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通史版課件第38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通史版課件第38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通史版課件第38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通史版課件第38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通史版課件第38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8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考綱考情分析主干知識整合要點史料探究高考教材連線考點即時演練考綱考情分析考題角度·備考分析最新考綱試題角度備考分析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1)2017·全國Ⅲ卷,29:從舉辦集體婚禮考查近代中西習俗的融合(2)2016·海南卷,17:從新學國民及留學生裝假發辮參加科舉考試考查舊制度對社會觀念變革的制約(3)2015·全國Ⅱ卷,41:從1950~2008年我國部分節假日的變化考查物質生活的變遷(4)2014·全國Ⅱ卷,28:從維新派的易服主張考查中國近代服飾變革的原因1.高頻考點:側重考查人們服飾的變化、社會習俗的變革,以及大眾傳媒的社會作用。2.備考策略:(1)本考點內容屬社會史范疇,注意從時代變遷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因素、折射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沖擊。(2)從近代化和全球史觀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大眾傳媒的發展(1)2017·全國Ⅱ卷,29:從報紙上廣告的宣傳考查追求新思想的社會時尚(2)2016·海南卷,24:從新中國建立集中統一的新聞宣傳制度考查政府對輿論宣傳的控制(3)2014·全國Ⅰ卷,30:從中外電影不同的流通稅費考查電影的發展主干知識整合整合知識·夯實基礎抓主干一、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1.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滲透和

的影響。②內因:政治運動影響與民國政府的推動。(2)表現①衣:

,“洋布”“洋裝”逐漸流行;辛亥革命后,

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②食:鴉片戰爭后,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③住:一些中國官員和商人開始建起歐式洋房或

的豪宅。西方民主思潮鴉片戰爭以后中山裝中西合璧④社會習俗時期變化特點戊戌變法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沿海變化大,內陸變化小,城市變化大,農村變化小,具有

辛亥革命后“斷發易服”具有

;民國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婚喪儀式簡約文明反清革命的色彩不平衡性2.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1)改革開放前(20世紀50~70年代)①原因:新中國成立后,確立計劃經濟體制,社會生活受

較大。②表現: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人們

,食物簡單,住房擁擠,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總體較低。(2)改革開放后(1978年至今)①原因:改革開放;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政治影響衣著樸素②表現衣從灰藍色調變為五彩繽紛,從單一款式走向

食1987年已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菜籃子工程”豐富了餐桌住住房狀況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社會風尚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環保、講究衛生、賑濟災區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多樣化二、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1.交通工具(1)鐵路建設①19世紀70年代:

從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鐵路。②19世紀80年代初:

唐胥鐵路。③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④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建成寶成、蘭新等鐵路。到“九五”期末,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已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機車制造: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行效率。外商修筑清政府修筑

(3)公路①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

等大城市,外國近代筑路技術傳入中國。②新中國成立后:建起汽車制造廠,公路運輸獲得較快發展。(4)水運①鴉片戰爭后:列強設立輪船公司,控制中國水上運輸。②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創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強壟斷中國水上運輸的局面。③新中國成立后:輪船運輸業發展較快。④20世紀90年代后:輪船運輸業開始萎縮。上海(5)航空①1909年:

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②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

開通。③新中國成立初期:民航發展有限。④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步成為世界民航大國。馮如北京至天津航線2.通訊工具(1)電報①19世紀70年代: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了中國

。②20世紀初:上海崇明裝置了無線電臺,設立

。(2)電話①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此后,電話的發展非常緩慢。②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形成

電訊網絡。③2003年末:中國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條有線電報線無線電報局全國3.影響(1)交通工具的變革和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全國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而且也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人們生活的節奏,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的發展,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3)帶來負面影響,如環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機等。三、大眾傳媒的變遷1.報刊業走向繁榮(1)19世紀中期前后: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著名的有《中國叢報》和《萬國公報》等。(2)19世紀70年代起:中國人自辦的報刊陸續出現,戊戌變法前后,自辦報刊越來越多,且多

。(3)20世紀前期:中國共產黨先后創辦《共產黨》《紅色中華》《新華日報》等,為

發揮了重要作用。(4)新中國成立后①《人民日報》《紅旗》等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和方針的

。②《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在介紹學術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內容豐富。(5)改革開放后:我國報刊業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反映社會思潮奪取革命勝利主要輿論工具2.電影(1)1905年:中國人自己攝制的電影《

》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2)20世紀20年代以后:中國電影走向成熟。(3)新中國成立后:

被搬上銀幕。(4)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電影走向輝煌。3.電視(1)

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標志著中國電視業的誕生。(2)改革開放以來:電視逐漸普及。定軍山工農生活和革命戰爭題材19584.互聯網(1)歷程①誕生:

。②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風靡全球。③接入:

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2)影響: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捷與方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學習、娛樂方式,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20世紀60年代末1994重理解1.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1)從根本上說是歐風美雨潛移默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把西方的工業文明、科學文化和生活方式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國。(2)為適應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的變化狀況,中國政府不斷推行各種改革,從而導致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革。(3)近代以來維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動,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不斷傳入,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沖擊著封建制度和舊的生活方式,促進了社會生活的演變。(4)隨著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在一些通商口岸的興起,人們的生活習俗也隨之發生了變化。2.中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的特點(1)新聞事業功能。以報道、記錄、宣傳、批判、形成輿論為主要內容的新聞事業功能,是報刊的主要任務。(2)強烈的政治性。報刊具有報道新聞、傳遞信息、通達民情、傳播知識、開啟民智、立言議政和輿論監督的功能。機關報是新聞傳媒的主體,重視言論,尤其注重政論。(3)與挽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中國的報刊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挽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它隨著中國國內政治運動和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而出現高潮,維新運動中出現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現高潮。3.過渡時期(1949~1956年)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內容鏈接點政治新中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也由此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物資匱乏,國家對一些生活必需品憑票證計劃供應,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人民總體生活水平低經濟“一五”計劃、三大改造文化毛澤東思想發展、“雙百”方針提出社會生活物質生活水平低,勤儉節約、無私奉獻要點史料探究研習史料·探究重點【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建筑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原因。【解答】(1)明問題,找方向:題目要求回答中國建筑的“特點”及“原因”,提取材料信息從建筑類型、建筑風格、建筑材料等角度歸納“特點”,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分別從國內外政治、經濟、建筑角度分析“原因”。(2)定時空,找關聯:鴉片戰爭后,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西方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漸傳入中國,并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和習俗。(3)提信息,找關鍵:①說明開始出現新的建筑類型及建筑布局的變化。②反映出中西方式交融,建筑風格多種多樣。③反映出住宅開始走向商品化。④反映出在建筑中開始應用新材料和現代技術。【答案】

特點:中西方式交融;出現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風格多種多樣;住宅開始走向商品化;應用新材料和現代技術。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洋務運動的推動;近代工業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建筑技術的進步。【深化拓展】

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特點、社會影響和認識1.特點(1)從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內地和市鎮推進。(2)從過程看:與西方侵略相伴始終,有較強的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舊并存中出現中西合璧。(3)從水平看:斷發運動迅速、徹底;不纏足運動起步早,但進展緩慢;沿海和內地水平不一。(4)從動力看:每一次風俗等方面的變化都與當時社會運動的推動有關;上層人物的倡導起到社會示范作用。(5)從程度看:大城市變化大;農村變化小,只有少量洋貨進入部分家庭,傳統習慣仍廣泛存在。2.社會影響:客觀上促進了近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國反封建斗爭的展開,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2)經濟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推動工業化進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又日趨科學合理。3.認識(1)社會生活的變化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2)因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影響和阻礙,社會生活變化特別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變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烙印,加重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問題】依據材料,歸納影響清末華北地區鐵路建設的因素,概括其對華北地區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解答】(1)明問題,找方向:題目要求“依據材料”,“歸納……概括”回答影響“因素”及對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概括得出影響“因素”,從傳統商業網絡格局的改變、加強沿海與內地的聯系、推動華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推動北京向現代都市轉變等方面概括對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2)定時空,找關聯:中國近代交通工具受兩次工業革命的沖擊而發生變遷,由于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制,中國近代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步履艱難。交通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3)提信息,找關鍵:①反映出經濟、政治及軍事等因素的需要對鐵路建設的影響。②反映出舊有的交通線路的設置及列強的利益對鐵路建設的影響,也反映出其作用在于密切了沿海與內陸的經濟聯系,有利于華北地區經濟發展。③反映出中國工商業城市發展對鐵路建設的影響,也反映出對傳統商業網絡格局的改變。④反映出鐵路建設推動北京向現代都市轉變。【答案】

因素:經濟發展及政治與軍事的需要;舊有的交通線路的設置;列強的利益;中國工商業城市的變遷。積極影響:改變了傳統商業網絡格局;密切了沿海與內陸的經濟聯系;推動了華北地區經濟發展;推動北京向現代都市轉變。【深化拓展】

近代中國交通發展的影響1.積極影響: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促進信息交流,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節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提高了人們的規則意識、文明意識、平等意識,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溝通,推動中國的近代化進程。2.消極影響: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的造成交通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近代交通的發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侵略。【問題】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報業出現的新變化并進行評價。【解答】(1)明問題,找方向:首先從辦報者、報刊種類、政治色彩、專業性報刊、辦報中心的轉移等角度闡明中國近代報業的新變化,然后從時代背景、經濟發展及政局需要、近代化等方面多角度評價變化。(2)定時空,找關聯:近代報刊以豐富的內容,及時傳遞時事信息,促進了科學知識及先進思想的普及,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啟迪了民智。(3)提信息,找關鍵:①反映出出現大量外國人辦的報刊,中外文均有。②反映出報刊種類增多,發行量增大及帶有政治救亡色彩。③說明出現專業性刊物。④說明報刊業中心轉移到上海。【答案】

新變化:出現大量外國人辦的報刊,中外文均有;種類增多,發行量增大;帶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現專業性刊物;報刊業中心轉移到上海。評價:新變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新變化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了清末政局變化,促進了文化傳播和民眾啟蒙,活躍了民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了中國近代化。【深化拓展】

報刊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中的作用1.傳播西方文明,促進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2.近代報刊發揮了制造輿論、喚醒民眾的重大作用。戊戌變法時期、辛亥革命時期以及五四運動期間,報刊成為宣傳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為奪取近代民主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政論性報刊。4.娛樂大眾、傳播新知,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高考教材連線透析高考·教材補缺角度一社會習俗變遷的特點【典例1】(2017·全國Ⅲ卷,29)20世紀30年代,上海市政府組織舉辦集體婚禮。儀式上,喜字紗燈引導,樂隊演奏鋼琴曲,新郎著藍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頭披白紗,手持鮮花,婚禮場面整齊宏大。這反映了當時上海(

)A.民眾實現了婚姻自主 B.中西習俗融合成為時尚C.門當戶對觀念已顛覆 D.政府主導社會習俗演變【試題分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集體婚禮把東方文化的“喜字紗燈引導”“新郎著藍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與西方音樂、頭披白紗、鮮花等相結合,故答案為東西方文化的結合,B項正確;A項中“實現了婚姻自主”不符合史實;C項與材料沒有關系;D項集體婚禮雖由政府主持,但是不能說明社會習俗的演變由政府主導,思想觀念支配人們的行動。答案:B角度二中國近代服飾的變革【典例2】(2014·全國Ⅱ卷,28)1892年,維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為在奏議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維新派如此重視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營造改制的社會氛圍C.中國需改變對外形象D.長袍馬褂代表了守舊勢力【試題分析】

戊戌變法前許多維新思想家提出變法的主張,其中最核心的是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而這些實質性的大變革肯定會遭遇巨大的阻力,因而,需要從小的改制突破,以動員更多的人習慣并支持改制,為核心改制營造有利的社會氛圍。所以,宋恕和康有為都提出“易西服”,這可以看成是變法的預演和總動員,B項正確。“易服”并非因為“易行”而受到推崇,而是為“易制”創造環境,A項錯誤。“易服”目的在于對內的“改制”,與對外形象無關,C項錯誤。長袍馬褂并不一定代表守舊勢力,很多進步人士也穿長袍馬褂,D項錯誤。答案:B【教材補缺】中國近現代具有時代性的服飾1.長袍馬褂: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是舊知識分子和鄉紳的典型著裝,被新潮人士視為守舊和落后的表現,其實,也并非完全如此,很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也穿長袍馬褂。2.中山裝:中華民國成立后流行,國民政府和新中國的政府官員一般穿中山裝。中山裝體現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是革命和進步的表現。3.列寧裝: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與政治生活緊密聯系。以列寧裝、連衣裙為特征的服裝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4.軍裝和“干部”服: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成為“革命時裝”。5.大喇叭褲:是改革開放初期一度流行的服飾。角度三近代廣告的作用【典例3】(2017·全國Ⅱ卷,29)1913年,《申報》登載的“艾羅補腦汁”廣告稱:“欲圖一國之進步,當先使一國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補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故善國者必先得衛生,善謀衛生者必先得謀補腦。”由于廣告成功,產品一上市就十分暢銷。這反映出當時(

)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日益廣泛B.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C.改良社會風俗成為國民共識D.廣告成為推進文明的工具【試題分析】

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一般認為是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時間不符,故A項不正確。廣告的成功,說明抓住了當時社會大眾的心理,號召“思想日新”,追求國家進步,反映出當時追求新思想已成為社會時尚,故B項正確。生產、銷售“艾羅補腦汁”本身不是為了“改良社會風俗”,不是移風易俗的表現,“十分暢銷”也不能得出“國民共識”的結論,C不正確。商品廣告古已有之,近代報紙廣告此前即有,“艾羅補腦汁十分暢銷”也不能得出“文明進步”的結論,D不正確。廣告可以成為推進文明的工具,但本題題干材料不足以說明之。答案:B角度四1950~2008年我國部分節假日的變化【典例4】(2015·全國Ⅱ卷,4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1950~2008年我國部分節假日一覽表年份法定假日天數節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節3333勞動節1131國慶節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節---1端午節---1中秋節---1上表能夠反映我國節假日變化的多種趨勢。指出其中一種變化趨勢并說明形成的歷史原因。【試題分析】

本題通過表格形式列出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08年我國法定節假日的變化。這些變化中隱含著多種變化的趨勢或方向,題目要求學生通過材料的對比、分析,發現其中一種變化的趨勢或方向,自己發現問題。對學生的思維而言,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常常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從表中可以看出的信息主要包括:第一、1950年至1995年的45年間法定節假日基本沒有變化,1995年至2008年間,先增加周六為假日,后又增加“五一”和“十一”黃金周,再后又分散“五一假日”增加了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假日。可見,這段時間法定節假日有增加的趨勢。分析這種趨勢形成的原因,主要從經濟的角度歸納,分析節假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也與人民的需求和政府的態度有關。第二、1950~2007年,我國法定的傳統節假日只有春節,2008年又增加了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說明傳統節假日有增加的趨勢,“原因”方面除了第一種趨勢的原因之外,還要說明我國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視歷史文化的發揚和傳承。第三、三天的小長假增多,目的是鼓勵人們外出旅游,從而拉動假日經濟,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這一趨勢結合政治學科相關知識很容易解答。以上三種趨勢,只要學生抓住一種趨勢,言之有理即可,這體現了該題的開放性。答案:說明:正確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種變化趨勢,如法定假日總天數從少到多,成為法定假日的傳統節日種類增多,小長假出現和增多等,根據史實對變化趨勢原因的說明充分恰當。示例:趨勢:改革開放后法定假日總天數從少到多。原因:實行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休閑娛樂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考點即時演練實戰演練·夯實基礎1.有學者記載,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他梳著辮子走進課堂,學生們對他覺得怪異,都在發笑。辜鴻銘平靜地說,“你們笑我,無非是因為我的辮子。我的辮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位同學腦袋里的辮子,就不那么好剪了”。(海天、肖瑋《沉重的轉身——晚清文人實錄》)“諸位同學腦袋里的辮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政體已經發生改變C.專制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政治生活開始解析:C

材料中“腦袋里的辮子”是指傳統文化思想對人的束縛。A、B、D三項有利于消除舊的思想影響,故排除。專制思想還殘留在人們的頭腦中,是“腦袋里的辮子”不好剪的原因,故選C。2.(2017·江蘇卷,7)《萬國公報》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學者統計了其中發表的相關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斷(

)時間主題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纏足(篇)31117興女學(篇)5617介紹外國婦女(篇)21922合計103656A.《萬國公報》是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報刊B.晚清知識分子通過報刊實現了言論自由C.知識界的宣傳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習D.隨社會發展知識界對婦女問題漸趨重視解析:D

據材料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禁纏足、興女學和介紹外國婦女的文章越來越多,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知識界對婦女問題漸趨重視,D項正確。A項結論無法由材料推知且與史實不符,A項錯誤;言論自由在材料中無從體現,且與史實不符,B項錯誤;清政府革除陋習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且革除陋習是在中華民國成立后,C項錯誤。3.(2018·湖北武漢調研)據蘇南地區某些方志記載:自光緒初年至20世紀20年代,“邑人服裝樸素,大率多用土布及綿綢府綢”。到40年代末,“舊時農隙之時,均紡紗織布,除供一家衣著外兼以出售,協助家用,近雖機器紗布盛行,家人衣著仍有自紡自織者”。這些記載反映了當時(

)A.工業化導致蘇南農村的貧困B.土布業與商品市場共同發展C.近代工業的影響主要在城市D.自然經濟沒有受到洋貨沖擊解析:B

材料未體現蘇南農村的貧困,故A項排除;根據“雖機器紗布盛行,家人衣著仍有自紡自織者”可知蘇南地區近代工業和自然經濟并存,共同發展,故答案為B項;根據“機器紗布盛行”可知近代工業對農村地區也有影響,并且材料未涉及對城市的影響,故C項排除;鴉片戰爭后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瓦解,故D項排除。【新知生成】

近代西方經濟擴張,影響了通商口岸及其周邊地區的物質生活,洋布流行,土布整體上減少,但不能說土布退出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材料就是典型的例證;這一例證反映了在西方影響下,中國社會東西方物品和社會習俗并存。4.(201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