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_第1頁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_第2頁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_第3頁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_第4頁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目前比較成功、安全、療效較好的關節置換手術,可以達到解除髖部疼痛,保持關節穩定,關節活動較好及調整雙下肢長度等治療目的,也是改善病廢髖關節功能的重要手段[1]。手術后患者髖關節功能可達到最大程度的恢復,疼痛消失,可正常工作、生活,髖關節病患無需再長期臥床,提高了生活質量。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圍術期護理是手術成功的保障。本文回顧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術前準備和術中配合經驗。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38-76歲,平均(58.5±3.2)歲。其中股骨頭壞死20例,創傷性或骨性關節炎1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0例,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或髖臼發育不良4例。麻醉前檢診:ASAⅠ-ⅠⅠ級[2]。1.2麻醉和手術方法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46例,CSEA10例。椎管內麻醉穿刺或全麻誘導前,麻醉科醫師穿刺橈動脈置管監測平均動脈壓力(MAP),手術中采用多功能監護儀監測MAP、SBP、DBP、HR、SpO2、R、ECG、PETCO2等指標。麻醉成功后用人工關節假體代替病損且無法修復的髖關節。我院采用外側人路的方法,用電鋸將所有的壞死的股骨頭一并切除,磨銼髖臼,擴大髓腔,安裝混合型假體即髖臼假體。對引流管進行妥善固定后逐層縫合切口。選取外側切口,使關節囊處于打開狀態,依次在大轉子基底和股骨干上端進行股骨頭脫位和股骨頸截骨,及時將髖臼周緣組織及骨贅清理干凈,使軟骨下骨出血面得以充分暴露,將臼杯外展40°,前傾15°~20°妥善固定,再用1~2枚螺釘髖臼壁固定。髓腔擴大器擴腔,反復沖洗凝血塊及碎骨屑,從截下的股骨頭內切取植骨塊,放置髓腔周圍,假體柄直接插入髓腔(非骨水泥型);或調整骨水泥于拉絲晚期置入髓腔,放置假體柄,待骨水泥干后假體復位(骨水泥型)[3]。屈髖內旋和伸直外旋無脫位后,反復沖洗,放置引流,閉合傷口,包扎護送患者入病房。1.3療效判定采用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評估標準:THAHarris評分表[3]。內容包括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和畸形四個方面,滿分100分。優:90-100分;良:80-89;可:70-79;差:70分以下。2.結果本組病人椎管內麻醉穿刺順利,均完成腰麻和硬膜外置管,平面控制在T8以下;全麻誘導和氣管插管順利,手術順利進行,使用骨水泥前使用皮質激素預防過敏反應和低血壓,維持呼吸循環穩定。手術結束安返病房。術后16-25出院,出院時傷口均愈合拆線,無1例發生感染、下肢靜脈血栓、肺栓塞等并發癥?;颊呔上碌卣P凶?,沒有發現假體松動的征象。隨訪6個月,優30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優良率為92%。3.護理3.1手術前準備3.1.1加強心理護理和術前評估:本病多見于老年人,常伴有全身性疾病,心肺代償功能均有下降。入院后需作詳細、全面的全身各系統的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并存病,以提高麻醉手術耐受力。同時指導病人進行功能鍛煉:指導病人學會床上大小便,深呼吸,股四頭肌舒縮練習,3點支撐引體抬臀運動,以便術后進行關節被動鍛煉。指導正確使用拐杖及助步器。3.1.2術前準備:完善各項輔助檢查,做好患肢手術標記和皮膚準備。全面體格檢查,了解心、肺、肝、腎功能,并適當治療以提高麻醉和手術耐受力。股骨頸骨折者應于術前皮牽引或脛骨結節牽引,先糾正骨折遠端的向上移位和解除髖關節周圍肌群攣縮,以便術中復位及減少術后并發癥。術前1~3日常規給抗生素。常規備皮,術前12小時禁食。選擇大小相近的人工股骨頭,放在患髖同一平面攝X線片,據此選擇、準備合適的人工股骨頭及較之大、小各一號的備用。3.2手術后護理3.2.1心理疏導和體位護理:(1)術后患者暫時失去自主活動能力,會有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應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正性的心理疏導,及時消除患者心理障礙,適時施行健康教育,使他們接受并積極配合治療。(2)術后體位:術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300,足尖向上,髖關節、膝關節各屈曲300,在兩腿間安放枕頭,必要時可穿丁字鞋固定)[4]。為避免長期同一姿勢所致不適,可適當仰臥與健側傾斜臥位交替,注意健側臥位時兩腿間和后背墊軟枕以保持患肢中立位。3.2.2引流管護理:嚴密觀察患者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如滲血較多要及時更換敷料。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和量,一般每日引流量不超過500ml,術后24h或8h引流血<50ml時可拔除引流管,注意嚴格無菌操作,術后患者抵抗力下降,臥床時間較多,很容易出現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應嚴密監測體溫變化,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暢在位,術后應用抗生素3~5天,預防感染。3.2.3飲食護理:合理營養,對術后機體功能恢復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應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的飲食,促進傷口愈合,防止便秘。老年人胃黏膜屏障極易受損,圍手術期適當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控制胃酸分泌,預防應激性潰瘍發生。3.2.4靜脈血栓的防治和護理: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下肢DVT的發生率為45%~70%,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手術和創傷本身可引起血管損傷和高凝狀態,而長期臥床和下肢活動減少則造成血流緩慢。術后要注意觀察患者下肢皮膚是否發紅,皮溫是否正常,有無疼痛、腫脹,觸及條索感等,鼓勵患者在床上主動活動踝關節、膝關節或給予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器(CMP)鍛煉。病情許可時應及早下床,扶助步器練習行走,合理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鈣)。3.2.5關節脫位的防治和護理:術后假體脫位也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老年人由于缺乏運動協調性和準確性,及肌肉力量減弱,更易出現脫位。術后患者足穿“丁”字鞋,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要注意觀察雙下肢是否等長,是否有異常疼痛,觸摸手術部位有無異物突出或腫塊等[5]。指導患者正確翻身(兩腿間夾一個枕頭)、取物。下床及功能鍛煉要避免患肢內收屈髖。綜上所述,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應用現代生物材料,制成類似人體生理形態的人工關節,替代人體髖關節功能的一種骨科常見手術。術后康復大多在家中進行,因此,對患者及患者家屬培訓相關康復護理知識尤為重要。術后第1個月內坐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導致髖關節水腫。術后2-3月不宜負重活動,三個月后可逐漸過渡到負重活動狀態。要盡可能減少周圍環境存在的潛在危險,行走練習建議有專人陪護,預防再次跌倒的發生。定期隨診,復查X片。完全康復后可進行體育活動,但要注意不可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對新髖關節產生過度壓力造成磨損。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是手術取得成功的關鍵。參考文獻[1]燕鐵斌.康復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01-302.[2]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0.[3]魏革,劉蘇君.手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