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階段二曲折與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階段特征】近幾年高考關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考查逐漸增多,考查的重點主要有3個:(1)這一時期孕育的統一性趨勢,如2023年湖南卷第3題,考查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2)門閥政治的盛行與專制皇權的弱化,如2023年廣東卷第3題,考查兩晉專制皇權的弱化;(3)時代特征對儒學發展的影響,如2023年北京卷第16題,考查南學與北學分立的時代背景。【習題演練】1.北魏孝文帝時,面對“爭訟遷延、連紀不判、良疇委而不開”的現象,大臣李世安建議“所爭之田宜限年斷,事久難明則悉屬今主,以使土不曠功,人罔游力”A.打擊鮮卑貴族利益 B.確立土地私有制C.加速北方統一進程 D.提高土地利用率2.南北朝時所撰《宋書》《南齊書》涉及北朝史事稱“魏虜”,《魏書》涉及南朝史事則稱“島夷”。唐初,朝廷修撰的“五代史”中,不論是北朝史事,還是南朝史事,多寫為國號加“帝”或國號加官稱與人名。據此可知()A.政治局勢影響修史格局 B.“五代史”存在不實記錄C.歷史解釋難以形成共識 D.史書修撰促進民族交融3.西晉后,洛陽的正音“南染吳越,北雜夷虜”,揚州則“僑吳混合之語音最盛行”,而且“此種相互通化作用范圍甚廣”。此外,南北朝間國書往來,本來的套話是“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后來為“欲示無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內清晏,今萬國安和”。這些可用于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A.分裂中蘊含著大一統趨勢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C.南北地區文化已實現統一 D.少數民族封建化成效顯著4.考古發掘證明,北魏洛陽城的核心格局繼承和發展了中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規模、位置和名稱等與魏晉一致。北魏此舉意在()A.促進北方各民族交融 B.樹立北魏政權的正統性C.推行中原的禮儀制度 D.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5.北魏頒布均田令,西魏確立府兵制,二者為此后的隋唐盛世提供了重要條件。學者們關注到,這些只在北朝首創,南朝缺無。這說明()A.北方文化總體上優于南方 B.改革總是體現社會進步C.南北社會經濟發展差異大 D.民族交融激發制度突破6.東晉政權依靠士族勢力的支持而建立,然而面對國家的貧弱,政府曾多次清查豪強占有的隱戶,還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這些做法有利于()A.控制士族勢力發展 B.推動江南地區開發C.增強政府經濟實力 D.穩定南遷僑民人心7.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史料來源“昔黃帝有子十二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鮮卑山,因以為號。”《魏書序紀》“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遼史》卷七十二“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點檢……(地方)設路、府、州、縣。”《金史百官志》A.少數民族政權走向封建化 B.邊疆治理成效顯著C.體現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華夏認同不斷增強8.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已和漢族基本上一樣了;胡樂、胡舞、胡床、胡餅及尊重婦女的意識等也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華夏認同觀念形成C.民族交融雙向互動 D.少數民族加速漢化9.據記載,孫吳以前,揚州地區主要種植水稻。公元318年,東晉元帝下令在揚州等地推廣種麥,秋天播種,來年夏天收獲,“繼新故之交,于以周濟,所益甚大”。此舉()A.促進了游牧民族封建化 B.促成了北方民眾的南遷C.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10.下圖是據《三國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蜀魏吳三國的人口數量統計狀況。這一狀況()A.緣于南方政治動蕩不安 B.奠定了國家重新統一的基礎C.加速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D.形成了魏蜀吳三國對峙局面11.公元382年,前秦苻堅在與臣下討論是否南下滅東晉時說,“吾統承大業垂二十載,芟夷逋穢,四方略定,惟東南一隅未賓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嘗不臨食輟鋪”。這體現出()A.少數民族政權的華夏認同增強 B.南北統一的文化驅動力增加C.華夷關系基本格局已展現端倪 D.苻堅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12.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家庭非常重視文化傳承,出現了許多誡子文書,如曹操《誡子植》、嵇康《家誡》、顏延之《庭誥》等,最典型者當屬諸葛亮的《誡子書》。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由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A.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開始形成 B.士族文化影響擴大C.宗法制度社會基礎得到鞏固 D.印刷技術快速發展13.《晉書》中記載:“夏,帝將伐蜀,乃謀眾曰:‘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余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濕,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并進,此滅虞定虢,吞韓并魏之勢也。’”由此可見()A.司馬昭伐蜀中重視疫病的防治 B.伐蜀對完成國家統一意義重大C.應首先攻打蜀國但條件還不夠成熟 D.玫打吳國不在司馬昭戰略計劃之列14.考古發掘證明,北魏洛陽城的核心格局繼承和發展了中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規模、位置和名稱等與魏晉一致。北魏此舉意在()A.促進北方各民族交融 B.樹立北魏政權的正統性C.推行中原的禮儀制度 D.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15.江南地區的文化事業始終在整個明朝的文化地圖中居主導地位,繪就了“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文化畫卷,許多重大的文學藝術、思想學術活動,都是由江南人士首開風氣的。葉盛在《水東日記》中記載:“禮部會試,三甲之魁與高等,多出蘇、松、應天。”這折射出()A.傳統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 B.學而優則仕的觀念盛行C.江南市鎮經濟的繁榮發展 D.政府對社會的控制松弛16.人口流動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徙天下豪富于成陽十二萬戶漢遷徙天下奸滑吏民于邊魏晉南北朝自永嘉截至劉宋之季,南渡人口約有九十萬唐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詩句)明一遇水旱,饑荒老弱者,轉死溝壑,貧窮者流徙他鄉——整理自《史記》《漢書》《魏晉南北朝史》等材料二歷史時段12世紀初~16世紀下半葉16世紀下半葉-鴨片戰爭鴉片戰爭~新中國成立20世紀50年代~今移民主體華商華商、華農華工華僑、華商、華農、華工移出地粵、閩、浙閔、鳥、浙、滇、桂粵、閩東南亞、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移入地東南亞交通、貿易中心地區東南亞、東北亞亞、美、歐、大洋、非等洲北美、奧、日、西歐、南美、東南亞數量/萬10余100余1000余2000余——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表格中歷代人口流動的原因并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人南遷”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近代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并說明華僑華人的歷史貢獻。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邊疆的開發與治理中,移民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鑒于匈奴時常侵擾西北邊郡,漢文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募民實邊,通過優厚條件吸引民眾充實西北邊疆。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元鼎六年(前111),又在河西走廊設張掖郡、酒泉郡,置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軍屯戍邊由此成為安置移民的一種主要方法。此外,政府還采取了遷徙罪犯及家屬戍邊,遷降卒于邊郡等措施。這些政策既開發了邊疆又保衛了邊疆。——摘編自翟麥玲《兩漢西北邊疆移民政策比較研究》材料二: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后,中原人民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經一次較大的政治變動,如淝水之戰、劉裕北伐等,都會有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南徙。據研究,截至劉宋為止,南渡人口約共有90萬,占當時劉宋全境人口的1/6。北來的僑民集中在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漢流域的襄陽、江陵、武昌以及長江下游的今江蘇省境內。……史書中關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的記載很多。十六國以來,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原與漢族雜居,一遇變亂,同樣成為流動人口。——摘編自曹文柱《乾坤眾生》(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漢向西北邊疆移民的方式,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漢西北邊疆移民政策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概括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特點。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據材料大臣李世安建議“所爭之田,宜限年斷。事久難明,悉屬今主”,以使“士不曠功,人罔游力”,體現當時土地荒廢度高,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D項正確;材料與鮮卑貴族勢力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不是確立土地私有排除B項;土地的利用率與北方統一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南齊書》涉及北朝史事稱“魏虜”,《魏書》涉及南朝史事則稱“島夷”,是因為二者是對峙政權,這種史書上蔑稱是受政治局勢所影響的,到唐朝時期因不涉及政治分立,則采用比較客觀的稱呼,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五代史”是否真實的考據,排除B項;歷史解釋難以形成共識,觀點錯誤,也不是材料所涉及稱呼變化的原因,排除C項;民族交融促進史書修撰,因果倒置,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大分裂時代,但是正因為分裂割據戰爭促使統一的因素在悄悄萌生,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動語言文字的交流與融合,語言文字的統一成為走向政治統一的前奏,A項正確;這一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減弱,排除B項;南北文化實現統一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政治文化,而是民族交融過程中為政治統一創造了條件,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B解析:北魏是少數民族政權,遷都洛陽,在洛陽建設中借鑒中原正統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意在強調其政權的正統性,故選B;而A、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C項“禮儀制度”與材料無關。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南北朝時期,均田令和府兵制都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改革的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北方社會進步,為全國統一和隋唐強盛提供了條件。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先進生產方式結合,制度創新受益于民族交融,D項正確;材料井未對比南北文化的差異,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材料無法直接得出改革始終有助于社會進步的作用,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南北經濟的比較信息,無法得出發展差異大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晉政權雖然是在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國家經濟比較薄弱,東晉政府多次清查豪強占有的隱戶,可以增加田稅;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斷”),使北方南渡的民眾土著化,讓他們同本土人樣承擔賦役,這有利于增強政府經濟實力,C項正確;東晉政府清查豪強占有的隱戶及“土斷’政策雖然觸及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但無法達到控制士族勢力發展的目的,相反,士族勢力在東晉時期得到發展并控制了朝政,排除A項;上述政策與江南地區的開發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要求南渡人口與當地人口一樣承擔賦役不利于“穩定南遷僑民人心”,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可知,少數民族政權對華夏民族的血緣認同;根據材料“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可知,少數民族政權對華夏的文化認同;根據材料“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點檢......(地方)設路、府、州、縣。”可知,對華夏既有文化認同又有制度認同,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華夏認同不斷增強,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華夏認同不斷增強,未體現邊疆治理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華夏認同不斷增強,未涉及因俗而治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C解析:據材料“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已和漢族基本上一樣”胡樂、胡舞、胡床、胡餅及尊重婦女的意識等也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可知,各族人民在多方面與漢族基本一樣,同時漢族也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文化,體現了民族交融的雙向互動,C項正確;胡人尊重婦女的意識對漢族文化有所影響并不能證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項;華夏認同觀念形成于春秋戰國時代,而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B項:材料的下半句反映的是少數民族文化對漢族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D解析:據材料“東晉元帝下令在揚州等地推廣種麥,秋天播種,來年夏天收獲”“繼新故之交,于以周濟,所益甚大”及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時期,在南方推廣小麥的種植,推動了稻麥復種的發展,提高了單位面積糧食產量,有利于提高耕地使用的效率,D項正確;東晉時期揚州地區主要為漢族,排除A項;北方民眾南遷圖推動了南方小麥種植,B項因果倒置,排除B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朝,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蜀、吳三個政權中,魏國人口數量最多,蜀國人口數量最少。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經濟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人口數量。曹魏在統一北方之后,黃河流域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人戶數量遠超南方的吳、蜀兩國,這為西晉最終滅吳、蜀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故B項正確;當時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南方經濟的開發此時才剛起步。排除C項;人口數量的多寡不會直接導致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吾統承大業垂二十載,芟夷逋穢,四方略定,惟東南一隅未賓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嘗不臨食輟鋪”可知,前秦苻堅主張南下滅東晉以實現國家統一,反映了苻堅深受大一統思想的影響,體現了南北統一的文化驅動力增加,B項正確;前秦苻堅追求國家大一統,并不是華夏認同增強,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華夷關系基本格局就已出現,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大一統觀念的文化驅動力增加,未涉及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排除D項。故選B項。12.答案:B解析:A.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確立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后,故A項錯誤;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是典型的門閥政治,當時士族家庭非常重視文化傳承,因此材料中誡子文書的廣泛傳播說明士族文化影響的擴大,故B項正確;C.材料與宗法制的社會基礎無關,故C項錯誤:D.材料與印刷術的快速發展無關,故D項錯誤。故選:B。13.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昭認為先取蜀國是完成更大戰略計劃的一部分,利用巴蜀地區的優勢可以更容易地實現更大的戰略目標。這暗示了伐蜀對完成國家統一的重要性,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先取蜀再滅吳的戰略,雖提到南土下濕,必生疾疫,但這不是材料重點,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到攻打蜀國的條件還不夠成熟,反而表達了司馬昭對伐蜀的積極態度和充分準備,排除C項;這與材料中的信息相悖,司馬昭明確提到了攻打吳國的計劃和所需的準備,只是他認為先取蜀國更為有利,排除D項。故選B項。14.答案:B解析:北魏是少數民族政權,遷都洛陽,在洛陽建設中借鑒中原正統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意在強調其政權的正統性,故選B;而A、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C項“禮儀制度”與材料無關。1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江南地區的文化事業在明朝中占據主導,文化事業的發展最根本的是由于經濟的發展,而這個時期江南地區市鎮經濟繁榮,C項正確;傳統的社會結構未發生改變,排除A項;B項不是本質,排除B項;文化的發展和社會控制松弛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6.答案:(1)原因:政府政策;戰亂影響;自然災害。影響: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促進江南開發;促進了民族交融。(2)特點:數量不斷增多;移民主體擴大;移出移入地范圍不斷擴大。貢獻:引入技術和資金,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戰;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和相互交融。解析:(1)原因:由材料一“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遷徙天下奸猾吏民于邊”可得出:政府政策;由材料一“自永嘉截至劉宋之季,南渡人口約有九十萬”“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可得出:戰亂影響;由材料一“一遇水早,饑荒老弱者轉死溝壑,貧窮者流徙他鄉”可得出:自然災害。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人南遷’帶來的影響包括: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促進江南開發;促進了民族交涉中
(2)特點:根據材料二“數量的變化”信息得出,移民數量不斷增多;根據材料二:移民主體由“華商”到“華僑、華商、華農、華工”得出:移民主體擴大;根據材料二“移出地”移入地”的變化得出:移出移入地范圍不斷擴大。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中國近代工業、革命、文化交流等方面回答即可。如:引入技術和資金,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戰;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和相互交融。17.答案:(1)方式:募民實邊;軍屯戍邊;遷徙罪犯及家屬戍邊;遷降卒于邊郡。作用:穩定了西北邊疆秩序,推動了西北邊疆開發(或穩定了西北邊疆秩序,或推動了西北邊疆開發,或推動了西北邊疆農業、經濟發展);一定程度利于緩和內地人口壓力(或利于鞏固內地治安);加強了西北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或促進了西北邊疆與內地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局面(或加強了國家對西北邊疆的治理,鞏固中央集權;或促進民族交流、交融;或鞏固國防,或維護國家安全;或鞏固、擴大了國家疆域;或為強盛局面的維持創造條件);為維護絲綢之路暢通作出貢獻;為后世邊疆治理提供借鑒。(2)由北向南遷徙為主;遷徙人口數量多(或遷徙規模大);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園林綠化工程產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嚙合齒輪行業發展動態解析及運行狀況監測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單入口離心無刷直流風扇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半圓沙發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動物油行業風險投資發展分析及投資融資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功能性蘑菇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住宅送車位合同樣本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汽車安全氣囊充氣機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全球與中國巴西菊素C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預測分析研究報告
- 劇團演出合同標準文本
- 綠植租擺服務投標方案(完整技術標)
- 幼兒園故事課件:《小馬過河》
- 國家開放大學《教育學》形考論壇1-4參考答案
- 管道刷漆面積計算表
- 感染性疾病科建設規范
- 抑郁病診斷證明書
- 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SDS)
- 電動船舶充電安全要求
- 【社工師培訓中級綜合能力】第十章-社會工作研究(中級)
- 食品分析復習整理及習題檢測答案
- 小學食品安全會議記錄(全面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