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一中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銀川一中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銀川一中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銀川一中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銀川一中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銀川一中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題語文試題(含答案)銀川一中2025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月考

語文試卷

命題教師: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作答時,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及草稿紙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了56個民族多元一體、交織交融的融洽民族關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從古至今,各民族都為祖國大家庭的形成和發展貢獻了力量。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歷史表現。

“多元一體"中的“多元”和“一體"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各民族內在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之間辯證和諧的共同體關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模式。目前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此為“多元”。不過,這些民族從來不是以相互隔絕、相互排斥狀態出現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形成了共同體,此即“一體”,這就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形成了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共同價值追求和文化認同,56個民族這個“多元”在中華民族這個“一體"中得到充分體現。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救亡圖存的歷史。在外來侵略寇急禍重的嚴峻形勢下,我國各族人民手挽著手、肩并著肩,英勇奮斗,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和自由,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保衛祖國、抵御外侮的壯麗史詩。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危急時刻,各民族總是能夠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生動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摘編自邢廣程《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材料二: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會從多元走向一體。統一性不是單一性的無窮復制,而是差異性的多樣和諧。約6000-8000年前,中國就呈現出六大文化區系,“滿天星斗”交相輝映彼此影響。夏商周時期,周邊林立的萬千邦國,進一步向中原聚攏,形成華夏居中、四夷居邊的天下格局。秦漢建立大一統國家制度,卻并未打斷多元文化的融入。周邊族群不斷進入中原,不但帶來“塞外野蠻精悍之血”,還深刻影響了華夏的制度與文化樣態。許多鞏固和發展大一統的重要制度,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統一度量衡與稅收,建設全國性的交通路網,將經濟互補的各區域各族群更緊密地凝聚在一起;跨區域的人口大規模流動持續不斷,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相互影響,族群界限逐漸消泯。中華大地從不缺乏多樣性,區域多樣、文化多樣、語言多樣、族群多樣、宗教多樣,但無論如何多元,總追求通過交流互鑒而融為一體。這一切不是基于族群文化可以解釋的,而是由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來決定的。多元保證“可大”,一體保證“可久"。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得以周期性地鞏固和壯大。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決定了中華兒女維護國家民族統一的共同信念。“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這是中國人牢不可破的政治底線和道德信念。古代中國,大一統被視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天下被當作最高政治理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卻無一例外地擁有“定于一”的政治共識。從秦漢至明清,天下大勢分分合合。但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主動認同大一統,以此作為政權合法性的來源。漢朝人說“六合同風"九州共貫”,隋朝人說“協同內外,混一戎華”,元朝人說“天下一家,一視同仁”。即使分裂時期的政權,也沒有放棄對統一的追求,如前秦苻堅志在“混六合為一家”,金朝聲稱“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為正統”等。與此同時,凡是削弱了國家統一性的制度,往往會被改造。如遼、金不斷廢除部落聯盟制,推行中央集權的科層制,明清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等。正因為這種共同信念,盡管中華文明歷經朝代更迭、屢遭戰亂磨難、幾經家國分裂,但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決定了統一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中國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國家就能夠強盛、安寧、穩定,人民就會幸福安康。國家一旦混亂,就會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災難最慘重。”為什么中國人追求統一?因為中國是一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族群多元、宗教多元、區域差異極大的大國,只有國家統一、集中領導,才能更有效地動員人口資源和社會力量,形成穩定秩序和統一市場,應對各類風險挑戰。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有識之士認識到,只有聚合成統一的中華民族,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才能維護各族人民的利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任務最終由中國共產黨擔綱實現。

所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將“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大一統政治轉化為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將一盤散沙的近代中國社會重新組織起來,贏得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依然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優勢依然是全國一盤棋,這之中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特質。

(摘編自邵磊《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演進——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且都基于相同的歷史背景進行論述,但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B.材料一認為,中華民族各民族從來不相互隔絕、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始終具有統一的文化傳統。

C.材料二借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點明統一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命運所系的觀點。

D.材料二指出,我國制度優勢是全國一盤棋,這與《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中的觀點一致。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鴉片戰爭使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劫難,但各民族同仇敵愾,最終共同保衛了國家。

B.“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混六合為一家"之說,證明大一統自古即是政治共識。

C.無論是遼金時的部落聯盟制度,還是明清時的土司制度,都削弱了國家統一性。

D.作為一個組成復雜的大國,中國只要國家統一、集中領導,就能有效應對各類風險。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運用引證法,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原話,增強了文章觀點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B.材料一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具體論述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歷史表現。

C.材料二第一段舉夏商周、秦漢的例子,以證明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大一統制度。

D.材料二主體部分采用并列式論證結構,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層次清晰,邏輯嚴密。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畫線句“多元保證‘可大’,一體保證‘可久’”的內涵和作用。(4分)

5.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對于當下青年學生實現肩負的使命與擔當有何現實意義?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認識。(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春蠶記

蘇滄桑

黃昏,我進入一片桑林,像進入自己的名字。父親為我取名源自“滄海桑田”,兒時所有的人喚我“桑桑——桑桑”。東方古國不用金戈鐵馬懾服遠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綠茶化為無華杯水,一片柔桑化為如水絲帛,不具統治性,卻攝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連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與桑田之間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靜的一棵樹啊,在時光里靜靜站了五千多年,時光選中它成為“東方自然神木”,選中曾日夜噬咬它的蟲為“蠶”,讓它們相互成就,在人類文明進程里,璀璨如火石,如光,如電。

這是農歷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鎮勇興村秀才橋的黃昏,我隨沈桂章夫婦,踩著被雨水泡軟的泥路,高一腳低一腳、深一腳淺一腳地穿過一片片桑樹林,像三條船蹚過一浪一浪的碧波。我的耳畔響起《詩經·桑中》,響起漢樂府《陌上桑》,響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見康熙久久佇立采桑圖前,畫中的年輕男子趴在桑樹上往樹下扔著桑葚,樹下一位男子撩起衣襟仰頭去接,一位紅衣孩童蹲在地上撿掉落的桑葚,康熙仿佛聽到了桑田中采桑男女的歡聲笑語,題筆道:桑田雨足葉蕃滋,恰是春蠶大起時。負筥攜筐紛笑語,戴鵀飛上最高枝。

在黃昏的桑田里,沒有戴鵀鳥,也沒有踩著桑梯爬上桑樹如鳥兒般歌唱的采桑女們。空中一匹駿馬形狀的晚霞飛馳在桑林之上,雨后粘成一團的濕氣,被一聲聲銳利的“咔咔"聲啄破。駿馬,沈桂章看不見,如果有戴鵀鳥飛過,沈桂章也看不見。他抬著頭,“咔咔”地剪著桑枝,眼睛看向虛無。花甲之年的臉藏在一頂灰布帽下,很瘦,身上是一件印著一行小字的藍布工作服,腳上是一雙軍綠色的舊解放鞋,①整個人顯得有點舊。他的頭循著聲音轉向我們,白亮的目光無著無落。幾年前,他的白內障手術失敗,幾近失明。干雜活農活,采桑養蠶,倒是一點都不妨礙,如他所說,手感在的。這一片桑林,喂養著家里三張半蠶種、十萬條蠶,桑葉一采完,就要趕在天黑前將桑枝剪完,否則,枝條就老了,不好剪了。

邵云鳳剪一枝桑枝最多只需一秒。左手抓住桑枝,一拗,右手的剪刀順勢一鉸,一枝枝桑枝,②瞬間臣服在她兩條老桑枝般的胳膊之下。一棵桑樹有七八根桑枝,她五六秒就能完成,而我用了兩分鐘,虎口已被壓出一道道深紅的印。這些印她也有過,十三歲就有過,歲歲年年,如今早已變成了老繭。夕陽掛在一棵桑樹上,她“咔咔"剪下去,夕陽沒有掉,掉落的是一顆顆發紫的熟桑葚。桑葚很甜,他們沒空吃,白白掉在地上,每一棵桑樹下的泥地都被洇染成了紫色。

從蠶種孵化到收蠶繭,時長約一個月,每天三點起床,四點半喂好蠶,天一亮去地里采桑葉,采好桑葉再回家吃八十歲老母親燒的早飯。二十四小時要喂三四次,其余時間采桑,剪枝,整理桑葉,晚上九點多喂好蠶,十點多睡覺,一天睡四五個小時。最辛苦的,是三天之后,蠶快要做繭了,像一壟壟正在灌漿的水稻豐收在望,桑葉要喂厚一點,照料得要更勤一點。這是“辛勤減眠食,顛倒著衣裳”的一個月,也是擔驚受怕的一個月。第一怕,是斷糧。幾年前,秋蠶將熟,整個杭嘉湖地區所有桑葉都被蟲吃了,好不容易養大的蠶,到了最后一周活活餓死,幾乎絕收。怕蠶寶寶生病,僵掉。怕蠶繭賣不掉,十五天后就會變蛾,咬破蠶繭,繭子就廢了。怕蠶繭賣不出好價錢。

沈桂章是名聞方圓百里的養蠶能手。他當過兵,當過村支部委員,辦過水泥廠、福利廠,養蠶養了幾十年,以前每年要養十幾張蠶種,樓上樓下七間蠶房。人們只道他蠶養得最好,他自己知道,竅門是有的,主要還是用心,平時桑葉鋪得薄一點,蠶間隔得稀疏一點,這就意味著要勤喂,多花工夫。③和江南大地上無數養蠶人家一樣,勤快,是本分。

“我們這一代人養好了,就不養了,兒子他們不會養了,太辛苦了。"他聲調平淡的話語將被暮色吞沒時,我用力抓住它,心中黯然。是啊,五年后十年后多年以后,還會有集體合作社和蠶桑基地繼續養蠶,有桑基魚塘長久的保護傳承,但散落民間的養蠶人家恐怕真沒有了。“你們也不希望兒子養吧?換作我是你,也不想兒女那么辛苦。”我說。“對啦!你說得太對了!"他的聲調驟然高起來,顯得很興奮,仿佛遇到了知己,說出了他最想說又不好意思說的話。如他所說,現在條件好了,農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做其他事也能掙錢,養蠶實在太辛苦了。

暮色如霧,漸漸淹沒桑林,淹沒桑田與桑田之間的那片水域,水域倒映著最后一縷霞光,也倒映著一板車桑葉和兩個人:邵云鳳在前面搖搖晃晃拉著板車,沈桂章彎腰手扶著車尾,像一條晚歸的船,駛過田埂,渡過村口,穿過兩棵巨大的火桑樹。④通往家門的窄窄的小路上落滿了桑葚,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像開滿了迎他們回家的鮮花。

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部分,“我”進入桑林,激發豐富想象,桑蠶與自我、中國文化、人類文明融合,視野漸次擴大。

B.第2段提到“采桑圖”,作者想象康熙站在此圖前的感受,傳達出歡快氣氛,表達農業文明對太平圖景的祈愿。

C.沈桂章和作者都認為,民間養蠶人家終將消失,因養蠶太辛苦,下代不愿繼承家業,它的消失是歷史的必然。

D.文章結尾部分,將人物放置在環境中加以描寫,畫面感極強,有人與天地萬物相融合的渾厚、深遠意境。

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句子①中用“舊”字,既寫沈桂章的年老消瘦,又寫穿著的簡樸時,還蘊含言外深意。

B.句子②運用比擬,把人和勞動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融為一體,形象性和抒情性兼具。

C.句子③中,養蠶人的品質也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用判斷性短句,突出莊重的語氣。

D.句子④中“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呼應前文重復強調,表意相同。

8.進入桑林和晚歸路上,作者為何都選擇“船”這一意象來設喻?(4分)

作者認為散文創作應該是“有中生有"(前一個“有”指生活的真實,后一個“有"指文學的真實)。如果你是L中學文學社的社長,你將如何向社員闡釋作者的這一創作主張。結合文本,請列出發言稿的要點。(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故魏國忠獻韓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樂天《池上》之詩,以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羨慕于樂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聞而疑之,以為公既已無愧于伊、周②矣,而猶有羨于樂天,何哉?

軾聞而笑曰:公豈獨有羨于樂天而已乎?方且愿為尋常無聞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將使任天下之重,則寒者求衣,饑者求食,凡不獲者求得。茍有以與之,將不勝其求。是以終身處乎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途,豈其所欲哉!夫忠獻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將歸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釋也。當是時,其有羨于樂天,無足怪者。然以樂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較其所得之厚薄淺深,孰有孰無,則后世之論,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而不自以為功。急賢才,輕爵祿,而士不知其恩。殺伐果敢,而六軍安之。四夷八蠻想聞其風采,而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樂天之所無也。乞身于強健之時,退居十有五年,日與其朋友賦詩飲酒,盡山水園池之樂。府有余帛,廩有余粟,而家有聲伎之奉。此樂天之所有,而公之所無也。忠言嘉謀,效于當時,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與樂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無自少,將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游,非獨自比于樂天而已。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實浮于名而世誦其美不厭。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為不如顏淵。后之君子,實則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為圣,白圭自以為禹,司馬長卿自以為相如,揚雄自以為孟軻,崔浩自以為子房,然世終莫之許也。由此觀之,忠獻公之賢于人也遠矣!

昔公嘗告其子忠彥,將求文于軾以為記而未果。公薨,既葬,忠彥以告,軾以為義不得辭也,乃泣而書之。

(選自蘇軾《醉白堂記》)

材料二: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③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④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節選自蘇軾《放鶴亭記》)

【注釋】①魏國忠獻韓公:韓琦,北宋名相,謚忠獻。②伊、周:商朝賢相伊尹與西周攝政王周公旦。③陂(bēi):池塘,水邊。④傃(Sù):向,沿著。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把相應的字母依次寫在橫線上,每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其處己也A厚B其取名也C廉D是以實E浮于名F而世誦G其美不厭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獨,僅僅,與《石鐘山記》中的“獨與邁乘小舟”中的“獨"意思不相同。

B.茍,如果,與《諫太宗十思疏》中的“終茍免而懷仁”中的“茍"意思相同。

C.賢,賢德,與《蘭亭集序》中的“群賢畢至”中的“賢"意思相同。

D.適,恰好,與《與妻書》中的“適冬之望日前后”中“適"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下讀書人感到疑惑,他們不明就里,認為韓公與尹伊、周公相比,也可以毫無愧色,但他卻還羨慕白樂天。

B.蘇軾認為上天降任于韓公這樣的人,讓他們因此終身生活在憂患和利害相交中,這并不是他們想要的。

C.韓公已輔佐三任帝王安定天下,晚年辭官而不得,世人又不感恩于他,此時,韓公羨慕白樂天不足為怪。

D.材料將韓公與白樂天、古代君子與后世君子作對比,意在表明韓公不僅才華、功勛出眾,而且道德高尚。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無自少。

(2)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14.古人喜歡借堂、亭等建筑寄寓心意,請寫出材料中“醉白堂”“放鶴亭"各自寄寓的含意。(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5~16題。

蘇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片先描寫室內活動燎香消暑,繼寫詞人聽到鳥雀在屋檐下歡快的叫聲,再寫詞人走到室外,看風荷搖擺的美景,結構意脈連貫自然,視點變換極具層次。

B.“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寫盡荷的搖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舉"字,煉字精妙,將荷亭亭玉立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營造出恬靜清新的意境。

C.“五月漁郎相憶否”一句不直接說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無疑的反問語氣寫朋友此時正在遠方思念自己,留下了無限的情思和遐想。

D.下片虛實結合,“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寫自己客居的境況;“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虛寫自己的夢境,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法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感情。

16.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間關聯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關系,聯系兩片之間感情紐帶的是哪個意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擬行路難·其四》以“水"喻人,比喻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兩句是:“___,

”。

(2)《紅樓夢》中的護身符歌謠里有“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在《阿房宮賦》里表明阿房宮規模龐大的句子是“___,”。

(3)《六國論》中論述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卻仍然滅亡的原因的是“___"。趙國多次擊退秦國卻自毀長城,作者感嘆道“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沈先生的講課,可以說是毫無系統。他大都是看了學生的作業,就這些作業講一些問題。沈先生讀很多書,但從不引經據典,他總是憑自己的直覺說話,①,從來不說亞里士多德怎么說、福樓拜怎么說、托爾斯泰怎么說、高爾基怎么說。沈先生的講課是非常謙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勢,沒有任何舞臺道白式的腔調,沒有一點嘩眾取寵的江湖氣。他講得很天真,甚至很誠懇;聽“懂”了他的話你是會受益匪淺,也會終生受用的。聽沈先生的課,要像孔子的學生聽孔子講話一樣,②。

沈先生教創作有一種方法,就是學生寫了一個作品,他除了寫很長的讀后感之外,③,還會介紹你看一些與你這個作品寫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記得我寫過一篇不成熟的小說《燈下》,記一個店鋪里上燈以后各色人的活動,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紹我看了幾篇這樣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寫的《腐爛》。學生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自己是怎樣寫的,④,對比借鑒,是會有長進的。這些書都是沈先生找來,帶給學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課,走進教室里時總要夾著一大摞書。

(節選自汪曾祺《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下列句子中的“就"與文中加點的“就”,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我們就事論事,不過度發揮。

他住了三天就走了,我來不及見他。

新的國家領導人就職典禮開始了!

D.就算他親自來了,我也是這個意見。

19.“舉一隅而三隅反"這句古語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3分)

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

2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在標點符號使用及表述等方面有三處錯誤,請進行修改,并將修改后的句子寫出來。(3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以下來自《紅樓夢》的文字,完成21~22題。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甲文畫橫線句子中“丹鳳”與“三角”,“柳葉”與“吊梢"看似很不和諧;在語序上,“丹

鳳”“柳葉"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絕非無意為之。請說說作者這樣調遣詞語的好處。

(5分)

22.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乙文中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1)孟子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事物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自然規律)

(2)《禮記》云“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以上兩則古典名言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月考答案

1.B項,“始終具有統一的文化傳統”說法錯誤。由材料一第2段“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此為‘多元’"可知,各民族是發展各自的文化傳統而非始終具有統一的文化傳統。

2.D項,“中國只要國家統一、集中領導,就能有效應對各類風險”說法錯誤。由材料二第3段“只有國家統一集中領,才能…."可知,選項變必要條件為充分條件。

3.C項,“以證明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大一統制度”說法錯誤。材料二第1段舉夏商周、秦漢的例子,是為了證明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從多元走向了一體;且“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大一統制度"也不準確,原文是說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許多鞏固和發展大一統的重要制度”。

4.(1)“多元保證‘可大’"指中華大地區域多樣、文化多樣、語言多樣、族群多樣、宗教多樣,這些多樣元素使得中華民族包羅萬象,不斷壯大(1分);“一體保證‘可久’”指中華民族內部通過交流互鑒而融為一體,既多樣又和諧,這促使中華民族得以長久發展(1分)。

(2)這句話用整句(1分)的形式,總結了中華民族得以周期性地鞏固和壯大的原因(1分),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增強了語勢。

5.(1)有利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中華民族是多樣性和統一性并存的共同體,具有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共同價值追求和文化認同;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其起源和發展也體現出多樣與統一的辯證關系。(2分)

有利于青年學生自覺維護國家民族統一。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歷經坎坷,但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主流,且國家混亂會導致人民遭受深重災難,青年學生需自覺維護國家民族統一,將其作為政治底線和道德信念。(2分)

有利于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國家建設。一個國家只有強大,才能維護各族人民的利益,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青年學生無法置身事外,唯有積極投身國家建設,才能幫助我們的國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每點2分,概括分析各1分)

6.C項,“沈桂章……認為"說法錯誤。民間養蠶人家可能會消失,而這種消失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必然,這是作者的看法,不是沈桂章的看法。沈桂章只是不愿自己的兒子再養蠶,也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會養蠶。

7.D項,“表意相同”說法錯誤。兩處描寫的內容相同,但表意不同,第一處是烘托沈桂章夫婦忙碌緊張的勞作;第二處是以此為喻體,對沈桂章式的勞動人民和勞動本身的詩化贊美。

8.(1)桑田之間是大片水域,“船"的比喻和聯想貼切、自然。(2)入桑林的比喻,表現作者貼近大地,雖行走艱難,但掩不住興奮和詩意。(3)晚歸路上的比喻有象征意味:人生的“船”經歷風浪,滿載收獲歸來,表達對勞動的贊美。(每點2分)

【解題思路】由“倒映在桑田與桑田之間的一大片水域中"暮色如霧,漸漸淹沒桑林,淹沒桑田與桑田之間的那片水域”可知,因為“桑田與桑田之間的一大片水域”,作者自然聯想到了與水有關的船,所以“船”的比喻和聯想貼切、自然。由“我隨沈桂章夫婦,踩著被雨水泡軟的泥路,高一腳低一腳、深一腳淺一腳地穿過一片片桑樹林,像三條船瞠過一浪一浪的碧波"可知,這里把“我”和沈桂章夫婦高一腳低一腳、深一腳淺一腳穿過桑樹林比喻成三條船淌過一浪一浪的碧波,既寫出了行走的艱難,“碧波"也表現了作者掩不住的興奮,使文章充滿了詩意。由“邵云鳳在前面搖搖晃晃拉著板車,沈桂章彎腰用手扶著車尾,像一條晚歸的船,駛過田埂,渡過村口,穿過兩棵巨大的火桑樹”可知,這里把沈桂章夫婦拉板車回家的場景比喻成晚歸的船,形象生動;同時還具有象征意味,拉滿勞動成采的板車要經過一大片水域才能到家,象征著人生的“船“要經歷風浪,才能滿載收獲歸來。

①文中對江南風物和養蠶人生活勞動場景的描繪都是實錄。②在現實基礎上展開想象和聯想,塑造以沈桂章夫婦為代表的堅守土地的傳統勞動者形象,以此表達對勞動及傳統美德的贊美。③兩個“有"存在因果關系,正是對生活的真正融入才能生發真實的感悟。文中“我”是勞動的參與者、記錄者.從而也是最真切的感受者。④這一主張集中體現散文創作來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重抒發真情實感的文學理念。

BDF“也"并不是句末語氣詞,而是在句中表停頓,“其處已也厚”“其取名也廉"結構一致,分別于“厚”和“廉"后斷開,即B、D兩處斷開。“而”字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且“浮于名"是“實”的謂語,不能斷開,即應在#處斷開。

11.AA項,正確。僅僅;特意、特地。B項,錯誤。如果;茍且、暫且。C項錯誤。賢德;形容詞用作名詞,賢德的人。D項,錯誤。都是“恰好"的意思。

12.C“世人又不感恩于他”說法錯誤。由材料一第2段中的“夫忠獻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將歸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釋也。當是時,其有羨于樂天,無足怪者"可知,韓公已輔佐三任帝王安定天下,晚年辭官不得,非常羨慕白樂天。沒有“世人不感恩于他”這一前提條件。

13.(1)思獻公既不因為自己所擁有的而自我夸耀,也不因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我輕視。

注:多:夸耀,贊美。少:輕視。既……亦……:既……也…。(每字1分,句意通暢1分)

任由它們自由飛翔,有時在池塘邊的田地站立,有時在萬里云海之外飛翔。

注:縱:放任,任由。如:到,往,去。或:有時。(每字1分,句意通暢1分)

醉白堂:①表達主人對白樂天的羨慕以及想做一個尋常普通人的心愿。

②寄寓自己看淡得失、忘記禍福、混淆貴賤、等同賢愚、等同世間萬物、完全融入自然的人生情懷。

放鶴亭:寄托作者對自由隱逸生活的向往。(每點1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已故魏國忠獻公韓琦在自己府第的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廳堂,取名為“醉白"。(他)選取白居易《池上》一詩,把它作為醉白堂之歌,意思好像是羨慕白居易并且認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聽說后心生疑惑,認為忠獻公已經無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卻還羨慕白樂天,是什么道理呢?

我聽了這些士人的議論笑著說:忠獻公哪里只是羨慕白樂天啊?(忠獻公)是想做一個普通人卻不能夠啊。上天降生這個人,將要讓他擔當天下重任,那么受凍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餓的人找他要飯吃,凡是不能滿足的都想要得到滿足。如果全部滿足這些需求,那么人們的要求將沒完沒了。因此他終身處于憂患的環境之中,行走在利害相交的道路上,這難道是他所愿意做的嗎?忠獻公已經輔佐三個皇帝安定天下,晚年萌生告老還鄉的強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讓他繼續任職,不放他走。在這個時候,他羨慕白樂天,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樂天一生和忠獻公比較,看他們人生收獲的大小多少,誰擁有什么誰欠缺什么,那么后世的評論,相信一定會公允無欺。(韓公)以文韜使天下太平,以武略平定叛亂,出謀劃策安定社稷,卻不居功自傲。急于招賢才,不吝嗇爵位利祿(拿爵祿賞賜天下賢才),而士子們并不知道是出于他的恩情。勇敢征戰英明采斷,安定六軍。遙遠邊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風采,而國家安危系于他一身。這些都是忠獻公做到的,而白樂天沒有做到的。在自己身體強健時乞求告老還鄉,退隱居家十五年,每天和朋友們飲酒賦詩,盡享山水田園的樂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糧倉里有吃不完的糧食,歌舞作樂享受不盡。這些就是白樂天所擁有的,而忠獻公享受不到這些。忠誠言論,美好計謀,在當世見到成效,而文章風采流傳后世。不管窮達得志與否,不改變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還高,這些方面是忠獻公和白樂天共同擁有的。忠獻公既不因為自己所擁有的而自我夸耀,也不因為自已所缺少的而自我輕視,而是推崇兩人共同的地方作為寄托。

當他在酒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懷,看淡得失,忘記禍福,混淆責賤,等同賢愚,等同世間萬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僅僅是和白樂天相比較。古代的君子們,他們把謙虛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們追求的是廉直的名聲。因此他們的仁愛忠信遠遠超出了他們的名聲,世上的人將他們的美德代代傳流,從不厭倦。因此他們實際才能超過名聲,因而世人對他仰盛贊不厭。圣人如孔子,說自己要趕上老子彭祖,卻把自已比為左丘明,自認為不如學生顏淵。后世君子,他們的實際才能不能達到,可是都有奢求名聲的愿望。臧武仲自比為圣人,白圭自比為禹,司馬長卿自認為是藺相如,揚雄自比為孟軻,崔浩自比為張良,然而后世人始終不贊同他們。由此看來,忠獻公之賢能比他們要高出很多!

過去忠獻公曾對他兒子忠彥說,想請我為醉白堂寫一篇記沒有實現。忠獻公死后,已經埋葬了,忠彥把這件事告訴我,我認為自己義不容辭,于是流著淚寫了這篇記。

材料二: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云龍山人張君的草堂,被水淹到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異的地方,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造了一所亭子。彭城的山,山岡與丘嶺從四面合攏,隱約像一個大環,唯獨在西面缺一個口,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幾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