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探究文獻綜述11000字】_第1頁
【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探究文獻綜述11000字】_第2頁
【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探究文獻綜述11000字】_第3頁
【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探究文獻綜述11000字】_第4頁
【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探究文獻綜述110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摘要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絕大部分位于生態環境脆弱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區位、交通、歷史原因、自然生態等不利因素的制約,我國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明顯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區域發展不均衡顯著,其生態、經濟現狀己經給本地區乃至全國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我國首次提出了主體功能區的戰略規劃,這種以開發適宜度、資源環境承載力和開發潛力為衡量指標的主體功能區劃分,致使我國民族地區大部分都處于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領域范疇,因此,我國民族地區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就處于一個非常重要和敏感的區域。在這種背景下,如何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據此,本文對我國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現狀研究現狀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給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借鑒。關鍵詞:民族地區;民族旅游;旅游發展目錄TOC\o"1-3"\h\u1549一、引言 131273二、民族地區、民族旅游概念研究 121947(一)民族地區 123814(二)民族旅游的界定 229711三、旅游業研究綜述 230567(一)國外旅游業研究現狀 226231(二)國內旅游業研究現狀 330376四、民族地區旅游研究綜述 65092(一)國外民族地區旅游研究現狀 624823(二)國內民族地區旅游研究現狀 684101.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研究 7275312.少數民族地區人文資源旅游研究 8116063.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研究 932653五、文獻述評 102707參考文獻 11一、引言民族地區廣泛分布于我國的西部,這一區域不單是旅游資源的富集區,又是生態環境的脆弱區,更為我國生態環境筑起一道重要屏障,其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決定了全國總體生態環境的狀況。因而,在民族地區更應該開展適應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旅游業作為戰略性產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旅游業的發展,能打破民族地區的封閉狀態,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進行文化、信息、人才、物資的交流,開拓人們的眼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識。同時,所有這些反過來又會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和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發展旅游業對民族地區具有很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20世紀90年代之后,尤其是黨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這些年,旅游業逐漸成為民族地區各地方支柱型產業,被公認為是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扶貧產業和富民產業。旅游業對民族地區經濟的拉動效應、社會就業的帶動作用以及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針對民族地區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及主要癥結,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能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發展旅游業成為民族地區經濟振興的重要舉措和迫切需求。二、民族地區、民族旅游概念研究(一)民族地區民族地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嚴格的定義和界定,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可以是自然概念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也可以是政治概念的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就是截至1999年底全國已有的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廣西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和80個自治縣(旗)也就是說,民族地區可以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總稱或抽象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總稱,或是特指某個或幾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甚至是指自治鄉。我國擁有56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聚居”是一個地區是否成為民族地區的判斷標準,然而沒有具體規定多少少數民族人口聚集在多大面積的區域能稱之為聚居,因此民族地區的定義及范圍也無法準確界定。通常我們認為,凡是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都是民族地區的一部分,不僅包括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民族自治區,還包括國家予以明確的自治州、自治縣(旗)民族鄉,以及國家沒有予以明確但現實存在的城市民族區、少數民族聚居的市、縣、鎮、鄉、村等。(二)民族旅游的界定在國外,通常將是“少數民族旅游’,稱之為“民族旅游”。在我國臺灣地區又將其稱之為異觀光,這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區域的旅游路徑。“民族旅游”一詞由ValeneLSmith在1977年提出,隨后又產生過多方面的定義,現階段此概念也未統一。總的來說,民族旅游有三個明顯的特征:第一,以民族聚居地為旅游目的;第二,以特有文化或異域風情為旅游吸引物;第三,一種短暫的跨文化體驗。布魯納認為民族旅游是:國外或國內的旅游者通過旅游而觀察那些自我認同感強、文化特征明顯的群體,這些群體可以是某個種族、國家、少數民族、原始部落或者農民。竇開龍認為民族旅游是游客被少數民族獨特的自然生態和民族文所吸引,而前往異文化人群去體驗異域風情的一種短暫旅游經歷。在本文中,民族旅游是指以少數民族的特有文化為吸引物,旅游者前往民族文化聚集地觀察、體驗這種獨特民族文化的一種旅游活動。三、旅游業研究綜述(一)國外旅游業研究現狀國外對于旅游產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產業的定義、內涵以及旅游產業集群兩大方面。在旅游產業的界定方面,就理論上看,關于旅游業概念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旅游業概念迄今為止尚未統一。日本旅游學家前田勇先生在《觀光概論》一書中認為:“旅游業就是為適應旅游者的需要,由許多不同的旅游部門開展的多種多樣的經營活動。”美國旅游學家唐納德?蘭德伯格在《旅游業》一書中認為:“旅游業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不斷變化,一個正在形成和正在統一的綜合性概念,不僅關聯到游客、設施,還同膳宿供給、出行方式等有緊密聯系,是為國內外旅游者服務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行業類別。”而美國著名旅游學家托馬斯?戴維遜則認為:“旅游根本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些產業的集合。”他得出結論:旅游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推動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進步,僅僅將旅游定義為產業貶低了旅游的真正意義。旅游更像是一個“部門”,關聯著并影響著一大批產業。由于旅游業涉及食、住、行、旅、購、娛等多個方面,與社會中的眾多產業關聯度高,依托于很多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高度彈性、季節性強的產業類型,政府必須結合旅游業的特點和具體的實際情況對旅游經濟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進行適當的干預和宏觀調控,制定合適的產業政策。斯洛博月?翁科維奇認為:“旅游政策是指有意識的提出目標,并確定用以使旅游業的一些社會和經濟職能發揮作用的手段。”查爾斯?R?戈爾德耐、J?R?布倫特?里奇等認為:“旅游產業政策是一套規章、規則、準則、指示或促進的目標和戰略,它們為集體或個人制定了直接影響某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發展及日常活動的決策框架。”在旅游產業集群方面,邁克爾?波特(MichaelE-Porter)指出產業集群的競爭能力與產業的性質并無直接聯系,他認為旅游業是集群效應最明顯,最適合集群化發展的行業之一,建議國家把旅游企業集群化作為重點培植方向。著名區域旅游專家PeterMurphy和JulieJackson認為波特的集群定義也應該能描述一個旅游目的地,目的地旅游企業一般都能夠互相合作,通過共同市場形成共同的區位,波特的鉆石模型和集群理論能結合起來對區域經濟發展和旅游業對區域的作用提供更為廣泛和均衡的分析方法。JulieFlowers和KatherineEasterling、SaraNordin用鉆石理論分別研究了如何通過鉆石要素的培育使旅游產業集群生長,分析了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和鉆石四要素在旅游產業集群中的特殊作用。(二)國內旅游業研究現狀國內關于旅游產業的內涵、界定、范圍的研究中成果頗豐。張廣瑞1996年在基于國外對旅游產業定義討論的總結下對“旅游是不是產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認為:把旅游定義為產業主要是出于贏得關注和重視的需要;確立開列、分析和發表有關旅游數據的穩妥框架的需要;尋求自我識別設計的需要這三個目的,如果旅游想要得到認真的衡量和研究,那么它必須是產業,只有把旅游當作產業,它才能夠與世界經濟中其它產業相比較。以服務對象為依據,王興斌在《旅游產業規劃指南》中將旅游產業定義為:“旅游行業和為旅游行業直接提供物質、文化、信息、人力、智力服務和支撐的行業和部門,是由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諸多行業和部門復合而成的一個綜合性的產業群。”王興斌認為旅游產業和旅游業分屬于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張陸,徐剛等學者對旅游業和旅游產業進行了明確的區分,論述了旅游產業內涵和外延并進一步對旅游產業內部行業的層次結構分布問題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張暉認為:“旅游產業是一個服務性行業,是憑借旅游資源和設施,為人們的消費移動提供行、住、食、游、購、娛等服務的綜合性行業。”國內眾多知名學者在2007年《旅游學刊》的“中國旅游發展筆談——旅游產業的范圍與地位”版塊中對旅游產業內涵及產業地位有過詳細的研究。羅明義認為旅游業具有經濟屬性,所以稱之為產業;同時可以參照功能組成說的觀點,并結合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理事會的有關研究,把旅游產業范圍劃分為旅游核心部門、旅游依托部門和旅游相關部門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旅游業即狹義的旅游產業,廣義的旅游產業則包括以上三個層次。曹國新對旅游產業的內涵和機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認為旅游產業的定義方法不同于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從生產的角度出發進行定義,而旅游產業則從消費的角度定義,即與旅游消費相關的企業屬于一個產業。旅游產業的產業經濟學必須立足于消費的角度,從傳統產業經濟學到旅游產業的產業經濟學可以被視為從用簡單系統理解和解決問題轉向用復雜系統理解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演進。他總結出旅游產業具有以綴塊、邊緣和混雜為特征的旅游產業生成機制;以縱向發展為特征的旅游產業運行機制;以及以實踐的多元互動為特征的旅游產業管理機制三種可能的產業經濟機制。高舜禮認為旅游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是發展變化的,因此對其產業范圍的定位要大。王振東認為旅游業符合產業定位范疇,當屬產業。李梅,王鐵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對旅游產業的范圍和定義進行了解釋,認為:“旅游產業的定位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系統,大到旅游產業在一個國家經濟活動中的定位,小到一種旅游產品在一個具體空間的定位。”追根溯源,國內外將旅游作為一種“產業”的出發點無非兩個:獲得支持、投資和關注。國內在旅游產業集群上的研究,魯明勇、陶文杰從產業集聚的目的角度,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旅游企業及旅游相關企業和部門為了提高競爭力和競爭優勢而形成的服務體系或有機系統。聶獻忠等從集群企業關系和集群功能角度提出了主題旅游集群的概念。張俐俐等通過對我國酒店企業集群優勢與競爭力提升進行了研究分析,認為根據酒店企業的自身特點和關聯方向、關聯程度,可以把酒店業集群分為水平型集群、前聯型集群和后聯型集群。常叔杰等在分析了旅游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的基礎上,根據集群動力機制的不同把旅游產業集群分為市場驅動型和政府推動型。在旅游產業集群方面的研究國外主要集中于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競爭優勢、集群中的就業和勞動力分配、旅游產業集群中企業的競爭與合作等方面,而國內的主要研究內容則集中在旅游產業集群的界定、形成條件和集聚機制、旅游產業集群的結構、類型和競爭優勢等方面。關于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和許多省區將旅游產業定位為區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或主導型產業,對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研究逐漸成為旅游經濟和區域發展研究中最為重要的領域。中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對比研究方面,周繼文就發達國家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特點與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特點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經歷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王慧敏認為產業集成是現代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路徑,以旅游者不斷變化的需求為中心,通過動態集成創新,進行旅游的資源配置、旅游的產品開發、旅游的行業管理、旅游的企業組織和旅游的相關配套。劉曉莉從濕地旅游管理模式、濕地旅游產品開發模式、濕地旅游保護模式和濕地旅游營銷模式四個方面構建了濕地旅游產業發展的綜合模式,闡述了濕地旅游管理模式、濕地旅游產品開發模式、濕地旅游保護模式及濕地旅游營銷模式的關系,并將其統一于濕地旅游產業發展過程當中。張婷婷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壯族文化旅游產業的運作模式。賈力從政府主導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和市場主導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切入,分析旅游產業發展模式,詳細辨析了當前我國旅游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對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優勢、不足進行詳細分析,并輔以典型案例,結合未來世界旅游產業發展趨勢對我國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提出了優化的途徑和措施。孫厚琴認為:“旅游產業政策是結合旅游經濟運行特點、體現旅游產業自身規律的國家總體產業政策的一部分。”王子華、李大金認為:“旅游政策是國家和最高行政組織為實現一定時期內的旅游發展目標而規定的行動準則,既包括指明前進目標而規定的行動準則,也包括管制前進過程中的行為準則的具體政策。”馬林、孫立坤認為:“旅游產業政策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政府為實現一定發展階段的經濟目標而制定和實施的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綜合性政策體系,其實質就是通過政府對旅游產業活動的十預,實現旅游產業動態平衡下的結構均衡和資源最優配置。”鄒統釬在對國外綠色旅游產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及非政府組織的行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蘇格蘭釀酒工業旅游與北京蟹島生態農業旅游中發展綠色旅游的經驗總結,提出綠色工業旅游的運作模式和綠色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分別從綠色旅游產業地域與行業的選擇、綠色保障制度體系的建立、贏利機制構建和綠色旅游消費者培育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我國綠色旅游產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四、民族地區旅游研究綜述(一)國外民族地區旅游研究現狀國外民族旅游的研究與人類學結合緊密,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原真性、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對目的地的影響、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通過對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結合,業已形成較為完整全面的民族旅游研究體系。美國人類學家MacCannell認為旅游體驗是旅游者用來回應現代生活的方式,一種尋找生活真實性的體驗,并據此提出旅游原真性(Authenticity)概念,揭示出民族旅游類型的本質需求屬性。JanetChang通過對民族地區旅游者的研究提出,民族旅游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目的地旅游文化資源,文化探索是所有民族地區旅游者出游動機要素中關鍵的影響因子。楊異等著名學者認為國外關于民族地區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人類學等相關視角。劉安全在分析學者們關于民族地區旅游論文數量和結合民族地區旅游業特定發展歷程后認為,民族地區旅游的研究主要分為起步階段、發展階段、調試階段和繁榮階段等四個主要階段。前期很多學者認為民族地區通過旅游業的發展能夠較大的促進當地城鎮化的發展。廖日裕和曾大偉在《略論把旅游業納入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提出了有關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思想戰略。李竹青認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經濟引導作用和相關關聯輻射作用,通過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能夠有效的促進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肖星等各位學者通過對西北相關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情況進行系統分析進行了有關民族地區如何結合自身發展特點進行城市形象策劃和當地旅游產品的發展完善以及如何結合當地獨特文化進行多方位的旅游開發。(二)國內民族地區旅游研究現狀1.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研究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旅游業發展重要因素,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吸引資源優勢之一,吸引異地游客現場休閑體驗豐富的原真性自然環境。金穎若(2002)、羅永常(2003)、江曉云(2004)對少數民族地區村寨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民族旅游相關概念、少數民族地區村寨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村寨鄉村生態旅游等問題作了有益探討。艾菊紅(2007)以少數民族地區村寨的“旅游場域”理論為出點,文中以云南三個傣族鄉村文化生態旅游為例,分別對各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受益以及文化的保護、再創造和利用情況進行了經較分析。達哇才讓(2017)認為生態文化旅游正處于新興快速發展中,是根據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環境豐富,經濟相對落后,為了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村民人居環境,保護好村寨生態環境,以自然資源的豐富性開發出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不僅能帶來經濟利益,而且還能更好地保護村寨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民族文化得到合理的發展,增加少數民族地區村民的就業率;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增強了民族地區村民自信心,與此同時促進村民的自豪感,促進村民及游客團結一心、友愛和平地發展,攜手共同建造美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使祖國繁榮昌盛;另外,從相關部門法的多角度來思考,確保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合法化,以法律為基礎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徐燕飛、余貴忠(2018)表示,在鄉村振興的視野下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旅游,與法治充分禍合,以法治來調整環境失調;基于此,實施鄉村振興下民族生態旅游的法治化是首要舉措,建構民族生態旅游的法治維度勢在必行。徐文揚(2017)指出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迅猛發展,以旅游資源向旅游經濟轉變,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也是推動民族旅游業發展重要因素,為了使少數民族地區村寨生態旅游發展順利開展,首先要找對少數民族地區村寨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向,與當地少數民族地區村寨特色文化相結合發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村寨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持續前進。張紋涵(2019)認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生態旅游業離不開自然資源豐富的自然環境,但是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往往呈現出眾多問題,尤其在村民與村寨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鑒于少數民族地區村寨旅游資源的特殊性,人們在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村寨旅游時,需要采用更加先進的發展思想對相關人員加以引導。因此,引入馬克思少數民族地區村寨生態思想“實踐的三重維度”,對于指導村寨鄉村旅游開發實踐意義重大,存在問題亟待各學科專業人士以專業的角度去分析解決。從少數民族地區村寨旅游發展,村寨生態文化資源旅游研究的文獻來看,之前學者研究多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村寨旅游發展現狀、發展分析及存在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建議,這些有少數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的相關文獻呈現,是近年來學者們比較關注的生態自然環境問題。2.少數民族地區人文資源旅游研究人文資源旅游業主要以傳統特色民族文化作為異于其他民族地區的文化,吸引異族游客現場觀摩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李然(2014)認為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民族文化旅游得到快速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在政府、旅游局及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恢復民族傳統文化地緣原真性,保護與開發利用少數民文化原真性資源,對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帶來良好的互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村寨村民的經濟收入增加。田敏(2016)以郎德上寨的人文資源優勢為例,認為把少數民族地區的豐富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獨特性等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用于開發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旅游,供給游客體驗少數民族地區的豐富自然環境休閑旅游,以及讓旅游體驗到村寨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獨特性,以此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的發展轉化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從而拉動了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給予少數民族地區村民共享旅游發展帶來經濟利益與精神利益,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楊晗(2017)認為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村寨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例如,在手工藝品上有“刺繡”、“民族剪紙”旅游等紀念品;在服飾上有四季不同款式服的少數民族服裝,各種勞動、婚禮、兒童等服裝,為國內外游客展現各種樣式民族服飾;為游客提供的民宿客棧,在主體結構建設及內外部裝修上都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符號;文藝方面為游客做各種本民族表演;還有在體育表演傳統民族文化,傳統民族文化的表演僅為旅游客現場,而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餐飲上獨具特色,在民俗體驗上有各種民族文化項目活動;另外交通上,為游客觀光各路線景區提供專線專車服務功能;景區建設情況主要有特色民族大門、民族文化特色展覽館、圖騰柱、魚骨墻、民族特色廣場等民居,充分挖掘出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村寨自身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地區民族特色文化的作用,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王野、顏幫全(2018)認為現代化商業模式沖擊了民族鄉村旅游的民族文化載體,在旅游開發中透析民族傳統文化的新知與審美,從而以全方位發展的機制推動商業模式沖擊下民族鄉村旅游的原生態文化的濃縮,彰顯民族傳統文化濃縮的價值所在。向程、唐仲霞等(2019)認為少數民族村寨的傳統民居作為其傳統文化遺存,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文化遺存;以民族地區民居的視角,通過實地調查、訪談等田野調查,確定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與生態文化共生共存因素。3.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記憶,同時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少數民族地區民族精神的載體。因此,李昕(2018)認為,保留好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強化本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保持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的多元同時發展,有利于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軟實力。與此同時,龍先瓊、蔣小梅(2010)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民族特色鮮明的民族性、獨特的差異性、稀缺性,這些獨特的稀缺性文化資源對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具有一定的優勢,促進旅游商品市場化。鄉村旅游開發不僅促進村寨村民經濟收入,同時開發出村寨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激發全社會人民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但是鄉村旅游的開發,從某種程度上度破壞了少數民族村寨傳統非遺文化的獨特性及原真性,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傳統文化的脆弱性與稀缺性,弱化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因此以保護帶合理的開發,以開發促進民族文化保護的雙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道真縣傳統儺戲儺文化,儺戲是道真縣仡佬族人民及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民間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儺戲文化獨特性表演方式,具有驚、險、絕及美等豐富的表演形式,目前成為道真縣仡佬族人民的一項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目前旅游經濟是支撐文化遺產有效傳承的重要手段,有必要警惕開發實踐中已出現的文化“僵化”和“轉世’,等不和諧現象,并從保護和開發兩個層面構思對策。楊文棋(2016)認為,要通過相關部門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有效地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制定的政策要確保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把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開發結合起發展,作為當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乃至全域鄉村旅游的一個內容,有利于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傳統村落、民族文化生態村、相關的遺址遺跡、故居建筑物、風景名勝、制作活動場所等都是可供參觀游覽的景區景點,同時,民族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都為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增添色彩。李遠龍、曾鈺誠(2017)認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非遺文化”產業有效開發,需要健全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工藝品制造、影像制品開發、影視文學版權、文藝演出等五大產業協同發展。董鴻安、丁鐳(2019)認為,從產業融合視角出發,構建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的融合發展模型,提出融合發展路徑,不僅有助于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挖掘與保護,而且為我國其他少數民族集聚區域更好地搶救、保護和發展傳統非遺文化提供借鑒與啟示。五、文獻述評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學者關于民族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優勢,發展旅游業對民族地區的影響,以及旅游產業發展對少數民族文化變遷、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和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等方面,而關于民族旅游的經濟學、管理學理論和國家戰略方位,如何在主體功能區區劃的前提下發展民族地區旅游業,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合理有效的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參考文獻[1]蘇勤.旅游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林南枝,陶漢軍.旅游經濟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3]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4]JulieJackson,PeterMurphy.Tourismdestinationasclusters:AnalyticalexperiencefromtheNewWorld[J].TourismandHospitalityResearch,2002,4(1).[5]JulieFlowers,KatherineEasterling.GrowingSouthCarolina'sTourismCluster[J].Business&EconomicReview,2006(6).[6]張廣瑞.旅游是產業嗎?[J].旅游學刊,1996(1).[7]王興斌.旅游產業規劃指南[M].中國旅游岀版社,2000.[8]張陸,徐剛等.旅游產業內部的行業層次結構問題研究一一兼論旅游產業和旅游業的內涵及外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1(6).[9]張暉.旅游經濟論[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0]羅明義.關于“旅游產業范圍和地位”之我見[J].旅游學刊,2007(10).[11]曹國新.旅游產業的內涵與機制[J]旅游學刊,2007(10).[12]高舜禮.對旅游產業范圍與地位問題的思考[J].2007(11).[13]魯明勇.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研究基本問題的思考,2006.[14]陶文杰.我國旅游企業集群化發展路徑研究[D].武漢大學,2004.[15]聶獻忠等.我國主題旅游集群的成長及其空間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4).[16]張俐俐等.酒店業競爭力提升的新途徑:集群發展[J].旅游學刊,2006,21(4).[17]常叔杰等.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5).[18]周繼文.中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之比較[J].商業經濟,2007(1).[19]王慧敏.旅游產業的新發展觀:5C模式[J].中國工業經濟,2007(6).[20]劉曉莉.濕地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一一以黃河洽川風景區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6.[21]張婷婷.壯族文化旅游產業運作模式比較研究一一以《印象?劉三姐》、《走進花山》為例[D].廣西師范大學,2007.[22]賈力.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優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6.[23]鄒統釬.綠色旅游產業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4).[24]MacCannell,D.ArrangementsofSocialSpaceinTouristSetting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l973(79).[25]JanetChang.SegmentingTouriststoAboriginalCulturalFestivals:AnexampleintheRukaitribalareaTaiwan[J].TourismManagemen,2006(6).[26]楊異,王曉云,馮學鋼.近十年國內外民族旅游研究綜述[J].廣西民族研究,2008(3).[27]劉安全.近二十年來民族地區旅游研究綜述[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4).[28]廖日裕,曾大偉.略論把旅游業納入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J].民族研究,1989(1).[29]李竹青.如何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業[M].北京出社,1990.[30]苗紅,肖星.西北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生態約束機制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5).[31]肖星,王立安,苗紅.民族地區旅游地形象認知的替代效應與旅游形象策劃[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18(1):4.[32]肖星,劉艷,王景波.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個性化探析一一以甘肅省碌曲縣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33]金穎若.試論貴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貴州民族研究,2002(01):61-65.[34]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02):102-107.[35]江曉云.少數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一一以臨桂東宅江瑤寨為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