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75-2014 煤田地質填圖規(guī)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1頁
DZ∕T 0175-2014 煤田地質填圖規(guī)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2頁
DZ∕T 0175-2014 煤田地質填圖規(guī)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3頁
DZ∕T 0175-2014 煤田地質填圖規(guī)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4頁
DZ∕T 0175-2014 煤田地質填圖規(guī)范(1:50 000 1:25 000 1:10 000 1:5 000)(正式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yè)標準代替DZ/T0175—1997煤田地質填圖規(guī)范(1:50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fā)布前言 I Ⅱ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3總則 4工作程度要求 25資料收集與地質踏勘 36設計編制與審查 47工作內容及精度要求 48原始編錄與資料整理 9野外質量檢查與驗收 10報告編制與提交 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煤田地質填圖設計編制提綱 附錄B(資料性附錄)原始編錄表 附錄C(規(guī)范性附錄)野外驗收內容及質量評定 附錄D(規(guī)范性附錄)煤田地質填圖報告編制提綱 20附錄E(規(guī)范性附錄)報告評審內容及質量評定 22參考文獻 I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1:5000)》。本標準以DZ/T0175—1997為基礎,根據地質填圖工作的實際需要,按照地質填圖工作程序編寫,與DZ/T0175—1997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調整了適用范圍,增加了煤炭資源調查(見第1章);——增加了“資料收集與地質踏勘”(見第5章);——強調了使用遙感技術、山地工程,要求結合以往地面物探資料,推薦使用計算機技術(見第3章);——修改了“設計編制提綱”(見附錄A):——增加了“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計算表”“地質觀測記錄表”“水文地質調查表”“災害查表”“生產礦井及老窯調查表”(見附錄B);——增加了“野外驗收內容及質量評定標準”(見附錄C)——修改了“報告編制提綱”(見附錄D):——增加了“報告評審內容及質量評定標準”(見附錄E)。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四川省煤田地質局、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為:ⅡDZ/T0175—1997是為適應煤田地質勘查中地質填圖工作的需要,在煤炭部1979年頒發(fā)的《煤田地質填圖規(guī)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和1983年頒發(fā)的《大比例尺航空地質測量規(guī)程》的基礎上,總結多年的實踐經驗,并充分考慮現(xiàn)階段發(fā)展和技術進步而制定的。DZ/T0175—1997實施后,先后有GB/T13908—2002、DZ/T0215—2002及《煤、泥炭地質勘查規(guī)范》實施指導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標準發(fā)布實施,從而要求本標準與地質勘查領域已有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配套銜接。同時,近年來地質填圖工作相關技術手段有了較大發(fā)展,地質填圖工作實踐又增添了新經驗,所以有必要對DZ/T0175—1997做出相應的調整和修改。1煤田地質填圖規(guī)范(1:50000本標準規(guī)定了1:50000、1:25000、1:10000、1:5000煤田地質填圖的工作程度要求、資料收告編制與提交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基巖裸露及半裸露地區(qū)的煤炭資源調查及煤田地質勘查各階段的煤田地質填圖(1:50000、1:25000、1:10000、1:5000),是其設計、施工、質量控制、成果提交及驗收評審的主要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8341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guī)范GB/T25283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評價規(guī)范DZ/T0078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guī)定DZ/T0079固體礦產勘查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規(guī)定DZ/T0080煤炭地球物理測井規(guī)范DZ0141地質勘查坑探規(guī)程MT/T1042煤炭地質勘查鉆孔質量標準MT/T1043遙感煤田地質填圖技術規(guī)程3.1煤田地質填圖是煤田地質勘查各階段編制勘查區(qū)(井田)地質圖的基礎和依據。通過對天然露頭律進行研究,為相應階段的煤田地質勘查提供基礎地面地質資料。3.2煤田地質填圖一般應配合相應階段的煤田地質勘查超前進行?;鶐r裸露、半裸露地區(qū),應做好煤3.3煤田地質填圖應以先進地質理論為指導,以地質觀測研究為基礎,充分收集利用以往地質資料,運用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提高地質研究程度、地質填圖質量和工作效率。根據遙感影像地質可解譯程度選擇適宜的煤田地質填圖方法,并合理布置山地工程配合地質填圖。積極應用“3S”(遙感、全球定位系3.4本規(guī)范是1:50000、1:25000、1:10000、1:5000煤田地質填圖的基本技術規(guī)定。不同地質復雜程度、工作條件和研究程度的地區(qū)以及小型項目,其工作內容和技術要求允許做適當調整,但應在地質填圖設計中予以明確。23.5煤炭資源調查及煤田地質勘查各階段的地質填圖比例尺一般為:a)調查階段1:50000,也可采用1:25000;b)預查階段1:50000或1:25000;c)普查階段1:50000或1:25000,也可采用1:10000;d)詳查階段1:25000或1:10000,也可采用1:5000;e)勘探階段1:10000或1:5000。4工作程度要求4.1.1初步查明地層層序根據多重地層劃分要求,劃分巖石地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有條件時,劃分生物地層單位。填圖單位劃分到“組”,必要和可能時,重點層段應劃分到“段”。第四系根據實際需要劃分。4.1.2初步查明含煤地層時代;了解含煤地層厚度及分布范圍;了解煤層層數(shù)和燥層厚度;初步建立區(qū)域性對比標志有條件的地區(qū),對主要煤層進行初步對比。4.1.3初步聲解地質構造形態(tài)。初步查明地層斷距大于100m或出露長度大于1000m斷層的地面位置及性質;初步查明長度大于2000m褶曲軸的地面位置。4.1.4初步了解各類生產礦并和老窯的分布情況。4.1.5初步了解煤類和煤質。4.1.6初步了解其他礦產情況。4.2.1查明地層層序。根據多重地層劃分要求,詳細劃分地層,填圖單位劃分到“組”有條件時,重點層段應劃分到“段”第四系根據實際需要劃分。層露頭位置。4.2.3了解地質構造形態(tài)。初步查明地層斷距大于50m或出露長度大于500m斷層的地面位置及性質;初步查明長度大于1000m褶曲軸的地面位置。4.2.4了解各類生產礦井和老窯的分布及開采情況。4.2.5了解主要煤層的煤類和煤質。4.31:10000煤田地質填圖3對比標志,主要可采煤層應對比清楚。估算資源/儲量的主要可采煤層,原則上均應實測煤層露頭位置。4.3.3初步查明地質構造特征。初步查明地層斷距大于30m斷層和出露長度大于200m褶曲軸的地面位置及性質。4.3.4調查各類生產礦井和老窯的分布及開采情況;初步了解老窯采空區(qū)范圍及積水情況,4.3.5了解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初步確定煤類。4.3.6了解其他礦產的地表賦存情況。4.3.7了解巖漿巖種類、巖性、產狀和分布范圍;初步了解巖漿巖對煤層和煤質的影響。4.3.8了解地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和災害地質特征。初步查明主要河流洪水位線位置。4.41:5000煤田地質填圖4.4.1根據多重地層劃分要求,詳細劃分地層。填圖單位劃分到“組”,重點層段應劃分到“段”或“亞4.4.2詳細研究煤巖層對比;初步查明可采煤層層數(shù)、層位、厚度、結構及其地表變化規(guī)律;建立各煤層對比標志(含局部性);全區(qū)可采煤層應對比清楚,大部可采煤層和局部可采煤層應基本對比清楚;估算資源/儲量的主要可采煤層,原則上均應實測煤層露頭位置。有條件的地區(qū),應實測主要標志層。4.4.3初步查明地質構造特征。初步查明地層斷距等于和大于20m(地質條件好的地區(qū)為15m~10m)的斷層及出露長度大于100m褶曲軸的地面位置及性質。在工作中所發(fā)現(xiàn)的地層斷距小于20m(地質條件好的地區(qū)為10m)的斷層,均應填繪到地質圖上,并盡可能查明其地面位置及性質。對小構造(節(jié)理、裂隙等)應進行觀察描述。4.4.4詳細調查各類生產礦井和老窯的分布及開采情況,了解老窯采空區(qū)范圍及積水情況,4.4.5詳細了解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及其地表變化情況,初步確定煤類。4.4.6詳細了解其他礦產的地表賦存情況。4.4.7詳細了解巖漿巖種類、巖性、產狀和分布范圍;了解巖漿巖對煤層和煤質的影響。4.4.8了解地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和災害地質特征。查明主要河流洪水位線位置。初步查明災害地質類型、位置及范圍。5資料收集與地質踏勘5.1資料收集5.1.1充分收集工作區(qū)自然地理、人文經濟、礦產開發(fā)、礦業(yè)權登記、地質礦產及各類勘查工程資料。5.1.2在系統(tǒng)收集以往資料時,要歸納分析總結以往工作成果,并對其質量和可利用程度進行評價,最大限度地分析利用以往資料,避免重復工作。同時,要分析存在的不足,明確本次工作重點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5.1.3收集比例尺等于或大于地質填圖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圖?;鶐r裸露及半裸露地區(qū),還應盡可能收集比例尺等于或大于地質填圖比例尺的航空遙感圖像或分辨率滿足要求的航天遙感圖像。5.2地質踏勘5.2.1在以往資料分析基礎上,概略了解工作區(qū)煤田地質特征和自然經濟地理情況。5.2.2地質踏勘路線應橫貫全區(qū),布置在穿越地層較全,并經過含煤地層、主要構造、巖漿巖或遙感影像體的地段。每個工作區(qū)的地質踏勘路線數(shù)量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5.2.3實地了解工作區(qū)范圍及交通、自然地理、人文經濟、礦產開發(fā)等情況。初步確定工作條件類別。5.2.4實地了解工作區(qū)基巖出露情況及地層、構造、巖漿巖、煤層和煤質等地質特征,初步建立地層層序和地層對比標志,初步確定實測地質剖面位置,必要時可提前測制實測地質剖面。初步確定工作區(qū)地4質復雜程度。5.2.5具備遙感技術應用條件的地區(qū),在預先進行概略遙感地質解譯的基礎上,初步確定各種地質體及地質現(xiàn)象在遙感圖像上的一般性解譯標志及其地質可解譯程度。5.2.6初步確定山地工程的類型及位置,預計施工工作量。6設計編制與審查6.1設計編制6.1.1煤田地質填圖設計應在收集以往資料和地質踏勘的基礎上,根據項目任務書或項目合同書中確定的工作任務,按照煤田地質填圖設計提綱(附錄A)編制。設計要求目標任務明確,技術路線及工作方6.1.2煤田地質填圖設計中應初步建立地層層序,初步確定地質填圖單位和地質填圖方法及地質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布置。6.1.3煤田地質填圖設計由項目施工單位編制完成后,由項目承擔單位初審,并出具初審意見書。6.2.1煤田地質填圖設計審查由項目管理單位或山資方(或出資方委托人)組織設計評審專家組完成,并下達設講批復意見書。6.2.2煤田地質填圖設計重查依據國家、行業(yè)相關標準及項自任務書或項目合同書等進行。7工作內容及精度要求7.1實測地質剖面接觸關系等,并進行詳細分層描述,建立地層層序,劃分年代地層單位和巖有地層單位位。必要和可能時,分析對比巖石地層單位與生物地層單位的關系7.1.1.2地質填圖單位應使用正式巖石地層單位,地層劃分和地層符號的使用應符合《中國地層指南及中國地層指南說明書》(全國地層委員會2013)要求;對具有特殊標志或意義的巖石單位可以作為非正式巖石地層單位使用。7.1.1.3以往實測地質剖面資料,如果質量符合要求,可以部分或全部評價利用;地質勘查程度較高或巖層產狀近于水平且出露巖石地層單一的地區(qū),可以利用鉆孔資料建立地層層序,確定巖石地層單位但各地層來源應標明所采用鉆孔編號。代表性的地段。剖面方向應盡量垂直于地層走向。個別層段被掩蓋或施測有困難時,可就近平移拼接,但應有可靠的拼接標志,必要時應施工槽探予以揭露。7.1.2.2實測地質剖面包括主干實測地質剖面和重點層段實測地質剖面。一般要求,每個工作區(qū)內主5干實測地質剖面數(shù)量應不少于2條;重點層段實測地質剖面布置以能控制巖性和厚度變化為原則。不同比例尺煤田地質填圖的實測地質剖面比例尺和間距的一般要求參照表1。表1實測地質剖面比例尺和間距的一般要求b在基巖大部出露,且?guī)r層厚度較穩(wěn)定、遙感圖像地質可解譯程度較好的地區(qū),剖面間在巖層厚度變化較大地區(qū),應適當加密;d在構造復雜或表土掩蓋嚴重地區(qū),剖面間距可根據實際情況確7.1.3實測地質剖面編錄7.1.3.1實測地質剖面圖應包括導線平面圖和地質剖面圖。導線平面圖內容包括導線及導線方位、分層界線及編號、構造位置及產狀、巖層產狀及其位置、巖漿巖類型及邊界等;地質剖面圖內容包括剖面方位、地形及其高程、巖性分層及其編號、構造位置及產狀、巖層產狀及其位置、巖漿巖類型及邊界、采樣位置及編號、地層時代及接觸關系等。實測地質剖面的原始地質編錄應符合DZ/T0078相關規(guī)定。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計算表格式參見表B.1。7.1.3.2依據實測地質剖面取得的巖性分層、厚度及其上下關系,建立地層層序,繪制地層柱狀圖。內容包括地層時代、地層名稱及符號、分層編號、分層厚度、巖性柱狀(影像柱狀)、巖石描述(影像特征)、采樣位置等。7.1.3.3實測地質剖面應對巖石成分、結構、構造、厚度、分層標志(影像特征)、化石及沉積構造和接觸關系等進行詳細描述。凡厚度大于0.5m的一般巖層均應單獨分層;煤層、標志層、重要化石層、礦層、特殊成分和成因的夾層,不論厚度大小,均應單獨分層,并盡量直接測量其真厚度,必要時,在圖上放大表示。主干地質剖面應系統(tǒng)采取巖礦、化石等樣品,進行室內鑒定。結構(均一結構、條帶狀結構、線理狀結構、葉片狀結構、粒狀結構等),淺部煤層的風化、氧化特征和大致風化、氧化深度,煤層結核和包裹體的成分、形狀、大小、分布等。侵入巖附近的煤層還應描述煤質變化特征及其分帶特征,并劃分侵入巖對煤層、煤質的影響范圍。7.2.1山地工程使用一般要求7.2.1.1煤田地質填圖應使用山地工程了解覆蓋層下基巖地質情況,通過揭露基巖,獲取地質界線、地層層序及其巖性、地質構造、隱伏煤層露頭等地質信息資料,并進行地質編錄,以提高煤田地質填圖質量。7.2.1.2山地工程應依據覆蓋層性質、厚度及施工條件和環(huán)境保護要求,合理選擇使用。一般以剝土、7.2.1.3山地工程的深度以達到基巖中0.5m~2m為宜。不采集樣品時,以滿足地質編錄為原則;采6集樣品時,應滿足采集樣品需要。7.2.1.4山地工程要合理布置,重點突出,以解決地質問題為原則。探槽、淺井、淺孔等均應作為單項工程評級驗收。7.2.2剝土(或洛陽鏟探孔)剝土(或洛陽鏟探孔)主要用于揭露基巖巖性及層位,僅作為地質觀測點描述,不要求做山地工程編錄。7.2.3.1當覆蓋層厚度小于3m時,宜使用探槽。7.2.3.2探槽包括主干槽?和短槽3。其中,主干槽的布置以能控制含煤地層的巖性、厚度和含煤性變化為原則,一般配合實測地質剖面或勘探線布置;短槽的密度以能控制可采煤層的厚度和結構變化為原則。探槽間距的一般要求見表2。施工要求按DZ0141執(zhí)行,并回填。表2探槽間距的一般要求比例尺“含煤地層的巖性、厚度及含煤性較穩(wěn)定時,主干槽的間距可適當放?。环粗?,應適當加密。b可采煤層的厚度、結構較穩(wěn)定時,短槽的間距可適當放??;反之,應適當加7.2.3.3探槽應繪制一壁及底面展開圖,原始編錄應符合DZ/T0078相關規(guī)定。7.2.4.1當覆蓋層厚度為3m~15m時,宜使用淺井。7.2.4.2淺井位置、深度應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確定。施工要求按DZ0141執(zhí)行,并回填。7.2.4.3淺井為方井時應繪制四壁或兩壁及底面展開圖;淺井為圓井時應繪制井壁連續(xù)展開圖。原始地質編錄應符合DZ/T0078相關規(guī)定。7.2.5.1當覆蓋層厚度大于15m時,宜使用淺孔。7.2.5.2淺孔布置應與總體工程布置協(xié)調一致,施工要求及工程質量按MT/T1042執(zhí)行,并對場地復原。施工中,如遇有煤層,應采取煤芯(風化)煤樣,必要并具備條件時,按DZ/T0080要求進行煤炭地球物理測井。7.2.5.3淺孔原始編錄應包括巖芯分層鑒定表、地層柱狀圖及各種原始記錄表等,均應符合DZ/T0078相關規(guī)定。7.2.6以往工程資料利用以往勘查工程和物探工程資料可直接分析利用。77.3生產礦井和老窯調查7.3.1各種比例尺煤田地質填圖均應對各類生產礦井和老窯進行調查,了解煤層、煤質及其變化情況和采空區(qū)范圍及積水情況。生產礦井和老窯數(shù)量過于密集的地段,可以合理取舍。各類生產礦井和老窯調查格式參考表B.2。7.3.2對各類生產礦井和老窯應進行觀測編錄,主要有:測繪巷道圖(巷道平面圖和剖面圖);有條件的生產礦井和老窯,應測制石門地質剖面和煤層柱狀圖,煤層柱狀圖的密度以能控制煤層厚度和結構的變化為原則;煤層不穩(wěn)定或極不穩(wěn)定時,應測繪展開圖;構造復雜地段應測繪巷道展開圖。已有符合要求的相應資料可以收集利用,酌情減免觀測編錄工作。7.3.3工作區(qū)內無生產礦井,必要時可適當清理老窯,或布置少量硐探工程,了解煤層及其變化情況。7.3.4對擬建礦井安全有影響時,可采用物探或其他有效手段,了解老窯采空區(qū)范圍及積水情況。7.4煤質采樣與分析測試7.4.1各種比例尺煤田地質填圖均應根據DZ/T0215對各階段煤質評價的要求,利用山地工程、自然露頭和生產礦井,配合相應勘查階段進行煤質采樣。采樣的種類、數(shù)量應統(tǒng)籌安排、前后銜接、合理布置。7.4.2根據煤的物理性質、結構、宏觀煤巖組分等確定煤的宏觀煤巖類型,初步確定煤類,并對煤樣進行煤質分析測試,了解其化學特征。7.5其他礦產及其他工作7.5.1各種比例尺煤田地質填圖均應根據DZ/T0215對各階段有益礦產評價的要求,依據GB/T25283相關規(guī)定,利用山地工程、自然露頭和生產礦井,對區(qū)內其他礦產進行了解。必要時,可以專門布置一定數(shù)量的山地工程。7.5.2各種比例尺煤田地質填圖均應注意收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資料。水文地質點調查記錄表格式參考表B.3。7.5.3各種比例尺煤田地質填圖均應對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質現(xiàn)象觀察和記錄,并控制其地面位置。有條件時,應收集對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危害較大的環(huán)境地質資料,對區(qū)內具有觀賞價值或重要科學意義的典型地質現(xiàn)象和地理地貌景觀進行調查研究。災害地質(隱患)調查表格式參考表B.4。7.6填繪地質圖7.6.1填繪地質圖基本要求7.6.1.1煤田地質填圖采用的地理底圖以比例尺等于或大于地質填圖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圖為主。地形圖不得放大使用。具備遙感技術應用條件的地區(qū),還應盡可能配合使用比例尺等于或大于地質填圖比例尺的航空遙感圖像或分辨率滿足要求的航天遙感圖像。7.6.1.2煤田地質填圖應在建立地層層序、確定地質填圖單位及分界標志(影像標志)的基礎上開展工作,現(xiàn)場應將地質界線草繪在地理底圖上。對于出露面積很小,不能按比例在圖上表示的重要地質體,可適當放大或歸并表示。對于分布面積很小和較窄溝谷中的第四系一般不予表示,仍按基巖填繪。7.6.1.3煤田地質填圖可依據表3確定的遙感影像地質可解譯程度選用適宜的方法,按照MT/T1043要求開展工作。I類區(qū)和Ⅱ類區(qū),盡可能采用遙感地質填圖方法或使用遙感技術作為常規(guī)地質填圖的輔助方法,地質觀測路線和地質觀測點可依據遙感地質解譯成果適當放稀,但在地質界線、地質構造線、煤層露頭等影像標志不清,主要構造性質不明,地質體難以識別,與以往地質資料對比有出入的地段,地質觀測路線和地質觀測點布置應達到常規(guī)地質填圖的要求。8表3遙感影像地質可解譯程度分類類別I類區(qū)好基巖出露良好,第四系或植被覆蓋小于30%,影的界線Ⅱ類區(qū)基巖大部分出露,第四系或植被覆蓋占30%~50的解譯標志,可填繪出大部分地質要素的界線Ⅲ類區(qū)分析局部影像特征,解譯標志不穩(wěn)定,只可解譯地質要素大致輪廓和部分界線IV類區(qū)差構造和其他地質要素的輪廓7.6.1.4煤田地質填圖應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布置山地工程,并利用以往地質資料和地面物探資料提高地質綜合研究程度。7.6.1.5煤田地質填圖的原始編錄應符合DZ/T0078相關規(guī)定。7.6.2地質觀測路線布置7.6.2.1煤田地質填圖以解決現(xiàn)存主要地質問題為主線,在綜合分析以往地質資料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地質復雜程度和工作條件,合理布置地質觀測路線。地質觀測路線應盡量垂直于地層或構造線走向。7.6.2.21:50000煤田地質填圖以系統(tǒng)路線觀測作為基本方法,觀測路線布置以穿越為主,追索為輔,觀測線長度一般應達到表4要求;1:10000或1:5000煤田地質填圖應同時采用追索法與穿越法;1:25000煤田地質填圖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法。表41:50000煤田地質填圖觀測線長度的一般要求中等復雜極復雜觀測線長度/(km/km2)7.6.3地質觀測點布置7.6.3.1根據地質觀測點的性質及其所觀測的主要地質內容,將地質觀測點分為地質界線點、構造點、巖性控制點、產狀控制點、煤層露頭點、生產礦井及老窯點、水文地質觀測點、災害地質觀測點等。7.6.3.2采用常規(guī)地質填圖方法填繪地質圖時,一般要求地質界線點間距為圖上10mm~20mm,構造點間距為圖上20mm~40mm。地質觀測點密度可根據構造復雜程度適當加密或放稀,總體要求地質界線點和構造點的間距及密度達到表5要求;采用遙感地質填圖方法填繪地質圖時,一般要求地質界線點間距為圖上20mm~40mm,構造點間距為圖上40mm~80mm。地質觀測點密度可根據遙感圖像地質可解譯程度適當加密或放稀,總體要求地質界線點和構造點的間距及密度達到表6要求。9表5常規(guī)地質填圖方法填繪地質圖時地質界線點和構造點間距及密度要求地質填圖比例尺地質界線點間距/m構造點間距/m構造復雜構造極復雜表6遙感地質填圖方法填繪地質圖時地質界線點和構造點間距及密度要求地質填圖比例尺地質界線點間距/m構造點間距/m每平方千米地質觀測點數(shù)/個at構造復雜構造極復雜I類區(qū)可適當減少地質觀測點;Ⅲ類區(qū)應適當增加地質觀測點。7.6.3.3地質觀測點可分為基本地質觀測點和加密地質觀測點。其中,基本地質觀測點一般應露頭清楚、點位可靠,布置在地質分界線、地質構造線、煤層露頭、采樣點、標志層、代表性產狀點或其他有地質意義的地質體上;加密地質觀測點應主要布置在重點層段和構造復雜地段,當?shù)刭|界線點間距較大和地層產狀出現(xiàn)明顯變化時,應分別布置適量巖性控制點和產狀控制點作為加密地質觀測點。7.6.3.4基本地質觀測點的布置以能控制構造形態(tài)和地質界線為原則。為進一步控制構造形態(tài)和地質界線,滿足地質觀測點的密度要求,應布置一定數(shù)量的加密地質觀測點。其中,1:50000煤田地質填圖的地質觀測點原則上應全部為基本地質觀測點;1:25000煤田地質填圖的基本地質觀測點數(shù)量占全部地質觀測點數(shù)量的1/2以上;1:10000煤田地質填圖的基本地質觀測點數(shù)量占全部地質觀測點數(shù)量的1/3以上;1:5000煤田地質填圖的基本地質觀測點數(shù)量占全部地質觀測點數(shù)量的1/4以上。7.6.4地質觀測記錄7.6.4.1所有地質觀測點均應做觀測記錄,其中,基本地質觀測點的觀測內容要詳細全面;加密地質觀測點的觀測內容可適當簡化。地質觀測點之間宜增加點間路線觀測,觀測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地質觀測記錄表格式參見表B.5。7.6.4.2基本地質觀測點的觀測描述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一般要求如下:a)地質觀測點編號、位置及坐標、性質、圖幅號(航片號)、觀測日期、觀測者;b)地質出露情況,如出露特點、風氧化程度、地形地貌、點位可靠程度;e)煤層及其與頂、底板或其他礦產與圍巖的關系;f)與相鄰地質觀測點的關系;g)泉點的位置、性質及估測流量和水井的位置及水位;i)素描及攝影及其位置、編號。7.7地質工程測量7.7.2測量精度要求:地質觀測點的測量精度為圖上誤差不大于1mm,測量精度能夠達到要求時,可使用全球衛(wèi)星定位儀手持機測定;淺井、鉆孔、平巷、斜井、豎井、生產礦井及老窯井口等測量應按照GB/T18341執(zhí)行,測量精度應達到同此例尺地形測量中測站點的要求;探槽端點和實測地質剖面端點的測量精度可根據實際需要在設計中加以規(guī)定7.7.3使用全球衛(wèi)星定位儀手持機測定地質觀測點坐標時,1:50000、1:26000煤田地質填圖可使用WGS-84坐標系統(tǒng)測量,經換算后取得直角坐標結果;1:10000、1:500Q煤田地質填圖應直接使用直角坐標系統(tǒng)測量,在使用前應進行校準,測量時使用的坐標系統(tǒng)應與校準時的坐標系統(tǒng)一致。8原始編錄與資料整理8.1原始編錄8.1.1各種原始編錄均應按照規(guī)定的丙容和格式在現(xiàn)場完成。做到及時、化的要求。實際觀測與推斷解釋資料應在編錄中注明,所有地質觀測點、勘查工程、標本樣品等,均應統(tǒng)一編號。8.1.2當天的野外原始編錄應當天整理完畢。工要內容包括:檢香野外記錄、素描圖、標本樣品,清繪8.1.3原始圖件比例尺以能清晰反映地質現(xiàn)象為原則。同類圖件的比例尺應盡量一致。圖件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般應相同。8.2.2根據工作進度,做好階段性資料整理,主要內容包括編制實際材料圖、地形地質圖(或遙感地質8.2.3提倡使用數(shù)字地質填圖方法開展野外數(shù)據采集,并對野外數(shù)據進行計算機處理與成圖,提高地質資料編錄與整理的質量和效率。9野外質量檢查與驗收9.1.1野外質量檢查可根據實際情況按圖幅或工作區(qū)(礦區(qū))進行。野外質量檢查實行項目實施單位、項目承擔單位、項目管理單位或出資方(或出資方委托人)三級質量管理制度。9.1.2項目實施單位自檢應對全部原始資料和圖件進行詳細全面檢查,自檢率達到100%。對發(fā)現(xiàn)的疑問和錯漏,應到實地檢查、更正和補充。野外工作結束時,項目實施單位應提交自檢記錄和技術工作9.1.3項目承擔單位檢查應至少在野外工作中間和結束前各進行一次,要求野外資料的室內檢查數(shù)量累計不低于50%,野外資料的實地檢查數(shù)量累計不低于30%。野外工作中間檢查要對主要地質構造和重要地質現(xiàn)象進行實地巡視檢查,并選擇一定數(shù)量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和山地工程進行觀測檢查;野外工作結束前檢查著重審查原始資料和綜合成果的完備程度及質量,以及重大地質問題的解決程度。對檢查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應督促項目實施單位及時更正、補充。野外工作結束后,項目承擔單位應提交檢查記錄、存在問題的處理意見及結果和質量評定意見。9.1.4項目管理單位或出資方(或出資方委托人)可隨時組織檢查組進行野外質量檢查。野外資料的室內檢查和實地檢查數(shù)量由項目管理單位或出資方(或出資方委托人)確定。9.2.1項目管理單位或出資方(或出資方委托人)以技術設計、項目合同和相關技術標準等為依據進行9.2.2野外質量驗收按照附錄C打分評級。評定內容劃分為地質研究程度、控制程度、數(shù)學精度和資料整理及編錄4木項。單項分值為零或大項分值不足本項60%時,需要補充內容后重新評定。質量等單位應及時就地返工補做工作,并重新驗收評級。10報告編制與提交10.1.1依據項目任務書或合同書和報告編制提鋼要求,以野外實際調查地質資料為基礎,結合以往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研究,運用現(xiàn)代先進地質理論,系統(tǒng)全面總結工作區(qū)煤田地質特征,編制煤田地質填10.2.2煤田地質填圖報告評審由項目管理單位或出資方(或出資方委托人)組織評審專家組完成,對報告的綜合水平和質量按照附錄E評定,并出具報告審查意見書。報告質量等級以5項驗收評審內容中質量最差一項確定。10.2.3煤田地質填圖報告評審后,項目承擔單位應按照成果報告提交要求(規(guī)范性附錄)煤田地質填圖設計編制提綱前言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經濟條件以往地質工作評述工作區(qū)地質地層巖漿巖煤層和煤質其他礦產工作方法和技術要求實測地質剖面填圖單位確定填繪地質圖山地工程采樣與測試開采技術條件綜合整理與綜合研究預期提交成果組織機構及人員安排組織機構年(資料性附錄)原始編錄表B.1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計算表(見表B.1)表B.1區(qū)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計算表起點坐標:經距緯距標高第_頁導線累計高差m組段厚度m導線與向夾角γ樣品編號編號坡角β斜距Lm平距DmHm差高Hm差位置斜距l(xiāng)m平距dm厚度hm傾向注:①D=L×cosβ②H=L×sinβ③d=l×cosβ④h=sinacosβsinY±cosasinβ(當坡向與巖層傾向相反時用“+”號,當坡向與巖層傾向相同時用“—”號)。B.2生產礦井及老窯調查表(見表B.2)表B.2區(qū)生產礦井及老窯調查表室內編號井口XY采礦權范圍H厚度投產時間停產時間停產原因及開采范圍井巷方位、豎井深度可采煤層層數(shù)、開采平面示意圖瓦斯情況及其他B.3水文地質調查表(見表B.3)表B.3區(qū)水文地質調查表二、點位:平面坐標X:Y:行政管轄縣(市)1.類型(2)井(孔):勘查孔供水管井大沉井(3)井(孔)水位:井口標高水位埋深水位標高與地表水關系(4)井、孔、泉的流量L/s;水溫℃;氣溫℃(6)地下水取樣編號;現(xiàn)場測定pH值5.地下水動態(tài)訪問(1)豐水年與枯水年流量差別L/s;水位變幅m(2)雨季與旱季的流量差別L/s;水位變幅m(3)旱季泉水是否干涸(4)暴雨后流量是否急劇增加;是否變渾濁四、剖面示意圖B.4災害地質(隱患)調查表(見表B.4)表B.4區(qū)災害地質(隱患)調查表點號點位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村災害類別mm形成環(huán)境降雨、河流影響地下水影響基本情況危害及防治建議危害程度防治建議B.5地質觀測記錄表(見表B.5) 6.地質描述(影像特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