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_第1頁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_第2頁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_第3頁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_第4頁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像山那樣思索》專題教學設計

《像山那樣思索》專題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一、理解散文情與景和諧統一的寫作特點,聯系寫作背景,體

會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予的感情.

二、聯系多幅冬景圖,進一步駕馭散文“形”與“神”的關

1.學習文章捕獲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并用美的形

式把它們表達出來。

2.學習散文的結構特征,體會美麗散文的語言特色,琢磨

它們的修辭技巧,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教學設想]

1.本文體現了郁達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

筆隨意轉,舒卷自如”的特點,在學習時,主要采納文本

研讀的方式,通過問題探討來理解、體會。

2.文章利用多處對比來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學習時要留意

體會作者聯想的思路以及這樣寫的好處。并在自己的寫作中

學習運用。

3.運用一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明確單元學習重點

諦聽天籟: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體會自然風物引起的人生感懷;

湖山深思:思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二、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郁達夫,名文,字達夫,1896年12月7日誕生于富陽滿洲

弄(今達夫弄)的一個學問分子家庭。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

發憤讀書,成果斐然。他是聞名的新文學團體“創建社”的

發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小說

集《沉淪》,被公認是震世駭俗的作品,他的散文、舊體詩

詞、文藝評論和雜文政論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響。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的同時,主動參與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

后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揚活動。1938年

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并從事宣揚抗日救亡,星洲淪

陷后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其間

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愛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

僑領和當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憲兵殘酷殺害,

終年四十九歲。1952年經中心人民政府批準,追認為革命烈

士。

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行文如行

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卷自如;胸懷磊落,真誠

坦白,抒情性強。《江南的冬景》比較明顯地體現了郁達夫

散文的美學特征。該文創作于1935年,是郁達夫南遷杭州

之后寫下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學》

第6卷第1號,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閑

書》。

三、閱讀課文,思索問題,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們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

冬天很好,閱讀之后,你能夠用哪些更詳細的詞語來替換這

個“好”字?

2.作者筆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

3.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奇妙,作者作了哪些比較?通過這

些比較,作者寫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4.在做完以上閱讀思索之后,你又發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

奇妙所在?

學生探討。理清思路。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從各個角度描寫江南的冬天,寫自

己的切身感受,描繪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畫。第一至四段,

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包括:北國與江南的冬天

的比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溫柔,渲染北國冬天所不能

供應的屋外曝背談天的樂趣;江南冬天與秋天的比較,作者

將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寫那種“明朗的情調”;閩

粵等地的冬天與作者所說的江南冬天的比較,作者將他所感

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確的區域界定;德國與江南

的寒郊漫步的比較,這和后文提到的漫步形成呼應。比較的

著眼點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鐘愛的江南冬景的主要

特征。

第五段,作者寫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豐腴潤澤的土地上,

蘆花、紅葉、柏子、草匯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

之下泛誕生氣。作者將這種種富有生氣的色調和雪萊《西風

頌》中的名句相連接,別有一番情趣。寫江南,不能不寫到

江南的河港湖泊。第七段,作者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揮毫

潑墨,借助想像的力氣,在不經意的點染之間,一幅悠然情

調的水墨畫就呈現在讀者面前。郁達夫熟稔繪畫的用色技

巧,也能夠較好把握心情的節奏,因而寫景時,他擅長運用

五彩繽紛狀物寫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濃濃的畫面呈現在讀者

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筆,也有濃淡相宜的寫意,繪出的,

總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麗圖畫。

八、九兩段寫到了江南的雨雪,承接上文說到的雨,又說到

雪。作者對雪景沒有作實景的描繪,只是引了一些詩句,在

品評詩句的時候寫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用

意在于巧借詩句意境,并通過自己的品評將這個意境推到一

個新的境界;雖則語句簡省洗練,但所包涵的意象非常豐富。

結合郁達夫的創作風格來談,這種虛實結合的寫景方法是作

者審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結果,是表現與再現的統

-0郁達夫主見表現自我,認為小說是作者的“自敘傳”。

這種干脆抒寫性情的創作風格同樣也體現在散文寫作中,只

是在散文里更留意表現與再現的結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

郁達夫筆下,既是一種意境,也是一種情境。

接下來又寫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并將話題再一次引到“漫

步”上來。文中的雨雪天氣以及晴和的日子變換頻繁,但讀

來沒有生硬湊合的感覺,仍是渾然天成的一個整體,主要緣

由是作者超群的構思已經將讀者引導到了江南冬天的溫潤

和煦之中。這是一種讓人身心愉悅的心情的漫步。文章最終

一段語言平實而又活潑,照應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

一個奇妙的收束,又是一次瀟灑無羈的蕩開。至此,作者的

心情已經帶領讀者完全融入到江南冬景的美麗意境中去了。

明確:描寫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寫出它們最與重不同的

地方。

四、文本研讀,深化思索

探討:

1.文章寫景時實行了虛實結合的描寫策略。讀完全文,你

覺得哪些地方寫的是實景?哪些地方寫的是虛景?虛景傳

達出作者怎樣的心境和情趣?

2.文章多次引用詩文名句,找出這些詩文名句并體會:能

不能用自己的話替換這些名句?假如替換以后,會不會影響

文章的語言風格?

3.有時,作者也借助想像的力氣,看一看,哪些地方是作

者想像出來的景致?

4.文章閱讀使我們沉醉在一種畫意之中,你覺得,這是一

種什么風格的圖畫(油畫、水彩、素描、速寫、中國畫的工

筆或寫意,等等)?(可以從用色和構圖的意蘊等方面為自

己選擇的答案找到理由。)

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色和行

文風格,體會到,江南冬景的悠然和暖、作者心境的閑適和

行文時的舒緩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諧統一。

作者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用意在于巧借詩句意境,并通過

自己的品評將這個意境推到一個新的境界。這樣,就做到了

通過簡省洗練語句傳達豐富的意象這一目的。

全文語調舒緩,恰似江南冬天的悠然;語言清爽、純樸,和

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聲調平和、敘述節奏徐緩,有利

于作者對描寫對象進行多角度的反復渲染,實現景物描寫的

繪畫美。畫家劉海粟對此深有感受:”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

夫的游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錢塘、富陽、新安,也

讀不通達夫的妙文。”這是對郁達夫寫景散文的高度評價。

赤壁賦

教學目標:

1.學問目標:把握本文的情感線索,體會本文“文境邈不

行攀”的特點。

2.實力目標:體會本文融記敘、抒情、爭論為一體的特點。

3.德育目標:學習作者歷經磨難后開朗樂觀的豁達精神。

教學設想:

重點:見教學目標1、30

難點:見教學目標2。

教學方法:

探究法(課前預習發覺問題、課上探討解決問題并生成學

問)。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預習要求:分組研讀課文,從文章的詞語句子、情感哲理、

寫作特色等方面提出問題。

二、課前打算

老師打算:收集整理學生的問題,并制作課件

三、課堂互動

(一)檢查預習:

師:同學們,都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你們能詳細說

說嗎?

學生可能回答1、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始人。他的詞豪放

高曠,情濃意遠,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

風格的代表作。

學生可能回答2、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

交融,汪洋迭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學生可能回答3、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東坡肉‘千

百年來始終喜聞樂見。

學生可能回答4、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

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

之曲。

(二)導入新課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日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

一處風景勝地。那兒聳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態有

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

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遇政治迫害,

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

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

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安慰。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

赤壁上,遠眺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

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

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三)聽課文朗讀帶,總體把握課文

師:聽完朗誦,你對《赤壁賦》有什么感覺?

學生可能回答1、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

學生可能回答2、自己讀不出的東西好像一下子有了感悟。

學生可能回答3、我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師:很好!聞名現當代作家巴金曾說《赤壁賦》給人瀟灑奇

妙、出塵絕俗的純凈的美感。我們同學在預習中也讀出了這

--占/、、、O。

(四)請看下列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問題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

仙境?你是如何理解月亮“徘徊”的?

學生探討。

明確: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

波,月光如煙霧般覆蓋江面,清風緩緩吹拂,一葉扁舟如一

片葦葉,輕浮水面,隨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

如夢境一般。作者寫自己在寬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

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

入仙界里去了,令人沉醉其中,賞心悅目。作者的這一段描

寫蘊涵著一種深厚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

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會那深蘊的人生

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

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也可能是側面寫了

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

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生愉悅之情。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

徘徊’一詞真是一字千鈞,體現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

簡情真。

建議跟讀課文第1段。

師:下面我們一邊聽朗誦一邊跟讀第一段。留意輕重緩急,

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

生:全班齊讀

問題二:文章其次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改變是否太突兀?

悲從何來?

師: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改變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陳風月出》詩的第一

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為什么

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學生探討。

學生可能回答1、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

吟明月之詩為了呼喊月亮出現,而月亮也好像聽到蘇子的呼

喊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學生可能回答2、《月出》詩寫出了在光明月光下美人的嬌好

容貌和幽閑體態,引起感情上仰慕和郁悶擔心。這與下文的

扣舷而歌的內容是有聯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

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明確: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明顯是從《月出》詩里生發出

來。‘流光’指江面上閃耀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

么?,美人‘即心上美麗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

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

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

美人'代表一種奇妙事物、志向的追求,表現的是政治的感

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遇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

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出天各一方之

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

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短暫排遣其內心的郁悶。所以從‘望

美人兮天一方’的悲觀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

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其次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明確: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學生探討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方,形象地寫

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我有一個問題:這個‘慕‘是‘仰慕’的意思嗎?假如是,

那么它的感情基調與哀怨、哭泣等是否沖突?

學生探討。

明確:我認為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

念’。

師:語言就須要這樣細心揣摩、品嘗。

師: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

文里學過?

明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

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師: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傷轉

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

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

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問題三:這段如何通過對比寫出人生短暫?寫曹操的重點

在哪里?本段情感有何改變?

學生探討。

明確:曹操和‘吾與子’對比,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

脫失敗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坷坎,只有‘漁

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

么志向,談什么建功立業?這是令人悲嘆的啊。

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

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

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

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

本段情感由喜而悲。

師:那么,它通過客人的一段爭論,用對比寫出了愀然而悲

的緣由是什么?

學生探討。

明確: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

忙過客。

'蜉蟒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對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的其次個悲嘆的緣由。

還有是現實與志向的對比,說明想長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傷。

師:同學們留意,這兒的‘風’已不是徐來的‘清風‘,而變

成了‘悲風’,顯示了心情的改變,將情融于景中去抒寫。

問題四:第四段爭論讓人難以理解。,哀吾生之須臾’與,水

與月’有什么關系?‘且夫‘一句與解答客的問題又有什么本

質上聯系?

師:文章從第四段起先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

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你看它從幾

個方面論述主旨?

明確:兩個層次,‘且夫’表示進一步爭論,屬本段其次層次。

師:第一層次扣住第三段哪一點來說理?

明確:從’而又何羨乎‘看是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

無窮’的悲嘆來闡發的。

師: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艷羨宇宙的無窮?

明確: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

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

虧到盈不斷地改變;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師:作者用什么修辭方法闡述‘不變’的觀點。

明確:用水與月作比方,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以

水和月為喻的一段爭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

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

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

這種‘物我一樣’的觀點說明白蘇軾對生命的確定和對生活

的酷愛。

師:其次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從什么角度來

論述?

明確:‘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大自然是個無窮寶

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予,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

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艷羨其

‘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

樂趣。這樣爭論最終又回到了‘樂‘上來。

問題五:最終一段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

中’的景象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看法?

學生探討。

明確: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

,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最終寫,客喜而笑,,情感轉

悲為喜。

師: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笑‘說明什

么?

明確:是格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整達到了精神上

的滿意。

師:那么后面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

坦、安靜。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朗誦四、五兩段,著重體會景、情、理

的交融。

小結: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

江,飲酒賦詩,使人沉醉在奇妙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

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

跌入現實的苦悶;最終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

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看法全文不論

抒情還是爭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建出一

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溢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

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

也為下文的抒情、爭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

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

“不變”的哲理。

景(山水之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出東山徘徊斗牛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情(悲)無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無常

理(達觀之樂)

盈虛有數物我無盡

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問題六: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

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學生探討。

觀點參考: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舊有人生空虛之

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勸慰。

2、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當是樂觀曠達的,因為

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丟失人身自由,但他

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潔。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分的,陶淵明是不愿為五斗

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

是很沖突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

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小結: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

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問題七: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

可取?‘茍非吾之全部,雖一毫而莫取’,在今日卻是應當爭

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

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境

愛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言之成理即可。

可能有以下觀點:

1、我認為聽任自然是主動的人生看法,在客觀形勢對自己

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主

動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

樣要主動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2、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明顯行不通,你不去

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3、你的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全部

,,假如用這種看法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官,反腐倡廉

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4、’取之無禁,用之不羯’作為成語現在還用,假如說是對

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明顯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

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

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

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須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

最終停止向四周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睬哄鬧的微笑,

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

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

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沒有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

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0

——傅雷

師:學了《前赤壁賦》蘇軾的達觀對你有何影響?

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

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你怎樣看待。

問題八: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

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生: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舊有人生空虛之

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勸慰。

生: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當是樂觀曠達的,因為

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丟失人身自由,但他

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潔。

生: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分的,陶淵明是不愿為五斗

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

是很沖突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

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師:對。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

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問題九:文中吹洞簫的客人是誰?真有這樣一場主客對話

嗎?

明確:

1.古代“賦”一般采納主客問答的形式

2.見老教材152頁《〈赤壁賦〉中吹簫人》

3.客人的話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主客問答是蘇軾自己

貶謫黃州后,內心苦悶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沖突思想。

“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主動和消極

的心態。

(五)布置作業

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

的《后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

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

谷應,風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

觀賞吧!

始得西山宴游記

一、教學目的:

1.用比較的方式理解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及一詞多義現

象。

2.學習本文在比照與襯托中寫景的特點。

3.通過與《小石潭記》的比較閱讀,加深對柳宗元山水游記

特征的駕馭。

二、教學重點:見教學目的1.2

三、教學打算:錄音機、磁帶

四、教學課時: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2.疏通課文生字詞及語句停頓節奏。

一、導入新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

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乎.似與游者相樂.‘出自何人所寫

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記》)

柳宗元在被貶永州十年間,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

愁悶,并創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記,其中尤為人們傳誦的是《永

州八記》,我們已經學習了《小石潭記》,今日將再次和柳一

起登上西山之巔,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體會作者抒

發的內心感受。

二.簡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東

人.世稱,柳河東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稱’柳柳州,0

三.解題

八百零五年,柳因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

貶為永州司馬.在此期間他放浪于山水之間,排遣郁悶,寫了

不少游記文章,《永州八記》是其中為后人傳誦的名篇,即《始

得西山宴游記》、《鉆短潭記》、《鉆嗦母潭西小丘記》、《小石潭

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記》.本

文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始得',初識,初游.‘宴游',宴

飲游樂.作者寄情山水,寫偶識西山的欣喜,寫西山形勢的高

峻,寫宴飲之樂,寫與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視情懷。

四.疏通課文

1.生自讀,將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記熟

⑴倭(ICi)人⑵惴(zhuI)栗(11)⑶施施(yI)(yI)

⑷榛(zhen)莽⑸茅伐(fa)⑹箕(jT)踞(ju)

⑺衽(ren)席⑻呀(xid)然(9)若土至(die)

(10)攢(cud)蹙(cCi)(11)培(pdu)婁(I6u)(12)顆(hao)

(13)引觴(shdng)(14)斫(zhu6)(15)遁(dun)隱

(16)頹(tu\)然(17)冥(m\ng)合

2.生朗讀,讀準字音,停頓,節奏

3.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4.圈畫疑難詞句,并質疑

5.集體解疑,老師點撥

6.復述主要內容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找出古今異義及一詞多義的現象

其次課時

教學要點:1.理解古今異義及一詞多義的現象。

2.學習本文在比照與襯托中寫景的特點。

一、復習舊課

二、分析課文

1.翻譯全文

2.詞語小結

A、古今異義

未始(古義)未嘗而?知西山之怪特。(今義)沒起先

累積(古義)重疊,積壓攢蹙?(今義)積累

然后(古義)這樣以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今義)轉折連

于是(古義)從今,從這時游?乎始。(今義)遞進連詞

更(古義)更換交替醉則?相枕以臥。(今義)更加

披(古義)撥到則?草而坐。(今義)覆蓋在肩背上。

就(古義)接近,頹然?醉(今義)就是。

向(古義)從前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義)朝。

志(古義)記故為之文以,(今義)志氣,志向。

是(古義)代詞,這~歲元和四年也。(今義)推斷動詞。

B、一■詞多義

異認為。。。。。。奇異始指~之

獨特以為凡是州之山有~態者

特特殊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立

為成為自余~人

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為倭人「僂,通,戮,,遭到貶謫)

3、思索問題

A、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確: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憂,雖然幾乎走遍了永州的奇

山異水,但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感受。當他發覺西山之時,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題始得恰好點明此游之意義,并以始

與未始結構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發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受?

明確:前部分寫以往閱讀時記敘之中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郁不

平的心態。而后文寫游西山則表現出偶識西山之喜,沉醉之

樂,借西山的高峻氣概表現自己的高潔人格。

C、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確:第一次反映作者單調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郁的內心感

受。其次次使作者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前后對比突出西山

之游給作者帶來獨特感受。

D、作者怎樣用比照襯托來寫西山之景?

明確:作者不干脆寫眼中西山,從多角度寫登西山所見所感,

采納比照襯托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寫‘做法華

西亭。。。。。。異之‘。再寫登西山始感高險難測,云天相連。

由‘凡數州。。。。。。之下’襯托其高,由此寫出’然后。。。。。。

為類’的感受。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1、體會本文的語句特點。

2、通過與《小》的比較,加深對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理解。

一、復習舊課

二、分析課文

1、依據文意給課文劃層次,并歸納段意。

明確: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貶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

忘憂。

其次部分:特寫游西山的經過。

2、體會本文在語句方面的特點。

三、反復誦讀,試背此文。

四、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中本課練習。

附:主體板書

概寫: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特寫:西山之怪特高峻:凡數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

廣闊:悠悠乎……洋洋乎……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物我渾一)

像山那樣思索

一、教材簡介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第一模塊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索”的

一篇同題散文。這套新教材最大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以專題

為基本結構單位,圍繞專題進行設置。這篇課文所在的專題

是“人與自然”這一向度,共分為有層次的三個板塊:諦聽

天籟(自然純美展示),感悟自然(人生感慨抒發),湖山深

思(生態憂患思索)。它是屬于最終一個板塊中的文章,有

確定的思想深度。

二、專題解說

1、主題內涵:本專題旨在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化,在寄情

山水的同時,陶冶學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礎上

強化生態環境愛護意識。

2、學習方式:文本研習。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體會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

2、通過研習,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

愛護意識。

四、教學構想

此文是美國生態倫理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代表作《沙鄉年

鑒》中的一則隨筆,文章語言簡潔傳神,挾裹著作者深深的

憂患意識。開篇就是對一聲“深厚的、傲慢的”狼嗥的特寫,

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詩意的敘寫和深刻的生態憂

慮雜糅在這聲狼嗥中,給人以震撼和思索。因此教學中我就

打算以此為著眼點和突破口,緊緊圍繞這一聲飽含有生命意

義和生態價值的號叫,綻開和深化全文。同時,由于本文的

語言充溢著詩意美,因此可通過反復閱讀的方式讓學生來體

會。

五、實錄部分

(一)導語

各位同學,今日我們將進入這本書的壓軸之戲。在這本書的

最終一個專題中,我們涉及到了人與自然這樣一個人文話

題。或許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和感受:大自然,她是美的

源泉,她蘊涵著各種各樣的美。她崇高而又優雅,雄渾而又

柔軟;她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靜謐深遠。

面對大自然,有的人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的美;有

的人感悟自然,詠懷風物的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

有的人反思生態環境的惡化,思索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

日,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

系。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

下面請看一組圖片。我們先來看一下第一幅畫面,大家看到

了什么?(齊說:近處一只海豹倒在了血泊之中,不遠處就

是這起“兇殺案”的制造者位獵人,手里還拿著“作

案工具”——獵槍,并且他的眼睛好像還在盯著大海,盯著

下一個目標的出現。)(背景介紹:這是發生在加拿大圣勞倫

斯海灣的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加拿大出于商業的目的獵殺海

豹已長達三十多年,始終為世人所爭議。)

再來看下一幅圖片,大家看到了什么?(齊說:一頭藏羚羊,

一頭神氣活現的藏羚羊。它抬著前蹄,好像在狂奔,地上還

揚起了灰塵,這就將這頭藏羚羊的朝氣活力,神氣活現的模

樣展露無疑。)(背景介紹:其實就在一個多月前,它還是一

頭躺在冰面上的,奄奄一息的,接近死亡邊緣的可憐的小羊。

后來被當地的巡查人員發覺后,經過剛好救治和細心護理,

最終使它得以再現從前的風采。這就是當時工作人員將它放

歸大自然時的情形。)

(將兩幅圖片放在一起)面對自然界中的生靈,出現了兩種

截然相反的做法,一個極力捕殺,一個全力救治。這就引發

了我們的思索,我們原委是以經濟利益為重,比如加拿大出

于商業目的,出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去肆意獵殺海豹,還是

多去考慮一下在人類看來是弱者的感受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奧爾多利奧波德的這篇文章《像山那

樣思索》,或許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所在,從中得到一

些理解和感悟。

(二)文本研習

1、接下來就給大家一些時間,我們可以小聲地快速地閱讀

全文。相關字詞可以參見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夠把它劃出來,

標注好。同時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閱讀,文章題為“像山那

樣思索”,那么是什么引發此種思索的呢?即引發此種思索

的緣起、緣由。

附相關字詞:

嗥(hao)叫:號叫,大聲叫。

拾遺(yi'):拾取旁人遺失的東西,據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膽怯的樣子。悚,膽怯。

不堪(kan)教化:堪,可,能。如:堪當重任。

辨:湍(tudn)急:水勢急。

揣(chui)測:揣測,推想。

辨:餓殍(pio):餓死的人。

俘(fG虜⑴。

艾(&i)蒿(hGo)

明確:是緣于人們對狼群的獵殺,緣于那一聲“深厚的、傲

慢的嗥叫”。

2、文章開篇就是對這聲狼嗥的特寫,大家先來把這段齊讀

一遍,體會此段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明確:我們可以先從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種情感的詞語,然

后再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出這聲狼嗥中所飽含的情感。如“深

厚的”、“傲慢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

傷”、“蔑視”等,表現出這聲嗥叫既是狼苦痛的哀號,更

是它用來抗拒的號角。(學生大致談談自己的感受即可)那

么這聲嗥叫中原委又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我們要學會從

情感上升為理性,這個問題先留下來,等課文大致分析完了

以后再回過頭來思索這樣的問題。

3、我們接著往下看,看看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

物?它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可從文中找出相關詞語作

答)

明確:留意的事物可以分為兩類:“鹿”、“松林”、“郊

狼”、“牧牛人”、“獵人”,屬于一類,它們的反應是“明

顯的、干脆的希望和恐驚”;留意的還有“這座山”,它的

反應則是“深刻的”、“許久的”、“客觀的”。

4、文章往下還寫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別其隱藏含義的

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他們其實也屬于第一類事物,他們

的理解也是膚淺的,干脆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來寫到,

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還有誰呢?

明確: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

相識”。“我”對這聲狼嗥的相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

出是經驗了一個過程的,那么一起先“我”是怎樣的呢?先

是同流合污,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后來

看到一只垂死時的老狼眼中的綠光時,作者有所啟發,有所

意識,有所察覺。(齊讀第六小節,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

感性相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有了觸動以后,作者又

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此時

作者意識到要愛護環境。作者的相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

展到有愛護環境的意識,應當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確

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劍拔弩張的沖突關系,但人

類的印跡好像還很重。這里愛護環境歸根結底還是為人類服

務的(如第九小節中所敘述的那樣,不至于“使河水把人類

的將來沖刷到大海里去”),人類仍舊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

位置,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終相識是不是就

僅限于此呢?

我們先來補充一點作者的個人經驗:奧爾多利奧波德從小就

有著對大自然的深厚愛好,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

斯康星河畔的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名為沙鄉的農

場,從今起先了在沙鄉長達13年的復原生態平衡的探究,

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視察與思索結晶成了《沙鄉年鑒》,

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應當說作者的這些實踐活動對他

相識的發展更有啟發。

下面我們就把文章的最終一小節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

人生經驗,思索上面剛才提出的問題,看看作者在不斷地實

踐探究過程中,相識有了怎樣的發展?

此節中的一些語句很有哲理,我們來細細體會一下。比如

“太多的平安好像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急”,這就要求我

們能夠更長遠地來思索問題,不能只顧眼前短暫的利益。還

如“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提問:如何理解?)這是

梭羅的名言,作者對此也是完全贊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荒野中萬物之間都是怎樣的。應當說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

逍遙自由生長著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同等與和諧的。從這

些語句中我們就可以很簡潔地找到問題的答案。文章到此就

把作者從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為中心的相識,發展為了萬物

之間都是同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全部一切時

所實行的同等看法。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

有高高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5、文章末節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后,又提到“或許,這也是

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這就與首節前后呼應,也回到了

我們起先留下的問題了。我們再來把第一小節齊讀一遍,這

節其實也是此文的文眼。通過文章的講解,現在我們再回過

頭來領悟一下這聲狼嗥中原委隱藏著怎樣的涵義?

聯系上面對作者思想與主見的分析,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

中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萬物之間都是同等的,要相

互敬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傷”就在于人

類對此的不能領悟,“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