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62023~2024學年度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考生留意: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晰。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至二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說:“迄今為止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獨木舟,最早的干欄式建筑,最早的水井,都是長江流域史前先民的獨創創建”。這可用于說明()A.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起源區域 B.中華文明成果領先于世界C.先秦時南方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北方 D.考古發掘是重要探討途徑2.據史載,夏朝的王位繼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繼”,只有仲康、扃兩代是“兄終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繼”的有十七代,“兄終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的確行嫡長子繼承制。這表明先秦時期()A.王位世襲制度難以推行 B.傳統宗法關系逐步瓦解C.血緣是王位繼承的依據 D.王位繼承體現民主色調3.有學者認為:商人與各方國之間,大多有斗爭及貿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約只有商王畿之內的人對此認同,而在王畿之外,卻未必有一個廣泛的共同意識。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A.商朝政權統治的動搖 B.內外服制度存在肯定缺陷C.各方國之間缺乏溝通 D.華夷之辨理念已深化人心4.有學者在評價商周某一制度時指出:它所維護的血緣關系像血管一樣順著國家肌體延長到周王室統治的每一個角落,不僅與代表政治的“君統”合而為一,形成了以周天子為代表的“家國一體”的格局,還進一步強化了影響后世的父權家長制。下列對該制度描述最恰當的是()A.邦內甸服,邦外侯服 B.嫡庶有別,毋易庶子C.事無小大,皆決于上 D.封建親戚,以藩屏周5.春秋時期,中原貴族與周邊民族通婚之事時常發生,諸侯如晉獻公先后娶四位戎女為妻,趙簡子將其女嫁給代國國君,士大夫階層如趙衰在隨晉文公流亡期間娶赤狄女為妻,魯國公孫敖曾先后兩次與莒國聯姻。這反映出當時()A.華夷之辯理念已被拋棄 B.夷狄華夏認同意識日益深化C.傳統宗法秩序漸漸崩潰 D.民族交融得到了肯定的發展6.西周制度中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戰國早期)墓中卻完全采納了九鼎八簋的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編鐘。這說明戰國時期()A.禮樂制度遭到挑戰 B.民族溝通頻繁C.私有財產起先出現 D.宗法觀念淡化7.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一家講究“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一家是指()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8.墨子通過“當此之時,世不渝(變更)而民不變……存乎桀紂而天下亂,存乎湯武而天下治”的史實論證了國家興衰治亂與天命無關,并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死”的主見。墨子的這一思想()A.否定了宗教神學理念 B.體現了其節用尚賢的治國觀念C.具有肯定的人文色調 D.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9.西安高窯村曾出土過一件“高奴禾石銅權(如右圖)”,在這件銅石權上刻有秦始皇頒發的詔書,全文是“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該詔書可用來說明()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確立 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顯著提高C.地區文化溝通得以實現 D.秦朝建立統一中心集權國家10.有學者統計,秦朝全國人口不會超過兩千萬,全國被集中的從事非生產性建設的勞動力至少在二百二十萬以上,分散于各地修筑基礎設施的人數則更多,這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緣于秦朝()A.君主推行暴政 B.有力的制度保障 C.法律體系完備 D.發達的交通網絡11.有學者指出,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變更了“諸侯卑秦”的局面,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變法時埋下了伏筆。下面商鞅變法的內容中與秦短命而亡相關的是()A.實行世卿世祿 B.實施重農抑商 C.推行嚴刑峻法 D.允許土地買賣12.下表反映了西漢諸侯國“相”履職重心的演化狀況。這表明當時()時期相的主委職能漢高祖協助諸侯王國的建立與鞏固文景時期側重對諸侯王國兵權的限制景、武時期側重于中心“漢法”在諸侯王國的推行宣帝及以后與漢郡太守職能漸趨一樣A.王國問題不斷得到解決 B.地方兵權被收歸中心C.漢文化起先向邊疆傳播 D.中心集權制已經完善13.下表所示為兩漢時期儒學名師或師從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表中變更說明()西漢前期西漢中期西漢后期東漢2.7%15.7%32.3%30.3%A.漢代重視對官吏的選拔 B.中心行政機構不斷完善C.官員執政實力日益提升 D.儒學社會地位逐步提高14.東漢時期,司空第五倫提出,“貴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當以職事以任之”。李固主見“設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為吏、察孝廉”。他們的這些主見意在()A.限制外戚宦官的權力 B.提高官員隊伍的素養C.緩解社會的階級沖突 D.加強豪強地主的勢力15.司馬遷的《史記》“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和屈原的《離騷》一樣,是一部宏大的文學作品。這說明,司馬遷的《史記》()A.印證了中華文明起源于黃帝時期 B.具有文學史題材的首創性C.呈現了秦漢時期人民昂揚的精神 D.兼具史學和文學雙重價值16.下列圖片是嘉峪關魏晉墓出土的壁畫中關于耕地、揚場的景象。這可用于探討()A.民族遷徙的規模 B.土地制度的變革C.農耕文明的拓展 D.經濟重心的轉移17.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陶瓷業不及漢代發達,對窯爐的運用也極少改進,仍沿用圓形饅頭窯;在南方,窯爐則有了很大發展,龍窯結構也被進一步改良。對此說明合理的是()A.南北方經濟發展水平趨于平衡 B.政治中心隨經濟發展而轉移C.政治局勢差異影響手工業發展 D.經濟文化實力影響社會風尚18.以王導、王敦為代表的瑯琊王氏限制了晉廷的軍政大權,形成了“主弱臣強”的局面,東晉政治陷入一種“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狀態”之中。這說明東晉門閥政治()A.有利于鞏固中心集權 B.是對皇權政治的有益補充C.漸漸取代了皇權政治 D.在肯定程度上減弱了皇權19.下面是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朝時期的朝代變遷示意圖。該圖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A.由分裂走向了統一 B.同源共祖的意識萌發C.南北政權始終對峙 D.各民族間沖突的激化20.唐代詩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進船》中寫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作者認為大運輸河的開鑿()A.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B.具有雙重影響C.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礎 D.促進南北溝通21.唐代詩人杜甫在《憶昔》中說道:“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摯友皆膠漆。”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A.交通道路寬廣 B.對外交往活躍C.鄰里關系友好 D.社會秩序安定22.唐朝某位皇帝施政有方,選賢問廉能,克己納諫,形成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這位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則天23.三國時,魏國創建了九品中正制,其優點是大大弱化了地方對人才推舉的限制力。到西晉時,九品中正制沒有強化中心對人才選拔的限制,而是維護和鞏固了地方門閥的統治。造成上述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人才評定標準不統一 B.主要以門第為選拔標準C.中心政府的相對懦弱 D.中心對選官過程的包辦24.下表是唐高祖武德初年至德宗時期每朝進士及第的年平均變更數字。對其解讀正確的是()帝系唐高祖(618~626)太宗(627~649)高宗(649~683)武則天(690~705)唐中宗(705~710)睿宗(710~712)玄宗(712~756)肅宗(756~762)代宗(762~779)德宗(779~805)年平均及第數3913.721.8262826.722.524.523.7A.肅宗和代宗時期錄用人數下降受國家政局影響B.體現出唐朝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擅長汲取人才C.說明唐代中心權力安排格局發生了猛烈的變更D.唐統治者選拔官員留意對人才的全面考核25.唐代門下省對于中書省擬定的文書不僅要檢查文字、書寫,還要對草擬的文書內容進行審查,假如認為文書當中的建議、方案和處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駁奏還”。門下省的這一職能也在肯定程度上保證皇帝的意志不能脫離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門下省的設置()A.體現出皇權受到減弱 B.表明唐代中心機構日益完善C.有利于削減決策失誤 D.說明決策權與行政權的分別26.唐初某稅制規定:“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該稅制()A.利于政府放松對農夫的人身限制 B.確保了農夫有土地可耕種C.抑制了唐代社會土地兼并的現象 D.增加了政府的賦稅和兵源27.南朝時期,“以濟度眾生為貴,獨善其身為賤”的思想在佛教中漸漸興起,僧人的修行實踐也擴大至世俗之學,不僅廣泛參加到諸如文筆、贊詠、歌舞等文學藝術活動中,還主動對傳統典籍進行注疏,如:釋慧琳注《孝經》、釋僧智有著《論語略解》等。這一現象()A.表明中外之間溝通頻繁 B.印證了儒釋思想起先出現融合C.利于佛教本土化的發展 D.體現出民族融合趨勢不斷增加28.中唐詩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白居易《時世妝》云:“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唐傳奇《東城老父傳》云:“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矣”。這些主要體現出唐代()A.城市經濟發展旺盛 B.多民族交融的趨勢C.胡漢沖突得以解決 D.社會秩序和諧穩定29.北京高校引碑入草的開創者李志敏評價東晉一位大書法家時說:“他的書法既表現了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出以儒家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下面與東晉這位書法家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顏真卿 北魏龍門石刻 王羲之《姨母帖》 柳公權《多寶塔感應碑》(拓本) 《楊大眼造像記》(拓本) 《金剛經碑》(拓本) A B C D30.《四庫全書·簡明書目》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某一農學著作評價是“于農圃,衣食之法纖悉畢備,又文章古雅,援據博奧,農家諸書,無更能出其上者”。關于這一著作表述正確的是()A.體現出中華農耕文明領先于世界 B.對傳統科技工藝領域進行了總結C.凸顯了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 D.是中國現存最早一部完整的農書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2小題,第31題20分,第32題20分,共40分。)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戰國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材料二鮮卑族進入中原以前,其社會形態始終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可以說是“魏初風俗至陋”。進入中原以后,由于鮮卑貴族內部奴隸主保守勢力的存在,這種封建化轉化是非常緩慢的。原先遷徙式的游牧經濟進入中原后漸漸弱化,封建農業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他不行能同落后的經濟制度同等相處,這兩種經濟所代表的階級之間進行著激烈的斗爭。北魏政權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以占少數的鮮卑族人來統治占大多數的漢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個落后的民族來統治比他先進的民族,其間反差,勢必導致民族間的隔閡。因而完成鮮卑族的封建化與處理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關系已成為當務之急。孝文帝時期的改革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發生的。——摘編自龔蔭《試論北魏封建化進程》(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內容的相同點。(8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緣由。(8分)(3)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戰國時期各國變法與孝文帝改革對社會發展的主動作用。(4分)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古代中國的生活方式類似草食動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種植,或漁獵,“食盡一山則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體性的特點,且沒有領土和勢力范圍的概念。至秦漢時漸漸形成了單一的種植業生產方式,生產效率高,在所能耕種的有限土地上,以種植業為主的民族要比從事畜牧的民族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實行多子繼承的原因,家庭中的財產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導致古代中國人均土地數量越來越少,不得不從提高土地利用率上找尋出路,如漢代出現了一年兩熟制耕作方式。這也使土地始終處于一種驚慌狀態,正如《王禎農書》中所說:“蓋田盡而地,地盡而山,山鄉細民,必求墾佃,尤勝不稼!”材料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經過近2000余年發展的北方文明,起先向其他地區尋求新的文明生長點。水往低處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絢麗,于是東南一帶成為中國文明的新的發展中心。漢代司馬遷所敘述的江南地區,還是“地廣人稀,飯稻羹魚”,頗有蠻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約因素紛紛解除,于是成為農業文明的生長點。——以上材料摘編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產結構、生態環境與中國古代社會經濟》(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述秦漢以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變更,并簡述這一變更的影響。(10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經濟現象,并分析其成因。(10分)2023~2024學年度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A依據材料“都是長江流域史前先民的獨創創建”可知,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起源區域,故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比較,故解除B項;C項不符合史實,故解除;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解除。2.C材料“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及嫡長子繼承制均體現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王位世襲制,故C項正確,解除A項。材料表明先秦時期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來構建國家政治結構,故解除B、D兩項。3.B材料反映了商王無法干脆限制管理各方國,以致王畿之外的人民對商王朝政權缺乏認可度,這正是內外服制度缺陷的體現,故B項正確。王畿之外的人民對商王朝政權缺乏認可度,并不能干脆說明商王朝統治出現動搖,解除A項;商人和各方國之間存在斗爭及貿易往來,解除C項;材料只涉及商王朝對地方的統治,與華夷之辯無關,解除D項。4.B依據材料“維護的血緣關系”“與代表政治的‘君統’合而為一”“強化了父權家長制”等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該制度為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是其內容之一,故B項正確。A項是內外服制,C項是君主專制,D項是分封制,均解除。5.D依據材料可知及所學學問可知,春秋初期,中原諸侯與周邊民族通婚現象增多,雖然多出于政治上的聯姻,但這在客觀上增加了不同民族間的溝通,推動了民族交融的發展,故D項正確。當時華夷之辯仍是社會主流,解除A項;材料反映的不同民族間的通婚,有利于增加夷狄與華夏血緣聯系,但華夏血緣并非夷狄認同華夏的唯一依據,解除B項;材料與宗法制無關,解除C項。6.A依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周天子用禮樂制度鞏固統治,每一個等級都有不同的禮樂要求,“天子用九鼎八簋”,但是到戰國早期的曾國國君乙的墓里卻完全采納周天子的禮樂規格,這說明戰國時期禮樂制度遭到了挑戰,故A項正確。其余選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解除。7.C材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意思是(天道)有利于萬物而從不損害萬物;(圣人)做一切該做的事情而不與民爭名奪利。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這是老子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故C項正確。其余選項與材料不符,故解除。8.C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墨子認為天下是不變的,但因為統治者的不同而出現治亂的不同,一般人也一樣,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這反映出墨子反對天命觀,主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故C項正確。材料與宗教神學理念、節用尚賢觀念無關,解除A、B兩項;D項不符合主旨,故解除。9.D依據詔書內容“廿六年,皇帝盡并兼……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確立了皇帝制度,并統一了度量衡,這有利于秦朝加強中心集權,故D項正確。“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確立”“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和“地區文化溝通得以實現”不符合題意,均解除。10.B依據材料及所學學問可知,秦朝統一后,實現了大規模的人口調動以參加國家的建設,這一舉措的實現源于秦朝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君主專制中心集權制度,故B項正確。A項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根源,故解除;C、D兩項并非其根本緣由,故解除。11.C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秦朝短命而亡的一個重要緣由是秦朝實行嚴刑峻法,而商鞅變法推行連坐法等嚴酷的法律,這也為后來秦王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筆,故C項正確。12.A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從漢高祖時期到宣帝及以后,諸侯國“相”的職責漸漸由協助諸侯王到為朝廷履職,這一過程體現了中心對諸侯王的限制,王國問題不斷得到解決,故A項正確。對諸侯王國兵權的限制體現的是對諸侯王兵權的減弱,并非收歸中心,解除B項;“漢法”是漢朝法律,非漢文化,解除C項;當時的中心集權并沒有完善,解除D項。13.D依據材料可知,儒家官員在政局中所占的比例由漢初的2.7%上升到后期的30%以上,占比不斷上升,其緣由是兩漢“獨尊儒術”政策的影響,這也是儒學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的表現,故選D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官吏的選拔和中心行政機構的變更,解除A、B兩項;儒者占比的提升無法說明官員的執政實力的提高,解除C項。14.A依據材料可知,第五倫反對給外戚支配官職,李固主見內臣(宦官)不行以為吏、察孝廉,這些主見都意在限制外戚和宦官的權力,故選A項。材料與官員隊伍的素養和社會的階級沖突無關,解除B、C兩項;外戚問題是豪族影響東漢政治的重要表現,因此材料中的這些主見肯定程度上會抑制豪強地主的勢力,解除D項。15.D依據材料“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推三代,錄秦漢”可知,《史記》具有肯定的史料價值,同時又是一部宏大的文學作品,因而又具有文學價值,故D項正確。16.C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壁畫中兩牛拉犁,一人扶犁、揚鞭,以及揚場豐收的景象,反映出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方式已經傳播到嘉峪關所處的河西地區,故C項正確。17.C依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陶瓷業不進反退,而南方制瓷業則不斷進步,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由于此時北方政局動蕩,社會經濟發展大受影響,而南方政局相對穩定,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加速了其社會經濟的發展,故材料反映了政治局勢差異對手工業發展的影響,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干脆反映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解除A項;材料反映的南北手工業發展狀況,與政治中心轉移無關,解除B項;材料與社會風尚無關,解除D項。18.D由“王氏限制軍政大權”“主弱臣強”等可知,皇權遭遇了世家大族的壓制.故選D項。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東晉世家大族不僅占據大量土地,地方官員也多出自世家,中心集權并沒有得到鞏固,解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世家大族對皇權的主動影響,解除B項;世家大族雖然限制了皇權,但并沒有取代皇權,解除C項。19.A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大分裂時期,但是隋文帝于581年定都長安,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故A項正確。20.B依據材料中的詩句信息可知,汴水與淮河之間挖通之后,的確有很多便利,但百姓遭遇的苦難也很深重,故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涉及農業生產的發展,解除A項;C項與本題主旨不符,故解除;D項僅僅是大運輸河開鑿的利,故解除。21.D材料中“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等反映的是盛唐時期社會安定祥和的情景,故選D項。材料中沒有涉及道路寬窄的狀況,也沒有體現對外溝通活動和鄰里關系的狀況,解除A、B、C三項。22.B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且與材料內容描述一樣的皇帝是唐太宗,故B項正確。23.B依據“九品中正制沒有強化中心對人才選拔的限制,而是維護和鞏固了地方門閥的統治”,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緣由是九品中正制以門第為人才選拔的標準,故選B項。九品中正制的標準未發生大變動,始終以門第為主,解除A項;由“大大弱化了地方對人才推舉的限制力”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初期是加強中心集權的重要舉措,和中心政府的相對懦弱相反,解除C項;中心對選官過程的包辦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心集權,只是中正官漸漸被世家大族所把持,才致使該制度淪為門閥政治的工具,解除D項。24.A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由于受安史之亂的影響,唐肅宗和唐代宗兩朝的進士錄用人數明顯下降,故A項正確。25.C依據材料可知,唐代的門下省不僅對于同級的中書省所做的決策有封駁權,對皇帝也起著肯定的制約作用,這在肯定程度上利于防止中心行政決策中出現失誤,故C項正確。26.A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以庸代役保證農夫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放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事業單位服務合同管理流程
- 大型活動食堂餐飲服務租賃合同
- 萬科物業租戶合同管理協議2025
- 河南省洛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 2024-2025學年度江西省南昌中學(三經路校區)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 江蘇省淮安市2025屆高三11月第一次調研測試-生物試題(含答案)
- 精細專利代理人合作協議
- 初中數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第1課時課件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下冊
- 第9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2024)七年級歷史下冊
- 英語Unit 3 This is Miss Li教案及反思
- 全旅館業前臺從業人員資格證考試答案解析
- 兒童早期綜合發展課件
- 剪力墻平法識圖講義(PPT格式105)
- 專業工程分包業主審批表
- 藥劑科終止妊娠藥品管理制度
- 活動物料清單
- 08S305-小型潛水泵選用及安裝圖集
- 缺血缺氧性腦病詳解課件
- 自動打鈴控制器plc課程設計
- 最新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課件來源于司法部司法鑒定局
- 門禁系統調試報告(共4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