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論概覽(第二版)-第六章課件_第1頁
西方文論概覽(第二版)-第六章課件_第2頁
西方文論概覽(第二版)-第六章課件_第3頁
西方文論概覽(第二版)-第六章課件_第4頁
西方文論概覽(第二版)-第六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編啟蒙主義至現實主義時代第六章德國古典美學(上)第一節德國古典美學的理論背景第二節康德哲學中的美學思考第三節

《判斷力批判》本章概要第一節分別討論英國的經驗主義傳統和德國的唯理主義傳統對于康德學說的前提性意義,同時著重介紹康德對這兩種傳統的協調以及由此引出的認識論革命。第二節主要介紹康德“三大批判”的根本思路及其美學在這一思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通過當代西方學者對康德的評價,歸納其思想的獨特價值。第三節分別對《判斷力批判》的“導言”、“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等三個部分予以介紹,著重討論其“人是目的”“自然的合目的性”等命題以及他對美與崇高的分析。第一節

德國古典美學的理論背景一、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所引出的問題一般而言,1760—1860年的歐洲歷史是由兩個重大事件所支配的,這就是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它們共同預示了浪漫主義的出現和形成。其實,與此同時,還有一場意義同樣甚至更為深遠的革命,那就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出現,其核心正是所謂的德國古典美學。這個以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為代表的美學流派,與德國古典哲學互為表里,具有以往的美學和文論難以比擬的系統性和思想深度,對于后世文學藝術的影響無論怎樣形容都不過分。但是其中的“古典”與“古典主義”或者“新古典主義”有所不同,并沒有復興古代傳統的意義,所以也有研究者主張將其譯為“經典美學”。一、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所引出的問題艾布拉姆斯《鏡與燈》一書,將西方文論的發展歸納為摹仿說、實用說、表現說和客觀說。而“實用說”無論是強調文學的“教化作用”還是“快適作用”,就它們總結和指向的藝術精神而言都沒有離開西方古代的“摹仿說”傳統。因此從總體上說,18世紀以前的西方文論主流,大致的邏輯都是向外而求“真”。其間除去中世紀以神學為背景的獨特思路外,即使啟蒙運動所張揚的“理性”,也基本上是認為理性的人可以正確認識現實的“真”。一、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所引出的問題真正使“表現”成為一種新的藝術精神之標志的,應該說是康德。而康德所涉及的“表現”之所以有別于其他,首先是由于英國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批判及其對“真”的質疑。其中對康德產生了明顯影響的,是上一章有所涉及的休謨以及本來更多關注政治問題、卻以“崇高”的論說留名文論史的柏克。一、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所引出的問題休謨(DavidHume,1711—1776)《人性論》的框架結構,基于亞里士多德對知識的分類。其中第一卷“論知性”是講認識論原理,第二卷“論情感”連及藝術和美學,第三卷“道德學”即是討論“意志”問題。這種知、情、意的格局,也正是康德的“三大批判”所要涉及的。另外,休謨關于“印象”與“觀念”的劃分,也使他的“知覺經驗”直接關聯到康德所強調的“美感”問題。其要點可以表示如下:一、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所引出的問題【印象】1.感覺印象(或原始印象):直接從感官的刺激而來,如冷熱、饑渴、苦樂等。2.反省印象(或次生印象):感覺印象所留下的“復本”,如欲望、希望、恐懼、厭惡等新的印象。

“反省印象”通過“記憶”和“想象”便成為“觀念”。

【觀念】1.“觀念”刺激起相應的“情感”——這是“情感原因的表象”。2.“觀念”又從“情感”落實于“自我”——這是“情感對象的表象”或“載體”。一、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所引出的問題這樣,“美”具有一種可以引起情感的性質;而這種“可以引起情感的性質”,又寓存于某種與“自我”相關的對象。【美感及美的對象】1.“美”就是引起情感活動。2.情感活動通過“自我”而與“對象”相通。一、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所引出的問題柏克(EdmundBurke,1729—1797)同樣在英國經驗主義的傳統中討論美學的問題。他對康德的主要意義,在于他是西方文論史上第一個嚴格區分了“美”與“崇高”的思想者。這見于柏克《關于崇高與美兩種觀念之根源的哲學探討》,亦稱《論美與崇高的兩種根源》。柏克的看法與休謨相似,認為美和崇高的觀念都與人性相關。而在柏克看來,屬于人性的種種情感大體涉及兩類基本的“情欲本能”。第一種是“自我保全的本能”,由此關聯著危及自身安全時產生的情感,比如痛苦、恐懼等,這是“消極的”情感。第二種是“相互交往本能”,即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處境所產生的情感,比如愛戀、歡樂等,這是“積極的”情感。簡單地說,分別與這兩種情感相聯系的,是兩種關于“美”的不同觀念。前者是來自“痛感”的“崇高”,后者則是來自“快感”的“美”。在朗吉努斯提出那種修辭學意義的“崇高”之后,直到柏克才真正將“崇高”視為一種與“美”相對應的觀念,并且從審美心理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成為康德《判斷力批判》的一個主要論題。一、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所引出的問題另外,柏克從他的“情欲本能”還談及“愛慕”和“欲望”的區別。“我所說的美,指的是物體借以引起人們愛慕或某種類似激情的……品質。……我同樣把愛慕與欲望和色欲區別開。愛慕指的是心靈在觀照任何美的事物時所產生的滿足,而欲望和色欲指的是促使我們想去占有某些對象的一種心靈力量——那些對象所以影響我們,不是因為它們……美,而是由于完全不同的原因。”從康德后來關于“美”的“無利害”性質的論說中,也可以看到他與柏克的一定關聯。二、德國唯理主義傳統與“美學”的誕生與英國式的經驗主義相對應,在德國思想界占有統治地位的始終是唯理主義傳統。其中與美學和文論直接相關的,主要是鮑姆嘉通。鮑姆嘉通的老師沃爾夫,將人的認識能力分為理性和感性的高低兩級。而在其哲學體系中,哲學被等同于邏輯學,即研究人類高級認識能力(理性)的學問,所以較低級的感性認識實際上被哲學研究所排斥。因此在1725年的一部著作中,哲學家貝爾芬格爾就曾主張建立一種“以想象力為研究對象的邏輯學”(即哲學)。鮑姆嘉通沿著這一思路,在1735年出版了《關于詩的哲學默想錄》。他在其中斷言:邏輯學的擴展可能會產生一門關于感性認識的科學。二、德國唯理主義傳統與“美學”的誕生在此基礎上,鮑姆嘉通將認識論學說分為兩種:關于高級認識能力、理性認識、一般思維規律的科學,是邏輯學;而涉及低級認識能力、感性認識和想象之規律的科學,則是“關于感性的科學”(aesthetics),后來譯作“美學”。正如他后來在《美學》一書中所說:“美學的目的是感性的完善,感性認識的完善就是美。”二、德國唯理主義傳統與“美學”的誕生鮑姆嘉通提出了四條解釋性的定義:第一,美學是自由藝術的理論(“自由藝術”是與“技藝”相區別的純藝術)。第二,美學是低級的認識論(這是針對研究思維規律的哲學邏輯學而言的)。第三,美學是美的思維藝術(“美的思維藝術”指向的是“想象的規律”)。第四,美學是與理性相類似的思維的藝術(這也許是德國唯理主義傳統所注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鮑姆嘉通以“感性學”界說美的規律,他卻并不認為美學理論可以來源于藝術發展的實際和美的對象。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如果說馬克思稱康德哲學為法國革命的德國思想,那么如何理解康德這樣一種抽象哲學思考中的革命意義呢?其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自律”(autonomy)。對于康德來說,對于自律的訴求就是啟蒙運動的核心內容。對康德來說,人的自由和理性是不可分離的,正是理性使人可以通過克服他律(heteronomy)而進入自律狀態,從而擺脫自己的桎梏。從他律到自律的進展,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同時展開的,這也就是康德所劃分的人的精神能力的兩個部分:知性(認知理性)和理性(價值理性);前者為理論哲學(自然哲學),后者為實踐哲學(道德哲學)。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英國經驗主義和德國唯理主義的兩種傳統,為康德提供了一種思想的平臺。按照鮑桑葵的說法,康德就是在這樣的平臺上,以三個根本的問題作為自己的目標:第一,康德要論證自然秩序的存在,即人的理解力和自然的必然律之關系。第二,康德要論證道德秩序的存在,即人的理性和精神自由的問題。第三,康德要論證上述兩種秩序的相互協調,即精神的自由可以作用于自然的必然,人可以作用于對象世界。這樣的問題,正是來自英國和德國所分別代表的兩大思想傳統。然而按照第一種線索,是從感受、知覺、認識推出“實在”,最終卻要回到“自我”。按照第二種線索,是以“抽象的普遍性”作為“實在”,最終推出的則是某種“形而上”的“絕對者”。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從一般的意義上看,康德所面臨的挑戰是無法調和的。一方面,世界的確定性和認識的真實性是經驗科學的基礎,而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批判分明告訴我們:作為知識之基礎的“經驗”并不能帶來“確定”和“真實”。另一方面,經驗科學所證實的“自然”完全是由“必然律”所決定的,但是人類的道德和精神自由似乎又并不是什么自然的規律。這兩種難以調和的矛盾,實際上反映著理性和形而上學所遭遇的一次深刻的危機。在康德之前,笛卡爾等人的理性主義傳統雖然也在“懷疑”,其實還是假定了心靈與世界之間的對應關系,而不是僅僅停留于“我們所思所信的心理學解釋”。康德就此提出:心靈與世界的對應關系,在自然科學中被證明是正當的;但是承認其正當性的前提在于,科學所說明的“世界”其實是一個被人類認識能力所規定了的世界,而并不是“世界本身”。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這樣,休謨的推論可以被接受:人的觀察和認識并不是揭示自然的規律并且將這規律賦予人,相反,人所能認識的規律正是心靈自身規律的反映。但是另一方面,“心靈將自身的秩序強加于自然”又未必就毀滅了“知識的確定性”,因為“知識”的對象本身(世界)也已經被限定。一切認識活動都只是在這一被限定的范圍之內才會有效,不承認這一范圍,就是“對理性獨斷論的沉迷”。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什么是“范疇”?按照康德的說法,“范疇”就是“純概念”,或者說是“非經驗的純概念或者范疇”(non-empiricalandpureconceptsorcategories):“純綜合……乃是給予我們知性的純概念的。純綜合是以先天的綜合統一性為根據的。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我們將……知性的純概念……叫作范疇。康德按照“質”、“量”、“關系”和“形式”四個方面,將范疇分解如下:“量”(Quantity):1.統一性(Unity或譯“單一性”)2.多數性(Plurality)3.全體性(Totality)“質”(Quality):4.實在性(Reality)5.否定性(Negation)6.局限性(Limitation或“限制性”)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關系”(Relation):

7.依存性與自存性(Inherenceandsubsistence,orsubstanceandaccident或實體與偶性)

8.因果性與隸屬性(Causalityanddependence,orcauseandeffect或原因與結果)

9.協同性(Communityorreciprocitybetweenagentandpatient或主動與受動)“形式”(Modality):

10.可能性不可能性(Possibilityimpossibility)

11.存在不存在(Existencenon-existence)

12.必然性偶然性(Necessitycontingency)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人的“判斷力”與上述的“范疇”一一對應“量”(Quantity):

1.全稱的(Universal)

2.特稱的(Particular)

3.單稱的(Singular)“質”(Quality):

4.肯定的(Affirmative)

5.否定的(Negative)

6.無限的(Infinite)“關系”(Relation):

7.定言的(Categorical)

8.假言的(Hypothetical)

9.選言的(Disjunctive)“形式”(Modality):

10.或然的(Problematic)

11.實然的(Assertoric)

12.必然的(Apodictic)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但是即使對“先驗理性形式”本身,康德仍然要限定,即“先驗理性形式”僅僅對經驗的世界有效,如果超出經驗的范圍,企圖用“先驗理性形式”去認識“世界”本身,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以康德論證的四種“二律背反”之一為例,對于經驗性的認識能力來說,“正題”和“反題”的論證同樣是正確的,是為“二律背反”。康德的結論是:從終極的意義上看,“世界本身”如同“形而上學的命題”一樣,超越了人的認識能力。人不可能真正洞察“世界本身”,人所謂的“實在”,其實只不過是心靈結構的限度。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在柏拉圖那里,感覺是理念的“摹本”;在休謨那里,“觀念”被顛倒為“感覺印象”的“模糊的復制”。相比之下,康德的認識論發生了又一次重要的逆轉:不是人的知識與對象相一致,而是對象與人認識能力相一致。康德強調主觀心靈的作用,但也正是因此,“世界”被限定為“人的世界”。另一方面,限定了“人的世界”,其實又是確認一個人的認識能力所“不可知”的“世界本身”的存在。前者被康德稱為“現象界”或者“認知之物”(thingsasknown),后者則是他所說的“物自體”(thingsinthemselvs)。與康德遙相呼應的,有柏拉圖的“現象界”(phenomenon)和“存在界”(noumenon),亦有基督教觀念中的“漸進的存在”(becoming)和“存在本身”(being)。而在康德進一步的努力中,人的精神能力也被相應地分解為“知性”(認知理性)和“理性”(價值理性)兩個部分。三、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及其影響康德承前啟后的認識論革命,在西方文論的歷史上成為通向20世紀的根本樞紐。20世紀西方思想盡管流派眾多,但是在一個關鍵點上卻極為相似,即人的理性并不能客觀地理解宇宙秩序。所以邏輯實證主義認為形而上學的命題沒有意義;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把認識限定于暫時、個別的經驗;語言學批評從“能指”和“所指”的關系去解析符號;詮釋學和關于閱讀活動的理論則必然會挑戰“文本的固定意義”。這一切深刻變化的起點,都是匯聚了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傳統的康德。第二節

康德哲學中的美學思考一、康德美學的哲學基礎康德的思想被稱為“批判哲學”,其中的“批判”也就是“檢驗”“考察”,亦即對“理性”的重新檢點,尤其以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為代表。一般認為,康德是在1770年(時年46歲)發表申請教授職位的《感覺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形式和原理》之后,才進入了思想上的“批判時期”。一、康德美學的哲學基礎楊祖陶、鄧曉芒編譯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曾經論及:康德在撰寫《純粹理性批判》時,并沒有想到要寫以后的“批判”,所以他是將“理性”的各層含義(認知理性—理論理性、道德理性—實踐理性)都包括在“純粹理性”之中。后來他逐漸發現這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領域,或者兩類不同的哲學。從而要分別討論“純粹的認知理性”、“純粹的行為理性”和“純粹的判斷力”(這部分內容也可以參閱《判斷力批判·導言》)。一、康德美學的哲學基礎這一基本思路,可以被概括為康德對哲學的劃分。對知識的劃分以及關于三種“立法”的討論如下:哲學的劃分——理論哲學(自然哲學)

實踐哲學(道德哲學)認識的劃分——自然諸概念的領域(由知性立法,屬理論理性,針對認識能力,訴諸對象世界)

自由諸概念的領域(由理性立法,屬實踐理性,針對欲求能力,訴諸主體行為)三種“立法”——知性頒布“自然的必然性”原理

理性頒布“道德的目的性”原理

判斷力頒布“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一、康德美學的哲學基礎后來康德將他的相關思考列為表格,從這一表格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其“三大批判”的各自領域和思維框架:內心的全部能力諸認識能力諸先天原則應用范圍認識能力知性合規律性自然(知)愉快和不快的情感判斷力合目的性藝術(情)欲求能力理性終極目的(人)自由(意)一、康德美學的哲學基礎《判斷力批判·導言》正是要通過如上的表格說明:“知性和理性的各種立法,通過判斷力而聯結”。因此人們通常認為:《判斷力批判》并不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審美活動或者創作經驗而涉及美學問題的,其實質是要在“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以完成康德的哲學體系。那么《判斷力批判》為什么可以成為這樣的橋梁呢?康德所謂的“純粹理性”,主要是要為認知活動解決合法性的問題。“實踐理性”實際上是“意志作用于對象”的精神過程,它主要是針對“知性”所無法認識的“物自體”。一、康德美學的哲學基礎如上三者都不是“知性”可以企及的,都不是經驗性的。然而“意志”的作用,畢竟使這些形而上的關注表達了“我們”的“欲求”。從而至少在這一點上,人的意志能力超越了經驗世界的“必然律”,而指向“自由的概念”。在康德看來,這就是“理性”所頒布的“道德的目的性”原理。“自由的概念”通過人的“欲求”而訴諸人的行為,也就在“終極目的”(人)的意義上體現為普遍的道德律令。一、康德美學的哲學基礎通過以上討論,“人”實際上也被分作了兩半。作為“現象界”的一員,人的一切認識活動都具有經驗世界的特性,所以要從屬于自然律,談不上自由。但是人在道德意志上又只遵從理性的法則,并不受制于自然律,所以又可以獲得意志的自由。至于這兩個方面的溝通,康德找到了“判斷力”。康德所說的“判斷力”是指一種“反思的判斷力”,即不是從“普遍性”原理推導出來判斷,而是通過個別對象去尋找貫穿其間的“普遍性”。其中最基本的例證是“審美判斷”,重要的概念則是“自然的合目的性”。二、康德哲學體系的獨特意義康德通過“反思判斷力”溝通現象和本體的努力,使美學在其哲學體系中占有了關鍵性的位置。這一方面是要在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批判和唯理主義的理性獨斷之間尋找一條通道,另一方面也與啟蒙主義所強化的“主客二元”的傳統思維模式有關。林塞·沃特斯(LindsayWaters)《美學權威主義批判》一書,曾就此做過一些有趣的分析。

我們曾經傾向于相信,人類的本質是某種內在的精神;而非人類的本質也是某種內在的東西,它們的意義只有人類能夠領悟,而且人類可以通過精神的力量在理想的認識環境中直接地把握這種東西。……所以我們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把認知主體和知識客體聯結起來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傳統美學研究把這樣一種勞作視為自身的當然職責。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自問過,是否真有必要在主體和客體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二、康德哲學體系的獨特意義“康德試圖用一種物質主義來瓦解頑固的理念美學的自鳴得意。這種物質主義認為:在表象之下并沒有其他東西。”這在保羅·德曼看來,是“一種康德的后輩還沒有勇氣接受的物質主義”;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現代主觀主義完全誤解了創造力,把它看作是自主的主體的天才表演……結果,我們得到了主體高于客體的‘本體優先權’。”沃特斯的分析,對于中國學人理解康德可能是特別重要的。而且也正是基于上述的意義,沃特斯才高度評價了康德在“藝術思想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從美學史來看,德國‘大革命’……與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斬首等歷史事件具有同等意義。康德為這場自由民主運動撰寫了最初的獨立宣言。”第三節

《判斷力批判》一、以“人”為中心的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基本框架,包括一個長篇的“導言”、“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三個部分。其中“導言”總括地討論“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將前者稱為“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審美表象”,將后者稱為“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審美判斷力批判”部分又分為“審美判斷力的分析論”和“審美判斷力的辯證論”兩章。“審美判斷力的辯證論”篇幅較小,主要是運用“二律背反”的理論,討論它在審美活動中的表現及其解決。一、以“人”為中心的目的論“審美判斷力批判”部分的第一章“審美判斷力的分析論”,包括“美的分析論”和“崇高的分析論”兩卷;通常,這是西方文論所要涉及的最主要內容。在“目的論判斷力批判”部分,康德首先就“自然界的客觀合目的性”進行簡要的論說,然后又分作“目的論判斷力的分析論”“目的論判斷力的辯證論”以及作為附錄的“目的論判斷力的方法論”三章。在討論“無目的的合目的性”(purpossivenesswithoutpurpose)時,康德曾經給出了兩個例證,一個來自自然界,一個來自文化領域,即“活的有機體”和藝術品。一、以“人”為中心的目的論當內在目的論由自然領域移入文化領域,其就呈現為美的藝術品。在康德看來,由于藝術活動是一種自由的創造,藝術家不服從于任何外在的影響,不由任何超出其自身的目的所決定;這就是藝術家的“自我決定”和“自律”。對于康德來說,藝術的創造只能是天才的創造。那么什么是“天才”(genius)?按照他的說法:“自然和自由的同一”在天才身上體現出來,而天才就是自然的能力。從文論的角度看,《判斷力批判》之中最主要的論說似乎集中于康德對“美”和“崇高”的分析,但是“目的論”的部分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說到底,康德為“美”所設定的正是“人”的重心;而“人”的“目的性”,則是其中的根本。一、以“人”為中心的目的論從“導言”開始,康德就將“審美判斷力”與“目的論判斷力”相并列,認為它們都體現著“自然的合目的性”,體現著“對象形式”與“主體心靈”的“契合”。作為“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審美表象”,“審美判斷力”是“單純反思到對象的形式”并由此產生快感。其根據在于審美對象的形式符合了審美主體的目的性,所以康德說這種“自然美……是形式的(單純主觀的)合目的性概念的表現”。作為“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目的論判斷力”并不涉及主體對于對象形式的把握,而只涉及知性的、邏輯的認識,所以康德認為這種“自然目的……是實在的(客觀的)合目的性的概念的表現”。總之,“前一種判斷力被理解為通過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對形式的合目的性(另稱之為主觀合目的性)作評判的能力,后一種判斷力則被理解為通過知性和理性對自然的實在的合目的性(客觀合目的性)作評判的能力。”一、以“人”為中心的目的論在以“人”為中心的目的論之中理解康德的美學思想,還應當特別注意他與一般意義上的“主觀論”之區別。這可以從康德的認識論革命中得到清晰的參照,上一節關于沃特斯的引述也正是針對這樣的誤讀。否則,康德以后的“主體”問題,很容易被浪漫主義化(比如強調“表現”),甚至意識形態化(比如強調文學與“教化”的對立)。而這可能并不是康德的意思。二、“美”的分析論康德對于“美”的分析,并不是探討一個對象在何種條件下才美,而是關注“主體”在何種條件下才能形成一定的審美判斷(或者“鑒賞判斷”)。他的注意力始終在于審美活動之主觀的、情感的方面。他根據質、量、關系、形式四組范疇來分析美,稱之為四個“契機”(moment,要素)。根據“第一契機”即“鑒賞判斷按照質來看的契機”,康德認為“那規定鑒賞判斷的愉悅是不帶任何利害的”。二、“美”的分析論道德意志的“自律性”選擇,一方面當然是自覺的而不是被迫的選擇,另一方面也不能是基于個人欲念的選擇。個人欲念即一定的功利需求,如果由此進行選擇,則同樣會導致“他律”。

為了說明審美活動的這一特點,康德區分了三種不同的“快感”:“對快適的愉悅”是包含“利害感”的,因為“快適”是對感官的滿足。也許可以說這是一種“官能上的利害感”。“對于善的愉悅”也是包含“利害感”的,比如“好的”“有益的”對象所帶來的滿足。相對而言,這是一種“理性上的利害感”。另外才是“美”所帶來的愉悅。相較而言,“快適”以“病理學上的……刺激作用……為條件”,“善”則“不只是對象(的形式),而且連對象的實存也是令人喜歡的”。所以“快適”就是“使人快樂的東西”,“善”是“被尊敬的、被贊同的東西”,其中都包含著一種客觀價值。“美”則只是使人“喜歡”。二、“美”的分析論康德的“第二契機”是“鑒賞判斷按照其量來看的契機”。據此,康德認為“美是無概念地作為一個普遍愉悅的課題被設想的”,亦即他“從第二個契機推出的美的說明”:“美是那沒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歡的東西”。這通常被歸納為“美具有不帶概念的普遍性”。康德的“第三契機”是“鑒賞判斷按照它在里面所觀察到的目的關系來看的契機”。他從“一般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形式”等方面入手,最終推出另一種“美的說明”:“美是一個對象的合目性的形式,如果這形式是沒有一個目的的表象”。這通常被表達為:從關系方面看,美具有“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如同康德對“普遍性”的辨析一樣,這里的“目的性”也是被分為兩種:“客觀目的性”既包括“外在的目的性”也包括“內在的目的性”。“外在的目的性”涉及對象的客觀價值和外在的有用性,已經被“無利害”的性質所否定。“內在的目的性”則是一事物對它所從屬的概念而言的完滿性,這種完滿性只能憑借相應的“概念”來衡量,所以也已經被“無概念”的特性所否定。二、“美”的分析論美的理想應該滿足兩方面的條件。第一是“審美的規格理念”,第二是“審美的理性理念”。“理性理念”強調“美的理想只可以期望于人的形態”,從而“理想就在于表達道德性”;西方文論的討論中常常被提到的“美是道德的象征”之謂,就是由此而來。康德的“第四契機”是“鑒賞判斷按照對對象的愉悅的形式(或譯模態)來看的契機”。其結論在于:“美是那沒有概念而被認作一個必然愉悅的對象的東西”,即所謂“美應當具有不帶概念的必然性”。通過以上的分析,康德得出的結論是:審美判斷作為一種特殊的反思判斷,首先與利害無關,因此不是功利性的實踐活動;其次,它與概念無關,因此不是認識活動;最后,它與客觀目的無關,因此不是道德活動。作為心靈全部能力的一種,它只是主體想象力與理解力和諧自由運動與對象形式相契合而產生的愉悅或快感,由于自我反思的主體心靈—情感活動所具有的可傳達性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二、“美”的分析論另外將康德從質、量、關系、形式四個方面的分析聯系起來看,他的興趣顯然不在于“形式”,而是要一步步地論證審美活動中的主觀性因素:“無利害”則不在乎對象的性質和存在,卻是從對象的形式中使主體得到滿足;“無概念”又要具有“普遍性”,則區別于官能反映對象而生的快感和道德贊許而生的快感,使對象的形式僅僅成為引起主體意識活動的媒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