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樂平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歷史月考考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對這次土地改革意義表述正確的是()①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③在農村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④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0世紀50年代初期,“人民外交”成為戰后中日關系的實際形式,“日本人民”被認為是反對日美反動統治的“朋友”。進入70年代,中國新聞媒體和外交機構頻頻改用更廣泛意義的“民間外交”談論中日關系的歷史和現狀。這一變化說明當時我國(
)A.同周邊國家關系得以改善 B.擺脫了西方的孤立包圍C.外交政策的制定日臻成熟 D.調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則3.1955年5月起,依據《關于人民代表到各地視察工作的通知》,全國人大代表分赴各地或就近在城市和鄉村視察。在城市中視察重點是糧食供應和生產建設等,在鄉村中重點是糧食統購統銷、農業生產和互助合作等。代表們深入到工廠、礦山和農戶,收集了許多意見,并向政府進行了反饋。這一做法()①推動了愛國統一戰線的形成②完善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③有利于國民經濟建設的開展④豐富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踐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在莫言小說《生死疲勞》中,有一段順口溜:人民公社通天道,社會主義金橋,拔掉窮根栽富苗。藍臉老頑固,單干走絕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缸醋。這段順口溜反映()A.農村變革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B.當時“左”傾錯誤嚴重泛濫C.農業改革調動了農民積極性 D.經濟發展推動了所有制變革5.1965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235億元,比1962年增長55%,1963年至1965年,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5.7%,超過了“一五”期間的速度。這說明()A.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上完成 B.工業落后面貌開始得到了改變C.國民經濟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 D.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逐漸顯現6.1978年5月,鄧小平向在北京訪問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闡明中方立場:“對同中國關系正常化和沒有正常化的國家,我們的政策還是有區別的。在經濟、科技、商業交往方面,同樣條件,我們要優先考慮同我們建交的國家。”這一立場()A.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 B.意在促成中美兩國建交進程加速C.推動了新時期體制改革進程 D.表明外交政策仍局限于意識形態7.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區報》發表的《東方風來滿眼春》與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被并稱為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關頭的雄文”。兩篇“雄文”都()A.體現出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 B.助推了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C.折射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D.成為新時期撥亂反正的先導8.下表為《現代漢語詞典》不同版本收錄的經濟部分新詞匯,其折射了我國新時期()年代及版次收錄的經濟部分新詞匯1978年第1版個體經濟、集體經濟、小農經濟、小商品經濟、計劃經濟、商品經濟1996年第3版市場經濟、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私營企業2012年第6版非公有制經濟、三資企業、鄉鎮企業A.計劃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 B.改革思想的不斷解放C.城鄉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D.國企改革的逐漸深入9.香港的割讓源于清朝的國力衰落,香港的回歸則基于國家的發展,而今天香港在國際上享有的地位則與當前國家的崛起與民族的復興密不可分。這反映了()A.維護國家主權與香港繁榮穩定自相矛盾B.“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事關民族復興C.“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偉大構想D.國家統一、國家治理和民族復興不交叉10.下表是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做出的關于國內主要矛盾的表述。據此可知,表中甲、乙兩處黨的代表大會分別是()名稱關于國內主要矛盾的表述甲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乙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A.中共七大、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D.中共八大、中共十九大11.1982年,中國開始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1985年,博士后管委會正式成立。到1991年,全國共有158個單位在理、工、農、醫、法五個學科門類,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78個,累計進站博士后總人數1260人,其中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進站的占四分之一。中國教育的這一成就()A.貫徹并服務于“科教興國”戰略目標 B.促使國家教育質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C.為國家科技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D.說明改革開放促進了教育的均衡發展12.古代雅典人通過宗教儀式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英雄,為其舉行國葬。此外,雅典人還會特意保留在戰爭中被摧毀的宗教建筑,其意在()A.強化城邦意識 B.升華宗教情感 C.銘記苦難歷史 D.反思民主缺陷13.早期的羅馬法規定債的關系不可轉移,后來羅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準許他人替代原債權人或原債務人,以實現債權或債務在不同主體間轉移。這一轉變A.動搖了保護私產的觀念 B.旨在保護奴隸主特權地位C.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D.表明羅馬法形成完整體系14.有學者指出,基督教希望通過傳教把強調個性希臘文化,強調國家、軍團和法律的羅馬文化和強調血緣、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結合起來,這形成了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的時代特征。這說明基督教文明A.產生于久遠的歐洲傳統文化 B.為闡釋發展歐洲文化而傳播C.有利于歐洲共同的文化認同 D.理性思想遠多于宗教意識15.有學者說:“在神廟的寶庫中——或者說谷倉中——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盈余,實際上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動因,我們將其認定為文明的標準。”這一論述強調了()A.階級的產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B.社會生產力發展是文明產生的前提C.國家的出現標志著文明的形成 D.神廟建立必然伴隨著新文明的出現16.早在10世紀,波斯的《醫典》就介紹了中醫的脈學。后來,中國畫與波斯繪畫逐漸融合,波斯細密畫由此產生,而郭守敬在研制《授時歷》時也參考了波斯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的《萬年歷》;15世紀前后,波斯著名詩人薩迪的名篇《薔薇園》、《果園》傳入中國,并流傳至今。這一現象()A.拓展了兩國的文化內涵 B.極大促進了西學東漸的發展C.有利于希臘文化的普及 D.得益于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二、材料分析題(共4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計劃經濟體制在建國初期為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19491952年間,全民所有制經濟成分由26.2%上升到41.5%,集體經濟成分由0.5%上升到3.3%,私營經濟由48.7%下降到30.6%,個體經濟則從23%下降到20.6%。到1976年,工業產值達到3158億元,比1956年增長172.6%;石油產量達到8716萬噸,比1956年增長6.7倍。全國1/3的耕地實現機械耕種,農業載重汽車擁有量增長3.3倍,1976年比1966年糧食產量增長47%,達到2.86億噸。到1976年,全國興修了多條運輸干線,改變了鐵路尤其是南北地區長期交通梗阻的落后狀況。……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種經濟體制自身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阻礙了經濟的正常運行。——摘編自景曉鋒《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材料二毋庸置疑,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市場經濟能夠形成巨大的生產力,是迄今為止能夠優化資源配置的經濟形式。雖然市場經濟會出現市場失靈等現象,但社會主義在運用市場經濟發展生產力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通過制度的優越性把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規定也能夠使我們防范和遏制經濟危機的發生。這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能夠有力地糾正、抑制市場經濟中所固有的弊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良性循環,保證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按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前進。——摘編自欒文蓮《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其存在的弊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國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間,中國的對外交往史是一段備受欺凌的歷史,舊中國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從此,維護國家獨立,維護領土、主權的完整,成為新中國外交的首要目標。實現獨立必須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斷絕與舊中國屈辱的外交“遺產”的聯系。新中國成立后,制定和執行了“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和“一邊倒”的三大政策。根據上述政策,毛澤東訪問了蘇聯,并于1950年2月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摘編自張清敏《當代中國外交》材料二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共同的戰略利益促使中美關系緩和,兩國關系逐步實現正常化。中美建交是兩國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轉折,兩國關系從此進入新階段。兩國關系正常化為兩國進一步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開辟了新的廣闊前景。同時,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有利于中國同其他國家關系的發展。但兩國關系的基礎是脆弱的,由于雙方在美國售臺武器問題上沒有達成協議,美國也沒有放棄干涉中國內政的圖謀,這也為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摘編自顏聲毅《當代中國外交》(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點并簡述其意義。(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開始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大的發展階段:1949—1978年的奠基時期;1978—2012年的快速發展時期;2012年至今的走向成熟時期。其中,每個大的發展階段又可根據其階段性特征,具體劃分為若干小的發展階段。——據馬敏《歷史視角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材料二現代化道路探索歷程活動或成果結果封建主義式現代化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失敗資本主義式現代化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失敗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條件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借鑒蘇聯“四個現代化目標”和“兩步走”戰略規劃曲折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改革開放和“三步走”發展戰略成就輝煌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具有里程碑意義—據楊德山《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實踐經驗》(1)概述材料一把1949年和1978年作為劃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階段節點的依據。(2)分析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第二階段“快速發展”的新突破。(3)分析材料二,談一談中國式現代化成功經驗。三、論述題(共12分)20.關于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階級或階層的人物,看法多元。材料一地方通常為專制主義籠罩,寒帶形成強盛與自由之民族。自由散漫的割裂于各個角落的山地居民堅決主張要平民政治(原始民主制或者寡頭制),大平原的人則要求讓一些上層人物領導的政體(君主制),近海的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