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考前提分演練(二)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的墓葬不僅大小不等,而且陪葬品也多寡懸殊;分布于遼西和內蒙古東部的紅山文化,墓葬也等級分明,并且具有獨立的女神廟、積石家和大型祭壇。這反映出A.兩者不同的文化形態和發展水平 B.出現貧富分化,社會階層不平等C.地理環境影響著古代文明的發展 D.神權思想在古代各文明中的地位〖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大汶口遺址和紅山文化雖然各有特色,但兩者的墓葬都呈現出大小不等的差異,這表明在兩地均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社會階層不等的現象,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兩者的共同之處,不是差異性,排除A項;兩者雖不在同一個地方,但題意并非強調兩者的地理環境的不同,排除C項;題干中大汶口文化沒有涉及到神權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2.錢穆在《中國歷史政治得失》中是這樣評價漢唐政治的:“唐代政府和漢代政府之不同,若以現在的話來說,漢宰相是采用‘領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則采用‘委員制’。這主要說明了A.從漢到唐政治制度的重大進步 B.漢唐兩朝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C.漢唐兩代皇權大小是不相同 D.“九卿與六部”均隸屬于宰相〖答案〗A〖解析〗“領袖制”指的是漢朝的三公九卿制,“委員制”指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漢代三公九卿,更像是皇室的家務官;唐代的六部顯然更是國家政務機構,不再是皇帝的是從。這表明從漢到唐制度的變化是歷史的重大進步,A項正確;漢唐兩朝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不是反映的內容,排除B項;漢唐兩代皇權大小是不相同的說法是錯誤的,排除C項;“九卿與六部”均隸屬于宰相沒有反映出兩者的不同來,排除D項。故選A項。3.1043年,遼興宗為調節宋夏糾紛,致宋仁宗信中表示,宋遼“兩朝事同一家”。蕭普女太后主持北遼政權時,致書宋徽宗,寫有遼宋“義篤一家,誓傳百襈。”其意在表達遼和宋()A.政治上親如一家 B.經濟上有互補性 C.文化上有認同感 D.關系上相互依賴〖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遼和宋(中國)。材料中的“兩朝事同一家”、“義篤一家,誓傳百襈”都旨在表現遼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和宋政權具備一致性的,即民族雖有差異,但文化系統是一體的,都是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圈,因此遼和宋之間在文化上的認同感是一致的,C項正確;遼宋作為并列的政權,始終存在紛爭和差異,政治上親如一家用來形容兩個政權的關系不夠準確,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表現任何和經濟類型相關的內容,排除B項;宋遼之間不是相互依賴,是在綜合考慮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兩個政權之間的相互妥協,排除D項。故選C項。4.1272年,元帝國于嶺北行省設和林宣慰司,由中書省直轄,并在此后的22年間,向嶺北行省調入大批漢軍、南宋降軍、南人及蒙古軍民,給予耕牛、農具,于怯鹿難、杭海、五條河、和林等地屯種。這些措施A.表明元朝內部胡漢矛盾不可調和 B.奠定了今天中國北部疆域基礎C.屬于典型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 D.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元帝國于嶺北行省設和林宣慰司,由中書省直轄”可分析出這些措施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胡漢矛盾不可調和,排除A項;奠定了今天中國北部疆域基礎不是主要影響,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5.自萬歷以來,松江有暑襪店百余家,店主將料分發給當地“男婦”,令其為之生產暑襪,諸“男婦”各回家中做成暑襪,然后從店中領取報酬。這些“男婦”“得業則生,失業則死”,專賴出賣勞動力為生。由此可知()A.東南普遍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B.中國社會開始向近代轉型C.包買商進行新式資本的經營 D.尚未出現大規模手工工場〖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后期,我國已經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結合題意可知這些店主屬于包買商,他們組織新的形式進行生產,C項正確;“普遍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中國社會向近代轉型的標志是鴉片戰爭,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新的資本經營方式的出現,D項說法與這一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閱讀下面的“1855—1860年上海和福州的茶葉出口”表格,影響兩地茶葉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兩地茶葉產量發生不同變化 B.列強對兩地的侵略意圖不相同C.太平天國運動對兩地影響不同 D.洋務運動對兩地經濟影響不同〖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55—1860年(中國)。太平天國運動(該運動堅持了14年,勢力發展到18個省)對茶葉出口貿易產生了極大影響。太平天國戰亂改變了茶葉自內地運往條約口岸出口的路線。1853年,太平軍占領江南,大部分茶商選擇取道福州,福州遂成為茶葉出口的一個重要口岸。受戰亂影響,上海茶葉出口呈下降趨勢,而福州茶葉出口呈明顯的上升趨勢。C項正確;兩地茶葉產量是否有變化,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列強當時主要的侵略目的就是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意圖在兩地是相同的,排除B項;洋務運動主要是在軍事企業與工業領域,對茶葉出口沒有什么影響,且洋務運動1860年才開始,排除D項。故選C項。7.據《黃埔軍校史料》記載,黃埔軍校創辦之初,開設的政治課程有:帝國主義的解剖、中國民族革命問題、社會發展史、帝國主義侵略史、中國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國政黨史略、各國革命史略、三民主義等共八門。這表明黃埔軍校()A.中國民主革命培養人才 B.對軍事技能培養意識淡薄C.側重于教育的中西方結合 D.軍事理論的培養源于蘇聯〖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黃埔軍校開設的上述課程均屬于民主革命理論和革命知識方面的,據此判斷黃埔軍校主要為中國革命培養人才,A項正確;軍校對軍事技能的培養情況根據題干無法判斷,排除B項;根據題干無法判斷黃埔軍校的教育具有中西方結合的特色,排除C項;根據題干無法判斷軍事理論源于蘇聯,排除D項。故選A項。8.據1941年北岳區阜平、平山、行唐、易縣等10個縣村選舉結果統計,在所有的村級民意機關和行政機構黨員平均占33%,黨外進步勢力和中間勢力平均占67%,真正做到了提出的“關于一切抗日的人民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參加政府工作”。這反映出當時根據地()A.發動群眾參加民族戰爭 B.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C.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 D.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1年(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民意機關與行政機構中各界代表所占比重體現出在根據地推行三三制原則,其目的是團結社會各界共同抗日,C項正確;三三制原則團結的對象不僅包含人民群眾,還包括進步人士和民族資產階級,反映出當時根據地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此時統一戰線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不是革命統一戰線,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當時根據地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D項不屬于三三制的根本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9.1956年7月,陳云在全國商業、農產品采購廳和供銷合作社主任會議上指出:“現在,從中央到地方,業務部門的普遍缺點是……作出來的決議往往帶有片面性”,“我們要把資本家請來當‘反對派’,請來給我們唱‘對臺戲’,專門同我們‘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這一主張()A.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 B.符合中國當時社會現實的需要C.適應了我國國民經濟的恢復 D.直接推動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中國)。題干內容述及的時間是1956年7月,即處于過渡時期,結合題干內容中“我們要把資本家請來當‘反對派’,請來給我們唱‘對臺戲’,專門同我們‘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說明陳云主張團結資本家,讓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提出不同的意見,以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可見這一主張符合當時社會現實的需要,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在中國建立起來,而不是“新民主主義經濟”,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已基本恢復,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有利于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并非“直接推動”,排除D項。故選B項。10.到2050年,我國將實現不同地區之間的交通共享,消除區域間、城鄉間的交通差距,實現交通基礎設施與服務的一體化與均等化;交通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地區間、群體間的交通發展普遍享有,增強人民的幸福感。這表明我國交通發展蘊含的理念是()A.智能化 B.平等化 C.現代化 D.人性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到2050年(中國)。從材料中“交通共享、一體化與均等化、人民共享、普遍享有”等一系列關鍵詞來看,題干強調的交通發展理念是平等化理念,B項正確;將來交通發展雖然能實現智能化和現代,但題干材料并沒有表現出來,排除A、C項;平等化并不等于人性化,題干也沒有突出交通發展的人性化來,排除D項。故選B項。11.葬禮演說是雅典城邦一項重要的制度。演說贊頌的對象,在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4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一直是城邦公民集體;但到公元前4世紀末的演說中,將軍成為主要的贊頌對象,公民集體只是作為陪襯出現。這一變化說明()A.直接民主制度走向瓦解 B.政治制度滲透人文主義C.僭主政治取代民主政治 D.雅典民主面臨嚴峻挑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雅典。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雅典城邦葬禮演說的贊頌對象從城邦公民群體到將軍的變化,體現了雅典民主政治出現了衰落的預兆,這也是雅典對外戰爭之后的必然趨勢,D項正確;直接民主制度此時走向衰落,但未瓦解,排除A項;人文主義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此時雅典仍然是民主政治,排除C項。故選D項。12.1649年,查理一世在接受審判時強調王權神圣,國王被審判不符合上帝的安排。而法官則認為:君主與國民之間的關系像一條紐帶,紐帶的一頭是君主對國民的保護義務,另一頭是國民對君主的服從義務。如今,這一紐帶被破壞,因此審判國王合理合法。兩人爭論的焦點其實是()A.國王權力的來源性問題 B.國王統治地位的合理性C.法院是否具有司法權力 D.國民是否可以處死國王〖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材料中查理一世主張君權神授,國王不應被審判;而法官認為國王違反了與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應當接受人民的審判。前者認為最高權力來源于上帝,后者認為最高權力來源于人民,所以爭論的焦點其實是國王權力的來源性問題,A項正確;雙方都認可國王統治地位的合理性,排除B項;C、D項內容并不是雙方爭論的焦點,排行C、D項。故選A項。13.英國鐵路公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每年從加拿大賺取760萬鎊利潤,從印度賺取480萬鎊,從美國取得2700萬英鎊,此外還從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取得巨額利潤。有報告說:從國外鐵路投資中,每年收回利潤達8277.7萬鎊,總支出不過170萬鎊而已。這表明()A.英國資本輸出一本萬利 B.英國首選海外鐵路投資C.海外鐵路投資利潤超高 D.國會大力支持海外投資〖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英國鐵路公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每年從加拿大、印度、美國、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取得巨額利潤,這表明海外鐵路投資利潤超高,C項正確;題干只談到了英國海外鐵路投資情況,并不代表所有資本輸出的情況,排除A項;英國雖然海外鐵路投資獲利較高,但根據材料難以判斷鐵路是海外投資首選項目,排除B項;雖然英國國會確實支持海外鐵路投資,但是題干材料表明不了這一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4.如表為《1913—1937年俄國/蘇聯工業產值及重要工業產品在歐洲和世界的排名表》,這最能表明的是()項目年份1913192819321937世界世界世界歐洲世界歐洲工業總產值553221機器制造業442121鋼555432A.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了產業結構失衡 B.農業集體化為蘇聯工業化付出了代價C.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具有制度性優勢 D.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速度呈下降趨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3—1937年俄國/蘇聯。表格中蘇聯工業發展迅速并超越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源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指令性計劃,C項正確;表格材料只是反映了主要工業產品的發展情況,從表格材料無法判斷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排除A項;表格也反映不出農業集體化的內容,排除B項;D項說法是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5.如表反映的是20世紀60年代后蘇聯經濟占美國經濟比例。據此可知()指標1960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國民收入總量約60%59%65%以上67%67%工業生產總量約60%62%75%以上80%以上80%以上農業生產總量75~80%—85~90%約85%約85%工業勞動生產率40~50%45%約53%55%以上65%以上農業勞動生產率——120~25%20~25%20~25%A.蘇聯粗放型發展致效率低下 B.美國經濟穩占世界首位C.蘇聯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D.美國在爭霸中占據優勢〖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蘇聯。由表格可知,1960年到1980年蘇聯各項指標均有提升,但工業勞動效率和農業勞動效率明顯低于美國,說明蘇聯粗放型經營致使效率低下,A項正確;材料僅蘇聯和美國經濟的比較,沒有涉及世界其他國家,排除B項;國民經濟比例主要體現在農工輕的比重,而材料說的是蘇聯與美國的比較,排除C項;材料只是蘇聯與美國的比較,沒有涉及美蘇爭霸,而且這一時期的美蘇爭霸,二者優勢、守勢有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要義,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剛健有為、天人協調的精神,這是民族精神的內核,是教人們在面對苦難時要保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其次,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中,人是中心,強調的是先做人后做事,這種思想在當前素質教育之中也是有所體現的。最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強調的是犧牲與奉獻,家是人們避風的港灣,父母之愛與民族之愛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受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使得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十分強大,也正是這種文化才會使得中國人心中始終懷有落葉歸根、血濃于水、尊老愛幼、厚德載物的認知。——摘編自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材料二五四運動是影響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發展的重要事件。作為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五四運動通過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守轉化的價值根基,開啟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對話為轉化確定前進方向,以民主科學沖破封建主義思想桎梏賦予轉化時代特征,推動的誕生為轉化提供領導力量,開辟中國社會發展新階段為轉化提供現實支撐,充分體現了五四時期傳統文化轉化的創造性。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運動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應緊緊圍繞革命性這個核心問題來深化。——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五四運動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創造性轉化的表現,并分析其背景。〖答案〗(1)特點:強調自然與人和諧統一;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成因:農耕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儒家倫理思想占統治地位;中華傳統文化自身的傳承積累:“家國同構”政治文化的影響。(2)表現:開啟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對話;以民主科學沖破封建主義思想桎梏;推動的誕生;推動中國民主革命的轉折。背景:民族危機加深;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解放;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十月革命的影響。〖解析〗【小問1】關于特點,根據材料一“首先是剛健有為、天人協調的精神,這是民族精神的內核,是教人們在面對苦難時要保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得出強調自然與人和諧統一;根據材料一“強調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和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探究;根據材料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強調的是犧牲與奉獻,家是人們避風的港灣,父母之愛與民族之愛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受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使得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十分強大,也正是這種文化才會使得中國人心中始終懷有落葉歸根、血濃于水、尊老愛幼、厚德載物的認知”得出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關于成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農耕經濟、儒家思想、宗法觀念、中華傳統文化自身的傳承積累等方面分析作答。【小問2】關于表現,根據材料二“五四運動通過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守轉化的價值根基,開啟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對話為轉化確定前進方向,以民主科學沖破封建主義思想桎梏賦予轉化時代特征,推動的誕生為轉化提供領導力量,開辟中國社會發展新階段為轉化提供現實支撐,充分體現了五四時期傳統文化轉化的創造性”可從傳播馬克思主義、宣揚民主和科學、推動誕生、促進民主革命轉折等方面概括表現即可。關于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8年康有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國”,“欲行教于美,又欲經營殖民地于巴西,以為新中國。”1900年梁啟超期望建立具有民權、法律和主權觀念的“新中國”,即現代意義上的中國。1904年孫中山提出“把過時的滿清君主政體改變為‘中華民國’”。這是“中華民國”一詞的最早出現。民國初年報刊雜志和政黨也以“新中國”命名。“新中國之名詞,三尺孩童皆知之”。1915年陳獨秀希望從思想文化領域入手,通過改造國民的方式再造“新中國”。1923年10月中共提出“統一中國,造成新中國”。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1935年12月中共提出“把自己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36年8月中共將“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改為“民主共和國”。1940年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相結合,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就是我們要造成的新中國”。1947年10月毛澤東提出要“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一個“獨立、自由、富強和統一”的“新中國”。1949年10月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據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國”一詞的概念內涵與話語演進》等整理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圍繞“新中國”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答案〗示例:順應時代發展構建“新中國”。近代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1921年成立后,開始了建立新中國道路的探索。1931年,面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代表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和一切勞苦民眾利益的蘇維埃政權;1931年“九一八”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了盡可能團結一切抗日力量保障中國領土完整和防止中國人民遭受亡國滅種,1936年,中共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改為“民主共和國”;1946年抗戰結束后,從國情出發,領導中國人民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基本建國方略;1949年中共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綜上所述,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本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其他論題也可:“新中國”從理想到現實的飛躍;近代中國人建立新中國的探索;近代仁人志士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國”構想;的“新中國”內涵不斷變化;無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新中國道路存在差異等。〖解析〗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題目要求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圍繞“新中國”擬定一個論題,再進行簡要闡述。根據材料“1888年到1923年”有關“新中國”的信息,確定論題順應時代發展構建“新中國”。再結合建立后做出的貢獻進行闡述。如近代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1921年成立后,開始了建立新中國道路的探索。1931年,面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代表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和一切勞苦民眾利益的蘇維埃政權;1931年“九一八”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了盡可能團結一切抗日力量保障中國領土完整和防止中國人民遭受亡國滅種,1936年,中共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改為“民主共和國”;1946年抗戰結束后,從國情出發,領導中國人民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基本建國方略;1949年中共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綜上所述,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本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分步走”戰略材料中國特色分步走戰略形成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才得以完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圍繞四個現代化作出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為后來三步走戰略提供了探索基礎和經驗借鑒;改革開放時期,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成為指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2017年,十九大報告還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三階段”戰略部署,為中國夢的實現指明了方向。——鄒祥勇《中國特色分步走戰略的歷史演進與啟示》請從中國革命、建設或改革三個歷史事件中任選一個自擬題目,并結合具體史實對中國“分步走”發展戰略進行論述。(要求:題目醒目,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語言條理)〖答案〗示例一題目:“兩步走”戰略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論述:1935年遵義會議后,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實際提出了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思想,即第一步,改變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革命分兩步走”不僅正確區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不同性質,同時又把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不但充分認識到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和作用,更堅持了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在革命過程中,始終堅持對革命的領導權并靈活處理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最終建立了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后來又經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最終實現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歷史實踐表明,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適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向社會主義的平穩過渡無疑印證了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的正確性。示例二題目: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階段性明顯。論述: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從1978年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開來,到1983年,農民收入明顯增加。80年代初,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按照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原則,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對外開放邁出重大步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總體思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財政、稅收、等方面的體制改革。我國還建立起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更深層地進入經濟全球化進程。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穩步推進。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方針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實踐證明,我國對經濟體制分階段進行改革是成功的,是卓有成效的。〖解析〗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當代中國。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根據要求可以任選一個歷史事件自擬題目進行闡述。首先要擬定一個科學合理的題目,該題目在內容上要體現“分步走”戰略思想,在語言上要簡約醒目并保包含自己的觀點,根據材料“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才得以完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圍繞四個現代化作出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為后來三步走戰略提供了探索基礎和經驗借鑒;改革開放時期,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可以提煉論題為:“兩步走”戰略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其次,圍繞提煉的論題:“兩步走”戰略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從民族獨立、革命發展、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建立等角度進行說明,如:1935年遵義會議后,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實際提出了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思想,即第一步,改變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革命分兩步走”不僅正確區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不同性質,同時又把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不但充分認識到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和作用,更堅持了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在革命過程中,始終堅持對革命的領導權并靈活處理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最終建立了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后來又經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最終實現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最后,總結升華,再次說明論題的準確性,如:歷史實踐表明,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適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向社會主義的平穩過渡無疑印證了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的正確性。也可提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階段性明顯”等論題,言之有理即可。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工業革命與就業變化材料一表1英國1801—1861年工農業就業結構(%)年份1801181118211831184118511861農業35.93328.424.622.721.718.7工業29.730.238.440.840.542.943.6——高德步《英國的工業革命與工業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表2美國1849--1950年就業結構(%)
184918591870188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1950第一產業61.757.052.252.345.140.634.930.624.920.513.3第二產業15.518.023.523.226.328.029.231.729.530.935.7第三產業22.724.924.324.328.431.33.937.745.448.650.8——黃少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經濟科學出版社)表3德國1861-1931年就業結構(%)
1861/711878791880/841885/891890941895991900041905/091910/13第一產業50.949.148.245.542.640.038.039.835.1第二產業27.629.129.832.334.235.736.837.737.9第三產業21.521.82222.223.224.325.226.527——邢來順《德國工業化經濟:社會史》(湖北人民出版社)材料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司商業合同標準文本
- 乙方甲方解除工程合同樣本
- 便利店合伙合同樣本
- 養殖基地出售馬匹合同樣本
- 產品補償合同樣本
- 減速機合同標準文本
- 推進生物學科國際交流計劃
- 出版補充協議合同樣本
- 修水壩施工合同樣本
- 冷凍食品購銷合同標準文本
- 2025年第六屆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
- 剪映專業版教學課件
- 2024年《13464電腦動畫》自考復習題庫(含答案)
- 全過程咨詢管理服務方案
- 汽車收音機天線的參數
- 包裝設計外文文獻翻譯最新譯文
- 工廠致全體員工一份感謝信
- 怎樣做一名合格的高校中層領導干部( 54頁)
- 中國鐵路總公司《鐵路技術管理規程》(普速鐵路部分)
- 幼兒園繪本故事PPT:《小紅帽》
- 一年級下冊數學6.6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不退位減)人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