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綿城市專篇施工圖設計說明工程概況項目概況本次設計道路位于水土思源片區,在建方悅立交東側。道路整體呈南北走向,起點順接已完成實施的C標準分區配套路網一期A段,終點與現狀方正大道平交。本次設計實施全長297.438米。本次設計道路為道路等級為城市支路,設計車速30Km/h,雙向兩車道。路面類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道路交通量達到飽和狀態時的道路設計年限為15年,設計標準軸載為BZZ-100。設計標準、規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2014年10月《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2016)《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50014-2021)《給水排水工程管道結構設計規范》(GB50332-2002)《給水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范》(GB50069-2002)《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68—2008)《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T82-1999)《透水路面磚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混凝土路面技術規程》(CJJ/T188-2012)《砂基透水混凝土》(JG/T376-2012)《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程》(CECS381:2014)《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程》(CJJ/T135-2009)《城鎮道路路基設計規范》(DBJ50-145-2012)《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DBJ50/T-292-2018)《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評價標準》(DBJ50/T-365-2020)《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2016年11月)《建筑室外環境透水鋪裝設計標準》DBJ50/T-247-2016《低影響開發設施施工及驗收標準》DBJ50/T-290-2018《低影響開發設施運行維護技術標準》DBJ/T276-2017《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032-2003)《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2021《海綿城市綠地設計標準》DBJ50/T-293-2018《城市雨水利用技術標準》DBJ50/T-295-2018《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試行)》渝建〔2016〕489號《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設計文件審查要點-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試行)》渝建〔2017〕349號《城市道路與開放空間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標準圖集》DJBT-103-17J17《園林綠化工程項目規范》GB55014-2021《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T51345-2018《建設工程海綿城市建設效果專項評估技術指南(試行)》渝建人居〔2020〕25號《重慶市海綿城市監測技術導則(試行)》渝建人居〔2020〕16號上階段審查意見及執行情況一、初步設計階段設計須修改完善的意見:海綿城市部分:1、本次設計道路海綿城市指標年徑流控制率、污染物去除率等均未達到控制目標值,本次設計道路東側地塊性質為公園,建議該部分雨水由公園地塊進行指標分解,需補充提供公園消能容積(流量),便于后期實施。回復:同意審查意見,補充公園效能調蓄容積等相關說明,并補充雨水花園等相關圖紙。二、初步設計階段建議修改完善的意見:1、建議完善海綿城市中設施維護、監測章節內容。回復:同意審查意見,補充海綿城市設施維護、監測章節等相關說明。海綿城市設計內容、目標及原則設計內容本次設計為C標準分區配套路網一期工程設計(K0+880~K1+177.438)海綿城市相關內容的施工圖設計。設計目標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講話精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23號)、《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等國家法規政策,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黨和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大力舉措;另一方面,堅持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基本原則,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工程設計、建設、維護的各過程之中,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有效緩解城鎮化過程中產生內澇事件,更體現了中國傳統城市規劃中講究因地制宜、順應自然規律,重視天人和諧的設計觀念和生態設計意識。本次路網進行海綿城市生態設計。城市道路海綿建設目標以消減地表徑流與控制面源污染為主、雨水收集利用為輔。在滿足道路交通基本功能以及安全等基礎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紅線內的空間(人行道、綠化)落實海綿城市設施,結合道路橫斷面和排水方向,建設宜采用生物滯留設施、透水鋪裝、滲管/渠等設施,通過滲透、調蓄、凈化方式,實現道路海綿城市建設控制目標。根據《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渝府辦發[2018]135號),全市范圍內應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市水生態。充分保護、修復和恢復城市水生態系統,統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排放系統,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利用。本次設計按照重慶市相關海綿城市標準并依照片區整體要求進行綜合考量確定,根據《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DBJ50/T-292-2018)中道路路側帶寬度比進行確定。結合《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DBJ50/T-292-2018)表3.1-1:用地類型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道路路側帶寬度比<30%30%≤路側帶寬度比<40%40%≤路側帶寬度比657075本次設計標準道路路側帶寬度比37.5%,應按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按不低于70%執行。綜上,本次設計道路海綿城市控制指標取值如下:道路名稱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年徑流污染物去除率C標準分區配套路網70%50%設計原則(1)滿足海綿城市建設道路設計目標。(2)道路LID設施的選擇應與規劃用地性質相協調,因地制宜、經濟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結合道路紅線內外綠化帶進行設計。(3)道路LID設施的選擇應充分考慮設計道路及周邊的土壤、地質特征。(4)透水混凝土鋪裝只負責收集透水混凝土鋪裝面積上的降雨,車行道路面雨水通過雨水系統排入下游,地塊內部的雨水通過地塊內部的LID設施進行綜合利用,且地塊內部外排雨水通過雨水管直接匯入市政雨水系統;(5)道路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應滿足洪澇水的順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應存在低洼地點,若因地勢受限應保證低洼處設計雨水塘等雨水調蓄設施。海綿城市設計功能設施比選道路工程LID系統包括雨水花園、滲水路面(人行道)、生態樹池、雨水管網、污水管網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往往具有補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減峰值流量及凈化雨水等多個功能。表低影響開發設施比選一覽表單項設施功能控制目標處置方式經濟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計,%)景觀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補充地下水削減峰值流量凈化雨水轉輸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徑流污染分散相對集中建造費用維護費用透水混凝土鋪裝○●◎◎○●◎◎√—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瀝青混凝土○○◎◎○◎◎◎√—高中80-90—綠色屋頂○○◎◎○●◎◎√—高中70-80好下沉式綠地○●◎◎○●◎◎√—低低—一般簡易型生物滯留設施○●◎◎○●◎◎√—低低—好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中低70-95好滲透塘○●◎◎○●◎◎—√中中70-80一般滲井○●◎◎○●◎◎√√低低——濕塘●○●◎○●●◎—√高中50-80好雨水濕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調節塘○○●◎○○●◎—√高中—一般調節池○○●○○○●○—√高中——轉輸型植草溝◎○○◎●◎○◎√—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溝○●○◎●●○◎√—低低35-90好濕式植草溝○○○●●○○●√—中低—好滲管/渠○◎○○●◎○◎√—中中35-70—植被緩沖帶○○○●—○○●√—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棄流設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滲濾●○○●—○○◎—√高中75-95好注1●——強◎——較強○——弱或很小;2S去除率數據來自美國流保護中心(CnterForterhdPotetion,CP)的研究據。技術類型(按主要功能)單項設施用地類型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滲透技術透水混凝土鋪裝●●●◎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瀝青混凝土◎◎◎◎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簡易型生物滯留設施●●●◎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滲井●◎●○儲存技術濕塘●◎●●雨水濕地●●●●蓄水池◎○◎○雨水罐●○○○調節技術調節塘●◎●◎調節池◎◎◎○轉輸技術轉輸型植草溝●●●◎干式植草溝●●●◎濕式植草溝●●●◎滲管/渠●●●○截污凈化技術植被緩沖帶●●●●初期雨水棄流設施●◎◎○人工土壤滲濾◎○◎◎注:●——宜選用◎——可選用○——不宜選用。項目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施布置道路LID設施的主要功能依次是削減初期雨水徑流污染、降低雨水徑流峰值、減少徑流產量。本次設計C標準分區配套路網一期K0+880~K1+177.438道路人行道寬度為2.0~2.5m,道路縱坡為8.0%~8.5%,人行道寬度較窄,道路縱坡較大,沒有合適的條件設置生物滯留溝,采用人行道透水鋪裝、雨水花園和植草溝LID設施。場地下墊面分析低影響開發下墊面分析圖應著重表達此次設計范圍內的下墊面種類,包括人行道透水鋪裝、受控車行路面、不受控車行路面、綠化帶、生物滯留帶(雨水花園)等。根據《重慶市主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生物滯留帶及雨水花園余量徑流系數取1,車行道雨量徑流系數取0.9,人行透水混凝土鋪裝雨量徑流系數按0.3設計,樹池及綠化帶雨量徑流系數按0.15設計。經加權平均,本次設計道路總徑流系數見下表。表設計下墊面分析表下墊面分析表名稱面積(m2)面積占比雨量徑流系數綜合徑流系數雨水花園/植草溝1935.06%1.000.66車行道235061.62%0.9人行道透水鋪裝127133.32%0.15樹池及綠化帶00.00%0.15合計3814100.00%注:下墊面分析表中,雨水花園的雨量徑流系數,在表征下墊面透水性能時本質同綠地,雨量徑流系數同綠地;生物滯留帶作為雨水受體時,接收了自身的全部雨水量,計算控制率時雨量徑流系數取1。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施工藝計算計算依據(1)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根據《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T51345),對無設施控制的透水下墊面可按下式估算其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其中—雨量徑流系數;(2)雨水花園設施1)滲透量計算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以滲透為主要功能的設施規模滲透量按照下式(達西定律)計算:Wp=KJAsts=1\*GB3①式中Wp—滲透量(m3);K—原土滲透系數,m/s,本次設計取6x10-6m/s;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As—有效滲透面積,m2;ts—滲透時間(s),指將于過程中設施的滲透歷時,取2h。2)滲透設施進水量計算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設施以徑流總量和徑流污染為控制目標進行設計時,設施具有的調蓄容積一般應滿足“單位面積控制容積”的指標要求。滲透設施的進水量應按照容積法計算:=2\*GB3②式中V—滲透設施進水量(m3)H—設計降雨量mm;F—匯水區域面積,m2;—平均雨量徑流系數。根據重慶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標準》(DBJ50-T-292-2018),渝北區不同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如下表所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50%55%60%70%75%80%85%90%設計降雨量(mm)9.010.112.718.121.926.833.443.53)滲透設施有效調蓄容積按式進行計算Vs=V-Wp③式中Vs—滲透設施的有效調蓄容積,包括設施頂部和結構內部蓄水空間的容積,m3;V—滲透設施進水量,m3;Wp—滲透量,m3。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計算(1)雨水花園計算生物滯留帶計算如下表,有效容積考慮折減系數0.9:雨水花園編號服務面積(m2)下墊面類型下墊面面積(m2)雨量徑流系數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設計降雨量(mm/d)所需控制容積(m3)設施有效面積(m2)2小時下滲量(m3)蓄水容積(m3)蓄水深度(mm)Z1863可控車行道7090.986.92%35.922.9384.73.0528.46300雨水花園1541.05.53Z21363受控車行道11310.972.14%7.47.5521.451.407.84300植草溝391.00.29(2)人行道透水鋪裝、綠地設施年徑流污染控制率計算人行道透水鋪裝、綠地設施年徑流污染總量控制率計算如下表:人行道透水鋪裝、車行道、綠地設施計算下墊面類型下墊面面積(m2)雨量徑流系數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人行道透水鋪裝12710.1585.00%綠地00.1585.00%(3)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年徑流污染去除率計算本次設計,項目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年徑流污染去除率計算如下表:下墊面類型下墊面面積(m2)年徑流總量控制率PT單項污染物去除率PW年徑流污染去除率SS雨水花園/植草溝19378.41%80.00%62.7%受控下墊面204878.41%80.00%62.7%人行道透水鋪裝127185%80.00%68.00%樹池及綠化帶085%60.00%51.00%不受控硬質下墊面5100%0.00%0.00%合計381470.12%56.10%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年SS總量去除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低影響開發設施對SS的平均去除率。綜上,對服務分區加權平均得該項目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0.12%,滿足指標≥70%的要求。經計算,道路年徑流污染物去除率為56.10%,滿足指標≥50%的要求。(4)溢流口校核溢流口用于處理超標雨水或者通過設施處理緩排的雨水。因此有必要對其過流能力進行驗算。雨水花園內需設置溢流雨水口;溢流雨水口具體布置根據雨水利用設施內雨水檢查井的位置確定,就近連接設施內附近雨水檢查井,根據以下計算確定其最小泄流量。溢流口具體計算如下表:溢流口過流能力校核表下墊面類型服務面積(m2)綜合徑流系數匯流時間(t:min)計算流量(L/s)溢流口設計流量(L/s)溢流口類型過流能力雨水花園/植草溝100.000.951.799.7525.24圓形雨水溢流口50.00受控下墊面120.00經計算,Qmax=25.24L/s,即每個溢流口的過流能力需大于25.24L/s,本次設計圓形溢流口(鑄鐵)設計過流能力為50L/s,溢流口具體形式詳見《圓形雨水溢流口大樣圖》。(5)生物滯留設施緩排能力校核生物滯留設施排孔時間應在8h~24h范圍內。本次設計,雨水花園蓄水深度為h=300mm,滲透系數取k=6×10-6m/s,故生物滯留設施緩排能力t=h/k=16.67h,生物滯留設施緩排能力滿足設計要求。低影響開發設計雨水花園收集的雨水優先通過下滲進行水質和水量的處理(下滲雨水通過卵石層內的穿孔管收集);超出下滲能力的雨水在持水區持續蓄積,蓄水高度超過碎石阻隔帶頂高時,將向下一格持水區溢流;隨著蓄水高度進一步增大,超量雨水將通過溢流口直接溢流至雨水檢查井。(1)平面設計雨水花園共有兩座,分別布置于道路起點及終點。(2)豎向設計雨水花園由上至下分別為:持水層、種植土壤層、砂濾層、礫石層,槽底鋪設HDPE防滲膜。豎向控制如下:雨水花園深度:H=H1+H2+H3+H4式中:H1—設計持水區深度,取30cm,有效水深20cm,10cm超高;H2—為了滿足灌木生長需求,種植土厚度取50cm;H3—砂濾層厚度,取10cm;H4—礫石層厚度,取30cm;雨水花園中材料參數見下表:材料最小滲透系數K/10-5m/s最小孔隙率/%規格種植土壤層13砂濾層103中、粗砂礫石層1004Φ20-30mm(3)溢流雨水井設計雨水花園內雨水井采用溢流雨水井,即雨水井井蓋采用D700球墨鑄鐵圓形雨水溢流口。雨水花園內新增的塑料雨水井,檢查井采用成品D700直壁塑料雨水檢查井,塑料檢查井需滿足《市政排水用塑料檢查井》CJT326-2010標準;雨水井井蓋采用D700球墨鑄鐵圓形雨水溢流口。鑄鐵溢流口為成品,滿足《鑄鐵檢查井蓋》CJ/T3012標準要求,滿足輕型井蓋強度要求。溢流檢查井就近接入附近雨水檢查井。圓形雨水溢流口最大過流量為50L/s。(4)管網防水處理路燈電纜敷設于道路路基與滯留帶防滲膜之間,電纜護管交接處應密封連接,防止滲水。路燈手孔外壁應采取防滲措施。綜合管網構筑物外壁防水做法可參照西南11J201柔性防水屋面做法,按照=3\*ROMANIII級防水考慮。(5)雨水綜合利用設施植物定值及后期運行管護要求雨水綜合利用設施中植物的選定需保證LID功能及景觀要求選取,設置植物之前需經過設計單位、業主單位、景觀單位認可布置方案后方可實施。(6)植被選擇植物作為海綿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合理的選擇與配置更適合維持雨水設施能長期有效的關鍵。海綿設施中植物的選擇,要根據其結構和功能的要求,充分考慮水量、淹沒時間、場地尺寸等特殊條件,選擇適合其生長環境的植物種類。此外,根據景觀的要求,應從植物的平面布局、色彩、形態等方面進行配植設計,達到美化環境的景觀要求。植被選擇應考慮以下方面:1)遵循場地條件,合理篩選植物根據項目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降雨條件及土壤類型等自然條件選擇植物種類2)根據設施條件,選擇適宜植物根據海綿設施的滯水深度、滯水時間、種植土性狀及厚度、進水水質污染負荷等設施條件,有針對性地選擇耐淹沒、耐旱、耐污染,并能適應土壤等各種不利環境條件的植物。3)選用本土樹種,慎用外來物種優先選擇適應場地環境的低維護鄉土植物,慎用外來物種。鄉土植物對本地的適應能力強,維護成本低,構建的生物群落穩定。4)豐富物種搭配,提高美學及生態價值根據場地景觀美學要求,結合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及觀賞特性,豐富物種搭配,提高群落穩定性,選用景觀價值好、生態效應高的植物。5)結合場地周邊條件,協調其他設施海綿設施不僅自身環境條件復雜,而且通常與其他市政等設施有一定交集。植物的選擇應充分與周邊環境相協調。6)生物滯留帶在非降雨期間幾乎是干燥的,植物配置應結合進水雨水水質和水質凈化目標,選用對污染源有效凈化的草本及花灌。(7)植被維護植物定植后,為了保證其良好運行,需要進行建植后養護和日常維護。建植后的維護措施:1)當植物定植后,為了阻止雜草的生長,保持土壤的濕度,避免土壤板結而導致土壤滲透性下降,需要給生態溝內覆蓋5cm左右的覆蓋物,最好選擇高密度的材料,比如松樹桿、木頭屑片和碎木材。2)雨水較大,流速較快,容易侵蝕生態溝床底,將少許石塊或磚頭放入溝內路緣石進水豁口處,能有效降低徑流系數,防止生態溝床底的侵蝕。3)最初幾周每隔1d澆1次水,并且要經常去除雜草,直到植物能夠正常生長并且形成穩定的生物群落。日常維護措施:1)在幾次降雨或一次強降雨后需生態溝的覆蓋層及植被的受損情況,如若受損則應及時更換。2)沉淀物會在表面積累,阻止雨水下滲,因此要定期清理(建議每周一次)雨水花園表面的沉積物。3)檢查植被生長狀況,防止過度繁殖,定期修剪生長過快的植物,去除影響景觀效果的雜草。4)檢查植物以預防病蟲害。如果植物有病蟲害跡象,應及時將其移除,以防止感染其他物種。5)根據植物需水狀況,適當對植物進行灌溉。6)每年春天剪掉枯死的植物枝葉。(8)監測設計道路海綿城市監測需在排水分區雨水排出口處進行流量監測,數據采集為每次降雨的出口流量,形成日累計降雨、月累計降雨、年累計降雨統計數據,分析方法為單場降雨徑流量控制率、全年場次降雨徑流量控制達標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單位面積控制容積=(年降雨量×區域面積-年徑流外排量)/區域面積等。具體監測設計應由業主根據實際地塊雨水排出口情況委托專業單位進行二次深化設計或由監管局統籌安排設計監測點位。種植設計(1)園林綠化工程項目基址內原土壤和塑造地形的外來土壤、填充物不應含有對環境、人和動植物安全有害的污染物和放射性物質。(2)土壤有害重金屬含量不應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土壤質量不良時,應進行土壤改良或更換種植土。注意事項及建議(1)相關LID設施在重慶還處于推廣應用階段,能否夠達到的效果需要更多的實踐驗證,更需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2)圖紙中與道路及配套設計若有沖突,以排水專業LID設計圖為準,圖紙中路緣石及路邊石等的平面位置敷設參照相應施工設計圖。(3)路燈電纜護管交接處應密封連接,防止滲水。路燈手孔外壁防水做法參照西南11J201柔性防水屋面做法,按照Ⅲ級防水考慮。(4)行道樹的選擇及相關設計參照綠化部分施工圖。(5)透水混凝土產品的選擇最終以建設方確定為準。(6)根據重慶市建設委員會頒發的《關于重慶市建設領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術的通告》及其精神,本設計優先采用國家推廣的化學建材技術。(7)施工中發現問題,或設計資料之間、設計與現場情況之間有不符之處,應及時通知設計單位,以會同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及質監等部門共同研究處理,以確保工程質量。施工單位不得擅自進行處理。(8)施工每一道工序完畢后,須經現場監理,項目監理認定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施工中做好施工記錄和資料整理,資料必須滿足業主要求及國家規定。(9)其余未盡事宜按國家現行規范和標準執行。(10)項目竣工驗收備案前應完成項目的海綿效果專項評估,具體要求詳見《重慶市建設工程海綿城市建設效果專項評估細則(試行)》。(11)室外消火栓距路邊不宜小于0.5m,并不應大于2.0m。遇生物滯留帶與室外消火栓布置重疊時,不得遮擋消火栓使用。(12)根據“渝府辦〔2019〕4號文件"和“渝建〔2019〕434號文件”的要求,主城區政府投融資項目使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替代用量應不少于30%。海綿城市自評表控制項條款序號評價要點評價條文滿足不滿足5.1.1海綿指標滿足相關要求。道路與廣場的海綿指標符合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或海綿城市相關設計規范及標準的要求。√5.1.2場地內不產生內澇積水。1合理豎向布置,保證LID設施前的排水設施、LID設施溢流口、溢流排出管與城市雨水管渠銜接,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和排放;√2LID設施溢流口,排水能力不小于設計重現期計算流量的1.5倍。√5.1.3雨水入滲不影響結構安全。1雨水入滲不對道路路面及路基、市政管線基礎的強度和穩定性造成破壞;√2雨水入滲不對周圍建筑物、橋墩、邊坡、支擋等結構的安全性能造成破壞。√5.1.4防止敏感水域被事故時產生的地面徑流污染。城市道路經過或穿越水源地及重要衛生防護區時,設置雨水應急處理及儲存措施,控制事故時產生的徑流污染。√5.1.5危險區域設置防護措施和警示標識。開放水體、下凹式綠地、雨水調蓄池等可能對人身安全造成影響的區域,設有安全防護措施和安全警示標識。√5.1.6LID設施材料、工藝滿足要求。場地內LID設施等技術和工藝滿足現行國家及地方建設領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術的要求。√評分項Ⅰ場地與環境(45分)條款序號評價要點評價條文評價分值總分5.2.1合理提高海綿指標。1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設計指標高于規劃指標的3%。122年徑流污染物總量削減率年徑流污染物總量削減率設計指標高于規劃指標的3%。15.2.2單個容積式LID設施服務范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合理。單個容積式LID設施服務范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項目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85%。335.2.3合理設置源頭綠色設施。采用生物滯留帶、透水鋪裝、植草溝、生態停車場等源頭綠色設施。445.2.4引導不透水下墊面徑流進入LID設施進行控制。1場地內≥60%的不透水下墊面徑流受LID設施控制;92場地內≥70%的不透水下墊面徑流受LID設施控制;3場地內≥80%的不透水下墊面徑流受LID設施控制。95.2.5合理設置透水鋪裝。1人行道透水硬質鋪裝面積占硬質鋪裝面積的比例為100%。992廣場1)透水硬質鋪裝面積占硬質鋪裝面積的比例≥20%;2)透水硬質鋪裝面積占硬質鋪裝面積的比例≥30%;3)透水硬質鋪裝面積占硬質鋪裝面積的比例≥40%。5.2.6LID設施不影響市政設施使用維護。1LID設施的布置不得影響市政管線敷設、維護、檢修;132LID設施的布置不得影響配電箱、充電樁、消火栓等市政基礎設施的正常使用與維護;13LID設施的布置應避讓地下通道、橋墩等結構物并不得影響其結構安全。15.2.7對立交范圍雨水進行合理管控。1根據地形特點,選擇立交范圍內綠地合理設置LID設施;2立交雨水消能后引入LID設施;3立交范圍≥80%不透水下墊面雨水引入LID設施進行控制。5.2.8對高架路面和橋面雨水進行合理管控。城市高架路面和橋面雨水消能后引入地面LID設施。5.2.9LID設施與場地景觀相適應。1LID設施與整體環境景觀相協調,成為造景元素;162LID設施植物配置,喬灌草比例搭配合理,色彩、質感搭配良好,季相變化豐富;23LID設施內沉砂池、擋水堰的造型與景觀有機結合,與周邊植物搭配合理;14LID設施豁口與路沿石造型結合且布置均勻;15LID設施內的植物選擇及種植和施工圖文件一致。15.2.10LID設施設置科普標識標牌。LID設施設置科普解說等標識標牌,起到科普教育等功能。11LID設施(50分)條款序號評價要點評價條文評價分值總分5.2.11采用生物滯留帶進行徑流控制。1合理設置各構造層1)蓄水層≤300mm,溢流水位上有≥100mm超高,當場地坡度>2%時,采用階梯式布置方式保證調蓄容積;2)覆蓋層厚度≥50mm,表土不裸露;3)種植土層厚度≥300mm,不含垃圾;4)在種植土層下部設置透水土工布或厚度≥100mm的砂層;5)排水層厚度≥200mm,能有效導排;6)設有水位觀察口,并有防止異物進入的措施;7)存水區排空時間為8h-24h;2合理設置進水口1)進水區設置消能、沉砂、防止滋生蚊蠅等措施;2)城市道路采用路沿石豁口方式引導雨水進入生物滯留帶,豁口處路面低于周邊路面5cm;3合理搭配植物1)進水區植物具有耐沖刷性,蓄水區植物具有耐淹、抗污、抗旱性,耐淹能力與設計排空時間相符;2)以自然群落為主,喬灌草比例搭配合理,色彩感觀較好,季相變化豐富,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5.2.12采用雨水花園進行徑流控制。1合理設置各構造層1)蓄水層≤300mm,溢流水位上有≥100mm超高,當場地坡度>2%時,采用階梯式布置方式保證調蓄容積;1112)覆蓋層厚度≥50mm,表土不裸露;13)種植土層厚度≥300mm,不含垃圾;24)在種植土層下部設置透水土工布或厚度≥100mm的砂層;15)排水層厚度≥200mm,能有效導排;16)設有水位觀察口,并有防止異物進入的措施;17)存水區排空時間為8h-24h;12合理設置進水口進水區設置消能措施;13合理搭配植物1)進水區植物具有耐沖刷性,蓄水區植物具有耐淹、抗污、抗旱性,耐淹能力與設計排空時間相符;12)以自然群落為主,喬灌草比例搭配合理,色彩感觀較好,季相變化豐富,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15.2.13采用透水鋪裝進行徑流控制。1合理設置各構造層1)表面完整且平整;0.5102)面層采用透水磚時厚度≥50mm;采用透水混凝土時,用于人行道其厚度≥80mm,用于車行道其厚度≥180mm;采用透水瀝青時其厚度≥80mm;33)透水基層厚度≥150mm;24)透水墊層厚度≥150mm;15)綜合滲透系數滿足設計及現行規范要求;22合理設置進出水口1)設置防客水進入措施;0.52)透水基層或透水墊層內設穿孔排水管(穿孔率≥1%),穿孔排水管有可靠出路。15.2.14采用植草溝進行徑流轉輸。1合理設置構造1)邊坡坡度≤1:2,縱坡坡度≤4%,坡度>3%時,中途設置消能臺坎;0.542)末端溝深≤0.4m,平均深度≤0.3m;0.53)溝渠表面平整、密實,溝渠平面尺寸、底面標高符合設計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