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七省新高考卷01163模式)(考試版A3)_第1頁
歷史(七省新高考卷01163模式)(考試版A3)_第2頁
歷史(七省新高考卷01163模式)(考試版A3)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擬考試(七省新高考卷01)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圖是考古人員在殷墟小屯村E10坑發掘的鹿頭骨。上面刻辭是“戊戌,王蒿田……文武丁……王來征”(大意為戊戌那天,商王在一個叫蒿的地方從事田獵)。材料可以用于說明(

)A.甲骨刻辭完全用于占卜 B.商周的奴隸制文明已經高度發達C.漁獵是殷商最主要產業 D.甲骨的發掘使商朝歷史成為信史2.新出土秦簡記載“新地吏(秦國派到新征服地方的官員)及其舍人敢受新黔首(秦新征服地區的百姓)錢財、酒肉、它物及有賣買假賃貣于新黔首而故貴賦。”直接意思是,禁止新地吏剝削新黔首的財物或者在經濟上壓榨他們。從新出土的秦簡能推斷出(

)A.暴政亡秦歷史結論的虛妄 B.秦加重對新征服地區的盤剝C.秦為統一全國推行新政策 D.在新征服地區推行懷柔政策3.江淮以及蘇杭地區,戰國、西漢曾為瘴氣重病區,但至隋唐時,瘴氣已經完全銷聲匿跡。秦漢時,人們認為“南方惡地,疾病流行,環境卑濕”;但在唐人觀念中,江南地區已變成為令人向往的地區,白居易曾說“江南好”“能不憶江南?”。導致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成為經濟中心 B.社會防疫經驗豐富C.南方農耕區的拓展 D.北方流民大量南遷4.唐代負責文化教育的部門是多機構并存的。北魏始設的禮部(隸屬于尚書省)主要負責文化教育政令的頒布,由秦九卿演變而來的內侍省(九寺)中的太常寺負責具體的祭祀和樂舞工作,由漢太學演變而來的國子監負責學校管理。這些機構組織反映了當時(

)A.制度設計主張因循守舊 B.分權制衡為其設置初衷C.政務與事務有一定分工 D.中央集權得到適當加強5.宋元時期,長江三角洲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盛產米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明清時期,農戶經營的重點不在種植糧食作物的“田”,而在種植經濟作物的“地”,形成“多種田不如多種地”的觀念。這一變化反映了(

)A.商品經濟發展推動地區分工調整 B.江南農業衰退經濟地位下降C.江南農業領域出現新的生產關系 D.人地矛盾引起該地經濟轉型6.1893年,陳熾撰《庸書》內外百篇,疾舊制之弊,言改革之宜。倡言“核名實,明政刑,興教養”,設報館、辦學校、興工商;提出中國應自訂稅則,認為稅司乃“利權所在”,不能“永畀諸異國之人者”;主張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議院制,“合君民為一體,通上下為一心……以‘強兵富國’”。由此可知(

)A.陳熾是主張富國強兵的洋務派代表 B.君民一體的政治制度是當時最先進的C.當時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危機加深 D.設議院興民權是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7.辛亥革命失敗后,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提出,必須首先對在中國延續數千年之久的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批判和反思,他們不再用民本來比附理解西方的“民主”,而是直接按其讀音譯為“德謨克拉西”,以避免人們因中國古代典籍中存在的“民主”二字而產生誤解。這說明,當時的知識分子(

)A.對救國道路的認識趨于一致 B.反思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弊端C.利用傳統文化宣傳民主思想 D.對民主政治的理解進一步深化8.1930年5月,紅軍攻克尋烏縣城,毛澤東立即展開深入細致的調查活動,對尋烏縣的商業現狀、人口結構、土地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寫出了著名的《尋烏調查》。以下為江西尋烏縣土地調查情況統計。據此可推知(

)階級成分所占比例所占土地比大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上的)0.%30%中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下二百石以上的)0.4%小地主(收租二百石以下的)3%富農(有余錢剩米放債的)4%30%中農(夠食不欠債的)18.%貧農(不夠食欠債的)70%公田40%A.黨開啟深入開展農村調查先河 B.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迫切性C.土地革命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D.地主和農民土地占比矛盾大9.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市編制了兩次城市發展規劃,在重點區域修建了大量高標準的地區性干道,功能區之間以及與道路布局的配合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城市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主要得益于當時(

)A.工業化水平顯著提高 B.人民建設熱情普遍高漲C.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 D.社會制度統籌能力強大10.2023年3月10日,我國成功將天繪六號A/B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并成功發射的第400顆航天器,中國空間技術領域不斷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向科學進軍”熱潮的掀起 B.科教興國戰略奠定了理論基礎C.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艱辛努力 D.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推動11.考古發掘證明,距今約5000年—3000年間,產于阿富汗的青金石(一種藍寶石),經陸上和海上兩條“青金石之路”,運至兩河流域,并轉運埃及,最后出現在古埃及圖坦卡蒙面具、蘇美爾人的神廟裝飾及祭品等處。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古文明多元一體的趨向 B.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C.各地區經濟聯系的發展 D.地區性大帝國的擴展12.據1178年出版的某份文件記載,英格蘭王室的日常開銷均取自王室莊園,還要求維蘭(農奴)定期提供勞役。不堪重負的維蘭向宮廷申訴勞役地租的種種弊端……最后國王按照貨幣形式征繳地租。這推動了(

)A.莊園經濟興盛 B.商品經濟發展 C.民族國家興起 D.西歐城市發展13.1750年至1850年,小麥逐漸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窮人奢望的食品。這一變化說明物種交流(

)A.改善了歐洲的飲食結構 B.促進了歐洲人口的增長C.擴大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D.帶來了世界文明的交融14.從1802年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開始,英國政府逐步頒布旨在保護童工的法律。1833年英國頒布了《工廠法》,該法令不僅制定了保護童工的條款,還規定工廠要接受視察,視察員直接由中央任命,并對視察員的職責范圍進行明確規定。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主義思潮的盛行 B.勞動力資源過剩C.穩定生產秩序的需要 D.中央權力的加強15.近年來,美國的黑人自覺運動鼓勵重新認識非洲的根,甚至有人認為埃塞俄比亞是美國黑人的精神家園,這讓埃塞俄比亞人經常感到莫名其妙。黑人學者還創造了一個黑人版全球史,聲稱西方文明也起源于非洲,然后通過埃及傳到古希臘。他們熱衷于以非洲人的視角,批評人們對世界的傳統認識。這些表明美國(

)A.出現了以黑人文化為主導的移民文化 B.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依然嚴峻C.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文化景觀 D.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得到了充分發展16.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越來越在廣度和深度上沖破了民族國家的界限,成為世界經濟共同的運行機制,這個運行機制不斷強化資本的擴張本性,并隨著跨國經濟和世界貿易的迅速發展,使各種生產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運作。據此可知經濟全球化是(

)A.各國不斷讓渡主權的過程 B.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重組C.市場經濟的世界化過程 D.社會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其中17題18分,18題19分,19題15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唐代立國規模宏闊,其疆土、經濟、文物,較之秦漢,似乎尚有過之而不及。論其政治,依然還是秦漢傳統規模,王室與政府分立,君權與相權互濟,但唐代的政府組織之詳備嚴密,實為漢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為行政圭臬。魏晉以下的門第新貴族,在唐代漸漸地和平消失于無形。自唐后,中國社會再沒有別一種新貴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兩大趨勢:一、由貴族階級轉移到平民社會。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轉移到日常人生。——摘編自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材料二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邊疆叛亂,完成了對新疆、西藏的完全統一,擊敗沙俄侵略,收復臺灣。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前提下,允許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區頒布了如《理藩院則例》《蒙古律例》《回疆則例》《西藏通則》等相應的法律;各地因俗設官(制),如駐藏大臣、軍府、盟旗等;對于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用封爵、給俸、聯姻、朝覲等措施加強聯系;不斷賜封喇嘛教領袖,在蒙藏地區形成了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統;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區劃定牧區、屯田(新疆)、實行招民開墾(西南地區)等,大力發展邊疆經濟。——摘編自馬汝珩、馬大正主編的《清代的邊疆政策》等(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唐代中國社會發生的重大變化并分別評價其影響。(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代前期穩固邊疆的特點及貢獻。(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材料一為了防備沿海奸民與倭寇勾結,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絕了民間一切的海外貿易。在嚴厲海禁的政策下,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被視為非法行徑,被迫走上畸形發展的道路,即被迫轉入走私和武裝走私。隆慶皇帝(明穆宗)被迫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清朝初期政府延續明朝的對外政策,對海外貿易嚴加限制。康熙時期,自開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貿易者,多至千余,回來者不過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認為“數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國歷來是“海賊之淵藪”,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復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來一度繁榮的對外貿易,又復委頓。——摘編自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材料二重商主義是15世紀至17世紀中葉在英國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者認為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是國家致富的有效捷徑。伊麗莎白一世執政時期,伍斯特1557年貧困人口比例為18%,諾威克1570年貧困人口比例為22%,與城市相比,農村人口的貧困現象更加嚴重。16、17世紀是歐洲民族國家興起的重要時期,新興的民族國家迅速轉入了爭霸戰爭之中,從16世紀后半期起,歐洲戰火連綿。而此時的英國在歐洲諸國中顯得弱小。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的英國,以國家的公共利益和絕對君權為最高利益,通過重商主義政策的推行,強力推動了本國經濟和政治的近代轉型,為英國民族國家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摘編自宮艷麗《論重商主義與英國民族國家的崛起》材料三我國具有近代意義的口岸的開放始于《南京條約》簽訂之后的五口通商。以上海為首的首批口岸的示范效應,很快得到擴散,隨著其他條約的陸續訂立,中國開放口岸不斷增加。到19世紀末,中國的開埠制度出現了關鍵性轉變,“自開商埠”成為清政府商務和涉外政策的一種。據統計,晚清時期共開放口岸83處,依地域劃分,東北26處,華北6處,華中5處,華東10處,華南20處,西南7處,西北9處。口岸開放城市約占晚清中等以上城市的28.37%,一般城市的10.81%。如此眾多的開放口岸,對中國產生的影響難以評估,無論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摘編自李玉《晚清政治經濟史論》(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與明清海外貿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國實行重商主義的原因。(9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清末開放通商口岸的影響,擬定一個論題,并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10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20年1月劉鴻生在蘇州創辦華鴻生火柴無限公司。梅蘭芳自導自演的戲曲影片在京上演。2月女子第一次正式進入北京大學讀書。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組織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