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上饒重點中學2025屆高考仿真卷歷史試題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內容。這其實反映了當時A.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 B.農業收成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C.農業生產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D.農業生產已是重要的經濟活動2.下表是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的參會代表情況表,據此可知1787年憲法代表土地投機者高利貸者工商航運者持大量公債者奴隸主人數1424124015A.體現了人民主權B.消除各階層間的矛盾C.宣揚了自由平等D.強調實際的集團利益3.如表是不同史著對“公車上書”的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至四月初八日投遞(上書),則察院以既已用寶,無法挽回,卻不收。”康有為《我史》“其(上)書宗旨則以變法為歸……一言甚激切,大臣惡之,不為代奏。”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執政主和者……于初八日趣將和約蓋用御寶,同人以成事不說,紛紛散去,且有數省份取回知單者,議遂散。”徐勤《南海先生四上書雜記》A.上書內容致使督察院拒收 B.上書目標在當時沒有實現C.督察院拒收致使上書受挫 D.上書時間發生在四月初八4.在古希臘“神人同形同性”的時代,藝術家們都以各種方式留下了自己所鐘愛的“女神”的畫像。這一現象表明古希臘A.民主政治興起 B.商品經濟發達 C.宗教觀念淡薄 D.人文思想活躍5.如圖是1954年的宣傳畫。該作品A.反映了國民經濟正在迅速恢復 B.描繪了人民投身建設的熱情C.說明社會主義工業化全面展開 D.表明女性在建設中貢獻突出6.日本學者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中主張:“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做,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近代中國“汲取歐洲文明”的過程A.受制于多重障礙,順序與此正好相反B.受甲午戰敗的刺激,開始主張“改變政令”C.“變革人心”偏重于實用和形式主義D.“有形的物質”建設從民國時期開始起步7.英國的《谷物法》規定,只有在本國糧價達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單位)80先令時,才許可從國外輸入糧食。而事實上,當時英國多年來糧價從來沒有到過許可從國外輸入糧食的水平。該法案1815年出臺,1846年被廢除。下列關于《谷物法》說法正確的是A.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表現B.其出臺反映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C.其廢除反映自由貿易的要求D.主要體現對農民階級利益的保護8.鴉片戰爭后,以魏源為代表的敏銳的思想家們一面批判為“天朝”依舊作論證的宋學和對國計民生無用的漢學,一面揭起了新學風的旗幟,他們用新奇的目光審視外域世界,寫成了一部部介紹外域史地、風土人情的著作,如蕭令裕的《記英吉利》、林則徐的《四洲志》等。這種現象()A.反映國人學習西方的迫切要求 B.直接引發了中國近代化運動C.沖擊了中國傳統思想觀念 D.揭露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9.以下經濟現象,出現最早的是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C.“依四川法造交子,與現緡并行。”D.“時商賈至京師……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10.秦初,丞相王綰獻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請群臣議。李斯曰:“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則安寧之術也。”秦始皇納其言。下列表述最準確的是A.秦統一之后始行郡縣制B.秦統一后全境推行郡縣制C.戰國時各國采用分封制D.戰國時已普遍推行郡縣制11.為解決糧食收購問題導致的糧食供應的嚴峻形勢,聯共(布)中央從1928年發布指示,嚴厲批評了各地黨、蘇維埃和合作社組織以及黨員個人在糧食收購工作中的懈息和遲緩。為貫徹指示,在各地組織武裝征糧隊,到處搜查,沒收“余糧”,此舉收到了成效。這表明蘇聯A.恢復了戰時共產主義的余糧收集制B.通過集體農莊建設來解決農業問題C.新經濟政策不能滿足經濟建設需要D.工業化進程過快引發經濟結構失衡12.下面是中國近代某一時期的形勢圖。對該形勢圖解讀正確的是,當時中國A.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B.民族意識的初步覺醒C.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形成 D.民主革命的迅速發展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徐悲鴻(1895—1953)浙江宜興人,1918年,被聘為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他主張繼承古代繪畫的優良傳統,吸取西方繪畫中的優秀技法。1919年,徐悲鴻赴巴黎求學,8年后學成回國。從30年代后一直到建國初期,徐悲鴻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少取材于中國傳統古籍如《列子》《史記》《尚書》等,表現出頑強抗爭、追求光明的民族精神。抗戰時期,他一方面不畏旅途奔波,輾轉籌辦畫展為抗戰籌集錢款,歷經九死一生從南洋奔波回國,另一方面又將滿腔愛國熱忱注到畫筆中,畫了很多激勵人們熱愛祖國、抵抗外侵的精品杰作。他以嫻熟的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手法對特定的時空環境進行描寫,表達了深刻的寓意和鮮明的主題,從而成為中國主題性繪畫史上的一個界碑,對于建國后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題性繪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摘編自石晶《藝術家的自我實現與時代擔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徐悲鴻藝術作品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徐悲鴻藝術創作的意義。14.(20分)“她”字背后的故事在西方眾多語言中,區分男女性別的歷史由來已久。以英語為例,表示女性第三人稱單數詞的符號“she”,大約形成于12—13世紀。在東方的中國和日本,表示女性第三人稱單數代詞的“她”和“彼女”(かのじょ),則產生的歷史都很短。“彼女”在日本流行開來不過120年左右的時間,而“她”字在中國的現代認同史,總共也還不到90年。1823年,第一個來華傳教士馬禮遜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語語法書《英國文語凡例傳》里,就已將漢語中沒有字與“She”相對應的困境凸顯了出來,該書譯He、She、It分別為“他男”、“他女”和“他物”。1878年,廣州人郭贊生翻譯出版英文語法著作《文法初階》一書,就在“伊”字的女性專用限定方面,邁出了具有創造性的一步。書中不僅多次自覺地將“伊”與“他”在性別上加以區分使用,明確譯He、Him為“他”,譯She、Her為“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書出版于香港。從1917年起,在《新青年》的編輯圈內部,在怎樣對待西方的第三人稱代詞的性別區分,以及如何翻譯“She”的問題上,表現出了不回避的積極態度和勇敢的創新精神,劉半農等人最早提出了創一個“她”字的建議,并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她”字存廢問題的激烈爭論……。1924年前后,一些重要的文學家、教育家和學者對“她”字的自覺選擇與實踐,產生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影響。如胡適,從1922年起就已經開始使用“她”字,此后兩三年間,雖有時仍然使用“伊”字,但“她”字的使用顯然逐漸增多;魯迅,1924年在小說《祝福》中開始自覺使用“她”字取代“伊”字。雖然,女權運動者對“她”字的政治性抗議還在繼續,如1929年創刊、影響很大的《婦女共鳴》雜志,就始終拒絕使用“她”字,認為該字的構造去掉了“人”字旁,是不把婦女當人看,是對婦女人格的公然侮辱,因而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將堅持把“伊”字使用到底的態度。但也有人認為,“他”、“她”等字,體現了中國文字在文法上更進一步接近嚴密的努力,而人旁女旁原沒有什么重男輕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談不上“有辱女性”。1932年5月,當時的教育部下令全國通行《國音常用字匯》,為“她”字敲下了定音之槌,“她”由知識界的自覺選擇,獲得了官方的首肯。——節選自黃興濤(中國人大史學專家)《“她”字的文化史》問題(1)東西方在女性代詞產生的時代差異上,可能激發你怎樣的歷史聯想?(2)“她”字從無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哪些方面的變化?(3)你如何理解“她”字背后的故事?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商代遇到重大事件必須通過占卜決定。甲骨卜辭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內容,這說明商代重視農業收成,這其實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已是重要的經濟活動,故D正確;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不是材料表達的主旨,故A錯誤;農業收成、農業生產與祭祀活動沒有必然的關系,故BC錯誤。2、D【解析】
從表格中可知參會代表“高利貸者”“持大量公債者”的人數較多,說明1787年憲法代表了利益既得者,D符合題意。表格中數據不能體現出人民主權的特點,A錯誤;顯然1787年憲法不能消除各階層間的矛盾,B錯誤;表格的數據不能說明1787年憲法宣揚了自由平等的思想,C錯誤。3、B【解析】
從材料中的“卻不收”“不為代奏”“議遂散”等信息可知,公車上書的目標在當時沒有實現,故答案為B項;從康有為的記述來看,都察院是以皇帝已在《馬關和約》上蓋璽而拒絕接收,排除A項;從“以變法為歸”“大臣惡之”來看,上書失敗是因清政府反對變法,而不是因為督察院拒收,排除C項;從“于初八日趣將和約蓋用御寶”來看,四月初八“數省份取回知單”,沒有去上書,排除D項。4、D【解析】
材料“藝術家們都以各種方式留下了自己所鐘愛的“女神”的畫像”體現的是對人性的肯定,和人文主義精神萌芽有關,D正確;AB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希臘人的宗教觀念十分強烈,C排除。故選D。5、B【解析】
宣傳畫中的人物象征著群眾代表,群眾表態“我們為參加國家工業化建設而自豪”,這說明我國人民建設工業化國家的熱情高漲,B正確;我國國民經濟恢復在1952年底就已經完成,A排除;C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人物是群眾的代表,并非單指女性,D排除。故選B。6、A【解析】試題分析:據材料可知日本學者主張先學思想,再學政治,最后學器物,而現實中近代中國因為受制于多重因素,學習西方的順序恰好相反,故A項正確;開始主張“改變政令”應是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維新拍,不是甲午戰爭后,故B項錯誤;“變革人心”指的是新文化運動,該運動偏重于實用主義,反對形式主義,故C項錯誤;“有形的物質”指的是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即學器物),這是從洋務運動而非民國開始起步,故D項錯誤。考點: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運動·西學東漸思潮。7、C【解析】
依據題干“規定在英國糧價每夸特低于80先令時,絕對禁止糧食進口.只有在達到這種價格或超出這一價格的情況下,才許可從國外自由輸入糧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19世紀中期,廢除這一法律,而且外國糧食可以自由進入英國。在時間和發展過程來年,反映了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自由貿易,自由經營,自由競爭的要求,得到國家的承認,故C選項正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指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故A選項與史實不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谷物法》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廢除《谷物法》才是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故B選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體現農民階級利益的問題,故D選項錯誤。8、C【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鴉片戰爭后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了解西方,通過著書立作介紹西方,開辟了“睜眼看世界”的新天地,這種開天辟地的思想正是近代開放意識的覺醒,對傳統思想觀念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開眼看世界”,不能反映國人學習西方的迫切要求;B選項中“直接”的表述錯誤,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與材料信息不符;D選項錯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與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9、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出自《國語》,講的是先秦時期已經存在的官營手工業的社會情況,比較其他選項可知,A選項經濟現象出現最早,故A選項正確;“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指的是翻車,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故B選項錯誤;“依四川法造交子,與現緡并行。”指的是交子,四川出現交子最早在北宋時期,故C選項錯誤;“時商賈至京師……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指的是飛錢,飛錢最早出現在隋唐時期,故D選項錯誤。10、B【解析】
材料文字“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則安寧之術也”表明李斯主張實行郡縣制,其主張被秦王采納,在全國實行郡縣制,B正確;郡縣制在秦以前的戰國時期已經存在,排除A;C與材料信息無關,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戰國是否實行郡縣制的信息,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則安寧之術也”,聯系所學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史實分析解答。11、C【解析】
聯共(布)批評地方在糧食收購方面的遲緩,隨后以行政力量強制征糧,收到成效,結合材料時間,可以證明新經濟政策采取的收購形式不能滿足經濟建設需要,選項C正確;1928年政府收購糧食行為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余糧收集制不同,因此不屬于恢復,排除A;通過材料描述可知,這一時期尚未大規模建立集體農莊,而且集體農莊建立的目的是為工業化建設服務,選項B排除;選項D與題無關,排除。12、A【解析】
根據材料“山東”“廊坊”“天津”“八國聯軍入侵”,可知,此圖反映的是義和團反擊八國聯軍侵華的斗爭,中外民族矛盾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故A正確;中國民族意識的初步覺醒是在鴉片戰爭后,不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選項與史實不符,B錯誤;國民革命開始于1924年,選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錯誤;義和團運動屬于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不屬于民主革命的范疇,故D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特點:受中西文化的影響;有強烈的時代特色;運用西方寫實主義手法;主題鮮明,寓意深刻;體現民族精神。原因:曾留學海外接觸大量外國藝術文化;抗戰時期民族精神高漲;徐悲鴻的個人擔當意識與愛國主義思想濃厚。(2)意義:激勵人們熱愛祖國、抵抗外敵;對后世主題性繪畫產生積極影響;樹立了一代藝術家的光輝典范。【解析】
(1)特點:據“主張繼承古代繪畫的優良傳統,吸取西方繪畫中的優秀技法”得出受中西文化的影響;據“畫了很多激勵人們熱愛祖國、抵抗外侵的精品杰作”得出有強烈的時代特色;據“以嫻熟的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手法對特定的時空環境進行描寫,表達了深刻的寓意和鮮明的主題,從而成為中國主題性繪畫史上的一個界碑”得出運用西方寫實主義手法;主題鮮明,寓意深刻;體現民族精神。原因:徐悲鴻藝術作品的特點形成的原因綜合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主要和留學海外接觸大量外國藝術文化;抗戰時期民族精神高漲;徐悲鴻的個人擔當意識與愛國主義思想濃厚等因素有關。(2)據“畫了很多激勵人們熱愛祖國、抵抗外侵的精品杰作。……對于建國后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題性繪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徐悲鴻藝術創作的意義主要表現在激勵人們熱愛祖國、抵抗外敵;對后世主題性繪畫產生積極影響;樹立了一代藝術家的光輝典范。14、“她”字背后的故事(1)水平1:能有史實做依托,進行合理的聯想。如,英語符號“she”,大約形成于12—13世紀,可能與城市復興和自治或大學興起對女性地位提高有關;日本使用“彼女”(かのじょ)和中國出現“她”可能受近代西方文明影響有關;女性代詞產生的時代差異,是東西社會在文明發展程度上的某種差異,或者僅僅是東西方語言文字的使用習慣上的差異。水平2:有史實做依托,言之有理。(按提意相符程度給分)其他答案:(2)水平1:能全面從材料中提取提取信息,歸納完整。如,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漸深入;近代以來婦女地位的逐步提高;近代以來人民思想的逐步解放;近代以來語言文字學的不斷進步;近代以來社會平等意識的不斷追求等。水平2:能全面從材料中提取提取信息,歸納完整。(按提意相符程度給分)其他答案:(3)本大題采用分項評分方法。評分觀察的要素是:觀、對應史實、論述充分、組織。評分項一:觀點水平1:能夠就“她”字背后的故事,與西學東漸對近代中國社會諸多影響建立聯系并提出觀點。觀點參考:“她”字的發明原本是只是為了解決中英翻譯的問題,“她”字背后的故事,并不僅僅局限在純粹的語言范圍之內,更不只是一個單純詞匯的問題。它同時也涉及到微妙的中西文化互動關系,觸及到深刻的現代性實質,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縮影,從而成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社會性別史、文學書寫史和思想史等的研究領域中都不可回避的歷史課題。水平2:從“她”字背后的故事,與西學東漸對近代中國社會某個方面影響建立聯系并提出觀點。(按提意相符程度給分)水平3:無觀點或觀點與情景無關評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炸藥生產自動化設備應用考核試卷
-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新進展
- 二年級數學口算題
- 2-3邏輯運算的電路實現-開關特性
- 九江理工職業學院《中藥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七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第一次在線考試含解析
- 四川大學附中2025年高三綜合題(三)歷史試題(文史類)試題含解析
- 遼寧財貿學院《工程建設監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道路損毀及搶修搶建分級
-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振華校2024-2025學年初三化學試題第一次統練(一模)試題含解析
- 新人面試典型試題及答案
- 2024年云南省煙草專賣局畢業生招聘考試真題
- 電動汽車安全駕駛培訓
- 短視頻平臺對獨立音樂人的影響研究-全面剖析
- 2024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直屬事業單位招聘真題
- 特種設備安全使用操作培訓課件3
- 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解讀(完整版)
- 水磨鉆專項方水磨鉆專項方案
- 2024重慶三峰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吉林銀行總行招聘筆試真題
- 供應鏈管理師考試的終極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