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HNGEA/XXXX—XXXX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范本文件主要規定了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程序、調查評估前期準備、初步調查評估、詳細調查評估、調查評估報告編制、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措施。本文件適用于河南省行政區域內垃圾填埋場的地下水環境狀況的調查評估。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14158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規范(比例尺1:50000)GB/T14848地下水質量標準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6889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T18772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環境監測技術要求GB36600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HJ25.1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25.2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技術導則HJ/T91.2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HJ164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166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493水質樣品的保存和管理技術規定HJ1019地塊土壤和地下水中揮發性有機物采樣技術導則HJ1209工業企業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試行)DZ/T0270地下水監測井建設規范DD2008地下水污染調查技術規范DD2019環境地質調查技術要求(1∶50000)CJJ/T214生活垃圾填埋場防滲土工膜滲漏破損探測技術規程DB41/T1507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規范(1:25000)DB41/T2500地下水監測井洗井、修井技術規范DB41/T2527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工作指南》(環辦土壤函〔2019〕770號)《危險廢物處置場和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技術指南》(環辦便函〔2022〕382號)2HNGEA/XXXX—XXXX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垃圾填埋場指符合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和規范所運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場。3.2包氣帶地面與地下水面之間與大氣相通的,含有氣體的地帶。3.3潛水含水層指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層。3.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埋藏和分布、含水介質和含水構造等條件的總稱。3.5敏感受體指調查范圍內地下水型飲用水源、農業灌溉水井,以及與生活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有水力聯系且可能受潛在污染地下水影響的地表水體。3.6地下水污染人為原因直接導致地下水化學、物理、生活性質改變,使地下水水質惡化的現象。4調查評估程序4.1初步調查評估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污染識別、監測布點、監測井建設、樣品采集和分析測試、調查結果分析與評價、報告編制、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措施等。4.2詳細調查評估主要針對初步調查成果,對污染物超過相關標準的場地,開展防滲排查、污染范圍初步分析。結合水文地質調查開展監測布點、監測井建設、樣品采集和分析測試、詳細調查評估報告分析。結合詳細評估分析情況,可開展健康風險評估和模擬預測評估等,為下階段開展管理、修復治理或風險管控提供依據。5調查評估前期準備5.1調查范圍5.1.1調查范圍根據填埋場占地范圍、所處水文地質單元及地下水污染物可能得遷移距離判定,重點針對垃圾填埋場及周邊1km范圍,原則上不超過垃圾填埋場所處水文地質單元。5.1.2填埋場及周邊區域存在巖溶管道時,調查范圍應至少覆蓋垃圾填埋場地下水側向或下游方向巖溶管道距離填埋場最近的露頭或天窗。5.2收集資料與分析5.2.1收集填埋場勘查設計、建設及運行的相關資料:主要指填埋場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設計文件、竣工環保驗收文件、排污許可證、歷史監測信息、運行記錄等,具體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位置、平面3HNGEA/XXXX—XXXX布置、地表及地下管網布置、設計庫容和使用情況、日處理量、系統構成(防滲襯層系統、雨污分流系統、滲濾液導排系統、地下水導排系統、填埋氣體導排系統、監測系統、封場系統等)及運行情況、填埋物類型、填埋日志、填埋場防滲襯層完整性檢測報告及地下水監測數據、環保違法記錄、突發環境事件及應急處置情況等。5.2.2收集填埋場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填埋場所在區域最小水文地質單元、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水文地質勘察報告,與填埋場擬評估區域地形地貌、地層巖性與厚度、地質構造,含水層的巖性、厚度、分布、滲透性及富水性,地下水的類型、埋藏條件、補給、徑流、排泄、流向、埋深,包氣帶的巖性、厚度等相關資料。5.2.3收集填埋場區域地下水開采與利用資料:包括地下水開采井位置、數量、開采層位、開采量,泉位置、數量、流量等,分類統計工業、農業和生活用地下水水量。收集填埋場周邊地下水環境敏感受體、是否處于生態保護紅線范圍、是否位于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用來辨識填埋場及周邊開發及活動狀況的衛星圖片等。5.2.4從完整性、一致性、可信度、不確定性等方面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資料,識別所收集資料中錯誤、自相矛盾和不合理的信息,篩選不確定或缺失的關鍵信息,在現場踏勘和人員訪談中進行復核和確認。5.3現場踏勘5.3.1調查填埋場區域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周邊環境情況,了解填埋場所處區域水文地質單元和水文地質條件,周邊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5.3.2調查填埋場所在位置、運行狀況、填埋物種類、填埋區防滲情況、滲濾液產生和處理情況,各功能區防滲設施完整情況、現場污染痕跡;現有地下水監測井位置、結構(深度、井徑、實管、濾水管分布)、井管材質、地下水水位、埋深、變幅和水質等。填埋場周邊地下水環境敏感受體的數量、類型、分布等,以及周邊存在的工業企業、礦山開采、危險廢物處置場以及農業污染源等風險源。5.4人員訪談5.4.1對當地生態環境部門、住建和城鄉建設、水利等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熟悉垃圾填埋場建設運營的工作人員,以及周邊居民等開展訪談工作。5.4.2人員訪談主要包括填埋場土地利用歷史、填埋物種類及堆填情況、填埋場是否建設了防滲襯層系統及是否發生過滲濾事故、周邊是否存在風險源、地下水是否曾收到過污染,是否發生過環保投訴事件等。5.5信息整理5.5.1對資料收集、現場踏勘、人員訪談等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匯總,分析三者的一致性及差異性,并應符合資料收集質控要求,填寫基礎信息調查表(附錄A),并上傳至地下水環境管理決策系統平臺。6初步調查評估6.1水文地質調查6.1.1未能從資料收集和現場踏勘中獲取填埋場的水文地質條件(比例尺不低于1:5萬)時,按照GB/T14158、DD2019、DB41/T1507相關技術要求對填埋場區域開展水文地質調查,必要時可開展水文鉆探工作,以明確填埋場所處水文地質單元,主要包括含水層的巖性、厚度、分布、滲透性及富水性,第一含水層與臨近含水層的補給關系,地下水的類型、埋藏條件、補給、徑流、排泄、流向、埋深,包氣4HNGEA/XXXX—XXXX帶的巖性、厚度等。結合資料或調查情況,查明垃圾填埋場所處區域的地質構造、地層巖性等,識別垃圾填埋場滲漏時地下水的可能污染途徑。6.1.2若填埋場周邊存在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應查明所開發地下水的層位、埋深、水質以及開采量等,并明確地下水開采對填埋場區域地下水賦存、徑流、排泄等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6.2污染識別6.2.1基于調查評估前期準備的工作基礎,通過調查結果分析、污染分析和產污環節分析(重點關注防滲層完整性、滲濾液產生和組分特征、滲漏檢測層滲漏量等情況判斷垃圾填埋場疑似污染區,分析梳理場內的產排污環節,特別關注對填埋庫區、調節池、滲濾液收集的盲溝、導流管、收集井、調節池,以及處理設施及中水池等,明確排污方式及排污量、雨污管道布設及污水處理相關設施的運行情況等。結合周邊環境情況,判斷場地外對填埋場有影響的風險源。6.2.2根據填埋垃圾成份、滲濾液成份,地下水例行監測結果、HJ164、HJ1209、GB/T18772等,識別特征污染物。結合周邊環境影響,梳理場地外對填埋場有影響的特征污染物。6.3監測布點原則6.3.1監測點布設以場區為主,優先選擇疑似污染區布點,重點關注滲漏風險較高的區域以及周邊主要環境敏感點,填埋面積較大或自然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應適當增加監測井數量。監測點與填埋場的距離,可根據場地自然環境、地形特點、水文地質特征等因素可適當延長或縮減,并兼顧場區周邊的土地利用情況。6.3.2點位布設方案應明確各監測井的建設深度,監測井濾管底部要低于填埋場下部可能發生滲漏的最低位置。6.3.3注重地下水、土壤和地表水系統調查,填埋場所處地下水區域存在地下水敏感受體或與填埋場地下水存在水力聯系的地表水體時,應布設監測點位。新建監測井應同時布設土壤監測點,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表層樣或柱狀樣采樣點。6.4初步布點位置及數量6.4.1垃圾填埋場原則上至少布設6個監測點位,包括上游對照點、污染擴散監測點、排水井監測點、滲濾液監測點和敏感受體監測點。根據垃圾填埋場所處區域的地形和水文地質條件確定布點位置和數量。6.4.1.1上游對照點:至少布設1個監測點位,設在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流向上游30~50m處。若與垃圾填埋場緊鄰區域存在其他工況企業等潛在風險源,可結合實際情況調整位置,選擇不受潛在風險源影響的區域。6.4.1.1兩側擴散點:平原型垃圾填埋場結合地下水流向,可按照三角型布點方式,在垂直地下水流向的填埋場兩側30~50處各布設1個兩側擴散監測點位,在地下水流向下游30、50m各布設1個下游擴散監測點。山谷型垃圾填埋場結合地下水流向,可按照“T”型布設監測點位,但最靠近垃圾填埋場的點位,距離填埋場邊界不得超過50m。6.4.1.2排水井監測點:如果填埋場設置有地下水導排系統,在地下水排水主管出口處至少布設1個監測點。6.4.1.3滲濾液監測點:至少設置1個監測點,優先布設在存在潛在污染可能最大的位置處。6.4.1.4敏感受體監測點:填埋場下游1km范圍內存在地下水敏感受體時,至少布設1個監測點,可選擇距離最近的1個水源井作為監測點,但要考慮布設在不受其他污染源影響的位置。對于與填埋場地下水存在水力聯系的地表水體,至少設置3個地表水監測斷面,分別布設在地表水體流經填埋場區域的上、下游及地下水排泄區,布設位置按照HJ91.2等相關技術要求設置。布點時盡量避開其他污染源源影響,若地表水該區段可能存在其他污染源影響,可考慮適當增設地表水監測斷面。5HNGEA/XXXX—XXXX6.4.2在西部丘陵、山區的填埋場,結合場地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對于防污性能強且地下水埋深較大時,經專家論證后,可適當減少監測點位的布設數量。6.5監測井建設6.5.1結合前期資料分析篩選地下水監測井,應開展必要的點位編號、成井結構等信息的整理匯總;現有環境監測井的篩選,監測井應在調查監測的區域內,井管材質為鋼管、不銹鋼管、PVC材質,監測井的井壁管、濾水管和沉淀管完好,不得有斷裂、錯位、蝕洞等。井的濾水管底部位置位于多年平均最低水位面以下1m。井內淤積不得超過設計監測層位的濾水管30%以上,或通過洗井清淤后達到以上要求;井的結構、抽水設備和養護措施不影響所關注的地下水成分。對篩選出來的監測井,應根據HJ164附錄B中表B.4《環境監測井基本情況表》要求進行填寫記錄。6.5.2新建監測井建設應遵循一井一設計,一井一編碼,所有監測井統一編碼,建設時應參照HJ164、DZ/T0270等規定執行,建設深度應考慮垃圾滲濾液收集處理設施最低高程、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結構、水位埋深變幅等綜合確定。監測目標層與其他含水層之間須做好止水,監測井濾管不得越層,鉆探深度以淺層地下水為主,且不穿透淺層地下水隔水底板為準。新建監測井建設過程中開展遠程實時視頻監控,并保存照片、視頻等資料,以備后期抽查、審核。監測井設計深度應滿足調查目標要求,洗井應按照DZ/T0270、DB41/T2500等執行。6.5.3地下環境監測井建設包括鉆探施工、下管、填礫、止水、封孔、成井洗井、井臺構筑等,建井過程應按照HJ164等進行記錄和驗收,建設記錄表和驗收記錄表見附錄B。監測井設計、原始記錄、成果資料、竣工報告、驗收資料應整理歸檔。6.6樣品分析測試6.6.1地下水采樣深度依據填埋場水文地質條件及調查獲取的污染源特征進行確定。地下水必測指標按照GB14848常規因子監測、前期監測超標、污染識別確定的其他指標監測。結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驗收報告及排污許可等文件,梳理選擇與垃圾填埋場特征有關的所有指標,監測指標參考見附錄C。6.6.2地表水、滲濾液等樣品的測試指標原則上應參照地下水監測指標,還應包括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土壤樣品的測試指標應包括地下水測試指標中具有土壤污染物分析測試方法的指標。6.6.3地下水、土壤、地表水和滲濾液的監測采樣至少開展1次,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枯、豐水期分別進行采樣,測試方法按照HJ168、HJ1019規定執行。6.7樣品采集、保存、流轉和交接6.7.1地下水樣品采集、檢測、樣品保存與運輸、樣品交接與貯存按照GB18669、HJ164、HJ91.2要求執行。土壤樣品的采集、檢測、樣品保存與運輸、樣品交接與貯存按照HJ25.1、HJ/T166、HJ1019要求實施。地表水樣品的采集、檢測、樣品保存與運輸、樣品交接與貯存按照HJ493、HJ91.2要求執行;滲濾液樣品、滲濾液處理設施排口樣品的采集、檢測、樣品保存與運輸、樣品交接與貯存按照GB16889、GB/T18772、HJ493要求執行。6.8結果分析與評價6.8.1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按照GB/T14848執行,其他未列入GB/T14848的指標,參照GB5749執行。污染評價主要針對地下水水質評價超標的指標開展。土壤評價按照GB36600、GB15618、DB41/T2527執行,滲濾液評價按照GB/T16889執行,對未列入上述標準的指標,可參照國內其他相關標準或國際相關標準進行評價。6.8.2根據評價結果,初步分析垃圾填埋場土壤和地下水可能導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措施建議。6.8.3對地下水特征污染物污染羽超過填埋場邊界范圍,但未采取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措施或已采取措施但未達到管控效果評估要求的填埋場,應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詳細調查和評估。7詳細調查評估6HNGEA/XXXX—XXXX7.1監測布點7.1.1詳細調查的布點原則以查明填埋場地下水污染范圍邊界、污染深度和污染程度為準。7.1.2詳細調查布點前,應參照CJJ/T214對填埋場的高密度聚乙烯膜等人工材料防滲襯層開展防滲排查,檢測是否發生破損滲漏,確定滲濾液滲漏區域和污染范圍。結合歷史監測數據,通過數值模型初步預測填埋場填埋庫區外地下水污染范圍。7.1.3根據地下水初步采樣分析結果,結合地下水流向、污染羽分布和污染物遷移能力,確定詳細調查的地下水采樣點數量,布點位置和布點方式按照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工作指南執行。在初步分析確定的污染范圍基礎上,開展詳細調查布點;布點位置和數量須滿足校核、確定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的要求;宜采用進階式布點、逐步優化的方式,根據采樣檢測結果多次補充布點和校核,直至明確地下水污染邊界和污染程度。在污染范圍內可采用網格式、隨機定點或輻射式等布點方法;對于低滲透性含水層,污染羽布點時采用輻射布點法。7.2測試指標7.2.1地下水監測項目以地下水初步分析采樣確定的特征指標為主。當存在土壤污染時,土壤監測項目按照HJ25.1、HJ25.2執行。7.3監測井建設、樣品采樣7.3.1監測井設計和建設按照6.5要求實施。樣品采集、保存、流轉和檢測按照6.7要求實施。7.4結果分析與評價7.4.1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按照GB/T14848執行,其他未列入GB/T14848的指標,可參照GB5749執行,但需指明檢出組分名稱和檢出值,并開展健康風險評估。7.4.2結果分析與評價按照6.8要求實施。根據地下水監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進一步細化調查區水文地質條件,進一步確定關注污染物種類、濃度(程度)和空間分布。結合評價結果,分析污染原因,查清污染范圍和程度,初步確定疑似泄露點位,分析污染路徑和泄露源強,建立數值模型進行污染擴散趨勢分析,預測對周邊敏感受體的影響程度,編制調查評估報告,分析污染成因并提出是否開展風險評估的優化建議。8調查評估報告編制8.1初步調查評估對填埋場地下水初步調查評估結果開展總結、分析和評價,主要包括填埋場概況、布點采樣測試結果和分析、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結論和建議、附圖附件等,并明確場地是否存在環境污染,給出填埋場地下水水質類別、污染指標、污染風險和污染成因,提出管理優化建議。初步調查評估報告格式可參照附錄D。8.2詳細調查評估對填埋場地下水詳細調查評估結果開展總結、分析和評價,主要包括填埋場概況、初步調查結論、詳細布點采樣測試結果和分析、地下水污染空間分布、結論和建議、附圖附件等,并提出管理優化建議。詳細調查評估報告格式可參照附錄D。9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措施按照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價工作指南、危險廢物處置場和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調查評估技術指南、HJ164、HJ166、HJ1019、HJ91.2、DD2008等,開展資料收集、現場踏勘、監測布點、現場建井、樣品采集、保存與流轉、樣品測試等質控措施。7HNGEA/XXXX—XXXX附錄A(資料性附錄)基礎信息調查表1.基本情況1.1場區名稱1.2所在位置地址: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理坐標:經度地區(市、州、盟)縣(區、市、旗’)鄉(鎮)街(村)緯度1.3運行狀況開始運行時間填埋年限*運行狀態年□正在運行口已封場口正在封場1.4填埋物種類□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其他()1.5填埋容量設計填埋庫容已填埋體積庫底面積*1.6防滲情況填埋場類別底部防滲層邊坡防滲層是否存在導排系統防滲層是否有滲漏*滲漏點數量*(個)□剛性填埋場□柔性填埋場□天然黏土成材料成材料□無防滲□天然黏土□單層人工合成材料□雙層人工合成材料□無防滲滲濾液導排:□是地下水導排:□是□是□否1.7滲濾液處理情滲濾液產生量主要收集設施及底部高程(m)是否存在滲濾液收集處理設施滲濾液處理量滲濾液收集處理設施的防滲措施排放去向□天然黏土□HDPE膜□其他()□綠化用水□達標外排□污水處理廠□其他()8HNGEA/XXXX—XXXX基礎信息調查表(續)2.1含水層特征地下水類型*含水層巖性*地下水埋深(m)*滲透系數(m/d)*按埋藏條件分類:□潛水按含水介質類型分類:□卵石及以上□礫砂、圓礫□粗砂□中砂□細砂□粉砂土及以下口不確定2.2包氣帶特征土層性質包氣帶厚度滲透系數(m/d)保護性蓋層厚度(含水層為巖溶水時填寫)表層巖溶帶發育強度(含水層為巖溶水時填寫)□碎石土口黏性土□其他土層直接覆蓋于灰巖或高滲透率的碎石上:□土層厚度20cm-100cm□土層厚度100cm-150cm□土層厚度>150cm土層覆蓋于低滲透率的地層上,如湖積物、黏土等:□不超過1m的地層上土層厚度0cm-20cm□不超過1m的地層上土層厚度20cm-100cm□超過1m的地層上土層厚度20cm-100cm左右□低滲透率的地層上覆土層厚度超過100cm,或者超過8m的黏土或淤泥,或者非巖溶巖石地層□強烈:最小溶蝕間距(<0.25m),典型溶蝕深度>2m□高度:較近的溶蝕間距(<0.5m),平均溶蝕深度1m-2m□中等:中等溶蝕間距(<1m),平均溶蝕深度0.5m-1m□輕度:較大的溶蝕間距(>2m),平均溶蝕深度小于0.5m□發育不明顯:在基巖上觀察不到表層巖溶的溶蝕發育□發育不清楚:表層巖溶帶不可見或被厚層沉積物所覆蓋2.3補給方式□大氣降水□地表水□含水層間的越流補給□人工補給□其他()2.4排泄方式口徑流排泄□蒸發排泄□含水層間的越流排泄□人工排泄□泉9HNGEA/XXXX—XXXX基礎信息調查表(續)3.敏感受體信息3.1地表水體(河、湖、水庫、水塘)類型名稱方位相對距離(m)地表水體用途地表水水質類別超標指標及倍數□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漁業用水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口景觀娛樂用水區□不確定3.2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水源名稱相對距水源級別水質類別超標指標及倍數服務人口(萬人)實際供水主要開采層位開采層深度是否劃分保護區是否位于水源的保護區和準保護內□縣級及以上口千噸萬人口否□是口否3.3農業灌溉水井*水井位置相對距離(m)主要開采層位開采層深度(m)4.周邊風險源情況風險源類型名稱位置相對距離(m)污染物排放特征因子□工業污染源□礦山開采區口危險廢物處置場口垃圾填埋場口加油站口農業污染源口其他類型5.地下水環境監管情況5.1防滲檢測情況*HNGEA/XXXX—XXXX基礎信息調查表(續)5.2滲漏點信息序號探測區域探測時間探測方法形狀和尺寸經度緯度5.3地下水自行監測情況是否定期開展地下水自行監測*□是□否地下水自行監測井數量*個5.3.1監測井信息序號監測井編號坐標監測井類型相對距離井管材料井深水位埋深水位標高監測指標可利用數量(個)□上游對照點□污染擴散監測點□排水井監測點□鋼管垃圾填埋場1)上游對照點的水質監測頻率是否不少于每月一次□是□否(監測頻率)2)排水井監測點的水質監測頻率是否不少于每周一次□是□否(監測頻率)3)污染擴散監測點的水質監測頻率是否不少于每2周一次□是□否(監測頻率)4)是否開展監督性監測□是□否5)監督性監測頻率□每季度一次(國標要求最低頻率)□每半年一次口每年一次HNGEA/XXXX—XXXX基礎信息調查表(續)5.4自行監測/監督性監測超標情況*地下水自行監測是否有超標口是□否地下水監督性監測是否有超標序號超標指標名稱最大實測濃度(mg/L)超標井編號時間(年月)污染趨勢備注:帶*項為必填信息內審人員:外審人員:1.1場區名稱:全稱,與營業執照名稱一致。1.2所在位置:地址及地理坐標,正門位置的經度、緯度,用度、分、秒表示,秒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示例“119°49′11.00”。1.3運行狀況:開始運行時間:正式投產運營的年份,示例“1999年”;填埋年限:正式投產運營至調查時或封場時(對于已封場的)的運行總時間,以年為單位;運行狀態:按實際運行情況勾選。1.4填埋物種類:填埋物種類,根據相關記錄和人員訪談填寫一項或多項。1.5填埋容量:設計填埋庫容(m2):設計填埋庫容,保留整數;已填埋體積(m2):已完成填埋的填埋區體積,保留整數;庫底面積(m2):填埋區庫底占地面積,保留整數,可參照填埋場設計文件填寫。1.6防滲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填寫一項或多項;滲漏速率:防滲層的滲漏速率,根據GB18598附錄B計算。1.7滲濾液處理情況:根據滲濾液處理情況勾選。2.水文地質條件2.1含水層特征: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勾選或填寫;含水層巖性可參照GB50021的分類勾選;地下水埋深(m):地下水面至地表的高度,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或水文地質勘察報告填寫;滲透系數(m/d):表征巖石透水能力的參數,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或水文地質勘察報告填寫。HNGEA/XXXX—XXXX2.2包氣帶特征: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勾選或填寫。2.3補給方式: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或水文地質勘察報告勾選。2.4排泄方式: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或水文地質勘察報告勾選。3.敏感受體信息3.1地表水體(河、湖、水庫、水塘):類型:從河、湖、水庫、水塘中選填一種或幾種;名稱:所屬行政區水資源管理相關單位給地表水體的命名;方位:與場區的方位,示例“東南”;相對距離(m):與場區邊界的直線距離;地表水體用途:根據地表水環境功能勾選;地表水水質類別:依據GB3838地表水水質評價填寫,示例“Ⅱ類”;超標指標及倍數:依據地表水體水質目標,參照GB3838中的標準限值填寫超標指標名稱及超標倍數,示例“氨氮(2.0)”。3.2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水源名稱:所屬行政區水資源管理相關單位給水源地的命名;相對距離(m):指與場區邊界的直線距離,保留整數;水源級別:根據水源實際供水情況勾選;水質類別:依據GB/T14848地下水水質評價填寫,示例“Ⅱ類”;超標指標及倍數:以GB/T14848中的Ⅲ類標準限值為評價標準,填寫超標指標名稱和超標倍數,示例“氨氮(2.0)”;服務人口(萬人):填寫實際服務的人口數;實際供水量(m2/d):填寫調查時的實際日供水量;主要開采層位:按當地水文地質條件填寫水源供水井的主要開采層位,示例“潛水”、“第一層承壓水”、“第二層承壓水”等;開采層深度(m):主要開采層頂板距離地表的距離;是否劃分保護區:按照實際保護區劃分情況勾選。3.3農業灌溉水井:水井位置:農業灌溉水井所在的村莊,示例“小王莊村”;相對距離(m):指與場區邊界的直線距離,保留整數;主要開采層位:按當地水文地質條件填寫水源供水井的主要開采層位,示例“潛水”、“第一層承壓水”、“第二層承壓水”等;開采層深度(m):主要開采層頂板距離地表的距離。4.周邊其他風險源情況4.1地下水風險源是指可能或已經產生地下水污染物的工業污染源、礦山開采區、危險廢物處置場等,根據實際情況勾選。4.2名稱:與營業執照名稱一致;相對距離(m):與填埋場邊界的直線距離;方位:相對與填埋場中心位置的方位;評估風險源污染特征因子;經度、緯度:用度、分、秒表示,秒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示例“119°49′11.00”。5.地下水環境監管情況5.1防滲檢測情況:根據場區實際情況勾選。5.2滲漏點信息:探測區域:指實施探測的區域,示例“填埋庫區(5m2)”;探測時間:指實際探測時間,示例“2022年1月”;形狀和尺寸(mm):描述防滲層破損的孔洞大致形狀,并給出近似形狀的幾何尺寸,示例“長方形(5×8mm)”;HNGEA/XXXX—XXXX經度、緯度:用度、分、秒表示,秒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示例“119°49′11.00”。5.3地下水自行監測情況:根據場區地下水實際監測情況勾選或填寫;監測井編號:每個監測井單獨填寫一行,編號結構為J+兩位監測井編碼,示例“J01”“J02”等;坐標:監測井經度和緯度,用度、分、秒表示,秒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示例“119°49’11.00”;相對距離(m):指與場區邊界的直線距離,保留整數;井管材料:根據實際監測井井管材料進行勾選;內徑(mm):監測井井管內徑,保留小數點后兩位;井深(m):監測井井底到地表的距離,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水位埋深(m):監測井水面至地表的高度,保留小數點后兩位;水位標高(m):監測井中穩定地下水水位高程,井口地面標高減去水位埋深的高程,保留小數點后兩位;監測指標數量:根據實際監測指標的數量填寫;是否可利用:根據現有監測井篩選要求判斷勾選。5.4自行監測/監督性監測超標情況:地下水自行監測是否有超標:以GB/T14848的Ⅲ/IV類標準限值為評價標準,位于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準保護區的填埋場,以Ⅲ類標準限值評價,其他填埋場以IV類標準限值評價;地下水監督性監測是否有超標:評價標準同地下水自行監測;超標指標名稱:根據實際超標指標名稱填寫;最大實測濃度(mg/L):根據超標指標測試最大濃度填寫;超標井編號:根據5.3.1監測井編號填寫;調查時間(年月):根據實際調查時間填寫,示例“2020年1月”。HNGEA/XXXX—XXXX附錄B(資料性附錄)B.1環境監測井建設記錄表建設日期井號井的位置井口高程地表高程鉆井方法井孔直徑 至mm 至mm井管材料井管聯接型式濾水管形式濾水管尺寸井蓋型式井底封型式濾料型式濾料粒徑濾料層 至mm 至mm粘土封隔層 至mm 至mm保護管 直徑洗井方法 直徑 直徑 直徑說明HNGEA/XXXX—XXXX附錄B(資料性附錄)B.2環境監測井施工驗收記錄表項目名稱施工單位施工負責人施工時間至孔位鉆孔編號成井深度(m)孔口直徑(mm)驗收單位驗收日期驗收項目是否符合要求備注1孔位、孔深是否符合設計要求2孔徑、孔斜是否符合設計要求3巖芯采取率是否符合設計要求4巖性描述是否準備詳細5管材質量是否符合設計要求6過濾器、礫料是否符合設計要求7止水、封孔是否符合設計要求8洗井及抽水試驗是否符合設計要求9水樣采取、化驗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物探測井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班報表是否齊全準確、齊全資料整理是否及時規范施工總結是否滿足要求施工監理質量控制是否嚴格驗收意見驗收方施工方監理方HNGEA/XXXX—XXXX附錄B(資料性附錄)B.3環境監測井設施驗收記錄表項目名稱鉆孔位置鉆孔位置施工日期驗收單位驗收日期序號驗收項目是否符合要求備注1孔口保護裝置孔口防護是否完成2防護設施的選型是否符合當地情況3孔口防護是否符合設計要求4能否滿足自動監測設施安裝5高程測量點設施是否合理6資料是否齊全7質量控制是否滿足要求8資料整理是否滿足要求驗收意見驗收方施工方監理方HNGEA/XXXX—XXXX(資料性附錄)垃圾填埋場測試項目參考序號分類檢測項目檢測因子1地下水41項常規指標pH、氯化物、硫酸鹽、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鐵、錳、銅、鋅、揮發性酚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耗氧量、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氨氮、氟化物、氰化物、汞、砷、硒、鎘、鉻(六價)、鉛、六六六、滴滴涕、p,p’-DDT、六氯苯、三氯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四氯化碳、氯乙烯、氯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肝膽胰外科護理查房:MDT模式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 初中音樂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紅河谷教案
- 工人工資培訓
- 七年級地理上冊 3.3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3 (新版)新人教版
- 九年級英語上冊 Unit 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Section A(3a-3c)教學設計(新版)人教新目標版
-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 3.2.2 山地之國 教學設計
- 六年級體育上冊 講究儀表美教學設計
-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集體備課教案
- 《百分數的應用(四)》(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
- 安徽省銅陵市第十五中學等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聯考試題
- x-y數控工作臺機電系統設計
- 北京中醫藥大學個人自薦信
- 工程交付使用表
- 電子物證專業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公司清算報告計劃工商局版
- 欣賞 牧童短笛
- T∕CADERM 3035-2020 嚴重創傷院內救治流程和規范
- 臍血分血及CIK細胞培養流程
- LNG站、槽車事故案例
- (完整版)螺絲分類命名及編碼
- 水利水電工程畢業設計---水閘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