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幼兒的入園焦慮_第1頁
如何面對幼兒的入園焦慮_第2頁
如何面對幼兒的入園焦慮_第3頁
如何面對幼兒的入園焦慮_第4頁
如何面對幼兒的入園焦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如何面對幼兒的入園焦慮【摘要】每年的新生人園都是伴隨著孩子的哭聲開始的,嚴重的分離焦慮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幫助幼兒縮短分離焦慮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良性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規律。幼兒教師要愛孩子,用他們喜歡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使之盡快克服分離焦慮,融入幼兒園生活。有效地縮短幼兒的“分離焦慮”期,使幼兒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愉快地接受教育,從而實現從家庭到幼兒園的平穩過渡。【關鍵詞】焦慮家長教師家園合作焦慮,指的是個體在預感潛在的危險或不幸時,所產生的強烈的負性情緒和緊張的神經癥狀(Barlow,1988)。根據2011年崔松鶴調查,發出現焦慮反應的幼兒占了一半左右,入園過一個月以后仍表現出“焦慮反應”的幼兒仍有20%。習性學的理論認為,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是分離焦慮是相對復雜的情感反應,部分是因為對不熟悉的事物的一般性恐懼焦慮。其代表人物鮑爾比(BoWlby,1973)認為,嬰幼兒面臨的許多情境實際都蘊涵著自然的危險信號;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這些環境如此頻繁地與危險聯系在一起,使得人類于它們的恐懼成為一種具有生物基礎的自發反應。一旦嬰幼兒有能力將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區分,在與熟悉的陪伴者分離的時候,嬰幼兒就會本能地對陌生的面孔(在遠古時期,很可能就是猛獸)、陌生的環境感到恐懼。凱根(1972)指出,個體6到10個月時已經具各了以下圖式:(1)熟悉陪伴者的面容,(2)這些陪伴者在家中的可能行蹤(如果他們不在眼前)。這個時候,突然出現的與幼兒頭腦中的看護人圖式不同的陌生人的臉會使幼兒感到不安,因為他們無法解釋他是誰或者自己的養護者發生了什么事。嬰兒會對無法預期養護者去向的分離表現出抗拒和緊張,因而產生了分離焦慮。按照習性學依戀理論,幼兒依戀產生的標志,是怯生和分離焦慮的產生,即幼兒的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都是與幼兒的依戀息息相關的。根據艾思沃斯(AinsWorth,1978)的研究,那些很少與其養護者分離的幼兒,任何的分離對他們來說都是很陌生和很恐懼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1908-1970)提出人的需要層次理論(hierarchicaltheoryofneeds),他認為人的需要是由五個等級構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幼兒由于無力應付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脅,他們的安全需要就顯得尤為強烈。幼兒剛人園時突然和親人分離面對陌生的教師、小朋友和周圍環境,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綜上所述,初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對陌生環境的一種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是對父母的依戀行為。孩子剛入園時有不適表現是正常的,只要針對幼兒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和矯治,便可以順利渡過分離焦慮。面對幼兒入園焦慮,家長與教師要攜手共同努力。一、家長方面(一)交往準備幼兒對父母依戀一方面與教養方式有關,另一方面與幼兒成長過程中與社會接觸的程度有關。父母要使幼兒的交往范圍擴大,降低其對家人的依戀,幫助孩子建立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在孩子1歲半時,就要有計劃地帶孩子到有其他孩子活動的地方,幫助孩子找玩伴,讓孩子之間多些接觸。若父母能作暫短回避更好,這樣會使孩子逐漸適應短期分離,有利于克服“分離焦慮”。另外,每天抽空讓孩子和鄰居年齡相近的孩子多相處,互相到家里做客,家長之間也要多交往,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社會關系。在入幼兒園時,如有熟識的伙伴同去,就會減少孤獨感。(二)心理準備培養孩子入園后具備的一些情感態度。家長可以提前帶孩子參觀幼兒園,熟悉幼兒園環境,初步體驗幼兒園的生活。當人來到陌生環境時,會產生恐懼與排斥感。幼兒年齡小,接觸外界生活有限,對父母的依戀感強,初到陌生環境,更充滿了恐懼,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幼兒熟悉環境。要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是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么,逐步建立起“幼兒園”的概念,在建立暫時興趣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其對幼兒園的認識,逐漸形成持久的興趣,借以培養幼兒喜歡幼兒園的積極情感。家長要告訴孩子:“從上幼兒園那天起,爸爸媽媽早上把你送進幼兒園,晚上下班再來接你。”讓幼兒對家長“暫時的消失”有心理準備,知道并不是永遠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同時,家長也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認識到在剛開始時,孩子哭鬧不愿上幼兒園是正常的,因為離開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環境,大部分孩子因思念父母不愿上幼兒園。為了設法把哭鬧的孩子送到幼兒園,一些家長采取哄騙方法,這種方法不可取,哄騙無形中使家長失去信任,同時也會造成教孩子撒謊的弊端。家人意見立場一定要一致,堅持把孩子送到兒園去,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生分歧意見,進行爭執。(三)生活準備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家長要了解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常規,有目的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自理能力,形成與幼兒園同步的作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