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色服務項目_第1頁
中醫特色服務項目_第2頁
中醫特色服務項目_第3頁
中醫特色服務項目_第4頁
中醫特色服務項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特色服務項目

一中醫特色服務項目治理制度.............................2

二外科常見中醫特色的技術操作規程

1、保留灌腸的操作流程.....................................3

2、穴位注射..............................................4

3、耳針法..............................................6

4、艾條灸...............................................9

5、拔罐法...............................................12

6、穴位按摩法............................................15

7、刮疹法..............................................17

8、濕敷法.............................................20

9、涂藥法.............................................23

10、熏洗法.............................................26

11、貼敷法.............................................29

12、箍圍法...........................................33

13、切開法...........................................35

14、引流法.........................................37

15、結扎法.............................................40

16、掛線法.............................................41

17、墊棉法.............................................43

18、纏縛法.............................................44

中醫特色服務項目治理制度

1、全部中醫技術工作人員必須取得國家執業(助理)資格后方可進行

醫療執業。

2、執業技術人員服從醫院的統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變更執業崗位。

3、在醫療活動中必須遵守各項醫療法律法規及醫療操作程序,組方用

藥合理。

4、主動參加各種中醫培訓,提升業務理論知識,改善中醫醫療質量,

嚴防各類醫療事故的發生。

5、中醫技術人員外出進修必須按照醫院有關制度進行,否則取消進修

資格。

6對全科事中醫藥技術人員培訓學習,督導中醫特色項目服務項目。

7、對各類傳染病有及時上報的義務,不得瞞報或者不報,一經發覺

嚴肅處理。

8、有弘揚中醫文化的權益,對撰寫論文發表的,視其情形給予獎勵。

9、對不遵守有關規定的中醫工作技術人員要視其情節嚴峻程度給予

批判或者嚴肅處理。

外科常見中醫特色的技術操作規程

一保留灌腸的操作流程

1、備齊用物,攜至病員床旁,向病員講明清晰,以取得合作。

2、囑病員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腸。

3、取側臥位,按照病情定左、右。褲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墊橡

膠單與治療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約10厘米(小枕墊于臀下)。

4、抽吸藥液,連接肛管、排氣、潤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開

臀部顯露肛門,右手輕輕插肛管入肛門內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過30厘米,放松肛管,讓溶液慢慢流入。

6、溶液將流盡時,倒溫開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

彎盤內,然后用手紙在肛門處輕輕按柔。

7、待10-15分鐘后,取出水枕、橡膠單與治療巾,整理床鋪、環境、

清理用物。

二穴位注射

又稱“水針”,是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有研究者分析了近年來國內55篇有關文獻,總結發覺使用頻率最

高的4個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頻率最高的兩個是

血海和大椎。從主穴使用頻率較高的4個穴位來看,主治病癥集中于尊麻

疹、座瘡、銀屑病和鼻炎。詳見下表:

(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膚常規消毒,取5ml注射器抽

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約10?15mm,緩慢提插至有針感,抽吸

針筒無回血后,注入藥液(每穴注入藥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療

程。

(3)注意事項:

①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則,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時,應該向患者講明本療法的特點和注射后的正

常反應。如注射局部顯現酸脹感、4?8小時內局部有輕度不適,或不適感

連續較長時刻,然而一樣不超過1天。

③要注意藥物的有效期,并檢查藥液有無沉淀變質等情形,防止

過敏反應的發生。

④風池穴近延髓,故應嚴格把握針刺角度和深度,針刺深穴應操

縱在頸圍的1/10內,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傷及延髓。脊髓兩側

臉穴注射時,針尖斜向脊髓為宜,幸免直刺引起氣胸。

⑤藥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誤入脊髓腔,有損害脊髓的可能,嚴峻

者可導致癱瘓。

⑥年老體弱及初次同意治療者,最好取臥位,注射部位不宜過多,

以免暈針。

5、在神經干旁注射時,必須躲開神經干,或淺刺以不達神經干所

在的深度。如神經干較淺,可超過神經干之深度,以躲開神經干。如針尖

觸到神經干,患者有觸電感,就須退針,改換角度,躲開神經干后再注射,

以免損害神經,帶來不良后果。

6、軀干部穴位注射不宜過深,防止刺傷內臟。背部脊柱兩側穴位

針尖可斜向脊柱,幸免直刺而引起氣胸。

7、年老體弱者,注射部位不宜過多,用藥劑量可酌情減少,以免

暈針。孕婦的下腹、腰麟部和三陰交、合谷等孕婦禁針穴位,一樣不宜作

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

三、耳針法

耳針是采納針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

通過經絡傳導,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操作方法。

一、評估

1、當前要緊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2、耳針部位的皮膚情形。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無流產史,當前是否妊娠。

4、對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狀況。

二、目標

遵醫囑選擇穴位,解除或緩解各種急、慢性疾病的臨床癥狀,通過其

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促進機體的陰陽平穩,以達到防病治病的

目的。

三、禁忌癥

耳部炎癥、凍傷的部位,以及有適應性流產史的孕婦禁用。

四、告知

耳針局部有熱、麻、脹、痛感。

五、物品預備

治療盤、針盒(短毫針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簽、鑲

子、探棒、膠布、彎盤等。

六、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講明,核對醫囑。

2、遵照醫囑,選擇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體位合理舒服,嚴格消毒,消毒范疇視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進針,其深度以刺入軟骨,但不透過對側皮

膚為度。留針。

5、為使局部達到連續刺激,臨床多采納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

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塊膠布固定,俗稱“埋豆”。留埋期間,囑患者用手

定時按壓,進行壓迫刺激,以加大療效。

6、起針后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

毒,預防感染。

7、操作完畢,安排舒服體位,整理床單位。

8、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名。

七、護理及注意事項

1、在針刺中及留針期間,患者感到局部熱、麻、脹、痛或感受循經絡

放射傳導為“得氣”,應緊密觀看有無暈針等不適情形。

2、執行無菌操作,預防感染。起針后如針孔發紅,應及時處理。

3、使用耳針法治療扭傷及肢體活動障礙者,埋針后待耳廓充血具有發

熱感受時,囑患者適當活動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條灸等,以提升療

效。

耳針法操作流程圖

4-1Zrl

四、艾條灸

用純潔的艾絨(或加入中藥)卷成圓柱形的艾卷,點燃后在穴位表面

熏烤的一種技術操作。

一、評估

1、當前要緊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2、患者體質及艾條施灸處的皮膚情形。

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狀況。

二、目標

1、遵醫囑選擇穴位,解除或緩解各種虛寒性疾病的臨床癥狀。

2、通過運用溫通經絡、調和氣、消腫散結、祛濕散寒、回陽救逆等法,

以達到防病保健、治病強身的目的。

三、禁忌癥

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者,不宜施灸。

2、顏面部、大血管處、孕婦腹部及腰覦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顯現燙傷等情形。

2、艾絨點燃后可顯現較淡的中藥燃燒氣味。

3、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產生燒灼、熱燙的感受,應趕忙停止治療。

4、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顯現水皰。

五、物品預備

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小口瓶、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

六、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講明,核對醫囑。

2、取合理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頭頂、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醫囑在施灸過程中,隨時詢咨詢患者有無灼痛感,調整距離,防

止燒傷。觀看病情變化及有無不適。

5、施灸中應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灼傷皮膚。

6、施灸完畢,趕忙將艾條插入小口瓶,熄滅艾火。

7、清潔局部皮膚,協助患者衣著,安置舒服臥位,酌情開窗通風。

8、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名。

七、護理及注意事項

1、采納艾柱灸時,針柄上的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灼傷皮膚

或燒毀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膚顯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顯現水皰時,

無需處理,可自行吸取。如水皰較大時,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皰內液體,

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條灸法操作流程圖

手持艾條,將點燃的

一端對準施灸穴位,

使患者感到溫熱但

無灼痛為度。隨手彈

去艾灰,灸至局部皮

膚紅暈

五、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熱力,排除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

吸附在皮膚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現象,達到溫通經絡、驅風散寒、消腫

止痛、吸毒排膿為目的的一種技術操作。

一、評估

1、當前要緊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2、患者體質及實施拔罐處的皮膚情形。

3、心理狀況。

二、目標

1、緩解風寒濕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虛寒性咳喘等癥狀。

2、用于瘡瘍及毒蛇咬傷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癥

1、高熱抽搐及凝血機制障礙者。

2、皮膚潰瘍、水腫及大血管處。

3、孕婦腹部、腰舐部均不宜拔罐。

四、告知

1、治療過程中局部可能顯現水泡。

2、由于罐內空氣負壓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膚會顯現與罐口相當大小的

紫紅色瘀斑,數日后自然消逝。

3、治療過程中局部可能顯現水泡或燙傷。

五、物品預備

1、治療盤、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鉗、95%酒精棉球、火

柴、小口瓶等。

六、操作程序

1、備齊物品,攜至床邊,做好講明,核對醫囑。

2、取合理體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醫囑選擇拔罐部位。

4、點燃的火焰在火罐內轉動,使其罐內形成負壓后并迅速叩至差不多

選擇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穩固后方可離開,防止火罐脫落,適時留罐。

5、拔罐過程中要隨時觀看火罐吸附情形和皮膚顏色。

6、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位,安排舒服體位。

7、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名。

七、護理及注意事項

1、拔罐時應采取合理體位,選擇肌肉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

發較多處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檢查罐口周圍是否光滑,有無裂痕。

3、防止燙傷。拔罐時動作要穩、準、快,起罐時切勿強拉。

4、使用過的火罐,均應消毒后備用。

5、起罐后,如局部顯現小水泡,不必處理,可自行吸取。

6、如水泡較大,消毒局部皮膚后,用注射器吸出液體,覆蓋消毒敷料。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圖

一、評估

1、當前要緊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2、體質及按摩部位皮膚情形。

3、心理狀況。

二、目標

1、緩解各種急慢性疾病的臨床癥狀。

2、通過穴位按摩,達到保健強身的目的

三、禁忌癥

各種出血性疾病,婦女月經病、孕婦腰腹、皮膚破舊及瘢痕等部位禁

止按摩。

四、告知

按摩時局部顯現酸脹的感受。

五、物品預備

治療巾

六、操作程序

1、遵醫囑進行穴位按摩。

2、進行腰腹部按摩時,囑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體位,必要時協助松開衣著,注意保暖。

4、按照患者的癥狀、發病部位、年齡及耐受性,選用適宜的手法和刺

激強度,進行按摩。

5、操作過程中觀看患者對手法的反應,若有不適,應及時調整手法或

停止操作,以防發生意外。

6、操作后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服臥位,做好記錄并簽名。

七、護理及注意事項

1、操作前應修剪指甲,以防損害患者皮膚。

2、操作時用力要平均、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圖

七、刮瘀法

刮疹法是應用邊緣鈍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體表

一定部位反復刮動,使局部皮下顯現瘀斑,從而達到疏通媵理、逐邪外出

為目的的一種技術操作。

一、評估

1、當前要緊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2、體質及刮痣部位皮膚情形。

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狀況。

二、目標

1、緩解或解除外感時邪所致高熱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2、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于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達到治療疾病的目

的。

三、禁忌癥

體形過于消瘦、有出血傾向、皮膚病變處等禁用此法。

四、告知

1、刮疹部位顯現紅紫色疼點或瘀斑,數日后方可消逝。

2、刮疹部位的皮膚有疼痛、灼熱的感受。

五、物品預備

治療盤、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療碗內盛少量清水或藥液,必

要時備浴巾、屏風等物。

六、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邊,做好講明,核對醫囑。

2、協助患者取合理體位,暴露刮疼部位,注意保暖。

3、遵醫囑確定刮疹部位。

4、檢查刮具邊緣是否光滑、有無缺損,以免劃破皮膚。

5、刮治過程中,用力平均,蘸濕刮具在確定的刮疹部位從上至下刮擦,

方向單一,皮膚出現出紅、紫色瘀點為宜。

6、詢咨詢患者有無不適,觀看病情及局部皮膚顏色變化,調劑手法力

度。

7、刮疹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后,協助患者衣著,安置舒服臥位。

8、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字。

七、護理及注意事項

1、保持空氣清新,以防復感風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平均,勿損害皮膚。

3、刮疼過程中要隨時觀看病情變化,發覺專門,趕忙停刮,報告醫師,

配合處理。

4、刮疹后囑患者保持情緒安定,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膩之品。

5、使用過的刮具,應消毒后備用。

刮疼法操作流程圖

府協助患者衣著,安排

-----------?軒日日詠/占敕鈿*的

八、濕敷法

濕敷法是將無菌紗布用藥液浸透,敷于局部,已達到疏通媵理、清熱

解毒、消腫散結等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一、評估

1、當前要緊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

2、患者體質及濕敷部位皮膚情形。

3、心理狀況。

二、目標

減輕局部腫脹、疼痛、瘙癢等癥狀。

三、禁忌癥

瘡瘍膿腫迅速擴散者不宜濕敷。

四、告知

注意藥液溫度,防止燙傷。

五、物品預備

治療盤、遵醫囑配制藥液、敷布數塊(無菌紗布制成)、凡士林、鑲子、

彎盤、橡膠單、中單、紗布等。

六、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講明,核對醫囑。

2、取合理體位,暴露濕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醫囑配制藥液,藥液溫度適宜并倒入容器內,敷布在藥液中浸濕

后,敷于患處。

4、定時用無菌鑲子夾取紗布浸藥后淋藥液于敷布上,保持潮濕及溫度。

5、操作完畢,擦干局部藥液,取下彎盤、中單、橡膠單,協助患者衣

著,整理床單位。

6、整理用物,做好記錄。

七、護理及注意事項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講明,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涼。

2、注意消毒隔離,幸免交叉感染。

3、治療過程中觀看局部皮膚反應,如顯現慘白、紅斑、水皰、癢痛或

破潰等癥狀時,趕忙停止治療,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濕敷法操作流程圖

九、涂藥法

涂藥法是將各種外用藥物直截了當涂于患處的一種外治方法。其劑型

有水劑、酊劑、油劑、膏劑等。

一、評估

1、當前要緊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

2、患者體質及涂藥部位的皮膚情形。

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狀況。

二、目標

患處涂藥后可達到祛風除濕、解毒消腫、止癢鎮痛等治療成效。

三、告知

局部涂藥后可顯現藥物顏色、油漬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預備

治療盤、遵醫囑配制的藥物、彎盤、棉簽、鑲子、鹽水棉球、干棉球、

紗布、膠布、繃帶、橡膠單、中單等。

五、禁忌證

嬰幼兒顏面部禁用

六、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講明,核對醫囑。

2、按照涂藥部位,取合理體位,暴露涂藥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時屏

風遮擋。患處酌情鋪橡膠中單。

3、清潔皮膚,將配制的藥物用棉簽平均地涂于患處。面積較大時,可

用鑲子夾棉球蘸藥物涂抹,蘸藥干濕度適宜,涂藥厚薄平均。

4、必要時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

5、涂藥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服體位,整理床單位。

6、清理物品,做好記錄并簽字。

七、護理及注意事項

1、涂藥前需清潔局部皮膚。

2、涂藥次數依病情、藥物而定,水劑、酊劑用后須將瓶蓋蓋緊,防止

揮發。

3、混懸液先搖勻后再涂藥。

4、霜劑則應用手掌或手指反復擦抹,使之滲入肌膚。

5、涂藥不宜過厚、過多,以防毛孔閉塞。

6、刺激性較強的藥物,不可涂于面部。嬰幼兒忌用。

7、涂藥后觀看局部皮膚,如有丘疹、奇癢或局部腫脹等過敏現象時,

停止用藥,并將藥物拭凈或清洗,遵醫囑內服或外用抗過敏藥物。

涂藥法操作流程圖

十、熏洗法

熏洗法是將藥物煎湯,趁熱在患處熏蒸、淋洗,以達到疏通媵理、祛

風除濕、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一、評估

1、當前要緊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

2、患者體質及熏洗部位皮膚情形。

3、女性患者評估胎、產、經、帶情形。

4、心理狀況。

二、目標

1、緩解患者的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皮膚瘙癢等癥狀。

2、減輕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結膜紅腫、癢痛、糜爛等癥狀。

3、促進肛腸疾患的傷口愈合。

4。、治療婦女會陰部瘙癢等癥狀。

三、禁忌癥

月經期、孕婦禁用坐浴。

四、告知

注意藥液溫度,防止燙傷。

五、物品預備

治療盤、藥液、熏洗盆(按照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備坐浴椅、有孔

木蓋浴盆或治療碗等)、水溫計,必要時備屏風及換藥用品。

六、操作程序

1、遵醫囑配制藥液。

2、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講明。

3、按照熏洗部位安排患者體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時用屏風遮擋,

注意保暖。

4、熏洗過程中,觀看患者的反應,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

適,應趕忙停止,協助患者臥床休息。

5、熏洗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助衣著,安置舒服臥位。

6、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名。

七、護理及注意事項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盡量加蓋衣被。

2、熏洗藥溫不宜過熱,溫度適宜,以防燙傷。

3、在傷口部位進行熏洗時,按無菌技術操作進行。

4、包扎部位熏洗時,應揭去敷料。熏洗完畢后,更換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潔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幸免交叉感染。

熏洗法操作流程圖

H^一、貼敷法

穴位貼敷療法,是指應用穴位敷貼原理,關于疾病的治療,一樣情形

下是采納冬病夏治的治療原理進行。屬于灸法治療的延伸,按照人體穴位,

運用透皮吸取原理,緩解病痛。

一、差不多操作方法

(一)辨證選穴用藥

1.腌穴選擇及配伍:

(1)選擇離病變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截了當的相應穴位敷貼。

局部選穴如,腎衰外敷方,取腎俞、關元穴。

(2)選擇阿是穴貼藥阿是穴是指病變的局部或內臟病理現

象在體表的反映,也稱病理反應穴。

(3)選擇針灸學中的傳統有效經穴這些傳統的有效經穴,

是前人在實踐中發覺并驗證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風門、膈俞等穴治療咳

嗽、哮喘;神闕、足三里治腸炎、痢疾、腹脹、腹痛等。

(4)取穴施治藥物外敷取穴,與針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證

選用,靈活把握,因其施藥范疇略大,所選取之穴是一個片而不是點,即

使選穴不十分準確,也同樣有利于藥物吸取。

(5)遠端取穴按照上下相引的原則,上病下取,下病取上,

如鼻螞、口瘡取涌泉,脫肛取百會穴等。

2.敷貼法選藥規律(藥物組方):

(1)氣味俱厚的選藥特點

多選氣味俱厚之品,一則易透入皮膚起到由外達內之效;二則氣味俱

厚之品經皮透入,對穴位局部起到針灸樣刺激作用;其三是所含芳香性物

質,能促進藥物的透皮吸取,也即起到皮膚滲透促進劑的作用。有人作過

研究,用離體皮實驗表明,芳香性藥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

力提升8-10倍。《理渝駢文》中的膏藥處方,幾乎每方都用姜、蔥、韭、蒜、

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風仙、菖蒲、木鱉、山甲、翦麻、皂角等氣味

俱厚之品,含上述藥物的處方約占97%以上。

(2)多效聯合的組方特點一一廣略以取勝

敷貼藥常以藥不止走一經治一癥,用多味藥物匯而集之,以一膏統治

多種病,疾病雖有多種,而其病機則不外氣滯血凝及陰有寒濕,陽有燥熱

而已,關鍵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個“通”字概括,

“理通則治自通”。

(3)辨證加藥的穴位配藥特點

外治穴位貼敷療法是以單驗方外治形式而咨詢世的,但后來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逐步滲透于這一治法中,經這一治法賦以辨證施治的選藥思想,

使其療效更加確信。在臨床應用時,常需辨證論治、三因制宜,而在臨癥

靈活加入梭藥,一樣要求加藥與膏藥相應,膏統治而加藥專治,重癥還可

加入劫藥如巴豆等,所加梭藥物原則上選用治療這一病癥的要緊藥或選效

驗方和單方為主以提升療效。如治熱秘除用膏敷貼外,常在膏上梭以芒硝、

大黃等,再貼于臍腹部。

(二)貼敷方法

1.貼法:將已制好的藥物直截了當貼壓于穴位,然后外裹膠布粘貼;或

先將藥物置于膠布粘面正中,再對準腌穴進行粘貼。巴布劑、硬膏劑可直

截了當將巴布劑或是硬膏中心對準穴位貼牢即可。適用于膏藥、巴布劑、

丸劑、餅劑、磁片的腌穴貼敷。

2.敷法:將已制備好的藥物,直截了當敷在穴位上,外復塑料薄膜,

并以紗布,醫用膠布固定即可。適用于散劑、糊劑、泥劑、浸膏劑的腌穴

貼敷。

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低過敏膠帶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按照疾病種類、藥物特性以及軀體狀況而確定貼敷時刻。一樣情形下

老年、兒童、病輕、體質偏虛者貼敷時刻宜短,顯現皮膚過敏如瘙癢、疼

痛者應即刻取下。

1.刺激小的藥物每次貼敷4-8小時,可每隔1-3天貼治一次。

2.刺激性大的藥物,如蒜泥、白芥子等,應視患者的反應和發泡程度

確定貼敷時刻,約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多在1-3小時);如需再貼敷,應

待局部皮膚差不多復原正常后再敷藥,或改用其他有效腌穴交替貼敷。

3.敷臍療法每次貼敷的時刻能夠在3-24小時,隔日1次,所選藥

物不應為刺激性大及發泡之品。

4.冬病夏治脆穴貼敷從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樣每7-10天貼1

次,每次貼3-6小時,連續三年為一療程。

十二、箍圍法

箍圍療法是借助于箍圍藥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熱消腫、

散瘀定痛、溫經化痰等治療效應的一種敷貼方法。本療法古稱“帖法”、”帖

靖”、“圍藥”,即按照病情選藥,研為細末,并酌取醋、酒、藥汁或油類等

調敷于患處四周,以箍束瘡毒,消散癰腫,故以為名。

1、調敷賦形劑:

按照患者病情性質與病變時期,箍圍藥可選擇各種液狀賦形劑調配,

以增強其藥效作用。常用的賦形劑有醋、酒、蜂蜜、蔥汁、姜汁、麻油、

各種新奇草藥汁等。如箍圍藥與醋調敷,能增強其解毒祛瘀軟堅等作用;

以酒調敷,可促使藥性散發,并增強其活血通絡等作用;以金黃花、蒲公

英等汁調敷,則取其清熱解毒之性,以蔥、姜、韭、蒜等汁調敷,則取其

辛通散邪之長等等。現多用凡士林油配制,盡管也有配制和使用方便等優

點,但總不如按照患病情形采取不同的賦形劑調敷來得針對性更強一些。

2、箍圍敷貼方法:

先按照病情選用合適的賦形劑,將箍圍藥調和至干濕適中的藥糊。如

果箍圍藥物自身含有汁液,如鮮仙人掌、鮮芙蓉葉等,則可搗爛成糊狀后

直截了當敷用。病人取能夠充分暴露敷貼藥物患處的體位,大夫將患處洗

凈擦干,有創口者則應清創消毒后,把箍圍藥敷貼于患處。有些部位在敷

藥后可能污染衣物或容易脫落,則應用紗布或膠布包扎固定。

上籟圍藥時,如果是癰疽、瘡用初起,或腫勢散漫者,可滿敷其患處;

若其毒已結聚,或破潰后余腫未消,宜敷貼其四周,中間留一小孔,以便

箍圍拔毒。涂抹箍圍藥時,其范疇一樣應略超出其腫起外緣。

十三、切開法

切開法確實是運用手術刀把膿腫切開,以使膿液排出,從而達到瘡瘍

毒隨膿泄、腫消痛止、逐步向愈的目的。那個地點所講的切開法僅指膿瘍

的切開。

【適應證】

一切外瘍,不論陰證、陽證,確已成膿者,均可使用。

【用法】

運用切開法之前,應當辨清膿成熟的程度、膿腫的深淺、患部的血脈

經絡位置等情形,然后決定切開與否,具體運用如下:

(1)選擇有利時機

即辨清膿成熟的程度,準確把握切開的有利時機。當腫瘍成

膿之后,膿腫中央顯現透膿點(膿腔中央最軟的一點),即為膿已成熟,現在

予以切開最為適宜。若腫瘍膿未成熟,過早切開則徒傷氣血,膿反難成,

并可致膿毒走竄。

(2)切口選擇

以便于引流為原則,選擇膿腔最低點或最薄弱處進刀,一樣

瘡瘍宜循經直切,免傷血絡;乳房部應以乳頭為中心,放射狀切開,免傷

乳絡;面部膿腫應盡量沿皮膚的自然紋理切開;手指膿腫應從側方切開;

關節區鄰近的膿腫,切口盡量幸免越過關節;若為關節區膿腫,一樣施行

橫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為縱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阻礙關節功

能;肛旁低位膿腫,應以肛管為中心作放射狀切開。

(3)切開原則

不同的病變部位,進刀深淺必須適度,如膿腔淺者,或生在

皮肉較薄的頭、頸、脅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須淺切;如膿腔深者,或

生在皮肉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無妨,以得膿為度。切口大小應按照

膿腫范疇大小以及病變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膿流通暢為原則。凡是膿

腫范疇大,肌肉豐厚而膿腔較深的,切口宜大;膿腫范疇小,肉薄而膿腫

較淺的,切口宜小。一樣切口不能超越膿腔以外,以免損害好肉筋絡,愈

合后疤痕較大;但切口也不能過小,以免引流不暢,膿水難出,延長治愈

時刻。

(4)操作方法

切開時以右手握刀,同時左手拇、食兩指按在所要進刀部位的兩側,

進刀時,刀刃宜向上,在膿點部位向內直刺,深入膿腔即止,如欲把刀口

開大,則可將刀口向上或向下輕輕延伸,然后將刀直出即可。如采納西醫

手術刀,可應用小號尖角刀以反挑式之執刀法進行直刺,如欲把刀口開大,

則可將刀口向上或向下輕輕延伸。

【注意點】

在關節和筋脈的部位宜慎重開刀,以免損害筋脈,致使關節不利,或

大出血;如患者過于體弱,切開時應注意體位并做好充分預備,以防暈厥;

凡顏面疔瘡.專門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開,以免疔毒走散,并發走黃危

證。切開后,由膿自流,切忌用力擠壓,以免感染擴散、毒邪內攻。

十四、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膿腫切開或自行潰破后,運用藥線、導管或擴創等法使

膿液暢流,腐脫新生,防止毒邪擴散,促使潰瘍早日愈合的一種治法。包

括藥線引流、導管引流和擴創引流等。

(1)藥線引流

藥線俗稱紙捻或藥捻,大多采納桑皮紙,也可應用絲棉紙或

拷貝紙等。按臨床實際需要,將紙裁成寬窄長短適度,搓成大小長短不同

線形藥線備用。藥線的類不有外粘藥物及內裹藥物兩類,目前臨床上大多

應用外粘藥物的藥線。它是借著藥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潰瘍瘡孔中,使膿

水外流;同時利用藥線之線形,能使壞死組織附著于藥線而使之外出;此

外,尚能探查膿腫的深淺,以及有無死骨的存在。探查有無死骨是利用藥

線絞形之螺紋,如觸及粗糙骨質者,則講明瘡瘍已損骨無疑。采納藥線引

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楚少、患者能自行更換等優點。目前將捻制成的

藥線通過高壓蒸氣消毒后應用,使之無菌而更臻完善。

【適應證】

適用于潰瘍瘡口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痿管、竇道者。

【操作流程】常用的有外粘藥物法和內裹藥物法。

外粘藥物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將搓成的紙線臨用時放在油中

或水中潤濕,蘸藥插入瘡口;另一種是預先用白及汁與藥和勻,粘附在紙

線上,候干存貯,隨時取用。目前大多采納前法。外粘藥物多用含有升丹

成分的方劑或黑虎丹等,因有提膿祛腐的作用,幫適用于潰瘍瘡口過深過

小,膿水不易排出者。

內裹藥物法是將藥物預先放在紙內,裹好搓成線狀備用。內

裹藥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蝕化管的作用,故適用于潰瘍

已成櫻管或竇道者。

【注意事項】

藥線插入瘡口中,應留出一小部分存瘡口之外,并應將留出的藥線末

端向瘡口側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藥或油膏蓋貼固定;如膿水已盡,流出

淡黃色粘稠液體時,即使膿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藥線,否則阻礙收口的時

刻。

(2)導管引流

古代導管用銅制成,長約10cm左右,粗約0.3cm,中空,一

端平而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兩側各有一孔(以備膿腐堵塞導

管腔頭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為導管的形狀,消毒備用。這種導管

引流較之藥線引流更易使膿液流出,從而達到膿毒外泄的目的。

【適應證】

適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膿腔較深、膿液不易暢流者。

【操作流程】

將消毒的導管輕輕插入瘡口,達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當管

腔中已有膿液排出時,即用橡皮膏固定導管,外蓋厚層紗布,放置數日(紗

布可每天更換),當膿液減少后,改用藥線引流。導管引流的另一種用法是:

當膿腔位于肌肉深部,切開后膿液小易暢流時,將導管插入,引流膿液外

出,待膿稍少后,即拔去導管,再用藥線引流。導管引流目前在體表膿腫

已專門少采納,大多應用于腹腔手術后,且導管均改用塑膠管或橡皮管(導

尿管)以替代銅制導管。。

【注意事項】

導管應放置在瘡口較低的一端,以使膿液暢流。導管必須固定,以

防滑脫或落入瘡口內。管腔如被腐肉堵塞,可松動引流管或輕輕沖洗,以

保持引流通暢。

(3)擴創引流

是應用手術的方法來進行引流。大多用于膿腫潰破后有袋膿

現象,經其他引流、墊棉法等無效的情形。

【適應證】適用于癰、有頭疽潰后有袋膿者,煤瘍潰后形成空腔或

脂瘤染毒化膿等。

【操作流程】

在消毒局麻下,對膿腔范疇較小者,只需用手術刀將瘡口上下延伸即

可;如膿腔范疇較大者,則用剪刀作十字形擴創。凜瘍之潰瘍除擴創外,

還須將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瘡面全部暴露;有頭疽潰瘍的袋膿,除作十

字形擴創外,切忌將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較大的疤痕,阻礙活

動功能;脂瘤染毒化膿的擴創,作十字形切開后,將瘡面兩側皮膚稍作修

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將渣樣物質及囊壁一并刮除。

【注意事項】

擴創后,須用消毒棉花按瘡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瘡口以

祛腐,并加壓固定,以防止出血。

十五、結扎法

結扎法又名纏扎法,是將線纏扎于病變部位與正常皮肉分界處,通過

結扎,促使病變部位經絡堵塞、氣血不通,結扎遠端的病變組織失去營養

而致逐步壞死脫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對較大脈絡斷裂而引

起活動性出血,亦可利用本法結扎血管,禁止山血。

【適應證】適用于瘤、贅疣、痔、脫疽等病,以及脈絡斷裂引起的出

血之癥。

【操作流程】凡頭大蒂小的贅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雙套結扣住扎

緊,凡頭小蒂大的痔核,能夠縫針貫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結扎法,

或“回”字式結扎法兩線交叉扎緊。結扎所使用線的種類有一般絲線、藥

制絲線、紙裹藥線等,目前多采納較粗的一般絲線或醫用縫合線。

【注意事項】如內痔用縫針穿線,不可穿過患處的肌層,以免化膿;

扎線應扎緊,否則不能達到完全脫落的目的;扎線未脫,應俟其自然脫落,

不要硬拉,以防出血

十六、掛線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