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5講中國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命題點1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1.[2022海南]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詔“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定;金朝也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即使戶籍少的猛安謀克也須拿出非常之一的土地種植桑棗。上述現象說明兩宋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表現在(C)A.疆域拓展B.民戶管理C.文化認同D.政權認同解析由“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可知,激勵種植桑、棗樹本是中原王朝的措施;由西夏“禁民伐桑棗為薪”、金朝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等可知,西夏、金朝也認同中原王朝的措施,這正是兩宋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在文化認同上的表現,C項正確。2.[2022.1浙江]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疆域廣闊,民族眾多,推動了新的民族交融。下列關于元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舉措,敘述正確的是(B)A.首次設立樞密院主管軍事B.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C.確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區劃依次為道、州、縣D.設理藩院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解析元朝疆域廣闊、民族眾多,為了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故B項正確;宋朝已經設立樞密院主管軍事,解除A項;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依次為路、府、州、縣,解除C項;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解除D項。3.[2021湖南]下圖再現了每年冬至節清宮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動的場景。這一作品(C)《冰嬉圖》(乾隆時期)A.顯示宮廷畫的神韻意趣B.透露清代軍事訓練松弛C.體現民族間的民俗交融D.反映清朝宮廷生活奢侈解析冬至節是漢族傳統節日,是農耕文明的代表;冰嬉是滿族的一種大眾性體育活動。冬至節清宮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動,既是對滿族傳統習俗的傳承,也是民族間民俗交融的體現,故C項正確。4.[2022北京,9分]絹與馬材料一唐與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馬”“以助軍旅”,唐馬“既雜胡種,馬乃益壯。天寶后,諸軍戰馬動以萬計”,“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唐代驛制“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驛站的官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蓋相望,郵驛繼踵”。士庶也喜騎馬出行,“貴賤所行,通鞍馬而已”。馬球蔚然成風,太宗“聞西蕃人好為打球,比亦令習”。材料二突厥、回紇與唐朝進行絹馬貿易,規模巨大。回紇“每一馬易四十縑(注:細絹),動至數萬匹”,除自身消費外,還將多余的絹帛通過中間商人不斷向西銷售。突厥、回紇還起先建設據點聚積物資,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觀”。回紇最初“風俗樸厚”,獲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宮殿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以絹馬貿易為例,闡述唐代農耕與游牧民族互動的影響。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首先,由“闡述唐代農耕與游牧民族互動的影響”可知,本題須要從唐朝、少數民族兩個角度作答。詳細分析如下圖所示:然后,進行總結,通過絹馬貿易,農耕與游牧民族擴大了交往,既促進了自身發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答案示例唐朝通過絹馬貿易獲得了大量馬匹,改良了馬種,加強了軍事力氣;進一步便利了郵驛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豐富了出行方式和消遣活動。突厥、回紇等游牧民族通過絹馬貿易獲得大量絹帛,積累了巨額財寶。回紇將多余的絹帛向西銷售,促進了陸上絲綢之路的旺盛;突厥、回紇嘗試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現定居化傾向,生活方式更加豐富。通過絹馬貿易,農耕與游牧民族擴大了交往,既促進了自身發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9分)5.[2022遼寧,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親密聯系;民族交往溝通交融是主流。下圖是某學者繪制的民族交往溝通交融分級圖。——摘編自李靜、于晉海《民族交往溝通交融及其心理機制探討》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學問,緊扣圖中所示的一個或多個邏輯線索,擬訂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楚)解析首先,視察圖片及相關文字說明,結合中國古代史學問,緊扣圖中所示的一個或多個邏輯線索,擬訂一個論題,如依據“民族交往”“民族溝通”“民族交融”三級結構和“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親密聯系;民族交往溝通交融是主流”等信息,可得出論題: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溝通、交融的基礎;確定論題后,綜合材料和所學學問闡釋,如可選用先秦到明清時期的詳細史實說明中華民族各部分以結構性、地緣性和生活性交往為基礎,民族溝通和交融進一步加強,民族關系不斷發展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深化;整個解題過程留意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楚。答案示例論題: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溝通、交融的基礎。闡釋:春秋戰國時期,中原民族與周邊狄、夷等民族交往增多,通過斗爭和生產、生活等交往,民族認同感增加,為民族間進一步溝通奠定了基礎;秦漢大一統王朝時期,各族人民在強大中心政權的統治下交往增多,地區間經濟、文化溝通增加;東漢以來,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各民族長期交往促進了民族溝通和交融,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進程加快創建了條件,推動了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局面的出現;宋元明清時期,各民族通過多種形式的交往,生活、地域和結構性聯系不斷深化,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綜上,中華民族的各部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通過結構性、地緣性和生活性交往,民族溝通和交融進一步加強,民族關系不斷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深化。(12分)命題點2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6.[2022廣東]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特地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A)A.廣州處于中外溝通的前沿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減弱解析據材料“廣州……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當時廣州處于中外溝通的前沿,故選A項。僅由材料無法推斷出口瓷器產自官營作坊還是民營作坊,故解除B項;C項材料無法體現,解除;題干不涉及重農抑商政策,故解除D項。命題點4當代中國的外交7.[2022江蘇]趙國明《中國的立場》一詩寫道:“萬國(聯合國)旗幟欲添丁,孤島、紅旗都出名。山姆(美國)陰謀如獲勝,不教公使到西京(紐約)。”該詩佐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D)A.與美國的關系趨向驚慌B.在聯合國行使推翻權C.抵制美國構建單極世界D.反對“雙重代表權”案解析由“萬國(聯合國)旗幟欲添丁,孤島、紅旗都出名”可知,1971年,美國與日本等國一起向第26屆聯合國大會提出“雙重代表權”案,即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進入聯合國,同時保留所謂“中華民國的代表權”(這事實上是搞“兩個中國”)。由“山姆(美國)陰謀如獲勝,不教公使到西京(紐約)”可知,中國指出復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同時將國民黨集團的代表驅除出聯合國,中國絕不允許在聯合國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局面。最終第26屆聯合國大會推翻了“雙重代表權”案。由此可知,D項正確。20世紀70年頭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而不是“趨向驚慌”,A項錯誤。作者寫作該詩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復原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還不能“在聯合國行使推翻權”,B項錯誤。兩極格局瓦解后,美國力圖構建以其為主導的單極世界,C項錯誤。8.[2020海南]1949年春夏之間,當中國革命斗爭即將成功時,毛澤東為制定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條方針。其中,“另起爐灶”外交方針所回答的問題是(B)A.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B.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C.如何處理好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關系D.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另起爐灶”即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外交關系,在新的、同等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B項正確。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回答了“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是“一邊倒”方針,即新中國在外交上堅決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A項錯誤。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認為世界形勢是和平與發展,C項錯誤。回答了“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的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方針,即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以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在此基礎上再與一些國家建立外交關系,D項錯誤。9.[2021廣東]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狀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由此可知,廣交會的創辦(A)A.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溝通渠道B.強化了與蘇聯的經貿聯系C.突破了安排經濟對外貿的束縛D.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解析據材料可知,廣交會的創辦是要讓其他國家了解新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促進新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即廣交會的創辦擴展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溝通渠道,故選A項。由材料得不出B項結論;20世紀50年頭的中國尚未突破安排經濟對外貿的束縛,解除C項;創辦廣交會和不結盟運動無關,解除D項。10.[2020全國卷Ⅰ,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50年頭,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非常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年頭,隨著中蘇關系日益驚慌,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頭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溝通活動快速升溫。——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非常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系。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差不多全部行業都有前景”,紛紛進軍中國市場。1998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常化”作為重要目標,對外不依附于任何國家,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并與中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出現多元認同”。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擴大各自由國際上的活動余地,并促進世界和平、平安和穩定。2004年,中德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中德戰略伙伴”關系,中德關系發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編自吳友法《德國現當代史》等(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述20世紀50—70年頭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改變及其緣由。(10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中德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歷史條件。(9分)(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20世紀70年頭以來中德關系發展的歷史啟示。(6分)解析第(1)問,與民主德國關系的“改變”可依據材料“20世紀50年頭,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60年頭……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概括得出從交往親密到降溫、冷淡;“緣由”可依據材料“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隨著中蘇關系日益驚慌”等和所學學問思索作答。與聯邦德國關系的“改變”可依據材料“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兩國的溝通活動快速升溫”概括得出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常化;“緣由”可先依據材料“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70年頭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等和所學學問思索作答。第(2)問,“歷史條件”可先依據材料“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常化’作為重要目標”“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等,從德國外交政策與目標調整、世界多極化發展、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等方面概括回答,再結合所學中國改革開放、歐洲一體化發展、德國實現統一的相關學問回答。第(3)問,“歷史啟示”可依據20世紀70年頭以來中德關系發展的史實、緣由、影響等分析作答,如依據20世紀70年頭初中德兩國都以國家利益為動身點,不斷改善兩國關系可得出外交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如依據中德兩國都依據自己的須要做出外交決策,不依附于別國可得出外交需獨立自主;如依據20世紀90年頭中德關系發展提高了兩國的國際地位可得出通過發展友好外交拓展國際空間和增加經濟實力。答案(1)改變: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親密到降溫、冷淡,與聯邦德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貴州儲罐聚脲施工方案
- 2025年綜合業務用房建設項目水電工程承包合同9篇
- 塔臺塔吊基礎施工方案
- 中醫護理在腫瘤病人的臨床應用
- 肝腫物疾病癥狀護理
- 安徽公務員考試真題2024
- 2024年青海公務員考試試題真題
- 危險貨物培訓課件
- 老年人的的日常生活護理
- 住宿服務線上推廣企業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略研究報告
- 急性心肌梗死PPTPPT
- 小學生理財小知識主題班會精編ppt
- 鋼架橋搭設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 賈寶玉形象分析PPT課件(PPT 30頁)
- 遵義會議ppt課件
- 國家開放大學《人文英語3》章節測試參考答案
- 高教類課件:微電影創作教程
- 阿壩州果蔬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 2022年班主任育人故事一等獎兩篇范文
- GMP附錄5中藥制劑ppt課件
- 德龍自卸車合格證掃描件(原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