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統治一、選擇題1.(2023·高考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2.(2023·高考遼寧卷)1749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已屢經降旨。今馬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此諭意在()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國家一統C.調整民族關系 D.規范文書體例3.康熙年間,多次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續華夏傳統 B.倡導疑古辨偽C.弘揚程朱理學 D.保存歷史文獻4.清軍入關后即封禁東北。順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張尚賢上奏曰:合河東河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獨寧遠等三地人民湊集,然僅有佐領一員,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此奏意在()A.說明東北自然環境惡劣B.呼吁東北邊務亟待充實C.強調東北地勢易攻難守D.彈劾東北官員疏于管理5.(2024·廣東統考模擬)明代內閣大臣長期以皇帝直接任命為主。明神宗萬歷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書陸光祖上疏,主張今后閣臣人選悉由廷推。自此,由部院大臣與科道官員會同推舉人選、奏請皇帝點用成為入閣定制。這一變化使得()A.中央行政中樞發生轉移B.決策效率出現遲滯問題C.部門斗爭逐漸趨于和緩D.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6.1936年,在云南玉溪縣(今玉溪市)鄭和十七世孫鄭紹明家里發現了《鄭和家譜》,記載了鄭和出使事跡:“和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特選皇廷……所至諸國名:占城國、爪哇國、暹羅國……于諸番國并海外,公干教化諸番王等無不祗順(恭敬)……又乃稱和公之德而揚和公之行,可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這表明鄭和下西洋()A.以宣揚明朝國威為目的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沖擊傳統對外貿易政策D.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7.明朝及清初,官員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兩種文書都具有公開性。自康熙起,奏折這一新的文書形式出現,上奏者不得泄密,且不經其他機構、官員,直達御前,以后其使用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并可“風聞”上報。這一新的文書形式客觀上有利于()A.提高政府決策效率 B.突出內閣中樞地位C.擴大王朝統治基礎 D.扭轉乾綱獨斷局面8.(2024·廣州高三統考階段練習)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命政教首領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清朝賜封宗教首領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名號,規定轄區及權限,設立駐藏大臣處理西藏事務。乾隆皇帝時提高駐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務直屬中央管理。這表明中央政府()A.堅持僧俗結合的行政方式B.對西藏的管理趨于嚴密C.實行邊疆內地一體化治理D.重視邊疆地區經濟開發9.朱元璋頒布《皇明祖訓》規定:“皇親國戚有犯,在嗣君自決。除謀逆不赦外,其余所犯,輕者與在京諸親會議,重者,與在外諸王及在京諸親會議,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許法司舉奏,并不許擅自拿問。”此規定()A.遏制了藩王勢力的增長B.削弱了司法機構的權力C.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D.體現了家國同構的理念10.鄭和船隊在古里(位于印度半島)駐扎時間長,成交額高。船隊賣出大量絲綢、瓷器、銅鐵,購進象牙、寶石、香料等。同時,鄭和等人做了大量商務考察工作以期未來。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A.旨在宣揚帝國國威 B.刺激海外白銀流入C.確保朝貢貿易延續 D.促進絲綢之路發展11.(2024·惠州高三統考階段練習)清軍機處設立后,皇帝的命令,凡涉及“誥誡巨工、指揮方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者”等機密事項,不通過內閣明發,而由軍機大臣密封,交兵部捷報處直接寄給接受命令的官員個人。此舉()A.強化了君主對官僚機構控制B.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C.實現了中樞機構的有效制衡D.減少了皇帝的決策失誤12.乾隆在對外問題上,一面主動將外貿從四口集中到廣州以便管理,同時也承認“歐羅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實逾前古”。應“節取其技能,而禁傳其學術”。據此可知()A.清朝財政收入嚴重依賴對外貿易B.清朝自主限制防范西方C.清朝積極推動東西方的文化交流D.清朝了解世界發展大勢二、非選擇題13.[2023·永州市高三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古代儒商和儒商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隨之出現;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開始復興;明清時期儒商發展走向興盛,儒商文化成為主流商業文化。傳統儒商文化是中國古代儒商把儒家思想與商品經濟法則相整合所形成的經營理念、管理思想、行業準則和行為規范。傳統儒商文化為當代儒商文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材料二傳統儒商奉行儒家仁學思想,根據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對其加以闡發,以仁道和仁愛作為商業或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儒商特別重視義利之辨,主張在以義為先和為本的基礎上取利和求利,強調公利優先,反對唯利是圖。宋代以后誠信作為儒者的德行要求開始被商人吸收內化,對其加以發展并付諸實踐,成為規范商業經營的倫理準則。儒家經典《大學》所說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充分體現出儒家勇于追求和銳意創新的精神,這種思想為傳統儒商所吸收和秉持,形成儒商本于天道的創新進取和永不言敗的職業精神。儒商“好儒重文,倜儻有儒者風范;其人孝友禮讓,仁義慈善,重族誼、鄉里、故舊,恤孤弱,厚人倫,好善樂施,急公好義,熱心社會公益活動”。——以上材料摘編自徐國利《中國古代儒商發展歷程和傳統儒商文化新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代儒商文化復興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儒商群體的共同特征并說明儒商文化的現實意義。(8分)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統治一、選擇題1.(2023·高考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解析:選C。題干材料中乾隆帝強調日常公事使用正常題本文書,經內閣呈送即可;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即軍國要務和緊急事務才可用奏折直接傳遞給皇帝,故選C項。奏折制度最早出現于康熙年間,雍正年間已普遍使用,排除A項;奏折制度是皇帝加強對中央和地方控制的制度設計,排除B項;奏折由官員直接呈送給皇帝,皇帝批閱后返回,中間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排除D項。2.(2023·高考遼寧卷)1749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已屢經降旨。今馬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此諭意在()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國家一統C.調整民族關系 D.規范文書體例解析:選B。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諭旨要求在文書中不得用“蒙古”“漢人”稱呼蒙古族和漢族,而應稱“蒙古”“內地”,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蒙古族和漢族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此諭意在維護國家一統,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清朝統治者對蒙古族和漢族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調整民族關系,排除C項;規范文書體例是對材料的誤讀,排除D項。3.康熙年間,多次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續華夏傳統 B.倡導疑古辨偽C.弘揚程朱理學 D.保存歷史文獻解析:選A。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康熙年間注重吸納山林隱逸、博學鴻儒,同時編修明史,修纂儒經傳注,這些舉措集中在文化領域,本意在于傳承華夏文化傳統,A項正確。疑古辨偽指的是對先前的學說存疑考辨,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等舉措和弘揚程朱理學并不一致,排除C項;保存歷史文獻與舉薦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實行“文字獄”,對古代文獻多有刪改禁毀,排除D項。4.清軍入關后即封禁東北。順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張尚賢上奏曰:合河東河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獨寧遠等三地人民湊集,然僅有佐領一員,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此奏意在()A.說明東北自然環境惡劣B.呼吁東北邊務亟待充實C.強調東北地勢易攻難守D.彈劾東北官員疏于管理解析:選B。由材料“合河東河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可知,奉天府尹張尚賢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內一片荒涼的景象,從內憂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強東北邊務,故選B項。材料并非強調東北地區自然環境惡劣,排除A項;材料強調奉天地區經濟落后,一片荒蕪,并未說明東北的軍事地位,排除C項;奉天府尹張尚賢并未彈劾東北官員,排除D項。5.(2024·廣東統考模擬)明代內閣大臣長期以皇帝直接任命為主。明神宗萬歷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書陸光祖上疏,主張今后閣臣人選悉由廷推。自此,由部院大臣與科道官員會同推舉人選、奏請皇帝點用成為入閣定制。這一變化使得()A.中央行政中樞發生轉移B.決策效率出現遲滯問題C.部門斗爭逐漸趨于和緩D.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解析:選D。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閣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為主變為由部院大臣與科道官員會同推舉人選、奏請皇帝點用,使得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D項正確。6.1936年,在云南玉溪縣(今玉溪市)鄭和十七世孫鄭紹明家里發現了《鄭和家譜》,記載了鄭和出使事跡:“和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特選皇廷……所至諸國名:占城國、爪哇國、暹羅國……于諸番國并海外,公干教化諸番王等無不祗順(恭敬)……又乃稱和公之德而揚和公之行,可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這表明鄭和下西洋()A.以宣揚明朝國威為目的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沖擊傳統對外貿易政策D.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解析:選A。據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政府仍然固守傳統的宗藩體制,鄭和下西洋以宣揚明朝國威為目的,故選A項。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且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大多缺乏“海洋意識”,排除B項;鄭和下西洋仍屬于朝貢貿易的范疇,排除C項;明政府固守傳統的宗藩體制觀念,這與時代發展潮流是背道而馳的,排除D項。7.明朝及清初,官員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兩種文書都具有公開性。自康熙起,奏折這一新的文書形式出現,上奏者不得泄密,且不經其他機構、官員,直達御前,以后其使用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并可“風聞”上報。這一新的文書形式客觀上有利于()A.提高政府決策效率 B.突出內閣中樞地位C.擴大王朝統治基礎 D.扭轉乾綱獨斷局面解析:選A。據材料“且不經其他機構、官員,直達御前”信息可知,奏折制度流程少、服務于君主專制,客觀上有利于提高政府決策效率,故選A項。材料明確指出,奏折不經其他機構,無法突出內閣的中樞地位,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奏折服務于君主專制,君主專制的加強不利于王朝統治基礎的擴大,排除C項;君主專制的加強,本身就是乾綱獨斷的表現,排除D項。8.(2024·廣州高三統考階段練習)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命政教首領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清朝賜封宗教首領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名號,規定轄區及權限,設立駐藏大臣處理西藏事務。乾隆皇帝時提高駐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務直屬中央管理。這表明中央政府()A.堅持僧俗結合的行政方式B.對西藏的管理趨于嚴密C.實行邊疆內地一體化治理D.重視邊疆地區經濟開發解析:選B。據材料可知,明朝命政教首領人物管理西藏各地,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僧俗事務直屬中央管理,這表明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理趨于嚴密,B項正確。9.朱元璋頒布《皇明祖訓》規定:“皇親國戚有犯,在嗣君自決。除謀逆不赦外,其余所犯,輕者與在京諸親會議,重者,與在外諸王及在京諸親會議,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許法司舉奏,并不許擅自拿問。”此規定()A.遏制了藩王勢力的增長B.削弱了司法機構的權力C.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D.體現了家國同構的理念解析:選D。朱元璋以祖訓形式,強調宗室“藩王”“國戚”觸犯法律,不得由一般司法機構緝拿審問,而是由皇室商議,最終由皇帝裁定,在皇權政治和家國一體的政治體制下,嚴明約束皇親國戚,體現了家國同構的理念,故選D項。明朝初年,藩王勢力較大,排除A項;明朝司法機構正常職權并未受到削弱,只是不得觸犯皇族權威,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律例合編的體例,排除C項。10.鄭和船隊在古里(位于印度半島)駐扎時間長,成交額高。船隊賣出大量絲綢、瓷器、銅鐵,購進象牙、寶石、香料等。同時,鄭和等人做了大量商務考察工作以期未來。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A.旨在宣揚帝國國威 B.刺激海外白銀流入C.確保朝貢貿易延續 D.促進絲綢之路發展解析:選D。據題干信息可知,鄭和下西洋過程中直接從事商業貿易活動,且做了服務于之后商業發展的一些考察工作,從而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繼續發展,故選D項。A項在題干中未體現,排除;題干并沒有提到是買入多于賣出,還是賣出多于買入,排除B項;朝貢貿易是在中國境內進行的對外貿易,題干體現的是在中國境外進行的貿易,二者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C項。11.(2024·惠州高三統考階段練習)清軍機處設立后,皇帝的命令,凡涉及“誥誡巨工、指揮方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者”等機密事項,不通過內閣明發,而由軍機大臣密封,交兵部捷報處直接寄給接受命令的官員個人。此舉()A.強化了君主對官僚機構控制B.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C.實現了中樞機構的有效制衡D.減少了皇帝的決策失誤解析:選A。材料所述為清朝的廷寄制度,繞開內閣的“明發上諭”,直接由內廷寄發至官員個人,易于保密,且傳遞迅速,便于強化君主對官僚機構的控制,A項正確。12.乾隆在對外問題上,一面主動將外貿從四口集中到廣州以便管理,同時也承認“歐羅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實逾前古”。應“節取其技能,而禁傳其學術”。據此可知()A.清朝財政收入嚴重依賴對外貿易B.清朝自主限制防范西方C.清朝積極推動東西方的文化交流D.清朝了解世界發展大勢解析:選B。據題干中乾隆帝的做法可知,清朝對西方既有所學習,又有所防范,故選B項。乾隆帝時期限制對外貿易,清朝財政收入以農業稅、商業稅為主,排除A項;清朝實行閉關自守政策,限制東西方文化交流,排除C項;乾隆帝的做法說明其不了解世界發展大勢,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3.[2023·永州市高三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古代儒商和儒商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隨之出現;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開始復興;明清時期儒商發展走向興盛,儒商文化成為主流商業文化。傳統儒商文化是中國古代儒商把儒家思想與商品經濟法則相整合所形成的經營理念、管理思想、行業準則和行為規范。傳統儒商文化為當代儒商文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材料二傳統儒商奉行儒家仁學思想,根據時代要求和社會需要對其加以闡發,以仁道和仁愛作為商業或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價值觀。儒商特別重視義利之辨,主張在以義為先和為本的基礎上取利和求利,強調公利優先,反對唯利是圖。宋代以后誠信作為儒者的德行要求開始被商人吸收內化,對其加以發展并付諸實踐,成為規范商業經營的倫理準則。儒家經典《大學》所說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充分體現出儒家勇于追求和銳意創新的精神,這種思想為傳統儒商所吸收和秉持,形成儒商本于天道的創新進取和永不言敗的職業精神。儒商“好儒重文,倜儻有儒者風范;其人孝友禮讓,仁義慈善,重族誼、鄉里、故舊,恤孤弱,厚人倫,好善樂施,急公好義,熱心社會公益活動”。——以上材料摘編自徐國利《中國古代儒商發展歷程和傳統儒商文化新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代儒商文化復興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儒商群體的共同特征并說明儒商文化的現實意義。(8分)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開始復興”得出宋代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由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隨之出現”結合古代商業的發展得出商人群體擴大,商人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提高;由材料一“明清時期儒商發展走向興盛,儒商文化成為主流商業文化”得出重農賤商的觀念和社會風氣有所改變;由材料一“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開始復興”結合兩宋時期理學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得出儒學復興,理學興起,為建構符合時代要求的儒商文化提供思想基礎;由材料一“明清時期儒商發展走向興盛,儒商文化成為主流商業文化”結合明清商品經濟繁榮,商人社會地位提高的史實得出大量士人“棄儒就賈”,促成了儒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新鮮水果買賣合同
- 2025年小學語文畢業升學考試全真模擬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技巧分享
- 2025年消防執業資格考試題庫:消防應急救援行動指揮心理素質與團隊協作試題
- 2025年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核心考點特訓題庫(含答案)專項突破版
- 2025年一建《機電工程管理與實務》考試質量控制與驗收經典題庫
- 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易錯題解析及練習試卷
- 深度剖析2025年一建《機電工程管理與實務》考試真題中的施工組織設計實施試題
- 2025年法語DELFB2水平測試卷(模擬試題精講與解析)
- 2025年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教育創新實踐題沖刺試卷
- 2025窗簾采購合同范本
- 外腳手架拆除方案
- 配電變壓器運行管理制度
- 不可gdqwz01-ae001l01eel cl0501rev.0物料電力電纜表
- 應急管理概論-理論與實踐電子教案完整版
- 幼兒繪本故事:波西和皮普大怪獸
- 保安隊排班表
- (完整版)ERCP并發癥及應急預案
- AD域部署方案完整版
- T∕CAGHP 066-2019 危巖落石柔性防護網工程技術規范(試行)
- 初一數學趣味競賽試題
- 2019JGJ196塔式起重機安裝使用拆卸安全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