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5課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_第1頁
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5課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_第2頁
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5課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_第3頁
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5課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_第4頁
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5課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2024年同步練習卷一、選擇題1.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注音無誤的一項是()A.讒邪(chán)諂媚(xiàn)殷憂(yīn)浚其泉源(jùn)B.壅蔽(yōng)傭金(yōng)謬賞(miù)未雨綢繆(móu)C.黜惡(chù)拙筆(zhuō)謚號(yì)溢美之詞(yì)D.木之長(cháng)長者(zhǎng)慎重(shèn)瞋目而視(chēn)2.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A.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同“震”,震懾) B.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重大) C.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能) D.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名作動,統治、管理)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垂拱而治而:連詞,表修飾關系 B.簡能而任之而:連詞,表并列關系 C.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連詞,表轉折 D.則思謙沖而自牧而:連詞,表遞進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B.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C.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D.總此十思,弘茲九德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C.竭誠則胡越為一體 D.則思虛心以納下6.下列幾組句子句式特點解說錯誤的一項()A.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狀語后置)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判斷句) C.終茍免而不懷仁(被動句) D.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省略句)二、填空題7.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2)難壬人(3)至于怨誹之多(4)度義而后動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振之以威怒(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9.古今異義。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古義:今義:②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古義:今義:③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古義:今義:④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古義:今義:10.一詞多義。(1)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項王曰:“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安身立命之地(2)信信者效其忠愿陛下親之信之小信未乎,神弗福也忌不自信低眉信手續續彈(3)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以有盡之地,給無已之求11.解釋詞義。(1)君人者(2)則思江海下百川12.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面欲流長者也。句式:譯文:(2)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句式:譯文:(3)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句式:譯文:(4)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句式:譯文:13.解釋下列成語:(1)居安思危:(2)載舟覆舟:(3)擇善而從:(4)善始善終:(5)垂拱而治:三、文言文閱讀14.閱讀《答司馬諫議書》選段,回答問題。答司馬諫議書(節選)王安石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不為征利;辟邪說,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1)請概括本段中王安石說理論證的層次。(2)請根據本段內容,“逆推”司馬光書信內容,指出二人對于變法問題的關鍵分歧所在。(3)《諫太宗十思疏》的主要論證方式是“立論”,即針對客觀事物或問題,直接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表達態度。而《答司馬諫議書》則以駁論為主,即通過駁斥對方的觀點,也可以駁論據和駁論證。細讀兩篇課文,從“立論”和“駁論”這兩種論證方式入手15.閱讀《答司馬諫議書》,完成下面小題。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不為征利;辟邪說,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1)下列對課文中有關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某啟”是我的陳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來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對司馬光的不屑。B.“竊”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C.“盤庚之遷”是商朝君主盤庚即位后,認為國都設在商地,不適宜實行教化,改國號為殷。D.“區區”是表達自己的情意誠摯到了極點。此句為古時書信常用的客套話。(2)下列對課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安石以此信回應司馬光的詰責,此文是觀點鮮明、維護新法的駁論文。B.本文因為是書信體的駁論文,詞語委婉,免得開篇就火藥味十足,從而不能宣傳自己的主張。C.王安石從“名實”入手,是因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馬光也不例外。因此從“名實”入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D.文章在結尾既承認自己知罪,又說對對方的觀點不敢領教,實際上是用委婉的語言道出堅定的信念。(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②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四、默寫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維《山居秋暝》中表現詩人決心遠離官場,潔身自好、歸隱山林的詩句是:“,。”(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描寫詞人登高望遠所見金陵一帶江山景物特征的句子是:“,。”(3)《諫太宗十思疏》中的“,”論述了堅持不容易的道理。(4)杜牧在《阿房宮賦》用“”一句寫秦對從六國掠來的珍寶到處丟棄,盡顯其“奢”;“”一句則感嘆秦對天下人的“貪”,為后文寫“族秦者,秦也”蓄起了飽滿的文勢。(5)蘇洵的《六國論》明確指出賄賂秦國是導致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五、解答題17.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進諫的思路是怎樣的?18.《答司馬諫議書》是駁論文,作者旨在批駁什么觀點?是如何批駁的?19.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句首“凡”字在該段中起何作用?六、語言文字應用20.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猶如門前的野茉莉,克勤克儉開了一夏,蘆葦葉子自根部一點點枯竭,瀕臨枯瘦,每天嘩嘩嘩往下掉,銘黃色系,襯得原本蕭瑟的秋天有了貝殼的脆響。地上的草尚綠著,但這種綠,①,是不出聲的啞綠,克制的綠,如人到中年,冷的,經歷的多了,身體里也裝著一卡車的疲憊。秋天成了果實的天下,小區里,柿子、石榴、無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熟果墜地,是木槿的紫白繽紛銀杏樹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著圓滿的凋落。鳥雀們吃柿子、石榴、無花果,在飛行的過程中排泄,糞便一旦落入泥土,②。自然萬物的循環該有多么幽微和奇妙。(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A.比喻、反復、比擬B.比擬、排比、反復C.比喻、比擬、排比D.擬人、比喻、夸張(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銀杏樹上累累白果,幸福而疲倦地等待著自然的凋落。”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每處不超過10個字。21.讀書札記是閱讀書籍、報刊時寫下的文字,可借此加強記憶,加深理解,并進而提高寫作能力。歷代名人、學者都十分重視寫讀書札記,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對我們中學生不無啟發。請你仿照示例選擇以下其中一篇課文,也寫上幾句札記。課文:《諫太宗十思疏》《師說》《勸學》示例:在平凡的生活里,一個先驅者的使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肩負的,一個勇敢的開拓者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替代的。現實的“山民”有太多太多的夢,我喜歡《山民》。2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王安石變法,一開始便收效頗豐,但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呂誨氣沖沖地在皇上面前歷數王安石的十大罪狀。面對呂誨強辭,王安石并不在意。讓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馬光寫下接連三封公開信指責反對他。自此,王安石與司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也因為這樣,王安石與友人決裂,開始反擊。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王安石寫下了《答司馬誅議書》。他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以致天下怨謗也”的指責,地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問題——名實問題。他指出決定進行變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關主管部門去執行。這一“受”、一“議”、一“授”,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全是謬論。王安石面對責難,那就很可能會因為對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現象或具體事實而陷于被動招架,越辯解越顯得理虧,(),為變法正名。(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冒犯萬劫不復非議高屋建瓴B.觸犯蕩然無存非難高瞻遠矚C.觸犯蕩然無存非議高屋建瓴D.冒犯萬劫不復非難高瞻遠矚(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讓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馬光寫下接連三封公開信指責反對他。B.讓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馬光接連寫下三封公開信指責反對他。C.讓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友人司馬光,在推行新法后,司馬光寫下接連三封公開信指責反對他。D.讓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馬光接連寫下三封公開信指責反對他。(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A.事情的本質才能被深刻揭示出,對方的責難才能從根本上被駁倒B.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C.對方的責難才能從根本上被駁倒,事情的本質才能被深刻揭示出D.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有利于揭示出事情的本質23.讀書札記是閱讀書籍、報刊時寫下的文字,可借此加強記憶,加深理解,并進而提高寫作能力。歷代名人、學者都十分重視寫讀書札記,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對我們中學生不無啟發。請你仿照示例,也為課文《諫太宗十思疏》寫上幾句札記。示例:或許命運的不幸注定要將繽紛的夢撞碎,或許虛偽的本心注定要讓生活疲憊,或許歲月的艱辛注定要讓美麗的容顏消退,堅強的人會使自己因充實而更美。讓我們在《項鏈》中一起領略主人公的美吧。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1.【解答】A.“諂媚”中的“諂”應讀作“chǎn”。B.“傭金”中的“傭”應讀作“yòng”。C.“謚號”中的“謚”應讀作“shì”。D.正確。故選:D。2.【解答】A.正確。B.正確。C.克:能夠。句意為: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D.正確。故選:C。3.【解答】B.而:連詞,表承接。4.【解答】A.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定。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端正。C.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D.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弘揚。故選:C。5.【解答】A.“根本”,古義:樹木的根;B.“縱情”,古義:放縱感情;今義:盡情;C.“一體”,指一個整體;D.“虛心”,古義:使……心虛,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故選:C。6.【解答】A.狀語后置句,以威怒振之”,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B.判斷句,譯為:這就像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C.省略句,譯文:(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D.省略句,譯文:喜愛狩獵。故選:C。二、填空題7.【解答】故答案為:(1)chǔ(2)nánrén(3)yuànfěi(4)duó8.【解答】答案:(1)“振”通“震”,威嚇(2)“無”通“毋”,不要9.【解答】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根本:古義;今義。②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放縱情感;今義。③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害怕受蒙蔽。虛心:古義;今義。④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以(之)為;今義。答案:①古義:樹木的根。今義:指事物的本質。②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③古義:使心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④古義:以(之)為,把(它)當作。10.【解答】故答案為:(1)安①形容詞,安定②疑問副詞,怎么③疑問代詞,哪里④動詞,養、奉養⑤動詞,安置(2)信①形容詞,誠實②動詞,信任③名詞,信用④動詞,相信⑤副詞,隨意(3)求①動詞,追求②動詞,探求③動詞,請求④動詞,索求⑤名詞,需求11.【解答】故答案為:(1)統治(2)居于……之下12.【解答】(1)句式:判斷句,“者也”為標志。譯文:這也就如同砍斷樹根來尋求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頭卻想要水流得長遠啊。(2)句式:被動句,無標志。譯文:擔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3)句式: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雖以嚴刑董之。譯文: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用威嚴的憤怒威嚇人民。(4)句式:省略句,應為“則思江海下(于)百川”。譯文:害怕驕傲自滿面聽不進不同意見,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納百川)。故答案為:(1)判斷句這也就如同砍斷樹根來尋求樹木長得茂盛。(2)被動句擔心(耳目被)堵塞蒙蔽。(3)狀語后置句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4)省略句害怕驕傲自滿面聽不進不同意見。13.【解答】故答案為:(1)居安思危: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2)載舟覆舟: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3)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4)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5)垂拱而治: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么,卻能使天下太平。三、文言文閱讀14.【解答】(1)第二段是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在辯駁之前。名正則言順而事行,對同樣一件事(即“實”)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會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生事、拒諫。這些責難,那就很可能會因為對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現象或具體事實而陷于被動招架;必須站在高處,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先駁“侵官”,而是大處著眼,出于皇帝的意旨,經過朝廷的認真討論而訂立,交付具體主管部門去執行、一“議”,將新法從決策、合理合法的基礎上。次駁“生事”,“興利除弊”是根本目的,上合先王之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已足,而在于為誰征利,“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因此,難壬(佞)人”便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2)王安石也說,自己與司馬光“商議事情時常有分歧。可見他們的分歧,司馬光思想傾向沉穩持重,但傳統保守是很明顯的、勇于標新立異,在變法中有時操之過急,同時也用人不當、考驗。(3)《諫太宗十思疏》多用駢偶句,鏗鏘成韻,氣勢雄健而有力,振聾發聵、從個人欲望到品德修養勸諫太宗“十思”。《答司馬諫議書》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接著進行合情合理的辯駁,層層深入,不失贈答之禮。答案:(1)①名實分明,得出道理。③隱含結論。(這實際上是一個包含大前提,答案把結論補充出來了)(2)司馬光書信內容:對王安石變法多所指責。司馬光屬新政的反對派,但亦有切中時弊之論。分歧:兩人對“侵官”等四件事名實是否一致有分歧。(3)示例:魏征的立論,通常從一個具體的觀點開始,正反對比。比如“有善始者實繁,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是提出觀點,今守之而不足?夫在殷憂;既得志。竭誠則吳越為一體。”講了處于不同環境中人主接物待人的不同態度和引起的不同結果,振之以威怒,貌恭而不心服。王安石的駁論,惜乎文字太少,對司馬光來信中關于事實部分的陳說羅列(論據),固然語言精警,但駁論的可信服度還是有不足。譯文: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辯的。如果名和實一經辨明。如今您來指教我的,惹是生非制造事端,拒不接受意見。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把它交給有關部門官吏去執行;效法先皇的賢明政治,革除弊端;替國家理財政;駁斥錯誤言論,這不是拒聽意見,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15.【解答】(1)A.“暗含對司馬光的不屑”錯誤。某啟。某是自稱。(2)B.“詞語委婉,免得開篇就火藥味十足,從而不能宣傳自己的主張”錯誤,作者開篇即擺明了自己與司馬光所持的政治觀點不同,可以說是針鋒相對,毫不妥協。(3)①竊:私下;游處:相處。句子翻譯為:私下認為與您同游相處也有很長時間了,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觀點不同的緣故啊。②茍且:得過且過;恤:憂慮;同俗:附和世俗、巴結他人,做官的人又大多把不為國家大事操心。答案:(1)A(2)B(3)①私下認為與您同游相處也有很長時間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總不一致。②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的守舊之風已經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把不為國家大事操心。參考譯文: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雖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幾句,所以(我)只是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再三考慮君實對我的重視厚遇,所以現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理由。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系已經明確了。現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制造了事端,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這)不能算是侵奪官權,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駁斥巧辯的壞人。至于(社會上對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誹謗。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國家大事,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連老百姓都抱怨啊;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然后堅決行動。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都不去做,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沒有機會(與您)見面。四、默寫16.【解答】故答案為:(1)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重點字:歇)(2)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重點字:簇)(3)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重點字:寡)(4)棄擲邐迤奈何取之盡錙銖(重點字:錙(5)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重點字:賂)五、解答題17.【解答】魏徵以敢于直言進諫著稱,而本文又意在勸唐太宗居安思危,積其德義,作者反復申述論說,戒奢以儉”的重要性;繼以歷史經驗證之,振聾發聵,指明實現理想政治的正確途徑。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答案:作者先提出觀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解釋不積德義的危害性,即“十思”。18.【解答】本文批駁的觀點是司馬遷的觀點,即“今君實所以見教者、生事、拒諫。批駁的方法靈活多樣,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難壬人,這些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不為侵官”,證明不是自作主張,法令制度是朝廷議訂的。從而達到進行批駁的目的,胥怨者民也;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是而不見可悔故也“,舉出盤庚遷都的史實進行批駁,堅持變法的堅定決心。答案:本文批駁的觀點是“侵官,生事,拒諫。①直接批駁,不為征利”,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王安石在這里提出有利的論據,而是受命于皇帝,是名正言順的,如“盤庚之遷,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度義而后動,這里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既委婉地反駁了“怨誹之多”的責備。19.【解答】“凡”是“凡是”的意思,指“所有的君王”,含蓄而委婉地暗示唐太宗也在其內。答案:用“凡”這一統括之詞,從范圍上強調沒有例外,以引起其注意。六、語言文字應用20.【解答】(1)“克勤克儉開了一夏,真的累了”使用了擬人;“身體里也裝著一卡車的疲憊”使用了夸張、排比的手法。故選:D。(2)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