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天津市河西區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天津市河西區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天津市河西區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天津市河西區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津市河西區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46年5月,晉察冀邊區政府發布了一則公告:“本府會部馬匹飼養員己編成運輸大隊,從事生產自力更生。凡規定有專門公馬人員因公外出時,均酌發車馬費。因飼養員已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員,乘馬來本府時,須自帶飼養員喂養,本府概不負責,特此聲明。”晉察冀邊區政府的“公馬改革”主要意義在于A.減少財政開支,改善干群關系 B.發揚民主作風,反對官僚主義C.精簡行政人員,擴充邊區軍隊 D.充實生產人員,發展邊區經濟2.明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進出口商船的登記、納稅、收買舶船帶來的貨物,具體的商務則由“官設牙行與民貿易”。隆慶之后,牙行由純粹的買賣中介成為包銷外國進口商品和本國商品出口貿易的商業團體。牙行的出現A.體現了明朝政府對中外貿易的管控B.推動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繁榮C.反映出傳統閉關鎖國政策逐漸松弛D.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3.某學者認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境內企業出現過三種不同的經營路徑(如下表所示)。由此推知,這一時期中國A.傳統家庭生產經營模式解體加速B.經濟發展帶有明顯的半殖民地色彩C.民族企業照搬了外國的管理模式D.西方企業對華的資本輸出遭到抵制4.對20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歷史新變化的解釋中不確切的一項是A.走向共和政體 B.思想解放潮流 C.社會生活變遷 D.國際地位提升5.1970~1978年英國社會福利支出增長率變化表(單位:%)由上表可知,英國A.經濟狀況制約政策實施 B.逐步向非福利國家轉型C.政府放棄對經濟的干預 D.社會保障對象顯著縮減6.張說(667年-730年)有詩云:“青海和親日,潢星出降時。戎王子婿寵,漢國舅家慈。”文中的“戎王”指的是A.吐蕃贊普 B.匈奴單于 C.鮮卑可汗 D.大食蘇丹7.據記載各國輸入中國的商品,以1913年為100,1921年增至158.9,1922年又增至165.8。導致這兩年輸華商品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洪憲帝制”結束,中國政局趨于穩定B.工人運動勃興,對外國商品需求增加C.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打擊了親日派勢力D.華盛頓會議重申“門戶開放”,列強擴大對華貿易8.1939年底至1940年初,毛澤東先后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和《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毛澤東的這些著作A.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完成 B.堅定了國人抗日必勝信心C.建立在革命實踐基礎之上 D.發展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9.1890年,福建省設立福州織布局。“招集織徒,市購織具,量給伙食,限以三個月學成,領機歸織。數月之后,每徒每月率能織布20余匹……城鄉多仿照辦理,每年約出布40余萬匹,窮民執業,賴以滋生。”這一現象表明當時的福州A.官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 B.紡織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C.雇傭勞動關系已普遍存在 D.列強入侵瓦解了傳統經濟10.蘇州工人、學生及市民三萬余人舉行盛大的慶祝解放大會,京滬鐵路工人們高唱著《東方紅》和《跟著共產黨走》,涌進慶祝的巨流。一個黃包車夫高興得逢人便說:“我拉了二十多年車,沒像今天這樣快活過。往日真不是人過的日子啊!”他們歡慶是因為A.遼沈戰役的勝利 B.平津戰役的勝利C.淮海戰役的勝利 D.渡江戰役的勝利11.玉米在16世紀中期,即明朝傳入中國。據學者研究認為,“玉米傳入中國的途徑分為海路和陸路。陸路又分為兩條:一條由印度、緬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線,另一條經波斯、中亞到甘肅的西北線。海路則經東南沿海省份再傳入到內地。”玉米傳入中國可以反映出A.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況B.奴隸貿易與新航路的開辟如影隨形C.世界重要大洲間都已經有了聯系D.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物資物種交流12.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僅有下層民眾揭竿而起,還有許多原六國的貴族、官吏、豪強投身其中,他們中還有一些人成為起義的領導者。在六國故土上,又出現了人們熟悉的楚、趙、齊等國名稱。這反映出A.人們宗法觀念根深蒂固 B.秦朝統一時機尚不成熟C.郡縣制不利于鞏固統一 D.統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13.《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評論說: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方針是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求同存異”C.“另起爐灶”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14.廣州灣作為法國租借地,在抗戰時期各方政治勢力云集。盡管背景復雜,立場不一,但民眾積極開展和參與各類抗日救亡活動,掲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暴行,聲授前線的抗日將士,救助戰爭難民。由此可見,廣州灣的抗戰A.呈現出不分黨派全民參與的特點 B.得到了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持C.得到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全力配合 D.執行了中共全民族抗戰路線15.漢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綬,有常治所”,由使臣性的監察官,變為常住性的中央派駐地方的監察機構。這一變化A.擴大了刺史監察職權 B.有利于提高監察效率C.廢止了郡國并存制度 D.便于了刺史懲處貪官16.周代實行世官制,但是子孫在繼承父祖職位時要經過王的冊命,受命者也非常看重冊命儀式,往往鑄造青銅器(如鼎、簋、盤等)予以紀念。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觀念的深刻影響 B.周天子權威的削弱C.以德治國思想的傳播 D.青銅鑄造業的發展17.唐代在遇到重大復雜的軍國大事,御前會議和宰相會議難以做出正確判斷時,往往由皇帝指令或宰相請求,召開百官決策會議。據此可知唐代A.決策機制趨于完備 B.政權架構呈現民主性C.政治運行嚴謹高效 D.專制皇權具有開明性18.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對日戰爭宣言》,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同時又強調“不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就不能實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戰爭”。對于上述材料,錯誤的看法是A.中國共產黨開始調整八七會議以來的方針B.中國共產黨不再堅持“工農武裝割據”政策C.《宣言》推動了這一時期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D.反映出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錯的復雜局面19.下列發生于古希臘歷史上“古典時代”的是A.城邦制度形成 B.梭倫改革 C.克利斯提尼改革 D.伯里克利執政20.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冷靜而現實地寫道:“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不需要——也不應該變成一種零和游戲(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損失為代價)。”材料表明A.美國已喪失了經濟大國的地位 B.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C.中國是美國主要的競爭對手 D.美國應該承認中國的地位21.伯里克利說:“一個公民只要有任何長處,他就會受到提攜。“雅典的這種政治理念通過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得以實現,這是保證公民能夠平等參政的兩大重要指施。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抽簽選舉和公職受制保障了政治民主性B.這種理念導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C.雅典公民平等參政權擁有制度性保障D.雅典公民可以擔任民主機構的一切公職22.如圖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云紋漆案,是古人盛放食物的家具,它反映了兩千多年前貴族宴飲進餐時分餐制的生活狀況。后來,考古學家們又在距今約4500年以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些用于飲食的木案,說明當時就已經出現了分餐制。由此可知,分餐制的出現A.說明古人有良好的衛生習慣 B.源于氏族公社共享勞動成果C.體現了長幼有序的禮儀規范 D.反映了貴賤有序的等級觀念23.1902年,夏曾佑在《最新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指出:“種必有名,而吾族之名,則至難定。……至稱漢族,則以始通匈奴得名,稱曰唐族,則以始通海道得名,其實皆朝名,非國名也。”這表明,在晚清知識分子中A.反對王朝統治的呼聲高漲 B.已產生民族國家觀念C.掀起批判傳統文化的思潮 D.開眼看世界成為主流24.理學家強調人對天理自覺追求,具體的修身方法是A.克己復禮 B.重義輕利 C.正心誠意 D.天人感應25.在中國近代史上,英國公使曾說“我們可以在中國北京駐扎軍隊了”,這是因為A.簽訂《南京條約》 B.簽訂《天津條約》C.簽訂《馬關條約》 D.簽訂《辛丑條約》26.《漫長的20世紀》:“1930年代,保護主義到處蔓延,人們放棄了相對穩定貨幣的追求,世界資本主義退到了民族國家經濟及相關帝國的避難所里”。針對此種現象,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措施是A.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B.建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C.在競爭中尋求合作 D.努力發展“混合經濟”27.“雖然現在這一事件已被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但當時清朝政府并沒有認識到這些條約規定的嚴重性。”這一事件指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8.有學者認為,“誰控制了北非、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誰就掌握了地中海這條重要的海上航運線。”下列二戰期間的軍事行動,不能直接佐證該觀點的是A.“火炬”行動 B.阿拉曼戰役 C.敦刻爾克撤退 D.西西里島登陸29.日軍某部《戰斗詳報》載:12月13日(1937年),“根據旅團部命令,俘虜全部殺掉,其方法可以十幾名為一組槍殺。”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盧溝橋事變 B.八一三事變 C.南京大屠殺 D.九一八事變30.蘇格拉底在民主的雅典度過了一生,在戰爭中為雅典而戰,至死服從雅典法律……他堅持認為,民主的目的不是引導非哲學家盡可能行善,而是根據自己的愛好或高尚或卑賤地生活。由此可見,蘇格拉底以死捍衛的是A.自由B.民主C.法治D.平等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初與邊境各民族發生戰爭時,通常派遣大將充任某道行軍大總管,統率調自各地的戰士遠征,戰爭結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為軍鎮,行軍大總管隨即撤銷。隨著軍事形勢的發展,為了避免遠道征調,明確防御責任,在較大地區有統一指揮,臨時性統率遠征的行軍大總管逐漸演變為大軍區的常任最高長官。大致在開元中,所有軍事長官一律稱為節度使。天寶來年共有十個節度使,亦即十大軍區。每一節度使有若干軍、鎮、城,配備定額兵士,發生戰爭時,各節度諸軍或聯合相鄰諸軍就足以防御來侵之敵,不需要中央臨時調發軍力。“邊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邊兵強盛,節度使權重鞏固了邊防,保證了內地的農業生產。但外重內輕的形勢既已形成,最終導致安史之亂。——摘編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唐代大軍區制形成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簡要評價唐代的大軍區制度。32.(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新中國成立后,針對舊的“國民黨的六法全書及其一切反動法律”,作為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的董必武指出“舊的必須徹底粉碎,斷的才能順利成長。”而對既有舊的法律從業人員、他的辦法則是改造,從1949年下半年到1952年上半年有4000多名舊司法人員經過改造,被吸收到司法部門參加工作。在新的法律不能立即制定出來之前,董必武一方面指示“各級司法機關辦案,有綱領、條例、命令、決議等規定的從規定;沒有規定的,照新民主主義的政策辦理。”使得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各層面的運行都做到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1949年至1953年間,他直接“參與和領導制訂的各種法律、法令和條例就達到3000多種”,在1949年到1951年間,相繼成立了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政法干部學校等,逐步創建了一套適合中國當時客觀需要的多層次、多途徑培養各種法律人才的法學教育系統。——摘編自王立《董必武對中國法制的兩大貢獻解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建國初期董必武領導法制建設的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董必武對新中國初期法制建設的貢獻33.材料1846年6月英國廢除《谷物法》,逐步取消了給予殖民地產品的優惠關稅,之后又廢除了《航海條例》,這些措施從總體上降低了外國商品進入殖民地的關稅水平,開放了英國和殖民地的貿易市場。1932年7—8月,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召開了專門討論經濟問題的帝國特別會議,英國和各自治領之間簽訂了一系列雙邊貿易協定。在這些協定中英國答應進入英國市場的自治領商品除20%照章課稅外,其余一律豁免征稅;而自治領也豁免了一系列英國商品的關稅;自治領和殖民地在擬定關稅政策時,要接收英國的建議,對從英國以外的國家輸入商品要征收高額關稅。這就是所謂的帝國特惠制。帝國特惠制建立,使英國商品在自治領市場享有較第三國商品更優越的地位。——摘編自高德步《世界經濟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貿易政策的主要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帝國特惠制”的主要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學生對史料信息的提取與分析能力材料中“1946年5月,晉察冀邊區政府”“結合1946年的背景”抗戰勝利之后解放戰爭初期,明顯是發展邊區經濟的原因,故D項正確;A中改善干群關系材料中沒有體現;B中發揚民主作風材料中沒有體現;精簡行政人員不符合題意,故C錯誤。考點:近代中國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解放戰爭【詳解】2、A【解析】

由材料信息“官設牙行與民貿易”“成為包銷外國進口商品和本國商品出口貿易的商業團體”可以看出明政府設立的牙行主要負責管理對外貿易,這體現了明朝政府對中外貿易的管控,故選A項;政府對中外貿易的嚴格控制不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更說不上繁榮,故排除B項;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的是對外貿易,不能體現反映出傳統閉關鎖國政策逐漸松弛,故C項錯誤;政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政府不利于海外市場的開拓,對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限制作用,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故排除D項。3、B【解析】

中國境內同時出現和存在西方企業管理層級結構、日本企業管理層結構都是受外來侵略影響,同時還存在中國企業的關系網絡,是中國社會傳統的表現,由此體現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半殖民地色彩,故選B;表格內容和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無關,不能說明民族企業照搬外國管理模式,更無法體現對外國資本輸出的抵制,排除ACD。故選B。4、D【解析】

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20世紀第二個十年即從1910到1919年。當時我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低下,故D符合題意;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故A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而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猛烈批判封建正統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故B不符合題意;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推動社會社會生活大變遷,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5、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出現“滯脹”,影響了政府的福利支出,故才有材料各項福利開支大體呈縮減的態勢,故選A項;各項福利開支的縮減,是迫于無奈的現實,而非向非福利國家轉型,排除B項;政府縮小福利開支,并不代表政府放棄了對經濟的干預,故C項錯誤,排除;支出的縮減有可能是福利額度的縮減,不一定是對象的減少,故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6、A【解析】

張說生卒年月說明其生活在初唐,根據“青海和親”“戎王子婿寵,漢國舅家慈”可以判斷,這首詩描述的是唐代與吐蕃地區的和親,因此戎王指的是吐蕃首領,即吐蕃贊普,A正確;匈奴、鮮卑、大食活動范圍不在青海西藏一帶,排除B、C、D。7、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導致1921到1922年輸華商品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一戰結束后,華盛頓會議重申“門戶開放”,列強紛紛卷土重來,擴大了對華經濟侵略,D選項符合題意;“洪憲帝制”結束,中國進入北洋軍閥割據混戰時期,A選項錯誤;1920年代初,工人運動開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不能促進列強對華商品輸出,B選項錯誤;1919年五四運動屬于反帝愛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列強在華的商品輸出,尤其是日本的產品銷量,C選項錯誤。8、C【解析】

1939年底至1940年初,中國共產黨已經經歷過了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正在進行抗戰,毛澤東正是對在對中國革命經驗進行系統總結的基礎上,發表了這些重要著作,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C正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階段性的理論創新過程,不同時期的新理論都可以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構成部分,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以毛澤東思想為例,其最終提出是在中共七大,排除A;這些著作并非宣傳抗日必勝,百團大戰堅定了國人抗戰必勝的信心,排除B;這一時期尚處于革命階段,排除D。9、B【解析】

材料說明清朝的福州織布局通過示范作用引導福州紡織業的發展,取得良好成效,故選B項;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官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排除A項;雇傭關系在紡織業中較為普及,但并不意味著雇傭勞動力普遍存在于各個領域,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涉及傳統經濟瓦解的信息,排除D項。【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城鄉多仿照辦理,每年約出布40余萬匹,窮民執業,賴以滋生”,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10、D【解析】

依據材料“蘇州工人、學生及市民三萬余人舉行盛大的慶祝解放大會,京滬鐵路工人們高唱著《東方紅》和《跟著共產黨走》,涌進慶祝的巨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們歡慶是因為南京解放,和渡江戰役的勝利有關,故D正確;ABC均不符合“蘇州工人、學生及市民三萬余人舉行盛大的慶祝解放大會”,排除。11、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原產美洲的玉米傳入中國可以反映出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物種交流,故D正確;明朝鄭和下西洋是在新航路開辟前,故A錯誤;材料沒有奴隸貿易的信息,故B錯誤;此時澳洲還沒有發現,故C說法錯誤。12、D【解析】

反秦過程中六國舊貴族再次打出故國名稱,說明當時統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正確;材料描述現象與宗法觀念無關,排除A;秦的統一順應歷史潮流,排除B;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C。13、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5年亞非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求同存異”的方針打消了對中國和共產主義持有敵對情緒的有些領導人的顧慮,這符合“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的信息,故B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與緬甸會談時提出的,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項錯誤;“另起爐灶”指的是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屈辱的外交關系,故C項錯誤;“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指的是清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這是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方針。【詳解】14、A【解析】

材料中各方政治勢力及民眾都積極支持抗戰,可見抗戰時期的廣州灣呈現出不分黨派全民參與的特點,A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法國政府大力支持中國抗日,B項排除。C項中“全力配合”在材料中無體現,排除;D項錯在把所有活動都歸結為中共領導,排除。故選A。15、B【解析】

刺史由使臣性的巡察官變為常住性的監察官,有利于刺史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地方政治,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監察,從而有利于提高監察效率,故B正確;材料只是說明了刺史監察形式的變化,不能說明職權擴大,排除A;西漢一直存在郡國并行制,排除C;漢代刺史只有監察權,而沒有懲處權,排除D。故選B。16、A【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天下大宗,具有天下共主的名號,故受命者都很重視天子的冊封,A項符合題意;題干未體現周天子威的削弱,排除B項;材料強調權力來源,未體現以德治國理念,排除C項;鑄造青銅器用于紀念冊命儀式,受命者重視冊命的原因在于宗法觀念的影響而非青銅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17、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唐代在遇到重大事務時需要集體決策,凸顯的是專制皇權下的開明性,D正確;A錯在“完備”,排除;民主性的說法不符合封建專制的史實,B排除;C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D。18、B【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此時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此時中國共產黨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之下,一直堅持“工農武裝割據”的政策,B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故B項符合題意;此時中國共產黨一方面號召全民族聯合起來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同時也強調只有推翻國民黨的統治,才能實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戰爭,這調整了八七會議以來的方針,推動了此時的抗日救亡運動,反映了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錯的復雜局面,故A、C、D三項表述符合史實,但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19、D【解析】

根據所學,古典希臘時期是古希臘的一個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而伯里克利執政時期正處于這一階段,故D項符合題意;城邦制度形成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排除A項;梭倫改革是公元前594年,排除B項;克利斯提尼改革是公元前506年,確立了雅典民主政治,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20、D【解析】

材料“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不需要——也不應該變成一種零和游戲”體現的是基辛格主張中美之間應該互利、雙贏,美國應承認新中國的地位,故D項正確;材料論述的是中美關系的發展,沒有涉及A項內容的表述,排除;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尼克松訪華,B項排除;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21、C【解析】

據材料“……雅典的這種政治理念通過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得以實現,這是保證公民能夠平等參政的兩大重要指施”可知,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是保證公民能夠平等參政的兩大重要指施,這說明雅典公民平等參政權擁有制度性保障,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雅典的這種政治理念通過抽簽選舉和公職受酬得以實現,A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的是雅典政治理念的優越性,而不是“這種理念導致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B與材料不符;伯里克利執政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當時規定初十將軍外的一切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可見D說法錯誤。22、B【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飲食木案體現的分餐制反映了氏族公社群體共享勞動成果的畫面,故B項正確;分餐制與古人衛生意識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分餐制中并未體現長幼與貴賤的禮儀規范和等級秩序,排除CD兩項。故選B。23、B【解析】

依據材料“其實皆朝名,非國名也”來看,晚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已經將國家與民族區分開來,表明晚晴知識分子民族意識覺醒,國家觀念產生。B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國家觀念,反對王朝統治的觀念不符合材料主旨,A錯誤;明末清初已經產生了批判傳統文化的思潮,C錯誤;依據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可知,材料只是夏曾佑一個人的看法,不能反映整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狀況,D錯誤。故選B。24、C【解析】

理學家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凈化,實際上就是“正心誠意”,故C正確;克己復禮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重義輕利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提出的限制暴君的思想,排除D。故選C。25、D【解析】

依據材料中“在中國北京駐扎軍隊”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01年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規定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允許各國駐兵保護,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因此D選項正確。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中并未涉及在北京駐扎軍隊的內容,A選項錯誤;1858年的《天津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但并未涉及在北京駐扎軍隊的內容,B選項錯誤;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其中并未涉及在北京駐扎軍隊的內容,C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26、C【解析】

1930年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各國為轉嫁危機,多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提高關稅,限制外國商品進入,最終使得危機危害加重。戰后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采取在競爭中尋求合作,以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建立,C正確;題干強調的是國際貿易規則,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屬于國內經濟發展特征,排除A;B屬于措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排除;“混合經濟”是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國際貿易規則無關,排除D。27、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侵華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沒有改變;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有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后有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有清末新政。所以答案選A。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侵華給中國帶來的影響28、C【解析】

敦刻爾克撤退,標志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歐洲除英國以外的主要地區落入德國之手,與控制北非、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無關,符合題意,故選C;“火炬”行動即北非登陸計劃,該戰役使盟軍掌握了北非的一些重要戰略基地,從而創造了順利完成北非戰局的有利條件,使西方盟國能夠通過蘇伊士運河從大西洋向印度洋進行海上運輸,A不符合題意,排除;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王國欲占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占有戰略資源豐富的中東的希望破滅,B不符合題意,排除;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不僅在軍事上獲取了直接進攻意大利的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強烈震撼了已經動搖的意大利政府,導致墨索里尼垮臺和意大利投降,為盟軍打開從南部登陸歐洲的大門,D不符合題意,排除。29、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殺,C正確;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A排除;八一三事變是日本侵略上海,B錯誤;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略東北,D錯誤。30、A【解析】

蘇格拉底主張“根據自己的愛好或高尚或卑賤地生活”,強調個人的自由,蘇格拉底以死捍衛的也是個人言論的自由,故A項正確;蘇格拉底死于過度直接民主制的弊端,他批評而非捍衛直接民主制,故B項錯誤;材料主旨與法治和平等無關,故C、D兩項錯誤。故選:A。【點睛】本題考查蘇格拉底,解題的關鍵是“根據自己的愛好或高尚或卑賤地生活”。本題為中檔題,考查蘇格拉底,重視道德,反對追求功利,“美德即知識”。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