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1頁
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2頁
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3頁
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4頁
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礦山基本情況 11 第二章、礦區基礎信息 34 第三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和土地損毀評估 81 墾范圍 119第四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可行性分析 131 1 第五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工程 153 153 第六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工作部署 206 第七章、經費估算與進度安排 214 第八章、保障措施與效益分析 230 附圖1、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圖附圖2、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區土地利用現狀圖附圖3、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圖附圖4、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區土地損毀預測圖附圖5、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部署圖附圖6、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區土地復墾規劃圖1、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表2、公眾參與調查表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委托書》,陜西延長石油榆林可可蓋煤業有限公司,2020年3月10日;2、《關于劃定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區范圍的批復》(陜自然資礦采劃[2020]1號),陜西省自然資源廳,2020年1月13日;3、《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審查意見》(陜礦產指利用發[2020]13號),陜西省礦產資源調查評審指導中心,20204、《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關于成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項目領導小組的通知》,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2020年7月25日;5、《關于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可可蓋礦井及選煤廠建設項目建設用地預審意見的復函》(陜自然資預審[2020]33號),陜西省自然資源廳,2020年7月276、《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承諾書》,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2020年6月20日;7、市/縣自然資源局現場考察意見表;8、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專家現場考察意見表;9、礦方方案內審意見;10、編制單位方案內審意見;11、投資估算書。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1前言一、任務的由來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以下簡稱“可可蓋煤礦”)為新建礦井,探礦權人為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由陜西延長石油榆林可可蓋煤業有限公司負責開發建設。陜西延長石油榆林可可蓋煤業有限公司、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均為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屬公司。可可蓋煤礦是榆橫礦區北區總體規劃中的大型礦井之一,2020年1月取得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劃定井田礦區范圍的批復。煤礦屬于新建礦井,目前尚未開工建設。為了預防和治理可可蓋煤礦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土地損毀,保護項目區地質生態環境,根據《土地復墾條例》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委托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我單位”)編制《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委托書見附件1),以期為企業履行保護礦山環境和土地復墾責任、建設綠色礦山工作進行指導。二、編制目的1、為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貫徹“邊開采邊治理”的開發式治理理念,規范煤炭開采,避免資源浪費、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有效解決煤炭開發過程中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及土地損毀,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積極貫徹《土地復墾條例》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2、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經濟可行”的原則,保證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義務的落實,切實做到煤炭開采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加快實施礦區綠色礦山建設。3、通過預測煤礦開采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合理規劃設計,制定針對性的治理措施,最大限度減緩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保護耕地資源。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24、為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監督管理礦山企業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工作落實情況提供依據。三、編制依據(一)委托書《委托書》,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2020年3月。(二)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2009年8月27日;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2019年8月26日修日實施;;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2018年10月26日;9、《陜西省實施<土地復墾條例>辦法》(陜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73號),201310、《陜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17年9月29日陜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通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11、《陜西省工程建設活動引發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省政府2016年第21次常務會議通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12、《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2014修訂)》(國務院令第653號),2014年(三)政策性文件1、《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國土資規〔2017〕4號),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2017年5月;2、《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國土資發〔2016〕63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3號),國土資源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2016年073、《關于取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的指導意見》(財建〔2017〕638號),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2017年11月6日;4、《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國土資發[2004]69號),2004年3月25日;5、《關于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報有關工作的通知》(國土資規[2016]21號),國土資源部辦公廳,2017年1月3日;6、《關于加強地下水監測工作的通知》(陜國土資環發[2018]6號),陜西省國土資源廳,2018年2月13日;7、《關于做好煤礦地下水監測工作的通知》(陜國土資環發[2018]7號),陜西省國土資源廳,2018年2月27日;8、《陜西省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實施方案》(陜國土資發〔2017〕19號),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2017年4月;9、陜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報有關工作10、陜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加快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工作的通知》,陜國土資發[2017]39號,2017年9月25日;11、陜西省國土資源廳、陜西省財政廳、陜西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印發<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實施辦法>的通知》(陜國土資發[2018]92號),201812、陜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進一步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陜國土資發[2018]120號),2018年10月23日;13、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陜西省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的日;14、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全面做好2019年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陜自然資發[2019]15號),2019年4月18日;15、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技術要求與驗收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4辦法>的通知》(陜自然資規[2019]5號),2019年12月30日;(四)技術規范與標準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指南》,(國土資規[2016]21號文附件);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33-2011);3、《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通則》(TD/T1031.1-2011);4、《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井工煤礦》(TD/T1031.3-2011);5、《煤炭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DZ/T0315-2018);6、《礦山土地復墾基礎信息調查規程》(TD/T049-2016);7、《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TD/T1036-2013);8、《生產項目土地復墾驗收規程》(TD/T1044-2013);9、《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17);10、《土地整治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TD/T1038-2013);11、《土地整治項目工程量計算規則》(TD/T1039-2013);12、《土地整治項目制圖規范》(TD/T1040-2013);13、《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2011);14、《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28407-2012);5、《農用地定級規程》(GB/T28405-2012);16、《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程》(NY/T1634-2008);17、《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166-2004);18、《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91-2002);》(GB/T15776-2016);20、《人工草地建設技術規程》(NY/T1342-2007);21、《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等級》(GB6000-1999);22、《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18337.2-2001);23、《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2018);24、《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25、《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26、《巖土工程勘查規范》[2009年版](GB/T50021-2001);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527、《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28、《地質災害排查規范》(DZ/T0284-2015);29、《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理規范》(DZ/T0222-2006);30、《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DZ/T0221-2006);31、《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規范》(DZ/T0287-2015);32、《地下水監測井建設規范》(DZ/T0270-2014);33、《地下水質檢驗方法水樣的采集和保存》(DZ/T0064.2-1993);34、《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35、《煤礦采空區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1044-2014);36、《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2017年5月;37、《陜西省水利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2017版);38、《陜西省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額》(2017版);39、《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財綜[2011]128號。(五)技術資料1、《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5月;2、《關于<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審查意見的報告》(陜礦產指利用發[2020]13號);3、《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劃定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區范圍的批復》(陜自然資礦采劃[2020]1號);4、《陜西省陜北侏羅紀煤田榆橫礦區可可蓋井田勘探報告》,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2019年5月;5、《可可蓋煤礦首采區水文地質補充勘探報告》,陜西延長石油榆林可可蓋煤業有限公司,2020年6月;6、《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礦井及選煤廠初步設計》,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1月;7、陜西省國土資源廳《關于<陜西省陜北侏羅紀煤田榆橫礦區可可蓋井田勘探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陜自然資儲備[2019]34號);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68、《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陜西省地質調查院,201412月;9、《陜西延長石油榆林可可蓋煤業有限公司可可蓋煤礦水文地質報告》,陜西延長石油榆林可可蓋煤業有限公司,2020年3月;10、《礦區土地利用現狀圖》(2017年更新版),榆陽區自然資源局,202011、《榆陽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調整完善版),榆陽區自然資源局,2020年3月23日;12、其他資料。四、方案適用年限根據《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5月),可可蓋煤礦設計可采儲量為1422.96Mt,礦井建設規模10.00Mt/a,礦山服務年限為109.5a。可可蓋煤礦分三個水平開采:一開采水平設計可采儲量為937.83Mt,服務年限為72.1a(首采的2號煤層服務年限為58.9a,首采的121盤區和124盤區服務年限約17年);二水平設計可a可可蓋煤礦為新建礦山,根據擬申請采礦證服務年限30年,確定本方案服務年限為42.5年,其中包括建設期3.5a,生產期30a,沉穩治理期3年,管護期6年;具體,適用年限為近期5年即2021~2025年(含基建期)。本方案實施基準期以省自然資源廳公告之日算起。當超出本方案服務年限時應重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當煤礦擴大開采規模、變更礦區范圍或者開采方式,或者開采范圍超出本方案服務期的前30年的開采煤層及開采范圍時,應當修訂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7圖0-4-1煤礦前30年開采范圍及服務范圍示意圖五、編制工作概況(一)工作程序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按0-5-1框圖程序進行。0-5-1工作程序框圖(二)工作方法及工作量根據國務院令第592號《土地復墾條例》、自然資源部令第5號《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指南》中確定的方案編制工作基本要求,工作中首先明確工作思路,確定工作重點,制定項目實施計劃。在資料收集及現場踏勘的基礎上,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與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及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進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場地地質災害危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8險性評估及土地損毀情況預測;然后進行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確定評估范圍及復墾目標、劃分評估級別及復墾責任范圍;在此基礎上,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分區,制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工作措施和工作部署,制定監測方案并進行工程設計、工程量測算,并進行經費估算和效益分析。根據建設工程特點,本次評估工作主要采用收集資料、現場調查及室內綜合分析評估的工作方法。(1)資料收集與分析在調查前搜集并詳細閱讀可可蓋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井田勘探報告、水文地質報告、初步設計等有關資料,了解礦區地質環境條件和礦山開采工程分布及特征,初步確定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估的范圍、評估級別等;收集地形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圖件作為本次編制工作的底圖及野外工作用圖;分析已有資料,確定需要補充的資料內容;初步確定現場調查方法、調查線路和主要調查內容。(2)野外調查在野外地質環境調查過程中,積極訪問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以及村民,調查主要地質環境問題的發育及分布狀況、煤礦建設已損毀土地情況及擬開采區土地利用情況,調整室內初步設計的野外調查線路,進一步優化野外調查工作方法。為全面了解礦區地質環境與土地利用現狀、掌握地質環境與土地利用與權屬問題,確保調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野外調查采取無人機航拍遙感調查、線路穿越法和地質環境追索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對礦區土地利用現狀、礦山地質環境現狀進行航拍;采用1:10000井上下對照圖做底圖,參考地形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圖件,地質環境問題點和主要地質現象點進行觀測描述,調查其發生時間,基本特征,影響程度,并對主要地質環境問題點和地質現象點進行數碼照相和GPS定位;針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區,挖掘土壤剖面,并采集相應的影像、圖片資料,做好文字記錄。(3)室內資料整理在綜合分析既有資料和實地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指南》要求,編制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現狀圖、礦區土地利用現狀圖、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預測圖、礦區土地損毀預測圖、礦區土地復墾規劃圖、礦山地質環境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9治理工程部署圖,以圖件形式反映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土地損毀情況的分布、影響程度和治理工程部署。最終依據《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編制完成了《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及其附圖。2、工作概況及完成工作量項目組在接到任務后,立即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工作。于2020年3月23~24日組織人員開展現場地質環境與土地利用情況初步調查與資料收集,隨后進行資料整理并制定了現場詳細調查計劃。2020年6月1~5日根據現場調查進行了詳細的現場調查。經過第二次調查,獲得了項目區較為詳細的資料,資料質量滿足方案編制要求。在此基礎上編制方案。完成的工作量詳見表0-5-1。表0-5-1實地調查完成工作量一覽表名稱單位工作量備注調查評估面積調查范圍km2評估范圍外擴50m評估范圍km2由預測沉陷范圍確定調查線路km268沿流域調查,重點區域采用穿插法調查資料收集收集(整理)資料份9《開發利用方案》、《勘探報告》等土地利用現狀圖幅陽區:****建設用地管制和基本農田保護圖幅305幅;圖幅編號同土地利用現狀圖礦山地質環境調查點地質環境點個包括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其他地質現象地形地貌點個25區內主要地貌類型調查與記錄地質災害點處/井田范圍內無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含水層調查點個村莊內部分村莊民用水井水土污染點個5主、副井工業場地,地面海子人類工程活動調查點個井田周邊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等土地復墾工作調查點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點個評估區內所有二級地類礦山地面工程調查點個7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北一風井場地、中央風井場地、建設期排矸場、炸藥庫及道路,輸當地植被調查樣方6土壤剖面開挖點個3耕地、林地、草地公眾參與調查訪問個66對評估區村莊、鎮、村級基層土地、水利管轄部門等基層單位進行了調查照片及錄像數碼照片張8無人機錄像min5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和井田內地形地貌量評述前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前言本次地面調查主要以《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和《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礦井及選煤廠初步設計》(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1月)為基礎進行野外實地調查。本次調查與評估工作嚴格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第1部分:通則》(TD/T1031.1-2011)和《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第3部分:井工煤礦》(TD/T1031.3-2011)的要求組織實施的。野外調查工作是在廣泛搜集工作區社會經濟、自然地理、水文氣象、礦產勘查、地質災害調查、礦山開發利用方案、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權屬信息等資料的基礎上開展的,同時通過走訪、調查形式廣泛征集了區、鎮、村政府部門及當地村民的意見和建議。現場調查和公眾意見征詢資料均由方案編制人員同礦山工作人員野外實測或搜集,保證了一手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工作程序、方法、內容和工作程度,均滿足相關技術規范、規定的要求,工作質量優良。本《方案》的編制工作嚴格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指南》業調查資料可以滿足室內方案編制和圖件繪制需要。整個工作過程符合工作程序要求,《方案》的編制與工作內容滿足相關規范標準要求,成果質量達到預期目的。(三)方案可靠性承諾編制本方案所需的文件資料及數據全部來源于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礦山企業對所提供的資料及數據負責,并出具了承諾書,承諾對所提供的資料及相關數據的真實性、科學性及結論的可靠性負責。野外調查數據及資料來自于項目組實地野外調查,我單位承諾對本方案中野外調查的相關數據的真實性、科學性及結論的可靠性負責。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第一章、礦山基本情況一、礦山簡介可可蓋井田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境內,榆林城北西32km,行政區劃隸屬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鎮、巴拉素鎮、馬合鎮管轄。井田東南距榆林市約32km,向北經榆林至包頭約290km,向西經定邊至銀川395km,向南經延安市至西安570km。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二、礦區范圍及拐點坐標(一)礦權設置情況2020年1月13日,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出具了《關于劃定陜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榆陽區可可蓋煤礦礦區范圍的批復》(陜自然資礦采劃[2020]1號),礦區范圍規劃生產能力為1000萬噸/年。可可蓋井田位于榆橫北區礦區總體規劃的中北部,該礦西部與大海則井田相鄰,東部與小紀汗井田相鄰,南部與西紅墩井田相鄰,北部與孟家灣二號井田相鄰。可可蓋井田在礦區中的相對位置圖見圖1-2-1。(二)井田境界可可蓋煤礦井田面積176.6169km2,開采標高+840m~+520m。井田地理坐標東經*******************,北緯*******************之間。井田邊界拐點坐標見表1-2-1。井田范圍及拐點編號見圖1-2-2。表1-2-1井田境界拐點坐標表拐點編號m)拐點編號(m)XYXY192345678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311圖1-2-1可可蓋井田與相鄰井田位置關系圖圖1-2-2井田范圍及拐點編號圖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三、礦山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概述可可蓋煤礦礦井地質資源量2494.15Mt,工業資源/儲量2411.78Mt。考慮工業場地和大巷煤柱50%回收利用后,全礦井設計可采資源儲量為1422.96Mt。先期開采地段范圍內設計可采儲量937.83Mt。(一)建設規模煤層,采用井工開采,生產規模10.0Mt/a,礦井設計服務年限109.5a。(二)地面工程布置1、項目組成及布置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中本項目地面總布置主要包括: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中央風井場地、北一風井場地、爆破器材庫場地、建設期排矸場、臨時排矸皮帶、進場公路等設施。施工期施工生產生活區租用民房,施工期機修、料場等施工臨時用地基本位于各工業場地內,場外新增用地1.74hm2。礦井地面工程總布置圖見圖1-3-1。(1)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以下簡稱“工業場地”)位于井田西部可可蓋村的東南約1.0km處的沙地中,西側緊鄰大海則進場路及靖神鐵路。該場地計劃于2021年1月開始建設,主要布置有選煤廠生產系統、輔助設施、附屬設施及行政福利設施、應急水池、裝車站,占地40.23hm2。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現狀見照片1.3-1,總平面布置圖見圖(2)中央風井場地中央風井場地位于工業場地東側約5.0km處的沙地中,占地3.43hm2。場地計劃于2021年3月開始建設,布置有35kV變電站、進風立井井筒及進風立井井口房、通風機房、通風機房配電室、空壓機站、10kV配電室、乏風熱泵機房、生活生產水池、日用消防水池及泵房、黃泥灌漿站、污水處理站。總平面布置圖見圖1-3-3。(3)北一風井場地3月開始建設,布置有通風機房、通風機房配電室、35kV變電站、井下消防灑水池、消防水池,并預留空壓機站、灌漿站。總平面布置圖見圖1-3-4。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圖1-3-1地面工程總布置圖(采用國家2000坐標)照片1.3-1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現狀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圖1-3-2礦井及選煤廠總平面布置圖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圖1-3-3中央風井場地總平面布置圖圖1-3-4北一風井場地總平面布置圖(4)建設期排矸場建設期排矸場位于工業場地南側約700m的沙地中,用于堆放建設期掘進矸石,占地面積為3.00hm2,占地類型為天然草地和沙地。建設期排矸場堆渣邊坡坡比為1:2.0,最終堆渣頂部高程為1286.00m,最大堆高為10m,棄渣場可儲存棄渣約25萬m3。建設期結束后該排矸場將及時復墾。(5)爆破器材庫爆破器材庫位于工業場地的南側約2.2km處的沙地中,此處無村莊及重要建筑物,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占地0.54hm2。(6)輸煤棧橋位于選煤廠和裝車站之間,占地0.24hm2。(7)排矸皮帶位于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和建設期排矸場之間,占地0.54hm2。(8)場外道路根據陜西久平路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2019年9月編制的《榆陽區可可蓋煤礦進場及場內道路工程初步設計》,礦井運煤和進場公路均依托井田西側既有的大海則運煤專線。鐵路:可可蓋鐵路裝車站并行靖神鐵路設置,接軌于靖神鐵路大海則車站南咽喉,可可蓋鐵路自接軌點引出偏向東北以拉開與靖神鐵路的間距,后線路經大海則站房東側向北延伸進入可可蓋裝車站,后線路繼續向北(機車走行線),終點至機車掉頭線車擋。礦井場地鐵路采用直線裝車,并向西接至井田西部邊界靖神鐵路大海則站。鐵路裝車站及鐵路專用線占地約28.0hm2,有效長度1700m。本項目涉及的進場公路、鐵路專用線均單獨立項,不在本方案范圍內。(9)輸電線路工業場地設110kV變電所,位于場地中北部,兩回110kV線路路引自本工業場地東南方向500m處的可可蓋110kV變電站;中央風井場地布置35kV變電所,兩回電源類型主要為灌木林地和其他草地。(10)輸水管線水源:本方案采用白堊系洛河砂巖孔隙裂隙水作為本礦井及選煤廠的生活用水水源。水處理站處理后的水作為生產用水水源。中央風井場地和西部工業場地之間有三條礦井輸水管線,其中兩條將礦井風井場地排出的礦井水輸送至西部工業場地進行常規和深度處理,另一條將處理后的礦井水輸送至中央風井場地回用。三條管線均長6.8km,占地8.18hm2,沿聯絡公路鋪設,采用管徑D720×9焊接鋼管,管道采用直埋敷設,管頂埋設深度為1.5m。可可蓋工業場地至榆橫工業園區的外輸水管線由可可蓋、西紅墩、巴拉素三礦共建,全長62.125km,為單獨立項工程,不在本方案范圍內。2、選煤廠情況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20選煤廠布置在主斜井工業場地,生產系統的單位工程有原煤倉、原煤儲煤場(預留)、準備車間、主廠房、濃縮車間、產品倉、矸石倉、快速裝車站及帶式輸送機棧橋等。其mt規模為10.0Mt/a,洗選后的產品煤和末原煤均用于芳烴項目。洗選煤泥摻入洗末煤部分用于燃料煤,剩余外銷。選煤廠年產生洗選矸石約42.0萬t/a,矸石通過帶式輸送機運至主廠房西北部的矸石倉儲存,由倉下管狀帶運至棄渣場,后期優先進行綜合利用,剩余回填井下巷道。3、建井期臨時工程情況建井期施工生產生活區租用民房,施工期機修、料場等施工臨時用地基本位于各工業場地內,場地外新增用地共1.74hm2。各工業場地施工生產臨時用地見表1-3-1。表1-3-1施工生產臨時用地一覽表序號位置單位用地數量用地類型備注1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hm2h292沙地場地外新增占地074hm22中央風井場地hm2h沙地位于場地外東側,新增占地3北一風井場地hm2h0.50沙地全部位于場區內4爆破器材庫hm2h0.20全部位于場區內合計hm2h4.62本項目建設采取永臨結合方式,在西部工業場地東南側的兩處水源井,作為項目建設施工生產、生活用水水源。施工準備期修建水源井及供水管線,確保施工用水。先行建設礦井工業場地變電站及輸電線路,前期利用永久輸電線路降壓10kV運行,解決礦井施工用電及礦井前期風井地面用電,后期升壓為永久供電。各新建場地不設取、棄土場;施工期僅設建設期排矸場一處,用于工業場地建井期臨時排矸。建設期對各工業場地林地、草地等覆蓋度較高的區域表土剝離厚度取0.3m,對棄渣場占地內覆蓋度較高的區域表土剝離厚度取0.5m,項目建設共剝離表土m排矸場頂部覆土厚0.65m,邊坡覆土厚0.4m,排矸場頂部及邊坡表土盡可能邊剝離邊回覆,減少表土臨時堆存時間。剝離的表土就近分片集中堆放,并采取臨時攔擋、苫蓋、撒播草籽等措施。其中,排矸皮帶剝離表土就近集中堆放在工業場地內,輸水管線剝離表土沿線剝離表土合并集中堆放,輸電線路表土于塔基下方堆存,減少臨時占地。施工結束后及時對進行植被恢復的區域土地整治后回覆表土,進行植被恢復。4、工程用地情況21臨時用地22.69hm2,重復面積2.88hm2。擬建工程用地均不涉及基本農田。表1-3-2工程用地一覽表序號礦井建設用地項目單位用地數量用地類型土地使用權屬建設時間備注1礦井及選煤廠工業場地hm2h40.23永久用地礦山企業2021.9~2024.9理了用地用地面積與用地預審一致2中央風井場地hm2h3.43永久用地礦山企業2021.9~2023.83北一風井場地hm2h永久用地礦山企業2021.9~2023.84爆破器材庫hm2h0.54永久用地礦山企業2021.6~2021.105建設期排矸場hm2h3臨時用地20218~202496輸煤棧橋hm2h0.24永久用地礦山企業2021.6~2021.127排矸皮帶hm2h0.54臨時用地2021.6~2021.128輸電線路hm2h1.1臨時用地2021.6~2021.129輸水管線hm2h臨時用地2021.6~2021.10施工生產用地hhm24.62臨時用地2021.9~2023.8工業場地hm2,中央風井場地合計hm2h65.80(三)批準開采煤層根據可可蓋煤礦礦區范圍的批復和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井田內批準開采煤層有2、(四)開拓部署采用斜井開拓方式,在工業場地內布置主斜井和副斜井,在中央風井場地內布置有中央進風立井和中央回風立井,在北一風井場地內布置有北一回風立井。礦井開拓系統2、水平劃分與標高確定設計按煤組劃分水平,全煤礦設置三個水平:2、3、3-1、4-1號煤層為一煤組設為一水平,巷道布置在2號煤層內,水平標高+750m;4-2、5上、5號煤層劃分為二煤組設二水平,巷道布置在5號煤層內,水平標高+640m;6、7、9號煤層劃分為三煤組設三水平,巷道布置在9號煤層,水平標高+590m。巷布置井下各開拓巷道均沿煤層布置,井下大巷及盤區巷道按3巷制布置,即1條輔助運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22輸巷、1條帶式輸送機巷和1條回風巷。礦井開拓巷道布置見圖1-3-5。4、盤區劃分及開采順序根據可采煤層開采范圍及開拓巷布署,礦井首先開采一水平,再按順序開采二水平、三水平。各煤層之間采用自上而下的接續方式。礦井初期設計在2煤層布置2個綜采工作面保證全礦井產量。表1-3-3盤區接續表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23表1-3-4先期開采區工作面接續表131、1311盤區。近期開采121、124盤區中部2號煤,近期5年回采12103、12403工作面,工作面位置見圖1-3-7,回采接續安排見表1-3-5。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24圖1-3-5開拓系統平面圖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25圖1-3-6開拓系統剖面圖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26圖1-3-7近期開采工作面布置圖表1-3-5近期5年回采工作面接續安排表煤層工作面編號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上2024年下2025年212103建設期建設期建設期建設期212403建設期建設期建設期建設期5、采煤方法及工藝礦井首采的2號煤層全區可采,煤層可采厚度4.34~9.13m,平均5.96m。其中首采的121盤區和124盤區、井田南部采用一次采全高長壁綜采采煤法;20年后開采的井田北部區域采用綜采放頂煤方法。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27采采煤法或刨煤機綜采。各煤層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根據井田2號煤層賦存特征,移交時的121盤區平均采高5.0m,124盤區平均采高5.0m。工作面長度為300m,工作面推進長度為4500m~6000m左右。近期開采工作特1-3-6。表1-3-6近期開采工作面特征表工作面編號開采煤層采高(m)采煤工藝工作面長度(m)年推進度(m)年生產能力(Mt)1210325.0綜采300m27405.001240325.0綜采300m27405.006、矸石充填系統及工藝煤礦運行期矸石包括井下掘進矸石和地面生產洗選矸石,井下掘進矸石產生量為0.7萬t/a,地面生產選矸產生量為42.0萬t/a。由于項目周邊煤矸石地面綜合利用途徑不暢,因此本礦井選煤廠洗選矸石全部充填井下。(1)矸石充填區位置根據可可蓋礦井的開拓系統布置情況,2號煤層125盤區西翼區域距離井底車場較近,布置充填系統前期工程量小,且含有大量油氣管線的保護煤柱,可采區域形狀不規則,不適合布置常規工作面,因此初步選擇該區域進行充填開采,僅充填2號煤層,充填區總面積13.27km2。可可蓋礦井投料井布置在中央風井場地南側。前期利用原有的2煤南翼輔助運輸大巷、2煤南翼帶式輸送機大巷和2煤南翼回風大巷與新掘矸石運輸大巷構成充填系統。后期利用新掘兩條大巷(井下矸石運輸大巷和矸石充填專用輔運大巷)來構成充填系統及原有南翼大巷構成充填系統。充填區域分布見圖1-3-5。充填系統布置及工作面接續井下充填區位于首采區2號煤層124盤區西翼區域。按照充填巷道掘進斷面20m2,該區域平均煤厚4.0m、充填高度3.5m,設計充填比87%,年處理矸石量42.7萬t(密度為1.5t/m3),每年共需掘進巷道16km,所選充填區域服務年限為117a,大于礦井服務年限,并能適應后期由于地質情況的改變導致的矸石量增加的問題,可滿足礦井及選煤廠生產服務期矸石充填需要。(2)矸石充填方式本項目矸石井下充填方式在原有巷式充填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進,采用干式充填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28結合后期灌注水泥漿的方式進行連采連充,以提高資源回收率和充填區域的服務年限。(3)矸石充填系統可可蓋礦井矸石固體充填的基本方案是將洗煤廠洗選產生的矸石破碎后通過汽車運輸至中央風井場地附近的投放站,通過投料系統運輸至井下,再用膠帶輸送機等輸送設備將矸石運輸至充填巷道,借助高速拋矸機等設備將矸石充填至巷道,在整條巷道充滿干料后,密封巷道并借助預先留設的灌漿管道對巷道進行水泥漿的灌注,以達到提高充填體強度的目的,最終實現不留煤柱的巷式充填--“連采連充”。根據工程類比的方式,國內邢東礦、百良旭升煤礦等多個實施巷式充填礦井的充填率均達到90%,根據初步確定的充填巷道尺寸為5m*4m,考慮一定的不確定因素,確定巷道充填的矸石充填率為80%。充填矸石后,為保證充填密實是巷道全部充滿,采取補注水泥漿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充填體強度。當布置一個掘進頭時,巷式充填能力與煤炭生產能力見表1-3-7。表1-3-7巷式充填能力與煤炭生產能力連采機數量/臺充填巷掘進斷面/m巷道可充填高度/m連采機/m2號煤容重(t/m3)矸石容重/(t/m3)巷道年掘進長度采煤能力充填能力1203.2601980051.8844.35礦井短壁巷式充填系統為獨立系統,單獨布置掘進系統,和正常采煤掘進系統分離。充填掘進系統每年可掘進巷道長度達19800m。以此掘進速度進行計算,掘進系統采煤產生矸石量可完全充填至井下,充填能力與礦井生產能力相匹配。井下充填工作面采出的原煤運送至主運輸系統,與原井下采煤工作面采出的原煤一起進入主運輸系統,經地面洗選系統分選出的矸石在選煤廠內破碎后通過汽車運輸至封閉式儲矸棚臨時儲存,再通過投放站投放至井下矸石緩存倉,井下矸石倉設有給料機,通過給料機給料至矸石輸送大巷膠帶輸送機上,然后再輸送至工作面矸石膠帶輸送機,通過矸石轉載機輸送至工作面,通過高速拋矸機進行充填,巷道充填滿干料后進行水泥漿灌注,待巷道內充填體凝固后達到一定強度時,進行相鄰巷道采煤。1)充填系統巷道布置①充填開拓巷道系統充填系統需新增一條投料井筒、一個井下儲料倉、儲料倉上、下口檢修巷、溜矸眼、矸石專用運輸大巷。首采區CT12401工作面生產系統布置平面圖見圖1-3-8。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29圖1-3-8CT12401工作面生產系統布置平面圖②充填回采巷道系統按照單一長壁采煤法進行獨立的回采巷道布置,生產系統形成后采用掘進區段兩巷聯絡巷的方法采煤,并在掘出的巷道內進行充填。充填首采面為CT12401短壁充填工作面,區段平巷采用雙巷布置與掘進,即工作面布置兩條回采巷道,分別為CT12401工作面運煤巷、CT12401工作面運矸巷,其中CT12401工作面運矸巷兼做輔運巷,輔助運輸方式為無軌膠輪車運輸。CT12401工作面運煤巷為進風巷,CT12401工作面運矸巷為回風巷。工作面在首采區域采取跳采的方式進行工作面接續,工作面寬度100m,首采工作面推進長度為1400m,相鄰工作面之間留設20m保護煤柱。各回采巷道與相應的大巷相連,其運矸巷與矸石運輸大巷相連,運煤巷與帶式輸送機大巷、矸石運輸大巷及輔助運輸大巷連接,利用回風斜巷連接回風巷(運矸巷)與回風大巷(與矸石運輸大巷連接)。工作面生產系統包括運煤、運矸、運料及通風系統。2)矸石運輸系統地面矸石流走向:洗選矸石通過汽車運輸直接運至充填矸石投料站的封閉式儲矸棚,通過鏟車將儲矸棚內的矸石鏟運至投放站內的受料口,然后通過站內皮帶輸送機運送至投放井。系統主要單體工程有封閉式儲矸棚、投放站等。3)垂直投放系統垂直投放系統整體方案為:將地面洗選矸石經汽車運輸,經地面控制廠房的地面入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30料口投放入投放井口,進入井下儲料倉。儲料倉矸石通過井下巷道帶式輸送機運輸至工作面回風巷道,進入長壁開采工作面進行排放。4)工作面生產工藝流程巷式充填連采連充充填開采技術可分為“掘進成巷”、“巷內干式充填”和“灌注水泥漿體”三個步驟。(4)矸石充填工作制度矸石充填工作制度同礦井生產相同,年工作日為330d,作業方式為“四六”作業制,三班生產,一班檢修。7、安全煤柱留設井下留設的安全煤柱主要有:場地、礦界、盤區、主要大巷、輸氣管線及氣井、鐵路及輸水管線煤柱(各煤柱留設情況見圖1-3-5)。(1)井筒與場地煤柱設計對井田內的工業場地、風井場地和移交時期的各井筒均留設了保護煤柱,工業場地及風井場地保護等級為Ⅱ級,圍護帶寬度取15m。(2)井田境界煤柱設計2號煤層在本井田邊界一側留設40m境界防隔水煤柱,下部可采煤層寬度在上部2號煤層留設寬度的基礎上,再根據巖層移動角計算結果進行留設,經初步計算,二水平5號煤層邊界煤柱為80m,三水平下部的9號煤層邊界煤柱為100m。(3)輸氣管線及氣井煤柱蘇里格氣田外輸天然氣管線在可可蓋井田范圍內共有2條,分別為蘇里格第二天然氣處理廠外輸管線和蘇里格第六天然氣處理廠外輸管線。根據設計,上部2號煤層氣井保護煤柱寬度為550m,輸氣管線一側的煤柱寬度為295m~308m;二水平5號煤層氣井保護煤柱寬度為590m,輸氣管線一側的煤柱寬度為330m~340m,三水平9號煤層氣井保護煤柱寬度為610m,輸氣管線一側的煤柱寬度為350m~360m。(4)鐵路及輸水管線煤柱輸水管線與靖神鐵路并行,一起留設煤柱。根據設計,上部2號煤層鐵路保護煤柱一側的寬度為300m;二水平5號煤層鐵路保護煤柱一側的寬度為340m,三水平9號煤層鐵路保護煤柱一側的寬度為360m。(5)盤區邊界煤柱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31設計在本盤區邊界兩側留設10m盤區隔離煤柱。(6)主要巷道煤柱主要巷道指井底車場、大巷等,本礦井底車場布置在工業場地保護煤柱內,無需單獨留設;大巷兩側各留設100m保護煤柱。(7)其它煤柱對于井田內的其它輸電線路、公路等,均不考慮留設煤柱,而采取井上、下的綜合技術措施和加強維護進行處理。(五)固體廢棄物和廢水排放量及處置可可蓋煤礦在建設期的固體廢物主要為礦井掘進矸石、井巷工程、地面建筑施工棄土棄渣和施工人員生活垃圾。生產期供熱采用燃氣鍋爐,無灰渣和脫硫渣產生,固體廢棄物主要為煤矸石、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泥、礦井水處理站煤泥、泥渣、結晶鹽等。1、建設期棄渣與排矸m萬m3(其中調配利用井巷開挖棄m表1-3-8建設期擬建項目土石方平衡簡表單位:m3防治區開挖土石方回填土石方調入土石方調出土石方外借方棄方工業場地177910412148133114507336220069煤炭裝車站*29463063885236035016128供排水管線工程5494054940供電線路93459345建設期排矸場2581025810排矸皮帶457457施工生產生活區5156551565施工便道*1235012350合計222820120081325234645234640220069注:*不包含在本方案內。2、煤矸石排放與處置生產期矸石包括井下掘進矸石和地面生產洗選矸石,井下掘進矸石產生量為0.7萬t/a,隨煤流進入選煤廠;地面生產選矸產生量為42.0萬t/a。礦井地面洗選矸石及掘進矸石在選煤廠破碎后汽車運輸至封閉式儲矸棚臨時儲存,再通過下料井運至井下充填開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32采區充填采空區。矸石充填采用短壁巷式充填方案系統布置,礦井短壁巷式充填系統為獨立系統,單獨布置掘進系統,和正常采煤掘進系統分離。充填掘進系統每年可掘進巷道長度達19800m。以此掘進速度進行計算,掘進系統采煤能力約為51.88萬t/a,充填系統充填能力約為44.35萬t/a,礦井每年產生矸石42.7萬t,產生矸石量可完全充填至井下,充填能力與礦井生產能力相匹配。矸石運輸是從選煤廠開始汽車運輸至投放場地,通過投料井投放至井下矸石倉,再從矸石倉下口通過給料機將矸石卸至矸石輸送機上,依次通過矸石運輸大巷、充填工作面運矸巷,然后將矸石經由高速動力拋矸機拋到充填巷內。通過向巷式充填巷道內灌注水泥漿的形式提高充填體強度,實現短壁巷式充填的連采連。井下充填區位于首采區2號煤層124盤區西翼區域。按照充填巷道掘進斷面20m2,該區域平均煤厚4.0m、充填高度3.5m,設計充填比87%,年處理矸石量42.7萬t(密度為1.5t/m3),每年共需掘進巷道16km,所選充填區域服務年限為117a,大于礦井服務年限,并能適應后期由于地質情況的改變導致的矸石量增加的問題,可滿足礦井及選煤廠生產服務期矸石充填需要。、生活垃圾可可蓋煤礦建設期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在采取施工場所設置垃圾收集箱、定期送往地方市政垃圾填埋場處置。生產期生活垃圾排放量為752.05t/a,煤礦配備垃圾筒和垃圾車,由環衛人員每天收集,集中分撿處理后,運至當地市政垃圾場統一處理。4、其他固體廢物礦井水處理站污泥約4473.91t/a,用污泥泵打入選煤廠煤泥濃縮池后一并處理,壓濾脫水后摻入末煤產品中作為芳烴項目燃料煤。礦井水反滲透脫鹽處理后再經蒸發結晶處理,結晶出的鹽(硫酸鈉)用作鹽化工原料對外銷售。礦井水處理過程降硬度產生泥渣成分為碳酸鈣、碳酸鎂可代替石灰石作為延長石油榆林凱越煤化公司脫硫劑綜合利用。生活污水處理站年產污泥為40.40t,脫水后含水率控制在50%以下后運至當地市政垃圾場處置。5、污廢水排放與處置本礦井下排水產生量1273.58m3/h(30566m3/d)(其中包括灌漿析出水),全部進入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礦井水預處理工段(處理規模36000m3/d)處理,再進入超濾+反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基本情況33滲透深度處理工段處理,深度處理后礦井水部分用作礦井地面生產用水、綠化用水、井下消防灑水等,多余19767.1m3/d、19783.0m3/d(非采暖期)經管道送至榆橫工業園進行綜合利用。礦井水深度處理產生的濃鹽水再經蒸發結晶處理,回收濃水中水,實現濃鹽水不外排。項目生活污水產生量為采暖季1236.4m3/d、非采暖季1032.5m3/d,生活污水經“SBR二級生化處理”加“深度處理”(處理規模1600m3/d)后全部回用于工業場地雜用水系統及選煤廠補充用水,不外排。中央風井場地生活污水處理站規模為50m3/d,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加“深度處理”的方法進行處理后一部分用于中央風井場地的地面降塵用水,剩余部分用水車定期拉送至北一風井場地用于綠化和降塵。四、礦山開采歷史及現狀(一)開采歷史可可蓋煤礦為新建煤礦,礦區內無小煤窯,無開采歷史。(二)開采現狀可可蓋煤礦于2020年1月13日獲得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劃定礦區范圍的批復文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于2020年6月12日通過評審。截止目前,煤礦尚未開始建設。計劃于2021年1月開始建設,建設總工期42.9個(三)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可可蓋井田位于地質災害不發育區。根據現場調查,礦區內無在冊災點,尚未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礦區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良好。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區基礎信息34第二章、礦區基礎信息一、礦區自然地理(一)氣候本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干旱、半干旱草原氣候區,主要氣候特征是:冬季寒冷、時間長,夏季炎熱、干燥多風、時間短,冬春干旱少雨雪、溫差大。本區年平均氣溫8.7℃,最熱為7月,平均36.7℃,最冷1月,平均-9.7℃,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為封凍期,一般年份凍土深度100~120cm。氣溫日變化懸殊,14~15時最高,日出前最低,全年平均日差13.5℃。冬季至春末夏初多風,最大風速可達18.7m/s,風向多為北西。據榆林市榆陽區氣象局2000~2019年氣象資料,年平均降水量453.9mm,年最多降水量638.5mm(2016年),最少270.8mm(2005年),年內和年際變化均較大(圖2-1-1)。盛夏至初秋是全年降水高峰期,降水多集中在7~9月(圖2-1-2),占全年降上由北向南依次漸少,年際變化很大(圖2-1-3)。圖2-1-1榆林市榆陽區多年(2000~2019)降水量曲線圖35圖2-1-2榆林市榆陽區多年(2000~2019)月降水量折線圖圖2-1-3榆林市榆陽區年均降水量分區圖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區基礎信息36(二)水文井田位于陜北侏羅紀煤田榆橫礦區的西北邊緣,水文地質單元分區屬鄂爾多斯高原區,高原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亞區,區內水系不發育,僅有沙漠內季節性小溪流。因絕大部分地區被風積沙所覆蓋,沙漠灘地地勢相對低平,便于降水匯集,地下水位較淺,水量比較豐富,故多形成海子等地表水體,對地下水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起著良好作用。隨著近十幾年來地下水位的下降,大部分海子已干涸,僅個別海子有少量積水,水質較差,人畜無法飲用,也無法進行農田灌溉。隨著近幾年來榆林地區整體降水量的增加及周邊植被綠化的恢復,近一兩年的水位觀測結果來看,有回升趨勢。礦區水系分布圖(三)地形地貌可可蓋煤礦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北端,毛烏素沙漠南緣。全井田呈西北高東南低的趨勢,區內地形整體較為平緩,地貌形態為沙漠灘地區,海拔+1241m~+1282m,一般相對高差5m~10m,最大相對高差41m。地表基本被全新統風積層(Q4eol)所覆蓋,形成風積沙以沙丘鏈構成的大面積沙漠。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區基礎信息37按地貌成因、地貌形態及組成物質,將井田地貌單元劃分為沙丘沙地和風沙灘地地貌兩種類型。(1)沙丘沙地:遍布全區,以連綿起伏的呈鏈狀或壟狀半流動、半固定沙丘為主,其間多夾灘地或帶狀凹地,并有湖泊海子零星分布(照片2.1-1)。(2)風沙灘地:全井田均勻分布,方向性不明顯,形狀不規則。其間見有海子(天然湖泊)、池塘分布(照片2.1-2)。(四)植被礦區屬長城沿線風沙草灘區,植被類型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為主。喬木主要是新疆楊、旱柳、榆樹,在區內呈斑塊狀或條帶狀分布,這些喬木均為耐干旱樹種,可忍受干旱的天氣。灌叢主要分布沙柳、檸條、沙蒿等,廣泛分布于半流動、半固定沙丘。草叢主要是叢生禾草,如針茅、隱子草等,為草原植被的建群種和優勢種。農業植被分布較少,主要分布在灘地,大部分為水澆地,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等,為一年一熟。礦區照片2.1-3礦區灌叢植被(鏡向SW)照片2.1-4礦區草地植被(鏡向E)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區基礎信息38礦區林地植被(鏡向N)照片2.1-6礦區農業植被(鏡向S)(五)土壤根據資料收集和現場實地調查,礦區的土壤類型主要為風沙土。(1)風沙土壤的特點風沙土壤是多風地區沙性母質上形成的一種幼年土壤,在評價區范圍內廣泛分布。風沙土結構松散,土粒維持性差,質地為中、細砂,肥力極低。風沙土壤在評價區又可分為沙丘地風沙土、沙灘地風沙土和耕種風沙土3個亞類。①沙丘風沙土沙丘風沙土可分為流動風沙土、半固定風沙土和固定風沙土。②沙灘地風沙土分布在沙丘、沙梁包圍之中的灘地或沙區河道兩岸階地,土壤母質為湖積物或沖積物,地下水位0.5~3m,水草茂盛,多生長草墊植被。分潮風沙土、草甸風沙土、潛育風沙土。③耕種風沙土耕種風沙土主要分布在沙區平緩沙地和丘陵區的沙坨子地段,分為耕種風沙土、耕灌風沙土。(2)風沙土分布特征及土壤特性井田內廣泛分布,剖面無明顯的腐殖質層和淋溶淀積層,一般由薄而淡的腐殖質層和深厚的母質層組成,剖面構型為A-C型。此土類質地為沙土,通氣透水,缺乏有機質,結構不良,養分含量低。井田內的風沙土有機質含量為0.05%~0.43%,pH7.9~9.0,陽離子代換量3.05~4.95meq/100g。表層全氮含量3%~0.024%,全磷0.04%~0.12%,全鉀1.7%~3.48%;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區基礎信息39堿解氮8ppm~15ppm,速效磷0.7ppm~3.0ppm,速效鉀70ppm~80ppm。9。土壤剖面(緯度:******)土壤剖面(經度:******) (緯度:******)土壤剖面(經度:******)(緯度:******)二、礦區地質環境背景(一)地層巖性根據陜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西安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2019年5月提交的《可可蓋井田勘探報告》,可可蓋井田地表全部被第四系松散沉積物覆蓋,主要有全新統風積沙,現代河床沖、洪積層,上更新統薩拉烏蘇組,中、下更新統黃土。鉆孔揭露的地層自上而下還有白堊系下統洛河組,侏羅系中統安定組、直羅組、延安組及下統富縣組,三疊系上統瓦窯堡組等,井田地層系統見表3-2-1。地層綜合柱狀圖見圖2-2-1,地質剖面圖見圖2-2-2。井田地層由老到新分述如下:該組地層厚度大于37.84m,未見底,巖性主要為灰綠色、灰白色中~細粒長石砂巖,次為灰白色粉砂巖及灰黑色泥巖、油頁巖,旋回頂部偶見薄煤層或煤線。該組地層厚1.41m~30.02m,平均13.11m。ZK1205~K1913鉆孔連線一帶厚度較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區基礎信息40小。該組中上部局部含不可采煤層,本組巖性以灰黑色薄層狀泥巖、粉砂質泥巖、鋁土質泥巖為主,次為灰紫、灰白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表2-2-1區域地層系統一覽表地層系統代號巖性特征界系統組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Q42eol為淺黃色粉細沙、細沙,分選性中等,磨圓度。其上植被多為沙柳、沙蒿及雜草。0~10上更新統薩拉烏蘇組Q31s下部為桔黃色、淺灰紫色及雜色中細沙、細粉沙與暗棕色亞粘土不等厚互層。上部為褐灰黃、淺灰黃色粉細沙和沙土。12~40新統離石組巖性以粉砂質粘土為主,粉土次之。2.6~90.2中生界洛河組K1l巖性單一,為紫紅色、磚紅色塊狀中~細粒長石砂巖,局部下部可見粉砂巖。51~242侏羅系中統安定組J2a巖性主要為紫雜、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夾紫紅色粉砂巖、中~細粒長石砂巖韻律層。79~165直羅組J2z巖性以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與中~細粒長石砂巖構成不等厚互層。底部為淺灰、灰白色塊狀~厚層狀中(粗)粒長石砂巖。112~170延安組J2y灰白色粗粒長石砂巖、細砂巖,深灰色、灰色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夾有碳質泥巖、煤層。215~256富縣組J1f巖性為灰黑色薄層狀泥巖、粉砂質泥巖、鋁土質泥巖為主。1~30瓦窯堡組T3w巖性為灰白色淺灰色砂巖、粉砂巖、泥巖、黑色泥巖夾煤線。>37.84為本井田含煤地層,厚度215.63m~256.27m,平均237.12m。K1513~K1904鉆孔連線一帶厚度較大。主要為一套河流—湖泊三角洲—沖積平原環境沉積的灰色、灰白色細—粗粒長石砂巖、深灰色泥巖、粉砂巖,夾黑色碳質泥巖、煤層(線)多個沉積旋回組成的建造。第一段(J2y1),厚度16.34m~55.00m,平均33.93m,在井田東南部厚度Jymm54.29m,北厚南薄。巖性總體上以湖泊相沉積的細碎屑巖為主,本段含5上、5、6、7號煤層。第三段(J2y3)厚度73.34m~106.01m,平均91.93m,總體上井田中部及東南部厚度較大。本段含3、可可蓋煤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區基礎信息413-1、4-1、4-2號煤層。第四段(J2y4),厚度35.27m~72.29m,平均54.80m。西北部厚度大,東南部厚度小。含1、2號煤層。全井田分布,厚度112.11m~170.31m,平均137.42m。井田西南部厚度大于東北部。巖性顏色以灰綠色為主,主要由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與中~細粒長石砂巖構成不等厚互層。該組地層厚度79.59m~164.89m,平均113.82m。K1501、K2007等鉆孔厚度較大。巖性主要為紫雜、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夾紫紅色粉砂巖、中~細粒長石砂巖韻律層。該組全部被第四系松散沉積物覆蓋,巖性單一,為紫紅色、磚紅色塊狀中~細粒長石砂巖,局部下部可見粉砂巖。礦物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被泥、鐵、鈣質弱膠結,發育巨型楔狀交錯層理。巖石結構較疏松,表層風化強烈,巖體破碎。據鉆孔資料,該組厚度51.30m~242.56m,平均131.17m。井田西部厚度較大,東部遭受剝蝕厚度較小。該組地層厚度14.54m~129.58m,平均為69.27m。覆蓋全井田,不整合于白堊系洛河組地層之上。(1)中、下更新統黃土(Q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