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芣苢》《插秧歌》聯讀教學設計_第1頁
2024年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芣苢》《插秧歌》聯讀教學設計_第2頁
2024年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芣苢》《插秧歌》聯讀教學設計_第3頁
2024年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芣苢》《插秧歌》聯讀教學設計_第4頁
2024年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芣苢》《插秧歌》聯讀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有《誠齋集》傳世。

學習活動一:吟誦詩歌,體悟勞動情景任務一:朗讀詩歌,理解詩意。任務二:賞析兩首詩的表現手法。任務三:反復誦讀,概括朗誦技巧。1.朗讀《芣苢》和《插秧歌》,說說這兩首詩歌分別寫了什么內容?共同主題:田間勞作《芣苢》通過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再現了農家婦女采摘芣苢時的歡快場面。《插秧歌》形聲兼備地描寫了一戶農家農忙時節辛勤插秧時的情形。2.兩首詩歌是在怎樣的場景下吟唱的?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芣苢》是農家婦女采芣苢時的吟唱,①最主要的表現手法是“賦”,通過換用不同的動詞,來展現她們的采摘過程;②同時運用重章疊句,即簡單詩句重復,著重于細節刻畫,反復敘寫勞動的過程,在不斷地吟誦中表現勞動的美感。《插秧歌》是一家人在田間插秧時唱出的歌,以白描手法為主。詩歌的前四句,描繪了全家總動員的勞動場景,極富表現力;詩歌的后四句宛若一組特寫鏡頭,聚焦農夫忘我的勞作,繪形繪聲。由面到點,既有全貌的概覽,又有細節的雕琢,再現情境,如親歷者娓娓道來。3.根據勞動者的身份和呈現的場景,如何朗讀才能更好地體現詩歌的情感和意境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嘗試概括朗讀技巧。《芣苢》是一首四言詩。四言詩的節奏一般以兩個字為一個節拍,整齊勻稱、朗朗上口;《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詩,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按節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朗讀時要把握詩歌的節奏和輕重。

學習活動二:品析詞句,體悟勞動過程任務一:著重分析動詞,揣摩意味,比較異同。任務二:分析比較兩首詩情感基調的異同。任務三:探究第二首詩改為《插秧歌》的原因。1.分別找出兩首詩歌中的動詞,揣摩它們不同的意味。《芣苢》:采、有、掇、捋、袺、襭六個動詞寫出勞動時的動作姿勢,體現了勞動者收獲不斷增加的喜悅之情。《插秧歌》:分別運用“拋”“拔”“插”等動詞來展現一家人插秧勞作、繁忙而辛勞的場景,用“喚”“低頭折腰”等人物勞動中的動作表現他們插秧時的心無旁騖。觀看視頻了解插秧過程,深入情境,體會勞動之美。(各位老師可以根據情況選擇視頻《夏種插秧》或《水稻的一生》)2.同樣描繪勞動場景,《插秧歌》的動作描寫與《芣苢》有何不同?①《插秧歌》是按照“拋秧”——“插秧”——“拔秧”——“插秧”的順序描繪一家四口農時冒雨插秧的緊張勞動場景;②通過呼喚與應答的側面描寫,表現出一家人忙碌、充實、和諧的生活狀態。《芣苢》則專注于采摘的動作描寫,通過一系列動詞的變換,細膩地描繪出勞動的過程,富有詩情畫意。3.吳師道評價《芣苢》終篇言樂,不出一樂字,讀之自見意思。請簡要分析《芣苢》的勞動之樂。①發現茂盛的芣苢的喜悅:“采采”解釋為茂盛的樣子,說明芣苢很多,采摘的人看見自然心生歡喜;②多人聚集勞動時的愉快唱和:采摘芣苢,多人聚集,邊勞動邊唱歌,勞動的艱辛也化為了勞作的快樂。③重章疊句構成的輕快愉悅的抒情效果:重章疊句是詩經中常見的手法,如果刪去重章疊句的內容,將變為“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帶給人一種勞作的緊張感。而在重章疊句的結構中,勞動婦女雖然在勞作,但是卻有另一種別樣的閑適心情和輕松歡樂的氛圍。④滿載而歸的喜悅:從采摘芣苢的動作可以看出,人們從一開始呼朋引伴的“采之”“有之”,拉開了勞動的序幕,接著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這是一個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勞動過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滿載而歸。六個動詞既寫出了歡快的場景、濃烈的氛圍,又表現了勞動者愉快的心情。既飽含對大自然的謝意,又有享受饋贈的歡愉。4.《芣苢》中描寫農婦們采到芣苢的整個過程都是快樂的,那么在《插秧歌》中,一家人是否也都表現出快樂的情緒呢?不全是。①詩人似以一種看似輕松的筆調,實則飽含苦澀意味:一家人一起勞動本應是其樂融融,然而“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詩人巧妙地疊用兩個比喻,把農人頭上戴的斗笠比作頭盔,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鐵甲,突出了勞動的緊張氣氛;②老嫗或老翁招呼正在勞作的老小休息一會兒,說趁這個時間趕快吃飯,可得到的回應是“低頭折腰只不答”,這里的“只不答”并非一聲不吭,而是沒有直接回答“歇”或者“不歇”,實際上他們一邊干活,一邊也回答了他們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剛栽下去,根還不牢固,再說還沒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③從尾聯可知,他們還叮囑老嫗先回家提防著家鵝和雛雞,這一句看似信手拈來實則精當自然,使得意境得以拓展,主題得到深化,由插秧寫到家務事,可謂忙上加忙,農夫一家精誠合作的背后蘊藏著的艱辛和勞苦也躍然紙上。5.在詩歌呈現的勞動場景中,我們窺見了先民們不同的勞作、生活方式。試比較兩首詩歌的情感基調。《芣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勞動者勞作時的熱鬧、喜悅之情;《插秧歌》透露出勞動人民的艱辛,同時字里行間所洋溢的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精神,又使整首詩歌附著上明媚的色彩。6.最初這一課是由《芣苢》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構成,《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首詩歌也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語言自然質樸,淺顯易懂,充滿生活氣息,但是后來卻替換為楊萬里的《插秧歌》,大家覺得編者替換的原因是什么?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宋代〕蘇轍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譯文:快到收割新熟的麥子來接續去年的陳谷了,幸虧有各孫輩來替我收割。

連續幾個晚上的陰雨毀壞了收打作物的場圃,初升的太陽令鄉鄰歡欣鼓舞。

趕緊做好大餅給外孫吃以補償他的饑餓困乏,多取一些自釀的酒來慰勞辛勤收割的外孫。

收好新麥關閉糧倉回到家里總算結束了農事,寫下這首詩來贊揚外孫不辭勞苦的精神。①內容:《插秧歌》詳細記錄了農忙時節農民插秧的真實景象,場景感和畫面感十足。《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并沒有生動具體的勞動場景的描述,只是簡單交代的文氏外孫幫助自己“收麥”的事實。②情感:《插秧歌》中農人頂風冒雨,顧不上吃飯,插好了秧苗,還要時刻擔心家禽的破壞,時時要面對難以預料的自然災害。即使如此艱辛,勞作中的農民卻忘我而盡力,這其中更飽含著先民戰勝自然的勇氣和勤奮樂觀的精神,充分體現了“勞動光榮”的單元主題。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雖然也反映了“收麥”的辛苦,但情感囿于個人親情范圍內,太為局限,無法體現廣大勞動者身上展現的勞動價值和勞動精神。

學習活動三:深入思考,傳承勞動精神通過誦讀與賞析,你是否對“勞動”一詞有了新的理解?請談談你的認識。①示例:兩首詩歌的人物形象飽滿生動,場景刻畫具有很強的現場感,充滿了生活的質感和人性的溫度,映射出了華夏人民勤勞樂觀、奮斗自強的民族性格,展現了他們追求飽暖自足、幸福和諧的生活理想。②示例:《芣苢》中采摘芣苢的女子,《插秧歌》中全家人齊上陣、勤苦不輟的勞動情形,令人想起當今時代無數勇敢追夢的普通勞動者,更讓我們想到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講話:“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我們始終都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從古至今,勞動完善自我,奮斗鑄造夢想,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的夢想匯集起來,就是我們的中國夢。(觀看習主席“勞動最光榮”視頻)課堂結語今天我們學習的兩首農事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