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備課_第1頁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備課_第2頁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備課_第3頁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備課_第4頁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備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用標準文案精彩文檔下學期六年級科學教學計劃班級六年級人數70人執教者劉水明教材簡析本冊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了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著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布著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并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學生現狀分析第一:六年級的小學生已經有三年半接觸科學課的時間,有一定量的科學知識,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及初步地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第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于教師的教;第三: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因此科學課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教學總目標教學總目標科學探究: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2.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3.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5.能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6.會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7.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并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8.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并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2.珍愛并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愿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科學知識:1.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并能嘗試用于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2.通過對物質世界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教學對物體的運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3.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4.通過對地球與宇宙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地球、太陽系的概況及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惟一家園的道理。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冊的重點是: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學措施1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小學科學課中關于“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2深刻領會并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3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4認真鉆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志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5潛心解讀學生、了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6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搜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動;7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單元整組訓練的主要目標第一單元微小世界科學概念: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一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過程與方法:運用手執透鏡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及非生物標本。學習使用適當的器材及技術觀察細胞和微生物。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通過觀察實驗及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種方式交流及匯報。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明成果表示敬佩。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科學概念: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獲得結果。學習通過“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經歷簡單的對比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培養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按規范要求完成實驗。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整理、分析并概括總結,逐步形成科學概念。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認識到閱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豐富自己的認識,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的必要的。養以證據說話的觀念和行為習慣。體會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體會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以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認識到科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第三單元宇宙科學概念: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別于其他星球。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過程與方法: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并做出假設。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并對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讓模型更具解釋力有所認識。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根據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探究天文現象或事物的成因。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如畫簡圖、示意圖、結構圖或做實物模型。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在討論交流中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對于豐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是必要的。認識到科學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對探究宇宙天文產生較濃厚的興趣。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科學概念: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垃圾分類、分裝便于垃圾回收利用。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著力于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過程與方法: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種類。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歷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的活動。研究包裝盒是否過度包裝,設計物品的重新使用。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參與回收利用活動。統計、分析、比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做污水凈化實驗,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關注垃圾的處理、水污染等環境問題。培養資源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樹立改善環境問題的信心。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教學進度表單元課時時間安排第一單元微小世界第1課放大鏡第2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第3課放大鏡下的晶體第4課怎樣放得更大第5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第6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第7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第8課微小世界和我們3.13.53.83.123.153.193.223.26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第1課我們身邊的物質第2課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第3課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第4課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第5課鐵生銹了第6課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第7課控制鐵生銹的速度第8課物質變化與我們3.294.14.54.94.124.164.194.23第三單元宇宙第1課地球的衛星一月球第2課月相變化第3課我們來造“環形山”第4課日食和月食第5課太陽系第6課在星空中一第7課在星空中二第8課探索宇宙4.264.305.75.105.145.175.215.24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第1課一天的垃圾第2課垃圾的處理第3課減少丟棄及重新利用第4課分類和回收利用第5課一天的生活用水第6課污水和污水處理第7課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第8課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5.285.316.46.76.116.146.186.21整理與復習整理與復習6.25-28第一單元微小世界1放大鏡【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1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么?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布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辟一個這樣的空間。對于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于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后記3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制作晶體。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糖鹽味精

2.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3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固體4、怎樣放得更大【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過程與方法: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2、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2、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3.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學重點】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教學難點】自制簡易顯微鏡【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教學過程】一、顯微鏡的發展1、如何放得更大?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欲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2、介紹各種顯微鏡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后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二、做個簡易顯微鏡1、怎樣放得更大?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2、我們自制顯微鏡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么辦?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現?借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三、小結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板書設計:4、怎樣放得更大肉眼看希望——放大鏡看——(兩個凸透鏡組合)到——光學顯微鏡更——電子顯微鏡多——掃描隧道顯微鏡……——……教學后記:5、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過程與方法:1.學習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2.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3.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么不同。情感、態度、價值觀:4.認識到細致觀察、詳盡記錄是重要的5.發展觀察生物標本、研究生物標本的興趣。6.懂得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人們才能觀察到許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學重點】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顯微鏡【教學準備】分組實驗材料:洋蔥、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顯微鏡、放大鏡。【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師:這是一個洋蔥,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鏡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顯微鏡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1、師:為了能更好地觀察它,首先我們要制作一個玻片標本。(師演示)在一個干凈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折疊。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余的水。2、學生以組為單位制作玻片標本二、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在科學記錄本上(或書上13頁)2、材料員發給每位同學放大鏡,大家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到的有何不同。三、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師:如果我們將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師出示顯微鏡,介紹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學生五年級時已使用過,也可叫學生介紹老師指導更正,具體內容見13頁)每2人一個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不會使用的同學可根據13頁的提示進行操作。每組的材料員監督大家進行規范的操作,對不規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學取消其使用資格。同樣將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交流我們在顯微鏡下的發現(洋蔥表皮由一個個比較規則的多邊形組成。洋蔥表皮上的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是洋蔥的細胞。閱讀12頁的資料,了解胡克發現細胞的故事。讓學生談談對細胞的認識。)四、課外作業查找資料:細胞的作用教學后記:6、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2.生物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3.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過程與方法:1.觀察幾種植物、動物及人體的細胞。2.畫圖記錄顯微鏡下的生物細胞。3.閱讀資料了解細胞對生物的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細致觀察、詳盡記錄的重要性。2.發展觀察研究生物細胞的興趣。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進,人們才能觀察到許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學重點】仔細觀察并用畫圖記錄顯微鏡下的生物細胞。【教學難點】能認真細致觀察、記錄。【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幾種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顯微鏡。教師演示器材: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教學過程】一、生物細胞的觀察1、師:上節課我們觀察了洋蔥表皮,發現洋蔥的表皮是由一個個細胞構成的。(在黑板上張貼洋蔥表皮細胞的手繪圖片,盡量細致,用于給學生做示范,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記錄)今天我們要繼續用顯微鏡來觀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結構,看看在顯微鏡下我們能發現些什么。2、提供給四人小組兩張相同的裝片,裝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稱,組與組之間盡量不同。兩人一個顯微鏡一個裝片一張白紙。觀察時可先將觀察到的圖畫到科學記錄本上,然后再用粗記號筆,畫到A4紙上。3、各組將所畫的細胞張貼在黑板上。4、如果先畫完的組時間充裕,可與其它組交換觀察用的裝片,以觀察更多種類的生物細胞。5、交流我們的發現觀察完畢后,各組將觀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規定地點,準備交流觀察發現。先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發現。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黑板上同學們的繪圖,說說你有什么發現?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閱讀16頁資料。二、細胞的作用師:不同的細胞對于生命體有什么意義呢?觀看課件或21頁資料庫的內容,結合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小組同學討論并填寫16頁的網狀圖。集體交流,完成細胞作用的網狀圖如:血液中的紅細胞能運輸吸入的氧氣和產生的二氧化碳。我們身體里的白細胞能和病毒、細菌作戰。綠色植物的一些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料。細胞具有遺傳作用,能使特種的特征延續到下一代……三、小結:一切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具有不同的功能。板書設計:一切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張貼不同細胞的繪圖)7、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各異的微生物。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等。過程與方法:在顯微鏡下觀察水中活著的微生物,用圖文方式記錄它們的形態和行為特征。發現微生物的生物特征。對照資料識別微生物的種類。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對微生物進行研究的興趣。培養微生物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意識。【教學重點】運用顯微鏡觀察認識一些水中的微生物。【教學難點】記錄并識別水中的微生物。【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顯微鏡、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滴管、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教師演示器材:介紹微生物的圖片或課件【教學過程】一、觀察水中的微生物1、故事導入: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顯微鏡發現了曾經不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觀察記錄里這樣描繪:“大量難以相信的各種不同的、極小的‘狄爾肯’……它們活動相當優美,它們來回地轉動,也向前和向一旁轉動……”“一個粗糙沙粒中有100萬個這種小東西;而在一滴水中,‘狄爾肯’不僅能夠生長良好,而且能活躍地繁殖——能夠寄生大約270多萬個‘狄爾肯”。“狄爾肯”(拉丁文中“細小活潑的物體”的意思)就是后來人們常說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觀察對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時間,觀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興趣的是,這些小生物遠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東西要小到萬分之一……這些小生物在運動的時候,頭部會伸出兩只小角,并不斷地活動……如果把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邊,它就好像是一匹高頭大馬旁邊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實就是原生動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關注的對象,他發現人口腔中竟然躲藏著許多“小動物”,它們像蛇一樣用優美的彎曲姿勢運動。他驚嘆地記錄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動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要多。”這就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細菌時發出的感嘆。今天我們借助顯微鏡來觀察和認識一些水中的微生物。2、制作裝片準備好一塊載玻片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脫脂棉纖維在池塘水或培養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纖維上輕輕蓋上蓋玻片用吸水紙吸去多余水分3、搜索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將裝片放到載物臺上將要觀察的中心部分對準通光孔中央調整好鏡筒的高度,使視野里出現較清楚的物體影像移動裝片,搜索裝片上的生物找到生物后繼續調整鏡頭高度使鏡頭下的生物圖像更清晰初步辨別是否是生物(動物會動,生物一般都有較規則、完整的個體)畫下觀察到的微生物兩個學生一組,將觀察到的微生物畫在科學記錄本或18頁上。辨別認識微生物對照18頁,22-24頁的資料,辨認所觀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與資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課外再找資料查證。老師也可在課前對培養液中的微生物進行觀察,并事先尋找相關的資料與圖片提供給學生作為參考。4、微生物和我們請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它們是如何生存的?微生物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板書設計:水中的微生物(張貼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的圖片)教學后記:8、微小世界和我們【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過程與方法:1、總結人類在觀察工具開發及探索范圍擴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2、根據學習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歸類、交流。情感、態度、價值觀:1、熱愛科學技術,敬佩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過程中不斷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2、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教學重點】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教學難點】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展示交流【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相關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媒體教室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運用多媒體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匯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并進行試演示,以節省準備時間。【教學過程】一、導入語這一單元,我們經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讓我們用流程圖來表示人類在認識微小世界上的發展過程(師一邊解說,一邊板書):在放大鏡發明前,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請各組同學為大家介紹人類在微小世界領域的成果。(nm是納米,um是微米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納米=10埃?)二、各組匯報展示1、課前布置學生分醫學、農業、電子、冶金、生物學……等不同領域尋找相關資料。2、資料內容可以是人類對微生物、細胞、晶體、電子等微小物質的最新發現、研究成果及對它們的利用。3、將收集到的資料根據自己所學的專題進行整理歸類,然后以書面或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現。可以是文字、圖片或圖文結合。也可以是錄音、錄相等音像內容。錄音、錄像及電子作品需當堂展示,書面作品如有時間可以展示。時間緊張的話可在教室里張貼。4、在展示匯報的過程中,匯報的小組可與下面的同學進行互動,可以提問或回答在座同學問題的方式進行。三、總結1、聽了看了各組的展示內容,大家有什么想法?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類所看到的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對此我們人類探索的腳步是不會停歇的……板書設計:8微小世界和我們肉眼能看清螞蟻等較小的動物放大鏡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電子顯微鏡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1、我們身邊的物質【教學目標】:科學概念: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過程與方法: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教學準備】:師:塑料袋、易拉罐、水結冰圖片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教學過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1、切身環境導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2、學生自由發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3、深入探討: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么?4、建議作出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和理由。5、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料袋實驗證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6、小結:無論是實際存在的物質還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感觸的到的物質,都說明了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二、過渡物質在變化:以教室為例,教室里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么?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里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圖片。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生了變化,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呢?(物質本身沒有變,形狀改變,變化速度不同)我們生活里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2、分組實驗發現:實驗盒里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生變化么?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后變成了什么物質?和之前一樣么?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么?(除變化速度不同以外,都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么?3、比較前后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么相同和異同點?(前者沒有產生新的物體,后者產生新的物體)三、讓物質發生變化: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2、各種變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點在自然產生的變化和人為產生的變化、變化速度的快慢、是否產生新的物質)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有的物質,對于巖石、房屋、馬路在變化么?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么?說出你的依據。四、總結: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就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下節課接著研究。2、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過程與方法: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教學準備】:每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銹鋼湯匙、蠟燭、火柴、糖【教學過程】: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導入: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實驗課的保障。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1、實驗前的觀察:用豆子和沙子來做混合實驗就要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它們是什么樣的呢?2、學生根據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盡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么?依據是什么?怎么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4、混合實驗。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么?5、混合實驗后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怎樣觀察的更清晰?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么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7、觀察比較:分離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們預存的實驗前的樣本進行比較,觀察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對于外部形態上出現的細微變化,教師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導本質上的變化比較)8、小結:類似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后沒有變化,沒有變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如同上節課我們的易拉罐和水結冰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及其特點二、糖的加熱實驗1、相對于物理變化的是化學變化。觀察白糖特點,記錄表格中。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在表格中。3、實驗:a、說明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b、從實驗盒取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c、教師在巡視中指導觀察和記錄以及安全事項。4、交流:你們都看到和記錄哪些現象?引導明了:白糖在加熱以后得到的物質還是以前的白糖么?5、小結并引申:像白糖加熱從白色的糖變為黑色的炭一樣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就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及其特點就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來看,是不是從加熱那刻開始就是產生黑炭的化學變化的過程呢?(引導比較融化時是物理變化,后期才是化學變化)比較: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是什么呢?6、拓延:我們在對糖加熱的過程還是蠟燭燃燒的過程,蠟燭的燃燒是怎樣的變化呢?三、總結:在變化中能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不能產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變化不單純屬于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有時像糖加熱和蠟燭燃燒一樣同時出現。做個有心人,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變化究竟屬于哪一種。3、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生化學變化。淀粉與碘酒會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過程與方法:用細心體驗、分析推理、實驗驗證的方法獲得結論。通過實驗檢驗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探索新事物的興趣。【教學重點】米飯與淀粉與碘酒的化學變化實驗。【教學難點】米飯甜味的原因。【教學準備】米飯、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帶常見食物【教學過程】一、談生活經驗:我們每天都吃的米飯,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學生談,激起課堂與生活的聯系。二、品味米飯:1、要求每位同學都品嘗,馬上請同學邊品邊答味道。2~3分鐘時間后,請同學說說。2、思考:米飯是甜的么?說明了什么?剛吃的時候怎么不是,后來怎么又甜的呢?3、試嘗饅頭或面包1~2分鐘,什么味道?你覺得它們的甜味與什么原因有關。(一部分同學有這方面的知識)4、閱讀課本30頁資料。認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三、淀粉實驗:1、出示淀粉,觀察感受淀粉。2、實驗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觀察。一定提醒學生滴管頭不能碰到實驗品。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飯上,觀察,說明了什么?驗證了我們的資料。4、思考:藍色的物質還我們的米飯和淀粉么?是一種新物質么?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四、食物淀粉鑒別:活動:我們有了碘酒可以鑒別淀粉的法寶,我們就可以鑒別許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測并驗證你們的食物吧,記錄在31頁表格上。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動:在革命時期,需要要寫一封無字密信傳遞信息,(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密信),誰能幫我們解讀?課外活動:制作神秘無字信件4、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教學目標】科學概念: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教學重點】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教學難點】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教學準備】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教學過程】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征,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系生活)板書:小蘇打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3、實驗: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三、驗證產生氣體1、推測:究竟產生了什么氣體?怎么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于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4、根據實驗所得信息,再次判斷產生的氣體,并說明為什么。5、小結并延伸閱讀:并不是僅僅因為以上我們驗證的兩個特點就可以斷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質,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就是二氧化碳,它還存在很多地方。閱讀33頁,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氣體成分的?四、小結: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質會是什么呢?課外搜集。5、鐵生銹了【教學目標】:科學概念: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教學重點】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教學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教學準備】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教學過程】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1、提出問題,明了探究任務:鐵銹是從鐵變來的,那么鐵銹是鐵么?生答。怎樣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呢?2、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3、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說明你的看法的?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銹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三、探索鐵銹形成成因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3、制定研究計劃。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么生銹?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四、總結: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閱讀43頁相關資料——鐵為什么會生銹6、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教學目標】:科學概念: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過程和方法: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觀: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教學重點】了解化學反應的一般現象。【教學難點】做好硫酸銅溶液和鐵的化學反應實驗【教學準備】每組半杯硫酸銅溶液,一枚鐵釘,一把鑷子【教學過程】一、直入實驗,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1、介紹硫酸銅溶液。觀察特征。2、演示并說明實驗內容和注意事項:我們要用鑷子夾住潔凈的鐵釘,浸入溶液中約2分鐘,觀察它們的反應,記錄下來,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這樣可以和鐵釘的遠原樣進行比較。3、各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示觀察要細致,記錄要清晰。4、反饋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樣的現象?注重比較和推理。5、引導思考:硫酸銅和鐵釘的反應屬于化學變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證據證明?生答補充。6、小結:可以從溶液的顏色以及鐵釘顏色的變化看出發生了化學變化,這也是我們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方法之一。二、初步歸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1、觀察37頁圖片:課本資料為我們介紹了一些判斷化學變化的淺顯方法。2、回顧整理:隨著這節課的實驗結束,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化學變化呢?在變化過程中伴隨出現了那些現象?列舉填表。物質的化學變化伴隨的主要現象本質特征12345總結拓延:無論哪一種化學反應,在反應的同時都會有一些現象伴隨發生,這也是我們進行判斷的方法。課外續填表格:生活中你發現了什么化學變化?現象或判斷理由是什么?閱讀43頁:在課本資料中的化學反應后,產生了哪些新物質。7、控制鐵生銹的速度【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使鐵生銹。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過程與方法: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用“科學討論會”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互相啟發,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學結論。情感態度價值觀: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教學重點】實驗現象論證生銹條件。【教學難點】設計合理的對比實驗和邏輯推理證明生銹條件和生銹速度。【教學準備】課前經歷5課作業:生銹的條件和生銹速度的影響實驗,作出觀察和記錄。【教學過程】一、回顧導入:在第五課中我們學習了鐵生銹化學變化時,布置了課外的實踐作業:生銹的條件和生銹速度的影響實驗。二、交流展示實驗成果1、各組回顧實驗過程,整理實驗結果,準備交流2、集體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在交流評價中注重實驗設計中的對比,以及說明的問題)3、出示38頁實驗記錄表:分析:根據這個問題設計的實驗合理么?談談。現象的記錄你可以看出什么結果?推理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討論:生銹究竟是空氣或水的原因還是空氣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4、可以怎樣改進你們的實驗?你的設計過程和記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么?5、小結:鐵生銹是空氣和水共同作用的結果。三、鐵生銹的快慢1、和小蘇打與白醋的實驗相比,鐵生銹化學變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銹造成的損失卻十分巨大,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了解鐵生銹的條件和快慢來控制生銹。2、小組討論:根據生銹條件怎樣設計對生銹速度的探究?(可以參考課本資料)3、制定研究計劃,注意對比實驗設計的合理性。4、布置課外活動:完成活動探究。四、防治生銹我們知道了鐵銹的形成是空氣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該怎樣防止呢?1、說說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說明其原因。2、觀察涂有油漆的鐵片,思考說明其中的道理。3、課外觀察自行車,自行車是怎樣防生銹的?資料閱讀:48頁——鐵銹的形成8、物質變化與我們【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過程和方法:用總結、整理知識的方法幫助建構科學概念。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科學知識與生活之間是緊密相關的。【教學重點】了解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緊密關系。【教學難點】對所學知識相關實驗的總結概括。【教學準備】收集的關于物質變化與生活之間關系的資料。水、糖、檸檬酸、蘇打、勺子、杯子、開水【教學過程】一、整理概括單元內容1、看課本資料回顧: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哪些物質的變化?羅列出來。2、綜合填表:物質的變化伴隨的主要現象變化類型及特點科學概念水結冰、水蒸發易拉罐壓扁彎折鐵絲混合沙子和豆子火柴、蠟燭的燃燒加熱白糖米飯、淀粉和碘酒小蘇打和白醋鐵生銹硫酸銅溶液和鐵釘3、交流表格填寫的知識的綜合概括重點:你覺得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區別在什么地方?化學變化伴隨的常見現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質是變化的?二、物質變化與我們的生活聯系1、交流課前收集的生活物質變化資料2、閱讀課本介紹的,思考:這中間存在著怎樣的變化?屬于哪一種類型的變化?3、小結:物質的變化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無處不在,與我們有著密切的關系。三、活動制作:自制飲料1、同學們很愛喝的飲料有哪些呢?你覺得是怎樣做成的呢?如果用我們物理和化學變化的眼光來看是怎樣的呢?檸檬汽水:根據課本資料的配料,制作。要求:仔細觀察制作過程中的變化體現。2、品嘗后談談體會。四、課外活動:制作橙汁飲料,與家人分享。第三單元宇宙1、地球的衛星——月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過程與方法:1.能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有關月球的信息。2.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并且整理有關的信息。情感、態度、價值觀:3.知道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嘗試對信息的可信度進行判斷是必要的。4.知道科學的進步需要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5.發展對宇宙天文探索的興趣。【教學重點】搜集整理月球的資料,根據資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學難點】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和整理。【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有關月球信息的圖片、錄像資料、書籍等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月球的信息【教學過程】一、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歷程1、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顆嗎?(學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圍繞著地球運動,是地球的衛星。)2、有關月球的詩歌、神話故事有許多,誰能背一首詩或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請幾位同學講故事或者背詩:《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故事;《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蹄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嫦娥》(李商隱):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軍行》(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3、談話:從這些故事和詩歌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關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奧秘,人們又是怎樣去探索認識月球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地球的衛星——月球》。(板書課題)4、閱讀課本第46頁中的插圖,說說在探索月球的歷程中,人類觀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發生了哪些變化?(梳理板書:肉眼觀察——天文望遠鏡——探測飛行器——登月考察)5、討論:從這些工具的發展過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師:對這些工具,你有沒有補充的內容,說給大家聽聽。7、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于月球的認識是怎樣發展的?(預設:人類探月的技術與工具越來越先進;人類對月球的數據勘測越來越精確;人類對月球奧妙的了解越來越多;人類對月球的疑惑也越來越多。)二、制作我的“月球卡”1、師:課前讓大家收集了有關月球的信息,你們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2、小組內將課前收集的月球資料按照教師給定的方法進行交流和分類整理,教師巡視指導。(要求:輪流發言;發言者要說明信息的來源;有沖突的地方要記下來,然后分類整理。)3、各組派一名代表,匯報交流本組收集到的信息。4、師:從剛才匯報的情況看,同學們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月球的運動;二是月球的基本情況和相關數據;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關人類登月的故事。5、下面請大家根據各組交流的情況,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將有關的信息填寫在活動記錄中。(學生活動:閱讀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據自己或小組內的月球資料,選擇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6、小結:通過制作“月球卡”,我們發現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與地球不同。三、拓展延伸1、在課外進行“月球卡”的展示評價活動。2、在討論中產生的分歧是否已經解決?請大家課后繼續搜集更多的有關月球的資料。板書設計:1.地球的衛星——月球一、對月球的探索歷程:肉眼觀察——天文望遠鏡——探測飛行器——登月考察二、制作月球卡:月球的運動、基本數據、地形特點、人類登月故事等教學后記:2、月相變化【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過程與方法: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情感、態度、價值觀: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教學過程】一、畫月相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么?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二、給月相排序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3、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里嗎?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并交流: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問題?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其他的說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三、模擬月相變化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生變化的?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或者在教室里準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現?5、學生思考回答。(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并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四、觀察白天的月相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2、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五、課外拓展: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2、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天空中的月相。(月相跟著農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后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板書設計:2、月相變化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3、我們來造“環形山”【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環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2、環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過程與方法:1、建造月球環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據的推測。2、根據現象推測環形山的成因,學習合理地控制多種因素,創造性地用多種方法造“環形山”。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實驗方案的重要性。2、能夠大膽地想像,表達自己的想法。3、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學重點】通過造“環形山”的體驗活動,探究環形山的成因。【教學難點】建造月球環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據的推測。【教學準備】有關環形山成因的錄像資料。模擬環形山成因的實驗材料:沙、細石子、皮球、小鐵球、玻璃球、注射器、細膠管、水、卷尺等。【教學過程】一、月球上的環形山。1、談話激趣:古人用肉眼觀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陰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樹,現在人們已經能近距離觀察月球了,讓我們來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樣的?2、(教師出示環形山圖片),這是一張宇航員近距離拍攝下來的月球圖片,從中你們觀察到了什么?3、學生匯報觀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4、提問:為什么人們將月球上的山脈稱為環形山?5、進一步分析圖片,說說這些環形山有何特點?6、教師補充有關環形山的資料。7、小結環形山特點:分布雜亂、數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二、制造“環形山”。1、提出:我們來造“環形山”好嗎?2、討論:怎樣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環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這個方法的根據是什么?3、集體交流,并作出判斷:哪些方法比較符合月球的實際情況。4、制訂造“環形山”的計劃:選擇哪些模擬實驗的材料?這些材料分別模擬了月球上的哪些環境?如何做好這個實驗,才能使造出來的“環形山”和月球上環形山的特點比較符合?5、根據自己設定的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造“環形山”。(實驗方法:1、噴水法:將注射器連接膠管并把膠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將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觀察現象。2、撞擊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觀察現象并記錄……)6、評價學生造好的“環形山”,主要從相似性方面評價。(說明:學生模擬實驗的環形山應體現出和圖片中的環形山類似的特點:分布隨機、大小和深淺不一等。)三、提出環形山成因的假說。1、交流:你們小組是用什么方法來造“環形山”的?在造“環形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