,2-cis-156-59-236反-1,2-二氯乙烯Dichloroethylene,1,2-trans-156-60-5371,1-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1,1-75-34-3381,2-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1,2-107-06-2391,2-二氯丙烷Dichloropropane,1,2-78-87-540氯乙烯Vinylchloride75-01-441四氯乙烯Tetrachloroethylene127-18-442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75-09-243Tetrachloroethane,1,1,1,2-630-20-644Tetrachloroethane,1,1,2,2-79-34-5451,1,1-三氯乙烷Trichlorothane,1,1,1-71-55-6461,1,2-三氯乙烷Trichlorothane,1,1,2-79-00-547六氯乙烷Hexachloroethane67-72-148二氯溴甲烷Bromodichloromethane75-27-449氯二溴甲烷Dibromochloromethane124-48-150溴仿(三溴甲烷)Bromoform75-25-251二硫化碳carbondisulfide75-15-052雙(2-氯異丙基)醚Bis(2-chloro-1-methylethyl)ether108-60-153甲基叔丁醚Tert-Butylmethylether(MTBE)1634-04-454丙酮Acetone67-64-155苯酚Phenol108-95-2562-氯酚Chlorophenol,2-95-57-8574-甲酚Cresol,4-106-44-5582,4-二甲酚Dimethylphenol,2,4-105-67-959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87-86-5602,4,6-三氯酚Trichlorophenol,2,4,6-88-06-2612,4,5-三氯酚Trichlorophenol,2,4,5-95-95-462氯苯Chlorobenzene108-90-763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118-74-1641,2-二氯苯Dichlorobenzene,1,2-95-50-1651,4-二氯苯Dichlorobenzen,1,4-106-46-766鄰氯甲苯2-Chlorotoluene95-49-867對氯甲苯4-Chlorotoluene106-43-4681,3-二氯苯Dichlorobenzene,1,3-541-73-169Trichlorobenzene,1,2,4-120-82-170熒蒽Fluoranthene206-44-071芘Pyrene129-00-072菲Phenanthrene85-01-873屈Chrysene218-01-974苯并[b]熒蒽Benzo(b)fluoranthene205-99-275苯并(g,h,i)苝Benzo[ghi]Pyrene191-24-276苯并(a)芘Benzo(a)pyrene50-32-877苯并[k]熒蒽Benzo(k)fluoranthene207-08-978茚并(1,2,3-cd)芘Indeno(1,2,3-cd)pyrene193-39-579苯并(a)蒽Benzo(a)anthracene56-55-3蒽Anthracene120-12-7芴Fluorene86-73-7苊Acenaphthene83-32-9萘Naphthalene91-20-3苊烯Acenaphthylene208-96-8二苯并(a,h)蒽Dibenzo(a,h)anthracene53-70-32-甲基萘Methylnaphthalene,2-91-57-62-氯萘Chloronaphthalene,Beta-91-58-7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DEHP117-81-7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phthalate,DnBP84-74-290鄰苯二甲酸丁芐酯Butylbenzylphthalate,BBP85-68-791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phthalate,DEP84-66-292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i-n-octylphthalate,DnOP117-84-093N-亞硝基二丙胺Nitroso-di-N-propylamine,N-621-64-794苯胺Aniline62-53-395鄰甲苯胺2-Methylaniline95-53-4964-氯苯胺Chloroaniline,p-106-47-897N-亞硝基二苯胺Nitrosodiphenylamine,N-86-30-698偶氮苯Azobenzen103-33-399硝基苯Nitrobenzene98-95-3Carbazole86-74-82,4-二硝基甲苯Dinitrotoluene,2,4-121-14-2敵敵畏Dichlorvos62-73-7樂果Dimethoate60-51-5狄氏劑Dieldrin60-57-1滴滴滴DDD72-54-8滴滴伊DDE72-55-9滴滴涕DDT50-29-3艾氏劑Aldrin309-00-2異狄氏劑Endrin72-20-8六六六αHexachlorocyclohexane,α-319-84-6六六六βHexachlorocyclohexane,β-319-85-7六六六γ(林丹)Hexachlorocyclohexane,γ-58-89-9氯丹Chlorodane12789-03-6硫丹Endosulfan115-29-7石油烴TPHC<16TPH/石油烴TPHC>16TPH/多氯聯苯(總)PCBs/B.2.3.1.3如遇土壤與地下水明顯異常而常規檢測項目無法識別時,可采取生物毒性測試等方法B.2.3.2土壤環境損害詳細采樣監測的監測項目B.2.3.2.1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詳細采樣監測主要根據損害確定采樣監測的階段性成果來確包括其確定的評估區域內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特征污染物和土壤與B.2.3.2.2土壤與地下水環境損害詳細采樣監測的監測項目一般包括:以損害確定采樣監測結果確定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特征污染物為主;如果損害確定采樣監測發現其他環境監測對象(評估區域地表水、環境空氣、殘余廢物)也存在超標情況,這些超標物質也應納入詳細采樣監測的監B.2.3.2.3可根據損害鑒定評估和評估區域恢復治理等的實際需要,選取適當理化性質參數進行調查;評估區域責任人、地方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等認為B.3監測工作的組織B.3.1監測工作的分工監測工作的分工一般包括信息收集整理、監測計劃編制、監測點位布設、樣品采集及現場分析、樣品實驗室分析、數據處理、監測報告編制等。承擔單位應根據監測任務組織好單位內部及B.3.2監測工作的準備監測工作的準備一般包括人員分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計劃編制、個人防護準備、現場B.3.3監測工作的實施監測工作的實施主要包括監測點位布設、樣品采集、樣品分析,以及后續的數據處理和報告編制。一般情況下,監測工作實施的核心是布點采樣,因此應及時落實現場布點采樣的相關工作B.3.4健康和安全防護制定環境監測現場工作的健康和安全防護計劃,在樣品的采集、制備、運輸及分析過程中,B.4監測點位布設B.4.1監測點位布設方法B.4.1.1土壤監測點位布設方法B.4.1.1.1土壤環境監測常用的監測點位布設方法包括專業判斷布點法、分區布點法、系統(網格)布點法、系統隨機布點法和復合布點法﹝專業判斷布點法與系統(網格)布點法復合的方a)系統(網格)布點法b)分區布點法c)系統隨機布點法圖B.1土壤監測點位布設方法示意圖B.4.1.1.2各布設方法適用范圍的區域特性見表B.3。表B.3不同監測點位布設方法的適用區域布點方法使用條件專業判斷布點法①潛在污染明確的區域;②生產活動及生產設施明確的區域。分區布點法①土地使用功能不同的區域;②污染特征存在明顯差異的區域。系統(網格)布點法①土壤污染特征不明確的區域;②原始狀況嚴重破壞的區域。系統隨機布點法有充分資料證明土壤特征相近、土地使用功能相同的區域。B.4.1.1.3專業判斷布點法專業判斷布點法是通過評估區域資料收集、現場踏勘、人員訪談等手段,掌握評估區域相關信息,依靠專家經驗來判斷識別評估區域內可能存在土壤污染的區域,并在疑似污染區域設置監a)根據現場踏勘情況識別評估區域內存在疑似污染的區域,b)監測點位原則上應選擇在疑似污染區域的中央或有明顯污染的部位,如生產車間、污水管B.4.1.1.4分區布點法原料及產品儲庫、廢水處理及廢渣貯存場、場內物料流通道路、地下貯存構筑物及管線等;辦公區的地塊劃分包括辦公建筑、廣場、道路、綠地等;生活區的地塊劃分包括食堂、宿舍及公用建b)面積小于1600m2的單元獨立構成一個監測地塊;面積超過1600m2的單元,需對該單元c)對于有潛在污染的單元,監測地塊的d)對于土地使用功能相近、單元面積較小,且不存在土壤母質和土壤類型有明顯差異的生產B.4.1.1.5系統(網格)布點法系統(網格)布點法是將評估區域分成面積相等的若干地塊,在每個地塊內布設一個監測點a)監測地塊的網格面積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原則上不應超過1600m2(或40m×40m的網);b)如果監測地塊僅用作農田、宅基地或經營性用地,布B.4.1.1.6評估區域內殘余廢物監測點位布設方法在疑似為危險廢物的殘余廢物及與當地土壤特征有明顯區別的可疑物質B.4.1.1.7對照區域監測點位布設方法一般情況下,應在評估區域外部區域設置土壤對照區域監測點選擇在一定時間內未經外界擾動的區域。土壤對照樣品的采樣深度應盡可能B.4.2土壤環境損害系統調查的監測點位布設B.4.2.1一般要求根據評估區域初步調查相關結論或系統調查損害確定采樣監測確定的地界及各階段工作要求,分別確認確定采樣監測和詳細采樣監測的布點范得在所在區域地圖或規劃圖,在所在區域地圖或規劃圖中標注出準確地B.4.2.2土壤監測點位的布設B.4.2.2.1土壤環境損害確定采樣監測土壤監測點位的布設B.4.2.2.1.1布設方法可根據受調查評估區域土地使用功能和污染特征,分別選擇合適的土壤監測點位布設方法。原則上應選擇可能污染較重的若干地塊開展采樣監測,監測點位應落在地塊中央或有明顯污染的部位。對于區域特性多樣的評估區域,可組合使用多種監測點位布設方法開展B.4.2.2.1.2監測點位數量根據評估區域面積、污染類型及不同使用功能區域等調查結論,按照所選監測點位布設方法要求確定評估區域土壤環境損害確定采樣監測土壤監測點位數量。無論采用何種布點方法,整個評估區域土壤監測點位數量不少于1600m21個監測點位。對于面積小于B.4.2.2.1.3采樣深度采樣深度應滿足以下a)對于每個監測點位,根據現場情況可分兩層或三層采集土壤樣品,但整個評估區域至少b)對于兩層采樣的監測點位,分別采集表層土壤、深層土壤(表層土壤底部至地下水水位以););c)表層土壤底部的深度劃分應考慮評估區域回填情況、污染物遷移情況、構筑物及管線破損d)深層土壤及飽和帶土壤的采樣深度應綜合考慮污染物可能釋放和遷移的深度(如地下管線和儲槽埋深)、污染物性質、土壤的質地和孔隙度、地下水位和回填土等因素確定土壤的采樣深e)土壤環境損害確定采樣監測階段土壤采樣深度一般情況下可到10m為止。如果采樣中觀察有疑似高密度非水溶性有機物(DNAPL)污染,可根據現f)評估區域中有硬覆蓋層或構筑物的地塊,應對硬覆蓋層或構筑物底層的土壤進行鉆孔采樣4.2.2.1.4垂直采樣間隔原則上建議表層土壤底部至地下水水位之間的深層土壤采樣間隔為0.5m,地下水水位至6m之間的飽和帶土壤采樣間隔為1m~2m,6m以下的飽和帶土壤采樣間隔為2m。對于垂直方向結構特征不同的土壤,可應根據土壤結構的變化和污染物遷移規律適當調B.4.2.2.2土壤環境損害詳細采樣監測土壤監測點位的布設B.4.2.2.2.1采樣監測詳細采樣監測階段應針對損害確定采樣監測中土壤環境特征污染物濃度超過土壤環境基線的區域開展采樣監測,確定污染物的分布范圍和深度。如果土壤環境損害確定采樣監測揭示評估區域中還存在其他疑似污染的區域,也應納入土壤環境損害詳細采樣監測的采樣B.4.2.2.2.2布設方法詳細采樣監測階段一般采用系統布點法劃分監測地塊,在每個地塊的中心面積的小網格,在每個小網格中心進行采樣,將同層的土樣制成混合樣(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的評B.4.2.2.2.3監測點位數量圍繞采樣監測單個超標區域的詳細調查應不少于4個監測點。單個監B.4.2.2.2.4采樣深度詳細采樣監測深度應超過采樣監測揭示的最大污染深度。如果調查中發現評估區域有疑似高密度非水溶性有機物(DNAPL)污染,可根據現場情況增加采樣深度,但不可B.4.2.2.3評估區域內殘余廢物監測點位布設根據調查結果確定是否開展評估區域內殘余廢物采樣和監測。評估區域內殘余廢物監測點位a)根據前期調查結果,對各類可能為危險廢物的殘b)對與當地土壤特征有明顯區別的可疑物質進行布點采c)在系統調查階段,對已確定為危險廢物的區域按照HJ/T2d)一般使用系統布點法對可疑的殘余廢物區域進行采樣,應將每一種特征相同或相似的殘余物劃分成數量相等的若干份,對每一份進行采樣,以確定殘余廢棄物B.5樣品采集B.5.1現場定點開展樣品采集前需要現場確定監測點位位置。要求使用較高精度GPS儀確定土壤監測點位位置,并提供記錄GPS顯示數值的監測點位照片。如果因現場條件調整了原定監測點位位置,應及時記錄采樣點變動原因并記錄最終確定的監測B.5.2土壤樣品的采集B.5.2.1表層土壤樣品的采集或者用不銹鋼鍬、鏟取出大塊土壤,然后用木/竹片或玻璃刀切去外圈土壤,取土塊核心土壤;也可進行鉆孔取樣。對于無機和有機樣品應區分使用采樣工具的材質。土壤采樣的基本要求為盡量減少土壤擾動,防止污染物散失,同時還應保證土壤樣品在采B.5.2.2深層及飽和帶土壤樣品的采集B.5.2.2.1深層及飽和帶土壤的采集以鉆孔取樣為主,也可采用槽探的方式進行采樣,但揮發性B.5.2.2.2鉆孔取樣可采用人工或機械鉆孔后取樣。手工鉆探采樣的設備包括螺紋鉆、管鉆、管B.5.2.2.3槽探一般靠人工或機械挖掘采樣槽,然后用采樣鏟或采樣刀進行采樣。槽探的斷面呈長條形,根據評估區域類型和采樣數量設置一定的斷面寬度。槽探取樣可通過錘擊敞口取土器取B.5.2.3恢復土壤樣品的采集污染土壤恢復工程的采樣應根據工程設計中工藝技術要求,對治理恢復后的土壤采集樣品。B.5.2.4特殊污染土壤樣品的采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易分解有機物污染、惡臭污染土壤的采樣,應采用無擾動式的采樣方法鉆孔取樣可采用快速擊入法、快速壓入法及回轉法,主要工具包括土壤原狀取土器和回轉取),B.5.2.5土壤混合樣品的采集如因相關要求需采集土壤混合樣品,將各點采集的等量土壤樣品充分混拌后采用四分法取得B.5.2.6土壤樣品的保存與流轉B.5.2.6.1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惡臭污染的土壤樣品應采用密封性的采樣瓶封裝,樣品應充滿容器整個空間。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較高的樣品裝瓶后應密封在塑料袋中,避免輸空白樣來控制運輸和保存過程中交叉污染情況。含易分解有機物的待測定B.5.2.6.2樣品采集后應置于4℃以下的低溫環境(如冰箱)中運輸、保存,避免運輸、保存過B.5.3評估區域殘余廢物樣品的采集B.5.3.1評估區域內殘余的固態廢物可選用尖頭鐵鍬、鋼錘、采樣鉆、取樣鏟等采樣工具進行采評估區域內殘余的半固態廢物的采樣,應根據廢物流動性按照固態或液態廢B.5.3.2具體評估區域殘余廢物樣品的采集、保存與流轉應按照HJ/T20及HJ/T298的要求執行。B.6樣品分析B.6.1現場樣品分析B.6.1.1土壤中重金屬的現場分析在現場樣品分析過程中,宜采用相關儀器設備(如便B.6.1.2土壤揮發性有機物的現場分析污染土壤置于密閉容器加溫或置于塑料袋密閉后升溫,穩定一定時間B.6.2實驗室樣品分析測方法,優先選擇國家標準;無國家標準的,可參照行業或地方標準;國B.7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B.7.1采樣過程的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B.7.1.1一般要求在樣品的采集、保存、運輸、交接等過程中應建立完整的管理程序。為避環境條件等因素對樣品產生影響,應注重現場采樣過程中的質量B.7.1.2防止采樣過程中的交叉污染鉆機采樣過程中,在第一個鉆孔開鉆前要進行設備清洗;進行連續多次行清洗;同一鉆機在不同深度采樣時,應對鉆探設備、取樣裝置進行清洗;樣工具重復利用時也應清洗。一般情況下可用清水清理,也可用待采土壤或清潔清洗。采樣過程中要佩戴手套,為避免不同樣品之間的交叉污染,每采集一B.7.1.3采集質量控制樣品B.7.1.3.1現場采集質量控制樣是現場采樣和實驗室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質量控制樣一般包括平行樣、運輸空白樣和設備清洗樣,質控樣品的分析數據可從采樣到樣品運B.7.1.3.2樣品平行樣:從相同的點位收集并單獨封裝和分析的樣品。在采樣過程中,同種采樣B.7.1.3.3運輸空白樣:采集土壤樣品用于揮發性有機物指標分析時,建議每次運輸應采集至少一個運輸空白樣,即從實驗室帶到采樣現場后,又返回實驗室的B.7.1.3.4設備清洗樣:采樣前用于清洗采樣設備的樣品,是與采樣設備有關,并與分析無關的B.7.1.4現場采樣記錄現場采樣記錄、現場監測記錄可使用表格描述土壤特征、可疑物質B.7.2樣品分析及其他過程的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B.7.2.1應設置質量控制樣(標準物)。質量控制樣的頻次建議每20個樣品設置一個質控樣,也B.7.2.2土壤、殘余廢棄物的樣品分析及HJ/T20、HJ/T298中相關要求進行,對于特殊監測項目應按照相關標準要求在限定時間內進行監B.8監測章節編制B.8.1監測章節分類監測是評估區域環境調查等工作的一部分。根據不同的監測目的,評估區域環境監測章節可B.8.2監測章節的主要內容監測章節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任務來源、監測目的及依據、監測范圍、監測對象、監測項目、監測頻次、布點原則與方法、監測點位圖、采樣工作計劃、測試分析計劃、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現場采樣實施情況以及實驗室分析條件、采用的主要儀器、各種物質的檢測方法、檢出限和質量控制結果等。同時還應包括實驗室名稱、報告編號、報告每頁和總頁數、采樣者、分C.1方法類型C.2斷面法當地形復雜起伏變化較大,或地形狹長、挖填深度較大且不規則的地段,宜選擇橫斷面法進行土方量估算。圖C.1為一渠道的測量圖Ai-1,Ai—分別為第i單元區段起終斷Li—渠段長,單位為米(m圖C.1斷面法估算土方量C.3方格網法估算C.3.1楊赤中推估對于大面積的土方估算以及一些地形起伏較小、坡度變化平緩的評估區域適宜用格網法。這種方法是將評估區域劃分成若干個正方形格網,然后計算每個四棱柱的體積,從而將所有四棱柱的體積匯總得到總的土方量。這里介紹一種新的高程內插的方法,即楊赤中濾波與推估法就是在復合變量理論的基礎上,對已知離散點數據進行二項式加權游動平均,然后在濾波的基礎上,建立隨機特征函數和估值協方差函數,對待估點的屬性值(如高程C.3.2待估點高程值的計算首先繪方格網,然后根據一定范圍內的各高程觀測值推估方格中心O的高程值H0。繪制方格時要根據評估區域范圍繪制。由離散高程點計算待估點高程H1,H2……Hn——為參加估值計算的各離散點高程觀測值,單位Pi—為各點估值系數。C.3.3挖(填)土方量區域面積的估算如果土方量估算的面積為不規則邊界的多邊形。那么在面積進行計算時,先判斷方格網中心點是否在多邊形內,如果在,那么就要計算該格網的面積,否則可以將該格網面積略去。如圖圖C.2點與多邊形位置的判斷對多邊形各邊進行上述判斷,并統計其交點個數m,當m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規劃八步法:日事清目標管理+使命愿景模型驅動組織架構優化與業務流程升級
- 石材開采的環境友好型開采方法考核試卷
- 紡織品、針織品及原料批發考核試卷
- 全新的什么初三語文作文
- 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的熱性能研究考核試卷
- 燈具電路與電氣安全考核試卷
- 充電設施在藝術館和博物館的推廣考核試卷
-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新進展 2
- 四川省2023~2024學年高二數學下學期期末模擬試題二含答案
- 一例主動脈夾層患者護理個案匯報課件
- 甘肅釀皮子制作方法
- 2025年小學英語畢業模擬試卷:英語短劇表演腳本創意構思與舞臺排練試題
- 食堂節約管理制度規范
- 預留印鑒變更管理制度
- 2025年浙江省金華市九年級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4年江蘇事業單位真題下載
-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京市竹山中學七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省統測)貴州省2025年4月高三年級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解析)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全套文件+表單
- 招標代理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市政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