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農合績效評價研究報告_第1頁
山東新農合績效評價研究報告_第2頁
山東新農合績效評價研究報告_第3頁
山東新農合績效評價研究報告_第4頁
山東新農合績效評價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文目錄論文正文…………一、研究背景……………三、資料來源與方法…3.1抽樣方法………3.2調查內容………3.3評價指標及測量方法…………3.4資料整理與分析………4.1威海市基本情況…………………4.1.1總體概況………………4.1.2威海市人口基本情況…………4.1.3社會經濟發展情況…………4.1.4衛生資源擁有情況………………4.1.5衛生服務提供情況…………4.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績效評價與分析…………4.2.1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情況…………新農合覆蓋情況…………………農民對新農合的了解與評價……………農民和貧困戶參加新農合的意愿與認可費用………4.2.2合作醫療基金籌集情況……4.2.3合作醫療基金使用和分配情況………………合作醫療基金使用情況……………合作醫療基金分配情況……………….1門診補償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2住院補償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3風險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4.2.4合作醫療定點醫療管理情況……定點醫療機構提供服務情況……….1參合農民門急診人次及費用情況……………….2參合農民住院人次及費用情況…新農合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情況………….2住院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情況…………4.2.5新農合受益情況……………基金平均補償情況…………….1門診平均補償情況…………….2住院平均補償情況…….3定點鎮衛生院醫療費用補償情況………………參合農民受益情況……….1參合農民門診受益情況……………….2參合農民住院受益情況………………4.2.6新農合組織管理情況…………4.3新農合服務體系建設情況………4.3.1定點醫療機構配置和服務能力情況………4.3.2參合農民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情況……5.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效……………5.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面臨的挑戰……5.3發展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對策與建議……參考文獻……………………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威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績效評價研究研究背景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幾經起落,嚴重影響了農民的健康和農村社會的穩定。2003年,全國開始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一直處于試點階段,尚無統一的運行模式。選擇既適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籌資機制和運行機制,又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需求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一直是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探索的重點研究目的通過對威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情況及其效果進行調查和評價,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政策措施、運行機制和監管方式,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持續健康發展。資料來源與方法采取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威海市的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環翠區,調查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情況。共調查了9個縣級定點醫療機構、53個鎮衛生院、219個村衛生室、219位新農合管理人員及4550位村民。主要調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衛生資源擁有情況、衛生服務利用情況、醫療費用情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運行情況和資金補償情況等。對調查資料進行了系統分析和評價研究。績效評價結果顯示,威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初步價形成了適于當地的框架體系和保障措施,基金運行平穩,農村居民醫療服務的利用率有所改善,農民的看病負擔有所緩解,農村衛生工作得到全面促進和發展。事實證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符合農民意愿、切實可行,應繼續加以推進。但在具體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方面,還需要根據形勢的發展、農民的意愿以及運行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逐步調整和完善,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可持續發結論與建議要逐步提高新農合的保障水平,建立穩定的籌資保障機制。要建立健全合作醫療管理體系,加強管理能力建設。要控制醫療費用,切實減輕農民疾病負擔。要建立醫療救助制度,包括定額免費醫療制度和大額住院費用患者救助制度,保證衛生服務的社會公平性。要強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監管,提高監管效率。要積極落實配套措施,共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威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績效評價研究一、研究背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一度是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1956年,許多地方開始出現以集體經濟為基礎,集體和個人相結合、互助互濟的集體保健醫療站、合作醫療站或統籌醫療站。1959年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廣大農村逐步推廣。20世紀70年代,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全國行政村的90%,醫療保障覆蓋了85%的農村人口。依靠合作醫療制度、鄉村醫療機構和數量巨大的“赤腳醫生”隊伍,我國在總體衛生投入并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大幅度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尤其是嬰兒死亡率,提高了整體人群的期望壽命,創造了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健康保障舉世無雙的成就,被國際社會譽為成功的“衛生革命”和“中國模式”。80年代以后,隨著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經濟逐步瓦解,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始滑坡。期間,政府曾出臺過進一步發展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和意見,但由于缺乏公共財政支持,加上部分地區錯誤地認為收繳合作醫療資金是增加農民群眾負擔,嚴重影響了合作醫療的發展。1998年有關統計表明,全國繼續堅持合作醫療的行政村由過去的90%猛降至4.8%,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解體,群眾“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日益突出。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對191個會員國進行的醫療衛生公平性評價中,把中國排在倒數第4位,其重要原因就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失去了醫療保2002年,中共中央在全面總結以往合作醫療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發【2002)13號),決定建立與完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求各地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到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基本覆蓋農村居民。2003年,國務院轉發了衛生部等部門《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明確了政府在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的主導責任和財政補助政策,規范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籌集、基金管理和運行監督制度,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別于傳統合作醫療制度,強調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來源于參合農民個人繳費、各級財政補助資金和社會資助資金,合作醫療基金實行“縣籌縣管”,籌資水平和抵御疾病風險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與全國一樣,威海市的農村合作醫療也幾經起落。上世紀50年代興起、70年代普及的“村辦村管”合作醫療制度,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逐漸解體。1996年,全市又開始推行“鎮辦鎮管、以農民出資為主”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因鎮村經濟薄弱,政府扶持少,個人出資比例大,報銷“門檻”高,年輕力壯的農民不愿參加,導致整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逐年變小,資金入不敷出,逐年萎縮,最終僅剩92個村勉強維持。由于農村合作醫療開展不力,農村醫療社會保障制度缺失,農民自己掏錢看病,既舍不得,又治不起。據威海市統計局調查統計,200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醫療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5%,排在消費順位的第三位,擔憂“看不起病”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2002年,威海市衛生局組織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農民患病的人均醫藥費用支出平均為664元多,占年人均現金收入的25%。有35%的患病農民應就診而未就診,61%的應住院而未住院。全市因病致貧和返貧的,占到農村貧困人口的44.6%,缺少醫療保障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制約因素。為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有效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的統一要求和部署,威海市市委、市政府先后見》等系列規范性、指導性文件,于2003年全面啟動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同步加強了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并把組織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證農村衛生經費、改善農村衛生條件等列入對各市/區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制定了具體的考核指標和辦法,定期督導、調度,有力地促進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截止2006年12月底,全市4個市/區均成為省級試點縣(市),共有125萬多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為95.3%,提前四年完成黨中央提出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政策目標。通過三年實踐,初步探索了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管理體制、籌資機制和運行機制,制度建設取得了良性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并取得參合群眾受益、醫療機構發展、政府滿意的“三贏”效果,促進了農村的穩定與發展。二、研究目的通過對威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狀況及其效果的分析,了解影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健康運行的因素和原因,提出實現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性發展的策略和建議,為進一步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政策措施、運行機制和監管方式提供科學依據。具體目的如下:1.研究分析當地經濟狀況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策略及方式,探索建立穩定可靠的籌資保障機制。2.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情況,探索降低各級經辦機構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方法和措施。3.分析研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使用和農民受益情況,指導制定科學合理的補償方案和補償模式,探索建立規范的基金監管機4.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服務網絡組成及監管狀況,規劃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費用約束機制。評價工作采取文獻研究與典型調查相結合、定性研究與統計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3.1抽樣方法2006年11月,在威海市已開展近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環翠區4個試點縣中,分別按照經濟狀況隨機抽取好、中、差3個樣本鎮,然后在每個鎮按照經濟狀況隨機抽取好、中、差3個行政村,共12個鎮、36個村、1789戶、4550位村民,直接向農戶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看法和意見。同時,對威海市4個市/區的縣級新農合經辦機構、9個縣級定點醫療機構、所有鎮衛生院和樣本鎮的所有村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相關情況;此外,對4個市/區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模式和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訪談。3.2調查內容主要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社會經濟狀況,衛生服務需求和利用情況,群眾醫療負擔情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籌集、管理和報銷情況等。3.3評估指標與測量方法根據研究內容,結合山東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以下18項評價指標。3.3.1參合率參合率=參合農民數/農業人口數、100%,反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覆蓋程度。3.3.2貧困人口參合率貧困人口參合率=實際參合貧困人口數/應參合貧困人口數X100%,反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貧困人口的程度。3.3.3參合農民人均籌資額參合農民人均籌資額二合作醫療基金總額/參合農民數X100%,反映當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和保障能力。3.3.4參合農民滿意率參合農民滿意率=滿意人數/抽查樣本人數X100%,反映參合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滿意程度。3.3.5農民知曉率農民知曉率=知曉人數/抽查樣本人數X100%,反映宣傳發動工作情況和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認知程度。3.3.6縣級資金到位率縣級資金到位率=年度縣級補助資金到位數/年度縣級財政計劃補助資金總額X100%,反映當年縣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資金到位3.3.7年度基金使用率年度基金使用率=年度基金補償支出額/年度到位基金額X100%,反映基金補償方案科學性、合理性和參合農民受益程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水平。3.3.8基金分配率基金分配率=門診補償基金、住院補償基金、風險基金額度/年度到位基金額X100%,反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分配的合理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的科學性。3.3.9門診、住院人次增加率門診、住院人次增加率=(本年度參合農民門診、住院人次數一上年度參合農民門診、住院人次數)/上年度參合農民門診、住院人次數X100%,反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促進參合農民轉變健康觀念和意識,3.3.10次均門診、住院費用增長率次均門診、住院費用增長率=(本年度參合農民次均門診、住院費用一上年參合農民次均門診、住院費用)/上年參合農民次均門診、住院費用X100%,反映定點醫療機構提高服務質量、控制和降低費用的3.3.11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品種數/藥品使用品種總數、100%,反映定點醫療機構執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控制和降低費用的效果。3.3.12定點鎮衛生院費用補償構成比定點鎮衛生院費用補償構成比二鎮衛生院醫療費用補償額/參合農民補償費用總額X100%,反映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服務能力和衛生資源合理利用及控制、降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用的情況。3.3.13基金平均補償比基金平均補償比=門診、住院補償支出總額/門診、住院總費用X100%,反映參合農民受益程度。3.3.14總體受益率總體受益率二年度累計補償人數/年度參合農民數X100%,反映參合農民受益面。3.3.15年度補償總額增長率年度補償總額增長率=(本年度補償總額一上年度補償總額)/上年度補償總額X100%,反映當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受益額增長幅度。3.3.16人均管理經費人均管理經費二縣級財政撥付經辦機構管理費用/年度參合農民數X100%,反映新型農村合作管理成本情況。3.3.17新農合信息化管理率新農合信息化管理率=實施網絡化管理的縣、鎮級定點醫療機構數/轄區縣、鎮級定點醫療機構總數X100%,反映定點醫療機構的管3.3.18合管辦機構建設合格率合管辦機構建設合格率=縣(鎮)經辦機構合格數/經辦機構總數、100%反映縣(鎮)經辦機構建設和組織、管理、服務能力。3.4資料整理與分析3.4.1描述性分析對4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市/區的社會經濟概況、定點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狀況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的總體成效等進行描述性分析。3.4.2質量控制為保證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和調查質量,從樣本的選擇、調查表的制定、現場調查到資料整理、編碼與錄入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嚴格的質量控制。研究對象的選擇和調查問卷的設計根據樣本大小的估算,科學地確定合適的樣本,并嚴格按照選擇標準實行隨機分層整群抽樣。在詳細了解威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通過查閱借鑒相關文獻資料,按照科學可行、可測量和可操作的原則,設計制定了調查問卷。同時,通過在草廟子鎮預調查,對調查問卷做了進一步修改、補充和完善,對其中的有關變量進行了解釋說明。調查資料的收集本次調查的調查員全部從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中挑選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工作責任心強、有S年以上工作經歷的人員組成。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統一集中培訓,讓他們明確本身的職責、調查的目的、意義、調查方法、指標的含義及調查問卷的填寫要求等。設立調查指導員,負責即時跟蹤督導調查質量,定期對調查過程中的一致性百分比、符合率、調查完成率、本人回答率等指標進行督查。對調查員在同一時間段考核進行客觀信度評價,在前后時間段考核進行精確信度評價;對調查問卷在同一時間段考核進行和諧信度評價,在前后時間段考核進行重測信度評價。根據在醫療機構復核結果對應答率和依從性進行檢驗。資料整理與分析將原始數據資料進行編碼整理后,采取雙人錄入全部輸入計算機,分別用ACESS和SPSS建立數據庫。在計算機錄入程序中設定了相應的邏輯控制及核查程序,及時指出調查填表和錄入時產生的錯誤,有效地控制錄入數據的質量。錄入完成后,進行簡單的邏輯統計分析,將異常值進行統計處理,最后將數據資料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確保研究質量。4.1威海市基本情況4.1.1總體概況島、日本列島相對,北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威海意為“威震海疆”。1398年,明朝為防樓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屯兵。1898年,被英國強租。1930年收回,設威海衛特別行政區。1945年設威海衛市。1951年改稱威海市,相繼為文登專區、萊陽專區、煙臺專區、煙臺地區、煙臺市所管轄。1987年6月,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各項事業發展迅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50強和投資環境40優城市,躋身“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被譽為最適宜人類居住和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轄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環翠區以及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設有50個鎮、18個街道辦事處、2595個行政村,總面積4.1.2威海市人口基本情況2006年末,威海市總人口249.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0.41萬人,占總人口的52.19%。全市農村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600元者)21168人,占農業總人口的1.62%。具體情況見表1表1人口構成情況地區農業人口農村貧困人口人數(萬占總人口人數(人)占農業人口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全市注:全市包括4市/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同。4.1.3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威海市升級為地級市后,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榮成、文登和乳山市相繼進入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和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市行列。2006年,威海市生產總值為1368.53億元,財政收入70.11億元,財政支出88.28億元,人均GDP為548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42元。4個市/區中,以榮成市經濟實力最強,各項總量指標居于首位。環翠區因所轄區域小(僅6鎮、3個辦事處),GDP和財政收入總量排后。乳山市經濟實力相對較弱,人均各項指標較低處于后位。具體結果見表2表2主要社會經濟指標(億元)地區財政收入財政支出人均GDP(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全市4.1.4衛生資源擁有情況地級威海市成立后,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衛生工作,不斷深化農村衛生改革,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農村衛生事業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環翠區在2005年泊于鎮和固山鎮劃給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減少的情況下,衛生事業費仍穩步增加,人均衛生事業費遠遠高于其他三個縣級市的水平。各市/區衛生事業費投入情況見表3表3各市/區衛生事業費投入情況(萬元)地區2004年2005年2006年衛生事業費人均衛生事業費(元)衛生事業費人均衛生事業衛生事業費人均衛生事業費(元)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全市全市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逐年增加。4個市/區2004年新增衛生事業費為1201.44萬元,用于鎮、村的衛生經費為812.6萬元。2005年新增衛生事業費為1740.99萬元,用于鎮、村的衛生經費為1363.72萬元。2006年新增衛生經費為876.46萬元,用于鎮、村的衛生經費為685.48萬元。全市所有鎮衛生院資源增長較快,2006年衛生經費達到2868萬元,固定資產達到3.34億元。具體情況見表4表4各市/區新增衛生事業費及用于鎮、村的衛生經費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用于鎮村事業費用于鎮村事業費用于鎮村事業費環翠區一—505.30638127.52146榮成市379.3463520.13625338.98346文登市302350285.96324.99135.60145.06乳山市131.3388.4452.3315383.38230.4合計812.61201.441363.721740.99685.48867.46近三年,威海市新增衛生事業費重點向農村衛生傾斜,所占比例逐步增加。4個市/區2004年新增衛生事業費用于鎮、村的比例為67.64%,2005年為78.33%,2006年為79.02%。基本上呈逐年增長趨勢,說明威海市政府非常重視農村衛生工作的發展。具體情況見表50表5各市/區縣級政府新增衛生經費用于鎮、村的比例2004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2005年2006年2006年,全市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79個,其中綜合醫院、中醫院和專科醫院29個,鎮衛生院64個,村衛生室1157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4個,婦幼保健機構4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5個。4個市/區列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有1118個,占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59%;擁有職工9319人,占全市總人數的70.32%。具體情況見表60地區表6各市/區醫療機構及人員情況醫療機構總數職工人數衛生技術人員數11門乙內j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4.1.5衛生服務提供情況2006年,威海市的門急診為3331652人次,出院為135736人次,分別比2003年增加了22.1%和34.1%。應開放床位日數2316541,實際占用床位日數1772154,分別較2003年增加了43.5%和40.8%。各市/區4項指標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具體情況見表7表7各市/區門診、出院人次和床日情況2003年2006年地區門急診人次出院人次應開放床日實際占用床日門急診人次人次應開放實際占用床日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940771235103090382433691017853252197188126129168798238227790201全市30862610122016143141258632519165219573623165412003-2006年,各類醫療機構尤其是鎮以上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效率提高很快。全市縣以上醫院和鎮衛生院業務收入年均分別增長了14%和8.77%,縣以上醫院門診、出院人次年均增長3.66%和7.84%,鎮衛生院年均增長9.73%和14.51%。縣、鎮醫療機構床位使用率年均增長5.6%和12.7%,農村衛生資源得到較好利用。4.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績效評價與分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也是中國農村地區醫療保障制度的一種主導類型。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確定了農村衛生工作的目標、重點和主要措施。文件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各地要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到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基本覆蓋農村居民。政府對農村合作醫療給予支持。根據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綜合考慮到當地區域較小、經濟實力強、農民急待醫療保障、實際便于操作等情況,威海市從2003年起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榮成市2004年被確定為省級試點縣,環翠區和文登市2005年被確定為省級試點縣,乳山市2006年被確定為省級試點縣,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省級試點縣一片紅。4.2.1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情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展以來,各市/區以尊重農民意愿為前提,將新型合作醫療的啟動實施建立在農民觀念轉化、思想接受的基礎上。堅持熱發動、穩操作、先試點、后鋪開,通過鎮領導包片、機關干部包村、村“兩委”成員包戶等方式,采取為農民發明白紙、算經濟賬,加大典型事例宣傳,組織集中公開的合作醫療救助金發放儀式等形式,向農民解釋合作醫療有關政策和參加合作醫療的好處,提高農民參加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各市/區農民、貧困人口參合人數、覆蓋率持續升高。新農合覆蓋情況截至到2006年,全市有50個鎮、14個街道辦事處、2595個行政村全部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總人數125.02萬人。全市參合率平均為95.3%,貧困人口覆蓋率平均為66.29%,覆蓋了絕大部分農民和貧困人口。各市/區農民參合情況及人口覆蓋率見表8、表90表8各市/區農民參合情況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參合人口貧困人口參合人口貧困人口參合人口貧困人口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57招加刃側反獷場淞姍750全市表9各市/區農民和貧困人口參合率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參合率貧困人口覆蓋率參合率貧困人口覆蓋率參合率貧困人口覆蓋率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全市農民對新農合的了解與評價本次共調查農民4550人,其中知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了解合作醫療有關知識的有4535人,不知道的有15人,多為老人和外出打工人員。新型合作醫療知曉率為99.70%;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滿意的有3313人,認為一般的有936人,不滿意的有301人,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滿意率為72.81%。詳見表10表1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知曉率調查知曉合作醫療人數權利與義務(人)占調查不了解占調查人數%合作醫療(人)人數%678服洲1121680哪附1125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表1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滿意率)~、以一們一口、以泊剮6(之沼創粼廠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合計在本次調查的1789戶人中,對現行新農村合作醫療方案滿意的有912戶,占全部被調查者對象的51.0%;有393戶對現行新農村合作醫療方案不滿意,占全部被調查者的22.00%,有27.1%的被調查家庭認為新農合方案一般。具體情見表12和圖1表12對現行新農合方案的滿意度戶數構成比(%)滿意912一般484不滿意393合計1789圖i新農和方案滿意情況在393戶對現行新農村合作醫療方案不滿意的家庭中,90.33%的家庭是對報銷比例不滿意,普遍認為報銷比例偏低;有115戶對報銷程序不滿意,占調查對象的29.26%;另有67戶因為其他原因對現行新農村合作醫療方案不滿意。具體情況見表130表13農戶對現行新農和方案不滿意的原因戶數構成比(%)報銷程序11S報銷L匕例355其他67合計393農民和貧困戶參加新農合的意愿與認可費用在調查的4550人中,愿意繼續參加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4323人,占95.01;不愿意參加的有109人,占2.40%;不清楚的有118人,占2.59%0詳細情況見表14表14農村住戶參加合作醫療意愿情況意愿人數構成比(%)愿意432395.01不愿意1092.40不清楚1182.59合計4550100.00對4323名愿意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居民的支付意愿分析發現,愿意支付1020元的有2844戶,占65.79%;愿意支付2030元的有260戶,占6.01%;愿意支付30元以上的有287戶,占6.64%。表明現階段多數農民愿意支付20元以下的參合費,具體情況見表150表15農村住戶合作醫療費用支付意愿情況支付意愿(元)人數構成比(%)144犯6087絡艾么去勺心(洲產‘產合計本次調查了200戶貧困戶共456人,其中有440人愿意參加合作醫療,占96.50%,不愿意和不清楚者各占1.75%,說明絕大多數貧困人口愿意參加合作醫療。具體情況見表160表16貧困戶參加合作醫療意愿情況意愿愿意人數愿意參加合作醫療的440個貧困人口中,愿意支付0-9.9元的336人,占73.68%,說明多數貧困人口愿意支付10元以下的參合費,極少數愿意支付30元及以上參合費。具體情況見表170表17貧困戶合作醫療費用支付意愿情況支付意愿(元)人數構成比(%)6八乙合計4.2.2合作醫療基金籌集情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采取以縣為單位進行統籌,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農民以家庭為單位自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合作醫療。按照威海市政府《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精神,新型合作醫療規劃分兩步走:2006年末以前是低水平、慢增長階段,主要解決覆蓋面問題。起步階段為年人均籌資總額為20元,其中農民個人繳費10元。到2006年人均籌資總額達到40元,其中農民個人繳費用20元;2007年以后是高水平、快增長階段,主要解決保障水平問題。逐年提高籌資標準,到2012年籌資總額達到年人均103元,其中農民個人繳費50元,經濟條件好的市/區可適當提高繳費標準。按照規劃,威海市人均籌資標準穩步提升,到2006已達到50元,其中省、市、縣三級財政補助40元,個人10元保持不變。各市/區籌資總額及農民總數也持續上升。2004年4市/區合計籌資總額約2225萬元,參合農民102萬多人;2005年合計籌資總額近5714萬元,參合農民110萬多人;2006年籌資總額增至6547萬元,參合農民數約117萬人。全市籌資總額達到8029萬多元,參合農民125萬多人。具體情況見表18表18各市/區籌資總額(元)和參合農民情況2004年2005年2006年籌資總額農民數籌資總額農民數籌資總額農民數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2006年全市調查顯示,20%年全市實際人均籌資總額為64.22元,高出全省平均籌資標準24.22元。環翠區每人合計籌資93.48元,榮成市每人合計籌資60.11元,文登市、乳山市每人合計籌資50元。各市區人均籌資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具體情況見表19和圖20表19各市/區人均籌資額(元)地區2004年2005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一62.0093.484個市/區人均籌資總額以環翠區最高,鎮政府和村集體給予支持力度較大,榮成、文登、乳山市主要以政府和農民個人籌資為主。具表20各市/區2006年人均籌資構成情況(元)個人村集體鎮政府縣市級地市級及以上合計,‘2勺‘一月一八U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為確保縣級政府補助資金按時足額到位,威海市政府調整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周期,規定與基金會計年度一致,為每年的1同時,將合作醫療工作納入對各市/區黨委、政府的年度綜合目標管理責任制中,每月調度,半年一考核。籌集的基金實行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和管理。2004年一2006年,4個市/區縣級資金到位率均為100%。具體情況見表21。表21各市/區縣級計劃補助金額和實際到位情況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計劃金額到位金額計劃金額到位金額計劃金額到位金額(萬元)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市4.2.3合作醫療基金使用和分配情況合作醫療基金使用情況各市/區在認真搞好基線調查的基礎上,按照以收定支、量入為出、略有結余的原則,盡可能合理測算補償比例,防止資金過度沉淀或透支。榮成市啟步階段就在方案中明確了分段報銷的具體比例,環翠區、文登市和乳山市實行的是半年、年終根據統籌基金和醫藥總費用支出情況臨時確定具體的報銷比例。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各市/區目前基本都預先明確了各自的報銷比例,讓老百姓充分知情、放心。合作醫療基金總體上運行安全、平穩,僅榮城市2005年度基金使用率超過100%,動用了上年結余資金,其他市/區每年度基金使用率均在100%以下。具體情況見表22和圖30表22各市/區年度基金收支及使用情況(萬元)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支出到位金額金額基金使用率(%)支出到位基金使金額金額用率(%)支出到位金額金額基金使用率(%)6環翠區產0一茜,榮成市一、一飛一文登市乳11J市167.41613.43合作醫療基金分配情況山東省一般把合作醫療基金分為統籌基金、家庭賬戶基金、風險基金。統籌基金分為門診統籌基金和住院統籌基金。門診補償基金包括:門診統籌基金和家庭賬戶基金。住院補償基金包括:住院統籌基金和門診大病(慢性病)統籌基金。.1門診補償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2004年,4市/區合計門診統籌+家庭賬戶金額為875.24萬元,2005年增長至2223.92萬元,2006年度降到1080.86萬元。具體情況見表240表24各市/區年度門診統籌、家庭賬戶基金和實際到位基金情況(萬元)2004年2005年2006年統籌十賬戶到位金額統籌十賬戶到位金額統籌十賬戶到位金額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875.242225.592223.92571環翠區、榮成市和文登市門診統籌基金+家庭賬戶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呈下降趨勢。4市/區總體上由2004年的39.33%下降到2006年的16.51%,下降了近23個百分點,說明門診補償水平下降,這與新型合作醫療政策調整密切相關。具體情況見表25和圖40表25各市/區年度門診補償基金占基金總額比例地區2004年2005年2006年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圖4門診補償基金占基金總額比例.2住院補償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2004年4市/區住院統籌基金+I’〕診大病統籌基金合計金額為1350.34萬元,2005年增長至3434.48萬元,2006年度繼續增長到5265.20萬元,有較為明顯增長。具體情況見表260表26各市/區年度門診大病、住院統籌基金和實際到位基金情況(萬元)2004年地區一統籌+住院到位金額2005年2006年統籌+住院到位金額統籌+住院到位金額環翠區榮成市509.96830文登市446.48781乳山市3".613合計1350.34從住院補償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來看,4個市/區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長,總體上由2004年的60.670}上升到2006年的80.4396,上升了近20個百分點,說明住院補償水平提高,受益程度增加,具體情況見表27和圖5表27各市/區年度住院補償基金占基金總額比例2004年2005年2006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圖5住院補償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3風險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風險基金從2005年開始提取,除乳山市一直沒有提取外,其它市/區的風險基金及占基金總額比例均有明顯增加。2005,2006年威海市風險基金占基金總額的比例分別為0.9796,3.0696。具體情況見表28,表29。表28各市/區年度風險基金提取額和實際到位基金情況(萬元)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提取額到位金額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提取額到位金額提取額到位金額0表29各市/區年度風險基金占基金總額比例地區2004年2005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4.2.4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情況各市/區按照《山東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規定》和相關標準,嚴格審定縣、鎮、村三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實行動態管理,并推出了以規范用藥、規范檢查、規范收費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控費措施。一是陽光操作,讓農民知情。在縣以上醫院推行了醫療收費標準公開制、住院費用日日清單制、門診收費清單制等制度;在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專用窗口,公布讓利比例、報銷辦法和資金使用情況。二是多方讓利,讓農民得到實惠。新農合宣戰醫療機構全面實行藥品集中招標采購,鎮衛生院設立藥品配送中心,對村衛生室統一藥品供應,統一藥品價格。縣以上醫院全面實施了單病種質量費用控制制度。全市鎮衛生院全面推行醫療服務承諾制和就診優惠制度,參合農民就診可減免10%以上藥費和10-30%的B超、X射線及三大常規檢查費用。三是扶貧濟困,讓農民受益。在全市推行濟困醫療制度,實行了門診“五免、五減”和“濟困病房”五免、八減“,切實減輕松參合貧困農民的醫療負擔。四是嚴格監管,讓農民放心就醫。縣級合管辦不定期組織對定點醫療機構經辦人員和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對參合患者進行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測評,嚴格規范診療行為,防范開大方、用貴藥、濫檢查等各種增加群眾醫療負擔的行為。2006年,4個市/區共設置1118所定點醫療機構,其中定點村衛生室1056處,定點鄉鎮衛生院53處,定點縣級醫療機構9處。定點醫療機構提供服務情況.1參合農民門急診人次及費用情況4市/區參合農民門急診人次總數以2005年最高,達到601457人次,同比增加了259390人次。2006年比2005年參合農民門急診人次數合計減少了105214人次。具體情況見表30和圖6,0表30各市/區參合農民門急診人次數2004年2005年2006年總人次增加人次總人次增加人次總人次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增加人次圖6參合農民門急診總人次2005年,4市/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的門診人次比2004年增加了為94.099602006年合計增加率為一17.4996,主要是由于榮成市門診人次呈現較大的負增長。具體情況見表31表31各市/區參合農民門診人次增加率2005年上年人次增加人次增加率2006年上年人次增加人次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393859一130022增加率環翠區參合農民次均門診費用2006年為51.36元,同比減少了1.79%;榮成市三年中參合農民次均門診費用持續減少,到2006年降到52元;文登市、乳山市三年中次均門診費用持續升高,2006年比2004年分別增長了2.36倍和1.53倍。4市/區次均門診費用合計以2005年最高,為49.83元,2006年比2004年、2005年分別下降了0.8元和2.40元。具體情況見表320表32各市/區參合農民次均門診費用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次均費用增加費用次均費用增加費用次均費用增加費用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環翠區2006年次均門診費用增加率為一3.37%;榮成市2005年為一1.69%,2006年為一6.76%;文登市、乳山市兩年持續增加,文登2006年增加率高達80.09%04市/區合計次均門診費用增加率2005年為3.32%,2006年為-4.82%。具體情況見表33表33各市/區參合農民次均門診費用增加率2005年地區一上年費用增加費用增加率2006年上年費用增加費用增加率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2參合農民住院人次及費用情況4市/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住院人次逐年上升,2004年合計為12611人次。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19902人次,達到35793人次。2006年又比2005年增加了17424人次,為53217人次,農村醫療服務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具體情況見表340表34各市/區參合農民住院人次數2004年2005年2006年總人次增加人次總人次增加人次總人次增加人次巧朋鄧83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2004-2005年,各市/區住院人次增加率一直呈現增長趨勢,尤其是2005年增長較為明顯,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住院人次分別增加了119.27%,161.82%,270.08%。環翠區2006年增加率為90.22%,遠高于其他市的增長速度。4市/區合計2005年增加率為157.81%,2006年增加率為48.68%。具體情況見表35表35各市/區參合農民住院人次增加率上年人次2005年增加人次增加率上年人次2006年增加人次增加率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625姍洲6883調查顯示,4市/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次均住院費用總體呈下降趨。2004年參合農民次均住院費用為4163.27元;2005年比2004年次均住院費用減少了735.40元,為3427.87元;2006年較2005年次均住院費用繼續減少,減到3171.69元。三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一12.7296,表明定點醫療機構對參合農民住院費用控制的比較好。具體情況見表360表36各市/區參合農民次均住院費用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次均次均增加次均增加費用費用費用費用費用費用環翠區榮成市3110.72文登市5640.34乳山市4499.81一1522.83合計4163.27除環翠區、榮成市2006年度次均住院費用較2005年分別增加了0.18%和14.99%外,其他市區年度均為負增長,分別為:榮成市2005年為一21.88%;文登市2005年為一29.93%,2006年為一4.39%;乳山市2005年為一6.97%2006年為一36.38%.4市/區合計次均住院費用增長率2005年為一17.66%,2006年為一7.47%。具體情況見表表37各市/區次均住院費用增加率地區上年費用2005年增加費用增加率上年費用2006年增加費用增加率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新農合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情況.1門診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情況從每個村、鎮、縣級定點醫療機構隨機抽取100張門診處方,統計所用藥品中基本藥物目錄內藥品使用品種數和藥品使用品種總數。村衛生室共抽取1967張門診處方,單將處方基本藥物種類平均為2.20種,藥物總種類平均為2.86種,門診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為76.83%,每張處方總費用平均為20.03元,基本藥物費用平均為15.54元;門診費用得到報銷的處方共1194張,其中基本藥物種類平均為2.30種,藥物總種類平均為2.88種,門診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為79.72%,每張處方總費用平均為25.12元,基本藥物費用平均為19.10元實際報銷費用平均為7.23元。鎮衛生院共抽取6060張門診處方,單張處方基本藥物種類平均為2.22種,藥物總種類平均為2.69種,門診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為82.59%。每張處方總費用為38.30元,基本藥物費用平均為30.89元,實際報銷費用平均為15.90兀。縣級定點醫療機構共抽取參合農民門診處方180張,其中基本藥物種類平均為2.08種,藥物總種類平均為2.51種,門診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為82.74%。其中有120張處方基本藥物費用和報銷費用完整,基本藥物種類平均為2.18種,藥物總種類平均為2.63種,門診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為82.75%,每張處方總費用平均為78.07元,其中基本藥物費用平均為68.00元,實際報銷費用平均為30.21元。非參合農民門診處方180張,其中基本藥物種類平均為2.21種,藥物總種類平均為2.64種,門診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為83.83%。各類醫療機構具體用藥情況見表380表38定點醫療機構單張門診處方藥品平均使用情況藥品種類類別藥品基本藥物藥品費用總費用總種類種類基本藥物使用率(元)基本藥物費用(元)基本藥物費用占總費用比例村衛生室2.202.8676.8320.3015.5476.55鎮衛生院2.222.6982.5938.3030.8980.65縣醫院2.082.5182.7478.0768.0087.10合計2.172.7279.8561.1250.5882.7.2住院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情況隨機抽取每個縣級定點醫療機構50份出院病歷,共抽取參合農民住院病歷180份,其中基本藥物種類平均為7.14種,藥物總種類平均為8.02種,住院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為88.99%;非參合農民住院病歷180份,其中基本藥物種類平均為6.44種,藥物總種類平均為7.32種,住院基本藥物目錄藥品使用率為87.94%.4.2.5新農合受益情況威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基本上采取住院大病統籌++f]診家庭賬戶模式運作,即除提供住院補償外,還將農民交納的全部或部分合作醫療費以家庭為單位家庭賬戶,用于家庭成員門診醫療費用的補償。僅環翠區選擇的是住院+家庭賬戶++r〕診大額模式,也就是將門診資金一部分放入家庭賬戶,一部分用于對大額門診費用的補償。榮成市從2006年開始改為此種模式。基金平均補償情況調查結果顯示,4個市/區門診+出院補償總支出以2005年為最高,達到5273.01萬元。醫療總費用不斷增長,由2004年的1020.64萬元增到19232.84萬元,年均增長334.10%。具體結果見表390表39各市/區門診和出院補償總支出及醫療總費用情況(萬元)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補償支出總費用補償支出總費用補償支出總費用環翠區榮成市551.08文登市302.15乳山市合計1020.646579.975273.0115266.744784.5919232.84環翠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2006年補償支出比2005年增加了156.06萬元。榮成市和文登市2006年出現負增長,分別減少補償支出681.39萬元和28.98萬元,增加率為一37.83%和一2.5896。乳山市補償支出連續兩年增長。4市/區補償總支出2005年比2004年增加4252.87萬元,2006年比2005年減少488.42萬元。具體結果見表400表40各市/區門診和出院補償總支出增加率2004年增加支出2006年補償支出率補償支出(萬元)2005年增加支出(萬元)增加率補償支出(萬元)增加支出(萬元)增加率環翠區榮成市551.08文登市302.15乳i11市167.41一681.39-37.83一28.98-2.58合計1020.64一488.42—10.21基金平均補償比總體上由2004年的15.51%上升到2006年的24.88%,說明參合農民的受益水平在逐年提高,具體結果詳見表41、表41各市/區基金平均補償比地區2004年2005年2006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圖7基金平均補償比//// k|//-一|/、/一洲/尸一一合計一乳山市一-一文登市一榮成市一環翠區一求一軍五擎石件.1門診平均補償情況4市/區參合農民合計門診補償費用及總費用2004年為166.46萬元和1329.58萬元,2005年為842.85萬元和2997.24萬元,2006年為675.09萬元和2353.58萬元,以2005年兩項指標數額最高。具體情況見表420表42各市/區門診補償支出及門診總費用情況(萬元)2004年2005年2006年補償支出總費用補償支出總費用補償支出總費用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環翠區、乳山市2005年門診補償支出增幅超過了總費用的增幅。2006年榮成市和乳山市的門診補償支出呈現負增長。4市/區參合農民合計門診補償費用及總費用增加率2004年分別為406.34%和125.4396,2005年分別為一19.9096和一21.4896。具體情況見表430表43各市/區門診補償支出及門診總費用增加率2005年補償支出總費用補償支出總費用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由調查得2004年4市/區門診平均補償比合計是12.52%,2005年、2006年門診平均補償比穩定在28%左右。環翠2006年門診平均補償比較2005年下降了2.51個百分點,文登市2005年較2004年下降了19.01個百分點,2006年較2005年又下降了13.20個百分點。具體情況見表440表44各市/區門診平均補償比地區2004年2005年2006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住院平均補償情況市/區參合農民年度住院補償總額分別為854.17萬元、4430.16萬元、萬元,后兩年較2004年有較大增長。參合農民住院醫藥費總額不斷增長,全市三年合計分別是5250.3萬元、12269.39萬元、16878.76萬元,年平均增長79.30%。具體情況見表450表45各市/區住院補償支出及總費用情況(萬元)2004年2005年2006年補償支出總費用補償支出辛卜償支出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總費用榮成市、文登市和乳山市2005年住院補償支出及總費用均有較大程度的增長,特別是乳山市分別增長了690.20%和244.28%.2006年除榮成市和文登市補償支出增加率為負外,其他各市/區及各項指標均有增長。4市/區2005年住院補償支出及總費用分別增加了418.65%和244.28%,2006年住院補償支出及總費用分別增加了一7.24%和37.57%。具體情況見表460表46各市/區住院補償支出及總費用增加率地區2005年2006年辛卜償支出總費用補償支出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總費用各市/區年度住院平均補償比2005年有較大增長,2006年又開始回落。4市/區合計住院平均補償比2004年為16.27%,2005年為36.11%,2006年為24.35%。具體情況見表47表47各市/區住院平均補償比地區2004年2005年2006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一17.9024.0.3定點鎮衛生院醫療費用補償情況文登市參合農民門診、住院補償費用數據缺失,其他各市區每年鎮級定點醫療機構費用補償額占參合農民補償費用額的比例分別為:環翠區2005年為0.53,2006年為0.48;榮成市2004年為1.23,2005年為1.19,2006年為0.89;乳山市2004年為3.08,2005年為0.53,2006年為0.78。具體情況見表480表48定點鎮衛生院醫療費用補償構成比地區2004年2005年2006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參合農民受益情況4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人次數逐年增加,2004年合計補償182655人次,2005年合計465099人次,2006年合計503144人次。年度參合農民數2004年4市/區合計為1021937人次、2005年為1107208人次、2006年為1169463人次。具體情況見表49。表49各市/區年度累計補償人數及參合總人數情況2004年2005年2006年補償人數參合人數補償人數參合人數補償人數參合人數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2006年環翠區總體受益率為97.42%、榮成市總體受益率為69.77%,覆蓋了全市半數以上的農民人口。乳山市為38.73%,文登市最低為13.46%。除榮成市外,各市區參合農民受益率均逐年上升。4市區2004年合計總體收益率為17.87%,2005年合計總體收益率為42.01%,2006年合計總體收益率為43.02%。具體情況見表500表54各市/區年度J澎格瑞津地區2004年2005年200〔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1參合農民門診受益情況2004年4市/區合計門診補償人數為17萬余人,年度參合農民數為102萬多人;2005年合計補償人數約為43.3萬余人,年度參合人數為110.7萬多人;2006年合計補償人數為45.4萬余人,年度參合人數為116.9萬多人。具體情況見表51。表51各市/區年度累計門診補償人數情況地區2004年2005年2006年補償人數參合人數補償人數參合人數補償人數參合人數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2004年除榮成市2006年門診總體受益率略有回落外,其他市/區持續上升,環翠區參合農民門診受益范圍較廣。4市/區門診總體受益率2004年為16.64%}2005年上升了約22個百分點,達到39.18%,2006為38.84%。具體情況見表S2,表52各市/區年度r.鵝授貓率2005年2006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16.6439.1838.8.2參合農民住院受益情況威海市2004年住院補償人數合計為12611人,2005年合計為31258人,2006年合計為48895人,年平均增長率為%.91。全市年度參合農民數2004年度合計為1021937人,2005年度合計為1107208人,2006年度總計為1169463,年平均增長率是2.77%。具體情況見表530表53各市/區年度累計住院補償人數情況2004年2005年2006年地區補償人數參合人數補償人數參合人數補償人數參合人數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4115358701107743867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進,各市/區住院受益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004年度4市/區住院受益率最高的是榮成市((1.75%);2005,2006年度住院受益率最高的為環翠區,均為4.77%.4市/區2005年住院受益為2.82%,比2004年提高T1.59百分點。2006年住院受益為4.18%,比2005年提高了1.36百分點。具體情況見表54·和表54各市1區年度住院受益率地區2004年2005年2006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一4.774.77圖9住院受益率4.2.6新農合組織管理情況各市/區普遍成立了多個部門參加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以農民代表為主的監督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下設經編辦批準的縣級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配備專門的辦公用房和辦公設備。4市/區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共有編制17人,正式工作人員15人,臨時工作人員1人,絕大部分都參加過上級組織的相關知識培訓。財政部門也將合作醫療經辦機構人員和工作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給予保證。合管辦人員和管理費用具體情況見表55、表56和表570表55各市/區合管辦人員情況地區合管辦編制正式工作人員臨時工作人員2006年受培訓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4表56各市/區新農和管理費用和參合人數2004年2005年2006年管理費用參合人數管理費用參合人數管理費用參合人數環翠區榮成市290000367177文登市241000358701乳山市198400296059合計729400表57各市/區新農和人均管理經費(元)地區2004年2005年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各鎮都設立了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站,與鎮衛生院合署辦公,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調查4個市/區53個鎮(辦事處)衛生院的新農合經辦機構,其中有21個鎮合管辦實現了編制、人員、經費三落實,并有專門的財政預算,人員專業結構合理。鎮級經辦機構建設合格率為43.86%。今后要更加重視鎮級經辦機構的建設情況。各市/區都投資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網絡,實現微機網絡的審核報銷、數據分析監管和信息傳輸的規范化管理。平均每個縣級合管辦配備計算機2.75臺,基本能滿足工作需要。實現信息化管理的定點醫療機構總數有72個,縣級23個、鎮級63個,榮成市總數最多達27個,其次是文登市22個、乳山市15個,環翠區最少為8個。總體上信息化管理率為72/86*100%=83.72%。具體結果見表58表58各市/區縣、鎮級定點醫療機構實現信息化管理的情況地區總數市級鎮級村級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各市/區政府均按要求制定并落實了新農合相關政策,在合作醫療的資金籌集、管理和使用,農民住院費用的確認、報銷,醫院的檢查、治療、用藥等各個環節,均制定了科學、嚴密又便于操作的系列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強了對合作醫療基金的監管,完善了管理制度和報銷程序,建立健全了財務監督、社會監督和審計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各級經辦機構定期公布合作醫療經費的使用情況,真正做到規范、公平、公開、透明,確保了合作醫療基金的正常運行、合理使用,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部分定點醫療機構也按照職責和管理部門的要求制定了配套規章制度,9家縣級定點醫療機構規章制定率為92.22%,53家鎮級醫療定點機構為86.60%,131家村級定點醫療機構為60%,制定率隨醫院級別的降低逐步遞減。定點醫療機構及時報銷率為35.24%。今后要加強村級和鎮級合作醫療定點機構4.3新農和服務體系建設情況2003年“非典”防治過后,全市農村衛生事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威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于加強農村醫療急救站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指導文件,明確規定:今后每年新增衛生事業費主要用于農村衛生和公共衛生建設;縣級財政承擔鎮衛生院在編人員“四金”由單位繳納的部分和預防保健人員工資,并按每個鎮衛生院每年至少5萬元的標準撥付技術建設經費和預防保健經費;市縣兩級財政每年列支600萬元,用于鎮衛生院上檔升級和標準化中心衛生室的建設。投資242萬元,建設10處高標準的農村醫療急救站,納入全市120急救網,市級財政每年補助急救站3萬元運營費用。全市現己完成10處鎮衛生院的上檔升級建設,建成標準化中心衛生室256個,所有鎮衛生院的人員、業務、經費全部上劃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4.3.1定點醫療機構配置和服務能力情況2006年,各市/區擁有定點醫療機構1118個,占醫療機構總數的89%,基本能夠滿足群眾門診和住院就醫需求。具體結果見表590表63各市/區定點醫療機構配置情況7矛凡‘J了0氣乙111勺Q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參合人口定點醫療機構數千人擁有定點醫療機構數根據醫療設備擁有和手術能力開展情況,將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分為高、中、低三個能力組進行綜合評價。調查的9個縣級定點醫療機構中,有4個屬于高能力組,占總數的44%.53個鎮衛生院中,有15所屬于高能力組,占總數的28%。具體情況見表60和表610表60高能力組縣級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情況地區中能力組低能力組合計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鎮級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情況地區高能力組中能力組低能力組合計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4.3.2參合農民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情況本次調查4550人中,共有371人患病就診,其中有356人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有548人住院,其中有545人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門診和住院農民主要集中在縣以下醫療機構。具體結果見表62、表630表62定點醫療機構門診流向情況構成比(%)村級鎮級縣級地市級及以上合計0了月片內」月片內、一1月1表63全年住院流向情況人數構成比(%)衛生院22140.55縣級醫院19836.33地市級以上醫院12623.12合計545100.00各市/區鎮衛生院積極推行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實行服務模式轉型,大力發展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和健康教育”五位于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鎮村一體化覆蓋率達到85%,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鎮”的農村衛生服務就醫格局,贏得了群眾的贊譽。本次入戶調查4550位農民,其中對定點醫療機構滿意的有2957人,認為一般的有1067人,不滿意的有526人。故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滿意率為64.99%。具體情況見表64和表650表64定點醫療機構服務滿意情況地區滿意人數基本滿意人數不滿意人數均裂6(之爭1.1門IC,一、一門卜門曰曰曰一、~0~勺山勺矛,1內、1八、~勺‘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滿意(%)表65定點醫療機構服務滿意率基本滿意(%)不滿意(%)合計目..二曰..蓋d.衛環翠區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合計5.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效威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3年開始啟動,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到2006年榮成市、環翠區和文登市、乳山市先后被確定為省級試點縣,合作醫療進展順利,提前1年完成山東省提出的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任務,比中央提出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目標超前了4年。截止2006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業人口125萬人,參合率達95.3%,高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約18個百分點(77%)、山東省平均水平約6個百分點(89%),對保護農民健康、抵御疾病風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威海市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穩定5.1.1新農合制度基本框架符合農村實際,受到農民群眾普遍歡迎。相比傳統合作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機制相對穩定,農民個人交費,有條件的鎮財政和村集體給予適當扶持,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加大了政府支持的力度,使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有了穩定的基金來源,也激勵了農民個人繳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行以市(區)為單位進行統籌和管理的體制,提升了原來只是以鎮或村為單位進行統籌和管理的層次,強化了政府的管理責任,管理體制更加通暢、有力;建立了包括行政監管、財政審計監督和參合農民代表參加的社會民主監督在內的比較健全的監管體系和制度,強化了農民知情、參與監管的權力,提高了合作醫療制度的公開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突出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補償方式,兼顧門診和小病費用,克服了以往保大不保小或保小難保大的弊端;同步建立了由政府投入和社會投資的醫療救助制度,資助貧困農民參加合作醫療,解決大病致貧問題。這五個新轉變,讓農民切實感受到了合作醫療的好處,原有的疑惑和不信任感逐漸減少甚至消除。基層干部普遍反映籌資難度降低,工作一年比一年好開展,農民參合率逐年提高。對4個市/區4550位農民入戶調查結果表明,有95.01%左右的參合農民家庭和96.5%的貧困人口表示下一年仍愿意繼續參加合作醫療,僅有2.30%的農民和1.75%的貧困人口明確回答不愿意繼續參加。農民參合積極性較高,說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了大多數農民的支持,新農合實踐是成功的。5.1.2新農合保障水平有所提升,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2006年,新農合人均籌資額達到了64.22元,各級財政人均補助提高到40元,分別高出全省平均籌資標準24.22元和10元,全市共籌集新農合基金約8090萬元;隨著基金總量的增長,各市區普遍取消了住院起付線,提升了補償比例和最高補償金額,改進報銷程序,擴大了參合農民的受益范圍,提高了參合農民的受益程度。2006年全市共補償醫藥費用4784.6萬元,合作醫療基金使用率達到了73%,總體受益率為43%,基金過多結余的現象明顯減少。其中新農合住院補償額占新農合補償總額的73,補償48895人次,住院報銷比例達到了24.4,門診費用補償比為28.7%,均高于同期山東省平均水平,使參合農民抵御大病經濟風險的能力得到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疾病經濟負擔。調查資料顯示,在不考慮平均醫療服務價格和利用水平差異的前提下,通過新農合對住院費用的補償,因病致貧、返貧的參合農民家庭減少了12%05.1.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基本形成,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威海市已經建立起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組織體系,制定了實施方案和基金、財務、會計、審計監督、定期公示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并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對合作醫療實施方案、管理制度進行了多次調整,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辦法,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化管理和規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運行基本平穩。2006年全市合作醫療基金使用率達到了73%,基金使用漸趨科學、合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管理不斷完善,威海市4個市/區新農合政策制定并落實率均為100%,基層干部管理能力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被納入到地方政府的公共事務管理職責之中,得到了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縣級經辦機構管理經費全部由政府承擔。對4個試點縣(市)調查,83.72%的一級以上定點醫療機構實施了信息化管理。這說明試點地區已初步建立了信息管理化平臺,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總的來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體制的雛形已經基本形成。5.1.4農民健康意識增強,就醫需求增長。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全面推行,農民減少了“看不起病”的顧慮,小病“拖”、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