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增加了如下試驗內容:(1)“土的最大承載比試驗”;(2)“干濕循環條件下土的回彈模量試驗”;(3)“凍融循環條件下土的回彈模量試驗”;(4)“土的動態回彈模量試驗”;(5)“鹽漬土的鹽脹試驗”;(6)“鹽漬土的溶陷試驗”;(7)“土的凍脹力2.刪除了如下試驗內容:(1)土的含水率試驗“比重法”;(2)土的密度試驗“電動取土器法”;(3)土的濕化試驗;(4)砂類土的直剪試驗;(5)粗粒土和巨粒土最大干吳立堅(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8號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郵編:100088,毛愛民鄧捷卞曉琳李生汀蔡俊華參加人員:李鵬馮瑞玲柏立懂林達明馮守中韓志杰譚捍華I 1 2 63.1一般規定 63.2巨粒土分類 9 4土樣采集和試樣制備 T0102-2007土樣和試樣制備 5含水率試驗 29T0103-2019烘干法 29T0104-2019酒精燃燒法 31 T0107-1993環刀法 T0111-1993灌砂法 46T0112-1993比重瓶法 46 T0114-1993虹吸筒法 T0115-1993篩分法 58T0116-2007密度計法 T0117-1993移液管法 9界限含水率試驗 T0118-2007液限和塑限聯合測定法 T0170-2007液限碟式儀法 T0119-1993塑限滾搓法 T0120-1993縮限試驗 89Ⅱ T0121-1993收縮試驗 T0122-2019稠度試驗 12標準吸濕含水率試驗 T0172-2019標準吸濕含水率試驗 13毛細管水上升高度試驗 T0128-1993毛細管水上升高度試驗 T0129-1993常水頭滲透試驗 T0130-2007變水頭滲透試驗 T0131-2019擊實試驗 17粗粒土和巨粒土最大干密度試驗 T0133-2019表面振動壓實儀法 T0134-2019承載比(CBR)試驗 T0135-1993杠桿壓力儀法 T0136-1993強度儀法 20干濕循環條件下土的回彈模量試驗 T0192-2019干濕循環條件下土的回彈模量試驗 21凍融循環條件下土的回彈模量試驗 T0193-2019凍融循環條件下土的回彈模量試驗 22動態回彈模量試驗 T0194-2019動態回彈模量試驗 23固結試驗 T0138-2007快速固結試驗 24直接剪切試驗 T0140-2019慢剪試驗 T0141-2019固結快剪試驗 T0142-2019快剪試驗 T0176-2007排水反復直接剪切試驗 25三軸壓縮試驗 ⅢT0144-1993不固結不排水試驗 T0145-1993固結不排水試驗 200 206T0177-2007一個試樣多級加荷試驗 20826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 213T0148-1993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 21327粗粒土直接剪切試驗 218T0178-2007粗粒土直接剪切試驗 218 T0147-1993粗粒土三軸壓縮試驗 2629膨脹性試驗 T0124-1993自由膨脹率試驗 T0125-1993無荷載膨脹率試驗 239T0126-1993有荷載膨脹率試驗 243 248T0139-2019濕陷系數試驗 248 T0174-2019溶濾變形系數試驗 252 31鹽漬土鹽脹與溶陷試驗 258T0195-2019鹽漬土鹽脹試驗 T0196-2019鹽漬土溶陷試驗 T0179-2007凍土密度浮稱法試驗 262T0180-2007凍土密度浮力法試驗 264T0181-2007凍土密度聯合測定法試驗 266T0182-2007凍土密度環刀法試驗 269T0183-2007凍土密度充砂法試驗 270 272T0185-2007凍土導熱系數試驗 276T0186-2007未凍含水率試驗 278 281T0188-2007凍土融化壓縮試驗 284T0189-2019凍脹力試驗 28933化學成分試驗 T0149-1993酸堿度試驗 293T0150-1993燒失量試驗 294T0151-1993有機質含量試驗 T0152-1993易溶鹽試驗待測液的制備 T0153-1993易溶鹽總量的測定—質量法 T0154-1993易溶鹽碳酸根及碳酸氫根的測定 T0155-1993易溶鹽氯根的測定—硝酸銀滴定法 T0158-1993易溶鹽硫酸根的測定—質量法 T0159-1993易溶鹽硫酸根的測定—EDTA間接配位滴定法 T0160-1993易溶鹽鈉和鉀離子的測定—火焰光度法 T0161-1993中溶鹽石膏測定—鹽酸浸提硫酸鋇質量法 T0162-1993難溶鹽碳酸鈣測定—氣量法 T0163-1993陽離子交換量試驗—EDTA—銨鹽快速法 34礦物成分試驗 T0165-1993硅的測定 332T0166-1993倍半氧化物(R?O?)總量的測定 T0168-1993鈣和鎂的測定 附錄A試驗成果分析整理方法 122.1.2孔隙率porosity2.1.3孔隙比voidratio2.1.5級配gradation2.1.6稠度界限consistencylimits(limitsofconsistency)3壓縮試驗所得土孔隙比與有效壓力對數值關系曲線上直線段的斜率。即e—lgp壓縮曲2.1.15抗剪強度shearstrength2.1.16無側限抗壓強度unconfinedcompressionstrength2.1.17鹽脹系數coefficientofsaltexpansion2.1.18溶陷系數coefficientofcollapsibility2.1.19凍脹力frost-heavingforceIp一塑性指數456(2)土的塑性指標:液限(w?)、塑限(wp)和塑性指數(Ip)。(3)土中有機質含量。巨粒組(塊石)卵石(小塊石)礫(角礫)砂粗中細粗中細圖3.1.3粒組劃分圖粉質土礫類土漂石土土圖3.1.4-1土分類總體系7鹽漬土紅黏土3.1.5土顆粒組成特征應以土的級配指標的不均勻系數(Cu)和曲率系數(Cc)表示:不均勻系數Cu反映粒徑分布曲線上的土粒分布范圍,按下式計算:曲率系數Cc反映粒徑分布曲線上的土粒分布形狀,按下式計算:以上兩式中:d10、d30和d60—土的特征粒徑(mm),在土的粒徑分布曲線上,小于該粒徑的土粒質量分別為總土質量的10%、30%、60%。為縱坐標構成。3.1.7土的成分、級配、液限和特殊土等基本代號應按下列規定構成:(1)土的成分代號如表3.1.7所示。(混和)土(粗、細粒土合稱)—SI卵石—Cb(2)土的級配代號:級配良好—W;級配不良—P。(3)土液限高低代號:高液限—H;低液限—L。(4)特殊土代號:黃土—Y;膨脹土—E;紅黏土—R;鹽漬土—St;凍土—Ft;軟土—Sf。3.1.8土類名稱可用一個基本代號表示。當由兩個基本代號構成時,第一個代號表示土的主成分,第二個代號表示副成分(土的液限或土的級配)。當由三個基本代號構成時,第一個代號表示土的主成分,第二個代號表示液限的高低(或8級配的好壞),第三個代號表示土中所含次要成分。土類的名稱和代號見表3.1.8。表3.1.8土類的名稱和代號代號代號代號B黏土質礫高液限黏土卵石級配良好砂小塊石級配不良砂粉土質砂卵石夾土黏土質砂高液限粉土卵石質土級配良好礫級配不良礫3.2巨粒土分類3.2.1巨粒土應按圖3.2.1定名分類。(1)巨粒組質量大于總質量75%的土稱漂(卵)石。(4)巨粒組質量小于或等于總質量15%的土,可扣除巨粒,按粗粒土或細粒土的相應規定分類定名。巨粒含量>50%且≤75%漂石粒巨粒含量>15%且≤50%巨粒含量漂石粒>卵石粒漂石粒漂石粒>卵石粒漂石粒>卵石粒漂石粒B圖3.2.1巨粒土分類體系注:1.巨粒土分類體系中的漂石換成塊石,B換成Ba,即構成相應的塊石分類體系。2.巨粒土分類體系中的卵石換成小塊石,Cb換成Cba,即構成相應的小塊石分類體系。93.2.2漂(卵)石應按下列規定定名:3.2.3漂(卵)石夾土應按下列規定定名:3.2.4漂(卵)石質土應按下列規定定名:(3)如有必要,可按漂(卵)石質土中的礫、砂、細粒土含量定名。3.3粗粒土分類之和大于總土質量50%的土稱粗粒土。和類別以及粗粒組的級配進行分類,分類體系見圖3.3.2。礫(1)礫類土中細粒組質量小于或等于總質量5%的土稱礫,按下列級配指標定名:(2)礫類土中細粒組質量為總質量5%~15%(含15%)的土稱含細粒土礫,記為GF。(3)礫類土中細粒組質量大于總質量的15%,并小于或等于總質量的50%的土稱細粒(2)砂類土中細粒組質量為總質量5%~15%(含15%)的土稱含細粒土砂,記為SF。(3)砂類土中細粒組質量大于總質量的15%,并小于或等于總質量的50%的土稱細粒砂圖3.3.3砂類土分類體系確定。粗砂—粒徑大于0.5mm顆粒大于總質量50%;中砂—粒徑大于0.25mm顆粒大于總質量50%;細砂—粒徑大于0.075mm顆粒大于總質量50%。3.4細粒土分類細粒土細粒土黏質土有機質土含礫(砂)高(低)礫粒<砂粒礫粒≥砂粒礫粒礫粒<砂粒含礫(砂)高(低)高(低)液限高(低)液限高(低)液粉質土(2)細粒土中粗粒組質量為總質量25%~50%(含50%)的土稱含粗粒的粉質土或含圖3.4.3塑性圖3.4.4細粒土應按其在圖3.4.3塑性圖中的位置確定土名稱:(1)當細粒土位于塑性圖A線或A線以上時,按下列規定定名:在B線或B線以右,稱高液限黏土,記為CH;(2)當細粒土位于A線以下時,按下列規定定名:在B線或B線以右,稱高液限粉土,記為MH;在B線以左,I,=4線以下,稱低液限粉土,記為ML。(3)黏土~粉土過渡區(CL~ML)的土可以按相鄰土層的類別考慮定名。(1)當粗粒組中礫粒組質量大于砂粒組質量時,稱含礫細粒土,應在細粒土代號后綴(2)當粗粒組中砂粒組質量大于或等于礫粒組質量時,稱含砂細粒土,應在細粒土代當不能判定時,可采用下列方法:將試樣在105~110℃的烘箱中烘烤。若烘烤24h后(1)位于塑性圖A線或A線以上時:(2)位于塑性圖A線以下:(3)黏土~粉土過渡區(CL~ML)的土可以按相鄰土層的類別考慮定名。鹽漬土名稱氯鹽漬土 注:離子含量以1kg土中離子的毫摩爾數計(mmol/kg)。鹽漬土類型細粒土的平均含鹽量(以質量百分數計)粗粒土通過1mm篩孔土的平均含鹽量(以質量百分數計)弱鹽漬土中鹽漬土強鹽漬土注:離子含量以100g干土內的含鹽總量3.6土的簡易鑒別、分類和描述(1)能搓成小于1mm土條者為塑性高。(2)能搓成1mm~3mm土條而不斷者為塑性中等。(3)能搓成直徑大于3mm的土條即斷裂者為塑性低。半固態時的感和光滑度土在可塑態時軟塑-流塑態時的土類代號低~中灰黑色,粉粒為主,稍3低快~中中低~中快~中中~高中中中中~高強,捻面光滑中~高高~很高高無(1)巨粒土和粗粒土次圓、棱角或次棱角);土顆粒的礦物成分;土的顏色和有機質;細粒土(黏土或粉土);(2)細粒土時土的顏色及有機質;土的濕度(干、濕、很濕或飽和);土的狀態(流動、軟塑、可塑或硬塑);土的塑性(高、中或低);土的代號和名稱。土中巨粒組質量為總質量15%~50%(含50%)時,土占優勢,巨粒部分起骨架作用,部分起充填作用,籠統稱為漂(卵)石質土。巨粒組為總質量的50%~75%(含75%),巨粒雖起主要作用,但土料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為簡化起見,定名為漂(卵)石夾土。漂(卵)石夾土的劃分也基于上述考慮。大,故稱(純)細粒土。(2)土內粗粒組含量為總質量的25%~50%(含50%)時,粗粒已能起部分骨架作用,I,液限OL,%塑性塑性類根據單項指標,也有根據多項指標確定。黃土的分類可根據濕3.6.10單獨的土分類名稱和代號不能反映其原位狀態和某些特殊3.6.11土的描述是工程中利用土或評價土的重要依據,故描述的重點密切結合工程需4土樣采集和試樣制備挖斷筒底土層(或左、右擺動即斷),取出土筒,翻轉削平筒內土清點后可以裝入編織袋內,扎緊袋口,編織袋上寫明編號并拴上所需的加水量;然后將所取土樣平鋪于不吸水的盆內,用噴霧設備噴灑預計的加水量,并充分拌和,然后裝入容器內蓋緊,潤濕一晝夜備用(砂類土浸潤時間可酌情縮短)。1.5測定濕潤土樣不同位置的含水率(至少兩個以上),要求差值滿足含水率測定的允許平行差值。1.6對不同土層的土樣制備混合試樣時,應根據各土層厚度,按比例計算相應質量配合,然后按本試驗1.1~1.4步驟進行擾動土的制備工序。2擾動土樣制備計算2.1按下式計算干土質量:m——風干土質量(或天然土質量)(g);w,——風干含水率(或天然含水率)(%)。2.2按下式計算制備土樣所需加水量:w風干含水率(%);w——土樣所要求的含水率(%)。2.3按下式計算制備擾動土樣所需總土質量:w風干含水率(%)。2.4按下式計算制備擾動土樣應增加的水量:于2%。注清水入箱,水面不宜將試件淹沒(重疊式和框架式飽和器)或和器),以便土中氣體得以排出。約需3d。8.2.3關管夾,開閥門(圖T0102-4),開動抽氣機,抽除缸內及土中氣體,當真空10結果整理10.1按下式計算飽和度:W飽和后的含水率(%)。10.2擾動土試件制備記錄格式如表T0102-1。制備日期備注干密度含水量計算的積干土質量濕土質量增加的土環刀質量環刀土質量濕土質量密度干密度m)5法用法用法用5法驗用天然天然一一法5含水率試驗T0103-2019烘干法2.2天平:稱量200g,感量0.01g;稱量5000g,感量1g。式中:w含水率(%),計算至0.1%。1234盒質量(g)盒+濕土質量(g)盒+干土質量(g)水分質量(g)干土質量(g)含水率(%)平均含水率(%)4.3精度和允許差。本試驗應進行二次平行測定,取其算術平均值,準確至0.1%,允許平行差值應符合表T含水率w(%)允許平行差值(%)5報告5.1土的狀態描述。5.2土的含水率w值。條文說明越是均質的土樣(如充分拌和均勻的土樣),所需的烘干試樣可越少,反之亦然。目前國內外主要土工試驗溫度多數以105~110℃為標準。試樣烘至恒量所需的時間與土2.4其他:滴管、調土刀、稱量盒(可定期調整為恒定質量)等。1目的和適用范圍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細粒土。2儀器設備2.1環刀:內徑6~8cm,高2~5.4cm,壁厚1.5~2.2mm。2.3其他:削土刀、鋼絲鋸、凡士林等。3試驗步驟3.1按工程需要取原狀土或制備所需狀態的擾動土樣,整平兩端,環刀內壁涂一薄層凡士林,刀口向下放在土樣上。3.2用削土刀或鋼絲鋸將土樣上部削成略大于環刀直徑的土柱,然后將環刀垂直下壓,邊壓邊削,至土樣伸出環刀上部為止。削去兩端余土,使與環刀口面齊平,并用剩余土樣測定含水率。4結果整理4.1按下列公式計算濕密度及干密度:V——環刀體積(cm3);4.2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07-1。表T0107-1密度試驗記錄(環刀法)23環刀號123456環刀容積(cm3)環刀質量(g)土+環刀質量(g)土樣質量(g)濕密度(g/cm3)干密度(g/cm3)平均干密度(g/cm3)4結果整理Pn——石蠟密度,應事先實測,準確至0.01g/cm3;一般可采用0.92g/cm3;含水率(%)。4.2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09-1。編號(g)件水中溫度水的密度件體積蠟體積備注0密度355平均土樣編號A平均濕密度(g/cm3)平均含水率(%)平均干密度(g/cm3)4.3精度和允許差同本規程T0107試驗。5報告條文說明3蠟封試樣在水中的質量,系指試樣在水中的重力與浮力之差;蠟封試樣的質量和蠟封試樣在純水中的質量之差,與純水在t℃時的密度的比值,即為蠟封試樣的體積;當再減度的近似值0.92g/cm3,進行計算。測定石蠟的密度,根據“阿基米德原理”,采用靜水力學2.4電子秤:稱量50kg,感量5g。試樣最大粒徑(mm)試坑尺寸直徑(mm)深度(mm)層厚在往薄膜形成的袋內注水時,牽住薄膜的某一部位,一邊拉松,一邊注水,以使薄膜與坑壁間的空氣得以排出,從而提高薄膜與坑壁的密貼程度。3.6記錄儲水筒內初始水位高度,擰開儲水筒的注水開關,將水緩緩注入塑料薄膜中。當水面接近環套的上邊緣時,將水流調小,直至水面與環套上邊緣齊平時關閉注水管,持續3~5min,記錄儲水筒內水位高度。4結果整理4.1細粒與石料應分開測定含水率,按下式求出整體的含水率:式中:w——整體含水率,計算至0.1%;w,——細粒土部分的含水率(%);w石料部分的含水率(%);Pr細粒料的干質量與全部材料干質量之比。細粒料與石塊的劃分以粒徑60mm為界。4.2按下式計算座板部分的容積:V?=(h?-h?)AA儲水筒斷面積(cm2);h儲水筒內初始水位高度(cm);h儲水筒內注水終了時水位高度(cm)。4.3按下式計算試坑容積:Vp=(H?-H?)A-V(TH儲水筒內初始水位高度(cm);H,儲水筒內注水終了時水位高度(cm);A儲水筒斷面積(cm2);V座板部分的容積(cm3)。4.4按下式計算試樣濕密度及干密度:表T0110-2灌水法密度試驗記錄工程名稱土樣編號試坑深度m校核者試樣最大粒徑mm試驗日期12高度高度儲水筒斷面積座板部分的容積試坑注水前儲水筒水位高度試坑注水后儲水筒水位高度試坑容積試樣濕密度之比試樣干密度度為150~200mm。關開2.4玻璃板:邊長約500mm的方形板。2.5充電式天平:稱量15kg,感量1g;天平:稱量10標定罐的容積);然后關上開關,稱取灌砂筒和筒內砂的質量m?,準確至1g。3.1.3將灌砂筒放在玻璃板上,打開開關,讓砂流出,直到筒內砂不再下流時,關上開3.1.4收集并稱量留在玻璃板上的砂或稱量筒內的砂,準確至1g。玻璃板上的砂就是3.2確定量砂的密度3.2.1用水確定標定罐的容積V。(1)將空罐放在電子秤上,使罐的上口處于水平位置,讀記罐質量m,,準確至1g。(2)向標定罐中灌水,注意不要將水弄到電子秤上或罐的外壁;將一直尺放在罐頂,(4)標定罐的體積V按下式計算:Po——水的密度(g/cm3)。3.2.2在儲砂筒中裝入質量為m?的砂,并將灌砂筒放在標定罐上,打開開關,讓砂流3.2.3重復上述測量,至少三次,最后取其平均值m?,準確至1g。3.2.4按下式計算填滿標定罐所需砂的質量m:ma=m?-m?-m?m?——灌砂入標定罐前,灌砂筒和筒內砂的總質量(g);m?——灌砂筒下部圓錐體內砂的平均質量(g);m?灌砂入標定罐后,灌砂筒和筒內剩余砂的總質量(g)。3.2.5按下式計算量砂的密度p?:4試驗步驟4.1在試驗地點,選一塊約40cm×40cm的平坦表面,并將其清掃干凈;稱取灌砂筒和放在基板中間的圓孔上;打開灌砂筒開關,讓砂流入基板的中孔內,直到儲砂筒內的砂不再4.2取走基板,將留在試驗地點的量砂收回,重新將表面清掃干凈;將基板放在清掃干凈的表面上,沿基板中孔鑿洞,洞的直徑100mm。在鑿洞過程中,應注意不使鑿出的試樣丟失,并隨時將鑿松的材料取出,放在已知質量的塑料袋內,密封。試洞的深度應與標定罐4.3從挖出的全部試樣中取代表性的樣品,測定其含水率w。灌砂筒的下口對準基板的中孔及試洞。打開灌砂筒開關,讓砂流入試洞內。關閉開關。小心4.5如清掃干凈的平坦的表面上,粗糙度不大,則不需放基板,將灌砂筒直接放在己挖好的試洞上。打開筒的開關,讓砂流入試洞內。在此期間,應注意勿碰動灌砂筒。直到儲砂4.6取出試洞內的量砂,以備下次試驗時再用。若量砂的濕度己發生變化或量砂中混有雜質,則應重新烘干,過篩,并放置一段時間,使其與空氣的濕度達到平衡后再用。4.7如試洞中有較大孔隙,量砂可能進入孔隙時,則應按試洞外形,松弛地放入一層柔軟的紗布。然后再進行灌砂工作。5結果整理5.1按下式計算填滿試洞所需的質量:灌砂時試洞上放有基板的情況W土的含水率(%)。表T0111-1密度試驗記錄(灌砂法)工程名稱土樣說明試驗日期砂的密度1.28g/cm3取樣樁號取樣位置試洞中濕洞后剩余砂質量試洞內砂P含水率測定盒號(g)(g)質量(g)質量含含水6.2土的含水率w(%)。6.4土的干密度pa(g/cm3T0112-1993比重瓶法2.1比重瓶:容量100(或50)mL。2.2天平:稱量200g,感量0.001g。3.1將比重瓶烘干,將15g烘干土裝入100mL比重瓶內(若用50mL比重瓶,裝烘干土約12g),稱量。溢出瓶外。3.3如系長頸比重瓶,用滴管調整液面恰至刻度(以彎月面下緣為準),擦干瓶外及瓶內壁刻度以上部分的水,稱瓶、水、土總質量。如系短頸比重瓶,將純水注滿,使多余水分自瓶塞毛細管中溢出,將瓶外水分擦干后,稱瓶、水、土總質量,稱量后立即測出瓶內水的溫度,準確至0.5℃。3.4根據測得的溫度,從已繪制的溫度與瓶、水總質量關系曲線中查得瓶水總質量。如比重瓶體積事先未經溫度校正,則立即傾去懸液,洗凈比重瓶,注入事先煮沸過且與試驗時同溫度的蒸餾水至同一體積刻度處,短頸比重瓶則注水至滿,按本試驗3.3步驟調整液面后,將瓶外水分擦干,稱瓶、水總質量。3.5如系砂土,煮沸時砂粒易跳出,允許用真空抽氣法代替煮沸法排除土中空氣,其余步驟與本試驗3.3、3.4相同。3.6對含有某一定量的可溶鹽、不親性膠體或有機質的土,必須用中性液體(如煤油)測定,并用真空抽氣法排除土中氣體。真空壓力表讀數宜為100kPa,抽氣時間1~2h(直至懸液內無氣泡為止),其余步驟同本試驗3.3、3.4。4結果整理4.1用蒸餾水測定時,按下式計算比重:Gt℃時蒸餾水的比重(水的比重可查物理手冊),準確至0.001。4.2用中性液體測定時,按下式計算比重:Gt℃時中性液體比重(應實測),準確至0.001。4.3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12-1。試驗編號比重瓶號溫度比重(g)比重瓶質量土總質量(g)總質量瓶、液、土總質量與干土同比重平均比重值備注12本試驗應進行二次平行測定,其平行差值不得大于0.02,否則應重做試驗。取其算術平5報告5.1土的狀態描述。5.2土的比重G,值。條文說明1土粒比重是土的基本物理性指標之一,是計算孔隙比和評價土類的主要指標。度100~105℃,烘至恒重時的重量與同體積4℃時蒸餾水重量的比值。近年來,國外某些書徑大于或等于20mm的土質量應小于總土質量的10%。2.1浮力儀(含電子天平):稱量1000g以上,感量0.001g;應附有孔徑小于5mm的金屬網籃,其直徑為10~15cm,高為10~20cm;適合網籃沉入的盛水容器(圖T0169-1)。2.2其它:烘箱、溫度計、孔徑5mm3試驗步驟(ms)。徹底沖洗試樣,直至顆粒表面無塵土和其他污物。3.2稱燒杯和杯中水的質量m,將金屬網籃緩緩浸沒于水中,再稱燒杯、杯中水和懸沒于水中的金屬網籃的總質量,并立即測量容器內水的溫度,準確至0.5℃。計算出懸沒于水中的金屬網籃的浮力質量圖T0169-1浮力儀3.3將試樣浸在水中一晝夜取出,立即放入金屬網籃,緩緩浸沒于水中,并在水中搖晃,至無氣泡逸出時為止。3.4稱燒杯、杯中水和懸沒于水中的金屬網籃及試樣的總質量m?。并立即測量容器內水的溫度,準確至0.5℃。3.5取出試樣烘干,稱量。4結果整理4.1按下式計算土粒比重:Gwt℃時水的比重,準確至0.001。4.2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69-1。表T0169-1比重試驗記錄(浮力法)工程名稱試驗日期野外編號室內編號溫度的比重土質量m燒杯、杯中水和屬網籃及試樣的懸沒于水中的金屬網燒杯和的質量平均值12P——大于5mm土粒占總質量的百分數(%);P?——小于5mm土粒占總質量的百分數(%)。5.2土的比重G,值。規程中采用視比重,這樣比較方便,因為一般指的孔隙,實際上是指被水充填的孔隙。浮力法所測結果較為穩定。但大于20mm粗粒較多時,采用本試驗將增加試驗設備,室內使用不便。因此,規定粒徑大于5mm的試樣中大于或等于20mm顆粒含量小于10%時用浮T0113-1993浮稱法本試驗目的是測定土顆粒的比重。本試驗適用于粒徑大于或等于5mm的土,且其中粒徑大于或等于20mm的土質量應小于總土質量的10%。2儀器設備其直徑為10~15cm,高為10~20cm;適合網籃沉入的盛水容器。3試驗步驟3.1取代表性試樣500~1000g。徹底沖洗試樣,直至顆粒表面無塵3.2將試樣浸在水中一晝夜取出,立即放入金屬網籃,緩緩浸沒于水中,并在水中搖晃,至無氣泡逸出時為止。3.3水面高于網籃,稱金屬網籃和試樣在水中的總質量。3.4取出試樣烘干,稱量。3.5稱金屬網籃在水中質量,并立即測量容器內水的溫度,準確至0.5℃。4結果整理4.1按下式計算土粒比重:m,——干土質量(g);G——t℃時水的比重,準確至0.001。4.2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13-1。表T0113-1比重試驗記錄(浮稱法)工程名稱試驗日期野外編號室內編號溫度水的比重金屬網籃加試樣在水中在水中質量中質量比重平均值124.3土料平均比重按式T0113-2進行計算。P——大于5mm土粒占總質量的百分數(%);P小于5mm土粒占總質量的百分數(%)。T0114-1993虹吸筒法112353試驗步驟3.1取代表性試樣1000~7000g。將試樣徹底沖洗,直至顆粒表面無塵土和其他污物。3.2再將試樣浸在水中一晝夜取出,晾干(或用布擦干),稱量。3.3注清水入虹吸筒,至管口有水溢出時停止注水。待管不再有水流出后,關閉管夾,將試樣緩緩放入筒中,邊放邊攪,至無氣泡逸出時為止,攪動時勿使水濺出筒外。稱量筒質量。3.4待虹吸筒中水面平靜后,開管夾,讓試樣排開的水通過虹吸管流入筒中。3.5稱量筒與水質量后,測量筒內水的溫度,準確至0.5℃。3.6取出虹吸筒內試樣,烘干,稱量。3.7本試驗稱量準確至1g。4結果整理4.1按下式計算比重:G——t℃時水的比重,準確至0.001。m——晾干試樣質量(g);m?——量筒質量(g)。野外編號室內編號水的比重土質量土質量(g)水質量吸著水質量12P——大于5mm土粒占總質量的百分數(%);P?——小于5mm土粒占總質量的百分數(%)。5.2土的比重G,值。般偏小。一般只在粒徑大于5mm的試樣中大于或等于20mm的顆粒含量大于或等于10%時,8顆粒分析試驗2.1標準篩:粗篩(圓孔)孔徑(mm)為60、40、20、10、5、2;細篩孔徑(mm)為2.2天平:稱量5000g,感量1g;稱量1000g,感量0.01g。3.1小于2mm顆粒的土100~300g。3.2最大粒徑小于10mm的土300~900g。3.3最大粒徑小于20mm的土1000~2000g。3.4最大粒徑小于40mm的土2000~3.5最大粒徑大于40mm的土4000g以上。的土樣用軟毛刷刷凈,分別稱量。4.1.5篩后各級留篩和篩下土總質量與篩前試樣總質量之差,不應大于篩前試樣總質量4.1.6如2mm篩下的土不超過試樣總質量的10%,可省略細篩分析;如2mm篩上的土不超過試樣總質量的10%,可省略粗篩分析。4.2對于含有黏土粒的砂礫土4.2.1將土樣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將黏結的土團充分碾散,拌勻、烘干、稱量。如土樣過多時,用四分法稱取代表性土樣。4.2.2將試樣置于盛有清水的瓷盆中,浸泡并攪拌,使粗細顆粒分散。4.2.3將浸潤后的混合液過2mm篩,邊沖邊洗過篩,直至篩上僅留大于2mm以上的土粒為止。然后,將篩上洗凈的砂礫烘干稱量。按以上方法進行粗篩分析。4.2.4通過2mm篩下的混合液存放在盆中,待稍沉淀,將上部懸液過0.075mm洗篩,用帶橡皮頭的玻璃棒研磨盆內漿液,再加清水,攪拌、研磨、靜置、過篩,反復進行,直至盆內懸液澄清。最后,將全部土粒倒在0.075mm篩上,用水沖洗,直到篩上僅留大于0.075mm凈砂為止。4.2.5將大于0.075mm的凈砂烘干稱量,并進行細篩分析。4.2.6將大于2mm顆粒及2~0.075mm的顆粒質量從原稱量的總質量中減去,即為小于0.075mm顆粒質量。4.2.7如果小于0.075mm顆粒質量超過總土質量的10%,有必要時,將這部分土烘干、取樣,另做密度計或移液管分析。5結果整理5.1按下式計算小于某粒徑顆粒質量百分數:式中:X——小于某粒徑顆粒的質量百分數,計算至0.1%;5.2當小于2mm的顆粒如用四分法縮分取樣時,按下式計算試樣中小于某粒徑的顆粒質量占總土質量的百分數:式中:X——小于某粒徑顆粒的質量百分數,計算至0.1%;5.3在半對數坐標紙上,以小于某粒徑的顆粒質量百分數為縱坐標,以粒徑(mm)為橫坐標,繪制顆粒大小級配曲線,求出各粒組的顆粒質量百分數,以整數(%)表示。5.4必要時按下式計算不均勻系數:d?限制粒徑,即土中小于該粒徑的顆粒質量為60%的粒徑(mm);d有效粒徑,即土中小于該粒徑的顆粒質量為10%的粒徑(mm)。5.5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15-1。工程名稱試驗者篩前總土質量=3000g小于2mm取試樣質量小于2mm土質量=810g孔徑累積留篩土質量小于該孔徑的土質量小于該孔百分比孔徑累積留篩土質量小于該孔徑的土質量小于該孔百分比占總土質量百分比0525.6精度和允許差。篩后各級篩上和篩底土總質量與篩前試樣總質量之差,不應大于篩前試樣總質量的1%,2.2量筒:容積為1000mL,內徑為60mm,高度為350±10mm,刻度為0~1000mL。2.4天平:稱量200g,感量0.01g。2.8攪拌器:底板直徑50mm,孔徑約3mm。濃度25%氨水、氫氧化鈉(NaOH)、草酸鈉(Na?C?O?)、六偏磷酸鈉[(NaPO?)6]、焦磷酸鈉(Na?P?O?·10H?O)等,如須進行洗鹽手續,應有10%鹽酸、5%氯化鋇、10%硝酸、5%硝酸銀及6%雙氧水等。以不超過50℃鼓風干燥)。m=m,(1+0.01w)w——風干土的含水率(%)。懸液溫度甲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乙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懸液溫度甲種密度計溫乙種密度計溫度mr’5.3土粒比重校正:密度計刻度應以土粒比重2.65為準。當試樣的土粒比重不等于2.65甲種密度計乙種密度計甲種密度計乙種密度計5.4分散劑校正:密度計刻度系以純水為準,當懸液中加入分散劑時,相對密度增大,注純水入量筒,然后加分散劑,使量筒溶液達1000mL。用攪拌器在量筒內沿整個深度上下攪拌均勻,恒溫至20℃。然后將密度計放入溶液中,測記密度計讀數。此時密度計讀6.1酸性土(pH<6.5),30g土樣加0.5mol/L氫氧化鈉20mL。溶液配制方法:稱取20gNaOH(化學純),加蒸餾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搖勻。6.2中性土(pH=6.5~7.5),333.5gNa?C?O?(化學純),加蒸餾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搖勻。取51g(NaPO?)6(化學純),加蒸餾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搖勻。6.4若土的pH大于8,用六偏磷酸鈉分散效果不好或不能分散時,則30g土樣加0.125mol/L焦磷酸鈉14mL。溶液配制方法:稱取55.8gNa?P?O?·10H?O(化學純),加蒸對于強分散劑(如焦磷酸鈉)仍不能分散的土,可用陽離子交換樹脂(粒徑大于2mm7洗鹽(過濾法)數滴10%鹽酸及5%氯化鋇;另一管加入數滴10%硝酸及5%硝酸鹽。若發現任一管中有白8.3將煮沸后冷卻的懸液倒入燒杯中,靜置1min,把上部懸液通過0.075mm篩,注入1240min及1440min的密度計讀數,直至小于某粒徑的土重百分數小于18.8如一次作一批土樣(20個),可先做完每個量筒的0.5min及1min讀數,再按以上應準確至0.001,估讀至0.0001。為方便讀數,采用間讀法,即0.001讀作1,而0.0001讀P?——土粒密度(g/cm3);9.2土粒直徑按下列公式計算,也可按圖T0116-1確定。圖T0116-1土粒直徑列線圖式中:d土粒直徑(mm),計算至0.0001且含兩位有效數字:η——水的動力黏滯系數(參見“滲透試驗”)(10-6kPa·s);Pw?—4℃時水的密度(g/cm3);G,——土粒比重;L——某一時間t內的土粒沉降距離(cm);g重力加速度(981cm/s2);為了簡化計算,公式(T0116-4)可寫成:式中:K——粒徑計算系與懸液溫度和土粒比重有關,其值具(0國10.具(0國10...;.2.制粒徑分配曲線(圖T0116-3)。求出各粒組的顆粒質量百分數,并且不大于d?的數據點至少有一個。如系與篩分法聯合分析,應將兩段曲線繪成一平滑曲線。大于某粒怪的土順量自分覆,%)大于某粒怪的土順量自分覆,%)圖T0116-3粒徑分配曲線工程名稱土樣說明顆粒分析試驗記錄(甲種密度計) 下沉時間度數溫度值彎月面校正R降落距小于某粒徑的百分數mn15對酸性土(30g土樣),加0.5mol/L氫氧化鈉20mL;對中性土(30g土樣),加0.25mol/L草酸鈉18mL;對堿性土(30g土樣),加0.083mol/L六偏磷酸鈉15mL。若土的pH值大于8,對于用強分散劑(如焦磷酸鈉)仍不能分散的土樣,可用陽離子樹酯(粒徑大于2mm)9土粒直徑計算公式,多采用以下兩式表達:或μ(10-?g·s/cm2)。兩者的10密度計土粒沉降距離校正(1)測定密度計浮泡體積。在250mL量筒內倒入約130mL純水,并保持水溫為20℃,測定量筒內水面讀數(以彎月面上緣為準)后畫一標記。將密度計放入量筒中,使水面達密度計最低分度處(以彎月面上緣為準),同時測記水面在量筒上的讀數(以彎月面上緣為準)后畫一標記。兩者之差,即為密度計浮泡的體積。讀數準確至1mL。(2)測定密度計浮泡體積中心。在測定密度計浮泡體積后,將密度計向上緩緩垂直提起,使水面恰落至兩標記的正中間,此時水面與浮泡相切(以彎月面上緣為準),即為浮泡體積中心。將密度計固定于三足架上,用直尺準確量出水面至密度計最低分度的垂直距離。(3)測定1000mL量筒內徑(準確至1mm),并算出量筒面積。(4)量出自密度計最低分度至玻璃桿上各分度處的距離,每隔5格或10格量距1次。(5)按式(T0116-8)計算土粒有效沉降距離(圖T0116-4)。式中:L——土粒有效沉降距離(cm);L?——自最低刻度至玻璃桿上各分度的距離(cm);L?——密度計浮泡中心至最低分度的距離(cm);V?——密度計浮泡體積(cm3);A——1000mL量筒面積(cm2)。2.3恒溫水槽:高度應高于量筒。2.41000mL量筒、50mL小燒杯(高型)等,其他與本規程T0116試驗相同。3試驗步驟條制取懸液。3.2將盛土樣懸液的量筒放入恒溫水槽,使懸液恒溫至適當溫度。試驗中懸液溫度變化不得大于±0.5℃。按式(T0117-1)計算粒徑小于0.075mm、0.002mm和其他所需粒徑下沉一定深度所需的靜置時間:式中:t——某粒徑土粒下沉一定深度所需的靜置時間,計算至0.01s;g重力加速度,981cm/s2;r——土粒半(原以mm表示的粒徑在這里須化為cm);P?——土粒密度(g/cm3);Pn——t℃時水的密度(g/cm3);L移液管浸入懸液深度(10cm)。3.3準備好50mL小燒杯,稱量,準確至0.001g。3.4準備好移液管,活塞①應放在關閉位置上,旋轉活塞②應放在與移液管及吸球相通的位置上。3.5用攪拌器將懸液上下攪拌各約30次,時間為1min,使懸液分布均勻。停止攪拌,立即開動秒表。3.6根據各粒徑的靜置時間提前約10s,將移液管放入懸液中,浸入深度為10cm,靠連接自來水管所產生的負壓或用吸球來吸取懸液。3.7吸入懸液,至略多于25mL,旋轉活塞②180°,使與放液管相通,再將多余懸液從放液口放出。3.8將移液管下口放入已稱量的小燒杯中,再旋轉活塞②180°,使與移液管相通。同時用吸球將懸液(25mL)全部注入小燒杯內。在移液管上口預先倒入蒸餾水,此時開活塞①,使水流入移液管中,再將這部分水連同管內剩余顆粒沖入小燒杯內。3.9將燒杯內懸液濃縮至半干,放入烘箱內在105~110℃溫度下烘至恒量。稱量小燒杯連同干土的質量,準確至0.001g。4結果整理4.1土中小于某粒徑的顆粒含量百分數按下式計算:或式中:X——小于某粒徑的顆粒含量百分數(%),計算至0.1%;A——25mL懸液中小于某粒徑的顆粒烘干質量(g);B——試樣總質量(g);C——1000mL懸液中小于某粒徑的顆粒總質量(g)。如系與篩分法聯合分析,應將兩段曲線繪成一平滑曲線。4.2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17-1。 土樣說明 <0.075mm顆粒含量(%)試驗日期 杯號杯+土質量25mL吸管內土質量1000mL量筒內小于某粒徑數小于某粒徑土質量占總土質量百分數ABC3溫度越高,懸液靜置時間越短。在不同溫度(T0118-2007液限和塑限聯合測定法1.1本試驗的目的是聯合測定土的液限和塑限,用于劃分土類、計算天然稠度和塑性指1.2本試驗適用于粒徑不大于0.5mm、有機質含量不大于試樣總質量5%的土。2.1液塑限聯合測定儀(圖T0118-1),應包括帶標尺的圓錐儀、電磁鐵、顯示屏、控制開關和試驗樣杯。圓錐質量為100g或76g,錐角為30°。2.4其他:篩(孔徑0.5mm)、調土刀、調土皿、稱量盒、研缽(附帶橡皮頭的研杵或橡皮板、木棒)干燥器、吸管、凡士林等。3.1取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率或風干土樣進行試驗。如土中含大于0.5mm的土粒或雜物土樣的含水率分別控制在液限(a點)、略大于塑限(c點)和二者的中間狀態(b點)。用0.2mm,對于76g錐應為17mm±0.2mm。測定c點的錐入深度,對于100g錐應控制在5mm5mm,用76g錐測定c點的錐入深度可大于2mm。3.5改變錐尖與土接觸位置(錐尖兩次錐入位置距離不小于1cm),重復本試驗3.3和確至0.01g),測定其含水率w?、w?(計算到0.1%)。計算含水率平均值w。4.2.1若采用76g錐做液限試驗,則在h-w圖上,查得縱坐標入土深度h=17mm所對T0118-2),查得錐入土深度為2mm所對應的含水率即為該土的關系曲線(圖T0118-3),查得圖T0118-3hp-01關系曲線液限塑限聯合試驗記錄試驗項目123液限w,=41.2盒號盒質量(g)盒+濕土質量(g)盒+干土質量(g)水分質量(g)干土質量(g)含水率(%)4.6精度和允許差。本試驗應進行兩次平行測定,其允許差值為:高液限土≤2%,低液限土≤1%,若不滿足要求,則應重新試驗。取其算術平均值,保留至小數點后一位。5.1土的狀態描述。條文說明表T0118-2液限時土的抗剪強度抗剪強度(kPa)備注Seed等人(1964)Youssef等人(1965)Skepton和Northey(1952)Skopek和Ter-Stepanian(1975)土名76g錐的液限w?抗剪強度(kPa)紅黏土內蒙西砂類土北京粉質土根據1000多個土樣的液限試驗,發現按76g錐和卡氏碟式儀測得的結果相差很大,兩者w?=6.5+0.66wz(r=0.96,n=1106)式中:w?——76g錐求得的液限,計算至0.1%;w?——碟式儀求得的液限,計算至0.1%。ASTM碟式儀-范圍值根據研究,當K?=0.95~1.0時,各類細粒土的入土深度與含水率呈對數線性關系,這含水率和密度下進行了500余組剪切試驗,整理出的剪力tf與入土深度h的關系曲線如圖T0118-4。可以看出,粉質土和黏質土的兩條曲線幾乎重合,而與砂類土的曲線有較大差別。2液限塑限聯合測定儀有數碼式、光電式、游標式和百分表式四種,本規程并列這四3試樣制備好壞對液限塑限聯合測定的精度具有重要意義。制備試樣應均勻、密實。一般制備三個試樣。一個要求含水率接近液限(入土深度20±0.2mm),一個要求含水率接近增長有加大的趨勢,其對應的液限塑限值隨之減小。原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曾對104從圖T0118-5可以看出,w?<35%時,如用兩條曲線計算h,值,則基本上可概括圖首先需要測定h?=20mm時土的液限wz,然后分別按砂類土和細粒土的公式計算相應的T0170-2007液限碟式儀法量不大于試樣總質量5%的土。FG50mm50mmb)OEC2.3其他:烘箱、干燥缸、鋁盒、調土刀、篩(孔0.5mm)等。3試驗步驟按需要加純水,用調土刀反復拌勻。3.2取一部分試樣,平鋪于土碟的前半部,如圖T0170-1a)所示。鋪土時應防止試樣中混入氣泡。用調土刀將試樣面修平,使最厚處為10mm,多余試樣放回調土皿中。以蝸形輪為中心,用劃刀自后至前沿土碟中央將試樣劃成槽縫清晰的兩半,如圖T0170-2a)所示。為避免槽縫邊扯裂或試樣在土碟中滑動,允許從前至后,再從后至前多劃幾次,將槽逐步加深,以代替一次劃槽,最后一次從后至前的劃槽能明顯的接觸碟底。但應盡量減少劃槽的次數。3.3以每秒2轉的速率轉動搖柄F,使土碟反復起落,墜擊于底座G上,數記擊數,直至試樣兩邊在槽底的合攏長度為13mm為止,記錄擊數,并在槽的兩邊采取試樣10g左右,測定其含水率。3.4將土碟中的剩余試樣移至調土皿中,再加水徹底拌和均勻,按本試驗3.1~3.3的規定至少再做兩次試驗。這兩次土的稠度應使合攏長度為13mm時所需擊數在15~35次之間(25次以上及以下各1次)。然后測定各擊次下試樣的相應含水率。4結果整理0170-1)計算各擊次下合攏時試樣的相應含水率:土樣說明 12液限含水率本試驗應進行兩次平行測定,其允許差值為:高液限土≤2%,低液限土≤1%,若不滿劃刀,一種是ASTM劃刀(簡稱A刀),另一種是卡氏劃刀(簡稱C刀)。試驗結果表明,用A刀測得的液限值比用C刀測得的液限值約低10%。另外,碟式儀底座的硬度也影響試驗結本試驗的目的是按滾搓法測定土的塑限,適用于粒徑小于0.5mm以及有機質含量不大于試樣總質量5%的土。2儀器設備2.1毛玻璃板:尺寸宜為200mm×300mm。2.2天平:感量0.01g。2.3其他:烘箱、干燥器、稱量盒、調土皿、直徑3mm的鐵絲等。3.1按本規程T0118的第3.1條制備試樣,一般取土樣約50g備用。為在試驗前使試樣3.2取含水率接近塑限的試樣一小塊,先用手搓成橢圓形,然后再用手掌在毛玻璃板上如土條直徑大于3mm時即行斷裂,表示試樣含水率小于塑限,應棄去,重新取土加適量水調勻后再搓,直至合格。若土條在任何含水率下始終搓不到3mm即開始斷裂,則認為該土3.4收集約3~5g合格的斷裂土條,放入稱量盒內,隨即蓋緊盒蓋,測定其含水率。4結果整理4.1按下式計算塑限:4.2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19-1。124.3塑限結果保留至小數點后一位。5.1土的狀態描述。5.2土的塑限值。條文說明1塑限試驗長期以來采用滾搓法。該法雖存在許多缺點,如標準不易掌握、人為因素較大,但由于該試驗法的物理概念明確,且試驗人員已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國際上有很多國家采用此法,故本規程將滾搓法列入塑限的校核試驗方法。2關于滾搓工具,有的單位認為毛橡皮板同樣能得出滿意的結果,在無毛玻璃板的情2.1收縮皿(或環刀):內徑4.5~5cm,高2~3cm。4結果整理4.1縮限用下式計算:w——試驗前試樣含水率(%);V,干試件體積(cm3);4.2收縮指數:液限與縮限之差稱收縮指數,按下式計算。I,=w?-w,4.3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20-1所示。表T0120-1擾動土收縮試驗記錄 室內編號IⅡ收縮皿編號1234皿+濕土質量m(g)皿+干土質量m?(g)皿的質量m?(g)皿的容積v?(cm3)干土體積v?(cm3)縮限平均值w,(%)收縮指數I,4.4精度和允許差本試驗應進行兩次平行測定,其允許差值為:高液限土≤2%,低液限土≤1%,若不滿2.1收縮儀:如圖T0121-1所示。多孔板直徑約70mm,厚約4mm,孔的總面積應大于整個板面的50%以上;測板直徑10mm,厚約4mm。2.5其他:推土塊、凡士林、干燥缸和蠟封工具等。3.1壓樣法制備試樣3.1.1按試件所要求的干質量、含水率,按本規程T0102試驗中的4.2節制備濕土樣,質量,至兩次百分表讀數不變。在收縮曲線的I階段內應取不得少于4個數據。4.3試驗結束,取出試樣,并在105~110℃下烘干。稱干土質量。4.4按本規程T0109試驗測定烘干試樣體積。5結果整理5.1按下式計算起始和收縮過程的含水率:式中:w——起始或某時刻的含水率,計算至0.1%;5.2按下式計算線縮率:H?——試樣原高度(mm);R?——百分表初讀數(mm);R,——收縮過程中某時刻百分表讀數(mm)。5.3體縮率按下式計算:V試樣原體積(環刀容積)(cm3);V試樣烘干后的體積(cm3)。5.4以線縮率為縱坐標,含水率為橫坐標,繪制關系曲線,如圖T0121-2。如I和Ⅱ階段的轉折點明顯,則與其相應的橫坐標值即為原狀土的縮限w,。否則,延長I、Ⅱ階段的直線段,兩者交點相應的橫坐標值即為原狀土的近似縮限。本試驗記錄格式如表T0121-1。工程名稱 原狀土收縮試驗記錄 日期百分表讀數率試樣質量2.84.8050.063.094.597.60099.797.995.794.88.96.75.85.0試樣原高度=20mm試樣面積=30cm2試驗后試樣尺寸:收縮系數圖T0121-2含水率與線縮率的關系曲線1隨著土體含水率的減少,土的收縮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見圖T0121-3):直線收縮階段(I),其斜率為收縮系數;曲線過渡階段(Ⅱ),隨土質不同,曲線各異;近水平直線階段(I),此時土的體積基本上不再收縮。根據定義,縮限系指土在收縮過程中,難確定這一點,因此,通常以過渡階段曲線的拐點E(即I、ⅢI兩階段直線延長線的交點)所對應的含水率W′代替。根據試驗和計算,含水率小于W′后,土體減少的收縮率僅為總收縮的5~10%;Terzaghi也曾測得這種附加的收縮率小于總收縮率的5%,可見以E點代替2在儀器設備方面,目前國內多采用輕金屬制成百分表架與托板連在一起的型式,以3原狀土收縮試驗的方法很多,大部分為直接量測法,例如,將原狀土切削成立方體形量。在方法上一致的是試樣上放測板,下放多孔板,利用低溫和干燥劑等。在量測方面,11稠度試驗T0122-2019稠度試驗1目的和適用范圍本試驗通過測定土的含水率、液限與塑限,計算土的稠度。2儀器設備與本規程T0118試驗相同。3試驗步驟3.1按本規程T0103的試驗步驟測定土的含水率。3.2將制備好的試樣測定其液限、塑限。4結果整理式中:w?——土的液限(%);W土的含水率(%):Ip土的塑性指數(%)。5.1土的狀態描述。T0172-2019標準吸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生物藥品的疾病模型構建與藥物篩選考核試卷
- 重癥肺炎合并ARDS個案護理 2
- 5-14順序脈沖信號發生器
- 2-2復合邏輯運算
- AIGC應用基礎課件
-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9課《牧場之國》精美課件
-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藥理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蕪湖市新蕪區2024-2025學年小升初總復習數學精練含解析
- 蘭州文理學院《醫學概論實驗A》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和田地區2025年下學期高三年級二調考試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第24課《詩詞曲五首-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課件共34張
- 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 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質量監測化學試題+帶答案
- 鐵路少年-練習及答案
- 《隧道工程》課件
- DB-T29-111-2018埋地鋼質管道陰極保護技術規程
- 2024年化糞池清理合同協議書范本
- 企業業務賬號管理辦法
- YY 0793.2-2023血液透析和相關治療用液體的制備和質量管理第2部分:血液透析和相關治療用水
- 手術患者轉運交接及注意事項
- 思維障礙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 產房人文關懷護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