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間分析作業(yè)3000字報告_第1頁
建筑空間分析作業(yè)3000字報告_第2頁
建筑空間分析作業(yè)3000字報告_第3頁
建筑空間分析作業(yè)3000字報告_第4頁
建筑空間分析作業(yè)3000字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農林大學——校內建筑空間分析報告學院:園林學院專業(yè):風景園林班級:風景園林143班學號:202302080307學生姓名:湯博陽2023年3月正門A門集賢食堂正門A門食堂是學生解決溫飽問題的地方。讓學生在食堂吃好,吃得舒服是設計師應該要考慮的問題。集賢食堂是學校三大食堂之一,之所以分析它,是因為它有比其他食堂優(yōu)越的局部。其位置離教學樓最近,教學樓下課的學生一般都選擇近的地方即來這里吃飯。下課的學生數量巨大,必然導致午晚餐時間段的人流量很大。如何考慮分析去處理人流量的合理分流很關鍵。集賢食堂設置三個入口,一個正門面朝大路,兩個側門。一個側門對著B區(qū)寢室樓(命名為B門),另一個側門對著教學樓方向(命名為A門)。正門大門口有很大的近似等腰三角形廣場,除了提供大量人流移動,還可以供交通工具停車。A門門口也是三角形的廣場,但是有過密的規(guī)那么綠化灌木群,給人行動的空間并不多。門口有10米寬的小平地空間,學生從道路進入的步道一共只有3米寬,中間還安置了樹木隔離帶。對于教學樓下課過來的學生的人流量,這樣的空間很容易擁擠導致堵塞。仔細觀察上圖,發(fā)現(xiàn)綠化群里其實有建一個小廣場,但是幾乎沒人在那待過很長時間,利用率極低。應該減少綠化灌木面積,留出更大的面積改造成步道,改善擁擠問題。當下課時,90%以上從教學樓下課的學生去集賢食堂吃飯其實都從A門進入,所以很擁堵,而最大的正門卻無人問津,這是很不合理的地方。其次,根據空間的最正確視距理論,視距與建筑視高之比為3倍時,才是最正確視距,可以完整看到建筑的全貌,建筑看起來也是最美的。集賢食堂高度為19.6米,因此最正確觀測點是在距離集賢食堂58.8米的地方,然而在A門視角,從教學樓過來的同學在路途中才會到達58.8米這個最正確欣賞點,而正門和B門門口的距離根本沒有這個可能,最大距離差不多只有20米。只有在一個側門方向才能看到最正確視角,對一個建筑來說也是略顯為難的。圖書館圖書館是學校較為獨特的建筑,只看前面其實你并不知道后面是什么。屋頂不是常規(guī)的平頂,而是帶有一定坡度的圓弧,其實是一個半圓柱建筑。圖書館最高27.4米,因此站在3倍的距離即81.2米才比擬舒服。門口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中心安置一圓形花壇,花壇中心種植一較大型植物。其高度為8米,作為景觀的中景,使得近景與圖書館的遠景銜接得當。不過中景也有遮擋圖書館,影響視覺的地方。廣場鋪裝材料為白色花崗巖,磚上的紋路也難以留下清晰的印象,表達不出質感。倘假設花崗巖的白色換成黑色,空間可以帶來充實的空間感。圖書館中心是鏤空的,建筑外墻均采用落地窗,可以看見里面的書架,桌子,還可以采到自然光。圖書館面對東湖的階數過多了,其實很少人會從這個門進入圖書館。再下去那么是東湖邊上的駁岸綠化。樓梯層的高度使得圖書館與外邊的綠化地有了較大的高差,將不同功能區(qū)有效的隔離開來,界限清楚。五舟廣場到圖書館的距離是圖書館高度的6倍,開闊風景,水天相接,天人合一,宛如天開。視域內一切事物盡收眼底,一副開朗風景。竹林步道此步道在玉蘭路的邊上,可通往東湖邊的小徑,對著廊橋。廊橋高3.8米,長9.5米,寬2.5米,兩邊設置座椅,可以欣賞附近風景。步道兩邊種植了孝順竹,在這個季節(jié)竹葉是發(fā)枯的亮黃色,有一種悲涼在心頭。步道的曲度設計的很巧妙,你在入口看不到底,走進去慢慢地接近終點,一點點知曉,當你看到底時,發(fā)現(xiàn)你已經走完了。步道中間是平整的磚石,上有平行的線條花紋,而兩側排布鵝卵石。這種線條指引人方向,有導向感。鵝軟石并不是胡亂堆砌,有一定的紋路是曲線延伸。附近的鵝卵石排布也有特點,是一片葉子。但是保存時間很短,倘假設葉子周圍鑿出凹凸就明顯很多。竹子是君子的象征,亭亭玉立,地上落滿了枯掉的竹葉,地上被染成黃色。這樣的組合讓身臨步道的人感到清爽,平靜的感覺。翠竹園翠竹園是大局部用竹子制作的文化創(chuàng)意園,純竹制作的亭子和竹籬笆以及附近均勻種植的各種竹植物。中間種植低矮竹類,外圍種植較高竹類植物,起圍合作用。入口一個圓形花壇,種有龜甲竹,起著古代建筑屏風的作用,遮擋內景,移步換景。折形的籬笆小徑,延長步行時間,讓人欣賞高雅的不同竹,而終點是高度較高的竹亭。竹亭坐南朝北,東西面設計竹椅,往東看,是密集的竹林和遠處的青山的自然風光;往西看,是空曠的場景,看得見入口和小路以及高樓。竹亭位于較高位置,在竹亭望下去很開闊,看不到另一邊的路,有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效果。站在竹亭,大喊,竟有回聲效果。而小徑鋪裝采用間隔的白色磚石,豐富竹園的色調,也使空間感更飽滿。行政樓內園林園林以廊為中心,廊內只在前后設置座椅,可以欣賞左邊的空曠草地和遠景的熱帶植物。看此景可以讓人摒除心中煩躁,心境平和。蜿蜒的小湖,造了假山,做到山水相連,相互掩映。廊臨水而建,防日曬,避雨淋,是納涼,小憩的游人之處,也是園林中的景物,環(huán)顧四周,暢覽園林景色。廊外的風景尺度是園林建筑廊的2-3倍,使得建筑聯(lián)同周圍景物能完整地被游人欣賞。不同欣賞點和不同欣賞角度的變化,在空間上也給游人帶來“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國家木質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木質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所處地形位于較緩的山坡上,建筑外形獨特,左右兩邊對稱結構,展現(xiàn)建筑形體對稱美。建筑外墻采用原始磚“一丁一皮〞搭建方式,但這樣的紋路在遠處看根本模糊不清,無法表達質感。棕色的外墻色調,顯得建筑古樸悠久。正好與木易保存,儲存時間長的特性相照應。五舟廣場五舟廣場因五條石船而得名,石船駛向東湖方向,通向圖書館知識的海洋,寓意美好而深刻。石船與湖面根本持平,湖和路相連的感覺。石球和后面的硅化石拉高了高度,使得五舟廣場近景,中景和遠景。倘假設沒有石球中景銜接,那么顯得突兀,增加了層次感。地面鋪磚采用白色大理石,也顯得空曠寧靜。遠遠望去,樹林正好將邊上的建筑遮擋住,只看到圖書館,突顯圖書館的地位,頗為巧妙。東湖石路此為東湖邊的石塊路,作為五舟廣場和玉蘭路的一條通路。看這設計簡單的石塊路,只要拿幾塊石頭鋪那里就行了,貌似很不起眼。但是當你站在石塊上,遠視湖面時,人的位置和東湖湖面幾乎是在一個平面上。你會覺得你站在湖面上,置身東湖,融為一體。春夏季節(jié),大家都很喜歡走這石路,可以更貼近水,感受清涼。但是冬季,石塊濕滑結冰易滑倒,帶來一定的危險性。兩側也沒有設置欄桿,設計師也考慮到如果加了欄桿,就會因加了人工保護裝置而破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