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55-2014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1∶50 000)(正式版)_第1頁
DZ∕T 0255-2014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1∶50 000)(正式版)_第2頁
DZ∕T 0255-2014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1∶50 000)(正式版)_第3頁
DZ∕T 0255-2014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1∶50 000)(正式版)_第4頁
DZ∕T 0255-2014 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1∶50 000)(正式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1:50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布I前言 Ⅲ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總則 13.1目的任務 13.2調查內容 13.3調查范圍與測網布設 23.4調查方法 33.5調查成果 33.6調查基本程序 44設計編審 44.1準備工作 44.2設計編寫 44.3設計審批 45海上調查 45.1導航定位 45.2地形地貌調查 55.3海底底質調查 75.4海底淺層地質調查 85.5地質構造調查 95.6海洋環境地質調查 95.7遙感地質調查 5.8海底礦產資源調查 6測試分析 6.1分析對象 6.2分析內容 6.3分析要求 7資料整理 7.1導航定位資料 7.2海洋水文資料 7.3測深資料 7.4側掃聲吶資料 7.5淺層剖面資料 7.6單道地震資料 7.7地質采樣資料 207.8遙感資料 20Ⅱ8成果編審 218.1圖件編制 218.2報告編寫 22 8.4成果提交與資料匯交 23附錄A(資料性附錄)設計編寫提綱 24附錄B(資料性附錄)現場記錄班報表 26附錄C(規范性附錄)等比制(φ值標準)粒級分類表 38附錄D(規范性附錄)海岸類型分類表 附錄E(規范性附錄)沉積物分類命名 40附錄F(資料性附錄)報告編寫提綱 42參考文獻 44Ⅲ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是在總結我國近年來大比例尺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參考現行的有關海洋地質調查規范,結合實際工作而制定的。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1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1:50000)本標準規定了1:50000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的目的任務、調查內容、調查方法、資料處理及成果編制等整個工作過程的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近海水域1:50000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958區域地質圖圖例GB/T12763.2—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GB/T12763.4—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4部分:海水化學要素調查GB/T12763.8—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GB/T12763.10—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GB/T14506.28—2010硅酸鹽巖石化學分析方法第28部分:16個主次成分量測定GB/T17229—1998大洋多金屬結核礦產勘查規程GB17378.4—2007海洋監測規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5—2007海洋監測規范第5部分:沉積物分析GB/T17834—1999海底地形圖編繪規范GB/T20260—2006海底沉積物化學分析方法DZ/T0190—1997區域環境地質勘查遙感技術規程比例尺1:50000DZ/T0208—2002砂礦(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規范DZ/T0247—20091:1000000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DZG93—05非金屬礦分析規程3.1目的任務運用當今海洋調查高新技術手段,系統采集海洋地質基礎數據,查明調查區海底地形地貌、底質類型、淺層地質、地質構造和地質環境特征;了解礦產資源等基礎地質信息。開展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等關鍵地質問題研究,提交基礎地質圖件及調查成果報告。為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規劃及資源保護服務,為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地質依據。3.2調查內容3.2.1地形地貌調查查明海底地形特征、地貌類型及其分布狀況。233.3.2.5海水化學取樣和溫鹽深測量測網為2km×4km,根據需要局部加密。3.3.2.6定點海流測量1000km2范圍內不少于2個定點海流觀測站位。3.3.2.7海底淺鉆500km2范圍內,淺鉆布設不少于2口。3.4調查方法3.4.1地球物理調查采用單波束測深、多波束測深、側掃聲吶測量、淺層剖面測量和單道地震測量等方法。3.4.2地質取樣調查3.4.2.1表層沉積物取樣采用有纜抓斗、拖網及箱式取樣等方法。采用重力、振動活塞或鉆探取樣等方法。3.4.3海水化學調查采用測站取樣及測量、現場分析和實驗室測試分析方法。3.4.4海洋水文調查采用定點和走航測量的方法,獲取調查區海流流速、流向以及海水溫度、鹽度等信息。3.4.5遙感地質調查處理遙感影像、提取相關信息、結合野外調查和海面要素反演進行解譯等。3.5調查成果3.5.1樣品與原始記錄,包括實物樣品、模擬記錄、數字記錄和各種現場記錄表、班報。3.5.2編制基礎性圖件包括地形圖、地貌圖、地質構造圖、潛在地質災害因素圖4種。圖式和圖例按DZ/T0247—2009中的7.2.5.2和GB958的規定要求編制。3.5.3輔助性專業圖件包括沉積物厚度圖、基巖埋深圖、主要化學元素分布圖等,按實際資料和需要選擇性編制,3.5.4根據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結合以往資料編制和提交圖幅調查成果報告、圖件和圖件說明書及數據庫。4資料收集、設計編審(項目設計、年度工作方案、施工設計)、海上調查、測試分析、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制。4設計編審4.1準備工作設計編寫前應廣泛搜集前人資料,在充分掌握圖幅內調查與研究程度的基礎上編寫項目設計。設計書根據項目任務書和主管部門的編制要求編寫。設計書編寫提綱參見附錄A。設計書由項目主管部門組織審查。設計書未經審批項目不得實施。項目實施過程中,若出現設計內容與實際情況有較大不同時,項目承擔單位應及時向項目主管部門提出設計變更申請,得到批復后,方可變更設計。5海上調查5.1導航定位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國家85高程系統。投影方式為雙標準緯線等角圓錐投影。導航定位精度優于±2m。5.1.1.4.1定位信號和差分信號的作業距離應覆蓋整個作業區域。5.1.1.4.2定位數據應滿足HDOP值小于3或PDOP值小于5。5.1.2.1.1.2船偏離測線不宜超過條幅寬度的1/10,應保證條幅間有10%相互重疊。55.1.2.1.1.3船應該提前200m上線,到達測線終點時,應繼續直線航行200m下線;如果在布設測線時已經增加了開始和結束時的順延長度,即可以正常上下線。5.1.2.1.1.4測線作業時,修正航向速率不能超過艏向測量儀允許的范圍。5.1.2.1.2地球物理測線調查5.1.2.1.2.1調查船應勻速、直線航行,多種調查設備同步作業時,船速應不大于5.5kn,電纜保持拉直狀態。5.1.2.1.2.2測量時,每隔250m或500m記錄一個定位點(Mark)。測量中斷,續測時應重復2個定位點距離。調查船到達測線終點后,應至少延長測量一個接收電纜長度(放出去的部分)的距離。5.1.2.1.2.3實際測線與設計測線的偏移距離小于30m。5.1.2.1.2.4當出現特殊情況,調查船需偏離原定航向或減速后應及時修正,偏離測線的修正率不應大5.1.2.2.1測站測量點位與設計點位偏差不大于40m(遇到障礙物等特殊情況除外)。5.1.2.2.2海水取樣采水器每到達一個目的層,記錄一組定位數據。如果使用深度控制的自動采水器,以采水器入水的位置作為測站位置。5.1.2.2.3地質采樣器觸底時的定位數據為測站位置。5.1.2.2.4海底淺鉆的鉆具初次觸底時的定位數據為鉆孔位置。5.1.2.3.1走航式海流測量5.1.2.3.1.1海流測量設備時間校準到GMT時間,校準誤差應小于1.0s。5.1.2.3.1.2測量結束后,要重新校準并記錄時間誤差。5.1.2.3.2定點海流測量海流儀入水和出水時均應記錄定位數據,入水時的定位數據為測站位置。5.1.2.4.1記錄所有進入導航定位系統的數據,特殊格式記錄的數據應轉換成通用的格式。5.1.2.4.2作業時按一定的間隔打印定位點資料。5.1.2.4.3一條測線的記錄數據不得跨盤備份。5.1.2.5.1測線測量,開始和結束時應記錄班報,之間每半小時記錄一次班報。5.1.2.5.2儀器發生故障、船只干擾等特殊情況應記錄。5.1.2.5.4導航系統班報格式參照表B.1,鉆探、取樣導航定位班報格式參照表B.2。5.2地形地貌調查5.2.1單波束測深5.2.1.1.1水深小于或等于30m時,測量準確度應優于0.3m;水深大于30m時,測量準確度應優于水6深的1%。5.2.1.1.2測線連續漏測長度超過250m應補測,漏點累計超過2%時應重測。根據項目設計要求和試驗結果設置測量參數。5.2.1.2.3.1水位觀測站布設和水準聯測按照GB/T12763.10—2007附錄A執行。5.2.1.2.3.2水位觀測時間間隔不超過30min。5.2.1.2.4.2在河口或影響聲速的水文條件(溫度、鹽度、濁度等)變化較大時,應增加聲速剖面的測量次數。期為1秒。5.2.1.2.5.2必要時增加模擬記錄。模擬記錄宜包括記錄紙卷號、測線號、定位點號、時間、航向、測線探測起始與結束時間等信息,每卷記錄的首尾宜寫上項目名稱、記錄紙的卷號和作業時間。5.2.3.1.3單側掃描寬度大于或等于100m。5.2.3.1.4拖體位置偏差應小于拖纜長度的10%。5.2.3.1.5測線連續漏測長度超過250m應補測,漏點累計超過2%時應重測。7海上作業時,執行5.1.2.1.2航行要求。5.2.3.2.2.1采用數字記錄,及時備份原始數據文件。5.2.3.2.2.2必要時增加模擬記錄。模擬記錄宜包括記錄紙卷號、測線號、定位點號、時間、航速、航向、頻率、測線探測起始與結束時間等信息,每卷記錄的首尾應寫上項目名稱、記錄紙的卷號和作業時間。5.2.3.2.2.3測量過程中應及時自檢、自查,發現問題及時改正,對不合格的記錄應補測或重測。5.3海底底質調查5.3.1表層取樣5.3.1.1箱式取樣樣品厚度不小于25cm,插管數不少于2個,袋裝樣不少于2袋(每袋重約2kg)。5.3.1.2有纜抓斗取樣樣品重量不得少于2kg。5.3.2柱狀取樣5.3.2.1底質為基巖或粗碎屑沉積物,不宜柱狀取樣。5.3.2.2柱狀取樣測站應不少于總測站的15%。5.3.2.3柱狀取樣管的內徑不宜小于72mm,砂質底柱狀樣的長度應大于50cm,泥質底柱狀樣長度大于100cm。5.3.3表層、柱狀取樣質量要求5.3.3.1樣品不滿足5.3.1和5.3.2的要求,應調整取樣方式或測站位置并重新采樣。5.3.3.2測站調整數不得超過總測站數的10%。5.3.3.3取樣成功率應達到100%以上。5.3.4.1鉆至目標層以下0.3m或鉆遇基巖以下0.1m可終孔。5.3.4.2巖心管內徑大于或等于72mm。5.3.4.3泥質層用薄壁取心器液壓法取心,砂質層用錘擊法取心。5.3.4.4泥質層采心率應大于或等于85%,砂質層采心率應大于或等于60%。5.3.5樣品現場描述與處理5.3.5.1樣品采至船甲板應立即進行描述、照相和現場測試分析。5.3.5.2樣品應標識清楚,應使用防水標簽。巖心樣品標識頂底位置和管號順序。5.3.5.4現場測試分析根據需要可選擇pH值、Eh值、溫度和Fe+/Fe2+比值。85.3.5.5班報格式參見表B.6、表B.7和表B.8。5.3.6樣品保存5.3.6.1樣品密封低溫保存。5.3.6.2巖心樣品應水平放置。5.4海底淺層地質調查5.4.1淺層剖面測量5.4.1.1技術要求5.4.1.1.1垂向分辨率優于0.3m。5.4.1.1.2探測地層深度應不小于30m(巖石、砂層及致密土層除處)。5.4.1.1.3測線連續漏測長度超過250m應補測,漏點累計超過2%時應重測。5.4.1.2海上測量5.4.1.2.1航得要求海上作業時,執行5.1.2,1.2的航行要求。5.4.1.2.2.1采用數字記錄,及時備份原始數據文件。頻率、測線探測起始與結束時間等信息,每卷記錄的首尾應填寫項日名稱、記錄紙的卷號和作業時間。實時紙質記錄應保持整潔。5.4.1.2.2.3測量過程中應及時自檢、自查,發現間題及時改正,對不合格的測量記表應補測或重測。5.4.1.2.3.2班報格式參見表B.9。5.4.2單道地震測量5.4.2.1.1探測深度不小于海底以下100m。5.4.2.1.2具備數字記錄方式,記錄數據應有或能夠轉換成SEG-Y格式,可同時打印剖面記錄。5.4.2.1.3測線連續漏測長度超過250m應補測,漏點累計超過2%時應重測。海上作業時,執行5.1.2.1.2航行要求。5.4.2.2.2.1采用數字記錄,及時備份原始數據文件。95.4.2.2.2.2必要時增加模擬記錄。模擬記錄應包括記錄紙卷號、測線號、定位點號、時間、航速、航向、頻率、測線探測起始與結束時間等信息,每卷記錄的首尾應填寫項目名稱、記錄紙的卷號和作業時間。實時紙質記錄應保持整潔。5.4.2.2.2.3測量過程中應及時自檢、自查,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對不合格的記錄應補測或重測。5.5地質構造調查5.5.1淺層剖面測量按5.4.1的要求執行。5.5.2單道地震測量按5.4.2的要求執行。5.6海洋環境地質調查5.6.1海水采樣與分析采樣層次要求見表1。表1海水采樣層次水深范圍m表層(指水深0.5m的水層)表層(指水深0.5m的水層)、底層(指離海底0.5m的水層)表層(指水深0.5m的水層)、中層(指1/2測站實際水深的水層)1m的水層)5.6.1.2測前準備及海上作業5.6.1.4樣品采集與貯存按照GB/T12763.4—20075.6.2水深水溫和鹽度測量的4.3執行。的4.4執行。的4.8執行。海流測量方武采用定點測量。測量準確度的要乘見表表2海流測量的準確度速±5%按5.3.2的要求執行.度)的遙感數據應為相同季度的影像。同一區域至少要有3個不同時相的數據作對比分析。在人為活動影響相對較小的時期取一個時相,在項目執行當年取一個時相,在人為活動影響顯著變化時期取一個時相。遙感數據空間分辨率應優于10m,年代較早的數據空間分辨率可適當放寬要求。5.7.1.4圖像質量要求圖像的云層覆蓋率不超過10%,相鄰圖像之間應有不小于圖像寬度4%的重疊;影像層次豐富、圖像清晰、色調均勻、反差適中,無顯著偏光、偏色現象。5.7.2野外現場調查與驗證5.7.2.1調查與驗證內容包括岸線位置、海岸類型、各類地質災害體的分布位置及范圍、海岸帶陸源污染源位置。5.7.2.2調查與驗證要求5.7.2.2.1通過現場調查,建立遙感解譯標志(包括色彩、形狀、大小、影紋、位置等)和分類樣本庫,拍攝各觀測點的照片或錄相,并記錄。記錄內容及格式參見表B.11;5.7.2.2.2采用典型樣區校核法或線路驗證法,校驗室內判讀的準確性。按遙感解譯單元抽樣5%~10%進行驗證。驗證情況實時記錄。記錄格式參見表B.12。5.8海底礦產資源調查按DZ/T0208—2002中第6章和GB/T17229—1998第18章的規定。6測試分析6.1分析對象6.2分析內容6.2.1海水理化因子(pH、溫度、鹽度、總堿度、硫化物、氯化物、混濁度、懸浮物)、氧平衡因子(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有機污染物(油類、揮發性酚、六六六、DDT)、總有機碳、營養鹽(活性硅酸鹽、活性析項目。涂片鑒定、粒度分析、碎屑礦物鑒定、黏土礦物鑒定、微體古生物鑒定、化學成分分析、古地磁測試(鉆孔巖心)和年齡測定、沉積物物理一力學性質測試。巖石、礦石光薄片鑒定。必要時做巖石地球化學成分分析和年齡測定。6.3分析要求6.3.1海水分析6.3.1.1樣品采集按照GB/T12763.4—2007中4.4的規定。pH、溫度、鹽度、硫化物、氯化物、渾濁度和懸浮物的測定分別按照GB17378.4—2007中第26章、第25章、第29章、第18章、第28章、第30章、第27章規定,總堿度按照GB/T12763.4—2007中第7章的規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的測試按照GB17378.4—2007中的第31章、第33章、第32章的規定。6.3.1.4有機污染物及總有機碳第19章、第14章、第34章的規定。活性硅酸鹽、活性磷酸鹽、亞硝酸鹽、硝酸鹽和氨鹽的測試分別按照GB/T12763.4—2007中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的規定。6.3.1.6有害重金屬和砷汞、鉻、銅、鋅、鉛、鎘和砷的測試分別按照GB17378.4—2007中第5章、第10章、第6章、第9章、第7章、第8章、第11章的規定。6.3.2沉積物分析6.3.2.1.1所有分析的沉積物樣品均需留有副樣。6.3.2.1.2柱狀沉積物取樣間距不得大于20cm,淺鉆孔取樣間距不得大于100cm。6.3.2.2.1表層沉積物測站樣品(砂級及其以上樣品除外)應進行涂片鑒定。6.3.2.2.2取樣及制片按DZ/T0247—2009中6.2.2.2的規定。6.3.2.2.3鑒定內容按DZ/T0247—2009中6.2.2.3的規定。6.3.2.2.5鑒定報告按DZ/T0247—2009中6.2.2.5的要求編寫。按GB/T17229—1998中33.1的規按DZ/T0247—2009中6.2.4.4的規定。6.3.6.1.1表層樣品及部分柱狀品和鉆孔樣品。6.3.6.2.2樣品處理和制備應使化石充分分離并高度富集,化石表面清潔,結構和紋飾清楚,防止化石6.3.6.2.4樣品清洗和浸泡均用過濾水或蒸餾水。按GB/T12763.8—2007中6.6.3的規定。按GB/T12763.8—2007中6.6.4的規定。樣品不得污染,須用200目尼龍網過篩(φ0.074mm),然后裝入牛皮紙樣品袋內,60℃以下烘干,置于干燥器中冷卻備用。6.3.7.4.2樣品送到實驗室后應置于潔凈陶瓷盤中晾干或60℃以下烘干;6.3.7.4.3分析質量參數和儀器主要質量參數應達到分析要求。常量元素分析中,燒矢量按照DZG93—05中4.1的規定,碳酸鈣按DZG93—055.2的規定,有機碳按GB17378.5—2007中第18章的規定,其余按GB/T14506.28—2010和GB/T20260—2006的第8章規定;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按GB/T20260—2006中第9章和第10章的規定。按DZ/T0247—2009中6.2.8的規定。按GB/T12763.8—2007中6.8.5的規定,a)測年材料主要為碳酸鹽和含石英顆粒的沉積物。b)生成后的碳酸鹽樣品一直處于封閉體系,未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換或重結晶。c)沉積物中的石英在沉積前曾經過充分曝光,樣品中測年信號已基本回零。e)樣品采自同一層位,數量為50g~100g。6.3.10.3.2碳酸鹽樣品經過稀鹽酸處理;石英樣品用濃鹽酸和雙氧水進行處理,再用氫氟酸侵泡1h;樣品經過低溫烘干,等份分成8份~9份,用錫紙或塑料管封裝。6.3.10.3.3除1份樣品不進行人工輻射外,其余樣品按不同劑量進行人工輻射;測定丙氨酸劑量計所+D,,求取年劑量。由公式T=P/D計算出年代。測年范圍為二百萬年。6.3.10.4.1.1采樣層位應選擇巖性均勻、沉積埋藏前已充分曝光、分選較好和微層理發育層位。6.3.10.4.1.2選擇粉細砂、黏土質粉細砂或黏土采樣,采樣前應清除地表或邊坡、陡坎40cm~50cm深的表層土。6.3.10.4.1.3鉆孔巖心樣品,盡可能避開巖心管的頂、底部擾動強烈部分。6.3.10.4.1.4采集15cm~20cm的整塊圓巖心,用錫紙等不透光材料包裝后用塑封袋密封以防水分丟失;樣品采集和運輸過程中,應嚴格避光6.3.10.4.2天然熱釋光等效劑量利用前置量熱釋光強度數據,對吸收劑量進行圖解,用外推法求其天然熱釋光等效劑量。通過測定樣品的鈾、釷、鉀含量,查表換算獲得樣品的年劑量率。將獲得數據代入年代公式T=ED/R,式中、ED為天然熱釋光等效劑量,R為年劑量率,單位為年。計算出各樣品的沉積年代6.3.11氧、碳穩定同位素分析6.3.11.1樣品采集和制備技術要求按DZ/T0247—2009重6.2.10.1.1的規定6.3.11.2測試技術要求按DZ/T0247—2009中6.2.10.1.2的規定。按GB/T17229—1998中29,3.1的規定。按DZ/T0247—2009中6.3的規定。7資料整理7.1導航定位資料7.1.1資料準備7.1.1.1導航系統班報、打印資料、導航定位生產技術總結報告。7.1.1.2導航定位數據記錄介質。7.1.1.3導航定位作業基本參數。7.1.1.4導航參考點與各種設備的相對位置圖。7.1.1.5質量自檢表。7.1.2資料處理7.1.2.1導航定位數據檢查,內容包括外業參數、導航參考點與各種設備的相對位置等。7.1.2.2數據整理、編輯和格式轉換。7.1.2.3根據項目設計書要求生成航跡圖、測站圖等圖件。7.1.3成果數據輸出應包括測線名(測站號)、定位點(或炮)號、時間、定位系統天線坐標、定位點位置坐標,各調查設備位置數據。7.1.4圖件繪制7.1.4.1標繪直角坐標格網和經緯度格網。7.1.4.2測線位置圖繪制的定位點間距不大于10mm,每5個或10個定位點及測線首、尾標記定位點號,測線兩端標注測線名。7.1.4.3測站位置圖需繪制每個測站點和標注測站號。7.1.4.4圖件需標識:比例尺、圖名、投影方法、橢球體名稱和參數、制圖單位、制圖人和時間等。7.1.5資料處理報告編寫資料處理報告編寫的內容包括:任務概述、資料處理方法和流程、定位作業質量分析及最終處理成果評估、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等。7.2海洋水文資料7.2.1溫鹽深資料處理按GB/T12763.2—2007中5.3和6.3的規定。7.2.2海流資料處理按GB/T12763.2—2007中的7.3的規定,分析計算按照GB/T12763.7—2007附錄A要求進行。7.3測深資料7.3.1單波束測深7.3.1.1按GB/T12763.10—2007中5.5整理實測資料。7.3.1.2按GB/T12763.10—2007中5.6處理實測數據。7.3.1.3準確度評估。檢查測線與主測線不符數值列的標準偏差,其限差應小于水深的2%,超限的點數不得超過參加對比總點數的24%。7.3.2多波束測深7.3.2.1資料準備準備的資料包括:水深數據、聲速剖面文件、水位觀測數據、班報、導航數據、設備位置配置圖和其他輔助資料。7.3.2.2.1定位中心、運動傳感器與換能器和艏向測量儀與艏向的相對偏差的位置歸算,定位點編輯及內插修補。7.3.2.2.5計算主測線和聯絡測線交點測量差值,統計均方差。7.3.2.3成果數據存儲與輸出7.3.2.3.1水深離散數據以ASCI7.3.2.3.2多波束成圖數據以規則網數據或不規則三角網數據形式存檔,網格間距不大于100m。7.4側掃聲吶資料7.4.3成果數據輸出輸出成果數據和側掃聲吶影像圖7.4.5.3結合底質樣品分析資料判定底質類型、變化和分布區域。7.8.1.2遙感圖像、數據的預處理。7.8.1.3遙感圖像解譯、數據反演。7.8.1.4調查與目標信息的驗證。7.8.1.5遙感成果圖編輯。7.8.2數據預處理7.8.2.1.1輻射校正:定標系數以地面站提供的系數為標準。7.8.2.1.2幾何校正:使用的控制點對應不少于6對,點對分布應均勻;光學遙感數據的幾何校正誤差不超過2個像素。7.8.2.1.3圖像鑲嵌:接縫處影像灰度、色調應與整幅影像灰度、色調協調。7.8.2.1.4數據融合:光學遙感數據之間的配準中誤差不超過0.5個像素;融合后的信息損失量不超參照DZ/T0190—1997中8.4的要求,7.8.3數據解譯7.8.3.1技術要求7.8.3.1.1野外驗證定位精度優于10m。7.8.3.1.2海岸類型判對率優于90%,分類見表D.1,7.8.3.1.3線性構造判對率優于80%。7.8.3.1.4地質災害體位置、范圍和排污口的判對率優于85%。7.8.3.2室內判讀解譯按照DZ/T0190—1997中8.5的要求。8成果編審8.1圖件編制8.1.1坐標系與投影采用WGS-84坐標系,高斯-克呂格投影。8.1.2地理底圖按DZ/T0247—2009附錄E的要求編制。8.1.3編圖內容及要求8.1.3.1.1海底地形特征用等深線和顏色表示。等深線分計曲線和基本等深線,每隔4條基本等深線設置1條計曲線。計曲線用粗實線表示,作水深注記;基本等深線用細實線表示,不作水深注記;水深變化用不同的色層表示。8.1.3.2.1以圖示方式反映海底地貌類型8.1.3.2.2地貌的分級和分類采用形態和成因相結合的原則。分級標準按GB/T12763.10—2007的8.1.3.3.1編圖內容主要包括晚第四紀地層分布及厚度、斷層、沉積物底質類型、古海岸線、海底火成8.1.3.3.2年代地層劃分和命名原則參照DZ/T0247—2009附錄F的規定。8.1.3.3.4附地質構造剖面圖,剖面圖應反映圖幅中的代表性地層、斷層、火成巖體構造要素和各類地8.1.3.4.1編圖內容主要包括各類不良海洋環境地質因素區域分布特征。包括海洋地質災害(因素)類型以及限制性環境地質因素、潛在的地質災害因素。按實際資料和研究需要選擇性編制,編制方法和要求按GB/T12763.10—2007中9.4的規定執行。圖件說明書應主要簡述資料來源、編圖方法和圖面內容等。應按數據管理部門的標準格式完成數據目錄的編寫并提交,經數據管理部門審查后1個月內入庫。應按數據管理部門的源數據標準完成源數據的編寫并提交,經數據管理部門審查后1個月內入庫。包括數據完整性和邏輯一致性。8.4成果提交與資料匯交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所取得的全部原始資料,編制的所有成果基礎性圖件和輔助性圖件,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和圖件說明書錄紙卷,野外披術報害(附設備檢測或校驗報告),樣品、數字記錄和模擬記錄存儲分質。8.4.2.1.4分析測試取得的實驗報告和數據報表按照資料管理的有關規定(資料性附錄)設計編寫提綱A.1前言簡要說明任務書文號及其任務要求,調查區名稱與編號。闡明項目目標任務和工作的起止時間。A.1.3調查區范圍和地理條件A.2區域地質背景A.3以往工作程度及綜合評估收集以往的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與研究成果。對以往調查資料和成果的可利用性進行評估。闡述調查區存在的主要問題。A.4.1工作內容針對本項目的目標任務確定具體工作內容。A.4.2技術路線及方法針對本項目的目標任務采取的技術路線及方法。A.5工作部署制定總體工作部署和年度工作安排。A.6技術要求制定各種調查方法的技術要求。A.7實物工作量為完成目標任務設計總實物工作量和年度實物工作量(附實物工作量一覽表)。A.8預期成果明確本項目提交的地質圖件及說明書、成果報告和成果數據庫。A.9組織機構與人員安排A.9.1組織管理A.9.2人員安排項目組成員姓名、年齡技術職務、從事專業、工作單位及在項目中分工和每年參加項目工作時間等。A.10經費預算包括編制說明和經費預算表A.11質量保障與安全措施明確項目執行過程的分級質量監控管理、技術裝備、安全及勞動保護,通訊聯緒緊急救援等措施。A.12專用儀器設備購置必要性與可行性說明如無專用儀器設備購置計劃,不需編寫本章。A.13附件:××××年度外協任務工作方案如無外協計劃,不需編寫本附件。(資料性附錄)表B.1~表B.12分別為海洋區域地質調查中導航系統班報、鉆探取樣導航定位班報、單波束測深班報、多波束測深班報、側掃聲吶測量班報、表層沉積物取樣記錄班報、柱狀樣取樣記錄表、海底淺鉆班報、淺層剖面測量班報、單道地震測量班報、遙感野外調查記錄表和遙感野外檢查驗證記錄表。表B.1為導航系統班報。項目:GPS接收機:調查區:導航軟件系統:調查船:橢球體:投影:測站名航向點號時間記錄文件名測線長/纜長m操作員導航組長:技術負責:頁表測站名日期時間mm操作員表B.38表B.3單波束測深班報定位點號時間mm航向表B.4表B.4多波束測深班報測線名時間mm航向數據文件名操作員品表B.5為側掃聲吶測量班報。呂表B.5側掃聲吶測量班報測線名定位點號時間航向電纜長度mm操作員頁表B.6為表層沉積物取樣記錄班報。表層沉積物取樣記錄班報時間苦mm℃表B.7為柱狀樣取樣記錄表。表B.7柱狀樣取樣記錄表時間著底mmmm調查區:巖心總長.鉆機類型:時間m回次回次殘留巖心自至計到底時余尺m提鉆時余尺m自羈講費心農度m地質編錄員:技術負責:*表B.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