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講義-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1頁
中國近代史講義-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2頁
中國近代史講義-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3頁
中國近代史講義-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4頁
中國近代史講義-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近代史一、總體特征總體特征為,由具有獨立主權的封建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1.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2.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清政府被迫自救,開展洋務運動,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革命。3.甲午中日戰爭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侵華方式由直接侵略變為間接侵略,扶植在華代理人,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二、產業結構轉型1.農業結構:中國逐步淪為列強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工業結構:鴉片戰爭后,列強在中國開辦工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企業興起,民族工業產生,輕工業尤其是棉紡織業緩慢艱難發展,重工業基礎異常薄弱。傳統手工業行業衰敗,出現解體趨勢;資本主義萌芽被迫中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產生官僚資本主義。提示:此處是命題重點,需要關注。三、階級結構變動1.出現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2.地主階級和商人投資近代民族企業,出現民族資產階級;傳統四民社會結構解體,部分士商階層轉變為民族資本家,例如張謇.3.外資企業中出現中國最早的無產階級。4.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產生官僚資本家。設問:民族資產階級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示例:推動救亡圖存;促進思想解放;民族工業發展;政治民主化;社會生活民主化。四、城鄉結構沿海城市被迫開放較早,自然經濟瓦解最早,最早產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工業化進程開始,交通工具轉變,城鄉差距逐漸擴大設問:近代被迫開放沿海城市影響。示例:卷入世界市場;自然經濟解體;中斷資本萌芽;城市化進程加快;西方思想傳入;便利列強侵略等等。外交體制由朝貢體系轉變為條約體系,從成立總理衙門到設立外務部,運用國際法規維護自身權益,逐漸融入世界體系,具備國際視野,推動晚清自救運動。設問:簡評總理衙門的設立。示例:外交體制轉型;具備國際視野;推動洋務運動;帶有殖民印記。社會習俗有識之士倡導社會習俗改良,政府推廣,適應救亡圖存的需要,客觀上有利于移風易俗,增強國民科學、民主意識。設問:中共在根據地改良社會習俗的意義。示例:革除陋習,移風易俗;注重衛生,增強體質;促進認同,增強影響;影響后世,提供借鑒。提示:特別關注中共治理的能力,中共治理與前朝治理的優勢。這就能說明中共成立煥然一新、開天辟地。教育體制廢除科舉制度,舉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教授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提倡女性就學,改行白話文。設問:簡評清末教育實踐。示例:教育體制轉型;培養實用人才;適應救亡圖存;促進思想解放;維護統治本質。提示:同樣的,還可以關注國民政府、北洋軍閥政府時期的教育,當然,也可以關注中共領導下的蘇區教育、解放區教育等等。民族主義從天朝上國、夷夏之辨到民族意識覺醒,從閉關鎖國到融入世界,從朝貢體系到條約體系,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意識空前覺醒。提示:從古代“臣民”到近代“國民”的轉變。近代國民具備的特征——思想理性科學、政治民主平等、經濟獨立自主等等。交通通信發展交通通信工具新舊并存,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區域發展不平衡。自行車、火車、輪船、飛機、汽車、報刊、電報、等工具傳入中國,加強了聯系,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了交通通信工具的進步。軍事技術洋務運動時,開辦軍事工業,組建新式軍隊,采用西式操練兵,提高軍隊戰斗力;清末新政時,編練新軍,后來成為推翻清朝統治的力量之一。地方治理出現現代警察制度、戶籍制度轉型,允許人口自由遷移。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農村革命根據地出現工農民主政權,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現抗日民主政權,推動了革命形勢發展。革命領導由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領導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領導。指導思想由洋務運動“中體西用”到辛亥革命“三民主義”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設問:簡評清政府“中體西用”。示例:減少改革阻力;便利學習西方;促進思想解放;指導洋務運動;推動社會轉型;維護統治本質。1.1840年8月15日,欽差大臣琦善給英方復函時,放棄“諭”“批”等回復夷書定例,改用“照會”樣式。此式旋被仿效,成為中國外交文書的重要范式。從12月3日開始,照會中“天朝”兩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為定例。上述變化()A.表明中英兩國實現平等交往 B.反映中國國家主權遭到破壞C.體現了清政府主動學習西方 D.折射出傳統外交觀念的轉變2.兩次鴉片戰爭時期,清朝政府與世界諸國的關系發生變化,出現了三類國家關系:一是傳統朝貢關系,如朝鮮、越南等國屬于這一類型;二是傳統互市關系,如日本等國就屬于這一類型;三是近代條約關系,西方侵略者都屬于這一類型。由此可見,當時中國()A.近代外交理念開始萌發 B.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C.傳統外交格局受到沖擊 D.仍然在亞洲地區具有支配地位3.1867年,圍繞京師同文館是否應招收科舉正途人員學習天文算學的問題。御史張盛藻上書批評此舉易使士人“重名利而輕氣節”;候補知州楊廷熙則在奏折中把“久旱不雨”“陰霾蔽天”“大風晝晦”等自然現象歸罪于同文館的設立。這說明當時()A.洋務運動遭到朝廷反對 B.社會主流思想發生深刻變化C.頑固保守勢力根基深厚 D.列強文化侵略遭到有力抵抗4.鴉片戰爭后,中國發生了一系列巨大變化,尤其表現在國人創辦或投資近代企業上。如表為19世紀70年代廣東人創辦或投資的近代企業。創辦或投資這些企業()代表人物事例陳啟源創辦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已用蒸汽鍋爐燒水伍紹榮投資美國人富文的厚益紗廠。集資從舊金山購買機器,聘請英國人擔任技師陳廉川創辦了陳聯泰機器廠,從香港購買機器,從事輪船修理A.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 B.抵制了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C.有利于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 D.加快了實業救國思潮的發展5.下表是不同文獻有關洋務運動的歷史敘述。這說明,晚清()敘述出處光緒十年(1884),因海防吃緊,北洋防務“每月應發各兵輸薪餉,及制造軍器子藥等項”軍費……“準予北洋暫開軍器捐輸”。李鴻章的奏折(張之洞)在專征收捐納款“自光緒十五年起至十七年止,專克購槍炮機及造廠費,總以足數開廠之用為度”。張之洞的奏折(光緒前期電報局)具有198個分局委員,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過捐納獲得的。謝俊美《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A.自救運動導致中央權力下移 B.發展軍事力量以抵御外來的侵略C.鼓勵民間投資官督商辦企業 D.借助經濟手段拓寬洋務資金來源6.1896年,維新派思想家陳熾在《續富國策》中指出:”(英國)講求農學,耕田、培壅、收獲均參新法,用機器,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畝之收,足抵五十畝之獲。……中國于此,誠宜兼收并采,擇善而從。“這一觀點()

A.指明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出路 B.否定了我國小農經濟的優勢

C.反映了知識階層的基本態度 D.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

7.南京臨時政府創建之初,實行的是總統制,政府各部部長由總統任命,對總統負責,斯時并無“總理”一職。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規定“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附署之”。這一改制主要是為了()A.應對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 B.提高政府的行政治理效能C.緩解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 D.滿足多黨民主參政的訴求8.辛亥革命后對中國某些地區所做的調查發現,婚姻風俗、日常禮儀等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廣大的內地和農村地區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例如京郊一個村子里,已婚的117名婦女中纏足者仍有31人,占27%。大多女子很快又回到傳統的老路上,依附別人或充當婢、妾,受其壓迫。從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倫理對女子的束縛 B.新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C.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 D.封建頑固勢力異常強大9.新文化運動引入科學的概念,就是要改變勞動的方式、方法,發揮勞動者的潛力;引入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勞動者意識到作為人應該享有“人的權利”,有占有自己勞動所得的權利。據此可知,新文化運動()A.以解放中國勞苦大眾為宗旨 B.重視提升勞動者的思想覺悟C.全盤否定傳統儒家思想文化 D.始終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10.聶榮臻曾指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決不只是抗日的問題,也不單純是一個武裝斗爭的問題,它包括民主政治的建設、政權機構的改革、經濟政策的規劃、人民生活的改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政權()A.具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 B.是社會主義革命政權的雛形C.為從局部建政走向全國執政奠定基礎 D.是民主政治和政權機構改革的試驗田11.1946年4月,陜甘寧邊區通過的《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規定:采取人民代表會議制的政權組織形式,以保證人民管理政權機關;邊區、縣、鄉人民代表會議為管理政權機關,各級權力機關開始由抗日時的參議會過渡為人民代表會議。這些做法()A.積累了民主政權建設的經驗 B.削弱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C.反映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 D.適應了解放戰爭的推進形勢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源認為清王朝要消除來自西方國家的威脅,在對外作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僅僅“悉夷情”是不夠的,“悉夷情”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國圖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寫書的觀點和目標,就是為了向西方學習,使中華大地不再受到列強的侵擾。——胡博《魏源<海國圖志>對鴉片戰爭失敗的反思》材料二:隨著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步發展,洋務派首次提出“商戰”一詞,通過洋務運動的催化,中國初步誕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資產階級改良意識的知識分子。他們推崇西方文化,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對發展本國工商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強經濟、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維新派宣揚“實業救國”論,強調振興商務,維新派摒棄傳統棄商、蔑商思想,重視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宣傳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興辦近代民族工商業。由此,受利益所驅,從事工商業人數劇增,民族企業如雨后春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摘編自陳燕玲《早期維新思想與戊戌變法》(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中兩種救國思想形成的各自原因。(2)有學者認為“商戰”思想其實已超出“商”的范疇,請根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予以說明。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沒有憲政就沒有民主。”憲政是西方政治傳統的精髓,是當今世界政治文明的標志。英法美德四國現代憲政的確立過程及其立憲道路、模式上具有不同的特點。我國憲法學家李步云認為:“憲政是國家根據一部充分體現現代文明的憲法進行治理,以實現最廣泛的人權為目的的一種政治制度。”中國的“立憲”工作,源于清末,然而只是曇花一現。孫中山先生曾說:“有文憲法,是美國最好;無文憲法,是英國最好。英(國)是不能學的,美(國)是不必學的。”在制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時,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責任內閣制,但南京臨時政府未予理睬,采取了總統制。此后頒布的《臨時約法》卻又將已經開始實施運作的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摘自《中華民國憲政史研究》結合材料與中外歷史的相關事實,圍繞“憲政設想與實踐”,自擬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給論題進行簡要的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定的一個具體的論題,闡述須有具體的史實依據)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清朝官員在與英國的外交活動中逐漸取消了帶有明顯尊卑色彩的詞匯,這說明其傳統的外交觀念發生了轉變,D正確;A不符合史實,排除;外交詞匯的轉變是逐漸融入國際外交軌道的表現,不能反映出國家主權遭到破壞,排除B;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并未主動向西方學習,排除C。2.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說明了兩次鴉片戰爭時期,清朝政府與世界諸國的關系發生變化,出現了三類國家關系,尤其是近代條約關系的建構,說明當時中國傳統外交格局受到沖擊,故選C項;材料無法體現A、B兩項,排除;D項表述與所學知識不符,排除。3.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京師同文館招收科舉正途人員學習天文算學一事遭到了以張盛藻、楊廷熙等封建舊官僚的批評與攻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京師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新式學堂,反映出當時頑固保守勢力根基深厚,C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當時社會主流思想還是儒家思想,排除B項;京師同文館的創立是洋務派學習西方教育的體現,排除D項。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些企業使用機器生產,代表了當時先進的生產力,創辦或投資這些企業在當時有利于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故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的開展,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排除A項;B項說法夸大了這些企業的作用,排除;實業救國思潮在19世紀末已開始出現,到20世紀初達到高潮,D項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5.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據本題材料“專克購槍炮機及造廠費,總以足數開廠之用為度”,“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過捐納獲得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捐納促進了海防建設、推動了軍工企業的舉辦和發展以及為洋務運動輸入人才,這體現了政府借助經濟手段籌集洋務發展的資金,D項正確;李鴻章的奏折和張之洞的奏折只能反映捐納促進了海防建設、軍工企業發展,無法得出中央權力下移的歷史結論,排除A項;因“發展軍事力量以抵御外來的侵略”與本題材料主要結論“清政府借助經濟手段拓寬洋務資金來源”不一致,排除B項;材料中捐納并非民間對洋務企業的投資,C項偷換概念,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A解析:維新思想家陳熾提出英國農業用新法、用機器、一人抵五十人,一畝之收,抵五十畝之獲,建議中國向此學習。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維新思想家陳熾對英國農業的看法為中國農業發展指明了出路在于規模化經營,A項正確;題干沒有否定小農經濟的優勢,排除B項;思想家陳熾代表不了整個知識階層,排除C項;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非常復雜,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均有,排除D項。故選:A。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實行的是總統制,政府各部部長由總統任命,對總統負責”“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附署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改制主要是為了限制袁世凱的專制獨裁,捍衛民主共和,故選A項。其他選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8.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影響。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婚姻風俗、日常禮儀等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廣大的內地和農村地區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這從根本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比較薄弱,故選B項。A、C、D三項均不是根本原因。9.答案:B解析:根據“就是要改變勞動方式、方法,發揮勞動者的潛力;引入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勞動者意識到作為人應該享“有人的權利,有占有自己勞動所得的權利”可得出新文化運動強調勞動者要有權益的意識,維護勞動階層的利益,說明新文化運動重視提升勞動者的思想覺悟,B項正確;新文化運動的宗旨是宣傳民主與科學,排除A項;C項與主旨無關,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D解析:本題涉及的知識點為抗日根據地建設,主要考查學生的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素養。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進行的探索,不僅建立了從上到下穩固的抗日民主政權,而且通過各級政權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以正確政策和法規作保證,采取民主選舉、厲行司法等方式,讓人民享受民主權利,將文化教育與民主政治緊緊相連。聶榮臻在晉察冀邊區取得的民主政治建設成就,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了借鑒,故選D。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所進行的一系列民主活動,為后來民主政權建設積累了經驗,A項正確;這些做法并不會削弱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排除C項;解放戰爭于1946年6月爆發,排除D項。12.答案:(1)原因:“科學救國”思想: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師夷之長技”思想;洋務運動掀起學習西方軍事科技的浪潮。“實業救國”思想: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戰敗,標志洋務運動的失敗,“科學救國”思想面臨困境;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興起,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力量壯大;西方國家掀起資本輸出浪潮,提高了實業的影響力。(2)說明:“商戰”思想以“商”為名,實質上主張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全方位變革。“商戰”倡導者既包含洋務派也包含維新派,商人并非主體。要振興商務,勢必要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加強國際交往,因而體現了洋務派思想;要振興商務,勢必要學習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體現了維新派思想。解析:(1)原因:“科學救國”思想: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根據材料“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可知,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師夷之長技”思想;結合洋務運動興辦近代企業可知,洋務運動掀起學習西方軍事科技的浪潮。“實業救國”思想:結合甲午中日戰爭可知,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戰敗,標志洋務運動的失敗,“科學救國”思想面臨困境;結合19世紀末的瓜分中國狂潮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興起,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結合清政府政策的松動可知,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