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改造與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1頁
泵站改造與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2頁
泵站改造與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3頁
泵站改造與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4頁
泵站改造與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泵站改造與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為合理利用水資源,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抗災能力,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控制水土流失,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我們依據國家水利部水農(1999)459號文件要求,認真調查研究,結合本地實際,組織編制并上報《××縣××泵站改造與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縣××泵站位于××縣中部,分布在資江一級支流夫夷開始動工興建,上勞力1.2萬人,1967年冬攔河大壩樞紐工程竣工,1969年6月泵站工程竣工通水,泵站工程攔河壩為硬殼砼、干砌沙卵石填腹梯形斷面壩,壩高8.6m,壩軸線長200.32m,溢流壩段長185m,采用鼻坎挑流消能。水輪泵安裝在攔河壩左右兩岸,左岸安裝4臺型號為60-8水輪泵組,右岸安裝12臺型號為80-8水輪泵組。左岸提水揚程31m,右岸提水揚程65m,總干渠附屬建筑物有雙懸臂式渡槽2處(其中干渠1處),長381m,倒虹吸12處,長2874m,隧洞1處,長275m。整個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22萬m3,投工203萬個。設計灌溉白倉鎮、塘田市鎮、金稱市鎮農田面積3.31萬畝。××水輪泵站位于塘渡口鎮××村,距縣城3km,是一處以灌溉為主,兼顧發電、航運、城鎮供水綜合利用工程。泵站工程于1970年9月動工興建,上勞力4500人。1971年4月主體工程竣工,1972年6月福興亭石拱渡槽建成,泵站工程正式通水。泵站工程攔河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高7m,壩長294.8m,溢流壩段長181.7m,采用鼻坎挑流消能,利用水頭4.6m,水輪泵安裝在攔河壩左右兩岸,左岸安裝4臺型號為60-8水輪泵組,右岸安裝8附屬建筑物有渡槽8處(其中干渠3處長520m,整個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69.55萬m3,投工272.14萬個。設計灌成一片,形成一個獨立的灌區,2001年6月,為加強泵站管理,保證兩個泵站灌區正常運行及相互補充,我縣水利局將原有兩個泵站進行合并設立了××泵站管理所,負責原有兩個泵站管理工作,同時將原來兩個灌區渠系進行整修,使得原來兩個灌區從根本上合成一體。這樣,一方面便于泵站設施運行統一調度,另一方面便于灌區農田抗旱供水秩序正常維持,減少水事糾紛。同時便于泵站今后體制改革。灌區受益范圍內有6個建制鎮,一個農場,總人口31.8721萬人,其中灌區總人口21.2481萬人。××泵站灌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境內雨量比較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225.3mm。灌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主要經濟作物有豆類、薯類、油料、棉花和蔬菜、瓜類等。灌區運行30多年來,為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由于受建設初期經費、材料、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灌區原有渠系建筑物設計標準偏低,且超期服役老損嚴重,效率低下,致使灌區水土流失、水資源浪費嚴重,供水成本不斷增加大,嚴重影響效益發揮,制約了灌區經濟發展,與灌區設計效益相比,與灌區經濟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都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為充分發揮該灌區的工程效益,為地區國民經濟快速、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水資源和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必須對該灌區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1.2項目范圍和建設規模××泵站灌區地處夫夷河兩岸,總面積415.46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的20.8%,耕地面積15.64萬畝,灌溉面積12.77萬畝,包括6個建制鎮,一個農場,總人口31.8742萬人,農業1.3項目建設內容和工程量工程主要內容1)骨干工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灌溉渠系配套及排水溝工程2)田間工程3)水土保持工程4)生態環境治理工程5)信息化管理工程。站小型配套泵站4處,干支渠道防滲長292.155km,渠系建筑物60座(其中干渠31座田間工程(斗、農渠)500.1km。規劃溝疏浚整治工程疏浚溝渠9條、土方量5.0萬方。1.4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實施××泵站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工程總投資為4578.86萬元,其中申請國家補助3000萬元,湖南省補助1000萬元,地方自籌578.86萬元。1.5經濟效益分析2004年度灌區續建配套和泵站改造工程完成后,該灌區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通過續建配套和泵站改造工程的實施,大大加強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促進村容村貌、交通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實現農村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實施后,可建成高效農田6.74萬畝,其中發展大棚蔬菜等高效精品農業1.2萬畝。極大地該善該區引水能力,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38提高到0.75,實現年計算分析期n為55年,經濟評價指標為:凈效益現值ENPV為1.6項目組織領導與建設管理××縣將成立××泵站灌區續建配套與泵站改造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計劃發展局、農業局、財政局、水利局等有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工程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財務組、工程組、質監組具體實施管理,并安排專項資金,抽調專業技術力量全力抓好組織實施。所,按鄉(鎮)成立用水協會。灌區設定的灌區管理所歸××縣水利局管理,遠期逐步建立供水公司加用水者協會的管理體制,供水公司可以在灌區管理所基礎上改制建成。隨著灌區的工程建設,灌區管理體制將打破目前現有的松散型管理體系,采取“管理所+用水者協會”新型緊密型管理體系。要進行經營機制改革,分別建立起完善的部門和個人崗位目標責任制、建立目標成本管理制度和建立財務管理新機制。另外,還需進行水價改革,積極宣傳水商品意識,做好優質服務的同時,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與地方政府支持。2灌區概況××縣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東鄰邵東、祁東;南抵新寧、東安;西靠隆回、武岡;北與××市、新邵相接。地理坐標在東′8″。全縣東西長約66.7公里,南北寬約64.3公里,總面積1996.08平方公里。水、陸交通便利,207、320國道從境內穿過。區內有洛湛鐵路線、上瑞高速公路通過與全國各大城市相連,潭邵高速公路東連接線正式通車,邵懷高速拆遷完成并開工建設。全縣共轄25個鄉鎮、場,637個行政村,2003年總××泵站灌區地處夫夷河兩岸,總面積415.46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的20.8%,耕地面積15.64萬畝,灌溉面積12.77萬畝(其中水田面積6.74萬畝包括6個建制鎮,一個農場,萬人,其中灌區總人口為21.2481人,農業人口16.8582萬人,灌區地處衡邵盆地之中,地勢呈南高北低形且丘陵起伏,地面高程在230~240米。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石灰石和耐火土,白云石、堿礦石、鈦鐵礦、大理石、鉛礬土、錳礦等也有相當儲量。的災害性天氣有:寒潮、霜凍、春季低溫、雨澇、冰凍及冰雹。2.2社會經濟××泵站灌區總面積415.46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的20.8%,耕地面積15.64萬畝,灌溉面積12.77萬畝,包括6個建非農業人口6.5852萬人,其中灌區總人口為21.2481人,農業人口16.8582萬人,占灌區總人口的79.34%,非農業人口4.3889萬人,占灌區總人口的20.66%。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75畝,灌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主要經濟作物有豆類、薯類、油料、棉花和蔬菜、瓜類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縣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三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方針,按照“一要穩定,二要鼓勵,三要發展”的要求,全市經濟保持穩定、協調發展的好形勢。工業生產步出低谷,農業繼續獲得豐收,物價得到有效控制,市場供應比較充足,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各項社會事業又取得新成果,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灌區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9.92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9.0634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1.3%,農業總產值0.8636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8.7%。農村人均純收入1067元。2.3灌區水土資源開發利用及工程狀況2.3.1灌區水資源現狀根據泵站所在地三門江水文站多年的連續觀測降水資料統計,灌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25.3mm,年降水量最多為1770.1mm(1996年是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77%,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2.04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長期,多年平均汛期(3~6月份)降水量822.0mm,占全年的73%,多年最大汛期降水量為1118.1mm(1996年占全年降水量的63.2%,多年最小汛期降水量為331.9mm(1963年占全年降水量的38.2%。降水量統計結果見表2-1,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內分配情況見表2-2。表2-1降水量統計結果項目降水量(mm)年份多年平均降水量1225.3最大年降水量最小年降水量869.2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822.0最大汛期降水量最小汛期降水量331.9表2-2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內分配表123456降水量(mm)75.648.079.9271.2221.4分配比%6.23.96.522.1789降水量(mm)52.492.127.234.461.5分配比%4.37.52.28.52.85.0本灌區根據三門江水文站近39年年徑流深資料可知,多年平均徑流深為553.5mm,平均年徑流系數為0.46。表2-3年徑流深統計結果單位:mm徑流深(mm)年份多年平均徑流深553.5最大年徑流深786.5最小年徑流深灌區多年平均年水面蒸發量為1135.1mm(80型蒸發皿,最大921.4mm(1962),多年平均逐月水面蒸發量見表2-4。表2-4多年水面蒸發量年內分配123456蒸發量(mm)26.433.856.986.7分配比%2.33.05.07.69.8789蒸發量(mm)202.386.451.434.6分配比%7.64.53.22.3.2灌區土地利用現狀包括塘渡口鎮、黃塘鄉、下塘云鄉、七里山農場、白倉鎮、塘田市鎮及金稱市鎮部分,灌區總耕地面積為15.6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77萬畝。灌區耕地情況現狀情況見表2-5(以夫夷河為界表2-5灌區耕地情況現狀表序號單位數量小計東片西片一灌區總耕地面積萬畝5.051其中水田萬畝6.744.842水澆地萬畝4.023其他萬畝0.920.760.16二設計灌溉面積萬畝6.744.84三有效灌溉面積萬畝3.651自流灌溉面積萬畝0.80.650.152提水灌溉面積萬畝8.473.5四實際灌溉面積萬畝3.82.90.92.3.3灌區水利基礎設施狀況建國以來,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防洪保安為主、洪澇旱漬兼治”的方針,實行大中小工程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建設。首先治理了夫夷河河,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實現了洪水歸槽,結束了洪水遍流的局面。二是堅持不懈的進行面廣量大的農田水利建設,組織集中連片大會戰,大搞梯級河網化建設,以改土治水為中心,除澇降漬為重點,解決灌溉水源,進行旱改水,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三是突出重點連片治理,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努力,初步形成防洪、除澇、抗旱、降漬四大工程體系,有效地抗御了各種自然災害,促進了全縣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灌區現有耕地面積15.64萬畝,其中灌溉面積12.77萬畝。灌長163.6km,斗渠46條長135.5km,農渠1764條長364.6km,分干及以上建筑物31座。小型機電排灌站4座,裝機260kW。現有的水利工程為灌區的農業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縣××灌區現有水利基礎設施情況統計表見表2-62.4灌區經濟與運行管理狀況2.4.1灌區經濟狀況灌區經濟主要依靠收取水利工程水費維持,2004年合計收取水費21萬元,經費嚴重不足。2.4.2灌區運行管理狀況灌區管理目前由縣水利局和××泵站管理所兩級共同管理,干渠及主要節制閘泵站管理所管理,支渠及以下工程由鄉鎮水利站管理。基本能保證工程正常運行。3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的必要性與可行性3.1項目骨干工程在灌區中的地位與作用××泵站灌區位于××縣中部,灌區大部分為低丘陵地區,小部分為平原區。灌區土壤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的比較完善,是我縣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工業較發達地區,在××縣的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促進了灌區耕作制度和種植結構調整,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得益于水利條件的改善和糧食生產的發展,加快了灌區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目前,全灌區國內生產總值9.927億元,工業總產值達9.0634億元,農業總產值0.8636億元。(3)為城鎮居民提供了優質水源,提高了灌區人民的生活質量,解決了丘陵山區的人畜飲水問題,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提供水資源保障。(4)保障了灌區的社會穩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灌區總人口為21.24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8582萬人。15.64萬畝耕地中,有效灌溉農田有6.74萬畝,成為20多萬居民有保障的衣食之源,對維護灌區的社會穩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3.2灌區存在的主要問題該灌區運行三十多年來,為××縣的工農業生產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一方面,由于灌區地處“洪水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條件,雖然過境水量大,但徑流在時間分配上主要集中在汛期,且徑流攔蓄條件差,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旱災旱仍頻繁發生;另一方面,由于后續投入不足,水利工程配套不全,加上現有工程嚴重老化失修,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泵站工程,設計提水流量不足,影響區內用水灌區主要河道為夫夷河,渠首工程為××、××兩座中型骨干泵站,直接取用夫夷河之水。由于當設計時建設單位沒有了解灌區的基本情況,設計提水流量設計僅為3.37m3/s,且現在只能達到1.38m3/s,遠遠不能滿足灌區內工農業用水的需求,嚴重制約灌區內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本次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項目完成后,毛灌溉流量就要11.307m3/s。(2)河道、溝渠淤積嚴重,引排不暢由于××泵站灌區以提水灌溉為主,大部分河道兼有行洪、排澇和灌溉引水的任務,岸坡經過多年雨水沖刷,加上河坡不合理墾植,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河道、溝渠淤積嚴重,河床抬高,斷面縮小,影響了引水和排澇能力。(3)泵站老化,提水能力不足,影響灌溉用水灌區內泵站建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受當時社會經濟及技術條件的制約,工程標準低,質量較差,運行效率低。經過三十多年的運行,現有泵站泵房基礎、進出水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沉,機房嚴重破損、傾斜。不少泵站近年來一直帶病運行,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影響正常提水。設計提水總流量3.37m3/s,裝機28臺套,全部為水輪泵,且水輪泵已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老化、銹蝕,目前這種水輪泵型號基本上是國家已經淘汰的產品,設備配件更新困難,裝置效率低,現有泵站裝置效率不到40%,過流量與提水流量都是在1/50以上,開機困難,無法運行,嚴重浪費水資源。泵站多年失修、破損嚴重,管理不便,需改建泵站,更換泵型。(4)河道、溝渠建筑物配套差,影響用水的科學管理由于受灌區投入資金不足的限制,現有灌區配套建筑物不足計劃數的55%,尤其是渠道引水建筑物和控制建筑物嚴重不配套,往往引起上下游用戶之間的用水矛盾,灌溉高峰期,無法實施分區輪灌和計劃用水,出現上下游搶水,上游大水漫灌,下游農田灌水困難。由于控制和量水建筑物不配套,無法實現計劃用水和水費制度的實施,水資源浪費的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經營管理也難以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5)灌溉水利用系數低由于灌區土壤質地主要為砂壤土,輸水渠道多為土渠,加之建筑物和田間工程配套差,漏水,跑水嚴重,據測算,灌區的渠系水利用系數不到0.45,灌溉水利用系數不到0.38。(6)灌區管理粗放,水資源浪費嚴重據統計,現狀年灌區稻田平均毛灌溉用水量為1060m3/畝左右,局部地區高達1400m3/畝。由于在灌水方式上大都沿襲傳統的大水漫灌、深水淹灌,串灌、串排,造成水資源浪費和土肥流失;水資源浪費的同時,也造成能源的浪費,提高了灌溉成本;由于無量水設施,用水無法計量,水費按畝均攤,不利于提高農民節水的自覺性和積極性。(7)水利工程和水資源管理體制問題由于歷史原因和行政區劃的因素,灌區灌排大溝控制范圍內的水利工程建設缺乏同一規劃,各鄉鎮特別是行政村隨意興建渠系,渠系控制面積從幾十畝到上千畝不等,不僅灌溉保證率低,而且畝能耗、畝耗水量、畝投資、畝灌溉成本高,造成渠道斷面偏大,浪費耕地;由于缺乏嚴格的取水許可制度,量水及控制建筑物不配套,灌溉高峰期,星羅棋布的溝渠給用水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面廣量大溝渠的隨意放水,造成用水管理混亂,無法實施輪灌和計劃用水,灌溉用水難以實現統一調度,人為造成用水緊張,經常出現下游引不到水,而上游大水漫灌,串灌串排的現象,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泵站灌區運行30多年來,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與灌區設計效益相比,與灌區經濟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都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突出表現是:(1)缺乏統一規劃,建設標準低,引水效率低.(2)工程效益尚未達標目前,渠系水利用系數僅為0.45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數不足0.38,為設計規模的45%左右,有5萬多畝設計灌溉面積不能得到灌溉或灌溉保證率較低.(3)工程老化、損壞、不配套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只有55%,整個灌區建筑物近50%老損,渠道系統輸水能力較低,水庫塘堰老化,滲漏普遍存在,水資源嚴重浪費。(4)管理粗放,維修費用不足,管理設施落后由于維修經費有限,許多工程不能及時改造配套,只能局部地維修,加速了工程的整體老化、損壞。同時管理環節較多,通訊落后,信息不能及時傳遞,不能滿足科學管理的需求。(5)水費制度不合理灌區水費實行按畝收費,削弱了干部群眾節水意識,不利于推廣節水技術。水費由鄉鎮代為收繳,水費挪用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灌區的工程維修和正常運行。農業供水水費現行標準較低,實際收取水費僅占標準水費的20%左右。(6)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水源工程的分割管理,削弱了灌區統一調度的權威,制約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灌區工程的分割管理,導致上下游用水不合理,加劇了用水緊張的矛盾。經營性項目與農業供水不分,農業供水內部層級關系不清,管理單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陳舊,效率不高。3.3項目建設的必要性(1)實施項目建設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隨著我國加入WTO,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農業高產高效的重要途徑。該區糧食作物以稻麥為主,效益不高,實施灌區配套續建,發展豆類、油料等高效農業、精品農業成為種植業結構調的迫切需要。同時,加大灌區配套續建投入,改善水系條件,也為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2)實施項目建設,是實行節水增效,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迫切需要。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口增長,世界性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緊張,水資源緊缺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性的課題,就本灌區而言,灌區農業用水除去灌區內小型水庫、山塘水資源以外,都是從夫夷提水灌溉。隨著水價改革的推行,水的成本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灌區現行的粗放式農業灌溉方式急需向集約化精細灌溉發展。通過灌區續建配套,發展防滲渠道、管道輸水等節水工程措施,能有效地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提高灌溉保證率,降低農業成本,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投入產出率。(3)實施項目建設,是強化水利行業管理,實行水利產業化發展的迫切要求。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灌區工程建設和管理中一些深層次矛盾顯露出來,由于灌區投入不足、工程配套陳舊、設施老化、效益衰減,農業生產喝“大鍋水”的現象依然存在,直接影響到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實施灌區配套續建,提高灌溉工程保證率,可加強水利行業管理,對內部小型工程采取拍賣、租賃和競價承包等形式,實施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改制資金全部用于水利工程建設;建立投入的良性循環機制,以促進灌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4)實施項目建設,是灌區群眾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的內在要求。(5)實施項目建設是支持灌區工業生產發展加快灌區經濟速度的迫切需要。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縣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和大型民營企業項目建設速度增長較快,需要灌區提供供水保障。(6)實施項目建設是改善城鎮水環境條件,推動城鎮進程的迫切需要。(7)實施項目建設,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必須以先進實用的信息科學技術,管理手段和物質裝備改造傳統水利,為經濟社會現代化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保證。所以進行灌區續建改造和現代化建設是灌區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灌區發展新形勢的客觀要求。(8)是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需要××泵站灌區工程建設已具備一定的條件并漸趨完善,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近一步充分發揮工程系統的效率,以實現灌區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并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9)實施項目建設是保障灌區水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綜上所述,灌區工程續建配套與泵站改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3.4項目建設的可行性(1)××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灌區配套建設,把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發展××縣經濟的重要位置之一。項目一旦批準,××縣將成立××泵站灌區續建配套與泵站改造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計劃發展局、農業局、財政局、水利局等有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工程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財務組、工程組、質監組具體實施管理,并安排專項資金,抽調專業技術力量全力抓好組織實施。差距所在,正是潛力所在;要求所在,正是動力所在。所以既要看到××泵站灌區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更要看到灌區經過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所積聚的潛力和優勢,不失時機對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泵站改造。實施本項目的有利條件很多。(2)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從經濟社會環境來說,××泵站灌區優質的水資源潤澤著整個灌區的城鄉,灌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更是灌區發展的基礎,工業和土地復墾的優勢。從政策環境層面上講,國家已把大型灌區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列入基建范疇,市、縣各級政府也把××泵站更新改造、現代化建設以及灌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度改革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這些都表明,灌區的改革與發展,逢天時而承地利,機遇難得。(3)具有豐富的水土資源。××泵站灌區水庫塘壩多年平均可利用的水量為3565.8萬m3,水資源利用率在45%左右,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通過續建配套,可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有效用量,灌區耕地面積15.64萬畝,耕地率80未利用土地資源中,待復墾的老礦區所占比重較大,可開發利用程度高。現有中產田近5.8萬畝,增產潛力大。(4)具有一定的工程基礎和建設管理經驗。××泵站灌區自建成以后,經過30多年的建設,已經基本形成以骨干雨水利用和引水利用工程為基礎,泵站。小型水庫和塘堰作補充的大、中、小和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系統。近年來為了合理利用農業水土資源,大力發展灌區經濟,促進灌區良性循環機制的建立,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抗災能力。(5)具有較強的協同投入能力。項目區經濟有一定基礎,配套資金能夠得到保障。各級政府、各行各業為全面實施灌區更新改造和現代化建設,要做好思想上、經濟上和技術上的準備。農業資源開發部門正在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和節水農業示范工程。農業部門的農業自建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正在實施的土地復墾項目,均為本項目實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項目的集成和聯動效應已經顯現。總之,××泵站灌區困難與希望并存,差距與潛力同在。對××泵站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泵站技術改造,是把潛力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根本之策,是把××泵站灌區建設成現代化的大型現代灌區的戰略舉措。4灌區工程規劃4.1國民經濟發展預測4.1.1國內生產總值灌區續建配套與泵站改造規劃的近期水平年為2010年,設計水平年為2020年。預測未來經濟發展前景,必須遵循總結過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的原則,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研究經濟的增長速度。農村工業產值的測算以現狀年2003年為基準年(當年價),規劃年農村工業的產值,以湖南省××縣擬定的增長率,2005~2010年為12%,2010~2020年為8%。2003年灌區工業總產值為9.0634億元,預測近期水平年2010年的工業總產值為15.9728億元,預測設計水平年2020年的工業總產值為34.5014億元。根據《××縣統計年鑒》資料統計,2003年灌區總人口為21.2481人,農業人口16.8582萬人,非農業人口4.總人口的自然增長率2004~2010年按5.4‰,2010~2020年按5‰預測指標值。非農業人口采用《××縣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中的數據,由此可得2010年灌區總人口為22.0644萬人,2020年總人口為23.1928萬人。4.2水土資源供需平衡分析4.2.1水平年、代表(典型)年的確定進行灌區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是研究解決灌區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必然涉及到現狀和將來不同發展階段的水資源供需情況,是灌區規劃工作的基礎,因此必須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選定不同的年份作為分析工作的水平年。本次規劃現狀水平年取為2003年,近期水平年為2010年,設計水平年為2020年。區域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有長系列法和代表年法,根據本灌區的實測資料情況,選用長系列法與代表年法相結合的方法,能夠滿足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的精度要求。由于不同保證率的供用水量不同,所以必須選用代表不同保證率的代表年型,進行供用水平衡分析計算。本次供需分析分三個水平年三種年型考慮,即:平水年,選取接近P=50%的代表年(重現期2年一遇中等干旱年,選取接近P=75%的代表年型(重現期4年一遇特殊干旱年,選取接近P=95%的代表年型(重現期20年一遇)。根據××縣三門江水文站提供的多年降雨量資料進行經驗頻率計算并配線,采取以灌溉過程為主的水利年,即從前一年10月到今年的9月30日統計逐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采用3-6月統計時段)。根據年雨量與設計降雨量相近,而灌溉季節降雨量分和95%(特殊干旱年)的代表年分別為1977年、1968年、1963年,現狀年為2003。4.2.2水資源可利用量計算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天然狀態下某種保證率的水資源量,包括當地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的過境水和回歸水。通過水資源評價量的分析計算,合理計算出可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數量,確定經濟合理的可供水量,達到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目的,為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提供依據。(1)當地地表水資源地表水資源評價量是指在流域的水資源未作任何利用的情況下(即天然狀態下)當地產生的地表徑流量。××泵站灌區各片的總控制面積415.46km2。根據下式計算不同頻率的徑流總量。W=R×F/10式中R—年徑流深,mm;F—控制面積;km2;W—年徑流量,萬m3。由于本灌區屬低丘陵地區,對徑流的調蓄能力較低,需將徑流總量乘以徑流可利用率,得到徑流可利用量,徑流可利用率采用《湖南省水資源調查及評價》中數據,保證率50%、75%、95%的徑流可利用率分別為0.35、0.40、0.50,因為山區片地勢坡度較大,徑流利用率相對較小,取為0.25、0.3、0.4,各保證率年份徑流可利用量見表4-1。表4-1灌區各種保證率的當地地表徑流可利用量計算成果保證率年徑流深(mm)灌區面積(km2)年徑流量(萬m3)可利用系數50%553415.4622918.870.255744.7175%24110012.580.303003.7795%3572.960.401429.18(2)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資源量為各種補給量之和。本灌區地下水的補給量主要有:降水入滲補給量、夫夷河流的滲漏補給量。其中孔隙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量和河水側滲量,消耗于潛水蒸發、人工開采和徑流排泄。裂隙巖溶地下水及裂隙孔隙水主要接受孔隙潛水和大氣降雨補給,排泄有采煤疏干和人工開采。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受地下水資源量及地下水開采利用能力的限制。當開采能力大于地下水資源量時,可利用量等于地下水資源量;當開采能力小于水資源量時,可利用量等于開采能力。孔隙潛水資源量可用下式估算:W=Mkm?F式中W—地下水資源量,萬m3;Mkm—地下水允許開采模數,萬m3/(km2年);F—控制面積,km2。裂隙巖溶水和裂隙孔隙水采用裂隙孔介質理論模型計算,所用的方法為給定水位降深(一般為不低于含水層頂板計算允許開采量。灌區平水年各片淺層地下水允許開采模數,采用《湖南省××縣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報告》中的數據,則灌區地下水資源量為8209萬m3/年,由于地下水資源量受年型影響不大,取各種年型的地下水資源量為定值。灌區地下水開采能力根據現有農用井、城鎮工業及生活用水井的數量及單井出水量計算,其中農用井單井出水量為50m3/h,按每年5個月、一個月按開機10天,一天8小時出水計算。鄉鎮工業及生活用水出水量60m3/h,每天8小時出水。城市自來水廠單井出水量90m3/h,按一天24小時出水計算。灌區地下水開采能力見表4-2。表4-2灌區地下水開采能力農用井規劃區工業及生活用水井開采能力 (萬m3)井數(眼)單井出水量(m3/h)出水量(萬m3)類型井數(眼)單井出水量(m3/h)出水量(萬m3)71950城鎮790551.883093.64其他63601103.76由以上灌區地下水資源量與地下水開采利用能力兩者的比較,可知,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等于地下水開采利用能力,為3093.64萬m3。灌區的過境水量十分豐富,但由于過境水的豐枯與本地降雨大致是同頻率遭遇,而且在年內分配上也有一致性。由于灌區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水系和地形條件,徑流攔蓄能力較差,過境跑馬水多,汛期本地降雨多,徑流多,上游來水也多,當本地降雨偏少需靠灌區內蓄水工程蓄水補充灌溉時,上游也往往少水。因此,可利用的過境水量僅為200萬m3,利用率為零。(4)工農業回歸水量灌區的回歸水量主要是農業灌溉回歸水量、工業和生活回歸水量,農業灌溉回歸水中,旱田不計回歸水,灌區不同設計代表年農業回歸水量統一按水稻灌溉用水量的百分數計算,根據灌區多年資料統計分析,平水年的回歸水利用系數取0.15,中旱年的回歸水利用系數取0.10,特旱年的回歸水利用系數取0.08。因現狀年灌區內工業企業多為鄉鎮小企業,廢水處理設施較少,農村居民生活廢水集流排放條件較差,現狀年工業和生活回歸水利用系數按工業和生活用水總量的0.05計算,2010年工業和生活回歸水取為工業和生活總用水量的0.15計算,2020年工業和生活回歸水取為工業和生活總用水量的0.25計算。不同年型回歸表4-3現狀年不同年型回歸水量評價表單位:萬m3P=50%P=75%P=95%298.61265.61258.85合計298.61265.61258.85表4-42010年不同年型回歸水量評價表單位:萬m3P=50%P=75%P=95%1388.281384.231378.57合計1388.281384.231378.57表4-52020年不同年型回歸水量評價表單位:萬m3P=50%P=75%P=95%3773.33763.913959.37合計3773.33763.913959.37(5)可利用水資源量總計灌區水資源可利用總量包括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過境水和回歸水,并扣除他們之間的重復利用水量。由于在地下水可利用量中未計及渠系滲漏和灌溉入滲補給量,因而本次計算無重復利用水量。(水量平衡計算時,如可利用水資源量小于需水量,則考慮從灌區內蓄水工程放水,放水多少視缺水量而定)。不同年型灌區水資源可利用量見表4-6。表4-6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統計表單位:萬m3保證率水平年50%75%95%現狀10097.537231.975574.162010年11877.279098.497462.172020年16292.7413509.2212082.34.2.3灌區需水量計算用水部門不同保證率用水量是指在某種生產條件下,遇到不同頻率的雨情、水情、旱情時各用水部門需要的水量,主要包括農業、工業、生活、牲畜和環境用水量。1)農業灌溉用水量灌溉用水量是指灌溉土地須從水源取用的水量而言,它是根據灌溉面積、作物種植情況、土壤、水文地質和氣象條件等因素而定。灌溉用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灌溉工程的規模。(1)作物需水量計算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1972年推薦的彭曼公式計算其潛在騰發量。作物需水量為其潛在騰發量與作物系數的乘積。式中ET0—潛在騰發量,mm/d;p0—海平面平均氣壓,hPa,p0=1013.25hPa;p—實測平均氣壓,hPa;γ—溫度計常數,為0.66hPa/℃;σ—史蒂芬-波爾茲曼常數,為2.01×10-9mm/(d°K);Ta—平均氣溫,℃;Tk—平均氣溫,°K;n—實測日照小時數,h;N—最大可能小時數,h;Ra—太陽頂層理論輻射量,mm/d;ea—實測水汽壓,hPa;ed—飽和水汽壓,hPa;Δ—飽和水汽壓—氣溫曲線斜率,c—風系數,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風速系數;a,b—系數,暖溫帶地區a=0.18,b=0.55。實際作物需水量ET=ET0.KC式中,KC為作物系數,主要作物的KC值見表4-7。表4-7主要作物的KC值結合本灌區情況,小麥、水稻、棉花、花生、玉米的Kc值分別取0.8、1.2、0.8、0.75、0.8。(2)水稻灌溉制度水稻的整個生長期可分為秧田期,泡田期,生育期,這三個時期各有其特點。在分析制定灌溉制度時分三個時期進行。○1秧田期的歷時占水稻整個生長期歷時的比例較小,而一畝秧田散栽10畝大田,所以秧田期的灌溉定額占整個生長期灌溉定額的比例很小,采用下列方法計算秧田期的灌溉定額:當P≥S+ET時,Wd=PS+ET)當P<S+ET時,Wi=(S+ETP式中P—時段內降雨量,mm;S—時段內滲漏量,mm,每天為2.3mm;ET—時段內田間耗水量,mm;Wd—時段排水量,mm,Wi—時段內灌溉水量,mm,時段長取1d。泡田期的灌溉水量可以用下式確定:Wi=a+S+ET-P式中a—插秧時所需的水層深度,mm,取20mm。該階段是灌溉定額最大的階段。生育期在生育期中任何一個時段內,農田水分的變化決定于該時段內的來水與耗水之間的消長,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列水量平衡方程表示:h1+P+Wi-ET-Wd=h2h1、h2—為時段初、末田面水層深度,mm。生育期可分為6個階段,移植返青期,分蘗期,拔節孕穗期,抽穗揚花期乳熟期,黃熟期。根據各個生育期的適應水層上下限,最大蓄水深度以及當地的灌水經驗由生育期的水量平衡方程逐日進行計算,得出生育期的灌溉制度。各個生育期的適宜水層上下限以及最大蓄水深度,根據湖南省水利廳編著的《水稻高產節水灌溉新技術及水稻節水栽培研究論文集》上提供的數據,結合灌區具體情況確定,具體見表4-8。表4-8稻生育期調節水層表生長期正常調節水層(mm)雨后最大蓄水深(mm)返青3060分蘗2090拔節,孕穗20抽穗,揚花20孕熟2060返青期土壤含水量的下限控制在土壤飽和含水量,其余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下限為飽和含水量的70%-80%。根據前述計算原理進行逐日調節計算可得不同時期的灌溉定額,具體計算結果見表4-8及表4-10。(3)旱作物灌溉制度旱作物灌溉制度采需水量平衡方程來制定=W1+M+P0+Wk-ET式中W1—時段初H深度土層內含水量,mm,W1=10YH①1;Y—H深度內土壤平均容重,t/m3;H—土壤計劃濕潤層深度,m;W2—時段末H深度土層內含水量,mm,W2=10YH①2;2—時段末H深度土層內含水率,占干土重%;ET—時段內作物需水量,mm;P0—時段內在效降水量,mm;WK—時段內地下水補給量,mm;M—時段內灌水量,mm。表4-9水稻不同生長期灌溉定額表單位:mm生長期P=50%P=75%P=95%返青4042.3200.3分蘗拔節孕穗抽穗、揚花孕熟31.249.746.4黃熟0045.2表4-10不同代表年水稻凈灌溉定額統計表單位:mm年型秧田定額泡田定額生育期定額總定額P=50%9.793.6569.2672.5P=75%96.4635.7743.5P=95%765901.5計算過程以播種時為起點,逐時向后演算,直至W2下降到允許含水量下限(Wmin)為限,灌水后以W1=Wmax為新的起點,繼續向后演算,直至收獲時止,從而擬定出全生育期灌溉定額。其中,適宜水層上下限:min—H土壤含水率下限,占土壤干容重%;max—H深度內田間持水量,即土壤含水率上限(占土壤干容表4-11灌區主要作物凈灌溉定額成果統計表單位:m3/畝作物種類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玉米其它經濟作物50%448.375%495.720095%601258201246250由于經濟結構的調整,鄉辦工業將大量增加,勢必擠占部分耕地,但由于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的實施,農村逐步向小城鎮、中心村集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耕地面積預測基本不變,為15.64萬畝,灌溉面積12.77萬畝。根據農作物的灌溉定額和作物種植面積預測值(復種指數為1.6),見表4-14,可以得到灌區主要作物的毛灌溉用水量。現狀年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50,規劃2010年本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0,2020年提高到0.70。灌區目前主要種植小麥、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具體的種植面積將表4-12。表4-12灌區主要作物種植面積表單位:萬畝作物種類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其它現狀6.742.310.922010年6.742.310.922020年6.742.310.92計算而得的灌區主要作物凈灌溉定額成果見表4-13,2010年及2020年各種作物種植面積見表4-14,根據現狀年灌溉水利用系年提高到0.70,可得農業總需水量,詳見表4-13。表4-13灌區農業灌溉用水量預測表單位:萬m3年型P=50%P=75%P=95%現狀10399.8711788.2614478.582010年6568.587465.99169.82020年5645.646399.347859.8(4)灌溉用水率計算各作物插前灌水及生育期內各次灌溉用水率根據下式計算:式中:qik——第i種作物第k次灌水的灌水率(m3/s.萬畝)mik——第i種作物第k次灌水的灌水定額(m3/畝)Tik——第i種作物第k次灌水的灌水延續時間(d)αi——第i種作物的種植比。根據早、晚稻分月、旬分別計算灌溉用水率,本階段設計在不考慮基礎水量時,采用最大月灌溉用水率旬平均值,取q設=0.564m3/s.萬畝。2)工業需水量洗滌等方面的用水。鄉鎮工業用水量與鄉鎮工業發展的速度、工業結構的變化、工業生產的水平、節約用水的程度、用水管理水平、供水條件和水資源狀況等因素有關,一般在工業需水量預測中,大多使用定額法,即通過預測不同規劃年工業產值及工業萬元產值耗水量進行測算。農村工業產值的測算以現狀年2003年為基準年(當年價),規劃年農村工業的產值,以××縣擬定的增長率,2005-2010年為12%,2010-2020年為8%。隨著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工業結構的變化、新工藝和節水措施的采用,工業萬元產值耗水量會大幅度下降。一般工業耗水量的預測以現狀年工業的實際耗水量定額為基數,萬元產值年消耗水80m3以下的,按每年遞減2%考慮,其中現狀年工業萬元產值耗水量為67m3/萬元。2010年、2020年工業耗水量見表4-14。表4-14灌區工業用水量預測表灌區年型工業總值(萬元)萬元產值耗水量(m3/萬元)工業耗水量(萬m3)現狀年90634.367607.252010年159728.654.74874.352020年345013.844.731543.253)生活需水本灌區城鎮、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及牲畜用水基本不用地表水,主要取用地下水,供水方式為城鎮集中自來水供水,其余居民在自己庭院內打井取水,集中供水水源為深層地下水,其余生活用水及牲畜用水取用淺層地下水。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按人口預測牲、畜飼養量預測和相應的用水指標推算。自然增長率按預測指標2005—2020年為5.4‰,2020—2030年為5‰,非農業人口采用《湖南省××縣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中的數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水平與當地的水源條件、用水設備和生活習俗有關。隨著農村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自來水的普及,居民生活用水定額將有較大的提高。現狀年城鄉人口用水定額采用城鎮農灌區2010年城鎮、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定額為170升/人·天用水總量,見表4-15至表4-17。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產品和奶產品需求不斷增加,2003年底灌區大牲畜飼養量1.12萬頭,豬19.201頭,羊0.8878萬只。預計2010年灌區大牲畜飼養量達1.5頭,豬2羊1.189萬只,2020年大牲畜飼養量達2.01萬頭,豬34.4769萬頭,羊1.594萬只。牲畜用水定額來源于《農村自來水》表4-15現狀年灌區居民生活用水量表城鎮農村居民生活用水(萬m3)人口數用水定額人口數用水定額47500021合計47500021表4-162010年灌區居民生活用水量表城鎮農村居民生活用水(萬m3)人口數用水定額人口數用水定額1000096951462合計1000096951462表4-172020年灌區居民生活用水量表城鎮農村居民生活用水(萬m3)人口數用水定額人口數用水定額1500020089410544合計1500020089410544表4-18現狀年灌區牲畜用水量表大牲畜豬羊牲畜耗水量飼養量(萬頭)飼養量(萬頭)用水定額飼養量(萬頭)5019.201500.8878374合計5019.201500.8878374表4-192010年灌區牲畜用水量表大牲畜豬羊牲畜耗水量飼養量(萬頭)飼養量(萬頭)用水定額飼養量(萬頭)5025.729501.1896501合計5025.729501.1896501表4-202020年灌區牲畜用水量表大牲畜豬羊牲畜耗水量飼養量(萬頭)飼養量(萬頭)用水定額飼養量(萬頭)2.015034.479650672合計2.015034.4796506724)環境用水灌區環境用水包括城區公共設施,市政建設,工業除塵、沖污等,環境用水的數量取工業用水的22.5%。灌區環境用水量見表4-21。表4-21××泵站灌區環境用水量表單位:萬方2003年2010年2020年136.72370.80654.15合計136.72370.80654.155)不同保證率的需水量由以上計算可得現狀年、2010年、2020年在不同保證率下灌區需水量總和,見表4-22。表4-22灌區需水量統計表單位:萬m3保證率水平年50%75%95%現狀11538.8412927.2315617.552010年8794.2310183.0212873.342020年9059.049812.7410566.444.2.4灌區水資源供需現狀分析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是要摸清現狀,預測未來,發現問題,指明方向,制定措施,提出實現水的長期穩定供給方案計劃。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應考慮各種可利用水量和各項需水量。本灌區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結果如表4-23。表4-23現狀水平年水資源供需平衡表單位:萬m3年型項目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平水年(P=50%)可利用水資源量10097.53總需水量11538.84余(+)缺(-)水量-1441.31中等干旱年(P=75%)可利用水資源量7231.97總需水量12927.23余(+)缺(-)水量-5695.26枯水年(P=95%)可利用水資源量5574.16總需水量15617.55余(+)缺(-)水量-9843.39由以上表可以看出,現狀年在沒有進行灌區續建配套與泵站改造之前,灌區水稻采用淹灌方法,灌水定額偏大,灌溉水利用系數低,平水年灌區缺水1441.31萬方,考慮灌區引水口的引水能力,缺水量是可以通過泵站提水量來滿足的;一般干旱年灌區總缺水5695.26萬方;特殊干旱年灌區總缺水9843.39萬方。可見本灌區當地水資源嚴重不足,又無外來水,對原有泵站進行相應的改造,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加引水量。因而必須對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另一方面,水稻實行淺濕灌溉減少水稻灌溉用水量,通過渠道硬化,減少渠系水損失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同時還可建一些配套控制性工程攔蓄地面徑流以滿足灌溉用水的要求。本次規劃,灌溉設計保證率取75%,通過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設計水平年在一般干旱年份考慮泵站提水能力的情況下水資源可以達到供需平衡,滿足設計要求。4.2.5項目建成后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表4-242010年水資源供需平衡表單位:萬m3年型項目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平水年(P=50%)可利用水資源量11877.27總需水量8794.73余(+)缺(-)水量3082.54中等干旱年(P=75%)可利用水資源量9098.49總需水量10183.02余(+)缺(-)水量-1084.53枯水年可利用水資源量7462.17(P=95%)總需水量12873.34余(+)缺(-)水量-5411.17表4-252020年水資源供需平衡表單位:萬m3年型項目供需水量平衡分析平水年(P=50%)可利用水資源量16292.74總需水量9059.04余(+)缺(-)水量7233.7中等干旱年(P=75%)可利用水資源量13509.22總需水量9812.74余(+)缺(-)水量3696.48枯水年(P=95%)可利用水資源量12082.3總需水量10566.44余(+)缺(-)水量1515.86由此可知項目建成后,不僅滿足了用水要求,而且極大的節約了水資源。4.3灌區發展規模論證4.3.1總體思路為了實現××泵站灌區的可持續發展,使××泵站灌區在21世紀煥發出朝氣與活力,必須抓住歷史機遇,奮力開拓進取實現由農業灌溉型向全方位灌溉型的轉變,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約管理型轉變,由工程水利轉向資源水利,實現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效益顯著,生態環境平衡與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大型灌區。主要建設目標是:(1)建設功能完備的灌區通過對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等骨干工程以及田間工程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減少田間用水損失,節約農業用水,擴大非農業用水,灌溉保證率由此可見60%提高到75%,實施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措施標準高的區域可以達到85%—90%,非農業供水保證率由80%提高到來95%以上。(2)建設管理先進的灌區加強管理設施建設,改進管理手段,建立健全灌區防汛指揮系統,水資源配置系統,土壤墑情測報系統,水量調度系統,水質監測系統,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自動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深化管理體制改革,理順管理關系,實現灌區、鎮用水戶協會共同管理的格局,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3)建立良性運行的灌區建立健全公益性工程度利益補償和效益回歸機制,逐步實現農業供水的成本化,非農業供水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商品化。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事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經營體系,高效開發利用水土資源。(4)建設效益顯著的灌區節約農業用水0.14億m3,按現價測算,年增長灌溉效益1006.26萬元,增加非農業供水效益181.62萬元,農民畝均減負2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067元增長到1340元。(5)建設生態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灌區正確經營和管理自然與人工融合的生態系統,維護生態經濟系統的動態平衡,有機結合、協調發展。保護和改善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發展先進的生態生產力,做到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建立良好的人居環境,供水時要考慮村鎮的環境用水,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總之灌區不僅要擔負起糧食安全,供水安全的重要責任,生態安全也責無旁貸。灌區一期(2010年)的改造目標是在75%的灌溉保證率下,使得灌區12.77萬畝設計灌溉面積得以灌溉,在不超過湖南省水利廳批準的灌區引水許可的條件下,灌區的需水要求得以保證。年后作物種植布局的調整,二期(2020年)的改造目標是使灌區6.74萬畝農田達到90%的設計灌溉保證率。灌區改造后一、二期的灌溉水利用系數可分別達到0.6和0.7。總結水量供需平衡計算分析成果,不同年份的灌區總需水量和農業灌溉需水量成果見表4-26。可見不同概率年份的灌溉引水量均未超過湖南省水利廳批準的灌區引水許可證規定的引用水灌溉定額。4.3.3發展規模××泵站灌區總耕地面積為15.64萬畝,改造發展規模(即設計灌溉面積)為12.77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現狀為0.5,2010水平年為0.6,2020水平年為0.7。在確定改造發展規模時,除了考慮到以上因素外,還充分考慮到由于建設占地和退耕及災毀使耕地減少和通過廢礦區整理復墾開發所補充的耕地量,以及工程便于控制的地域等多種因素。表2-26××泵站灌區不同頻率年份需水量成果表單位:萬m3年型設計水平年總需水量農業灌溉需水量農業灌溉節水量備注50%現狀11538.8410399.8720108794.236568.5820209059.045645.6475%現狀12927.2311788.26201010183.027465.920209812.746399.3495%現狀15617.5514478.58201012837.349169.8202010566.447859.8××泵站灌區在缺水時主要從灌區內蓄水工程放水,灌區進行節水灌溉工程改造,可使灌區6.74萬畝的農田在近期2010年和遠期2020年的灌溉設計保證率分別達到75%和85%(2020年95%)4.3.5近期建設任務近3年內,全力抓好第一期項目的幾大建設重點:(1)完成泵站改造工程建設。(2)完成××灌區干、支渠道輸水系統建設。(3)實施骨干輸水灌溉單元的骨干輸水系統、滲漏嚴重的小水庫以及新建大型塘堰進行防滲處理。(4)加強管理設施建設,建立并完全骨干渠系的量水設施,促進節約用水。農渠進行一般田間工程配套,結合不同地域特點、作物種植條件選擇不同發展的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示范區,在示范區進行高標準田間工程配套。(6)進行高效、特色、節水農業試點。積極推廣節水栽培和耕作技術,穩步推廣水稻節水灌溉技術,在所有的水稻面積中推廣節水灌溉制度。(7)結合灌區水利、農業、土地規劃進行生態區劃,揭示生態區的形成和結構,充分認識區域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對生態地域和生態單元進行合理劃分。并選擇具有代表性單元進行生態灌區建設試點,為生態灌區建設提供保證。近期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賈汪城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礦區煤礦塌陷地復墾中人工濕地系統建設項目。再完成通訊和調控工程;先行和各取水的監控調度,再完成其余骨干工程度監測控制;同步完善調度運行軟件開發,逐步建成灌區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系統,最終集成水資源決策支持系統。4.3.6保障措施為了確保以上八大建設重點順利推進,必須切實抓好三項重大改革。(1)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雙軌道投資體系。不準將過去的欠帳攤入新的水價之中,而增加農民的不合理負擔。原則上灌區骨干工程的續建配套改造由各級政府負責投資;田間工程續建配套由用水戶協商解決,政府給以必要的補助。,通過雙軌制運行,逐步使農業水價趨近成本。使管理單位逐步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單軌制,實現良性循環。(2)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實現現代管理。建立以水資源統一管理為核心的組織保障體系,強化灌區工程管理,以渠系為單元設置管理機構,堅持一條渠道一個管理單位。建立以資產為紐帶動經營管理體系,實現工程管理和資產管理的有機結合。非農業供水經營性資產要與主業分離,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起步時期享有減免稅優惠政策,以體現國家對公益損耗的補償。組建供水責任公司近期主要經營城鄉工業和居民生活供水。通過節水改造和節水技術推廣,擴大非農供水,增強灌區發展后勁。大力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不斷改進管理手段。逐步建立灌溉用水預報和灌溉效果反饋的互反饋管理系統。提高大旱期間對蓄水準確判斷,快速反應和優化調度的能力,提高對災情分布和影響程度的準確分析。探索建立灌區實施保險補償措施和機制,減輕災害給農民群眾帶來的損失。(3)推進水價制度改革,建立灌區效益補償回歸機制。建立有利于灌區工程良性運行及灌區內發展和城市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水費征收制度,逐步實現水費由事業性收費轉向經營性收費過渡,力爭在2010年之前實現農業水費按成本定價,2007年前工業和城鎮生活水費按成本加合理效益定價。歷史、現在和未來都需要××泵站灌區的發展,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建設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項目的實施必將為灌區現代化建設和促進灌區持續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產生輻射效應,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5灌區續建配套與泵站改造工程5.1工程布局5.1.1灌區工程現狀根據地形、地貌、社會經濟以及氣候條件,××泵站灌區以夫夷河為界分為東西兩片。灌區多為梯田、坡土以及一部分小田壟,水利設施薄弱,1964年由當時省水利電力廳設計院規劃組在千瓦,解決3.2萬畝水田灌溉,占灌區水田總面積47.5%。但考慮到當時電力能源及農民負擔問題,這個設計方案于1966年被更改(1966年省水利電力廳設計院、地區、縣水利部門根據群眾要求,進行勘測設計,修建即現在的××水輪泵站、××壩水輪泵了調查測量工作,利用灌區內現有水利設施與泵站相結合,規劃灌溉面積6.74萬畝,并編制設計任務書上報,1970年7月國民經濟計劃會議上,代表們認為這是長藤接瓜,中小結合,提蓄共存的最優方案。故而形成現有灌區規模。然而,泵站通過多年運行,發現存在不少的問題,總的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1、兩處渠首工程大壩基礎均出現不同程度上的漏水情況,當時修建大壩時對基礎處理未采取措施,溢流壩兩端又未建導流墻,因此,大壩溢流量大于左右兩岸泵站出流量,發生較大的回流漩渦,沖刷壩腳基礎,故發生大壩基礎被淘空現象。嚴重危險攔河大壩安全。2、水輪泵機沒有達到設計效率,出力小。泵站剛建成裝機抽水就發現出力小這個問題,但一直沒有找到原因,運行幾十年來,出力只達到設計的45出水流量經實測,總出水流量僅有1.44m3/s。灌區受益面積嚴重減少。目前只有2萬余畝水田旱澇保3、水輪泵機多為淘汰產品。該泵站所采用的水輪泵機在當時還是試制產品,性能沒有可靠數據,省農機研究所對981轉輪的汽蝕系數提出頁沒有通過試驗。原設計981轉輪的汽蝕系數NPSH=2.4,省農機研究所提出NPSH=1.7~1.8,顯然這個差值很大,故安裝高程省農機研究所提出:在4m水頭Hs2.08m,Hs=+0.7m,差值1.38m。因此,該泵站在Hs值變動的情況下,安裝高程也就變動了,施工時,安裝高程為230.9m,后來安裝時,未通過任何計算,就將水輪泵安裝高程提高到232.2m,加高了1.3m。原尾水管施工時為圓錐形,加高部分就做成圓柱形。所以安裝高程太高,機身嚴重汽蝕,轉輪、葉輪嚴重損壞。同時,尾水管未按最優擴散角進行設計,現在出水管直徑為2m,管長2m,其擴散角為33°8′,尾水管能量無法回收,4045%的能量損失掉,不能達到設計效率。4、渠系配套工程不完善。灌區建成后,由于當時資金缺乏,僅對干渠進行三和泥襯砌防滲處理。目前干渠也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老化、倒塌、淤積等現象,末級支渠經常出現無水流現象。輸水效率低。其次,原規劃渠道長度也只有設計的65%。嚴重影響整個工程效益。5、灌區內水庫、山塘標準低、蓄水效果差。灌區內現有水庫山塘由于無資金投入,蓄水量一年比一年少,對泵站提水灌溉的補充作用越來越小。極大的加重了泵站的負擔。6、原有的骨干灌排系統總體布局極不合理,不能保證需水期工農業的用水需求,由于歷史原因和行政區劃的因素,灌區灌排大溝控制范圍內的水利工程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各鄉鎮特別是行政村隨意修建渠系,渠系控制面積從幾十畝到上千畝不等,灌溉保證率低,畝投資高;同時渠系的建設缺乏合理的設計和論證,設計流量普遍偏大,浪費耕水資源;灌溉高峰期,星羅棋布的小溝渠給用水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造成用水管理混亂,無法實施輪灌和計劃用水,灌溉用水難以實現統一調度,人為造成用水緊張,經常出現下游引不到水,而上游大水漫灌,串灌串排的現象,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5.1.2灌區續建配套與泵站改造工程規劃設計5.1.2.1、泵站改造設計①改造方案提水揚程為65m。由于其裝置效率過低且水輪泵已是淘汰產品。為了保證灌區效益,充分利用水資源,本次規劃設計對其進行技術改造設計。具體設計方案為:保留原有16臺水輪泵機,將其技②機組選型設計參數:左岸提水揚程31m;設計單機提水流量0.22m3/s;右岸提水揚程65m;設計單機提水流量0.3m3/s;計算分析結果:根據湘電長沙水泵廠提供的產品性能參數,機組型號初步擬定選用以下泵機。表5-1水泵選型成果表%左岸右岸①改造方案泵機組,提水揚程47m;右岸安裝8臺型號為80-8水輪泵機組,提水揚程為58m。由于其裝置效率過低且水輪泵已是淘汰產品。為了保證灌區效益,充分利用水資源,本次規劃設計對其進行技術改造設計。具體設計方案為:保留原有12臺水輪泵機,將其技②機組選型設計參數:左岸提水揚程47m;設計單機提水流量0.3m3/s;右岸提水揚程58m;設計單機提水流量0.3m3/s;計算分析結果:根據湘電長沙水泵廠提供的產品性能參數,機組型號初步擬定選用以下泵機。表5-2水泵選型成果表%左岸右岸5.2灌區水源工程與總、分干渠5.2.1灌區水源工程灌站、小型水庫、山塘作為削峰補充水源,彌補夫夷河給水量不足。同時,減輕××泵站負擔,降低供水成本。5.2.2灌區總、分干渠5.3灌區渠系與配套建筑物工程5.3.1灌區灌溉渠系規劃××灌區現有的骨干灌排系統總體布局極不合理,不能保證需水期工農業的用水需求,由于歷史原因和行政區劃的因素,灌區灌排大溝控制范圍內的水利工程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各鄉鎮特別是行政村隨意修建渠系,渠系控制面積從幾十畝到上千畝不等,灌溉保證率低,畝投資高;同時渠系的建設缺乏合理的設計和論證,設計流量普遍偏大,浪費耕水資源;灌溉高峰期,星羅棋布的小溝渠給用水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造成用水管理混亂,無法實施輪灌和計劃用水,灌溉用水難以實現統一調度,人為造成用水緊張,經常出現下游引不到水,而上游大水漫灌,串灌串排的現象,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本次規劃將對灌區設施進行改造,對淤積嚴重的河道進行整治,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斗農渠進行防滲襯砌,搞好控制,量水建筑物地配套,保證引地進、排地出、灌得上,便于計劃用水,科學用水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灌溉成本。具體規劃詳見表5-3。5-4,5-5表5-3渠系附建筑物規劃統計表序號總干、分干渠系建筑物規劃建設方式名稱所在渠系長度拆建改造新建一左岸1界上倒虹吸左干改造2橋頭倒虹吸左干改造3下一倒虹吸左干改造右岸1九十亭倒虹吸總干改造2三門倒虹吸總干改造3蘇家倒虹吸總干改造4豹子巖倒虹吸總干改造5兩頭塘渡槽總干雙懸臂式改造6花洲倒虹吸蘇塘分干改造7水西倒虹吸蘇塘分干改造8三角隧洞蘇塘分干改造9千秋倒虹吸高桂分干新建白子山倒虹吸高桂分干改造何家倒虹吸高檀分干改造二左岸1桂竹山隧洞總干改造2玉頭嶺倒虹吸總干改造3劃泉塘渡槽總干簡支梁式改造4莊上倒虹吸總干改造5弄子倒虹吸總干改造6周家倒虹吸弄橡分干改造7肖家沖渡槽弄橡分干簡支梁式改造續表5-3渠系附建筑物規劃統計表序號總干、分干渠系建筑物規劃建設方式名稱所在渠系長度拆建改造新建8石介倒虹吸弄橡分干改造9過垅倒虹吸弄橡分干改造右岸1福興亭渡槽福七分干石拱式改造2菜花倒虹吸福檀分干改造3檀合倒虹吸福檀分干改造4王爺山隧洞福七分干改造5謝家坳隧洞福七分干改造6鳳凰山倒虹吸福七分干改造7孔塘倒虹吸福七分干改造8伍家倒虹吸福七分干改造合計31處表5-4規劃渠道防滲統計表(干、支支渠)序號灌區片總干渠分干渠支渠條數條數條數一235.08553.22543二27.25429.81936.6合計442.33983.03552表5-5規劃渠道防滲統計表(斗、農渠)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