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監測設備質量檢測手冊_第1頁
地震監測設備質量檢測手冊_第2頁
地震監測設備質量檢測手冊_第3頁
地震監測設備質量檢測手冊_第4頁
地震監測設備質量檢測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震監測設備質量檢測手冊TOC\o"1-2"\h\u22337第一章地震監測設備概述 3192901.1設備分類 3126611.1.1地震計 3171221.1.2地震信號傳輸設備 3252321.1.3數據采集與處理設備 3271571.1.4輔助設備 3144731.2設備功能與作用 451361.2.1地震計 428231.2.2地震信號傳輸設備 4120161.2.3數據采集與處理設備 4308371.2.4輔助設備 419736第二章地震監測設備技術要求 422492.1技術參數標準 43412.1.1設備類型及功能 4193352.1.2技術參數 4279992.2設備結構要求 5293752.2.1設備外觀 575102.2.2設備結構 5151292.3功能指標要求 5246142.3.1精確度 5125912.3.2穩定性 630582.3.3抗干擾能力 699232.3.4可靠性 622263第三章設備質量檢測通用方法 6324013.1檢測方法概述 6288193.2檢測設備選擇 6275993.3檢測步驟及要求 690273.3.1設備功能檢測 6272943.3.2設備功能檢測 7204423.3.3設備穩定性檢測 784293.3.4設備環境適應性檢測 721321第四章地震監測設備環境適應性檢測 750334.1環境因素影響 7132154.2環境適應性檢測方法 8148884.3檢測結果評價 85689第五章地震監測設備可靠性檢測 826105.1可靠性指標 8205325.2可靠性檢測方法 9105215.3檢測結果分析 911162第六章地震監測設備功能檢測 1047936.1功能檢測項目 1038186.1.1地震波信號采集功能 10198036.1.2地震波信號傳輸功能 10250656.1.3地震波信號處理功能 10148006.1.4地震波信號存儲功能 1086636.1.5設備自檢與故障診斷功能 10187516.1.6設備遠程控制功能 10267556.1.7設備與其他系統的兼容性 10282766.2功能檢測方法 1012386.2.1地震波信號采集功能檢測 1037766.2.2地震波信號傳輸功能檢測 10309176.2.3地震波信號處理功能檢測 1057896.2.4地震波信號存儲功能檢測 1040466.2.5設備自檢與故障診斷功能檢測 11145216.2.6設備遠程控制功能檢測 1167696.2.7設備與其他系統的兼容性檢測 11210126.3檢測結果判定 11323126.3.1對于每個功能檢測項目,根據檢測方法得到的結果,判定設備功能是否符合標準要求。 1111096.3.2對于不符合標準要求的檢測項目,應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整改。 1118756.3.3檢測結果應詳細記錄,作為設備質量評估的重要依據。 1124453第七章地震監測設備功能檢測 1140597.1功能檢測指標 11324557.1.1概述 11292217.1.2測量精度 11224857.1.3穩定性 1199467.1.4響應速度 12151647.1.5可靠性 12134897.2功能檢測方法 12132377.2.1實驗室檢測 1217777.2.2現場檢測 1294867.3檢測結果分析 1310549第八章地震監測設備安全檢測 13203448.1安全檢測項目 1366528.2安全檢測方法 13169558.3檢測結果評價 1413067第九章地震監測設備維修與保養 14248659.1維修與保養周期 14239939.1.1地震監測設備的維修與保養周期應根據設備類型、使用環境及運行狀況制定。一般情況下,設備的維修與保養周期可分為以下幾種: 14312539.1.2特殊情況下,如設備出現故障或運行異常,應立即進行維修與保養。 14149859.2維修與保養方法 1453139.2.1日常檢查 14242709.2.2周檢 14133719.2.3月檢 1582319.2.4季度檢 15171529.2.5年度檢 15258709.3維修與保養記錄 15255439.3.1地震監測設備維修與保養記錄應詳細記錄以下內容: 15273599.3.2維修與保養記錄應由專業人員填寫,并存檔備查。 1630201第十章地震監測設備質量檢測報告 161356010.1報告格式與內容 162119310.1.1報告格式 161378610.1.2報告內容 161236310.2報告編制要求 17268810.2.1報告編制原則 171688510.2.2報告編制步驟 17852010.3報告審核與審批 171086010.3.1報告審核 171256310.3.2報告審批 17第一章地震監測設備概述1.1設備分類地震監測設備是地震監測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種類繁多,根據監測原理、功能和應用領域的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1.1.1地震計地震計是地震監測設備中的基礎設備,主要用于檢測地震波。按照檢測原理,地震計可分為機械式地震計和數字式地震計。其中,機械式地震計主要包括擺式地震計、水平地震計和垂直地震計等;數字式地震計主要包括加速度計、位移計和速度計等。1.1.2地震信號傳輸設備地震信號傳輸設備負責將地震計檢測到的地震波信號傳輸至數據處理中心。按照傳輸方式,地震信號傳輸設備可分為有線傳輸設備和無線傳輸設備。有線傳輸設備主要包括電纜、光纖等;無線傳輸設備主要包括無線電波、衛星通信等。1.1.3數據采集與處理設備數據采集與處理設備負責對地震信號進行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卡、數據處理器、計算機等。1.1.4輔助設備輔助設備主要包括電源、避雷設備、防雷設備、防護裝置等,用于保障地震監測設備的正常運行。1.2設備功能與作用1.2.1地震計地震計的主要功能是檢測地震波,通過記錄地震波的振幅、頻率和周期等參數,為地震學家提供地震波形的詳細信息。地震計在地震監測、地震預警和地震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2地震信號傳輸設備地震信號傳輸設備的主要功能是將地震計檢測到的地震波信號實時、準確地傳輸至數據處理中心。傳輸設備在地震監測系統中起到橋梁的作用,保證地震信號的實時性和準確性。1.2.3數據采集與處理設備數據采集與處理設備的主要功能是對地震信號進行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通過對地震信號的處理,可以得到地震事件的參數,如地震發生時間、地點、震級等,為地震預警、地震救援和地震科學研究提供依據。1.2.4輔助設備輔助設備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地震監測設備的正常運行,提高監測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例如,電源設備為地震監測設備提供穩定的電源;避雷設備防止雷電對監測設備的損壞;防護裝置保護監測設備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第二章地震監測設備技術要求2.1技術參數標準2.1.1設備類型及功能地震監測設備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類型:地震計、加速度計、強震儀、地震前兆觀測設備等。各類設備需具備相應功能,以滿足地震監測的基本需求。2.1.2技術參數(1)地震計:應具備高靈敏度、低噪聲、寬頻帶等特點,技術參數包括:頻率響應:0.01Hz~100Hz;靈敏度:優于1.0×10^8ms^2/Hz^1/2;噪聲水平:≤1.0×10^8ms^2/Hz^1/2。(2)加速度計:應具備高靈敏度、低噪聲、寬頻帶等特點,技術參數包括:頻率響應:0.01Hz~100Hz;靈敏度:優于1.0×10^6ms^2/Hz^1/2;噪聲水平:≤1.0×10^6ms^2/Hz^1/2。(3)強震儀:應具備高靈敏度、低噪聲、寬頻帶等特點,技術參數包括:頻率響應:0.01Hz~100Hz;靈敏度:優于1.0×10^6ms^2/Hz^1/2;噪聲水平:≤1.0×10^6ms^2/Hz^1/2。(4)地震前兆觀測設備:應根據觀測對象的不同,具備相應的技術參數,如:地溫觀測設備:測量范圍40℃~150℃,分辨率0.1℃,精度±0.5℃;地電場觀測設備:測量范圍±1000mV,分辨率0.1mV,精度±1%;地應力觀測設備:測量范圍±100MPa,分辨率0.1MPa,精度±1%。2.2設備結構要求2.2.1設備外觀地震監測設備外觀應整潔、美觀,無明顯劃痕、變形等缺陷。2.2.2設備結構(1)設備結構應穩定、牢固,滿足現場安裝和使用要求;(2)設備內部組件布局合理,便于維護和檢修;(3)設備接口應符合國家標準,便于與其他設備連接;(4)設備應具備防塵、防水、防震等功能,適應各種惡劣環境。2.3功能指標要求2.3.1精確度地震監測設備應具備高精確度,滿足地震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要求。具體指標如下:地震計:誤差≤1%;加速度計:誤差≤1%;強震儀:誤差≤1%;地震前兆觀測設備:誤差≤1%。2.3.2穩定性地震監測設備應具備良好的穩定性,長時間運行無明顯漂移,滿足連續觀測需求。2.3.3抗干擾能力地震監測設備應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有效抵抗外部環境因素對設備功能的影響。2.3.4可靠性地震監測設備應具備高可靠性,連續運行時間≥10000小時,故障率≤1%。第三章設備質量檢測通用方法3.1檢測方法概述地震監測設備質量檢測是保證地震監測數據準確性的重要環節。檢測方法主要包括對設備的功能、功能、穩定性和環境適應性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本節將簡要介紹常用的檢測方法,為后續檢測設備選擇和檢測步驟提供基礎。3.2檢測設備選擇檢測設備的選擇應根據地震監測設備的類型、功能要求和檢測項目來確定。以下為選擇檢測設備時應考慮的幾個方面:(1)檢測設備的功能指標應滿足地震監測設備的相關標準要求;(2)檢測設備應具備較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3)檢測設備應具備一定的自動化程度,便于操作和數據采集;(4)檢測設備應具備良好的環境適應性,以滿足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檢測需求。3.3檢測步驟及要求3.3.1設備功能檢測(1)外觀檢查:檢查設備外觀是否完好,無明顯損壞、變形、銹蝕等現象;(2)功能測試:按照設備說明書,逐項檢查設備的功能是否正常;(3)功能測試:對設備的功能指標進行測試,如靈敏度、線性度、測量范圍等;(4)穩定性測試:在一定時間內對設備進行連續測試,觀察數據波動情況,評估設備的穩定性;(5)環境適應性測試: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如溫度、濕度、振動等)對設備進行測試,評估其適應性。3.3.2設備功能檢測(1)通訊接口測試:檢查設備與上位機或其他設備之間的通訊是否正常;(2)數據采集與存儲測試:檢查設備的數據采集和存儲功能是否正常,數據格式是否符合要求;(3)報警功能測試:檢查設備的報警功能是否正常,如報警閾值設置、報警方式等;(4)自檢功能測試:檢查設備的自檢功能是否正常,如故障診斷、故障提示等。3.3.3設備穩定性檢測(1)長時間運行測試:在一定時間內對設備進行連續運行,觀察設備功能是否穩定;(2)溫度循環測試: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對設備進行循環測試,評估設備的溫度適應性;(3)振動測試:對設備進行振動試驗,檢查設備在振動環境下的功能和穩定性。3.3.4設備環境適應性檢測(1)溫度適應性測試: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對設備進行測試,評估設備的溫度適應性;(2)濕度適應性測試:在不同濕度條件下對設備進行測試,評估設備的濕度適應性;(3)抗干擾能力測試:對設備進行電磁干擾、電源干擾等測試,評估設備的抗干擾能力。第四章地震監測設備環境適應性檢測4.1環境因素影響地震監測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會面臨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包括溫度、濕度、振動、電磁干擾等。環境因素對地震監測設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溫度:溫度變化會影響地震監測設備的電子元器件功能,可能導致設備工作不穩定,甚至損壞。(2)濕度:濕度過高會導致設備內部元器件受潮,降低絕緣功能,進而影響設備正常運行。(3)振動:振動可能導致設備結構松動,影響設備精度和穩定性。(4)電磁干擾:電磁干擾會影響地震監測設備的信號傳輸和數據處理,降低數據準確性。4.2環境適應性檢測方法為保證地震監測設備在復雜環境下正常運行,需對其進行環境適應性檢測。以下為環境適應性檢測的幾種方法:(1)溫度試驗:將設備置于不同溫度條件下,檢測其功能指標,評估設備在溫度變化下的適應性。(2)濕度試驗:將設備置于不同濕度條件下,檢測其功能指標,評估設備在濕度變化下的適應性。(3)振動試驗:對設備進行振動試驗,檢測其在振動環境下的功能指標,評估設備抗振動能力。(4)電磁兼容試驗:對設備進行電磁兼容試驗,檢測其在電磁干擾環境下的功能指標,評估設備抗電磁干擾能力。4.3檢測結果評價環境適應性檢測結果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功能指標:根據檢測數據,評估設備在環境因素影響下的功能指標是否符合標準要求。(2)穩定性:分析檢測數據,評估設備在環境因素變化下的穩定性。(3)可靠性:結合檢測數據,評估設備在環境因素影響下的可靠性。(4)安全性:檢查設備在環境因素影響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通過以上評價,可以為地震監測設備的環境適應性提供科學依據,為設備的優化設計和改進提供參考。第五章地震監測設備可靠性檢測5.1可靠性指標地震監測設備的可靠性是評價其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可靠性指標主要包括故障率、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MTBF)、故障間隔時間(FIT)和故障修復時間等。以下對這些指標進行詳細闡述:(1)故障率:故障率是指設備在規定時間內發生故障的概率。故障率越低,設備的可靠性越高。(2)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MTBF):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是指設備在正常工作條件下,平均無故障運行的時間。MTBF越長,設備的可靠性越高。(3)故障間隔時間(FIT):故障間隔時間是指設備兩次相鄰故障之間的時間。FIT越長,設備的可靠性越高。(4)故障修復時間:故障修復時間是指設備發生故障后,恢復正常工作所需的時間。故障修復時間越短,設備的可靠性越高。5.2可靠性檢測方法為了保證地震監測設備的可靠性,以下幾種檢測方法:(1)環境適應性試驗:通過模擬實際工作環境,如溫度、濕度、振動、沖擊等,檢驗設備在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2)長期運行試驗:對設備進行長時間的運行試驗,觀察其故障發生情況,評估設備的可靠性。(3)故障樹分析(FTA):通過構建故障樹,分析設備可能發生的故障及其原因,評估設備的可靠性。(4)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FMEA):對設備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分析,識別可能的失效模式及其對設備功能的影響,評估設備的可靠性。(5)統計分析:收集設備的故障數據,運用統計分析方法,評估設備的可靠性。5.3檢測結果分析在完成可靠性檢測后,需要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以了解設備的可靠性水平。以下為檢測結果分析的幾個方面:(1)故障率分析:分析設備的故障率,了解其在不同階段的故障情況,為改進設備設計和生產工藝提供依據。(2)故障原因分析:針對發生的故障,分析其原因,找出設備在設計、制造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3)故障分布分析:分析設備故障在各個組件和系統中的分布情況,確定設備的薄弱環節。(4)可靠性改進措施:根據檢測結果,提出改進設備可靠性的措施,如優化設計、提高材料質量、改進生產工藝等。(5)可靠性評估:綜合檢測結果,對設備的可靠性進行評估,為設備選型和采購提供參考。第六章地震監測設備功能檢測6.1功能檢測項目6.1.1地震波信號采集功能6.1.2地震波信號傳輸功能6.1.3地震波信號處理功能6.1.4地震波信號存儲功能6.1.5設備自檢與故障診斷功能6.1.6設備遠程控制功能6.1.7設備與其他系統的兼容性6.2功能檢測方法6.2.1地震波信號采集功能檢測檢測方法:采用標準地震波信號源,輸入地震波信號,觀察設備是否能夠準確采集并顯示地震波信號。6.2.2地震波信號傳輸功能檢測檢測方法:將采集到的地震波信號通過有線或無線傳輸方式發送至接收端,觀察接收端是否能夠完整接收并顯示地震波信號。6.2.3地震波信號處理功能檢測檢測方法:對采集到的地震波信號進行濾波、放大、縮小等處理,觀察設備是否能夠按照預設參數完成信號處理。6.2.4地震波信號存儲功能檢測檢測方法:將采集到的地震波信號存儲至設備內置存儲器或外部存儲設備,觀察設備是否能夠正常存儲并讀取地震波信號。6.2.5設備自檢與故障診斷功能檢測檢測方法:啟動設備自檢程序,觀察設備是否能夠檢測出自身故障,并提供故障診斷信息。6.2.6設備遠程控制功能檢測檢測方法:通過遠程控制指令對設備進行操作,觀察設備是否能夠響應指令并執行相應操作。6.2.7設備與其他系統的兼容性檢測檢測方法:將設備與其他系統進行連接,觀察設備是否能夠與其他系統正常通信并共享數據。6.3檢測結果判定6.3.1對于每個功能檢測項目,根據檢測方法得到的結果,判定設備功能是否符合標準要求。6.3.2對于不符合標準要求的檢測項目,應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整改。6.3.3檢測結果應詳細記錄,作為設備質量評估的重要依據。第七章地震監測設備功能檢測7.1功能檢測指標7.1.1概述地震監測設備的功能檢測是保證其正常工作、提高地震預警準確性的關鍵環節。本章主要介紹地震監測設備功能檢測的指標體系,包括設備的測量精度、穩定性、響應速度、可靠性等方面的指標。7.1.2測量精度測量精度是衡量地震監測設備功能的重要指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振幅測量精度:振幅測量誤差應小于一定比例的地震波振幅。(2)頻率測量精度:頻率測量誤差應小于一定比例的地震波頻率。(3)波形測量精度:波形測量誤差應小于一定比例的地震波形。7.1.3穩定性穩定性是地震監測設備在長時間工作過程中保持功能穩定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零點漂移:設備在長時間工作過程中,零點漂移應小于一定范圍。(2)增益穩定性:設備在長時間工作過程中,增益變化應小于一定范圍。7.1.4響應速度響應速度是地震監測設備對地震信號的響應時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啟動時間:設備從接收到地震信號到開始記錄的時間。(2)采樣頻率:設備的采樣頻率應滿足地震信號記錄的需求。7.1.5可靠性可靠性是地震監測設備在規定條件下、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MTBF):設備在正常工作條件下,無故障工作時間。(2)故障率:設備在正常工作條件下,故障發生的頻率。7.2功能檢測方法7.2.1實驗室檢測實驗室檢測是通過對地震監測設備進行一系列實驗,以驗證其功能指標是否符合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振幅測量實驗:通過輸入已知振幅的地震信號,驗證設備的振幅測量精度。(2)頻率測量實驗:通過輸入已知頻率的地震信號,驗證設備的頻率測量精度。(3)波形測量實驗:通過輸入已知波形的地震信號,驗證設備的波形測量精度。7.2.2現場檢測現場檢測是在實際地震監測環境中,對地震監測設備的功能進行檢測。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零點漂移檢測:通過實時監測設備的零點變化,驗證設備的穩定性。(2)增益穩定性檢測:通過實時監測設備的增益變化,驗證設備的穩定性。(3)響應速度檢測:通過實時記錄設備的啟動時間和采樣頻率,驗證設備的響應速度。7.3檢測結果分析檢測結果分析是對地震監測設備功能檢測結果的整理、分析和評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測量精度分析:對設備的振幅、頻率和波形測量精度進行統計分析,評估其是否符合要求。(2)穩定性分析:對設備的零點漂移和增益穩定性進行統計分析,評估其是否符合要求。(3)響應速度分析:對設備的啟動時間和采樣頻率進行統計分析,評估其是否符合要求。(4)可靠性分析:對設備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和故障率進行統計分析,評估其可靠性。第八章地震監測設備安全檢測8.1安全檢測項目地震監測設備的安全檢測是保證設備在地震監測過程中穩定、可靠運行的重要環節。安全檢測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設備結構安全性檢測:檢查設備主體結構、支架等是否存在破損、變形、裂紋等問題,保證設備在地震發生時能承受相應的載荷。(2)設備電氣安全性檢測:檢查設備電源、電路、開關等電氣部件是否存在老化、短路、漏電等現象,保證設備在地震發生時不會引發火災等安全。(3)設備防護措施檢測:檢查設備防雷、防塵、防水等防護措施是否有效,保證設備在各種惡劣環境下能正常運行。(4)設備應急響應檢測:檢查設備在地震發生時的應急響應功能,如自動報警、數據保存等,保證設備在地震發生時能迅速、準確地記錄地震信息。8.2安全檢測方法針對上述安全檢測項目,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檢測:(1)外觀檢查:通過目測、觸摸等方式,檢查設備主體結構、支架等是否存在破損、變形、裂紋等問題。(2)電氣檢測:使用萬用表、絕緣測試儀等工具,檢查設備電源、電路、開關等電氣部件的連通性、絕緣功能等指標。(3)防護措施檢測:通過實地觀察、試驗等方法,檢查設備防雷、防塵、防水等防護措施的有效性。(4)應急響應檢測:模擬地震發生場景,觀察設備是否能自動報警、數據保存等應急響應功能。8.3檢測結果評價根據安全檢測方法對設備進行檢測后,應對檢測結果進行評價。評價標準如下:(1)設備結構安全性:檢測結果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設備結構安全可靠。(2)設備電氣安全性:檢測結果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設備電氣安全可靠。(3)設備防護措施:檢測結果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設備防護措施有效。(4)設備應急響應:檢測結果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設備應急響應功能正常。第九章地震監測設備維修與保養9.1維修與保養周期9.1.1地震監測設備的維修與保養周期應根據設備類型、使用環境及運行狀況制定。一般情況下,設備的維修與保養周期可分為以下幾種:(1)日常檢查:每日進行,以保證設備正常運行;(2)周檢:每周進行一次,對設備進行全面的檢查與維護;(3)月檢:每月進行一次,對設備進行深入的檢查與維護;(4)季度檢:每季度進行一次,對設備進行全面的檢查與維護;(5)年度檢:每年進行一次,對設備進行全面的檢查與維護。9.1.2特殊情況下,如設備出現故障或運行異常,應立即進行維修與保養。9.2維修與保養方法9.2.1日常檢查(1)檢查設備外觀是否完好,無損壞、變形等現象;(2)檢查設備連接線是否牢固,無松動、短路等現象;(3)檢查設備指示燈是否正常,無異常閃爍或熄滅;(4)檢查設備運行聲音是否正常,無異常雜音;(5)檢查設備工作溫度是否正常,無過熱現象。9.2.2周檢(1)對設備進行全面清潔,清除灰塵、油污等;(2)檢查設備內部電路是否正常,無短路、斷路等現象;(3)檢查設備傳感器是否準確,無誤差;(4)檢查設備軟件是否正常運行,無卡頓、死機等現象;(5)對設備進行功能測試,保證設備各項功能正常。9.2.3月檢(1)檢查設備機械部分是否正常,無磨損、松動等現象;(2)檢查設備電氣部分是否正常,無短路、斷路等現象;(3)檢查設備傳感器是否準確,無誤差;(4)檢查設備軟件是否正常運行,無卡頓、死機等現象;(5)對設備進行整體功能測試,保證設備各項功能正常。9.2.4季度檢(1)對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包括機械、電氣、軟件等方面;(2)對設備進行功能測試,保證設備各項功能正常;(3)對設備進行維護保養,更換磨損部件,保證設備運行穩定。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