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2021新高考歷史模擬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882年,德國女性在農業領域的就業比重僅為1.8%,1907年這一比重增加到2.5%,女性在農業領域的就業狀況與男性相差無幾。這種變化說明A.農業生產的收益日益增加 B.工業化推動社會結構轉型C.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斷降低 D.勞動力短缺現象十分嚴重2.下圖反映的是蘇俄(聯)糧食產量變化的情況,影響圖中曲線變化的因素有()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②新經濟政策③斯大林經濟體制④第一次世界大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3.在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只發生在單個國家,到了19世紀后半期,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時有發生,這主要是因為:A.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矛盾的發展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確立 D.列強之間國際貿易沖突加劇4.“12月9日,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發動下,數千名大中學生沖破重重阻撓,匯集新華門前向當局請愿,提出‘反對防共自治運動’等六項抗日民主要求。……示威游行隊伍遭到軍警鎮壓,……這場運動很快發展為全國性的群眾抗日救亡運動。”這場運動的發源地是A.南京 B.天津 C.上海 D.北平5.有學者認為:“憲法者何物也?立萬世不易之憲典,而一國之人,無論為君主、為官吏、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為國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無論出何令,更何法,百變不許離其宗者也。”由此可見,該學者A.宣揚民主觀念,反對專制 B.提高國民素質,推崇憲政C.抨擊傳統道德,捍衛共和 D.解釋憲法含義,力主共和6.農村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歸合作社,勞動生產集體統一安排,勞動成果在優先完成國家任務、集體積累之后實行按勞分配,合作社內多種經營和家庭副業都受到一定限制。與這一經濟形式特征直接相關的是A.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廣 B.人民公社體制的確立C.“大躍進”運動的掀起 D.社會主義改造的實施7.據學者統計,近幾十年發現的甲骨文遺址除殷墟(今河南安陽)以外另有25處,其分布情況見下表——據宋鎮豪《南靖殷墟甲骨回歸感言》整理商至周甲骨文分布范圍發生了變化,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文字體系逐漸成熟 B.金文取代了甲骨文C.周人統治范圍擴大 D.爭霸戰爭持續不斷8.歷史上,西漢宣帝年間發生一次日食時,宣帝即刻下詔說:“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漢宣帝的言行所體現的觀念為()A.獨尊儒術 B.大一統 C.天人感應 D.無為而治9.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在回答英國記者甘貝爾時說:“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將保證國家的獨立、團結、統一及與各民主強國的合作。”毛澤東此言論的主旨是A.著力揭露國民黨獨裁的本質 B.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C.表達了中共和平建國的誠意 D.反對美國“扶蔣反共”政策10.歷史學家呂思勉指出:“天子之于諸侯,諸侯之于大夫,猶大宗之于小宗也。此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一以貫之也。”材料表明分封制與宗法制A.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 B.構建了家國同構的政治體制C.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建立 D.保證了家與國間的良性互動11.周代通過分封,使姬姓周人的親族迅速遍及天下,北起燕山,南至漢水,西起陜甘,東到齊魯,到處都楔入了姬姓人群。這說明,分封A.旨在抑制地方諸侯勢力 B.削弱了周王室統治力量C.萌發了宗族認同的意識 D.奠定了地緣政治的基礎12.1787年,美國憲法的批準程序發生了變革,由《邦聯條例》規定的所有州議會的一致批準,改為在州議會的建議下召開專門的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和批準新憲法,9個州批準就能生效。材料中的“變革”表明美國A.州權和人民主權相結合 B.聯邦制與直接民主相結合C.三權分立由理論到實踐 D.代議制與政黨政治相結合13.有學者談到,中國在公元后的兩個世紀里多次出現遍及南北的大瘟疫,死人無數。在此背景下,終于出現了“實為中國醫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這部作品應該是A.《黃帝內經》 B.《神農木草經》后C.《傷寒雜病論》 D.《本草綱目》14.馬丁路德宣稱,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稱為“義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這種主張在當時的主要進步意義是A.將人們從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B.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C.從神學的角度論證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D.使君主和羅馬教皇實現了權力上的平等15.圖1和圖2中,我國當時實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分封制、郡縣制B.郡國并行制、行省制C.郡縣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16.1978年,中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出國考察熱潮。據統計從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國考察的人員就達529批,共3213人。有12位副總理副委員長以上領導人先后20次訪問了51個國家,其中鄧小平出訪4次7個國家。這些頻繁訪問考察A.表明中國外交開始打破意識形態限制B.預示著中國重大決策正在醞酸C.表明國有企業改革即將全面展開D.推動了國內經濟形勢明顯好轉17.下表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重點建設城市非農業人口的變動情況表,根據表格可知,新中國初期A.建立國營經濟促進了城市發展B.合理調整工商業推動人口遷移C.一五計劃有利于平衡工業布局D.優先發展重工業改變工業結構18.如圖為古希臘小亞細亞地區發行的銀幣。反面為摔跤手,側面為投擲手,生動的再現了古希臘體育運動競技場景。這反映了古希臘A.追求智慧勇敢的人文主義思想 B.民主政治下公民擁有自由C.商品經濟發達貨幣需求量較大 D.追求理性強調競爭的國民性19.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相關數據。表格數據反映了當時中國項目工業增值農業增值糧食(億噸)計劃值14.7%4.3%1.9完成值18%4.5%1.95A.著手國民經濟恢復任務B.優先發展重工業C.制定的經濟目標較為穩妥可靠D.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相結合20.羅馬法學家吉拉爾力證《十二(銅)表法》的真實性。他從三個維度表明《十二(銅)表法》并非虛構:歷史羅馬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多有《十二(銅)表法》的記載,且常引用其律文。法律《十二(銅)表法》的內容適合于公元前五世紀的農村公社解體后的自然經濟社會,而不適合于公元前二世紀末手工業和商業已有了相當發展的羅馬共和國時代。語言學《十二(銅)表法》條文所用的文字,都是當時的古拉丁文,和公元前二世紀以前所習用的拉丁文,其體裁大不相同。吉拉爾的撰述過程表明A.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B.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C.利用不同類型史料進行互證能形成更具說服力的解釋D.文學作品中關于《十二(銅)表法》的記錄準確可信21.“天下”一詞在中國古典文獻中出現較早,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提出過關于“天下”的主張,韓非子就提出了“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這反映出這一時期A.國家認同觀念正在逐步形成 B.諸子百家致力于爭霸戰爭C.文化交流頻繁國家實現統一 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長22.下列口號中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是()A.“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B.“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C.廢除二十一條 D.拒絕在和約上簽字23.《十二銅表法》規定:“債權人可將無力償還的債務人交付法庭判決,直到將其戴上足枷、手銬,甚至殺死或賣之為奴。”這一規定旨在()A.保護私有財產 B.保障平民利益C.促進社會公平 D.維護法律尊嚴24.宋代詩云:“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明代天啟《吳興備志》說:“湖絲遍布天下,而湖民身無一縷”。清代學者楊屾在《豳風廣義·序》里提到“不耕者祭無盛,不蠶者衣無帛”,蠶桑品“為衣被之源”。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A.地方縣志不具普遍性缺乏研究價值B.楊岫忽視了絲不是百姓主要的衣著材料C.宋詞以浪漫著稱,其內容不足為信D.棉紡織業發展導致湖州資本主義萌芽產生25.1919年5月29日,英國皇家學會科考隊在幾內亞灣普林西比島拍攝的日蝕照片和隨后的計算證實了如下觀點:引力是因質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時空連續場的彎曲。本次科考活動支持了A.經典力學 B.相對論 C.進化論 D.量子論26.據《太祖實錄》記載,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縣官員共4117人的政績,其中擢升者435人,復職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罰者171人,免職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A.重視對地方的掌控 B.地方行政機構不斷膨脹C.監察制度比較成熟 D.官員腐敗情況比較嚴重27.2014年7月14日數字中國網:“第一次從半統制經濟轉為計劃經濟,第二次從計劃經濟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兩次經濟體制轉型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關于這兩次經濟體制轉型的認識不正確的是A.改變了計劃與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B.改變了各種所有制成份及其比例結構C.“一五”計劃完成與中國入世成功可分別視為轉型標志D.轉型前后社會主義性質發生變化28.1898年5月,清廷發布上諭稱建鐵路為“自強要策”,正式宣布興辦鐵路。截至1911年,初步建成以北京為樞紐的京奉京漢京張津浦四條官辦鐵路干線,以及華北的正太等官商所辦各線,總長約達9292公里,其中自建鐵路達5754公里。這一時期中國鐵路的發展A.反映了列強傾銷商品的要求 B.奠定了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C.瓦解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D.是洋務派自強政策推動的結果29.蔣介石曾在1925年演講中說:“民生主義就是打倒資本家,反對大地主。這明明白白是為無產階級而奮斗的……只是因為民生兩個字足以代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解決人類生活,謀求社會生存的要義,所以我們叫做民生主義,而不再分為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這一論斷A.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B.推動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興起C.奠定了國共之間第二次合作的理論基礎D.明確顯示蔣介石掩蓋反動面目的欺騙性30.有宋一代,神童輩出。諸如丘浚十歲、孔文仲七歲、蔣堂六歲、黃庭堅七歲等,會賦詩、能作文的記載比比皆是。從宋太宗時起,朝廷專門設立童子科,有多位童子被賜予同進士或學究出身,其中最小的只有三歲。這一現象說明宋代A.皇權日趨隨意獨斷B.鄉學教育成效顯著C.官僚體制充滿活力D.科舉考試流于形式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下列材料作答:材料一清朝前期,煤已經成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開采煤礦。后來洋務派官僚李鴻章、張之洞認識到煤的重要性,指出今日萬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斷,機器立停,百舉俱廢,煤作為日用必需之物,采煤得法,銷路必暢,利源自開,其余利,且可養船練兵。清政府于是允許試辦機器采煤業,民族資本創辦了70家較大煤礦。著名的開平煤礦產量為4萬噸,后增至78萬噸,產品暢銷天津、上海、福州。材料二1890年中國人開始創辦自己的電廠,但直至1911年,全國的電廠銷量極少,只能供照明用電。民國時期,中國的電力工業仍較落后。(1)概括李鴻章、張之洞對采煤業的認識。(2)清政府對采煤業的政策有何變化,效果怎樣。32.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世紀的城市,初期還完全是一個在社會中由農業決定的陌生體,到了中世紀晚期則發展成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最終成為中心的生活區域,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胚細胞。”——漢斯-維爾納·格茨《歐洲中世紀生活》材料二“恰恰因為它們才從頭開始,而且處于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斯塔夫里諾斯問題:(1)歐洲中世紀城市復興的動因是什么?(2)如何理解“中世紀的城市……最終成為中心的生活區域,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胚細胞。”33.(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36年7月,國民政府公布《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營利所得起征點為2000元,報酬所得起征點為月入30元。條例頒布后,引起各地商會的討論。1937年1月,上海律師公會成立所得稅暫行條例研究委員會,一面提出修改意見,要求減免,一面表示,“本公會擁護良稅,素不后人”。1937年1月1日,營利事業及存款利息所得稅全面開征。1943年1月,政府又公布《財產租賃出賣所得稅法》將所得稅擴展到財產稅類別。1943年2月,國民政府提高了起征點,但同時也提高了稅率,強化了罰則。根據財政部統計,國庫收入中所得稅由1937年占比4.15%上升到1940年占比16.34%。所得稅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摘編自《中華民國工商稅收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國民政府所得稅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國民政府所得稅改革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據材料“就業比重僅為1.8%……增加到2.5%”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女性地位提高,就業比重增長,成為重要的勞動力,說明工業化推動社會轉型,故B選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婦女就業狀況,不能體現農業收益的增加,故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了婦女地位的提高,故C選項錯誤;婦女就業比重增加,說明勞動力增加,不是短缺現象,故D選項錯誤。2、C【解析】
1914年開始的一戰使俄國經濟受重創,因此會導致糧食生產下降,故曲線下降;1917年,俄國退出了一戰,進入到國內戰爭時期,為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直延續到1921年,被新經濟政策所取代,新經濟政策實施后,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故曲線上升,1925年,列寧逝世,新經濟政策逐漸取消,故影響圖中曲線變化的因素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故①②④正確,C正確;斯大林經濟體制在1925年還未形成,所以不是影響圖中曲線變化的因素,故③錯誤,排除A、B、D。3、C【解析】
1929—1933年由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是緣于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日益形成一個整體有關,故C項正確;A項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排除;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排除B;列強之間國際貿易沖突加劇是經濟危機后帶來的影響,排除D。故C。4、D【解析】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大中學生進行的以“反對防共自治運動”為目標的一二九運動發源地是北平,D項正確;南京、天津和上海,均不是一二九運動的發源地,ABC三項錯誤。5、A【解析】
材料“一國之人,無論為君主、為官吏、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表明君主與普通百姓都要遵守法律,說明該學者宣揚民主,反對專制。A正確;材料未體現‘提高國民素質’的要求,B排除;材料沒有對傳統道德的抨擊,C排除;材料主張君主立憲,不是共和,D排除。故選A。6、D【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生產資料歸合作社,屬于1953-1956年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故選D;A是1978年以后,排除;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是1958年,排除BC。7、C【解析】
由表中統計數字顯示,比起商代,周朝甲骨文的遺址分布范圍更廣,說明周代的統治范圍比商朝的擴大了,C項正確;單純從甲骨文分布范圍看,無法得出文字體系逐漸成熟、金文取代了甲骨文和爭霸戰爭持續不斷等結論,ABD三項錯誤。8、C【解析】
據材料“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和人可以相互感應,天是至上的人格神,如果天子違背了天意,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C正確;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就已經確定了獨尊儒術、大一統思想,A、B錯誤;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D錯誤。【點睛】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學正統地位。9、C【解析】
材料中“它”指的是,抗戰勝利后,中共一直主張建立的民主聯合政府,主張和平建國,響應民眾呼吁,爭取政治主動,因此毛澤東的言論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平建國的誠意,C項正確;此時正在重慶和談,國民黨一黨專政的面目還未暴露,排除A;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取得勝利,此時任務是改組國民政府,而非改組國民黨,排除B;D與材料無關,排除。10、B【解析】
天子和諸侯屬于等級關系,對應的是政治層面,即國家天下層面,而大宗小宗屬于血緣關系,對應的是自身與家庭家族層面,宗法制和分封制分別關照了家族和國家,這樣兩者構建起了家國一體的政治體制,B正確;題干體現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結合,而非強調兩者構建的等級體系,排除A;中央集權建立于秦朝,排除C;分封制在后期導致地方割據,不利于家國良性互動,D中“保證”表述絕對,排除。11、D【解析】
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純粹的血緣關系的界限,使分封制的主體實現了王族、功臣及先代貴族后代的有機結合,可見,分封制奠定了地緣政治的基礎。將姬姓周人楔入到各地人群中,這必然會改變各地人群的血緣結構,從而奠定了地緣政治的基礎,故D正確;周代分封形成了地方諸侯勢力,而不是抑制了地方諸侯勢力,排除A;通過分封使周王室的力量滲入全國各地,這是強化了周王室統治力量,排除B;宗族意識在夏商就已經出現,排除C。故選D。12、A【解析】
材料“在州議會的建議下召開專門的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和批準新憲法,9個州批準就能生效”反映了人民主權與各州的權力的結合,A正確;美國是間接民主,排除B;材料未涉及三權分立,排除C;材料未涉及代議制與政黨政治結合,排除D。13、C【解析】
材料中“公元后的兩個世紀里”時間屬于歷史上東漢時期,《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于210年寫成的醫書,符合題意,故選C;《黃帝內經》成書于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兩個世紀”的信息,排除A;《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成書于兩漢之際,《本草綱目》是明朝李時珍的著作,BD時間不符,排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公元后的兩個世紀里”,緊扣關鍵信息并聯系所學我國古代醫學成就分析解答。14、C【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稱義的意義,否定了教皇和神職人員的權威,應該是使人們獲得靈魂自救的自主權和精神自由,故C正確;宗教改革并非廢除宗教信仰,故A項中“解放”、B項中“動搖”的說法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君主與羅馬教皇的權力問題,故D不正確。15、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實際上考查的是學生的讀圖能力。注意圖一中“北海郡”“膠東國”等名稱,可知當時地方上郡縣、封國并存,聯系西漢初年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制;圖二中“遼陽行省”等名稱,聯系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度。所以答案選B。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名師點睛】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比較:
分封制
郡縣制
實行條件
與宗法制相聯系
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
建立基礎
血緣關系
地域關系
傳承制度
諸侯王位世襲
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
官吏權利
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
與中央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
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
官員職責范圍
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對土地的管理權
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
歷史作用
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
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16、B【解析】
1978年,中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出國考察熱潮,特別是國家領導人頻繁出國訪問考察,目的是借鑒西方現代化成功的經驗,找尋適合中國發展的方法,預示對外開放政策即將出臺。故答案為B。中國外交開始打破意識形態限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就有體現,排除A項;國有企業改革是在1985年以后,排除C項;這些頻繁的考察并不能推動國內經濟形勢明顯好轉,排除D項。故選B。17、C【解析】
根據材料時間,結合所學1957年我國的一五計劃完成,推斷此時正處于一五計劃的尾聲。根據材料信息我國中西部城市在此期間非農業人口比重迅速增加,故推知一五計劃推動了中西部工業的發展,為此從事非農業人口迅速增加,為此C選項正確;新中國成立之初(1949-1952)便構建國營經濟的基礎,無法體現出對于1957年非農人口增加的影響,故A選項錯誤;B選項合理調整工商業也發生在1949年至1952年期間,無法體現對于1957年非農人口增加的影響,故B選項錯誤;優先發展重工業主要體現出產業結構的變化,但是無法體現工業對于中西部城市非農業人口增加的影響,為此D選項錯誤。18、A【解析】
銀幣上鑄造體育運動的競技場景反映了古希臘人對智慧和勇敢的追求,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故選A;材料無法反映當時是否是民主政治,也無法體現對貨幣的需求量,排除BC;追求理性是在啟蒙運動中,排除D。故選A。19、C【解析】
1949年到1952年,我國著手國民經濟恢復任務,排除A;材料沒有反映優先發展重工業的信息,排除B;一五計劃的計劃值與完成值大致吻合,說明制定的經濟目標較為穩妥可靠,故選C;材料沒有反映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相結合的信息,排除D。20、C【解析】
依據題干和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從歷史史料、法律史料以及語言學史料等方面論證《十二(銅)表法》的真實性,說明不同類型史料進行互證能形成更具說服力的解釋,故C項正確。歷史事實不僅僅需要歷史敘述,還需要實物史料,故A項錯誤。歷史文本記錄、文學作品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只是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故BD項錯誤。故選C。【點睛】本題考查羅馬法和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題的關鍵是對表格材料的解讀與分析。本題考查對羅馬法和史料的重要作用相關知識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A【解析】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頻繁,出現了天下統一的趨勢,國家認同觀念正在逐步形成,正式基于這種社會現實,思想家們才會以整個“天下”作為思考的對象,提出“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主張,A正確;并非所有諸子百家致力于爭霸戰爭,如墨家就主張“非攻”,排除B;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尚未統一,排除C;統一天下并非只是法家的主張,材料只是以法家作為例子進行舉證,其主旨不在于強調法家思想,排除D。22、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識記能力。五四運動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而最能體現這一性質的口號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所以答案選A。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五四運動的性質23、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信息的理解。依據材料信息可知羅馬法保護債權人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故選A。B項說法錯誤,《十二銅表法》,是維護貴族利益的,但是由于有了成文法就可以按律量刑,在客觀上也維護了平民的利益;C項正確,但是說法太籠統;D項材料未體現。考點: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羅馬法·原則24、B【解析】
材料中的“湖絲遍布天下,而湖民身無一縷”“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等信息,都說明絲織品價格高,不是普通百姓消費的物品,所以楊山山“蠶桑品為衣被之源”的提法忽視了絲織物在封建社會并不是尋常百姓主要的衣著材料,故答案為B項;地方縣志也有研究價值,排除A項;詩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治經濟情況,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湖州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排除D項。25、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廣義相對論認為,物質存在的現實空間不是平坦的,而是彎曲的,空間結構取決于物質的質量及其分布情況,空間彎曲的程度體現為引力場強度,B選項符合題意。經典力學的體現是三大定律,與材料無關,A選項排除。進化論強調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C選項排除。量子論屬于微觀物理學,D選項排除。26、A【解析】
明太祖對數千名地方官員進行考核、擢升、黜降等做法,體現了明朝初年國家重視對地方的掌控,A項正確;明太祖并未擴充地方官僚隊伍,沒有使地方行政機構“不斷膨脹”,B項錯誤;“監察制度”成熟和官員腐敗情況嚴重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CD兩項錯誤。27、D【解析】
題干中的兩次經濟體制改革與轉型的根本目的都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性質沒有發生變化,D項表述符合題意,正確;ABC三項表述都不符合題意,均排除。故選D。28、B【解析】
根據材料“截至1911年,初步建成以北京為樞紐的京奉京漢京張津浦四條官辦鐵路干線,以及華北的正太等官商所辦各線,總長約達9292公里”可知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干線,奠定了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故選B;材料主旨是清廷主張修建自己的鐵路,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自然經濟的解體與列強入侵有關,不符合題意,排除C;洋務運動結束于189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29、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民生主義就是打倒資本家,反對大地主”、“民生兩個字足以代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解決人類生活,謀求社會生存的要義”、“民生主義,而不再分為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倡導的新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與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的目標基本一致,A項正確。國民革命興起于1924年國民黨一大后,故B項錯誤,排除。第二次國共合作出現于抗戰時期,與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相關,排除C。材料沒有體現蔣介石掩蓋反動面目的欺騙性,而是強調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排除D。30、B【解析】材料“有宋一代,神童輩出”“從宋太宗時起,朝廷專門設立童子科”說明了宋朝比較重視科舉制度,鄉學教育發展較好,故B項正確,D項錯誤;A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點睛:材料“有宋一代,神童輩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羊駝創意畫課件
- 山西省平遙縣綜合職業技術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學期期終調研測試文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河北東方學院《文化人類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甘肅省會寧一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4月月考化學試題含解析
- 南陽理工學院《統計分析與軟件應用》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唐山學院《太陽能發電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企業戰略思考與行動系列講座》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海東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高考預測卷(全國I卷)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福建省六校2025年高三下第三次月考物理試題含解析
-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數學物理方法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八大作業票證的安全管理制度
- 加油站安全生產風險點告知卡
- 淘寶客服操作流程
- GB 1886.358-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磷脂
- GB/T 31117-2014船用輔鍋爐安全技術要求
- 以問題為導向的健康照顧教學課件
- 2022年4月自考金融法試題及答案含評分標準
- 學校膳食管理委員會組織及工作職責
- 小麥雜交育種課件
- 中國地理概況課件
- 2021年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繼續教育題庫大全權威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