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講義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1頁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講義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2頁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講義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3頁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講義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4頁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講義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講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一、從編戶齊民到永停編審——歷代戶籍制度演變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3.演變:1.戰國: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編制方法:什伍之制立戶原則:強制分戶,推行個體小家庭登記范圍:境內所有男女2.秦朝:戶籍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3.漢朝編戶齊民——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1.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2.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3.政府為掌握人口數,定期進行人口調查。4.東漢末年以后戶籍散亂。4.東晉黃籍白籍土斷【思考】東晉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①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②南渡的北方大族,保持其優越性;③東晉為招募流民進行生產,對僑人給予免除賦役之優待;后期為增加賦役收入5.隋朝大索貌閱.輸籍定樣(輸籍法)通過檢查,大量隱漏戶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賦稅收入6.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手實:唐宋時在基層官吏監督下居民自報戶內人口、田畝以及本戶賦役承擔情況的登記表冊。在唐代,它是制定計帳與戶籍的主要依據,每年填報一次。7.宋朝主戶與客戶主戶: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沒有土地的佃戶增加原因:方田均稅法,自耕農的存在,商品經濟發展【思考】宋朝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①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嚴重,社會貧富分化加劇;②原有戶籍制度影響國家的賦稅收入③王安石變法“方田均稅法”使主戶在1072年有所增加。8.元朝諸色戶計元朝的戶口類型復雜,按照職業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等,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明朝*明初:戶帖制度*黃冊1.明朝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為民籍、軍籍、匠籍等;2.明朝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魚鱗圖冊黃冊和魚鱗圖冊互為補充10.清朝永停編審攤丁入畝人頭稅取消【思考】乾隆諭令戶籍永停編審的原因(1)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但管理相對松弛。(2)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3)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綜合探究一】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變特點功能:①征收賦稅及征派兵役②限制人口流動③維護社會治安④控制職業.固定身份⑤維護等級特權特點:①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②戶籍制度下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③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④傳統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思考】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原因1.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2.財政危機及統治者的改革;3.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的演變;4.商品經濟的發展;5.農民的反抗斗爭;6.小農經濟的發展及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1、以家庭為單位,帶有宗法倫理色彩2、地域性:政府將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3、等級性:有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4、世襲性: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5、戶籍制度與賦役、行政管理、社會治安相結合,被賦予社會治安職能,為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服務6、繼承創新性【思考】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影響積極1.經濟:①便于征發賦役,保證國家財政收入②客觀上促進了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2.政治:強化戶籍管理,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和加強中央集權。消極1.經濟:①戶籍制度束縛了人口的自由流動②加深了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的封閉性,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2.政治:從根本上講,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3.思想: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易形成保守的社會心理二、鄉里制與保甲制的合一——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思考】古代鄉村治理變革的基本趨勢及其原因趨勢:①由鄉里制向保甲制;②由鄉官制向職役制轉變;③國家對鄉村治理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④歷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原因:①國家的統一,封建專制的強化;②維護小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需要。③宗法觀念及儒家思想的影響【思考】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的特點和作用特點:①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聯保連坐);②地方自治色彩鮮明;③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④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層地方保證了賦役征發,穩定了基層社會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經濟發展。【思考】中國古代基層治理制度的影響積極1.經濟:①保證了國家賦稅的征收,提高國家財政收入②保障農業生產,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③有利于生產、生活中的扶貧濟困2.政治:①彌補了國家行政職能在基層的不足,節約了國家的行政成本②加強了對鄉村的管理,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3.思想: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消極①對百姓的控制過于嚴密,不利于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②導致了鄉紳勢力的膨脹。三、從政府到宗族——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一)全面認識我國古代的社會救濟的原因①經濟原因:農耕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②政治原因:歷代統治者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③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觀念、仁愛思想的影響;佛教的慈悲為懷、善惡報應思想,道教的勸人積德行善、勸善去惡的思想。④自然原因:自然災害頻發,農耕經濟的脆弱性(社會生產力水平低),導致人民的生活處境惡化。(二)社會救濟奉天同善堂近代中國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特點①起源早,歷史悠久②歷代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政府,民間社會處于輔助地位。③政府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同時還會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民。立法保障并設專門機構予以實施④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⑤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救濟措施⑥民本思想為基礎⑦手段多樣化,系統性扶持與臨時性救助相結合。(三)優撫政策【思考】明清社倉的發展趨勢①分類越來越細;②救濟的方式發生變化,從取之于富到借貸取息,從民間自辦到地方政府不斷加強管理,再到政府直接經營;③地區發展依然不平衡(四)評價積極作用:①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②有利于保障賦役征收,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局限性:①具有宗教色彩。②各自為政,缺少合作,救濟方式相對單一。③缺少制度和法律規范,主要由道德、風俗習慣和民俗對其進行調整。第13講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文化: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中華傳統文化: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華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難以易除的心理和行為習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重要知識梳理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想一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1)政治: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統一,科舉制度發展完善;(2)經濟: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為文化生生不息奠定物質基礎;(3)思想文化:統一的文化政策推動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的確立;(4)教育:書院等古代教育機構的貢獻保持了文化傳承的連續性;(5)民族關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對外關系:兼收并蓄的對外文化交流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7)先進人士對中華文化的改造與弘揚;(8)相對封閉和較廣闊的地理環境,為中華文明獨立連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探究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和成因特點:多樣性、連續性、包容性并存(補充:本土性、凝聚性)。成因:中華文明長期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疆域廣大,國家統一是主流趨勢;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中華傳統文化自身的傳承、積累;農耕經濟占主導。變化:學習、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學習內容由政治制度深入到思想文化并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原因: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西方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加深;西方民主啟蒙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先進中國人的不懈探索;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重要知識梳理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重要知識梳理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1)本土性。2)多樣性: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3)包容性: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4)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5)連續性:綿延不絕,傳承至今。(思維拓展)中華傳統文化在一個半封閉的北溫帶塊狀大陸得以滋生發展,其物質生產方式的主體是農業自然經濟,社會組織以宗法—家族制度和專制政體為基本形態,而周邊則為后進民族所環繞。這樣一種特定的生態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提能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中華各民族文化長期交融形成了相對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與行為方式、價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向心力、凝聚力。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文化中的剛健自強精神長期以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求真務實。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天人協調思想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它指導著人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各種人際關系。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思想資源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發揮著重建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突出作用。6.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義利觀和誠實守信的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市場主體的道德修養,培育良性的市場經濟契約精神。重要知識梳理四: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自身發展與升華)2、西學東漸1.概念:指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思想、制度等在中國逐步傳播的過程2.基本史實:(1)第一階段:明末清初(詳見后一表格)局限:士大夫和皇帝接受科技上的知識,思想上基本沒受影響(2)第二階段:晚清民初,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西方的科技、制度、思想等傳入中國,推動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原因:①政治:西方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加深;②思想:西學的不斷傳播,對西學了解不斷深入;③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不斷發展;特點:①學習西方與抵御侵略相結合;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深入;③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④參與主體廣泛,包括官員、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等意義:①政治:促進政治民主化、法治化進程;②經濟:促進工業化,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③思想:促進啟蒙思想的傳播,解放思想;【思考】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態度改變的原因?歐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災難,使得對學習西方充滿熱情的中國人產生懷疑和動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貧富分化等社會問題出現,資本主義制度弊端日益顯露;?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學習西方不斷深入,對西方文化進行不斷反思;?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國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優點,改變以往的盲從態度。【拓展】近代傳統儒學與西學的關系演變歷程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兩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妄圖僅僅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來達到維護清政府封建統治的目的。2.利用儒學,托古改制甲午戰爭后,維新派借助孔子使宣傳維新變法具有合理性,以期減少變法阻力。3.否定儒學,全盤西化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逆流,陳獨秀等進步知識分子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等徹底批判以救中國。重要知識梳理五: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對外傳播與輻射)1.中學東傳——東亞文化圈(又稱漢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2.中學西傳——對歐洲的影響⑴四大發明傳入歐洲①造紙術: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促進了歐洲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②火藥: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③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④印刷術:繼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⑵歐洲掀起“中國熱”(16—18世紀①16一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②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3.2知識拓展)明清時期“東學西漸”特征及原因【思考】16-18世紀四大發明在東西方命運不同的原因提能升華一、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1.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內涵,促進了文明的多元發展。中國文化是世界幾大原生文化之一,在獨立起源和演變、文明發達的程度、對周邊文化的影響方面,都具有典型意義。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貢獻了重要力量。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文學創作、科技發明都在歷史上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2.輻射其他國家的文化,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鑒。中華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壯大,同時也影響了世界其他國家的文明進程。不僅惠及東亞文化圈,對歐洲在內的其他世界文化也有很大影響。3.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的看法,能給我們提供有價值的理念和思路,啟發人們用中國思維方式和人生智慧去解決人類的共同難題。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1.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文化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各地區優秀文化成果,促進中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2.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擴大中華文化在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