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培優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春季聯賽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優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春季聯賽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優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春季聯賽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優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春季聯賽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優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春季聯賽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9-安徽省示范中學培優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春季聯賽試題(含解析)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第Ⅰ卷第1頁至第6頁,第Ⅱ卷第7頁至第8頁。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考生留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在試題卷、答題卡規定的地方填寫自己的姓名、座位號,并仔細核對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中姓名、座位號與本人姓名、座位號是否一樣。答選擇題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必需運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要求字體工整、筆跡清楚。必需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域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考試結束,務必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商代和周初的青銅彝器(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上多刻有表現怪異力氣的饕餮(taotie)、夔(kuí)等古代神獸飾紋,但到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漸漸向生活日用方向發展,飾紋上更多的表現出如宴樂、攻戰、采桑等內容。這反映出()A.神性向人性的回來

B.藝術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C.宗法觀念漸漸淡薄

D.鐵器得到廣泛運用

2.《漢書·張耳傳》載:外黃富家女,與丈夫離異后,自愿嫁給張耳;《朱買臣傳》也載,買臣妻嫌其家貧,主動提出離婚;漢武帝姐平陽公主,守寡后又嫁給衛青,得到漢武帝的支持。這表明,漢代婦女()

A.留意節操觀念

B.婚姻較為自由

C.社會地位很高

D.主見男女同等

3.南朝梁武帝在位時,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制定了包括吉、兇、軍、賓、嘉等五種儒家禮儀制度后,又同樣組織人員編寫了規范人們佛教禮儀的《在家受菩薩戒》。這些做法()

A.減弱了儒學獨尊地位

B.利于儒佛的不斷交融

C.加劇了社會動蕩局面

D.使忠孝觀念漸漸淡薄

4.唐朝政事堂為政府最高機構,凡皇帝吩咐需經政事堂群會面議正式通過方可送尚書省執行,若未加蓋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干脆發出的吩咐,則被認為違法。這表明()

A.古代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B.專制皇權遭到嚴峻減弱C.分權與制衡體制的形成D.宰相擅權現象更加嚴峻從產業角度看,唐代以前城市的文娛活動通常是特權者的享受,但到宋代,伴隨瓦舍等商業氣息極為深厚的消遣設施的出現,消遣業已成為東京、臨安等城市的支柱產業。據此可知,宋代()A.已變更傳統經濟政策B.坊市制度促進消遣業發達C.市民階層不斷興起D.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南方6.下表為唐宋元時期古代人所著的主要地理著作。據此可知()代表作主要內容及價值唐代賈耽的《皇華四達記》對探討古代中中地區至周邊各族及鄰國的交通通線極有參考價值。宋朝趙汝適的《在蕃志》記載了東自日本、西至東京攻非及地中海東岸諸國的風土物產,為探討宋代海外交通和對外關系的重要文獻。元朝汪大淵的《島夷志略》涉及太平平、印度洋洋邊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探討元代的海外貿易、中中關系及這一時期亞亞地區歷史、地理的珍貴資料。A.唐代陸上交通較海上更發達

B.科技進步推動宋元交往擴大C.海外貿易為唐宋元重要收入來源D.唐宋元政府特別重視地理學探討7.明朝永樂年間,內閣諸臣品級只止五品。而宣德年間,正三品禮部侍郎張瑛入內閣后晉升從二品禮部尚書;1454年,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入閣后晉升從一品;1491年,正二品戶部尚書丘浚入閣后晉升從一品。這表明()A.內閣起先參與機務

B.內閣已擁有票擬權

C.內閣地位明顯提高

D.內閣職能不斷完善

8.1801年英國人口已超過8.9百萬,城市人口已占到27.5%,而1825年,中國人口已超4億,但城市人口約占7%。這組數據在肯定程度上能夠表明()

A.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

B.英國經濟總量超過中國

C.鴉片斗爭的最終結局

D.英國城市人口逾越中國

9.有學者認為,同治中興只能算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個較低層次的復興,因為它未能使清王朝復原到足以風光 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主要緣由在于()

A.不諳世界發展潮流

B.拒絕學習西方技術

C.中日甲午斗爭的失敗

D.頑固守舊勢力的阻擾

10.康有為自幼潛心于儒學,后游歷香港和上海,目睹并憧憬西方文明,1883年毅然放棄科舉考試。1891年創辦學校宣揚其維新變法思想,但1893年獲得舉人后又于1895年還前往北京參與會試獲得進士,期間發起“公車上書”。康有為的經驗說明當時國內()

A.科舉制度已不被人重視

B.西方思想廣泛傳播

C.儒家的義利觀念被拋棄

D.社會轉型特別艱難

11.據記載,近代中國紡織公司從1911年的22家增長到1921年的109家,煤產量從1913年的1280萬噸增長到1919年的2010萬噸,鋼產量從1914年的100萬噸增長到1919年的180萬噸。據此可知()

A.近代工業結構日趨合理

B.民主革命新力氣的壯大

C.重化工業快速發展

D.官僚資本擴張快速

12.抗戰時期,美國記者斯坦恩訪問重慶后,把重慶稱為“哀怨之城”和“一場噩夢”,而從延安飛往重慶如同“從中國的一個世界到了另一個世界”。當時延安之所以贏得外國記者們普遍贊譽,主要是因為中國共產黨()

A.代表中國最廣闊人民的根本利益

B.堅決不移推行全面抗戰路途

C.以長久戰贏得抗戰最終成功

D.堅決反對國民黨的獨裁內戰政策

13.1949年11月,中心人民政府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稅務會議,次年1月,中心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關于統一全國稅收的確定》和《全國稅收實施要則》等,規定全國稅收立法權由中心人民政府政務院統一行使,任何地區或部門都不得變更、自定。這些舉措()

A.利于國民經濟復原和發展

B.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C.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斗爭

D.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14.關于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主要沖突的表述,1958年中共八大認為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的沖突。”2017年中共十九大認為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妙生活須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中共對我國社會主要沖突的相識()

A.說明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得到貫徹實施

C.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途

D.都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

15.有學者指出,羅馬法的發展基本上不是依據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獨裁意志的結果,而是主要憑借裁判官的審判實踐和法學家的理論活動,在改造和繼承舊有的法律規范的基礎上而漸漸發展起來的。這反映了羅馬法發展的顯著特點是()

A.敏捷性

B.民主性

C.理論性

D.隨意性

16.克里斯·哈曼在《世界人民的歷史》中說到:當但丁以佛羅倫薩當地方言進行寫作時,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語言還是一種只有少數文化精英才懂的語言———拉丁語。隨著文藝復興席卷整個歐洲,越來越多的作品將希臘語和拉丁語著作譯成日常語言。這一變更()A.否定了基督教會神學統治B.標記著近代民族國家形成C.奠定了宗教改革群眾基礎D.推動了資產階級文化傳播

17.獨立之初的美國民眾由于對于英王和英國議會的憎惡,更從未享受過統一的中心政府所帶來的顯性福利,這使得建立一個主權凌駕于各州之上的中心政府的理論,在18世紀80年頭中期之前無法在美國各州民眾之間形成共識。這說明當時美國()

A.啟蒙思想影響有限

B.邦聯制具有合理性

C.懼怕民主政治體制

D.反聯邦制成為共識

18.圖1為16世紀人們繪制的一些物種圖畫。對此,最合理的歷史說明是()

A.對外溝通促使各國藝術風格發展

B.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觀念更新

C.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的有機統一

D.藝術發展加強了世界各地間聯系

19.下表為1688—1831年英國主要行業收入狀況對比表(單位:萬英鎊)。據此可知,當時英國()農林魚牧業工礦建筑業商業運輸地產房租1688年69369905602501806年75565430405012206頁6年79501171059062206A.農業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B.土地利益優勢日益明顯

C.對外貿易處于世界前列

D.政治變革已經燃眉之急

20.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闡述了解決現存統治秩序的方法不能由任何志向的統治者來確定,只有依據被統治者的利益才能有效地確定。該論述體現了()

A.天賦人權

B.人民主權C.分權制衡D.民主法治1920年,蘇俄兩位經濟學家分別提出了大力發展運用雇傭農業工人的大型農場主經濟和依靠家庭農戶發展農業的兩種方案,最終蘇共中心接受了后者,并于次年起先推行了農村經濟改革。蘇共中心這種選擇,主要基于()A.實現五年安排的須要B.成立人民政權的須要C.奪取革命成功的須要D.鞏固工農聯盟的須要

22.羅斯福擔當美國總統后,面對嚴峻失業問題,開展了美國有史以來大規模的緊急經濟救濟運動,但不久對這種救濟弊端有了醒悟的相識,他說救濟是“一種麻醉,會給人的精神造成一種不行名狀的破壞。”為此,美國政府()A.整頓金融,穩定金融秩序B.復興工業,調整勞資關系

C.調整農業,補貼減耕農夫

D.實行以工代賑,擴大就業

23.有學者指出,二戰后以來,西歐與美國的聯盟關系基本經驗了三個階段:政治軍事上的依靠、自身發展與轉變、爭取同等地位。影響西歐與美國關系演化的主要因素在于()

A.歐洲一體化趨向縱深發展

B.兩極格局和美蘇爭霸

C.廣闊發展中國家不斷崛起

D.經濟全球化深化發展

24.近代某種文藝風格要求以社會分析為核心,以寫實的藝術方式,通過對人物形象及其經驗細致、透徹地描寫來揭示出深刻的社會問題,進而試圖找尋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據此可知,該文藝風格為()

A.古典主義

B.浪漫主義C.現實主義D.現代主義(在此卷上答題無效)絕密★啟用前安徽省示范中學培優聯盟2021年春季聯賽(高二)歷史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25題25分,26題15分,27題12分,共計52分。)(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近代崛起的城市中,上海的發展最引人矚目。盡管在宋元時期已是繁盛的港口,但上海人口規模的快速膨脹是在開埠之后。1843年上海人口僅為51萬,隨著航運貿易及工商業的發展,大批農村人口尤其是江浙農村人口進入上海;浙閩粵等地商幫、冒險家及世界各地人士紛至沓來。1900年上海人口超過100萬,1915年超過200萬,1930年突破300萬,成為當時中國的特大城市。1949年上海解放時,人口達502.9萬。20世紀30年頭的上海己成為能與倫敦、紐約、東京等比肩的世界性大都市。

———陳熙《中國移民運動與城市化探討(1955-1980)》材料二19世紀前期的法國仍是農業國,1846年農村人口約占法國人口總數的75.6%。為生計所迫,農忙季節農夫涌入人手不足的地區做短工,后返回家園。1852年僅為收割而流淌的季節工人已近90萬人。……19世紀中葉后的工業發展給人們供應了新前景,農夫踏進城市,很少有回鄉念頭。蒸汽機、電燈和防水帳篷等新設備的出現,使城市建筑業可終年施工,工人無需按季節返回家園。最初,只有農村中最貧困者流入城市;后來各類人都卷進移民大潮。大量農村人口遷出,使遺留在土地上的人有多于以前的生存空間。19世紀下半葉,土地分散和土地再分割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但土地集中的趨勢正在上升。……新式移民不再是舊式小農思想的因襲者,而是城市觀念攜帶者。———摘編自許平《法國近代農業人口的遷移》

(1)依據材料一及所學學問,歸納近代上海人口快速增加的緣由及影響。(13分)

(2)依據材料二及所學學問,概括法國人口遷移的特點及意義。(12分)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古希臘由于自然地理緣由而形成了小國寡民的社會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產生了一些以雅典為代表實行干脆民主制的城邦,成為后世珍貴的政治文化遺產。雅典民主制的宏大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供應了可供借鑒的珍貴閱歷和深遠的影響。———據張叢墨《古希臘民主對近現代西方代議制的影響》

材料二復旦高校中國探討院張維為教授認為:西方國家的民主局限在政治領域,局限在每四年或五年一次的投票選舉……中國人在探究民主的過程中,有成功的閱歷,也有挫折和教訓……中國民主建設過程中比較成功的一些實踐有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經濟民主、網絡民主……比西方更高更切實,能真正代表最廣闊的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是中國》第57期“這就是民主”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概括近代西方民主繼承發展古希臘民主的表現。(6分)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述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探究民主的過程。(9分)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元朝的政治規模,至世祖,局面已大致穩定,因此起先比較留意政治的規劃。他較能任用漢人,汲取漢化,創立了元帝國的開國規模。元代的制度,一部分襲取漢制,諸如皇位世襲制,中心及地方官制等,接受漢制之處甚多;一部分則保持蒙古舊法。其實蒙古人汲取漢化的看法,并不主動,漢化的程度,也不深厚。世祖自滅宋以后,便慢慢疏斥漢臣,其后諸帝,對漢人更為忌視,因此元室始終未能大規模地接受中國文化和傳統政治思想,也始終未能完全脫離游牧民族的本色。元代的政治,無論其效能或目的,都沒有達到統治漢人的標準,其快速崩潰,自是必定的結果。———據傅樂成《中國通史》依據材料并結合古代中國歷史,試從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或文化溝通與傳播等角度擬出一個論題,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達清楚。)安徽省示范中學培優聯盟2024年春季聯賽高二歷史試卷參考答案23456789101112BBACBCCADBA1415161718192021222324CADBCDBDDAC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計48分。)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先秦時期政治經濟生活。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飾紋變更和青銅器功能的變更,體現出從最初的饕餮紋、夔紋等所表現的尊神事鬼、神性充滿的社會漸漸走向了關注現實、突顯人性,從而充分呈現出這一時期人們思想觀念發展的總趨勢,即由神性向人性的回來,而這一回來則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結果,故選A項。社會進步推動藝術發展,解除B項。C項說法也與史實不符,解除。D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解除。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漢代社會生活。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漢時期婦女結婚離婚都有肯定的自由,故選B項。A項與材料表述相反,解除。材料無法體現出C項,解除。D項說法錯誤,解除。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魏晉思想。自東漢后期,朝代更迭、斗爭不斷,人們忠孝觀念漸漸淡薄,儒家獨尊地位也不斷受到動蕩社會和佛道思想的沖擊。因此,梁武帝建立南梁后,為維護統治的須要,深感禮對治國理政的重要性,著手制定了儒家五禮制度和規范佛教禮儀,這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困難,也體現了這一時期儒佛道思想趨向交融的歷史趨勢,故選B項。A項與材料說法不一樣,解除。C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解除。D項與材料說法相悖,解除。4.【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唐代政治制度。唐朝雖承襲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但唐代更加完善。材料顯示了唐朝的政事堂實行群相議事體制,既防止了某一宰相擅權,也約束了皇權,同時共商國策,能夠集思廣益,防止決策失誤,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組織較為完備,形成分工合作又相互牽制的機制,標記著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成熟,故選A項,解除D項。三省六部制本質上為加強皇權,而不是減弱,解除B項。分權與制衡體制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原則,解除C項。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經濟。材料顯示,與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消遣業更加發達并成為城市經濟的支柱,這與宋代商品經濟旺盛催生了富有繁華的城市休戚相關,而城市經濟發展必然推動市民階層的興起與壯大,從而擴大了消遣消費群體,帶來了城市消遣業的發達,故選C項。材料無法得出宋代變更了重農抑商政策,解除A項。宋代坊市制度已遭到破壞,解除B項。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材料涉及的時空范圍為兩宋時期,另也無法從材料中得出經濟重心南移的結論,解除D項。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科技成就。A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事實上,唐朝海陸交通均特別發達,解除。材料表明宋元時期對外交往范圍比唐朝擴大了許多,這主要得益于宋元時期造船技術的發展和指南針的廣泛應用,故選B項。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解除。上述地理著作皆為私人所著,與政府無關,而且也無法從材料得出政府重視結論,解除D項。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明代內閣制度。內閣參與機務,始于明成祖,解除A項。內閣擁有票擬權,始于明宣宗,解除B項。材料顯示以都察院左都御史、戶部尚書等身份入閣以及入閣成員的官秩相應得到晉升,這表明內閣地位已明顯高于當時的部、院,故選C項。材料沒有說明內閣職能不斷完善,解除D項。8.【答案】C【解析】考查鴉片斗爭。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國城市人口占比較高,這說明英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較快;但當時中國城市人口占比很低,說明當時中國小農經濟占肯定主導地位,鴉片斗爭前夕中英兩國不同的經濟結構和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恰恰突顯了戰前中外歷史發展的巨大差距和清政府所面臨的嚴峻危機,鴉片斗爭中清政府最終失敗說明白腐朽的封建清政府無法戰勝發達的工業英國。故選C項。英國工業革命完成于19世紀中期,同時A項也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B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解除。D項說法錯誤,解除。9.【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同治中興即是洋務運動。19世紀中期,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已然成為世界歷史發展趨勢,但洋務運動最終失敗,主要緣由在于不諳世界歷史發展趨勢,只學習西方器物,而不變更國家政治體制,頑固地恪守封建專制制度,故選A項。B項與史實不符,解除。C項為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記,解除。頑固派阻擾雖是洋務運動失敗緣由之一,但不是主要緣由,解除D項。10.【答案】D【解析】考查維新思想。材料僅僅展示了康有為個人的經驗,不能說明科舉制度已不被人重視,解除A。B項也無法從材料中得出,解除。材料表明康有為既參與科舉考試謀取功名又主見變法救國,與C項說法沖突,解除。近代學問分子勇于擔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這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新的義利觀,儒家的義利觀未被拋棄,解除C項。康有為的個人經驗,恰恰說明白當時學問分子面對近代社會劇變所產生的種種困惑以及艱難地選擇,從而突顯了近代社會轉型特別艱難,故選D項。1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中共成立。材料顯示一戰期間民族資本發展快速,從而壯大了無產階級力氣,這為中共成立供應了階級基礎,故選B項。A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解除。材料只是顯示煤鋼等產量的增長,而且增長速度也較慢,不能得出重化工業快速發展,解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解除。12.【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斗爭。當時中共領導下的延安之所以贏得外國記者們的普遍贊譽,主要緣由在于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闊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贏得廣闊人民的誠心支持和擁護,這也是中共能夠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并發展壯大的根本緣由,故選A項。B、C兩項只是從抗戰路途和政策方面進行了分析,而這些路途和政策則是中共代表最廣闊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詳細體現,均解除。D項屬于解放斗爭時期中共的政策和主見,解除。1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經濟。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的統一稅則等,對于保障中心政府財政收入、穩定經濟、保證革命斗爭的成功、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好轉、促進國民經濟復原和發展等起到了主動作用,故選A項。B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解除,C、D兩項與材料時間不符,均解除。1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A項與材料所表達的信息不完全符合,解除。中共八大關于社會主要沖突的表述是正確的,但后來卻偏離了八大的正確路途,并未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實施,解除B項。中共八大和十九大關于社會主要沖突的表述符合當時中國國情,體現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原則,C項正確。D項也無法從材料中體現,解除。15.【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羅馬法。材料主要強調羅馬法在發展過程中,裁判官的審判實踐、法學家的理論探討以及對舊有發了財的繼承和創新不斷豐富了羅馬法內容,這恰恰說明白羅馬法發展過程中具有顯著的開放性和敏捷性,故選A項。其它三個選項均不符合材料旨意,均排除。16.【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文藝復興。文藝復興載體的變更有利于一般民眾接受、理解文藝復興的新思想,所以說有利于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選D項。材料無法體現基督教神學統治的狀況是否持續,解除A項;這一變更有利于民族國家形成,但不能說明已經形成,解除B項;文字載體的變更跟宗教改革的群眾基礎無關,解除C項。17.【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美國民主政治。A項說法錯誤,解除。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當時美國各州民眾對本地政府的認同和支持已內化為社會傳統和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民眾反對建立一個主權凌駕于各州之上的中心政府,這說明,美國獨立后建立的邦聯制具有肯定的歷史緣由和社會基礎,故選B項。C項說法錯誤,解除。D項說法過于絕對化,材料只是強調民眾的看法,沒有涉及當時美國一些社會精英的看法,解除。18.【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拓。伴隨新航路開拓,原產美洲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等物種不斷傳播了亞洲、歐洲等地,因此,當時人們繪制的這些圖畫恰恰體現了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的有機統一,故選C項。對外溝通雖有利于藝術風格的發展,但材料無法看出16世紀藝術風格的變更,解除A項。B、D兩項說法也同樣無法從材料中得出,解除。19.【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工業革命和議會改革。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到1831年,英國工礦建筑業已大大超過農業部門收入,這表明英國已成為工業化國家,因此,經濟結構變更必定引起社會政治結構變更,在此背景之下,1832年英國進行了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駕馭了議會主導權,故選D項。由數據可以看出,英國傳統的農業部門在國家中經濟地位下降,解除A、B項。C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解除。20.【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啟蒙運動。材料可以看出盧梭認為只有依據被統治者的利益才能解決現存統治秩序,這體現了人民主權或主權在民的思想,故選B項。天賦人權是指人民享有的自由同等等權利是自然給予的,與生俱來的,不行剝奪的,與材料不符,故不選A項;C、D項與材料明顯不符合。2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核心是調整國家和農夫的關系,由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嚴峻挫傷了農夫生產主動性和革命主動性,導致了當時蘇俄嚴峻的政治、經濟危機,加上蘇俄始終是個小農經濟的國家,因此,蘇俄政府接受依靠農戶發展農業的方案,基于歷史和現實考量,而新經濟政策的推行,則調動了農夫生產主動性,促進了農業發展,鞏固了工農聯盟,故選D項。A、B、C三項均于材料事務不符,均解除。2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材料主要強調羅斯福上臺后在社會保障領域中實行的舉措,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羅斯福政府由從前的干脆救濟轉向了間接救濟,即由干脆發放救濟款、物等到通過大辦公共工程來增加就業崗位,故選D項。其它三項均與材料不符,均解除。2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二戰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演化。影響西歐與美國關系不斷演化,主要緣由在于西歐自身,即二戰后西歐由經濟一體化走向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故選A項。其它三項均是影響歐美關系發展的外部客觀因素,均解除。2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近代歐美文學藝術。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屬于現實主義藝術風格。解除其它三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52分,第25題25分,第26題15分,第27題12分。)25.25分【命題立意】本題考查中外人口變遷。旨在考查學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獲得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學問、描述和闡釋事物的實力。【參考答案】(1)緣由:鴉片斗爭后上海的開埠通商;近代工商業發展的推動;鐵路、輪船等近代交通運輸業出現;農村人口的進入和商幫、冒險家、各地人士的涌入;自然災難及社會動蕩;小農經濟的不斷瓦解。(6分,每點2分,任答三點即可。)影響:有利于近代上海工商業的快速發展;有助于城鄉之間的溝通互動;推動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發展;奠定了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地位;給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帶來肯定壓力。(7分,一點得2分,四點得7分。)(2)特點:農業人口流淌規模加大;19世紀前期以季節性移民為主,19世紀中后期趨向于在城市定居;流入城市的人口成分多樣化;19世紀前期為生計所迫而遷移,19世紀中后期為工業發展所吸引。(6分,每點2分)意義:為城市經濟發展供應勞動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