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1頁
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2頁
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3頁
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4頁
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哲學家尸佼,就提出了宇宙的概念。當然,這是一個基礎的世界、時空的概念,跟我們現代認知中的宇宙,可能并不是一樣,那么古人心中的宇宙是什么樣的呢?課堂導入課堂導入視頻中提到了哪幾種宇宙觀?還有其他關于宇宙的看法嗎?人類的認識究竟從何而來呢?課程導入

蓋天說是古代漢民族的宇宙學說。認為天圓地方的,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大地邊緣無法吻合。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傘一樣高高懸在大地之上,地的周邊有八根柱子支撐著,天和地的形狀猶如一座頂部為圓穹形的涼亭。共工怒觸不周山和女媧氏煉石補天的神話正是以持這種見解的蓋天說為依據的。課程導入課程導入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課程導入

渾天說是古代漢民族的一種宇宙學說。由于古代漢族人只能在肉眼觀察的基礎上加以豐富的想象,來構想天體的構造。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游”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渾天說認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于“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課程導入課程導入天之包地,地殼之裹黃課程導入

宣夜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按照蓋天、渾天的體系,日月星辰都有一個依靠,或附在天蓋上,隨天蓋一起運動;或附綴在雞蛋殼式的天球上,跟著天球東升西落。而宣夜說主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于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創造了天體漂浮于氣體中的理論,并且在它的進一步發展中認為連天體自身、包括遙遠的恒星和銀河都是由氣體組成。這種十分令人驚異的思想,竟和現代天文學的許多結論一致。課程導入課程導入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課程導入

地心說,地球位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二,每個行星都在一個稱為“本輪”的小圓形軌道上勻速轉動,本輪中心在稱為“均輪”的大圓軌道上繞地球勻速轉動,但地球不是在均輪圓心,而是同圓心有一段距離。三,水星和金星的本輪中心位于地球與太陽的連線上,本輪中心在均輪上一年轉一周,火星、木星、土星到它們各自的本輪中心的直線總是與地球-太陽連線平行,這三顆行星每年繞其本輪中心轉一周。四,恒星都位于被稱為“恒星天”的固體殼層上。日、月、行星除上述運動外,還與“恒星天”一起,每天繞地球轉一周,于是各種天體每天都要東升西落一次。課程導入課程導入課程導入

日心說,也稱為地動說,是關于天體運動的和地心說相對立的學說,它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課程導入課程導入上述關于對宇宙的認識的觀點有何不同?人類的認識究竟從何而來呢?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一、認識與實踐一、認識的含義及類型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主體≠動物人類特有性質≠被動的反映積極的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思考:認識與意識有什么區別?認識與意識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意識屬于唯物論,意識與物質對應;認識屬于認識論,認識與實踐對應。

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2.分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一、認識與實踐

蒿素研制研究團隊研讀中醫古籍,并進行大量的篩選、臨床實驗,說明這些作為豐富、具體、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使科研團隊對此形成的感性認識,能夠為治療瘧疾的藥品命名為青蒿素理性認識的形成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在這些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格及里”的加工制作,從而透過現象,達到對青蒿素本質的認識,對青蒿素作出正確概括,形成理性認識,治療瘧疾的藥品,實現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一、認識與實踐請你概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關系?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一、認識與實踐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二者關系:(1)感性認識是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2)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發展、深化依賴初級階段高級階段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區別是對事物的現象、外部聯系、各個方面的認識是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聯系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②感性認識是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③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一、認識與實踐一、認識與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注意:主體自然界≠主觀世界實踐的性質是直接現實性活動非純主觀思維活動人類社會二、實踐的含義及特征一、認識與實踐實踐有三層含義:①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②實踐是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這以為這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③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中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2.實踐的基本活動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植樹造林、農業生產…(2)變革社會的實踐:階級斗爭、改革…(3)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一、認識與實踐1、猩猩用樹枝勾食螞蟻2、改革開放3、學生上課思考、解答問題4、教師上課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橋6、科學家研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科學實驗活動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實踐的基本形式√√√√判斷:下列活動中哪些是實踐活動一、認識與實踐

在北斗衛星系統自主研發前,我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GPS導航系統,在軍事、經濟等相關領域美國掌握主動權。為了進一步擺脫對美國GPS導航技術的依賴,我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自主研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中國航天專家團隊為北斗衛系統制定了“三步走”發展規劃:從1994年開始發展的試驗系統(第一代系統)為第一步;2004年開始發展的正式系統(第二代系統)又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二步與第三步,2012年完成了戰略任務;2020年雖然新冠疫情來襲,科學家們探索衛星導航的腳步卻沒有因此停止,最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三代系統)于6月23日圓滿完成了部署目標。1、建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這項實踐活動由哪些要素構成?這些要素的共同特點是什么?這說明實踐有什么特點?2、我們國家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發的目的是什么?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3、為什么我們航天專家團隊要制定“三步走”發展規劃?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研發BDSGPS一、認識與實踐3、實踐的特征(1)客觀物質性。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2)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①改造自然:(創造新的物質生活資料)②改造社會:(創造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3)社會歷史性的特點。①社會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②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為了、計劃、戰略、布局、藍圖、規則、意志當時、時間階段、配合、團隊、歷史階段設備、條件、工具、環境認識與實踐一、認識二、實踐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特點:3(客主社)+1(直)含義: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兩個階段: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基本形式:生、社、科4.1.1認識與實踐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被美國逼出來的。1996年臺灣的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臺海局勢緊張,解放軍隨后展開一次大規模軍演,向距離臺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了3枚導彈,以示警告。發射的第一枚導彈準確命中目標,就在所有人為這次成功歡呼的時候,緊接著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導彈突然無法追蹤,最終導致導彈大大偏離了原定的落點范圍。事后的軍事分析表明,是美軍做了手腳,這兩次發射失敗由GPS信號突然中斷造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前世今生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思考1:1996年臺海危機中我國遇到了怎樣情況使我國軍隊陷于被動的局面?從此次恥辱的教訓中我國收獲了一個怎樣意識?這說明了什么?思考2:上個世紀末期,我國在沒技術沒經驗的條件下,有人提出自己自主研發不如購買他國技術,對此你怎么看?注意區別:來源:只有一個——實踐途徑: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依靠自主研發購買他國的技術直接經驗(途徑1)間接經驗(途徑2)實踐(來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前世今生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注: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不是唯一途徑。如:神農嘗百草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前世今生

隨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究技術的逐步提升,人們對北斗全球導航系統功能的認識不斷加深,除了提供位置服務、氣象應用、鐵路、海運、航空和應急救援等服務外,還具備其他系統不具備的功能——短報文通信和位置報告。而且,目前其信息發送能力已經從一次120字提高到1200字,遇到突發情況時將不再需要字斟句酌,并且還具備發送圖片的功能。給人們帶來了大大的驚喜!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圓滿部署不僅在民用領域或是軍事領域都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信息時代的進步就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改變,定位系統也讓人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思考3:隨著深入北斗導航系統的研發,人們對北斗導航系統的功能有了哪些新認識?人們還認識到了北斗還可以發揮哪些方面的作用?是什么力量推動著人們對北斗系統的認識?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改造著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推動著人們去探索研究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由這一認識本身回答。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實踐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人們把認識和實踐的結果對照,相符合,認識就正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思考4:有人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基本功能產生了質疑,覺得它不可能超越美國的GPS,對此你有何看法?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思考5:我國完成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部署,我們實踐的目的就完成了嗎?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注意:認識有正確錯誤之分。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認識可以指導實踐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歸納】(1)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2)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3)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表現側重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無到有”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突出認識的終極意義區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四個方面實戰演練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2、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3、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4、學然后知不足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6、學以致用7、真金不怕火煉8、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9、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10、書到用時方恨少目的檢驗標準來源動力來源目的檢驗標準目的檢驗標準動力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人的實踐活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①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豐富和發展認識。②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針對、立足、基于、按照、根據…(問題、現狀、特點、情況、形勢、影響等)提出、制定、出臺、調整、頒布…(理論、方針、政策、規劃、措施、方案等)。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在…(主題、路線、方針、措施、制度、思想、理論等)指導下,…(事業、活動、實踐等)取得(成就、勝利、發展、前進、成功、失敗…)理解“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課堂框架1.“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短短二十字,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對此詩理解正確的是(

)①詩人能根據實踐需要自覺選擇意識反映的對象②詩人的羈旅之思源于其獨特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③詩中意境是詩人的意識對秋江暮色進行提煉加工的結果④詩人的創作寓情于景,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詳解】①③: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詩人借助景物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說明詩人能根據實踐需要自覺選擇意識反映的對象,詩中意境是詩人的意識對秋江暮色進行提煉加工的結果,①③正確。②:詩人的羈旅之思源于客觀存在,②錯誤。④: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指實踐。詩人的創作(作品)不是實踐活動,④錯誤。故本題選B。B2.2024年3月20日,經過科研人員艱辛攻關的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由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將為正在運行的嫦娥四號和即將開展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及后續國內外月球探測任務等提供中繼通信服務,開展月球環境探測。鵲橋二號中繼星成功發射表明(

)A.建立自在事物的客觀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B.正確反映存在的思維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C.認識指導下的實踐必定能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D.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會受到實踐水平的限制詳解】A:自在事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