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天津市靜海區重點中學高考考前提分歷史仿真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天津市靜海區重點中學高考考前提分歷史仿真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天津市靜海區重點中學高考考前提分歷史仿真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天津市靜海區重點中學高考考前提分歷史仿真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天津市靜海區重點中學高考考前提分歷史仿真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天津市靜海區重點中學高考考前提分歷史仿真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尚書.堯典》中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歷代王朝頒行了100余部歷法。中國古代高度重視歷法的主要原因足A.中華民族以農耕為主 B.國家統一需耍C.宜揚“君權神授”思想 D.疆域不斷擴大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內閣更換頻繁,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屆政府中,74屆內閣中至少有一名成員來自前內閣,有40屆內閣一半以上的部長來自前內閣。這一現象A.鞏固了議會權力中心的地位 B.體現了各派政治妥協的特征C.利于維護統治的延續與穩定 D.導致內閣行政權力過度集中3.下表為陜甘寧邊區防疫工作統計表(節選)這些措施反映出當時時間具體措施1938年4月報紙開辟“防疫”專欄,宣傳清潔衛生和防疫常識1940年6月設立衛生處,各縣設置衛生科員,各鄉設衛生委員會1941年印發防疫傳單,舉辦衛生晚會、衛生宣傳周、衛生展覽會等1942年5月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對傳染病進行分類,并規定相應的報告和防治制度A.抗日救亡事業不斷發展 B.陜甘寧邊區疫情日益嚴重C.近代衛生體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壯大4.中國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著儒家經典,宣傳教化;一手高舉法家利劍,厲行專制。”這種帝王的典型始于()A.秦代 B.漢代C.唐代 D.宋代5.古希臘文對歷史的定義是“經過調查研究的紀事”,下列符合這一定義的是A.《荷馬史詩》《歷史》 B.《史記》《歷史》C.《漢穆拉比法典》《史記》 D.《吉爾伽美什》《史通》6.16世紀,西歐各國物價平均上漲2~4倍多。傳統的解釋將其歸因于美洲貴金屬的大量涌進,后來有研究者提出,其重要因素是人口快速增長與氣候惡劣引起歐洲農業歉收,糧食價格飛漲疊加造成的。據此可知,關于西歐物價上漲的認識A.研究者立場不同而形成詫異 B.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C.缺少了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觀察 D.后期學者研究比傳統觀點可信7.2014年4月,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工業博覽會上,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廠商參展。中國以近600家參展商的規模成為東道主德國以外的最大參展國。在展會中“工業4.0”概念受到關注,人們認為,綠色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這反映了A.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 B.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C.第三次工業革命完成 D.工業發展的日新月異8.1930年代,美國漫威和DC兩大漫畫公司成立。至40年代,兩大公司創作了許多有著超級能力的英雄,如超人、美國隊長等,他們匡扶正義、除暴安良,為人們帶來希望,深受美國及世界民眾喜愛。這一現象A.體現了現代主義藝術的流行 B.反映了世界動蕩不安的局面C.表明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心態 D.說明了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9.北朝強調軍功以抗衡貴族,軍功吏治取向成為官僚政治復興的動力和起點。官僚的考選、考課、學校、法律等制度在北朝都有較大發展。南朝寒人掌握政權其實也是通過軍功這一道路。這些措施的出臺A.加劇了此時中國的社會分裂 B.推動了南北方的民族融合C.標志著古代官僚政治的開端 D.加速了門閥士族制度衰落10.馬克思認為,從殖民地源源不斷流入西班牙的大量貴金屬迅速擴散到歐洲,造成金銀貶值,物價上漲,意味著一方面工資和地租跌價,另一方面是工業利潤增多。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資本家階級、資產階級則相應地上升了。馬克思所描述的這一現象在西歐的影響是A.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B.導致世界經濟中心發生轉移C.加速封建制度的解體 D.加劇傳統向近代社會的轉型11.《尚書·洪范》載有“帝賜大禹九疇”等內容。漢代學者通常將“帝”視為天帝,將此解釋為“天帝賜天命于禹”:宋儒則認為“帝”就是“帝堯”(即“堯”),將此解釋為“堯禪王位于禹”的儒家道統典故。這一變化反映出宋儒A.著力構建君主重德文化 B.更加注重張揚歷史傳統C.特別重視皇權合法傳承 D.力圖揭示歷史本來面目12.有人稱俾斯麥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發起人,恩格斯則稱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歐洲力量的均衡B.結束長期的政治分裂C.改變德意志落后狀態D.調整德國與法國關系13.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講述了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天,朋友送給他一件精美的睡袍,為了能使書房中的家具與睡袍相稱,最后他把書房中的家具全部換掉了,但他卻感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狄德羅意在A.指明國家政治要順應民主潮流 B.批判人們對于財富的無限追求C.揭露封建神學束縛了人們精神 D.告誡人們應該理性地對待生活14.下圖為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的一次以拉美、亞洲、非洲國家為主的國際性會議,這次會議召開的背景是A.大國強權政治的威脅B.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C.促進成員國經濟發展D.第三世界國家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15.張世英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指出:“康德所面臨的任務就是要在人權與神權繼續斗爭的同時,使人權進一步從單純因果必然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使人的主體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表明康德強調A.人的理性意識的重要性B.人權和神權的斗爭永恒存在C.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D.理性思想高于天賦人權理論16.英國議會有上議院和下議院之分。1911年,新《議會法》通過,選舉產生的下議院權力擴大,現代議會制度確立;世襲貴族為主的上議院,至今仍然保留對下議院通過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掌握著最高司法權力。這表明英國議會制度A.在傳統與現實之間謀求平衡 B.是對開明專制思想的實踐C.體現出三權分立的政治原則 D.和代議民主的精神相違背17.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德國1960年為1.7%,1970年為2.7%,1980年為3.3%。法國1960年為4.9%,1980年為5.1%,1985年為35%,1990年為3.4%。據此可推知A.國家干預經濟刺激了經濟發展 B.西方社會福利覆蓋面逐步擴大C.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 D.經濟危機導致西歐陷入了困境18.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遺址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0余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水利系統,可以推測當時A.形成了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B.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C.已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 D.農業領域廣泛使用鐵犁牛耕19.下表是歐美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表(100=每個農業男工每年凈生產一千萬卡植物性熱量),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工業革命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 B.英國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C.美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D.西方大國基本實現工業化20.“因信稱義”(唯信仰得救)是路德宗教神學的主要教義,也是他進行宗教改革的基石。這一神學觀點的最重要意義在于A.促進了“新教”的形成與傳播 B.否定了羅馬教廷的權威C.大大簡化了宗教儀式 D.否定了出售贖罪券的合法性21.1937年,美國對日本出口超過28億美元,其中60%是石油(產品)和鋼材。日本侵華戰爭頭三年中消耗燃油約4000萬噸的70%由美國提供,消耗的鋼鐵50%來自從美國的進口。據此可知美國A.全力支持日本侵華戰爭 B.從中日戰爭中牟取利益C.建立美日同盟遏制蘇聯 D.己經擺脫經濟危機困境22.有學者認為,改訂新約運動取消了帝國主義在不平等條約中的一些特權,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關稅自主,收回了一部分法權、租界和租借地,簽訂了近代以來第一批相對平等的新約,是此前歷次收回主權運動成績最大的一次。這場運動的發起者是A.大清政府 B.南京臨時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國民政府23.1887年,英國某雜志刊登了一則梨牌肥皂廣告。在廣告中:一箱肥皂沖上海灘,一名女黑人握著一塊肥皂。廣告標題是“文明的誕生”;廣告底部寫著:“肥皂消耗是衡量財富、文明、健康、人之純潔的標準。”這則廣告可以用來說明A.英國工業品主要銷往非洲市場 B.英國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C.歐洲工業文明開始在非洲傳播 D.工業文明改變了人們的觀念24.有史學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來看,這場戰爭對中國似乎只是一場備受屈辱的悲劇,但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卻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屈辱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們猛醒,發憤圖強,從而揭開中國近代歷史上新的一頁。”他意在強調這場戰爭A.使中國蒙受屈辱 B.成為中國歷史轉折點C.激發了救亡意識 D.引發瓜分中國的狂潮25.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為主體,女神赤著腳,左手拿槍,右手高舉三色旗,領導人們在硝煙彌漫、尸橫遍地的街道上迎風前進。前景是橫七豎八倒在地上的保皇黨人,中景后景是林立如墻的各階層百姓,空中還飄揚看鮮艷的三色旗。據此判斷,該畫作體現的藝術特點是A.鼓吹理性主義,追求嚴謹造型B.關注社會現實,謳歌勞動創造C.強調主觀感情,表現內心世界D.表達絕望情緒,色彩反差強烈26.吠陀經典里的《原人歌》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羅門;彼之雙臂,生剎帝利;彼之雙腿,生吠舍;彼之雙足,生首陀羅”據此可見,婆羅門宣稱種性是A.佛祖安排 B.國王指令 C.神靈旨意 D.人民意愿27.在古希臘,“智慧”一詞原意為“實踐的技藝”,后隨著歷史的演變,詞義逐漸豐富為“熟諳日常事務、能做出健全的判斷、聰明、具有實踐的智慧”。“智慧”詞義的豐富反映出古希臘A.注重勞動實踐 B.理性占據主導 C.強調人的價值 D.民主政治發達28.清代后期所辦廠礦組織形式有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官辦招商集股四種:有些是同一時期的不同企業,有些是同一企業組織形式的演變,如少數“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發展為獨立經營的商辦企業。甲午戰后清政府又放開民間開辦企業。這反映了A.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的程度加深 B.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C.清政府壟斷工業生產的力量衰落 D.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9.宋元以來的理學思想形態中,從人到天,從家到國,從圣到王,即從人文到自然,從倫理到政治,從修養到行為,都有面面俱到的安排,而這些安排都是由“理”所主宰的結果。這體現了宋元以來思想的A.神圣化內涵 B.世俗化趨向 C.一體化特征 D.政治化原則30.“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實現“法令由一統”的政治制度是A.禪讓制B.宗法制C.郡縣制D.分封制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在位期間,仁宗倡導以仁政治國,從停止采買入手。取消了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辦黃金和珍珠的使團。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種公平購買的制度。下令減免賦稅,對于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政治上改組內閣,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顧問顯貴的品位,并要求閣員在他對重要事務作出決定前在密封的奏章中提出意見或建議,大學士親自參加了決策。接著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瑜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他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在思想上,崇尚儒學,褒獎忠孝,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外交上讓精干的軍事將領守衛北方諸前哨以防東蒙古人的入侵,繼續保持與中亞和南洋各國的納貢關系。明仁宗將明朝由開創轉向守成,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1)根據材料,概括明仁宗的改革舉措。(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仁宗改革的積極影響。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救濟政策體系——摘編自范勇《宋代社會救災制度及其對當代社會保障的啟示》材料二晚清以降,出現了嚴重威脅社會安全的流民問題。晚清政府實施了一些救助措施如蠲緩(免征或緩征賦稅)放賑等,但苦于國家財力支絀而貧苦無業之民卻愈養愈多,深感“養民無術”。一些有識之士借鑒西方國家的救濟經驗,意識到中國傳統救濟的弊端在于“有養無教”,并認識到“重教”在社會救濟中的積極意義。當馮桂芬了解到荷蘭設有養貧、教貧二局,極力主張摒棄中國傳統的消極救濟方式,學習西方“養教并重”的積極救濟方式。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門針對從前輕教養的弊端,明確責成地方官紳體察情形,設立工藝所“興養立教”,將“教養并重”推向全國。——摘編自岳宗福《近代中國社會救濟的理念嬗變與立法訴求》(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宋代救災政策的特點及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救災思想的演變及其影響。33.根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玄宗時的禮部尚書沈既濟:“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唐朝杜佑《通典》卷十八材料二: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甚至認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成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沈既濟和顧炎武對科舉制的評價有何不同?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古代中國是農業國,歷代政權的統治基礎是農業的發展,而歷法直接關系到農業播種收獲,故歷代統治者重視歷法,A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也頒布歷法,但是當時的國家并未統一,排除B;“君權神授”觀念在漢代出現,題干中顯示漢代之前就重視歷法,C排除;疆域擴大和重視歷法并無因果聯系,排除D。2、C【解析】

第三共和國時期,前后屆內閣成員的有效承接有助于統治的延續和穩定,C正確;題干未體現議會的權力中心地位,排除A;閣員屬于哪一派別并未明確,因此不能得出政治派別的妥協,排除B;內閣行政權力集中不是四三共和國時期的政治現象,排除D。3、A【解析】

題干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隨著時間的推進在不斷完善,這體現了抗日根據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對抗日救亡事業的支持與配合,反映抗日救亡事業不斷發展,故選A項;材料呈現的是陜甘寧邊區對疫病的預防,并未提及疫情,不能說明疫情日益嚴重,排除B項;近代衛生體系包含醫療、衛生等多個方面,僅從陜甘寧邊區的疫病預防工作無法反映這一體系的成熟,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指的是全民族共同抗日,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4、B【解析】董仲舒改造的漢代儒學屬于“外儒內法”。符合材料“一手捧著儒家經典,宣示教化;一手高舉法家利劍,厲行專制。”B正確;A主張法家思想;C和D都是儒家思想。5、B【解析】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多次實地考察,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歷史》的作者希羅多德曾遍游埃及、兩河流域、黑海北岸,考查民情尋訪歷史遺跡,符合“經過調查研究的紀事”,故答案為B項;《荷馬史詩》相傳是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排除A項;《漢穆拉比法典》不是歷史著作,排除C項;《史通》是唐朝劉知己的史學評論著作,排除D項。6、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傳統的解釋世紀西歐各國物價上漲是因為美洲貴金屬大量涌進,后來的研究證明還有人口快速增長和歐洲農業歉收,糧價飛漲有關,表明人民對西歐物價飛漲的認識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故選B;根據材料可知研究者的立場相同,A錯誤;C在材料未涉及,排除;后期學者和傳統觀點都是物價上漲的認識,D錯誤。7、D【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第三次信息革命方興未艾,還在全球擴散和傳播,綠色工業革命已經悄然到來,這說明工業發展的日新月異,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而材料強調工業發展的日新月異;B選項錯誤,材料的主旨是工業發展日新月異,看不出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C選項錯誤,材料強調第四次工業革命悄然到來,而第三次工業革命還在擴散和傳播,尚未完成。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8、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蕭條和世界大戰使世界動蕩不安,漫畫公司創設的角色恰恰符合人們擺脫混亂和苦難的愿望,故選B。現代主義采用主觀色彩極重的表現法,反對客觀的描寫法,強調主觀隨意的自由聯想,從超級英雄的特點看,其不屬于現代主義藝術的范疇,排除A;二戰后美國才確立其超級大國的地位,這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材料說的是漫畫,而不是電影,故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9、D【解析】

依據所學,南北朝時期盛行門閥制度,貴族政治興盛。依據材料可知,南朝和北朝都強調以軍功抗衡貴族,這就加速了門閥士族制度衰落,故D項正確;此時中國社會的分裂和材料信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和南北方民族融合無關,故B錯誤;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故C項錯誤。10、D【解析】

材料“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資本家階級、資產階級則相應地上升了”所體現的是殖民擴張引起的價格革命,結合所學可知,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劇傳統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故D項正確;此時資本主義正處于萌芽時期,應該是促進資本的原始積累,排除A項;B項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C項包含于D項中,故排除BC項。11、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在儒家的典故中,禪讓的標準是德行,宋儒強調禪讓實則是強調君主德行的重要,此即宋儒道統論的觀點,故選A項;漢代學者和宋儒都是從《尚書》中尋找依據,只是解釋不同而已,故B項錯誤;C項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據材料可知,堯禪位于禹,是儒家建構的一種典故,并不一定更加客觀,排除D項。12、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德意志三次王朝戰爭的目的。德意志統一之前,四分五裂的狀態不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可以結合長期分裂的政治狀態,進而可以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統一的國內市場。B項正確。13、D【解析】

材料中那件睡袍引起狄德羅生活不斷改變,這是生活過于感性化的結果,狄德羅感覺“被脅迫了”,故材料意在告誠人們要理性對待生活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政治問題,且狄德羅的態度不是順應,而是不能盲目追隨,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不是對財富的追求,而是對生活環境不做判斷的改變,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封建神學,更不能說明其對人們精神的束縛,排除C項。14、A【解析】

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新獨立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不結盟運動興起。因此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的背景是大國強權政治的威脅,故答案為A項。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促進成員國經濟發展是不結盟運動前后不同時期的斗爭內容,不是背景,排除B、C項;標志第三世界國家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是這次會議的影響,不是背景,排除D項。【點睛】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針對當時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嚴重對抗殃及廣大中小國家的情況,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9月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的成立是發展中國家走向聯合自強的新開端,在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維護成員國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15、A【解析】

由“使人權……解放出來”“使人的主體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可知,康德強調人的主體性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性,強調人的自我意識,故A正確。“要在人權和神權繼續斗爭”不是康德強調的主旨,排除B;早在理性主義思潮出現之前,人性就已經得到解放,排除C;理性主義和天賦人權均是啟蒙思想家們的主張,兩者強調的角度不同,排除D。16、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時代的發展,英國的下議院權力不斷擴大,世襲的上議院權力縮小,但是保持傳統擁有對下議院通過法案的否決權,表明英國議會在傳統與現實之間謀求平衡,故選A;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不是實踐專制思想,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三權分立的原則,排除C;材料體現代議制中的制衡原則,符合代議民主精神,D錯誤。17、C【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西方國家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較高,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制約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七十年代許多國家經濟進入“滯漲”狀態;80年代以后,許多西方國家開始減少福利開支,國家經濟開始復蘇,故C符合題意;據材料“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保障支出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制約了國家經濟的發展,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社會福利覆蓋面”,B與題意無關;據材料可知,材料強調的是“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D不是材料主旨。18、C【解析】

根據材料“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0余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水利系統”說明在當時生產工具相當簡陋的時代,能根據山勢和生產生活的需要修筑10余條堤壩,表明當時的人們有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故答案為C;材料沒有提到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A錯誤;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取代是在公元前2070年,即距今4100年左右,按照良渚古城存在的時間最晚距今4300年,還應該是原始社會,B錯誤;鐵犁牛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約300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D錯誤。19、A【解析】

根據材料數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后期很多國家都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因此工業化帶動各國農業的機械化,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即工業革命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出口貿易額超過英國,英國逐漸喪失“世界工廠”地位,材料數據只是體現了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無法得出英國失去“世界工廠”地位的結論,B項錯誤;材料數據只是體現了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沒有體現美國國際地位,C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五國農業發展水平指數,沒有體現西方大國的工業化,D項錯誤。20、B【解析】

馬丁·路德提出人的靈魂只要依靠個人虔誠的信仰就可得救,不需要購買贖罪券;每個教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而不是盲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這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所以應選B。21、B【解析】

中日戰爭期間,日本從美國獲取了大量的戰爭物資,說明美國從戰爭中牟取了大量利益,故選B項;結合抗日戰爭的史實可知美國并不是全力支持日本侵華戰爭,排除A;美國對日本的出口主要是為了牟取經濟利益,而不是建立美日同盟以遏制蘇聯,排除C;從材料內容無法反映美國經濟危機的相關信息,排除D。故選B。22、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實行反對蘇聯,親近帝國主義的政策。1927年底,蔣介石發表談話,停止對蘇貿易,驅逐蘇聯僑民,宣布與蘇聯斷交。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為了緩和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制造對外“自主”形象;同時也為擴大稅源,解決內戰軍費,在它建立不久,圍繞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發起了要求帝國主義支持的“改訂新約運動”,因此D選項符合題意,ABC選項排除。23、D【解析】

根據“一名女黑人握著一塊肥皂”“肥皂消耗是衡量財富、文明、健康、人之純潔的標準。”可以看出,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人們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與非洲市場的聯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排除B項;“開始”一詞表述有誤,排除C項。24、C【解析】

根據“屈辱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們猛醒,發憤圖強,從而揭開中國近代歷史上新的一頁”可知,學者強調這場戰爭促進了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激發了國人的救亡意識,故選C;根據“屈辱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們猛醒,發憤圖強,從而揭開中國近代歷史上新的一頁”可知,學者強調的是這場戰爭促進了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激發了國人的救亡意識,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屈辱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們猛醒,發憤圖強,從而揭開中國近代歷史上新的一頁”,聯系所學甲午戰爭的影響分析解答。25、C【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是浪漫主義美術作品,它以法國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為背景,歌頌了民主和自由,熱情鼓勵人們為了爭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爭,強調主觀感情,表現內心世界,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是新古典主義美術的藝術特征;B選項是現實主義繪畫的藝術特征;D選項是現代主義美術的藝術特征。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6、C【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婆羅門認為種姓是根據“太初之世”的“原人”演化而來的,說明種姓體現了神靈的旨意,故選C項;佛祖是佛教的神祇,佛教的出現晚于種姓制度的出現,排除A項;印度的國王屬于剎帝利,所以種姓制度不可能根據國王指令,排除B項;種姓制度不符合人民意愿,故排除D項。27、C【解析】

題干材料強調人在有實踐技能的同時,還強調人的思考、判斷,突出體現人的價值,故C正確;智慧一詞的原意即注重勞動實踐,設問“詞義豐富"不僅限于此,非材料強調重點,排除A;“健全的判斷”能體現理性,但“理性占據主導”說法錯誤,希臘社會并非理性占據主導的社會,排除B;民主指人民按照平等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材料并未體現民主政治,排除D。故選C。28、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清代后期民用企業發展較快,而官辦企業相對衰落,強調的是清政府壟斷工業生產的力量衰落,C正確;洋務運動主要學習的是西方的先進技術,材料未涉及其它方面的學習,A排除;B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排除。故選C。29、C【解析】

理學產生以后,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理”主宰一切,從個人學習、日常行為到國家政治管理和自然萬物等,都要接受天理的安排,這體現了宋元以來思想的一體化特征,C項正確;天理安排世間一切的觀點不能說明宋元思想的“神圣化”,A項錯誤;天理無處不在,管理一切的認識不能說明宋元以來思想的“世俗化”和“政治化趨勢,BD兩項錯誤。30、C【解析】

由材料“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斷出應該是與秦始皇有關,而秦朝統一之后,全面推行郡縣制,故C項正確;A項是原始社會的權力繼承制度,排除;B項是西周時期推行的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權力繼承制度,排除;D項是西周時期實行的地方行政體制,排除。【點睛】“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是關鍵信息。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舉措:停止采買,緊縮財政開支;恤民免稅,與民同利;提高閣權;平冤省獄,撥亂反正;改革科舉;崇尚儒學,以仁治國;對外以防御為主,推行和平外交。(2)影響:節省大量國家開支,減輕百姓負擔,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維系人心,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