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1勸學》教案課題《勸學》課標要求掌握文言重點實虛詞;能夠閱讀淺顯的文言文。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繼續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3.背誦課文。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體會比喻論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課文,感悟學習對人的重要性。教學重點曉勸學之意,明勸學之理。教學難點探究本文怎樣運用比喻進行說理。教學方法誦讀教學法;點撥教學法教學用具多媒體內容與過程教學環節與內容反思補充第一課時一、導入㈠詢問課前預習情況。1.齊讀課文,整體了解預習情況,重申誦讀的重要性。2.詢問預習時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那些問題沒有解決,從而篩選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本課文字曉暢明了,因而曉其意比較容易;但論證上由于時代久遠,當時屬于常理的比喻可能今天理解起來有困難,析其法有一定難度,明其理有一定的現實意義。㈡朗讀、范讀課文。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矯正讀音,強調朗讀要注重節奏、強弱和韻律。教師范讀課文。二、課文探究㈠解題1.“勸學”的意思是什么,學習的內容是什么(結合課前印發的資料,請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明確:“勸”在本文是“勸勉、鼓勵”的意思,題意是“勸勉、鼓勵人們勤奮學習”。學習的內容是儒家的經典。關于結構明確:本文是節選,原文1710字,課文節選的只有290字,不能體現全文的結構,因此不必在結構上做更多的探究(利用ppt展示《勸學》全文,不做講解,只說明原文篇幅很長,但課文節選的部分用大一號的字體,每段中總結的話有“君子”的句子用紅色字體)。㈡中心觀點1.“君子曰”的用意何在?明確:首先,《勸學》全文的許多段落都以“君子”作結,例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故君子結于一也”“君子貴其全也”,可見作者強調學習可以成為君子。其次,作為間接引用,這是重申《論語》的觀點。2.“學不可以已”的觀點在當今演化為怎樣的說法?明確:俗語說的“活到老學到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終身學習”理念。㈢師生共同探究第二段。1.學生齊讀,教師范讀并積累文言詞語:通假字(有yòu——又,知zhì——智、暴pù——曝、鞣rǒu——煣)、實詞(中、參)、虛詞(于、之),著重指出“煣”讀為“rǒu”,書下注解有誤。2.“青出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這是本課的難點所在,應該著力探究)明確:“青”“藍”與“冰”“水”都是喻體,而且每句的喻體之間有一種特殊關系,關鍵是找出本體。“青”與“冰”的本體都是指學習之后的知識狀態或水平,“藍”與“水”的本體都是指學習之前的知識狀態或水平,意在強調人經過學習就可以使知識水平得到提高。“青于藍”是萃取,是提純;“寒于水”是改變形態、狀態,即從無形到有形。都是強調學習這種后天行為可以改變固有、天生的屬性。著重強調,把“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理解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錯誤的理解。后者作為成語是從前者脫胎而出的,意思是學生是跟老師學習的,但超過了老師。這種理解主體不一致,違背荀子的愿意。這樣理解“冰,水為之”一句就沒有對應了。3.“煣”與學習有什么相似點?明確:“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設喻,表面上是說“直木”——非器,變成“中規”的車輪——成器,這種成器的過程在于“煣”——用火烤使之彎曲;隱含的論斷是無學之人經過后天的學習,可以成為有學之人。“木”經過“煣”這種加工工藝,與人的學習——也就是后天加工上有相似點。“雖有槁暴”一句進一步闡明獲得了本質改變以后,很難回到無學、無用的原始狀態。這都是為了闡明后天學習對人有重要的意義。4.“木受繩則直”一句比喻論證的重點是什么?明確:“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是說“不直”的“木”經過墨繩的取直然后經過加工就會像墨繩畫的那樣直了(即成材了),金屬制成(沒有開刃)的刀劍在礪石上磨礪就會變得比沒開刃時鋒利;同樣的道理,人只有經過“博學而日參省”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加一起是比喻的喻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是這個比喻的本體,兩層之間構成一個結構復雜的比喻,板書如下:喻體,即直觀的生活現象:木受繩則直(成材)金就礪則利(成器)本體,即抽象的道理: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成人)其相似點為:前提相似:“木”“金”有似于“君子”,“受繩”“就礪”有似于“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結果相似:“直”“利”有似于“知明而行無過”。人經過學習,就如同“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一樣,比沒學習的時候在本質上有很大的提高,可見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起決定作用。所以說這個復雜的比喻是圍繞“博學而日參省”可以改變人的品性這點來進行論證的。“博學”側重孔子說的學,“日參省”側重孔子說的思。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斷學習改造才獲得的。“木”要改造為“中規”的輪,要用“煣”,金要“利”,就得“就礪”,人要改造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多么重要,所以“學不可以已”。㈣背誦第二段。學生自由誦讀本段,教師鼓勵有積極性的學生背誦。共同背誦。作業設計作業要求無才無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A層:1.抄寫全文。2.課后嘗試背誦全文。B層:1.抄寫全文。2.課后嘗試背誦課文1-3段。第二課時課題《勸學》課標要求掌握文言重點實虛詞;能夠閱讀淺顯的文言文。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繼續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3.背誦課文。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體會比喻論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課文,感悟學習對人的重要性。教學重點曉勸學之意,明勸學之理。教學難點探究本文怎樣運用比喻進行說理。教學方法誦讀教學法;點撥教學法教學用具多媒體內容與過程教學環節與內容反思補充第二課時一、課文探究㈠檢查背誦情況。抽查背誦。全體背誦。㈡師生共同探究第三段。1.教師范讀并積累文言詞語:通假字(生xìng——性)、實詞(跂、疾、假、絕)、虛詞(而)。2.“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一句是反對“思”嗎?這一觀點是如何論證的?明確:“思不如學”是這一段的觀點,但并非否定“思”的作用,只是強調在學與思兩者中,學更重要,這與全文的中心論點一致。這個觀點是比較抽象的,所以用“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生活常識加以解釋,“登高”才能“博見”,而且這也是這個比喻的喻體。這里已經隱含了“假于物”的論斷;接著再用日常生活常見的一些情況進一步解釋隱含的“假于物”。“登高而招”是對“跂而望”的直接解釋,“順風而呼”與“登高而招”同理,都是說在自身條件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利用外界條件比不利用外界條件收到的效果好,這是把不好變成好;“假輿馬”“假舟楫”比“不假”的結果更是有了質的飛躍,這兩個事例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效果更是引人矚目的,這是把不能變成能。在此基礎上因事推理: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是善于利用外界條件(即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改造、提升自己。君子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這樣,本段就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論證了中心論點。這種“學而后知”的觀點,是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這一見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具有進步作用和積極意義的。㈢師生共同探究第四段。1.齊讀課文,并積累文言詞語:實詞(鍥、舍、鏤)、虛詞(焉、無以、之)、特殊句式(蚓無爪牙之力)。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層次之間有怎樣的關聯?明確: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貴在積累。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用“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第二個層次,說明積累貴在不舍。用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第三個層次,說明不舍貴在專一。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本段是從學習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二、小結《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課文只節選一小部分。因此不能窺知全貌。但從課文中可以看出,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所以建議大家能夠閱讀全文。三、全體背誦全文。作業設計作業要求無才無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A層:1.完成“研討與練習”各題。尤其是第四題。2.作者十分看重“善假于物”,寄托于“蛇鱔之穴”的蟹難道不是“善假于物”嗎?對此你有何看法?研讀全文,看看還有沒有類似的情況。B層:1.完成“研討與練習”各題。尤其是第四題。2.作者十分看重“善假于物”,寄托于“蛇鱔之穴”的蟹難道不是“善假于物”嗎?對此你有何看法?研讀全文,看看還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第三課時課題《勸學》課標要求掌握文言重點實虛詞;能夠閱讀淺顯的文言文。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繼續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背誦課文。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體會比喻論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課文,感悟學習對人的重要性。教學重點通過練習題的解答,鞏固所學。教學難點解答練習題,掌握所學。教學方法誦讀教學法;點撥教學法教學用具多媒體內容與過程教學環節與內容反思補充第三課時檢查背誦情況。1、抽查背誦。2、全體背誦。二、練習(一)選出注音全對的一項()①木直中(zhòng)繩②雖有(yòu)槁暴(pù)③不積跬(guǐ)步④鍥(qì)而不舍⑤金石可鏤(luò)⑥駑(nú)馬十駕⑦假輿(yí)馬者⑧輮(róu)以為輪⑨用心躁(cāo)也⑩生(xìng)非異也。A.①②⑥⑧⑩B.②③⑤⑥⑧C.④⑥⑦⑨⑩D.①③⑤⑦⑨(二)下面對加點字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借助)思索B.冰,水為(做,凝成)之行將為(被)人所并為(為了)之奈何C.非利足也,而致(達到)千里專心致(盡,極)志閑情逸致(興致,情趣)D.勸(勸勉,鼓勵)學勸(用道理打動人)導勸(勸說,阻止)架(三)指出說法正確的一項()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義。B.白居易《憶江南》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里的“藍”和“取之于藍”中的“藍”相同。C.《勸學》是《荀子》里的第一篇。節選的三段著重論述了學習應持的態度。D.《勸學》的作者荀況,是春秋后期趙國人,他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四)下列句中活用現象相同的是()①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滅可見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輕銳繼其后⑥吾妻之美我者⑦其至又加少也A.①②B.⑤⑦C.④⑥D.②③(五)指出沒有詞類活用的句子()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C.積水成淵,蛟龍生焉。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六)指出句中多義詞的正確義項1.非能水也,而絕江河。()A.斷,斷絕B.極,非常C.橫渡,橫穿D.高超,絕妙2.鍥而舍之,朽木不折。()A.客舍、房舍B.住宿、休息C.放棄、不要D.施舍3.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A.金屬B.黃金C.鑼D.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七)將下面這些比喻按要求加以歸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3.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5.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7.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A.用相同類型事物設喻,從同一角度表達意思的有_________________B.將相反情況組織在一起,從對照中揭示道理的有_________________(八)下面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一句的幾種翻譯,請選出最佳的一句()A.刻一下就舍棄它,朽木也不會折斷;一直刻個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B.刻一下就放掉它,朽木也不會折斷;一直刻個不停,金石也能刻成C.刻一下就停下來,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一直刻個不停,即使是金屬、石頭也能雕刻出成品D.刻一下就停下來,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不會成功;一直刻個不停,即使是金屬、石頭也能雕刻出成品。(九)下列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A.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嘆焉/青取之于藍C.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假輿馬者,非利足也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不如登高之博見(十)下列翻譯有誤的一項是()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車馬的人,不是腳長得利于行走,卻能到達千里遠的地方。C.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與人比沒有差別,(只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沒有強健的筋骨。(十一)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選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項()A.善假于物也。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C.蚓無爪牙之利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2.選出下面各句中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非能水也而絕江河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④駑馬十駕功在不舍A.達到隔斷猛烈功勞B.得到渡過大成績C.得到斷絕快功績D.達到橫渡強成功3.填空。本段在論述學習貴在積累時運用了()和()的論證方法。4.文中以“騏驥”為喻,用意在于()A.說明即使天資很高,如果不專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B.說明即使是個千里馬,如果不發揮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C.說明人即使天資很高,如果沒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D.用名馬比喻名人,說明名人成就事業并不困難。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譯文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刻幾下就丟下,腐朽的木頭也不會斷。B.刻幾下但是馬上放棄它,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C.刻幾下于是就丟下,腐朽的木頭也不會斷。D.刻幾下并且丟下,腐朽的木頭也不會刻斷。6.下列判斷正確的幾項是()A.“下飲黃泉”的“下”是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B.本段三層意思,都是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來論述的。C.文中的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斷句式。D.“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說明只要堅持,再難也能學好。E.本段的比喻有許多不符合科學實際,因此用這些比喻是不能說明道理的。F.本段三層意思各有側重,但又緊緊相承,層層遞進,即知識必須積累,積累必須有恒,有恒還須專一。參考答案:(一)A(二)B(三)B(四)D(五)C(六)1.C2.C3.D(七)A.1.4.5.7B.2.3.6(八)C(九)B(十)B(十一)1.C2.D3.比喻、正反對比4.C5.A6.BCDF《10.1勸學》同步練習基礎鞏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君子生非異也 B.木直中繩,以為輪C.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君子生非異也。生:生來,出生B.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通“煣”,使彎曲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檢查D.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彰:清楚,這里指聽得清楚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含義沒有相同義項的一組是()A.無可寄托者寄人籬下或因寄所托臨崩寄臣以大事B.風雨興焉 憂勞可以興國興利除弊 夙興夜寐C.不能十步 以五十步笑百步步步高升 步余馬兮山皋D.善假于物也乃悟前狼假寐狐假虎威假公濟私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木直中繩,以為輪 B.學不可以已C.假輿馬者 D.而絕江河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B.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C.善假于物也 而寒于水D.蚓無爪牙之利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輮以為輪D.君子曰:學不可以已7.從詞類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D.有好事者船載以入8.選出與“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相同的一項()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B.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C.木直中繩,輮以為輪D.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9.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課文著重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B.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C.第4段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不舍”與“舍”。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對比論證,意在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用心專一。D.文章在語言運用上,長短句并用,對偶排比句兼行,勻稱而又錯落有致。讀來朗朗上口,富于音樂節奏美。課內精讀10.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跬:古代的半步B.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興:發動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強健D.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鏤:雕刻(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且焉置土石)) B.eq\b\lc\{\rc\(\a\vs4\al\co1(無以成江海,學不可以已))C.eq\b\lc\{\rc\(\a\vs4\al\co1(鍥而舍之,蟹六跪而二螯)) D.eq\b\lc\{\rc\(\a\vs4\al\co1(用心躁也,使之然也))(3)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要逐步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B.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C.“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是“不舍”還是“舍”。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對比論證,意在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用心專一。(4)翻譯選文中劃線的句子。①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課外提升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勸學(節選)荀子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①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②而后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③,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⑤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⑥;問一而告二謂之⑦。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⑧矣。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⑨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注]①數:術,即方法、途徑。②沒:同“歿”,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則、界限。④箸(zhù):通“著”,明。⑤蝡(rú):微動。⑥傲:浮躁。⑦:形容言語繁碎。⑧向:通“響”,回音。⑨方:通“仿”,仿效。(1)下列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學惡乎始?惡乎終惡:哪里B.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舍:放棄C.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曷:怎么D.《詩》《書》故而不切 切:懇切(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①其數則始乎誦經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①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C.①口耳之間,則四寸耳②則知明而行無過矣D.①故不問而告謂之傲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3.下列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部是荀子告訴人們學習的方法的一項是()①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②《詩》者,中聲之所止也③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⑤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⑥學莫便乎近其人A.①②⑤ B.①③⑥C.③④⑥ D.②④⑤(4)下列有關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荀子認為,從學習的科目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人應該終身學習。B.學習不應該停留在表面,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應該入耳入心,貫徹到行動中,表現在舉止上。C.在荀子看來《禮》是基礎,《詩》《書》《禮》《樂》《春秋》涵蓋了天地之間所有要學習的內容。D.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接近賢師,這樣也就能養成崇高的品德并獲得廣博的知識,也能通曉世事了。(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譯文:(2)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譯文:(3)學莫便乎近其人。譯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19分)歐陽行周文集序(唐)李貽孫歐陽君生于閩之里,幼為兒孩時,即不與眾童親狎,行止多自處。年十許歲,里中無愛者;每見河濱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獨娛之,常執卷一編,忘歸于其間。逮風月清暉,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釋,不自知所由,蓋其性所多也。未甚識文字,隨人而問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長吟高嘯,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識其志,每嘗謂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為汨沒之饑氓也。未知其為吉兇邪?”鄉人有覽事多而熟于聞見者,皆賀之曰: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自此遂日日知書,伏圣人之教,慕愷悌之化,達君臣父子之節,忠孝之際,惟恐不及。操筆屬詞,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發于鄉里之間。建中、貞元時,文詞崛興,遂大振耀,甌閩之鄉,不知有他人也。會故相常袞來為福之觀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頗嗜誘進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為芝英,每有一作,屢加賞進。游娛燕饗,必召同席。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于江淮且達于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尋而陸相贄知貢舉,搜羅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無倫比,故君名在榜中。常與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韓侍郎愈、李校書觀。洎君并數百歲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無所襲,才未嘗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詳;切于情,故敘事重復:宜其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一命而卒,天其絕邪!君于貽孫言故舊之分,于外氏為一家。故其屬文之內多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陽孝子傳》,《有韓城縣尉廳壁記》,有《與鄭居方書》,皆可征于集。故予沖幼之歲,即拜君于外家之門。大和中,予為福建團練副使日,其子價自南安抵福州,進君之舊文共十編,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請序。已諾其命矣,而詞竟未就。價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為觀察使,令訪其裔,因獲其孫曰澥。不可使歐陽氏之文遂絕其所傳也,為題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注】①窅(yǎo):悵惘。②汩沒:淪落③歐:通“甌”。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蓋其性所多也多:超過B.由是振發于鄉里之間振發:顯揚C.宜其司當代文柄司:職掌D.皆可征于集征:驗證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隨人而問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B.鄉人有覽事多而熟于聞見者無如寡人之用心者C.君于貽孫言舊故之分于其身也,則恥師焉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14.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敘述歐陽行周的成長歷程,評定其文章特點,最后交代為文集作序的緣由,有接作序為其立傳之意,讀此可知歐陽行周為人為文之一斑。B.歐陽行周年少時酷愛山水與讀書,盡管鄉人都不喜歡他,父母也為他的將來憂心忡忡,但他天資聰穎,文筆超群,終于成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歐陽行周寫文章語詞清秀,思維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說理精辟,立論周密詳盡,擅長抒情,敘事委婉曲折,是韓愈、李觀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歐陽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嘆其身后蕭條寥落,將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敘事、議論之中,頗能感人。15.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於江淮且達于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1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1)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3分)(2)又性頗嗜誘進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參考答案1.C【解析】A項,“生”通“性”;B項,“”通“煣”;D項,“有”通“又”,“暴”通“曝”。2.A【解析】“生”通“性”,資質、稟賦。3.A【解析】含義有相同義項的一組是A組一、三、四句中的“寄”意思相同,皆為“托付”義;第二句中為“寄居”義。B組中的“興”依次為“起”“使昌盛”“興辦”“起來”義。C組中的“步”前三項為一個意思,指古代的五尺(古代以五尺為一步);第四句中為“使行走”義。D組一、三、四句中的“假”為“假助,憑借”義;第二句中為“假裝”義。4.B【解析】A項,“以為”,古義:兩個詞,把……制成;今義:認為。B項,“可以”古今同義,能夠。C項,“假”,古義:借助、利用;今義:與“真”相對。D項,“江河”,古義:長江、黃河;今義:泛指河流。5.B【解析】A.為:動詞,形成;動詞,寫作。B.而:都是表轉折的連詞,然而。C.于:介詞,對于;介詞,比。D.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動詞,到。6.D【解析】A.地方:土地方圓。B.博學:廣泛地學習。C.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指把它做成。7.C【解析】A、B、D三項均為名詞作狀語,C項無活用。8.D【解析】例句與D項均為判斷句。A項定語后置句;B項狀語后置句;C項省略句。9.C【解析】C項中應為“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舍’與‘不舍’”。10.(1)B【解析】興:起。(2)D【解析】D項,“也”都表判斷。A項,焉:語氣助詞;疑問代詞,哪里。B項,以:用來……的;與“可”構成雙音節詞“可以”。C項,而:表承接;表并列。(3)C【解析】重在說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4)①駿馬跳躍一次,也不能有十步(遠);劣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遠,在于堅持不懈。②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解析】翻譯題要抓住關鍵字詞,包括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它們往往是翻譯的得分點。兩個小題的得分點分別是:(1)騏驥,駑馬,駕。(2)跪,寄托。11(1)D【解析】D.切:貼近,切合。(2)C【解析】A項“乎”,相當于“于”。B項“也”,表判斷。C項“則”,①副詞,才;②連詞,那么。D項“故”,連詞,所以。(3)B【解析】②是介紹《詩經》的特點的;④是說明古人和今人學習目的不同;⑤是說明如何對待別人的詢問的。排除這三項即可。(4)C【解析】C.“《禮》是基礎”說法不當,原文說“終乎讀禮”。(5)(1)所以從學習的途徑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那么學習是片刻也不能丟的。(2)君子的學習,是用它來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學習,只是把學問當做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3)學習沒有比接近賢師更便利的了。【解析】文言文翻譯遵循直譯為主的原則,可按照“增、刪、移、補、換”的原則翻譯。三個小題的關鍵字詞有:(1)學數,義。(2)美,禽犢。(3)乎,近。參考譯文:學習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終結?答案是:從學習的途徑來說,是從誦讀《書》《詩》等經典開始,到閱讀《禮》為止;從學習的意義來說,是從做一個讀書人開始,到成為圣人為止。誠心積累,長期努力,就能深入,學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從學習的途徑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那么學習是片刻也不能丟的。致力于學習,就成為人;放棄學習,就成了禽獸。《尚書》是政事的記載;《詩》是和諧的音樂所附麗的篇章;《禮》是行為規范的要領、具體準則的總綱。所以學到《禮》就到頭了。這可以叫做達到了道德的頂點。《禮》肅敬而有文飾,《樂》中正而又和諧,《詩》《書》內容淵博,《春秋》詞意隱微,存在于天地之間的道理都包括在這些典籍中了。君子的學習,有益的東西進入耳中,明白于心中,貫徹到全身,表現在舉止上。所以他稍微說了一句話,稍微動一動,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小人的學習,只是從耳中聽進去,從口中說出來。口、耳之間才不過四寸罷了,怎么能夠靠它來完美七尺長的身軀呢!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君子的學習,是用它來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學習,只是把學問當做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別人沒問就去告訴的叫做急躁;別人問一件事而告訴兩件事的叫做嘮叨。急躁,是不對的;嘮叨,也是不對的;君子回答別人,就像回聲應和原聲一樣。學習沒有比接近賢師更便利的了。《禮》《樂》記載法度而未加詳細解說,《詩》《書》記載舊事而不切近現實,《春秋》文簡辭約而不易迅速理解。仿效賢師而學習君子的學說,那就能養成崇高的品德并獲得廣博的知識,也能通曉世事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接近那理想的良師益友更便利的了。12.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多”是稱贊之意。13.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虛詞。兩個“于”都是“對于”之意。14.B【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的理解。“鄉人都不喜歡他”理解錯誤,鄉人都贊美他,“皆賀之”。15.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于江淮/且達于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解析】斷句時應初步了解語句大意,然后根據結構特點和語言標志,先斷開容易理解的語句,再依據對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難點。本題借助斷句的語言標志是兩個句末語氣詞“矣”和句首發語詞“且”,可先行斷開。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斷開“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本段話有兩處是可斷可不斷的。16.(1)這是你們家的寶貝啊,為什么要如此擔心呢?(2)(他)生性很喜歡引導后輩進取,在家境貧寒、門第低微的人中推舉選拔(人才),生怕做不到。【解析】翻譯時盡量以直譯為主,要關注重點詞語、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強調字字落實,力求表達通順。第一句翻譯時要抓住“奈何……歟”這一反問句式。第二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點,翻譯時補上主語“他”賓語“人才”。參考譯文:歐陽先生出生在福建的鄉下,還是孩子的時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經常獨自行動。10來歲時,對村里沒什么喜好;每當看到河邊山腳有美景之處,內心里感到很高興,常常拿著一本書,在那些地方流連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時很晚了還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歡贊美美好的事物吧。還沒認識幾個字,跟著別人詞句,假如有一句話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興,一直邊走邊吟誦,不知道會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對人說,這孩子不懂事,將來恐怕要淪落為餓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還是兇?村里見過世面的人,都祝賀他:這是你家的你們家的寶貝啊,為什么要如此擔心呢?從此之后,每天只是讀書,嘆服圣人的教誨,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禮節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筆寫文章,語言秀麗,思維活躍,都是別人不曾寫過的,認為為君之道很簡單,從此在鄉間聞名。建中、貞元期間,人的文章很出名,整個福建沒有人能超越他。當時,原來的承相常袞來做福建的觀察使,他有文章聞名遠近,又生性喜歡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門的年輕人中選拔,怕找不到。歐陽君到的這一天,他把歐陽君比作芝英,歐陽君每寫一篇文章,都會得到贊賞獎掖。一有宴請,一定會叫上他。歐陽君謙虛,行動不逾越禮節,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歐陽君的名聲在江淮間越來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當時人們都說常公能識英才。不久陸相贄考取貢舉,搜羅天下的好文章,選拔人才的風氣前所未有,所以歐陽君也名列其中。跟歐陽君經常在一起的,有韓愈,李觀等。等到歐陽君和數百杰出人物死后,人們到現在還佩服他們。歐陽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沒有套用現成的,才華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說話詳細嚴謹;抒情真切,敘述詳備:應該是當代文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沒有人能繼承。歐陽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還是遠親。所以他編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寫的,如《南陽孝子傳》,《有韓城縣尉廳壁記》,如《與鄭居方書》,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在外家之門認識了他。大和年間,我做福建團練副使時,他的兒子從南安到福州,給我歐陽君很多文章和詩作,請求我寫序言。我答應了他,可是遲遲沒寫成。歐陽價沒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觀察使,讓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孫子澥。不能讓他的文章就此失傳。我為文集寫下這篇序,也完成他子孫的愿望。《10.1勸學》同步練習【課外閱讀】勸學詩(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鑒賞:該詩是唐朝詩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詩歌明白如話,第一、二句形象地描寫了男兒讀書廢寢忘食的情景。第三、四句運用對比手法,警醒男兒要珍惜少壯年華,發憤苦讀、有所作為,否則,等到老了以后再想讀書就遲了。詩歌鏗鏘有力,短短的28個字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勸學詩(宋)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鑒賞:這首詩的主旨是勸少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既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該詩語言明白易懂,形象鮮明生動,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夢未覺,階前梧桐忽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倍增勸勉的力量。“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詩句,后被贊譽為寫春意的千古名句,此處活用此典,增強了語言表現力。【課堂練習】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蓼藍(liǎo)靛青(diàn)其曲中規(zhōnɡ)參省(xǐnɡ)B.跂而望(qì)埃土(āi)金就礪(lì)騏驥(jì)C.跬步(kuǐ)輿馬(yú)槁暴(pù)金石可鏤(lǚ)D.用心躁也(zào)須臾(yú)句讀(dòu)參省乎己(cēn)解析:A項,中zhònɡ;C項,鏤lòu;D項,參cān。答案:B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使之然也(彎曲)其曲中規(合乎)礪(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聲非加疾(快)勸學(勉勵,鼓勵)C.絕江河(渡)駑馬十駕(劣馬)生非異也(通“性”,資質、稟賦)D.金石可鏤(雕刻)圣心備焉(完備)風雨興焉(起)解析:A項中“”意為“使……彎曲”;B項中“疾”意為“強”;D項中“備”意為“具備”。答案:C3.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C.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解析:A項,“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C項,“寄托”,古義:藏身的意思;今義:托付。D項,“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幫兇。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B.雖有槁暴,不復挺者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D.君子生非異也解析:A項,“知”通“智”;B項,“有”通“又”,“暴”通“曝”;D項,“生”通“性”。答案:C5.下列加點的詞用法和意義,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D.箕畚運于渤海之尾解析:B項為名詞用作動詞;A、C、D三項均為名詞作狀語。答案:B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勸學》的“勸”為“鼓勵”的意思,這個字統轄全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課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B.第二段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者運用了五個比喻來論證,前兩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后三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改變自己。C.第三段論述了學習的作用,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作者認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D.第四段論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其中前面六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中間兩個比喻論證要堅持不懈,后面兩個比喻論證要專心致志。解析:D項,前面四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中間四個比喻論證要堅持不懈。答案:D【課外練習】一、基礎知識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A.蠟燭/污濁彎曲/歌曲百折不撓/折沖樽俎B.須臾/瘐斃漂白/餓莩息事寧人/寧缺毋濫C.舟楫/作揖穴位/戲謔解甲歸田/渾身解數D.蛟龍/姣美孝悌/醍醐開花結果/歸根結底解析:A項,zhú/zhuó,qū/qǔ,zhé;B項,yú/yǔ,piǎo,níng/nìng;C項,jí/yī,xué/xuè,jiě/xiè;D項,jiāo,tì/tí,jiē/jié。答案:C2.下面語段中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近幾年,“用工荒”現象不斷蔓延。今年,一些傳統勞務輸出大省用工短缺現象方興未艾,不僅技工明顯供不應求,普通工人也大范圍短缺。同時,“用工荒”呈現結構性、不對稱狀況:農民工短缺與大學生就業難并存,年輕勞動力短缺與“40、50”人員就業難并存,生產一線藍領工人短缺與白領就業難并存。對此,我們應高度重視,妥善應對,使其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契機。A.蔓延B.方興未艾C.供不應求D.契機解析:A項,蔓延:像蔓草一樣不斷向周圍擴展。B項,方興未艾:形容事物正處于興旺階段或形勢正在蓬勃發展,作褒義用。此處應改為“層出不窮”。C項,供不應求:供應的東西不能滿足需求;D項,契機:指事務轉化(多指向積極的方向)的關鍵。答案:B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這次活動圍繞“創業夢、中國夢”為主題,傳播創業文化,分享創業經驗,弘揚創業精神,有利于激勵更多青年創業。B.在南海主權問題上,假如南亞某些國家把中國人民的嚴正聲明和強烈抗議置若罔聞,一意孤行,必將自食惡果。C.近期,一條“如果晚上忘了斷開4G連接,一覺醒來,你的房子幾乎歸中國移動公司所有了”的微博將有關4G資費的議論再次推向高潮。D.湖北省中山醫院33歲的護士肖芳連續三次口對口的人工呼吸,使一位呼吸驟停、心臟停搏的大媽“起死回生”,被網友用手機拍攝在網上傳播后,感動了全國眾多的網民。解析:A項,“圍繞……為主題”結構雜糅;B項,搭配不當、語序不當。句中的“把”應改為“對”,把“假如”放到“南亞某些國家”之后;D項,偷換主語,應在“被”前加“這一過程”。答案:C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自從有了電視,情形有了難以預料的變化,明星的概念大大泛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劉翔扮演劉翔②一方面,更關鍵之點是,有了電視,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③由此,電視不僅生產了演藝明星,還生產了體育明星、演講明星,還有大眾明星④一方面,從明星生產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⑤亦即當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場,以明星自身的名義登場⑥一部電視連續劇,可以使演員每天晚上出鏡,抵得上十來部電影A.⑤①④②⑥③B.⑤④⑥②①③C.②①⑤④⑥③D.④⑥②①⑤③解析:⑤應該是承接著②①的,講“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這個內容的,不能放在第一句,所以排除了A、B兩項;②中的“一方面,更關鍵之點是”中的“更”字提示我們,這應該講的是另一方面,所以②不能放在④前,這樣也排除了C項;而且⑥是承④的“周期更短,速度更快”,①是對②的舉例,⑤是對②①進一步的闡釋,③是對前文的總結,所以選D項。答案:D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你是否想到,人造衛星的控溫系統的設計靈感竟是來自小小的蝴蝶?________。科學家據此為人造地球衛星設計了一種猶如蝴蝶的控溫系統。①當氣溫上升陽光直射時,鱗片自動張開,以減少陽光的輻射角度,從而減少對陽光熱能的吸收②在陰影區域,衛星表面的溫度會下降到200攝氏度左右,這對衛星上的精密儀器儀表的危害極大③當外界氣溫下降時,鱗片自動閉合,讓陽光直射鱗片把體溫控制在正常范圍內④當受到陽光強烈輻射時,衛星表面的溫度會高達2000攝氏度⑤人們發現,蝴蝶身體表面生長著一層細小的鱗片,這些鱗片有調節體溫的作用A.②④⑤③①B.①③⑤④②C.④②⑤①③D.⑤①③②④解析:④②說衛星表面的溫度變化,先說高,后說低;①③說蝴蝶身體表面鱗片調節體溫的作用,與④②相對應;⑤與①③是總分關系。根據橫線后的“據此”可確定先④②后⑤①③。答案:C二、閱讀鑒賞(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6~9題。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6.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對……有利B.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D.用心一也一:專一解析:A項,利:使……走得快。答案:A7.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無過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解析:A項,介詞,向/介詞,表示比較;B項,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短語后面,組成名詞性的結構,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結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明的原因;C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順承,就、于是;D項,均為“兼詞,于此”。答案:D8.下面對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選文啟發我們,說理并不排除生動性,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比喻論證。B.從所選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品德修養。C.從所選文段還可以看出,荀子認為,對“學”來講,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同樣需要后天的努力。D.選文段說理的突出特點是以喻代議,寓議于喻。解析:C項,“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錯。答案:C9.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強,但是聽的人聽得特別清楚。(2)螃蟹有六只腳和兩只鉗夾,除了蛇洞和鱔洞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為)用心浮躁。(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題。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后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駭,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抄①。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云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執以詣卓,卓謂朗曰:“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②,清除群穢,廣舉賢士,此誠虛心垂慮,將興至治也。威德以隆,功業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雖四關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此朗之所以邑也。”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里。到謂父老曰:“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③東黎陽。黎陽有營兵,趙威孫鄉里舊婚,為監營謁者,統兵馬,足以為主。若后有變,徐復觀望未晚也。”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咨,將家屬俱與朗往焉。后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熒陽及河內。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于濮陽,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饑,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時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節選自《三國志·司馬朗傳》)注:①抄:掠奪。②陽九之會:指災難之年或厄運。③宗:宗族,宗室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客謝之謝:道歉B.捐棄居產捐:捐獻C.此朗之所以邑也邑:同“悒”,愁悶不安D.不為衰世解業解:懈怠,放松解析:B項,捐:拋棄。答案:B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A.監試者異之莫有從者B.唇齒之喻久之,關東兵散C.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執以詣卓D.為天下所仇為監營謁者解析:A項,均為“助詞,相當于‘的人’”;B項,助詞,的/音節助詞,無意義;C項,介詞,因為/介詞,把;D項,介詞,被/動詞,擔任。答案:A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B.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C.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D.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答案:D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司馬朗小時候就善于應答,表現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與機智,這種才能在被董卓詰問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B.司馬朗對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難的做法很不贊成,一是因為移家于溫不能真正避開災難,二是因為李邵的離開會引起當地居民的騷亂,但他的勸阻并未起作用。C.司馬朗認為,如果董卓能夠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仔細考慮,就能取得蓋世的功業,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誠意打動,最終放了他。D.司馬朗回到家鄉,認為家鄉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議鄉親們跟他一起舉家遷到黎陽去,但父老們留戀故土,只有趙咨及家人跟著司馬朗遷走。解析:C項,司馬朗并不真正認為董卓可以取得蓋世功業,“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誠意打動,最終放了他”屬無中生有。答案:C14.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將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里。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東黎陽。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從文章中找出能體現司馬朗有遠見的兩個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請求返回故鄉。(重點譯對“見”“用事”)②這里是軍隊四分五裂交戰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重點譯對“及”“舉”“東”)(2)①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駭。②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里。③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于此。④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東黎陽。參考譯文: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地人。九歲時,有人直接叫他父親的名字,司馬朗說:“輕慢別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這個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歲時,通過通經考試成為童子郎,監考的人因為司馬朗身體健壯高大,懷疑他隱瞞了年齡,就訊問他。司馬朗說:“我的父族和母族,歷代人都長得個頭高大,我雖然年幼,卻沒有希望高攀的習性,少報年齡來求得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監考的人對他的話感到驚訝。后來關東的軍隊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勢險要的地方,他打算遷居到溫。司馬朗對李邵說:“唇齒相依的比喻難道只是指虞國和虢國嗎?溫和野王兩地也正是這樣;現在您離開那里而居住到這里,只是躲避早上滅亡的時刻罷了。況且您是郡國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現在敵寇還沒有到來您就先遷走,依傍山地的各縣百姓必定發生騷亂,這樣就會動搖民心而成為違法亂紀的根源,我私下為郡內百姓的安危感到擔憂。”李邵沒有聽從他的勸告。沿山一帶的百姓果然發生騷亂,他們向內遷徙,有的還進行搶劫。這時董卓遷移天子改都長安,董卓仍留在洛陽。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應當向西遷移,因為天下各地紛亂如云,就派司馬朗帶著家屬返回本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來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死去的兒子同歲,怎么這樣辜負我!”司馬朗于是就說:“您憑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災難的機會,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這確實是您的虛心納下,殫精竭慮的結果。(這樣下去)將會出現興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勢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勛和業績因此顯著,然而戰爭災難一天天興起,各州郡紛亂不安,郊野四境之內,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他們拋棄了住房財產,到處流浪逃竄,雖然四面的關口設卡制止,對逃亡的人加重刑罰懲治,但仍然不能禁絕止息,這就是我憂愁不安的原因。”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請求返回故鄉。他回到故鄉后對父老們說:“董卓犯上作亂,被天下人仇恨,這正是忠臣義士發奮有為的時候。我們郡和京城境界相連,洛陽城東面有成皋,北面毗連黃河,天下興起義兵的人們如果不能前進,那情勢必然使他們停留在這里。這里是軍隊四分五裂交戰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黎陽有軍營,趙威孫過去同我們鄉里有姻親,擔任監營謁者,統領軍隊,足可以做我們的首領。如果以后有變化,再慢慢觀望也不晚。”父老們留戀故土,沒有跟著司馬朗遷走,只有同縣的趙咨,帶著家眷一起和司馬朗遷往黎陽。幾個月后,關東各州郡起兵,聚眾幾十萬人,都集結在滎陽、河內一帶。將領們不能統一行動,放縱士兵搶掠,百姓被殺死的近一半。過了很久,關東的兵散去,太祖和呂布在濮陽一帶相互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人回到溫。這一年發生大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們,不因為是衰亂時期就放松學業。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當時四十七歲。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馬朗之子司馬遺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戶。司馬朗之弟司馬孚又將其子司馬望過繼給司馬朗,司馬遺去世之后,由司馬望之子司馬洪繼承其嗣。三、語言運用15.請根據下面表格反映的情況,補充文段中A、B處空缺的內容(用自己的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計分辦法面試題及答案
- 網絡規劃設計師知識點記憶技巧試題及答案
- 育嬰師工作情境模擬試題及答案
- 重慶交通大學試題及答案
- 激光技術工程師證書考試的趨勢試題及答案分析
- 跨國企業會計實務的初級會計師試題及答案
- 藥劑常用藥物分類題及答案
- 2024-2025學年中考物理電與磁模塊磁現象訓練含解析滬科版
- pass卷數學六上試卷第一園及答案
- 2025年變配電保護自動化項目建議書
-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數學湘教版(2024)下學期期中考試模擬卷B卷(含解析)
- 2025有關房屋買賣合同書模板
- 養老床位建設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 《學打結做毽子》教學課件
- 語文-湖南省長郡二十校聯盟2025屆新高考教學教研聯盟高三第一次聯考(長郡二十校一聯)試題和答案
- 個人用電協議合同范例
- 建筑工程再生能源規劃
- 《自動化控制系統培訓課件》
- 基于專利視角下人工智能在合成生物學中的應用
- 多元函數概述
- 廚師用電安全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