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鄒城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認為,牛耕出現在商代而非春秋時期。依據有:殷墟婦好墓一件玉雕臥牛的兩個鼻孔間有小孔相通,與穿系牛繩有關;動物考古學研究表明,殷墟遺址出土黃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勞役而造成的病變現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應釋為“犁”,為牛耕之會意等。該結論A.表明考古發現最具說服力 B.缺乏可靠的證據不足為信C.違背商代生產力發展水平 D.大膽創新但尚需小心求證2.武昌起義后,立憲派掌握了多數省的政權,促使湖北軍政府參加南北和談,推進了國內統一;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立憲派向革命派進攻,迫使革命黨人接受和談條件,推選袁世凱建立北京政府,中國實現暫時的穩定與統一。由此可知立憲派A.由資產階級維新派轉化而來B.意在建立民主以實現君主立憲C.推動了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D.客觀上有利于推動中國近代化3.《史記》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據此可知,司馬遷A.主張對邊地民族加強管控 B.強調華夏族的統領地位C.認識到宗法制影響力較大 D.倡導華夷同源的歷史觀4.16、17世紀儒家文化西傳的主要載體是A.“四書五經”西譯本 B.孔子傳記 C.《利瑪竇中國札記》 D.《風俗論》5.如圖為歐元50歐分硬幣的一面,為歐盟各國統一的圖案畫面,另一面的圖案則帶有不同同的特點,如法國為象征法國的瑪麗安娜肖像,德國為象征著民族分裂與統一的勃蘭登堡門,西班牙為著名的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這表明A.歐元的使用增強了歐洲民眾的認同感B.歐盟在“一體”下追求“多元”并存C.區域集團化的實現仍然任重而道遠D.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并行發展6.—戰前,德國政府在處理外交問題時不敢輕易妥協,否則會被民眾批評為軟弱或膽怯,這使得德國政府在處理危機時總是保持強硬態度。材料表明A.激進民族主義影響外交政策 B.德國欲借戰爭轉移國內矛盾C.德國政府的決策被民意左右 D.民眾的民主訴求得到了落實7.美國制憲會議每解決一個重大問題,每向前邁出一步,幾乎都是沖突各方互諒互讓的結果……制憲會議的領袖們則被戲稱為“和事佬”。這是因為美國憲法的制定過程體現了A.分權制衡原則B.妥協讓步原則C.維護統一原則D.聯邦共和原則8.良渚文化是距今約5000年的長江流域文明。它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有明顯的社會分化和較強的組織能力,古城以宮殿區為中心向外輻射。它把中華文明起源前推到與古埃及等文明約同的時間。良渚文化A.形成了南北作物差異的格局 B.確立了中央集權的社會體系C.豐富了中華早期文明的內涵 D.說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9.1901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國家規劃局,設有科學試驗室,由政府撥款開展科學研究。到1915年全國已有10多個工業研究所和試驗站,大力開展研究工作。通過科研及實驗,激勵了發明,而發明反過來導致了更高精的產品發展。這表明當時美國A.政府加強經濟全面干預 B.壟斷組織促進科學研究C.政府推動科學技術進步 D.知識經濟開始得到發展10.下面宣傳畫中的歐洲人民正期待著來自美國的貨物,這一援助來自于A.富爾敦演說 B.布雷頓森林體系 C.馬歇爾計劃 D.莫洛托夫計劃11.如圖是我國境內距今約7000一5000年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中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為代表的陶器,又有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的玉器。并且還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這體現出中華文明的主要特點是A.靠近水源分布廣泛 B.多元一體中原核心C.歷史悠久世界領先 D.定居為主農業發達12.如圖“中國民主革命”時間軸中“?”處應填入的年份是A.1912年 B.1919年 C.1937年 D.1945年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假如臣民認為國王濫用權力,他們只能祈求上帝開導國王,把他引到正確的道路上去。……正像爭論上帝能做什么是無神論和瀆神一樣,作為一個臣民去爭論國王能做什么,或者國王不能做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英)詹姆士·斯圖亞特《神權》(1603年)材料二人們參加社會的理由在于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們選擇一個立法機關并賦予其權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樹立準則,以保衛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當立法者們圖謀破壞人民的財產或貶低他們的地位,使其處于權力下的奴役狀態時,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處于戰爭狀態。人民因此就無須再予服從,而只能尋求上帝給予們的抵抗強暴的共同庇護。——(英)約翰·洛克《論政府》(1688年)(1)結合兩則材料,概括說明其基本思想。(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理論?根據材料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張。(3)結合史實,分析上述思想在當時的影響。14.(20分)材料新中國成立后,中法并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法國總統戴高樂上臺后提出要建立獨立的“核打擊”力量和在北約內同美英平起平坐,遭到美國反對。于是法國迫使美國撤走駐在領土上的戰略轟炸機,拒絕將自己的空防系統納入北約軍事一體化體系當中。法國后又斷然否定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并同西德簽訂《法德友好合作條約》。美法在這一系列問題上的矛盾沖定,成為法國發展對華關系的動力。1962年6月前后,戴高樂開始把承認中國問題提上日程。與此同時,中國領導人也把法國當作“對第二中間地帶開展工作”的突破口,醞釀改變對法政策。1962年因法國侵略而引起的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后,中法建交的另一大障礙消除了。經過多次接觸和四次正式談判,中法最終在1964年達成了建交協議。——摘編自姚百慧《論美國與中法建交的關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法建交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法建交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學者用婦好墓玉雕和動物考古學研究結果等論證“牛耕出現在商代而非春秋時期”,甲骨文中“”物”應改為“犁”等,這一結論與公認的觀點不同,是歷史學研究中的大膽創新,但仍需小心求證,D項正確;學者用考古研究質疑原有的史學結論,不是在論證“考古發現最具說服力”,A項錯誤;學者用玉雕和動物考古研究論證其觀點,不能說其缺乏證據,B項錯誤;商代已經將牛作為農用動力的結論,并沒有違背商代生產力發展水平,C項錯誤。2、D【解析】

根據材料主旨推斷材料主要強調了立憲派在“推進了國內統一”的作用,并未闡明立憲派的來源故A選項不符合題意錯誤;材料只是強調立憲派推動國家統一,而非闡述立憲派的政治要求,故B選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材料中立憲派并非革命派,特別是迫使革命黨接受袁世凱主張非但沒有推動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反而使革命逐漸走向失敗,故C選項錯誤;材料強調立憲派推動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在推動的過程中客觀上推動了清朝的滅亡,有利于民主思想和制度的傳播,故D選項符合題意正確。3、D【解析】

司馬遷認為匈奴、越、秦、楚等都屬于黃帝后裔,體現了華夷同源的歷史觀,故選D;材料只是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起源接近,沒有體現對邊地民族加強管控,不能說明華夏族處于統領地位,排除AB;材料主旨與宗法制無關,排除C。故選D。4、A【解析】

16、17世紀中國處于明清時期,中學西漸仍然是儒家思想,“四書五經”西譯本成為重要的載體,A正確;《孔子傳記》和《風俗論》不屬于主要載體,B和D錯誤;C是西學東漸產物。5、B【解析】

歐盟貨幣圖案各國不同,其差別化圖案體現了歐盟在“一體”下追求“多元”并存,選項B正確;選項A與題無關,排除;歐盟是區域集團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因此選項C排除;材料未體現經濟全球化,排除D。6、A【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一戰前的德國政府由于害怕被民眾批評為軟弱或膽怯,所以在處理外交問題時總是保持強硬態度,反映了德國民眾的這種民族的激進情緒影響了政府的外交政策,A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德國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B項錯誤;C項“左右”表述錯誤,排除;材料是民眾的激進民族主義情緒,不是民主訴求,D項錯誤。故選A。7、B【解析】

根據材料“都是沖突各方互諒互讓的結果”推出制憲過程體現出來的主要原則是妥協退讓,故B選項正確;分權與制衡是美國憲法所體現出來的重要原則,主要通過三權分立與制衡、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和制衡等方面體現出了,在材料中的制憲過程并無直接體現,故A選項錯誤;維護統一原則主要是通過聯邦制度取代邦聯制度體現,在材料中的制憲過程并無直接體現,故C選項錯誤;聯邦共和原則主要是八七憲法關于政體的內容體現,在材料中的制憲過程體現并不明顯,故D選項錯誤。8、C【解析】

材料里良渚文化的諸多信息說明其是比較成熟的文明形態,時間比較早,豐富了早期中華文明的內容和特征,這也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在世界范圍內都比較早,但并不能說明世界早期文明源頭一致,故選C,排除D;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是從中國早期整體生產格局而言,只材料本身并不能體現,排除A;良渚文化時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權,排除B。故選C。9、C【解析】

根據材料,美國聯邦政府成立規劃局、實驗室、撥款等激勵了科研工作的展開,結合所學可知,這表明政府推動了科學技術進步,C選項符合題意;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始于1930年代的羅斯福新政,A選項錯誤;壟斷組織的作用在材料里無從體現,B選項錯誤;知識經濟得到發展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D選項錯誤。10、C【解析】

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援助歐洲的計劃,故C正確;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發出了冷戰信號,A錯誤;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B與材料無關;莫洛托夫計劃是1947年針對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蘇聯為防止東歐的“離蘇傾向”,加強與東歐經濟聯系,援助東歐發展經濟而與東歐各國簽訂的經濟協議總稱,D與材料無關。11、B【解析】

根據材料“這些文化遺址中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為代表的陶器,又有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的玉器。并且還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可知中國古代出現過彩陶、玉器、還有宗教觀念等傳播為標志的文化整合過程,主要核心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即形成了以中原為核心的多元一體格局,故選B;材料不能體現靠近水源,A錯誤;材料只有中國,沒有對比項,不能說明當時世界領先,C錯誤;D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12、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故B正確;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故ACD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根據材料一“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正像爭論上帝能做什么是無神論和瀆神一樣,作為一個臣民去爭論國王能做什么”可得出材料一認為國王凌駕于法律之上,人民無權限制國王的行為,國王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材料二認為統治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君權不是神授的),法律應體現人民的利益和保護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如果統治者違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權反抗。(2)材料二反映的是啟蒙思想中的社會契約論。洛克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3)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圖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結果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材料二為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解析】

(1)材料一認為國王凌駕于法律之上,人民無權限制國王的行為,國王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根據材料二“人們參加社會的理由在于保護他們的財產,……樹立準則,以保衛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當立法者們圖謀破壞人民的財產或貶低他們的地位,使其處于權力下的奴役狀態時”可得出材料二認為統治者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君權不是神授的),法律應體現人民的利益和保護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如果統治者違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權反抗。

(2)根據材料“人民因此就無須再予服從,而只能尋求上帝給予們的抵抗強暴的共同庇護。”可得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啟蒙思想中的社會契約論。洛克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圖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結果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材料二為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14、(1)背景:戴高樂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導致美法矛盾的激化;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消除了一大障礙:兩極格局下,中國與美、蘇關系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