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1頁
《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2頁
《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3頁
《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4頁
《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04課《論語》十二章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趙匡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钡拇_,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還是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論語

天不生仲尼,萬古終長夜作者簡介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鬃釉谑罆r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更被后世統治者尊為至圣、萬世師表。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映珜柿x禮智信。

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孔子一生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1)30歲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學。(2)30—50歲,欲仕不能。(3)50—55歲,在魯從政。(4)55—68歲,周游列國,歷盡艱辛。(5)65—73歲,安居魯國,辦教育,理六經。作者簡介孔子,是一個志在報國又無人重用的閑人,又是一個周游列國、苦尋門路的忙人,更是一個到處碰壁、從不回頭的強人。②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①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

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鬃邮侨寮覄撌既?,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③孔子主張克己復禮。④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作品簡介《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F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

八佾

自省

如樂何文質彬彬

譬如未成一簣

yìx?ng

yuè

bīnpìkuì正音:研讀文本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保▽W而)敏:而①:

而②:就:有道:正:

已: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舒適,做事勤勉,言談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鼻诿?。表并列。表順承。到。指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使…匡正(形作動)。同“矣”,句尾語氣詞,表陳述,相當于“了”。從《學而》這段話,理解孔子是怎樣闡述“好學”的?

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鬃诱f能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

孔子認為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克制物質享受的欲望,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學上強調道德實踐重于知識。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不要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研讀文本而:如…何: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樂呢?”表假設,如果。固定句式,譯為“怎樣…呢?”試簡要分析“仁”和“禮”“樂”的關系。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強調必須有仁的根本,才能夠叫行禮樂。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保ɡ锶剩┏踝x文本聞道:孔子說:“早晨得知了真理,即使當晚為之死去,也沒有遺憾?!钡弥胬磉@句話體現了孔子對于“真理”具有怎樣的態度?

“道”在此處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為了捍衛它,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

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研讀文本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喻:

孔子說:

“君子明白的是道義,小人知曉的是利益?!敝獣?、明白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在“義利觀”上應該有什么不同?

在道義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視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對義和利不同的認識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ɡ锶剩┭凶x文本賢:

齊:內:孔子說:“看見有德行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這樣的缺點?!毙巫髅?,有德行的人。形作動,看齊。名作狀,在心里。

孔子認為道德修養的方法之一是見賢思齊。見到強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學習,努力向他靠齊;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還有欠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已。這句話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保ㄓ阂玻┭凶x文本質:文:華美、文采史:彬彬:

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虛飾浮夸。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這樣之后才可以成為君子?!辟|樸、樸實。野:粗野、鄙俗。虛飾、浮夸。配合適當的樣子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與“質”的關系?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執兩用中。

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離??鬃诱J為只有兩者配合得當才是完美的。研讀文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弘:而:以為:已: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擔當的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把仁作為自己擔當的責任,不是也很重大嗎?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遙遠嗎?”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表并列。把…作為。停止曾子怎么看待“仁”?

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遠大的志向,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研讀文本為:簣:平:覆:往: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又好比填平洼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堅持的?!倍逊e???。形作動,填平。傾倒。堅持。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說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廢,要持之以恒,進退的責任在自己而不在別人。這句話蘊含了哪些做事和學習的道理?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研讀文本知:同“智”

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這句話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思想主張?

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因為他知道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達人)則會令人感激,人際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為壯烈,而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橫逆憂患來臨時,能淡然處之,這才是大勇?!爸钦摺睘楹巍安换蟆保叭收摺睘楹巍安粦n”,“勇者”為何“不懼”?請談談你的看法。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仠Y)克:復:一日:歸:由:目:事:

顏淵問什么是仁??鬃诱f:“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復禮,全天下都會稱贊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克己復禮的細則?!笨鬃诱f:“不合于禮的不看,不合于禮的不聽,不合于禮的不說,不合于禮的不做?!鳖仠Y說:“我雖然不聰穎,愿意實踐這些話。約束。歸復。一旦。稱贊。依靠。細則。實踐?!叭省睆哪硞€基本面上講,是禮的內在化和自覺;禮顯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禮是社會人生所必須的;擁有仁德,關鍵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標也等于零。如何理解孔子關于“仁”的這一回答?研讀文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ㄐl靈公)一言:行:其: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去實踐它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到別人身上。一個字。實踐。大概。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薄缎l靈公》

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與“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實踐原則。這一則強調“修已”。“恕”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關系,這段話與孔子的“仁”又有何關系?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栘洠┭凶x文本小子:何莫:夫:興:觀:群:怨:邇:事:老師對學生的稱呼。為什么不。那。指激發人的感情。指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指諷刺時政。近。通“侍”,侍奉。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研讀文本

孔子說:“年輕人為什么不學習《詩》呢?《詩》可以激發人的感情,可以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諷刺時政。從近處講可以懂得怎樣侍奉父母,從長遠將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p>

這句話可譯為“從近處來說可以侍奉父母,從長遠來說可以輔佐君王”。強調了“詩”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說明孔子對“詩”的重視。如何理解“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一句?思考探究如何理解和評價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觀”“群”“怨”?①“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經》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芭d”,是說《詩經》能夠激發人們的廣泛聯想,能影響人們的心靈,調動其內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鳴。“觀”,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觀察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叭骸?,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溝通交流,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霸埂保钦f《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抒發對苛政的怨憤和譏刺之情。②孔子強調“興觀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為封建禮教、封建統治階級服務,有其明顯的階級局限性?!墩撜Z》十二章分別主要闡釋了什么觀點?又分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把答案填在下表中:內容主要觀點論證方法

第一章安貧樂道,就有道而正理證第二章禮、樂以仁為基礎理證第三章執著追求“道”(真理)理證第四章君子重義輕利對比第五章虛心學習,自我反省對比第六章文質兼備,方為君子理證《論語》十二章分別主要闡釋了什么觀點?又分別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把答案填在下表中:內容主要觀點論證方法

第七章“仁”為己任,要意志堅強理證第八章譬如為山平地,持之以恒比喻第九章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例證

第十章克己復禮為仁理證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例證第十二章《詩》對人和社會的作用例證思考探究孔子“仁”的學說中蘊含著哪些值得現代人弘揚的思想精華?(至少寫出兩點)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現代仍具有重要意義。它意味著,我們不是在對方對我們友好的情況下才對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