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生產技術操作指南TOC\o"1-2"\h\u7121第一章農田準備與土地管理 323921.1土地平整與改良 3186011.1.1地塊選擇 3115091.1.2土地平整 3111421.1.3土地改良 4140571.2土壤肥力提升技術 490071.2.1土壤肥力評價 420441.2.2有機肥施用 476571.2.3化學肥料施用 429641.2.4土壤調理劑應用 4324921.3農田灌溉與排水系統建設 4204301.3.1灌溉水源 4318981.3.2灌溉方式 4305451.3.3灌溉制度 496051.3.4排水系統 468601.3.5水資源管理 527264第二章作物種植規劃與品種選擇 579902.1作物種植規劃原則 5159492.2品種選擇與搭配 5284962.3輪作與間作技術 58102第三章播種與育苗技術 6148393.1播種時間與方式 6186173.1.1確定播種時間 692883.1.2選擇播種方式 6223453.2育苗基質選擇與配制 655453.2.1育苗基質選擇 669323.2.2育苗基質配制 6136043.3苗期管理與病蟲害防治 6256473.3.1苗期管理 7109553.3.2病蟲害防治 714707第四章肥料施用技術 733154.1肥料種類與特性 7243784.1.1有機肥 7247104.1.2無機肥 763804.1.3復合肥 832724.2施肥原則與方法 892764.2.1施肥原則 8261644.2.2施肥方法 889634.3精準施肥技術 8208354.3.1土壤養分測試 843654.3.2作物需肥規律研究 8179524.3.3肥料利用率研究 834294.3.4施肥決策支持系統 9317574.3.5施肥技術培訓 915067第五章灌溉與水分管理 955165.1灌溉制度與方式 9230015.1.1灌溉制度的確定 97085.1.2灌溉方式的選用 935225.2水分需求與灌溉調度 9261055.2.1作物水分需求 947235.2.2灌溉調度 9193525.3節水灌溉技術 927165.3.1節水灌溉技術概述 9234585.3.2節水灌溉技術應用 1056425.3.3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與培訓 105973第六章病蟲害防治技術 1059156.1病蟲害識別與監測 1034026.1.1病蟲害種類識別 1022856.1.2病蟲害監測方法 10326106.2化學防治方法 1051416.2.1農藥選擇 1044076.2.2農藥使用技術 10158266.3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 1127936.3.1生物防治 11118066.3.2物理防治 1123423第七章農田雜草防除技術 11110237.1雜草種類與危害 1179927.2化學除草方法 1172607.3機械與生物除草技術 12208667.3.1機械除草 12163977.3.2生物除草 1220328第八章收獲與儲藏技術 12167918.1收獲時間與方式 13140088.1.1確定收獲時間 13120258.1.2選擇收獲方式 13202848.2收獲后處理與儲藏 13254888.2.1清理與分級 13221898.2.2預處理 13324448.2.3包裝 1334038.2.4儲藏方法 13277968.3儲藏設施與管理 1341698.3.1儲藏設施 13310228.3.2儲藏管理 1414434第九章農業機械化技術應用 14274729.1耕作機械化 1498139.1.1耕地機械化 14188229.1.2翻耕機械化 14133489.1.3土壤調理機械化 14176399.2播種與施肥機械化 14310359.2.1播種機械化 14243429.2.2施肥機械化 14166279.2.3播施一體化機械化 15197789.3收獲與加工機械化 1535979.3.1收獲機械化 15266779.3.2加工機械化 15233169.3.3收獲后處理機械化 1514760第十章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15173710.1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53110010.1.1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15538910.1.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15859010.1.3實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152863610.1.4強化農業環境監管 151362110.2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152901010.2.1農業廢棄物分類與處理 1643210.2.2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 16176410.2.3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 16180810.2.4政策扶持與推廣 163254510.3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廣 163004810.3.1生態農業發展策略 162425010.3.2生態農業關鍵技術 161845610.3.3生態農業產業鏈構建 161604310.3.4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廣 16668610.3.5政策支持與激勵機制 16第一章農田準備與土地管理1.1土地平整與改良1.1.1地塊選擇在進行農業生產前,首先需對地塊進行合理選擇。選擇地塊時,應充分考慮地形、土壤類型、水源及交通等因素,保證農業生產的高效與可持續。1.1.2土地平整土地平整是農田準備的重要環節,目的是消除地面凹凸不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平整工作包括:挖填方、修坡、筑堤等。土地平整過程中,應保證地面坡度適宜,以便于灌溉和排水。1.1.3土地改良針對不同土壤類型和性質,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質量。常見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深耕、深松、施用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等。1.2土壤肥力提升技術1.2.1土壤肥力評價在提升土壤肥力前,應對土壤進行肥力評價,了解土壤肥力狀況,為施肥提供科學依據。1.2.2有機肥施用增加有機肥施用,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機肥源包括:農家肥、綠肥、秸稈還田、生物有機肥等。1.2.3化學肥料施用合理施用化學肥料,以滿足作物生長對營養元素的需求。施肥時應遵循“平衡施肥、分層施肥、深施覆土”的原則。1.2.4土壤調理劑應用針對土壤酸堿度、鹽分等存在的問題,采用土壤調理劑進行調理,改善土壤環境。1.3農田灌溉與排水系統建設1.3.1灌溉水源選擇合適的水源,保證農田灌溉需求。灌溉水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等。1.3.2灌溉方式根據作物需水量、土壤類型和地形條件,選擇適宜的灌溉方式,如地面灌溉、噴灌、滴灌等。1.3.3灌溉制度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時期、灌溉水量、灌溉次數等,以滿足作物不同生育階段的需水要求。1.3.4排水系統建設排水系統,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氣性,防止土壤鹽漬化。排水系統包括:明渠、暗管、排水井等。1.3.5水資源管理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措施包括:節水灌溉、水資源調配、水環境保護等。第二章作物種植規劃與品種選擇2.1作物種植規劃原則作物種植規劃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關系到作物產量、品質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在進行作物種植規劃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適應性原則: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水資源等自然條件,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作物種類。(2)市場需求原則:充分考慮市場需求,以市場為導向,調整作物種植結構。(3)資源高效利用原則: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提高土地、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4)生態平衡原則:注重作物種植與生態環境的協調,保持生態平衡。(5)品種多樣化原則:合理搭配不同品種,提高作物抗逆性,降低生產風險。2.2品種選擇與搭配品種選擇是作物種植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作物產量和品質。在進行品種選擇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適應性: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品種。(2)產量和品質:選擇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品種。(3)熟期: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早、中、晚熟品種。(4)抗病性: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品種搭配方面,應遵循以下原則:(1)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延長市場供應期。(2)注重不同品種間的抗逆性互補,降低生產風險。(3)根據市場需求,合理配置高、中、低檔品種。2.3輪作與間作技術輪作與間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病蟲害、改善土壤結構的有效措施。合理運用輪作與間作技術,有助于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1)輪作技術:根據作物生態習性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種植順序,以達到減輕病蟲害、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2)間作技術: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期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通過不同作物間的互補作用,提高土地產出率。在實施輪作與間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適宜的作物組合,避免相互抑制。(2)合理確定作物種植比例,保持良好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3)注重作物生育期的銜接,避免茬口沖突。(4)加強田間管理,保證作物生長健康。第三章播種與育苗技術3.1播種時間與方式3.1.1確定播種時間播種時間的確定應綜合考慮氣候條件、作物種類及當地實際生產情況。一般而言,春季氣溫回升、土壤溫度適宜時,為大部分作物的適宜播種期。播種前,需關注當地氣象預報,保證氣溫和土壤濕度滿足作物生長需求。3.1.2選擇播種方式根據作物種類和種植條件,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如條播、點播、撒播等。播種深度應適中,以保證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利于發芽。3.2育苗基質選擇與配制3.2.1育苗基質選擇育苗基質應具有良好的保水性、透氣性和適宜的pH值。常用的育苗基質有泥炭、蛭石、珍珠巖等。根據作物種類和生長需求,可選擇單一基質或混合基質。3.2.2育苗基質配制配制育苗基質時,需遵循以下原則:(1)保持基質濕潤,便于種子發芽;(2)保證基質透氣,避免根部病害發生;(3)根據作物對養分的需求,適量添加肥料。3.3苗期管理與病蟲害防治3.3.1苗期管理(1)水分管理:保持基質濕潤,避免水分過多或過少;(2)溫度管理:根據作物生長需求,調整溫度,保證適宜的生長環境;(3)光照管理:合理調整光照強度和時間,促進幼苗健康生長;(4)肥力管理:適時施用適量肥料,滿足作物生長需求。3.3.2病蟲害防治(1)農業防治:采用抗病品種、輪作、間作等農業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2)物理防治:利用黃板、藍板等誘殺病蟲害;(3)化學防治:在病蟲害發生初期,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4)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微生物等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注意:在防治病蟲害時,應遵循農藥使用規范,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第四章肥料施用技術4.1肥料種類與特性肥料是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品質的重要物質基礎。按照肥料的主要成分,可將其分為有機肥、無機肥和復合肥三大類。4.1.1有機肥有機肥主要包括農家肥料(如堆肥、綠肥、糞便等)和商品有機肥料(如生物有機肥、有機復合肥等)。其主要特性如下:(1)營養全面,含有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2)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促進作物吸收養分;(4)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減少病蟲害發生。4.1.2無機肥無機肥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鉀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其主要特性如下:(1)營養成分含量高,易被作物吸收;(2)施肥效果迅速,可快速補充作物營養;(3)對土壤結構影響較小,但過量施用可能導致土壤板結;(4)部分無機肥料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4.1.3復合肥復合肥是指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營養元素的肥料,包括二元復合肥和三元復合肥。其主要特性如下:(1)營養成分均衡,減少施肥次數;(2)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3)改善土壤結構,減輕環境污染;(4)適用于多種作物,可根據作物需求選擇合適的復合肥。4.2施肥原則與方法4.2.1施肥原則(1)按照作物需求施肥:根據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搭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2)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環境;(3)精準施肥:根據土壤養分狀況、作物長勢等因素,科學確定施肥量、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4)保護環境:合理施用肥料,減少肥料流失,減輕環境污染。4.2.2施肥方法(1)基肥:在作物播種前施入土壤,以有機肥為主,配合一定量的無機肥;(2)追肥: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在生長過程中分次施用,以補充土壤養分;(3)葉面肥:直接噴施在作物葉片上,快速補充作物營養,提高抗逆性;(4)灌溉施肥:將肥料溶于灌溉水中,隨水施入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4.3精準施肥技術精準施肥是根據土壤養分狀況、作物需肥規律、肥料特性等因素,采用科學的方法確定施肥量、施肥時期和施肥方式的一種施肥技術。4.3.1土壤養分測試通過土壤養分測試,了解土壤中各種養分的含量,為施肥提供科學依據。4.3.2作物需肥規律研究研究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需肥規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4.3.3肥料利用率研究研究不同肥料的利用率,選擇高效、環保的肥料產品。4.3.4施肥決策支持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施肥決策支持系統,為農民提供施肥指導。4.3.5施肥技術培訓加強對農民的施肥技術培訓,提高施肥水平,降低肥料浪費。第五章灌溉與水分管理5.1灌溉制度與方式灌溉是農業生產中保證作物生長所需水分充足的重要措施。合理的灌溉制度與方式能顯著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同時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利用。5.1.1灌溉制度的確定根據作物種類、生育期、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等因素,制定適宜的灌溉制度。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次數、灌溉時期、灌溉量等。5.1.2灌溉方式的選用常見的灌溉方式有地面灌溉、噴灌、滴灌、微灌等。各種灌溉方式有其適用范圍和優缺點,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5.2水分需求與灌溉調度5.2.1作物水分需求作物水分需求包括蒸發蒸騰量和土壤水分補給量。掌握作物水分需求規律,有利于合理安排灌溉。5.2.2灌溉調度根據作物水分需求、土壤濕度、天氣預報等因素,制定灌溉調度計劃。灌溉調度應遵循以下原則:(1)保證作物關鍵生育期水分需求;(2)避免過量灌溉,減少水資源浪費;(3)適時灌溉,減少土壤鹽漬化風險;(4)考慮灌溉水源、設備條件等實際情況。5.3節水灌溉技術5.3.1節水灌溉技術概述節水灌溉技術旨在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農業用水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改進地面灌溉技術,如平整土地、調整畦寬、降低灌溉流量等;(2)發展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3)利用土壤濕度傳感器、氣象站等設備,實現灌溉自動化;(4)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5.3.2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以下情況選擇合適的節水灌溉技術:(1)作物種類和生長階段;(2)土壤類型和特性;(3)水資源狀況和氣候條件;(4)農業生產規模和投入產出比。5.3.3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與培訓加強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與培訓,提高農民節水意識和技術水平,是實現節水灌溉目標的關鍵。(本章完)第六章病蟲害防治技術6.1病蟲害識別與監測6.1.1病蟲害種類識別植物病蟲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線蟲性病害等。農業害蟲:包括昆蟲、螨類、蝸牛、螺類等。6.1.2病蟲害監測方法系統監測:采用病蟲害監測系統,定期對農田進行監測。人工監測:通過人工調查、采樣、實驗室分析等方法,對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監測。6.2化學防治方法6.2.1農藥選擇根據病蟲害種類選擇合適的農藥類型,如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保型農藥。6.2.2農藥使用技術施藥時期:選擇病蟲害發生的關鍵時期進行防治。施藥方法:采用噴霧、噴粉、涂抹等方法,保證農藥均勻覆蓋作物。農藥混用: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合理搭配不同類型的農藥。6.3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6.3.1生物防治天敵昆蟲:利用害蟲的天敵進行防治,如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等。微生物制劑:利用微生物(如蘇云金桿菌、核多角體病毒等)防治病蟲害。植物源農藥:利用具有殺蟲、殺菌作用的植物提取物防治病蟲害。6.3.2物理防治誘殺法: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趨色性等特性,采用燈光、色彩等誘殺害蟲。隔離法:通過設置防蟲網、遮陽網等物理措施,阻止害蟲入侵。捕捉法:采用人工捕捉、機械捕捉等方法,減少害蟲數量。注意:在實施病蟲害防治技術時,應結合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防治方法,保證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第七章農田雜草防除技術7.1雜草種類與危害農田雜草是指在農田中與農作物爭奪水分、養分、光照等資源的非栽培植物。雜草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一年生雜草、多年生雜草和寄生性植物。它們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降低作物產量:雜草與農作物競爭養分、水分和光照,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導致產量降低。(2)影響作物品質:雜草的生長會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和養分吸收,導致作物品質下降。(3)增加農業生產成本:雜草防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4)傳播病蟲害:部分雜草是病蟲害的中間寄主或傳播途徑,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7.2化學除草方法化學除草是利用化學除草劑來防除農田雜草的一種方法。化學除草劑具有操作簡便、效率高等優點,但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合適的除草劑:根據雜草種類、作物種類和生育期,選擇具有針對性的除草劑。(2)掌握用藥時間:一般在作物播種后、雜草出土前或雜草初生階段進行施藥,以提高除草效果。(3)合理確定用藥量:根據土壤類型、氣候條件和雜草抗性等因素,合理確定用藥量。(4)注意安全用藥: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規范進行操作,防止人畜中毒和環境污染。7.3機械與生物除草技術7.3.1機械除草機械除草是利用機械工具來防除農田雜草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1)翻耕除草:通過翻耕土壤,將雜草根系暴露在土壤表面,使其干燥死亡。(2)中耕除草:在作物生長期間,利用中耕機具對土壤進行淺層松土,切斷雜草根系,抑制雜草生長。(3)旋耕除草:利用旋耕機具將雜草切斷并混入土壤中,使其自然分解。7.3.2生物除草生物除草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質或生物制劑來防除農田雜草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微生物除草:利用對雜草具有寄生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如真菌、細菌等,來防除雜草。(2)植物源除草:利用具有除草作用的植物提取物或植物制劑來抑制雜草生長。(3)動物源除草:利用某些動物(如昆蟲、蝸牛等)對雜草的取食習性,降低雜草密度。(4)天敵除草:引入對雜草具有控制作用的生物天敵,如草食性昆蟲、病原菌等,來抑制雜草生長。第八章收獲與儲藏技術8.1收獲時間與方式8.1.1確定收獲時間確定作物收獲時間是保證農產品品質與產量的關鍵環節。收獲時間應根據作物種類、成熟度、氣候條件及市場需求等因素綜合考慮。通常情況下,收獲應在作物成熟度達到最佳狀態時進行,以保證產品品質。8.1.2選擇收獲方式收獲方式的選擇對作物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影響。根據作物種類和生長條件,可選用以下收獲方式:(1)人工收獲:適用于面積較小、地形復雜或機械難以進入的農田。(2)機械收獲:適用于大面積農田,可提高收獲效率,降低勞動強度。(3)聯合收獲:將收割、脫粒、清選等環節一次性完成,適用于水稻、小麥等作物。8.2收獲后處理與儲藏8.2.1清理與分級收獲后的農產品應及時進行清理和分級,去除雜質、病斑、損傷等不合格部分,保證產品品質。8.2.2預處理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點,進行適當預處理,如晾曬、烘干、冷卻等,以降低產品水分、抑制微生物生長、延長儲藏期限。8.2.3包裝選用合適的包裝材料和包裝方式,減少產品在儲藏和運輸過程中的損失,保持產品新鮮度。8.2.4儲藏方法根據農產品特性,選擇適宜的儲藏方法,如常溫儲藏、低溫儲藏、氣調儲藏等。8.3儲藏設施與管理8.3.1儲藏設施(1)普通倉庫:適用于儲藏對環境要求不高的農產品。(2)冷庫:適用于儲藏對溫度有要求的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等。(3)氣調庫:通過調節庫內氣體成分,抑制農產品呼吸作用,延長儲藏期限。8.3.2儲藏管理(1)溫度管理:保持儲藏設施內溫度穩定,避免溫度波動對農產品品質造成影響。(2)濕度管理:控制儲藏設施內的濕度,防止農產品失水或受潮。(3)氣體成分管理:合理調節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成分,抑制農產品呼吸作用。(4)病蟲害防治:定期檢查儲藏設施,發覺病蟲害及時處理,保證農產品安全。(5)庫房衛生:保持庫房清潔衛生,防止微生物滋生,影響農產品品質。第九章農業機械化技術應用9.1耕作機械化9.1.1耕地機械化本節主要介紹耕地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包括拖拉機、耕作機具的選型與配置,以及耕作機具的操作方法。耕地機械化能夠提高土壤的松軟度,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條件。9.1.2翻耕機械化翻耕機械化技術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本節內容包括翻耕機械的選擇、操作技巧以及翻耕作業中的注意事項。9.1.3土壤調理機械化本節介紹土壤調理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包括土壤調理機械的選型、使用方法及效果評價,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9.2播種與施肥機械化9.2.1播種機械化播種機械化技術是提高播種效率、保證播種質量的關鍵。本節主要闡述播種機械的選型、調整與操作方法,以及不同作物播種技術的應用。9.2.2施肥機械化施肥機械化技術有助于提高肥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米、面制品的電子商務與網絡營銷考核試卷
- 跨文化溝通與國際合作考核試卷
- 連鎖酒店品牌形象宣傳手段研究考核試卷
- 谷物磨制企業產品創新與市場競爭能力考核試卷
- 棉花加工設備的聲學降噪技術考核試卷
- 新育兒護理方法實踐指南
- 影視作品煙霧機租賃與特效制作合同
- 高效沖擊試驗機租賃及材料抗沖擊性能改進合同
- 區塊鏈智能合約法律審查與合同執行監督合同
- 模塊化建筑幕墻膠縫更換與裝配式建筑合同
-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應用指南2023年
- 水和電解質代謝(生物化學課件)
- SG-T048-結構吊裝施工記錄
- 溫嶺市國有企業招聘考試真題2022
- 神木縣四門溝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
- 2023年廣西三類人員B證繼續教育網絡學習試題及答案分DOC
- 人教版七年級上生命的思考珍視生命微課
- 數學手冊(高清版)
- 《安井食品采購成本管理問題研究【開題報告+文獻綜述+正文】》17000字
-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測試題帶答案(20套)
- 招聘與配置課程心得體會5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