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布DZ/T0247—2009前言 I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則 25海上調查 46實驗分析 97資料整理 附錄A(規范性附錄)基礎圖件格式 21附錄B(規范性附錄)調查報告編寫提綱 附錄C(規范性附錄)現場記錄/采樣記錄 附錄D(規范性附錄)沉積物分類命名 29附錄E(資料性附錄)地理底圖的編制原則和要求 31附錄F(資料性附錄)地層劃分和命名原則 33附錄G(資料性附錄)巖石、沉積物花紋及代號 附錄H(資料性附錄)地貌圖圖例系統 38附錄I(規范性附錄)說明書/報告封面格式 參考文獻 48索引 I為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11:1000000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規范本標準規定了海域區域地質調查主要任務、基本內容、調查方法、實驗測試技術和成果資料整理等技術內容。本標準適用于我國海域1:1000000區域地質調查、室內資料的整理、圖件編制和有關樣品的測試。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T958—1989區域地質圖圖例(1:50000)GB/T12763.7—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7部分:海洋調查資料交換GB/T12763.8—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GB/T12763.10—2007海洋調查規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GB/T13989-1992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與編號GB/T14512—19931:1000000地形圖編繪規范及圖式GB/T17229—1998大洋多金屬結核礦產調查規程GB/T17412—1998(所有部分)巖石分類及命名方案GB/T50123—1999土工試驗方法標準DZ/T0179—1997地質圖用色標準及用色原則(1:50000)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按國際分幅進行的海洋區域地質調查。主要查清海底物質組成及其性質的地質調查。海洋地球物理調查marinegeo海底以下40cm內表層較為松軟、飽含水分的沉積物。2柱狀沉積物columnarsediments在底質調查中,使用重力采樣管或活塞式采樣管所采集到的沉積物。多波束測深系統multibeamsystem多波束測量是一種新型聲吶技術。該系統能高效率、高精度的進行全覆蓋水深測量。海底巖石seabottomrock高潮時位于水下的巖石。海底礦產資源submarinemineralresourees海底沉積物和海底巖層中礦產的總稱。4.1調查目的按1:1000000比例尺要求,運用當前高新技術手段,進行系統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向國家提交包括海底地質環境及資源分布狀況等內容的同等比例尺的基礎地質圖件和相應的調查報告,為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服務。基礎地質圖件主要包括:地貌圖;—地質圖;—構造圖;——礦產圖;——環境地質因素圖4.2調查基本內容4.2.1地形地貌調查調查海底地形變化特征,地貌類型及其展布規律。4.2.2海底底質調查調查海底沉積物的物質成分、類型、分布規律及其物質來源。4.2.3淺層地質調查了解利用單道地震方法或淺鉆探所能揭示的,以第四紀沉積為主的沉積物物質成分、類型、沉積結構、地質時代、地質事件及其環境/災害特征。4.2.4新生代沉積地層調查調查新生代沉積特征、地質時代、地層厚度及分布。4.2.5海底巖石調查了解海底巖石的巖石類型、時代、礦物成分、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分布情況。4.2.6地質構造調查了解海區地質構造特征,主要包括斷裂、褶皺、巖漿活動、盆地展布特點及構造演化等。4.2.7海洋環境地質調查調查圖幅內各種地質災害因素、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征、分布規律。4.2.8海底礦產調查了解海底礦產的類型及分布,特別應注意非傳統礦產的發現和前景評價。34.3調查部署原則4.4調查范圍與測網布設為我國專屬經濟區及管轄海域。4.4.2.1陸架區站位取樣20km×20km。站位取樣30km×30km。4.4.3多波束海底地形測量全覆蓋(重點海區)。陸架及陸坡區20km×40km,海盆區40km×80km。4.4.5多道地震測量(按構造線布置骨干剖面)60km×240km。4.5調查方法4.5.1地質取樣地質取樣采取的方法有箱式取樣、抓斗取樣、拖網取樣、重力管取樣、重力活塞柱狀取樣、淺鉆孔4.5.1.1淺鉆孔取樣在每個圖幅陸架位置上布設2個~3個淺鉆孔,圖幅一般以揭露出中更新統底界或至少揭出中更新統中上部地層為目的。4.5.1.2重力活塞柱狀取樣在每個圖幅陸坡或海盆上布設2個~5個站位。4.5.1.3站位地質采樣各種采樣有效率應保證95%。不應少于站位采樣總數的5%。4.5.2地球物理測量(航磁和海磁),利用最近20年取得的已有資料編繪(資料有重復的區域,以新資料為準),對于空白區或原資料無法利用的區域則按測網布設。4.5.3其他調查方法海底視像探測及遙感(含航空遙感和衛星遙感)。4.6成果4.6.1資料整理4.6.1.1資料整理時應建立必要的資料卡片及資料數據庫,數據及圖件、圖表均應用光盤保存。4.6.1.2樣品應及時分析,資料應及時整理。4.6.1.3樣品分析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航空遙感等資料收到后應及時整理和解釋,按規定時間提交基礎圖件及調查報告。4.6.1.4所有原始資料(包括文字和樣品)都應按要求編錄,妥善保存。44.6.2圖件編制及報告編寫4.6.2.1基礎圖件編制的格式見附錄A。4.6.2.2調查報告編寫提綱見附錄B。4.7調查基本程序調查基本程序應包括:資料收集、設計編寫(總體技術設計、年度任務技術設計、施工設計)、外業調查、資料驗收、資料整理與數據庫建設、報告編寫、成果驗收和資料歸檔。5海上調查5.1導航與定位5.1.1一般要求5.1.1.1采用WGS-84坐標系,橢球體參數為:長半軸a=6378137m扁率倒數1/f=298.2472135635.1.1.2作業的時間標準:格林威治時間GMT。5.1.2導航定位準確度導航定位準確度按目:1000000比例尺要求,特殊情況測線的最大偏離為測線間距的1/5(多波束海底地形測量除外)。5.1.3導航定位信號傳感器導航定位信號傳感器三律采用帶有串行數據輸出感的GPS接收機5.1.4調查船導航定位的要求5.1.4.1調查船的導航定位系統必須進行性能測試和穩定性試驗5.1.4.2測定船的定位中心到各測量中心的距離。5.1.5海上作業的導航定位5.1.5.1.1出航前準備工作應做儀器性能標定。5.1.5.1.2取樣器人水及觸底時均應記錄定位數據,取樣器觸底時的定位數據為測站站位位置。5.1.5.2航行要求5.1.5.2.1水深測量作業船速應小于L6kn(kn為航行速度“節”,1節相當1海里)船不得大轉向,修正航向速率不得超過每秒0.5°。5.1.5.2.2多道地震探測調查船的船速要求在5kn左右;船偏離測線超出范圍時應及時修正,修正率不得大于2°/km。5.1.5.2.3淺地層剖面和單道地震探測淺地層剖面和單道地震調查要求調查船只勻速、直線持續航行,不得小角度轉彎。5.1.5.2.4重力測量作業船速應小于15kn,勻速直線航行;始點提前五分鐘上線,船到達測線終點后,繼續保持五分鐘直線航行后方可轉向;船只偏離測線要及時緩慢修正,修正率不得超過每秒0.5°。5.1.5.2.5磁力測量船速應小于10kn,勻速直線航行;到達測線終點后應按原航向繼續航行三分鐘方可轉向。5.1.5.3導航定位資料5.1.5.3.1資料記錄原始數據應用磁盤/磁帶記錄,對用特殊格式記錄的數據應轉換成公共接受的格式。55.1.5.3.2資料提交應提交的資料包括:a)導航定位原始數據盤/帶及打印資料;b)作業班報(導航系統班報見附錄C.1);c)導航定位技術總結;5.2海底地形地貌調查5.2.2調查對象利用測深技術對海底表面至海面的深度進行探查。5.2.3技術要求5.2.3.1測線布設及工作方法采用單波束方法時,可與其他的地球物理調查手段同步進行;采用多波束方法時要求:a)沿地形走向布設;b)測線間距應能保證條幅(Swath)有10%的相互重疊;c)測區內至少布設一條跨越整個測區與多數測線相交的檢查線。a)每個航次測量前應對測深系統各種參數進行測試、檢查和校準;b)每航次作業前后應測量換能器吃水深度,以引入吃水變化的改正。a)應對探測儀器的橫搖參數(RollBias)、縱傾參數(PitchBias)每隔半年至少測定一次,并在每個航次(段)正式測量前,至少實測一條往返重復測線以檢查確認其數值,其中:——橫搖參數測量中誤差<±0.01°,——縱傾參數測量中誤差<±0.01°,——電羅經測量中誤差<±0.01°;b)測量現場必須進行聲速剖面測量,并及時記錄(見附錄C.2),當發現邊緣波束與中央波束比對誤差超限時(平均海底),需更新聲速;c)每航次作業前后應測量換能器吃水深度,以引入吃水變化的改正。在水深小于200m時,應進行水位改正;d)具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補測:——主檢測線對比誤差超過1%時,——定位中誤差超限時;e)繪制檢查線與主測線深度偏差分布圖,當不存在明顯系統誤差時,計算出不符數值列的標準偏差,其限差應小于水深的2%,超限的點數不得超過參加比對總點數的24%:f)定位必須采用差分GPS系統。5.2.4班報記錄5.2.5潮汐改正水深小于200m的海區,測深資料應作潮汐改正處理。65.2.6數據預處理測深記錄按成圖比例尺要求進行數據網格化處理和清除異常點及換能器吃水深度校正、儀器誤差5.3海底底質調查5.3.1調查目的5.3.2調查對象包括海底以下40cm內沉積物,出露海底的巖石等。5.3.3技術要求5.3.3.1表層采樣5.3.3.1.1抓斗取樣不得少于1kg;箱式取樣厚度不小于24cm,插管數不少于5個,袋裝樣不少于2袋(每袋約2kg)。拖網巖石樣的重量不少于2kg。5.3.3.1.2樣品提升到甲板后應立即測溫。5.3.3.2柱狀采樣5.3.3.2.1振動活塞樣長度>3m,有纜重力柱狀樣長度,泥質底>150cm;砂質底>50cm,活塞柱狀樣長度>3m。5.3.3.2.2采樣的塑料套管應編號并標出定向標志。樣品出水后應立即測溫。5.3.3.3海底淺層鉆探5.3.3.3.1井深應大于100m,如鉆遇基巖即可終孔。5.3.3.3.2巖芯管內徑不小于69mm。5.3.3.3.3鉆進時必須用襯管取芯。5.3.3.3.4巖芯采取率:砂質層應達到45%,泥質層70%。5.3.3.3.5進尺50m及終孔時必須進行鉆井校正,井深誤差必須小于3‰,孔深50m時孔斜<1°,5.3.3.4底質樣品的現場描述5.3.3.4.1樣品從海底采至船甲板,應立即進行現場描述。5.3.3.4.3樣品現場描述項目和內容應簡單明了并表格化,內容按附錄C中C.4和C.5給出的要求,描述記錄一律用鉛筆書寫。5.3.3.4.4沉積物應按附錄D命名。5.3.3.5現場測試分析5.3.3.6樣品保存樣品必須密封、標識并錄入表內。柱狀樣品的頂底位置不可顛倒,樣品應低溫平放保存。5.4海底淺層沉積物的地球物理調查5.4.1調查目的提供依據。5.4.2調查對象淺層地質體及相互關系。5.4.3技術要求5.4.3.1一般要求按探測深度及分辨率的不同,分為淺地層剖面、單道地震兩種手段。根據工區的作業情況選擇最佳7的工作參數,并如實在班報上填寫清楚(見附錄C.6和附錄C.7)。作業前應對儀器設備進行檢查,確保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所有的調查手段均要求與導航定位進行同步作業并標識清楚與導航定位的對應關系。5.4.3.2具體技術指標5.4.3.2.1淺地層剖面a)探測深度不小于海底以下30m;b)探測分辨率應達30cm~50cm;c)剖面記錄的地層反射信號連貫清晰;連續漏測不能大于1000m,累計漏測不大于整條測線5.4.3.2.2單道地震a)探測記錄深度陸架區要求海底面以下(垂直)300m,陸坡和海盆區要求海底面以下100m;b)探測分辨率應達3m~5m;c)數據應同時進行紙記錄和盤(帶)記錄,盤(帶)記錄數據格式應可轉換為SEG-Y格式;d)記錄的地層反射信號應連貫清晰;連續漏測不能大于1000m,累計漏測不大于整條測線5.5新生代沉積盆地調查5.5.1調查目的對沉積盆地的油氣資源前景進行評價,為編制礦產圖提供依據。5.5.2調查對象5.5.2.1沉積地層調查基本查明沉積厚度、分布范圍及時代屬性。5.5.2.2沉積盆地調查5.5.2.2.1盆地范圍、地層厚度變化及構造單元劃分。5.5.2.2.3成盆時代,盆地形成演化史。5.5.3技術要求5.5.3.1調查手段及一般要求主要調查手段是多道地震,工作前應對儀器設備進行檢查,確保儀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調查時要求與導航定位進行同步作業。5.5.3.2要求作業時嚴格執行操作規程。5.6地質構造調查5.6.1調查目的調查斷裂、巖漿活動,建立地震地層、區域構造格架和劃分構造單元,編制構造圖。5.6.2調查對象5.6.2.1斷裂構造按形成時間、斷裂性質、分布范圍及延伸、切割深度、規模大小對斷層進行系統分類研究,重點應調查以下內容:a)斷層性質類型;b)斷裂帶性質類型;c)斷層的位移及斷距;d)斷裂活動的時代世序。85.6.2.2巖漿巖和火山巖調查內容應包括:a)巖體產狀及形成深度的確定;b)類型及時代的確定;c)巖漿巖和火山巖與成礦關系。5.6.3調查手段及技術要求5.6.3.1多道地震測量5.6.3.1.1探測深度:海底面以下(垂直)1000m以上。5.6.3.1.3采取等距離放炮,定位炮號應與地震檔號相對應。5.6.3.1.4上線前應使電纜拉直;到達測線終點后,應延長半個排列長度。5.6.3.1.5班報記錄按附錄C.8。5.6.3.2海洋重力測量5.6.3.2.1海洋重力測量準確度以主、聯絡測線相交點的測量差值計算均方根值作為衡量依據。5.6.3.2.2空間異常均方根差不得大于2mGal~4mGal。5.6.3.2.3主測線(剖面)垂直區域地質主要構造線方向,聯絡測線垂直于主測線。5.6.3.2.4相鄰圖幅,前后航次或不同儀器測量的結合部要有檢查測線或重復測線。5.6.3.2.5班報記錄見附錄C.9。5.6.3.3海洋磁力測量5.6.3.3.1海洋磁力測量精確度以主、聯絡測線相交點的測量差值的均方根值作為衡量依據。5.6.3.3.2海洋磁力測量的誤差是多項因素的綜合誤差,它包括測量儀器誤差、導航定位誤差、船磁響、地磁日變校正及地磁正常場校正的誤差。均方根差為≤4nT。誤差分配具體如下:儀器測量誤差≤2nT,導航定位測量誤差≤2nT,船磁影響誤差≤1nT,日變校正誤差≤2nT,正常場校正≤1nT。5.6.3.3.3主測線垂直于區域地質構造走向,聯絡測線垂直于主測線。5.6.3.3.4班報記錄見附錄C.9。5.7海洋環境地質調查5.7.1調查目的初步查明測區地質環境因素和災害地質因素,為編制環境地質因素圖提供依據。5.7.2調查對象5.7.2.1地質環境因素調查a)近海底質污染類型及分布規律;b)不良環境地質因素;c)水動力條件、地質環境因素和地質環境評價。5.7.2.2地質災害調查a)災害環境地質因素;b)地質災害類型;c)分析地質災害發生及發展的主要控制因素。5.7.3調查技術及要求多波束探測技術;高分辨單道測量、多道地震測量;工程地質淺鉆和地質取樣等。其作業程序和精9度要求可按照各自的調查技術標準執行。5.8海底礦產資源調查5.8.1調查目的5.8.1.1通過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分析區域地質特征及成礦地質條件,預測礦產資源遠景區(帶)。5.8.1.2根據實測和收集的資料,編制礦產圖。5.8.2調查對象5.8.2.1石油天然氣資源以沉積盆地為單位通過地層盆地的邊界、地層厚度、主要地層界面,分析地質構造特征、油氣地質條件,綜合解釋進行評估。5.8.2.2固體礦產基本了解海底金屬與非金屬礦產的種類、分布并進行資源評估和成礦遠景預測。5.8.2.2.1濱海砂礦鈮鉭鐵礦和自然金等。5.8.2.2.2淺海礦產資源包括海綠石、油頁巖及煤等。5.8.2.2.3半深海及深海礦產資源包括天然氣水合物、多金屬結核、鐵錳結殼、富鈷結殼、磷塊巖、重晶石及熱液硫化物、深海軟泥等。5.8.3技術要求可按照各自的調查技術標準執行。6實驗分析6.1分析對象及分析項目的選擇6.1.1分析對象6.1.2分析項目的選擇6.1.2.1選擇原則應根據各個對象的特點和調查要求選擇分析項目。6.1.2.2分析項目主要應包括:沉積物涂片鑒定、碎屑礦物鑒定、粘土礦物鑒定、粒度分析、微體古生物鑒定、古地磁測試(鉆孔巖心)、巖石薄片鑒定、年齡測定、礦石光薄片鑒定、化學成分分析(含沉積物孔隙水化學成分分析)、濱海砂礦礦物鑒定。6.2沉積物分析6.2.1樣品采集要求所分析的沉積物樣品均需留有副樣。柱狀沉積物采樣時要求一半作為副樣保留,一半用于測試。6.2.2沉積物涂片鑒定6.2.2.1鑒定樣品范圍所有站位的表層沉積物及柱狀沉積物(砂及其以上粒級除外)都應進行沉積物涂片鑒定。6.2.2.2取樣及制片要求6.2.2.2.1取樣應防止樣品間的相互污染。6.2.2.2.2表層沉積物樣品編號應與測站號一致,柱狀沉積物及淺鉆孔樣品取樣應保證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分層均有樣品控制,其中柱狀沉積物取樣間距不得大于20cm,淺鉆孔取樣間距不得大于50cm,樣品編號應包括測站號和取樣深度。6.2.2.2.3樣品的送樣編號與分析報告編號應一致。6.2.2.2.4涂片樣品烘干溫度應小于100℃,蓋片膠須用折射率為1.537~1.540的中性樹膠,蓋片后應擠出氣泡。6.2.2.3鑒定內容對片中的沉積物組分進行定性鑒定、半定量估算,根據沉積物分類命名原則(附錄B)對沉積物進行6.2.2.4鑒定技術要求6.2.2.4.1應全面觀察整個薄片的沉積物。6.2.2.4.2沉積物組分百分含量的估算誤差不得超過5%。含量大于2%的組分及某些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組分不得遺漏(含量小于1%時用顆粒數進行半定量估算,相應的分為三級:1顆~10顆;11顆~100顆;>100顆)。6.2.2.5鑒定報告要求鑒定報告內容應包括:沉積物定名,主要沉積物組分的百分含量,主要組分及某些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組分的特征。6.2.3沉積物碎屑礦物鑒定6.2.3.1鑒定樣品范圍所有站位的表層沉積物樣、柱狀沉積物樣及銷孔巖感樣都應進行碎屑礦物鑒定。6.2.3.2取樣及樣品制備要求物取樣間距不得大于20cm,淺鉆孔取樣間距不得大于6Ocm,樣品編號應包括測站號和取樣深度;原樣采樣重量在7g~20g為宜。6.2.3.2.2原樣稱重應精確至0.01g.分選后的樣品稱重應精確至0.0001g,6.2.3.2.3礦物鑒定前應采用淘洗盤法或重液法進行分離,重礦物中的輕礦物含量不得一10%。6.2.3.2.4樣品分離后輕重礦物的含量顆粒數不少于300粒。6.2.3.3鑒定內容6.2.3.3.1對所有礦物都應進行定名。6.2.3.3.2對礦物的物理性質及結構特征應進行描述。對某些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礦物的標型特征應進行電鏡掃描鑒定。6.2.3.4鑒定技術要求6.2.3.4.1被鑒定的樣品重量小于0。4g時應進行全面鑒定,樣品重量大于0.4g時應進行縮分。6.2.3.4.2碎屑礦物鑒定,應選擇0.063mm~0.256.2.3.4.3對礦物的含量進行定量計算,并求出其百分含量。6.2.3.4.4如發現有用礦物含量達到相應礦產儲量規范所規定的工業品位的四分之一時,應進一步詳細鑒定和驗證。6.2.3.5鑒定報告要求鑒定報告內容應包括:礦物定名、礦物組分的定量和半定量結果、主要礦物及某些礦物標型特征應6.2.4沉積物粘土礦物鑒定6.2.4.1鑒定樣品范圍表層沉積物、柱狀沉積物及鉆孔巖芯樣品應進行粘土礦物鑒定。柱狀沉積物樣及淺鉆孔的采樣間隔按本規范6.2.3.2.1執行。6.2.4.2樣品制備要求按GB/T17229—1998的33.1執行。6.2.4.3鑒定內容6.2.4.3.1確定粘土礦物的種類名稱。6.2.4.3.2半定量計算粘土礦物含量,計算方法按GB/T12763.8—2007的6.4.3.2.2執行。6.2.4.4鑒定報告要求報告內容應包括:粘土礦物定名、礦物組分的半定量結果、礦物X射線衍射分析圖譜、并準確標明強峰值。6.2.5沉積物粒度分析6.2.5.1分析樣品范圍除深海生物軟泥外,其余沉積物均應進行粒度分析。分析樣品的取樣間距參照本規范的6.2.3.2.1。6.2.5.2分析方法選擇按GB/T12763.8—2007的6.3.2執行。6.2.5.3技術要求6.2.5.4分析結果整理6.2.5.5分析報告要求鑒定報告內容應包括:沉積物的粒級類型(尤登-溫德華氏等比制φ值粒級標準)、分布狀況、粒度參數(福克和沃德公式計算),并根據粒度分析資料對沉積物進行命名;鑒定報告應有鑒定人和質量檢查人的簽字。6.2.6微體古生物鑒定6.2.6.1樣品鑒定范圍6.2.6.1.1淺海陸架區表層沉積物、柱狀沉積物及鉆孔巖芯(取樣間距參照本規范的6.2.3.2.1)應做6.2.6.1.2深海區表層沉積物及柱狀沉積物應做有孔蟲、鈣質超微化石、硅藻、放射蟲、孢粉分析。6.2.6.2樣品采集技術要求按GB/T17229—1998的27.1執行。6.2.6.3樣品處理及標本制備6.2.6.3.1有孔蟲分析應按GB/T12763.8—2007的6.6.3.1執行。6.2.6.3.2鈣質超微分析應按GB/T17229—1998的27.2.2執行。6.2.6.3.3放射蟲分析應按GB/T17229—1998的27.2.3執行。6.2.6.3.4硅藻分析應按GB/T17229—1998的27.2.4執行。6.2.6.3.5孢粉分析應按GB/T12763.8—2007的6.6.2.1執行。6.2.6.3.6介形蟲分析應按GB/T12763.8—2007的6.6.7執行。6.2.6.4鑒定要求6.2.6.4.1有孔蟲分析應按GB/T17229—1998的27.3.1執行。6.2.6.4.2鈣質超微分析應按GB/T17229—1998的27.3.2執行。6.2.6.4.3放射蟲分析應按GB/T17229—1998的27.3.4執行。6.2.6.4.4硅藻分析應按GB/T17229—1998的27.3.3執行。6.2.6.4.5孢粉分析應按GB/T12763.8—2007的6.6.2.2執行。6.2.6.4.6介形蟲分析應按GB/T12763.8—2007的6.6.7執行。6.2.6.5鑒定報告要求內容應包括:表層沉積物應列出微體生物名單、化石數量、化石保存狀況,分出再沉積的屬種。柱狀沉積物和淺鉆樣品應劃分微體生物組合及列出主要名單、沉積時代并簡單分析沉積環境。6.2.7化學成分分析6.2.7.1沉積物化學成分分析6.2.7.1.1鑒定樣品范圍表層沉積物、柱狀沉積物及鉆孔巖芯樣品應進行化學成分分析。6.2.7.1.2樣品制備樣品不得污染,須用尼龍網過篩,細度為200目(φ0.074mm),然后裝入牛皮紙樣品袋內,在105℃~110℃烘干5h,置于干燥器中冷卻備用。6.2.7.1.3分析項目根據調查報告需要和樣品組成特點由送樣單位選定項目。分析的項目包括:6.2.7.1.4技術要求6.2.7.1.4.1分析的樣品應具有代表性,樣品的采集地應在送樣單上填寫清楚。6.2.7.1.4.2樣品一旦送到實驗室,應置武潔凈搪瓷盤中晾干或在60℃以下烘干。6.2.7.1.4.3依據送樣要求,應選擇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有關的分析方法,樣品測試應選擇取得中國實驗室認可或國家計量認證的合格單位。分析質量參數和儀器主要質量參數,應達到分析6.2.7.1.44分析按GB/T17229—1998的2404執行。6.2.7.2孔隙水化學成分分析樣品必須現場來集,制備時不允許污染。6.2.7.2.2分析項目選擇應分析項目包括:溶解氧、pH、Eh、可溶性磷酸鹽、亞硝酸鹽、硝酸鹽可溶性硅酸鹽、氨鹽、堿度、鹽度、Ca、Mg等。根據具體需要,還可分析Mn、Fe、Cu、Go、Ni等微量元素及烴類等。6.2.7.2.3技術要求6.2.7.2.3.1孔隙水應經過孔徑為0.45μm的過濾器進行過濾。最初濾過的10mL的水樣應棄掉。6.2.7.2.3.2項目分析按GB/T17229—1998的22.6.2.2執行,而且要求溶解氧、pH、Eh于船上現場完成。6.2.7.2.3.3用于測定微量元素的孔隙水必須用稀硝酸進行處理、低溫保存待送陸上實驗室。6.2.7.2.3.4pH、Eh分析按GB/T17229—1998的22.2.3和22.2.4執行;微量元素的分析按GB/T17229—1998的22.3.5執行。6.2.8沉積物物理-力學性質測試6.2.8.1樣品技術要求采樣和運輸過程都必須保持試樣的原狀(未變形、未失水、未擾動);柱狀樣分段(每段長20cm)用塑料蓋封口固緊,按頂底豎向放置。6.2.8.2測試項目選擇應包括:含水量、濕密度、天然稠度、比重、界限含水量、固結試驗、抗剪強度6.2.8.3測試技術要求6.2.8.3.1樣品測試前,應按本規范5.3.3.4.2規定的內容對樣品進行詳細的觀察和描述。6.2.8.3.2含水量、濕密度、天然稠度、貫入阻力、十字板抗剪強度等項目,應在現場完成。6.2.8.3.3各項目宜使用測試的方法:含水量用烘干法;密度用環刀法;顆粒密度用比重瓶法。界限含水量用液、塑限測定聯合法;固結試驗采用固結試驗法;抗剪強度和抗壓強度用不固結不排水試驗法等。6.2.8.3.4海洋沉積物的含水量很高,應進行平行測定,取兩者的平均值,測定誤差不應超過5%,6.2.8.3.5密度試驗時,秤出濕土重量,要求精確到0.01g。6.2.8.3.6顆粒密度的試驗,要求使用的天平,其感量達到0.001g,而且應進行平行測定,平行差值不得大于0.02。6.2.8.3.7界限含水量測試時,計算及制圖的要求按GB/T17229—1998的32.6.4執行。6.2.8.3.8各項目的具體測試按GB/T50123—1999土工試驗方法標準執行。6.2.8.4測試報告要求6.2.8.4.1將測試的所有結果反映在一張“土工試驗匯總表”中,表的內容應包括:試驗編號、鉆孔編號、取樣深度、顆粒組成、天然狀態性質指標、稠度狀態指標、固結指標、剪切指標、三軸指標和土名等。6.2.8.4.2提交的粒度成果,應包括粒度參數和粒度分析累積曲線圖。6.2.9古地磁測定沉積物古地磁測定應包括剩余磁性和起始體積磁化率。6.2.9.1樣品采集要求從樣品采集→編錄→保管→運輸等一系列環節要求樣品保持原始狀態,使其矢量不出現任何變化,應做到;a)在塑料襯管上標上參考基準線,襯管兩端密封、水平放置低溫(約4℃)保存;b)樣品不能顛倒,按順序觀察和編錄;c)測試樣品的形狀和起始體積,按GB/T17229—1998的28.1.3執行。6.2.9.2測試要求體積磁化率測量應伴隨剩余磁性重復測量4次。6.2.9.3質量檢查與評估按GB/T17229—1998的28.4執行。6.2.9.4測定報告要求格式按GB/T17229—1998的28.3執行。6.2.10同位素分析6.2.10.1碳、氧穩定同位素分析6.2.10.1.1樣品采集和制備技術要求6.2.10.1.1.1采集對象為有孔蟲。6.2.10.1.1.2試樣取自未經擾動污染的柱狀樣,測樣應標明編號、名稱、采集地(坐標)、層位、采集人等。6.2.10.1.1.3有孔蟲應為同一種,數量不少于2mg~5mg。樣品應用電鏡檢查,確定無成巖變化。6.2.10.1.2測試技術要求6.2.10.1.2.1選擇取得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認可和國家計量認證合格的單位,應用國際公認的碳、氧穩定同位素的標準物質標定。6.2.10.1.2.2數據的分析、處理,按GB/T17229—1998的29.1.3執行。6.2.10.2.1對象樣品為沉積物中的有機碳和鈣質生物遺骸。6.2.10.2.2.1避開在間斷面或模糊層中取樣。6.2.10.2.2.3依據樣品含碳量和測試方法確定試樣的重量:常規測試法樣品碳含量應達7g~10g;稀釋法樣品碳含量應達1g;在無法估計碳含量的情況下,應提供200g~1000g沉積物。6.2.10.2.3.1按1*C的測定規范選定,要求用雙道液體閃爍計數器測定1C的β射線,儀器應有較高的探測效率和較低的本底計數,其品質因子應大于800。6.2.10.2.3.2應使用中國第四紀委員會1*C學科組提供的現代碳標準。6.2.10.2.3.3測量相對誤差應不大于1%,放射性總計數大于10000次。無機碳的測量值應作老碳校正。6.3.1.1依據送樣要求,選擇取得中國實驗室認可和國家計量認證合格的單位,使用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中有關的分析方法,檢測試驗分析質量參數和儀器主要質量參數,應達到技術要求。6.3.1.2選擇應具代表性,測年樣品需新鮮。6.3.2.1巖石化學成分分析6.3.2.1.1硅酸鹽巖石全分析6.3.2.1.2微量元素分析各項目分析按GB/T17229—1998的第24章執行。6.3.3巖石定名6.3.3.1沉積巖定名沉積巖按GB/T17412.2—1998的第5章和第6章執行,火山碎屑巖按GB/T17412.1—1998的第18章執行。6.3.3.2火成巖定名按GB/T17412.1—1998的第4章執行;火成巖的深成巖按GB/T17412.1—1998的第15章執行;火山熔巖類按GB/T17412.1—1998的第16章執行;潛火山巖按GB/T17412.1—1998的第17章6.3.3.3變質巖定名按GB/T17412.3—1998的第4章和第5章執行。6.3.3.4巖石年齡測定按GB/T17229—1998的第29章執行。7資料整理7.1資料整理7.1.1資料種類及基本要求7.1.1.1資料種類7.1.1.1.2地球物理處理資料及處理報告;7.1.1.1.3實驗測試數據及報告。7.1.1.2基本要求7.1.1.3確定可用于編圖的基本資料、補充資料和參考資料,綜合編繪各種輔助性圖件,統一所有資料的坐標系和投影。7.1.1.4原始資料分門別類裝訂成冊,建立資料數據庫,光盤保存。7.1.1.5在最終圖件和報告驗收前,應妥善保管中間性的資料整理成果。7.1.1.6建立項目巖芯庫,統一保存原始樣品。7.1.2水深資料7.1.2.1資料使用要求拼圖有多波束測深資料和單波束測深資料時,以多波束資料為主。7.1.2.2資料整理要求7.1.2.2.1單波束資料7.1.2.2.1.1實測資料按GB/T12763.10—2007中的5.5進行水深資料整理。7.1.2.2.1.2收集的水深資料應按GB/T12763.10—2007中的5.6進行統一數據處理。7.1.2.2.2多波束資料7.1.2.2.2.1現場采集資料的處理和各項改正處理和改正a)剔除突變錯誤數據;b)剔除質量差的邊緣波束和重疊部分的波束;c)換能器位置校正、吃水校正。7.1.2.2.2.2多波束資料的后處理應:a)對每一條幅進行定位、潮汐、溫鹽、聲速校正處理;b)合并各條幅數據和數據的網格化;c)對修正后的水深數據應重新網格化,形成標準的XYZ格式化數據文件。7.1.3重力資料7.1.3.1技術要求整理技術要求采用:WGS-84坐標系統。1985重力基本網。1985國際正常場公式。本規范規定的公式進行布格改正和中間層改正,密度改正值統一采用2.67g/cm3。7.1.3.2主要內容7.1.3.2.1實測資料的整理按GB/T12763.8—2007中的9.4執行。7.1.3.2.2老資料的整理按本規范7.1.3.1的要求進行改算整理。7.1.3.2.3重力異常計算經過處理后的資料可計算重力異常,包括空間重力異常和布格重力異常,計算公式為:式中:△gp——空間重力異常;△gg——布格重力異常;△g——觀測重力值;δgr——空間重力改正值;Y?——正常重力值。7.1.3.3巖石密度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按不同巖石種類、不同地質年代分別進行統計分析,劃分巖石密度分界面,用地震速度資料計算相應時代的巖石密度。7.1.3.4圖件的編制7.1.3.4.1由計算的二種重力異常值編制二種圖件,即空間重力異常圖和布格重力異常圖,等值線間距應用10mGal。7.1.3.4.2對重力異常進行各種形式的位場轉換等解釋處理,根據需要編繪莫霍面埋深圖或地殼厚7.1.4磁力資料7.1.4.1技術要求7.1.4.1.1對實測資料進行各項改正,計算磁力異常(△T)。7.1.4.1.2收集的各種資料應進行統一化處理。7.1.4.2整理內容7.1.4.2.1實測資料的整理按GB/T12763.8—2007中的10.4進行各項改正,并計算磁力異常(△T)。7.1.4.2.2老資料的整理以實測資料為準,利用新老資料的重疊部分,對老資料進行調平處理和誤差統配,編繪磁力異常(△T)剖面平面圖和等值線圖,等值線間距應用10nT。7.1.4.3巖石磁性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收集圖幅內和相鄰地區的巖石磁性資料,按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分別進行統計分析,按地質年代劃分巖石磁性的強弱,確定磁性巖石分布層位和磁性界面。7.1.4.4磁性資料解釋對計算的磁力異常(△T)和編繪的圖件進行定性解釋、半定量解釋、定量解釋和位場轉換,確定引起各種類型磁異常的地質因素。7.1.4.5編繪磁性基底埋深圖利用編繪的磁異常圖和磁異常剖面圖上的明顯異常進行計算,編繪磁性體埋深圖,7.1.5地震資料7.1.5.1多道地震資料7.1.5.1.1地震層序建立解釋7.1.5.1.1.1計算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并進行時深轉換。7.1.5.1.1.2識別各種地震反射界面,劃分地震層序。7.1.5.1.1.3識別天然氣水合物反射(BSR)特征。7.1.5.1.1.4解釋主要斷層。7.1.5.1.2地震相分析7.1.5.1.2.1分析地震相的幾何參數。7.1.5.1.2.2分析地震相的物理參數及其橫向變化,劃分各地震相的界限。7.1.5.1.2.3標定地震相參數特征。7.1.5.1.3地震相地質解釋7.1.5.1.3.1地震相轉為沉積相。7.1.5.1.3.2根據地震相和其他資料分析沉積相。7.1.5.1.3.3識別和分析復雜地質體;確定和識別重要界面。7.1.5.1.3.4若地震剖面沿至陸架邊緣或盆地邊緣地區,可編繪海平面相對升降曲線。7.1.5.2淺地層地震資料7.1.5.2.2解釋斷層,特別要識別斷至海底的斷層。7.1.5.2.3地震相分析及地質解釋與本標準7.1.5.1.2和7.1.5.1.3相同。7.1.5.3輔助圖件編制編制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解釋剖面圖。7.1.6沉積物資料7.1.6.1技術要求測試數據資料應以圖表的形式表示。7.1.6.2主要內容7.1.6.2.1粒度分析7.1.6.2.1.1粒度分級采用尤登-溫德華氏等比制中值粒級標準分為四個級別;7.1.6.2.1.2粒度概率累積曲線圖;7.1.6.2.2沉積物類型和礦物分析7.1.6.2.2.2表層沉積物類型圖;7.1.6.2.2.3表征礦物成分和含量的圖表。7.1.6.2.3古生物編制浮游種屬/底棲種屬表格;此外,應依據類別編制以下圖件及完成相應的工作:有孔蟲簡單分異度圖、復合分異度圖、有孔蟲含量分析圖、代表性優勢種(5種~8種)含量分布圖。在地層劃分中,根據有孔蟲可劃分:全新世/更新世界線,如果巖芯長度達到玉木冰期最盛期,應給出冰期最盛期界線。7.1.6.2.4.1元素含量平面分布圖;7.1.6.2.4.2元素含量分布趨勢圖,特征曲線圖;7.1.6.2.4.3根據研究需要可作有關元素相關圖。7.1.6.2.5.1古地磁測量數據表;7.1.6.2.5.2磁傾角曲線分析;7.1.6.2.5.3磁極性變化縱剖面圖。7.1.6.2.6.2同位素旋回曲線圖。7.1.6.2.7巖心及柱狀沉積物7.1.6.2.7.2建立柱狀對比圖。7.2圖件編制7.2.1圖件分幅及編號1:1000000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按國際分幅編測成圖,圖件分幅及編號按GB/T行。圖件編號用圖幅所在地的行列字符碼和比例尺代碼組成。13989—1992執7.2.2坐標系與投影7.2.2.1采用WGS-84坐標系、雙標準緯線等角圓錐投影。7.2.2.2地理底圖的編制要求參照附錄E。7.2.3數據庫7.2.3.1數據庫構建內容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數據庫應有基底數據庫、信息處理層和應用輸出層等功能層組成,各功能層應分工明確,滿足數據庫規范管理的需要。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形成的基礎圖件應采用高版本的成圖軟件(MAPGIS)編輯成圖。7.2.3.2基礎數據庫構建7.2.3.2.1調查資料子庫各種調查取得的導航定位記錄、站位與測線數據、地質取樣現場描述記錄、水深測量、旁側聲納測7.2.3.2.2分析數據子庫海洋沉積物的碎屬礦物鑒定、粘土礦物鑒定、粒度分析、微體古生物鑒定化學成孔隙水化學成分分析)、古地磁測試(鉆孔巖芯)、年齡測定等各種分析數據;巖石薄片鑒定數據;礦石光薄片鑒定資料;濱海砂礦礦物鑒定分析報告。7.2.3.3數據庫的信息處理層構建7.2.3.4數據庫的應用輸出層構建數據庫的應用輸出層是一個面向外部的管理層,包含有地質地球物理圖件、推斷解釋應用圖件、面向社會大眾的發布等圖形子庫、經過系統處理的后數據資料子庫和統計參數子庫。各子庫應分門別類建立圖層組,確保圖形庫機構清晰,以便輸出。7.2.4圖件的種類度較高的地區)和礦產圖。7.2.4.2圖式見附錄A。7.2.4.3其他輔助性地質、地球物理專業性圖件,編圖規格和此例尺不做規定,按實際資料和研究需要進行編圖。7.2.5.1編圖內容及要求7.2.5.1.1.1圖中的地形要素以簡化后的地理底圖為基礎,表示兩級地形單元。7.2.5.1.1.2地貌類型表示視測深資料而定,單波束測深區劃分為三級,多波束全覆蓋測深區劃分為四級。7.2.5.1.1.3地貌類型的劃分采用形態分類與成因分類相結合的方法。7.2.5.1.2地質圖7.2.5.1.2.1用年代地層單位表示,地層劃分和命名原則參考附錄F。7.2.5.1.2.2表示海底地質體及地質現象為主要內容,包括晚第四紀地層分布及厚度、斷層展布、沉積物底質類型、古海岸線、海底火成巖。7.2.5.1.2.3附地層剖面圖,剖面圖應反映圖幅中的代表性地層和各類地質體。7.2.5.1.3構造圖7.2.5.1.3.1以表示斷層、火成巖體等構造要素為主,區分各種構造要素的年代。7.2.5.1.3.2劃分不同的地殼類型(洋殼、陸殼和過渡殼),并標示磁異常條帶等。7.2.5.1.3.3注重中、新生代沉積盆地的標注,劃分不同的沉積基底。7.2.5.1.3.4用基底構造單元和疊置其上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雙重內容劃分構造單元。7.2.5.1.4礦產圖7.2.5.1.4.1表示礦產種類、規模及分布,兼顧礦床預測和遠景評價。7.2.5.1.4.2表示沉積盆地油氣資源等礦產,注意標注新礦種。7.2.5.1.4.3區分礦產種類及規模。7.2.5.1.5環境地質因素圖7.2.5.1.5.1應反映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各類海洋地質災害(因素)以及具一定影響的限制性海洋環境地質因素。7.2.5.1.5.2各類不良海洋環境地質因素區域分布特征。包括海洋地質災害(因素)類型以及限制性環境地質因素、潛在的地質災害因素。7.2.5.1.5.3以簡化后的地形地貌圖為底圖。7.2.5.2圖例7.2.5.2.1地質圖圖例參照GB958—1989執行。7.2.5.2.2巖石、沉積物花紋及代號參照附錄G的圖例執行。7.2.5.2.3地形地貌單元及圖例參照附錄H的圖例執行。7.2.5.2.4礦產圖例礦產符號參照GB/T958—1989執行,礦產圖圖色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圖式圖例》(1:50000)的執行。7.3現場調查原始資料的驗收7.3.1導航定位原始資料的驗收要求驗收項目包括:a)測線實時打印資料;b)測線導航定位文本數據記錄磁盤;c)導航定位班報;d)測線QC統計報表;e)導航測線自檢表;f)GPS接收機穩定性試驗記錄;g)導航定位工作報告。驗收標準:按設計及規范中相應的技術指標進行。7.3.2淺地層剖面驗收要求驗收項目:作業班報、記錄數據(數據記錄介質可以是模擬紙卷記錄和其他磁介質)、質量自檢報告/試驗記錄、儀器運轉狀況記錄。驗收標準;合格條件為:a)儀器工作正常,工作參數設置符合設計要求或根據試驗結果選取最佳參數;b)原始記錄齊全、清楚,出現問題處理及時,并有文字說明;c)連續漏測長度小于1km,一條測線的漏測率小于10%,標志號應與導航定位號對應無誤。不合格:凡達不到合格要求的測線與記錄為不合格。7.3.3單道地震驗收要求驗收項目:作業班報、記錄數據(數據記錄介質可以是模擬紙卷記錄和其他磁介質)、質量自檢報告/驗收標準:儀器工作正常,工作參數設置符合設計要求或根據試驗結果選取最佳參數。原始記錄齊全、清楚,出現問題處理及時,并有文字說明;連續漏測長度小于1km,一條測線的漏測率小于10%,標志號應與導航定位號對應無誤。不合格:凡達不到上述合格要求的測線與記錄為不合格。7.3.4多道地震驗收要求驗收項目:作業班報、記錄數據磁帶、質量監視記錄、儀器日檢和月檢記錄、震驗收標準:按技術設計及GB/T12763.8—2007中的11.4.1要求進行。7.3.5重力測量驗收要求驗收項目:作業班報、記錄數據(數據記錄介質可以是模擬紙卷記錄和其他磁介質)、重力基點對比驗收標準;按技術設計及GB/T12763.8—2007中的9.4.1要求進行。7.3.6磁力測量驗收要求驗收項目:作業班報、記錄數據(數據記錄介質可以是模擬紙卷記錄和其他磁介質船磁方位校正驗收標準:按技術設計及GB/T12763.82007中的10.1.1.1要求進行7.3.7地質采樣驗收要求和質量自檢報普等。7.4最終成果7.4.2單色透明圖印制(有條件加印彩色)的重力異常(△g。、Aga)圖、磁異常(△)圖,7.4.3彩色印制的其他輔助性地質、地球物理專業圖。7.4.5專題研究成果。7.5圖件說明書/調查報告編寫說明書/報告,封面采用統一格式(附錄I)。其他輔助性圖件可不編寫說明書/報告,應在圖幅的邊角等空白處用簡單的文字加以解釋。7.6歸檔7.6.3內業處理報告、資料整理形成的數據光盤,用于編圖的數據和重要的圖件和資料。7.6.4分析測試的實驗報告和數據報表。7.6.5說明書/調查報告、圖件、評審驗收的相關文件及相應的光盤。(規范性附錄)基礎圖件格式地形圖、地貌圖、地質圖、構造圖、礦產圖和環境地質因素圖的格式見圖A.1。中華人民共和國(7.5粗等線32k)I51(5.0長等線28k)I51(5.0長等線28k)(間距8.0)南通幅(7.5粗等線32k)(間距8.0)(間距5.0)1.圖內按度分帶,分度帶按經、緯差5’單位進行等分2.線比例長100km,分為10等分(符號用細等8k)3.接圖表內圖幅編號(細等12k)圖幅名(細等10k)4.數字標示單位為mmXXXXX(4.0正等線24k)ur5.圖名為兩個字的字間隔為兩個字,三個字的字間隔為一個字,四個字以上的字間隔為2毫米111寸(2.75扁等12)寸1:1000000(正宋24k)I圖獸的制腐的XXXXX剖面圖:(5.5扁中等線宋24k)圖A.1基礎圖件格式(規范性附錄)調查報告編寫提綱B.1緒言B.1.1任務來源B.1.3地質地球物理調查概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B.1.4指導思想與技術路線、技術方法B.1.5任務完成情況B.2海上資料采集和樣品的分析測試B.2.1海上資料采集和原始資料質量評述B.2.2樣品的分析測試B.3區域地質背景B.3.1地球物理特征B.3.2地質構造特征B.4地形地貌特征水深數據的整理地形及分區地貌類型及特征地貌形成時代及成因地形地貌資源的開發利用地質災害及其防治B.5第四紀地質底質類型及物質成分第四紀地層劃分第四紀地質事件及新構造運動第四紀環境地質B.6地層B.6.1概述(以前第四紀為主)B.6.3地層劃分對比B.6.4特殊地層B.7巖漿巖及變質巖B.7.1概述(含各時代侵入巖、火山巖及變質巖)B.10.1結論B.10.2建議(規范性附錄)現場記錄/采樣記錄C.1導航定位班報測線(站位)名測線方位角時間點號mm操作員C.2SVP數據采集班報日期時間m文件名操作員C.3多波束海底地形測量班報測線名時間m幅寬m航向操作員C.4沉積物采樣班報器數目時間水深(m)纜長(m)出水取樣深度(m)重量(kg)重量(kg)記錄人:C.5海底淺鉆班報時間鉆井(m)回次回次殘留巖芯自至計到底時mm自至計編號mC.6單道地震探測班報測線名定位點號時間航向激發間隔文件名C.7淺地層探測班報點線名時間經度0緯度能量J濾波初始m水深m備注操作員:C.8多道地震探測班報航次:時間航向m電纜沉放深度12345678技術負責:現場監理:C.9海洋重力、磁力探測班報日期時間經度Q航向水深m操作員(規范性附錄)沉積物分類命名D.1深海遠洋沉積物的分類(Berger,1974)(當水深>3000m時采用)D.1.1遠洋沉積物(軟泥和粘土)>5μm的陸源,火山源/淺海成因的組分<25%;平均粒度<5μm(自生礦物和遠洋生物除外)D.1.1.1遠洋粘土:CaCO?和硅質生物化石<30%CaCO?10%~30%鈣質粘土(或泥灰沉積)硅質化石1%10%含硅質粘土硅質化石20%~30%硅質粘土D.1.1.2軟泥:CacO?或硅質化石>30%CaCO?30%但<2/3泥灰質軟CaCO30且>2/3百堊質軟CaCO<30%硅質化石30%硅藻軟泥或放射性軟泥D.1.2半遠洋沉積(泥):平均粒度>5μm(自生礦物和遠洋生物除外生物骨架CaCO?>30%灰泥質泥白堊質泥D.1.3遠洋/半遠洋沉積白云石-腐泥巖旋回石灰巖D.2沉積物的分類(Folk等)(當水深<3000m時采用)用下面兩個三角圖(圖D.1、圖D.2)劃分海底碎屑沉積物砂泥比值砂泥比值圖D.1含礫碎屑沉積物的分類圖sM—砂質泥;M—泥。圖D.2不含礫碎屑沉積物的分類圖不含礫碎屑沉積物的分類:S—砂;zS—粉砂質砂;mS—泥質砂;cS—粘土質砂;sZ—砂質粉砂;(資料性附錄)地理底圖的編制原則和要求E.1編制1:1000000地理底圖的基本要求本標準編制的地質圖件所使用的地理地圖,應能正確顯示調查范圍內自然地理特征和有關社會經濟概況,并充分表示與地質有密切關系的地理內容,以適應地質專業用圖需要。為確保地理底圖的精度及現時性,編圖的基本資料應選擇精度高,質量好,較新而可靠的地形圖資料。地理底圖上應表示的基本要素為:水系、居民點、道路、地貌、境界。E.2地理底圖的數學基礎1:1000006地理底圖的投影應采用雙標準緯線等角圓錐投影。每投影帶具有兩條標準緯線。采網。圖幅分幅按GB/T13989—1992中的規定執行E.3各要縢的逸擇標準正確表示出海岸線的位置及類型,島礁的形狀和分布特征,反喚海底地貌的概況。表示主要的河海岸線用0,15mm的線條描繪,當岬、灣小子0.5mm×0.6mm時根據綜合原則酌情舍去或擴大。海島一般均應選取。對子圖上面積小于0.35mm2的小島可用0.35mm0.5mm2的點子表示,點子應保持島嶼的形狀和分布特征。在島嶼密集的近岸地區。可酌情舍去少量小于6.35mm2的小島。大型環礁及珊瑚礁應予表示。等深線采用20m、50m、100m、200m、500m、1000m、2000m、4000m表示,加注等深線注記,要求每條單獨封閉的等深線有注記。洋、海、海峽均應注出名稱,港灣名稱酗情注出。群島名稱一律注出,島嶼名稱擇要注出。河流一般長度大于4cm的均應表示。渠道長度大于5cm者應表示。河流以0.1mm~0.4mm的線描繪,并必須使河流主干突出,主支分明。渠道用0.5mm的線條表示。圖上面積大于10mm2的湖泊、水庫及時令湖均應選取。大型水庫(庫容在億立方米以上者)及重要湖泊均應注出名稱。E.3.2居民地應表示出主要居民地及對地質礦產有重要意義的其他居民地位置、行政意義及名稱。縣以上的居民地應全部表示,縣以下居民地原則上按地質礦產需要選取,交通樞紐、重要集鎮等可考慮擇要選取。首都、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用真形表示,其他均用圓形符號。市的名稱注全名,縣的名稱一般只注專名,不注“縣”字,但專名為單字時,須注全名。市、縣同駐于一居民地內時,只注高一級名稱。村鎮只注自然村名,不注鄉等行政名稱。地貌與地層、構造等地質現象關系密切,在地理底圖中應適當表示。圖上應用等高線并配合必要的地貌符號及注記,以反映地貌的基本形態特征。等高距不得小于100m;100m以下的平原地區可加50m等高線。選取等高線為:0m、50m、注等高線注記。地理底圖表示國界和省界二級。國界的編繪必須按有關規定嚴格執行,確保位置準確。在能表示清楚的情況下一般不化簡,按照邊界條約、協定書或按我國的一貫畫法來審核國界界線的正確性,并由相關權威部門審定。陸地上的國界符號必須連續繪出。以河流中心線或主航道線為界的國界,可在河流中心線或主航道線位置上間斷地繪出國界符號;當河流用雙線表示但其間不能容納國界符號(或河流用單線表示)時,則沿河流兩間斷、交錯地繪出國界以兩國共有河流為界的國界,可在河流兩側每隔3cm~5cm間斷、交錯地繪出2節~—3節國界以河流一側為界的國界,在國界所在一側不間斷地繪出國界符號。當國界符號不能明顯地反映河流中的島嶼和沙洲歸屬時,應用國名簡稱標注。國外地區只表示國界,國界以下界線不表示。主要山脈應表示并加注;大型水庫和湖泊應表示。圖式及注記按GB/T14512—1993中的圖式及注記執行。(資料性附錄)地層劃分和命名原則F.1鑒于海域前新生界地層研究程度不高,海域部分的老地層僅有少數鉆孔鉆遇,其余多推測,故一F.2我國各海區進行油氣普查和勘探均已建立了包括含油(氣)表系在內的新生界地層系統,原則上F.3海區第四系分層采用氧同位素地層學原則,結合運用磁性地層學、巖石地層學、生物地層學及年代地層學方法進行,對所編區域地層進行對比分析研究;近岸區域采用層序地層學劃分地層。F.4本標準以奧杜威亞時的底界作為第四紀的下界,以Globorotaliatruncatulinoides的初現位作為更新世開始的標志。F.5中更新世的下限以古地磁布容(Brunhes)/松山(Matsuyama)極性時的分界線為界,時代約為F.6上更新世的下界,以相當于深海巖芯中氧同位素第5期/第6期的界線(128kaB.P.)為界,以128kaB.P.作為晚更新世的開始。F.7依據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和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INQUA)的建議,選擇“C年齡10kaB.P.作為全新世與晚更新世的界線。F.8第四系劃分如下(見表F.1):表F.1第四系劃分表全新統(Qh)上全新統(Qh?)128kaB.P.(氧同位素第5/6期)0.73MaB.P.(布容/松山)1.90MaB.P.(奧杜威亞時的底界)中全新統(Qh?)下全新統(Qh?)更新統(Qp)上更新統(Qp?)中更新統(Qp?)下更新統(Qp?)上新統(N?)(資料性附錄)巖石、沉積物花紋及代號如表G.1所示。圖例色標編號(常規/微機)RGO砂S中砂ZC圖例(常規/微機)泥MCSS表G.1(續)圖例色標編號(常規/微機)次生黃土玄武巖火山口貝殼層人工堆積OOLβX▲ 安人人Ooyo o表G.1(續)圖例(常規/微機)(資料性附錄)地貌圖圖例系統地貌圖圖例見表H.1。表H.1地貌圖圖例系統圖例色標編號(常規/微機)海積-沖積平原海積-湖積平原三角洲平原海積平原瀉湖平原瀉湖水下三角洲海蝕平臺陸架地貌潮流三角洲海灣堆積平原陸架堆積平原圖例色標編號(常規/微機)H.1.2.11H.1.2.12H.1.2.13H.1.2.14H.1.2.15H.1.2.16H.1.2.17H.1.2.18H.1.2.19H.1.2.20H.1.2.21陸架侵蝕-堆積平原陸架侵蝕平原古河口灣堆積平原古三角洲古潮流沙席堆積型陸坡斜坡斷褶型陸坡斜坡陸坡深水階地陸坡海臺陸坡海槽陸坡盆地陸坡海脊半深海、深海平原深海扇島弧地貌島架島坡島坡海槽島坡深水階地圖例色標編號(常規/微機)島坡海脊海底平原中央海嶺地貌深海平原(平坦、波狀)表H.1(續)圖例(常規/微機)千尼爾崗建設性三角洲波控三角洲沖決扇圖例(常規/微機)岬角貝殼灘貝殼堤σOQ表H.1(續)圖例色標編號(常規/微機)海底扇古三角洲潮溝壟崗地壘式隆脊(塊)表H.1(續)圖例色標編號(常規/微機)構造谷(槽)斷陷洼地孤山●●海底平頂山水庫鹽田防護林單 單Y實測斷層表H.1(續)圖例色標編號(常規/微機)隱伏斷層區域大斷層復活斷層常風同強風向常浪向強浪問穩定岸古海岸線表H.1(續)圖例色標編號(常規/微機)一級地貌界線二級地貌界線四級地貌界線晚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新世白堊紀K(規范性附錄)說明書/報告封面格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宋28k)F49(廣州)(粗等28k)比例尺1:10000(正宋24k)國土資源部××××××(正宋24k)[12]DZ/T0095—1994工程地質編圖規范(1:50萬~1:100萬)DZ/T0247—2009B表層沉積物………3.4表層采樣………5.3.1濱海砂礦…………………5.8.2.2.1變質巖定名…………………6.3.3.3C磁力測量…………………5.1.5.2.5測線布設及工作方法………5.2.3.1測深系統……5.2.3.2潮汐改正………5.2.4沉積地層調查………………5.5.2.1沉積盆地調查………………5.5.2.2沉積物分析………6.2沉積物涂片鑒定………………6.2.2取樣及制片要求…………6.2.2.2沉積物碎屑礦物鑒定…………6.2.3沉積物粘土礦物鑒定………6.2.4沉積物粒度分析………………6.2.5沉積物化學成分分析………6.2.7.1磁力資料………7.1.4磁性資料解釋………………7.1.4.4沉積物資料……7.1.6D多波束測深系統…………………3.6調查目的…………調查基本內容……4.2地形地貌調查…………………4.2.1地質構造調查…………………4.2.6調查部署原則……4.3調查范圍與測網布設……………4.4調查范圍……4.4.1多波束海底地形測量…………4.4.3調查方法…………4.5地質取樣………4.5.1多道地震測量…………………4.4.5地球物理測量…………………4.5.2調查基本程序……4.7導航與定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企業租賃合同模板解析
- 2025年異環磷酰胺項目發展計劃
- 設計權轉讓協議二零二五年
- 低價整屋改造合同標準文本
- 二零二五版酒店婚宴協議合同
- 免責招商合同樣本
- 產品代加工合同合同樣本
- 個人對公材料合同樣本
- 公司扣押員工合同樣本
- 橋梁加固施工方案
-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中的安全和隱私
- 人力資源許可證制度(服務流程、服務協議、收費標準、信息發布審查和投訴處理)
- 電動車騎行免責協議書范本
- 質量檢測工程合同范本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大單元教學任務群設計
- 高考地理總復習考點提分題(全國)專練04 人文地理(選擇題專項80題)(原卷版)
- 金華2024年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招聘7人(第二批)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附答案解析
- DZ/T 0430-2023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編寫規范(正式版)
- 2023年10月自考00067財務管理學試題及答案含解析
- JJG 393-2018便攜式X、γ輻射周圍劑量當量(率)儀和監測儀
- 江蘇省蘇州市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期中綜合測試數學試卷(蘇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