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設
計大作業
公司內部編號:(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網絡教育學院
?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
題目:重XXX廠房單向板設計
學習中央:學XX奧鵬學習中央
專業:土木工程
年級:2021年秋季
學號:
學生:
指導教師
1根本情況
本設計XXXXXXXXX,進行設計計算.重慶三元玩具廠房采用鋼筋混凝土內
框架承重,外墻為370mm磚砌承重.采用單向板肋梁樓蓋.
樓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漿面層,鋼筋混凝土現澆板,15mm厚石灰砂漿
抹灰.
荷載:永久荷載,包過梁、柱、板及構造層自重,鋼筋混凝土容重
25kN/m:i,水泥砂漿容重20kN/iw,石灰砂漿容重17kN/m:i,分項系數
YG=1.2.可變荷載,樓面均分布荷載為kN/ma,分項系數yK=1.3.
材料選用:混凝土采用C30(fc=N/mm?J:N/mrm);
鋼筋主梁、次梁采用HRB335級。=300kN/rw)鋼筋,其它均用
HPB300級(f=270kN/m:i)鋼筋.
主梁沿房屋的橫向布置,次梁沿縱向布置.主梁的跨度是5.7m,次梁的跨
度是4.8m.梁每跨內布置兩根次梁.其間距是1.9m.樓蓋的布置如圖1-1.
根據構造要求,板厚取h=80mm>—人475mm
4040
次梁截面高度應滿足h-L^L-4800?4800-266?400加〃
18121812
取卜=400口口,截面寬度取為b=200mm.
主梁的截面高度應滿足h-------------5700?57k380~570mm
15101510
取截面高度卜二500口口,截面寬度取為b=250mm.
圖1-1樓蓋布置圖
2單向板結構設計
板的設計
2.1.1板的計算
按塑性分析法計算內力.
2.1.2荷載
恒荷載標準值:
20mm水泥砂漿面層0.02mx20kN/m3=0AkN/m2
80mm鋼筋混凝土板0.08mx25kNIm、=2.0kNIm2
15mm厚石灰砂漿抹灰0.015mxl7kNIm3=0255kN/m
2
活荷載標準值
q=7.5kNImi
橫荷載設計值
g=1.2x2.655=3.186kN/m2
活荷載設計值
q-1.3x7.5=9.75kN/m2
合計g+q-12.936ZN/m2
2.1.3內力計算
次梁的截面2OOmmx400/n/n
計算跨度為:
h0.20.08
邊跨/=/+-=1.9—0.12-----+=1.72/n
0〃222
中間跨/=1.9-0.2=1.7m
跨度差(1.7217)/1.7=1.2.o<IO0.0說明可按等跨連續板計算內力.取1m寬
板作為計算單元,計算簡圖如圖2-1所示.
圖2-1計算簡圖
連續板各截面的彎矩計算見表2-1.
表2T連續板各截面彎矩計算
B
12
裁面離端第二支座C中間支座
邊跨跨內中間跨跨內
彎矩計算系數
計算跨度10
2.1.4截面承載力計算
=
b-1000/WH,h-80mm,80—2060mm.C30混凝土,fc=N/mm2.
HPB300鋼筋,力=270kN/iw,連續板各截面的配筋計算見表2-2.
表2-2連續板各截面配筋計算
邊區板帶(1-2,5-6軸
中間區板帶(2-5軸線間)
線間)
離端
第
支跨
跨內離端第
禺端
截面位置、中二跨跨
邊跨第間跨中間邊跨跨離端第
內、中中間支座
跨內
跨內支座內二支座
間跨跨
支座
內
M(kN/m2)XX
G6/G6/
A6@A6@A6/8@A6/8@
8@18@1A
選配鋼筋6@200A6@200
190160170170
7070
實配鋼筋面
228228149177228228141141
積
支座截面的受壓區高度系數自均小于,滿足彎矩調幅的要求;
所以,Ai=p6〃=0.238%x1000x80=1904”機2
2.1.5板的裂縫驗算
裂縫寬度驗算屬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采用荷載的標準組合.按彈性方法計算截面
彎矩,考慮可變荷載的最不利布置,有
式中gk一折算永久荷載標準值,g;=g*+qk/2=2.655+7.5/2=6.405kN/m
夕一折算可變荷載標準值,4=4/2=7,5/2=3.75AN/小*
a一五跨連續板滿布荷載下相應截面的彎矩系數,按有關表格查的;
聞一五跨連續板最不利荷載布置下相應的彎矩系數,按有關表格查的.
由荷載標準組合產生的跨中和支座彎矩:
受彎構件的受力特征系數a二1.9,光面鋼筋的相對粘結特征系數v=0.7,
cr
C30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2.01N/mm2;保護層厚度c=15mm<20mm,取c=20mm,
計算過程見表2-3,裂縫寬度均小于一類環境標準規定值.
表2-3板的裂縫寬度驗算
截面1B2C3
228228149149149
d=dlv(mm)
eq
/=0(1.9c+0.08“)(mm)
crsP
te
gav/O/E(mm)
注:p<0.01,取p=0.01.
2.1.6板的撓度驗算
截面的短期剛度由下式確定:
截面1B2C3
219219146146146
式中,EJE=210x103,3x104二7,矩形截面彷。,各截面的短周期剛度如下表所示.
可取整跨剛度B為計算撓度,這樣的簡化使撓度計算大為方便.?
長期剛度按下式確定
其中,M=(0.078g-+0.1q-)l2=(0.078x7.965+0.1x3)x1.72i=2.725kN.m
1qkkO
第一跨撓度最大,對于等跨連續板可只驗算該跨撓度.永久荷載gk
滿布,可變荷載家在1,3,5跨布置,又相應表格查的相應的撓度系數分
別是0.644x10-2和0.973x10-2,于是撓度:
由上表可見,8與8很接近,滿足8<8<28,按?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
BIIBI
次梁的設計
2.2.1次梁計算
次梁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方法計算.
2.2.2荷載
恒荷載設計值
由板傳來19mx3.186kNjm3=6.05kN/m2
次梁自重1.2x0.2/nx(0.4M7-0.08m;x25kN/加,=1.92&N/m2
梁側抹灰1.2x0.015mx(0.4/n—0.08m)x11kN/tmx2=0.20kN/m2
活荷載設計值
由板傳來q=x9.75kNirm=185kN/rm
合計g+q=26.61kN/m2
2.2.3內力計算
計算跨度
/=4.8m—10.12m-,_5m=4.555m
邊跨“2
1.0251—4.669加>4.675m取/0=
中間跨/=/=4,8m一0.25機一4.55加
跨度差0.675—4*4.55=2.7°;<2.,說明可按等跨連續梁計算內
力.計算簡圖如圖2-2所示.
圖2-2計算簡圖
連續次梁各截面彎矩及剪力計算分別見表2-4>表2-5.
表2-4連續次梁彎矩計算
B離端第二支
12
截面座C中間支座
邊跨跨中中間跨跨中
彎矩計算系數
計算跨度10
表2-5連續次梁剪力計算
B(左)B[右)
截面A邊支座離端第二支座離端第二支座C中間支座
剪力計算系數
凈跨度/7—07—01-()1-()
n
2.2.4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時,支座按矩形截面計算,跨中按T形截面計
算,翼緣寬度取"=—/=-x4800=1600mm,又b+s=200+1700=1900〃m,/33n
故取b=1600/nm(
一類環境,梁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要求為25mm,單排鋼筋截面有效
高度取%=365mm.
判別T型截面類型:
各跨跨中均屬于第一類T型截面.
次梁的正截面承載力過程見表2-6.
表2-6次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截面離端第二中間支座
邊跨跨中離端第二
跨跨中
(1)支座(B)?
⑵
中間跨跨
中⑶
彎矩設計值IkNm)
1044383
選配鋼實際配筋5123223124112
二二二
筋A=565A1140A339A452
計算結果說明己均小于,符合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條件.
A1(bh)=339/(200x400)=0.42%>p.=(0.2%,45///)=45///=45x1.43/300=0.22%,滿足最小配筋
率的要求.
2.2.5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
計算內容包括:截面尺寸復核、腹筋計算和最小配筋率驗算.
(1)驗算截面尺寸
h=鼠—hr=365—80=265mm,hlb=265/200=1.2<4,截面尺寸按下式驗算:
截面尺寸滿足要求.
(2)計算所需腹筋
采用.6雙箍,計算支座B左側截面,以72.89ZM由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公
式確定箍筋間距S:
調幅后受剪承載力應增強,梁局部范圍內將計算的箍筋面積增加20%.先調幅整箍
筋間距,s=0.8x5725.7=4580.56//zm,大于箍筋最大間距200mm,最后取s=200mm.
(3)驗算最小配箍率
彎矩調幅時要求的配箍率下限為0.3///=0.3x1.43/270=1.58x10a實際配
箍率P=A/(加)=100.48/(200x250)=2.50x10-3,滿足最小配箍率的要求.
2.2.6次梁的裂縫寬度驗算
次梁的折算永久荷載g=6.808+14.23/4=10.37kN/〃z;折算可變荷載k
q,=14,23x3=10.67kN/m.變形鋼筋的相對粘度特征系數v=1,0,混凝土的
k4
保護層厚度c=25mm.
荷載標準值下彈性分析的荷載彎矩系數a=l,9,裂縫寬度的計算過程見表cr
2-7,各截面的裂縫寬度均滿足要求.
表2-7次梁的裂縫寬度驗算
截面1B2C3
565565339402339
d_d/v(mnveq1212121212
/_p(1.9c+0.08(/1?)(mm)crs
te
及_av/o/E(mm)
由荷載標準組合產生的跨中和支座彎矩:
2.2.7次梁的撓度驗算
按等剛度跨度連續梁計算邊跨跨中撓度.短期剛度:
其中,p=A/切I。=565/(200x365)=8.3x10-3;
=E/E=2.0x105x2.8x104=7.14;
(bf-b}hr(1600-200)x80_1647
bh200x365
0
長期剛度:
其中,M_(0.078x9.654+0.1X8.538)X4.6752_35.12kN-m
lq
撓度系數與板相同,撓度:
主梁的設計
2.3.1主梁計算
主梁按彈性理論設計.
2.3.2荷載
為簡化計算,將主梁自重及梁側抹灰重量等效為集中荷載.
荷載設計值:
由次梁傳來XZN主梁自重XX()XXX=kN
梁側抹灰xx()xxx=kN
G=kN
活荷載設計值:
由次梁傳來Q二xkNkNZ3.3計算簡圖
主梁端部支承在磚墻上,支承長度為370mm;中間支承在柱上,鋼筋混凝土
柱截面為350mmx350mm;墻、柱為主梁的較支座,主梁連續梁計算.
]5715J5700J,5715
1“圖2-3計算數
計算跨度:
035
邊跨/=5.7—0.12----=5.405加
n2
,??取最小值/O=5.715m
中間跨:Z?=5.7—0.35=5.35m
跨度差()/=球10猊那么可以按等跨連續梁計算.
主梁的計算簡圖見圖2-3.
2.3.4內力計算及包絡圖
內力計算可采用等跨連續梁的內力系數進行計算,跨中和支座截面
最大彎矩及剪力按下式計算:
不同截面下的彎矩及剪力的計算見表2-8、表2-9.
表2-8主梁彎矩計算
項
荷載簡圖
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①+②
基
①+③
本
①+④
不
利
內①+⑤
力
表2-9主梁剪力值計算
序
計算簡圖
號
①
②
⑤
④
最①+②
不①+③
利
內①+④
力
2.3.5主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跨內按T形截面計算,其翼緣寬度為:
取"=121Omm,W=500—60=440mm.
判別T形截面類型:
故屬于第一類T形截面.
主梁正截面承載力的計算
截面1B2
彎矩設計值
{kNtn}
選配鋼筋6|206c)203c202c|20
實配鋼筋面積
18841884942628
(tnm2)
2.3.6主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的力卜算
(1)驗算截面尺寸
h=ho—hf=440—80=360mm,hlb=360/300=1.2<4,截面尺寸按下
式驗算:
截面尺寸滿足要求.
(2)計算所需腹筋
采用。6@150雙箍
V=o.lflyh+1.0/^=O./x1.43X250x440+1.0x270x440x100.48/150=189.6W?,oi
L=112.1ZN<V,w=177.26ZN<V,W=156.33kN<匕可知B截面上的剪力
與心剛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七年級地理下冊 7.1 日本教學設計 湘教版
- 2 做中華人文精神的弘揚者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 6.2《連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學設計
- 幼兒律動編創流程
- 2025年度商務禮儀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一)
- 小學統編版(2024)騎鵝旅行記教學設計及反思
- 魯教版化學(五四學制)八年級4.3《到實驗室去: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教學課件
- 租賃合同及訂單處理流程
- 重慶房屋買賣合同范本
- 廚房衛生間裝修合同
- 健身減肥訓練營計劃方案
-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教師數字素養及其培育路徑研究基于歐盟七個教師數字素養框架的比較分析
- 江蘇省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下學期期中綜合調研數學試卷(蘇教版)
- 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
- 醫院總務科的工作總結
- 手衛生與多重耐藥菌的消毒隔離護理課件
- 《生物醫學工程導論》課件
- 七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試卷含答案【部編版】
- 二手車鑒定評估報告書(范本)
- 招錄事業編人員政審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