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模擬試卷_第1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模擬試卷_第2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模擬試卷_第3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模擬試卷_第4頁
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模擬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2024學年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學高二(上)期末語文模擬試卷一.現代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17分,每小題17分)1.(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古代小說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經史等強勢文體以自高,并在小說中談文論藝,以示博學、提高小說的品位,因此,小說中蘊藏著豐沛的文論資源,值得挖掘和利用。談文論藝所涉及的內容很廣泛、詩文曲賦、小說戲曲等無不應有盡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發表,或借小說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見,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文藝理論和藝術兩個方面。從文藝理論方面來看,首先,發表文學藝術創作觀點。如小說的虛實問題,馮夢龍在《警世通言敘》中指出,小說中的“事”真假不重要,關鍵在于“理”是否“真”。《海游記》第一回卷首詩云:“說部從來總不真,平空結撰費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閑是閑非事事新。”明確說“不真”就是小說的本質,只要描寫“入情入理”,就自然新穎有趣。這一言論,無疑進一步深化了馮夢龍的小說虛實論。其次,品評作家、作品。如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紅樓夢》第一回借石頭和空空道人的對話,斥責“歷來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說內容“屠毒筆墨,壞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適趣閑文者特多”;宣稱《石頭記》乃“實錄其事”。這段對話涉及小說創作、小說批評和小說接受等諸多問題。作者還借賈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心態:“有一等妒人家富貴,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編出來污穢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這些書看魔了,他也想一個佳人,所以編了出來取樂……”斥責作者缺乏生活體驗,胡編亂造,其實是為了獲得某種心理補償。徐述夔《快士傳》第一回中則分別指出當時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說有“套語”“虛談”等缺陷。這些評論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說程式化形成的深層原因,有開創之功,為后世學人所取資。第三,傳述創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論及八股技法,馬二先生稱“(八股)文章既不可帶注疏氣,尤不可帶詞賦氣”。從時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進入仕途的敲門磚,必須全力以赴,無暇顧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種具有嚴格規范的智力游戲,士子若沉迷于詩賦創作和學術研究,自然會將詩賦氣和注疏氣滲入八股,從而造成“破體”,因而《玉嬌梨》中楊御史說:“詩詞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舉業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興。”所以,站在當時的角度,馬二先生的話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作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談文論藝描寫的藝術功能自是題中應有之義,當然,有不少描寫游離于故事情節之外,成為“學術之匯流,文藝之列肆”。將理論價值與文學功能完美結合,《紅樓夢》堪稱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寫香菱學詩,黛玉稱自己喜歡山水詩人,主張寫詩不必有太多的束縛,立意最為要緊,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詞句不必修飾。她的文學主張與寶玉相似,寶玉創作《芙蓉女兒誄》,“隨意所之,信筆而去,喜則以文為戲,悲則以言志痛,辭達意盡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間哉”。這些詩論繼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張,又表現了寶、黛的率真個性及對自由生活的向往。總之,古代小說中的談文論藝描寫,是古代文藝理論生產的一種特殊方式,總體成就雖不能與專論比擬,但其中滲透著作者的創作經驗,比一般的學者之論更切合實際,既可豐富古代文藝批評理論,也可借此考察文論的傳播和接受狀況,值得學界關注。(摘編自萬晴川《古代小說中的談文論藝》)材料二: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發表議論,是作者(故事講述者)的天然權力。議論和敘事相輔相成,是小說和故事重要的結締組織。有時,議論代表了作者或敘事代言人的聲音,尋求與讀者進行直接的交流;有時,發表議論的是小說或故事中的人物。不過,不知從何時開始,議論甚至包括與議論直接相關的“講述”和“概要敘事”,都成了小說寫作的禁忌。讓議論最小化,成了現代小說的某種金科玉律。比如說,在小說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爐”這樣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覺到有些冷”、顯得更為“高級”。久而久之,現代小說形成了某種不成文的箴規:“場景敘事”總要比“概要敘事”好;“顯示”總要比“講述”好;通過人物行動來顯示意義,總要比直接付諸議論好。簡單來說,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發表什么議論。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議論在傳統文類和古典小說中十分常見,這是因為在傳統敘事中,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習慣于某種“專斷的聲音”。議論代表著無所不知的作者的聲音——作者或故事的講述者,總是喜歡直接評論事件,臧否人物,對讀者進行指教和勸諭。而到了現代小說中,隨著“作者聲音”的逐步退出漸成風尚,議論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學敘事進步的標志性事件。這種看法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但如果進而認為現代小說完全排斥議論,或者說議論最小化是現代小說的普遍特征,則不符合文學史的基本常識,因而是根本錯誤的。如果說,在當今世界的文學類型中,真的存在著“議論最小化”的小說,我想那一定是消費性的、用一個又一個懸念來吸引讀者注意力的懸疑或偵探小說。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負的小說,總是在困難、復雜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對歷史、現實和未來提出自己的問題。(節選自格非《現代小說中的議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小說作者在創作中常通過談文論藝來顯示自己的博學多知,認為這有利于提高小說的品味。B.馮夢龍認為小說中描寫的事情無所謂真假,只要道理“真”即可,《海游記》深化了這一觀點。C.明清時期,八股文體有著嚴格的規范,士子如在創作時融入詩賦氣和注疏氣,就會導致“破體”。D.現代小說不同于古代的傳統敘事文學,應力求“議論最小化”,避免直接評論事件,臧否人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小說創作者在小說中闡發的觀點,其中有一些不乏精辟之見,具有一定的價值。B.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石頭和空空道人之口抨擊了當時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心態。C.不管是古代小說中的談文論藝,還是現代小說中的議論,都包含了作者的態度或看法。D.一個又一個懸念吸引讀者注意力的懸疑或偵探小說可能達成了“議論最小化”的效果。(3)下列選項中,屬于材料二中所說的“議論”的一項是A.魯迅《祝福》: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B.施耐庵《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因這場大雪,救了林沖的性命。C.蒲松齡《促織》: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藁葬。D.卡夫卡《變形記》:他稍稍抬起頭,看見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許多弧形硬片。(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5)關于小說中“作者的聲音”,現代小說的創作者有幾種態度?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二.現代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18分,每小題18分)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1935年的羊徐建宏找到學校,老旺看見曹老師正在巴掌大的操場上給學生們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陽光把曹老師的話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窮,孩子們讀不起書,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鎮上賣了弄點錢。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間。等學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師拉到一邊,哆哆嗦嗦地從破棉襖里掏出一個舊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陽光顯出了力量,曹老師注意到老旺的額上微微出了點汗。老旺說:“曹老師,你看看這里面寫的啥?”曹老師疑惑地打開布包,從里面露出一張缺角的紙條。由于年深月久,紙條已經漬黃不堪,上面不規則地分布著一些細洞。曹老師展開紙條,只見上面寫著:借條茲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成功后以兩倍奉還。此據。紅軍指揮員葉××1935年10月25日曹老師抬頭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兩把鉗子鉗住了他。曹老師說:“老旺,這東西你從哪兒找到的?”“俺家的一個破墻洞里。”老旺急切地說,“上面寫了些啥?”曹老師莞爾一笑說:“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俺爺爺哪。”老旺說,額上的細汗已經變成了顆粒。“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師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說,“你家發財了。”消息從這天午后開始像花朵一樣開遍了整個瓦村。到黃昏時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擠滿了人。沒有誰對老旺懷里的40只羊持懷疑態度。整個瓦村似乎隱隱聽到了從1935年傳來的羊叫聲。瓦村雖然偏僻,但歷史上也是個彈痕累累的地方。離村不到一里,馬蜂窩似的彈坑足以印證瓦村昔日的榮光。應該說這張借條對老旺的確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們想象的范圍。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長年捧著一只醬黑的藥罐,加上自己腿腳不靈便,兒子狗娃一狗娃二還是因為曹老師才讀上書的。靠著幾只咩咩叫的羊養家糊口,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駁的泥墻上尋找歷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聲彌漫了整個瓦村。根據曹老師的指點,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嶺到鎮上去了。曹老師關于紙條的一些看法在鎮政府的辦公室里得到了證實。一個干部模樣的人打著夸張的手勢對老旺說,這張借條非同一般,我們一定要認真核查。尤其是首長的簽字,需經專家鑒定。老旺聽了這番話,心里像冬天的風緊一陣松一陣的。這時候恰巧鎮長進來,鎮長把老旺請到自己的辦公室,還給老旺泡了杯茶,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猶豫地把那張借條留在了鎮長那兒。冬去春來,日子的流云在漫長而煎熬的等待中隨風而逝。老旺日復一日地把羊群趕到山坡上,看遠處山梁上騰起的黃塵,也看曹老師帶著狗娃他們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澀,澀了又酸。據村里人說,曹老師的父親是個烈士遺孤,戰爭年代被寄養在瓦村。后來曹老師是從遙遠的大城市來到瓦村教書的,幾十年的青春在黃塵古道中悄無聲息地獻給了瓦村。老旺記得,幾十年間曹老師才回過五次家。后來的消息是曹老師從鎮上帶回來的。那天曹老師和幾個學生挑著柴火到鎮上去賣,歸路上順便去了趟鎮長辦公室。鎮長答復說,經多方鑒定,現在已經確認了那張借條,首長的簽字也真實無訛。再過幾天縣里就會派人把折合的1萬塊錢送到瓦村去。鎮長的敘述讓曹老師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辦公室時曹老師一腳踩空把腳崴了。縣里派人在鎮長的陪同下來到瓦村是在幾天以后。那是個令人難忘的日子,整個瓦村到處塵土飛揚。人們看到瘸腿又老實巴交的羊倌老旺從縣里同志的手里接過一個大紅包,那鮮艷的色彩在燦爛的陽光下讓人熱血沸騰。這個中午,我們的農民兄弟老旺像一顆掛在秋天樹上的紅柿子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聲又一次回蕩在瓦村的天空。第二天,老旺找到學校時天剛蒙蒙亮。曹老師扶著墻壁出來開門。看到一臉土色的老旺,曹老師開玩笑說:“老旺,你的臉是不是被錢燒了?”老旺站在門口,從門外透進來的光線照出曹老師房間里的擺設簡陋又寒磣,灶上的白煙裊裊散開。老旺遲疑了一下,從懷里掏出一個紙包塞到曹老師手上說:“俺想了整整一宿,這2000塊錢就送給學校吧。往后你和孩子們不要再上山打柴了。”曹老師空洞地張了張嘴,一時無從說起。老旺粲然一笑說:“狗娃這幾年全靠了你才念上書的,還有俺們家……你的恩情俺們忘不了。留下的那幾千塊錢,夠俺們還債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臉在逆光中燦爛而令人心動。曹老師凝視著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許多可愛的羊簇擁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潔白的云彩上。在他耳邊,1935年的羊叫聲如水而來。(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中的人物語言符合人物身份,具有個性化特征,而敘述語言則運用了詞語的移用、新奇的比喻,具有詩化色彩。B.發現借條的當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駁的泥墻上尋找歷史的破洞”,這再次證明瓦村“歷史上是一個彈痕累累的地方”。C.小說多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聲在瓦村回蕩,具有歷史的穿透力;結尾“1935年的羊叫聲如水而來”,拓寬了小說的思想內涵,堪稱神來之筆。D.小說結尾寫老旺“把2000塊錢送給學校”,“留下的那幾千塊,夠俺們還債和添些羊啥的了”更加突出了老旺捐款的合理性、真實性。(2)小說圍繞一張借條,表現出多個人物的精神內涵,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3)這篇小說構思精心而又巧妙,請賞析。三.文言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20分,每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徐光啟,字子先,上海人。萬歷二十五年舉鄉試第一,又七年成進士。由庶吉士歷贊善。從西洋人利瑪竇學天文、歷算、火器,盡其術。遂遍習兵機、屯田、鹽策、水利諸書。楊鎬四路喪師,京師大震。累疏請練兵自效。神宗壯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練兵通州,列上十議。時遼事方急,不能如所請。光啟疏爭,乃稍給以民兵戎械。未幾,熹宗即位。光啟志不得展請裁去不聽既而以疾歸遼陽破召起之還朝力請多鑄西洋大炮以資城守。帝善其言。方議用,而光啟與兵部尚書崔景榮議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復移疾歸。天啟三年起故官,旋擢禮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賢黨智鋌劾之,落職閑住。崇禎元年召還,復申練兵之說。未幾,以左侍郎理部事。帝憂國用不足,敕廷臣獻屯鹽善策。光啟言屯政在乎墾荒,鹽政在嚴禁私販。帝褒納之,擢本部尚書。時帝以日食失驗,欲罪臺官。先啟言:“臺官測候本郭守敬法。元時嘗當食不食,守敬且爾,無怪臺官之失占。臣聞歷久必差,宜及時修正。”帝從其言,詔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羅雅谷等推算歷法,光啟為監督。四年春正月,光啟進《日躔歷指》《測天約說》二卷、《大測》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圓八線表》六卷、《黃道升度》七卷、《黃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復上測候四說。其辯時差、里差之法,最為詳密。五年五月,以本官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與鄭以偉并命。尋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光啟雅負經濟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溫體仁專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贈少保。御史言光啟蓋棺之日,囊無余貲,請優恤以愧貪墨者。帝納之,乃謚光啟文定。久之,帝念光啟博學強識,索其家遺書。子驥入謝,進《農政全書》六十卷。詔令有司刊布。加贈太保,其孫為中書舍人。(節選自《明史?徐光啟傳》【注】(1)臺官:欽天監屬下的五官靈臺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2)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學家,主持編制《授時歷》,施行三百六十天,為我國歷法史上使用最久的立法。(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光啟志不得展/請裁去/不聽/既而以疾歸/遼陽破/召起之/還朝/力請多鑄西洋大炮/以資城守B.光啟志不得展/請裁去/不聽/既而以疾歸遼陽/破召/起之/還朝力請/多鑄西洋大炮/以資城守C.光啟志不得展請/裁去/不聽/既而以疾歸/遼陽破/召起之/還朝力請/多鑄西洋大炮/以資城守D.光啟志不得展請/裁去/不聽/既而以疾歸/遼陽破/召起之/還朝/力請多鑄西洋大炮/以資城守(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鄉試。考中者稱為舉人,在原則上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并可以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徐光啟“鄉試第一”,可稱之為解元。B.年號是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志。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會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文中的“崇禎”既是年號,又是崇禎帝的廟號。C.尚書作為官職,早期是負責文書奏章的低級官吏,自隋唐設立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后,成為各部的最高長官。文中徐光啟就擔任過禮部尚書。D.古代用來紀日的方法有多種,干支月相兼用法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文中的“辛丑朔”:干支置前,表示這天是辛丑日;月相列后,表示這天是初一。(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徐光啟愛好廣泛,涉獵頗多,不僅曾跟從西洋人利瑪竇學習天文、歷算、火器,還全面研習了軍事、屯田、鹽政、水利等各方面的書籍。B.徐光啟有用世之志,在朝廷危難之時,曾多次上疏請求操練軍隊,以身體力行報效國家,他也因此受到了神宗的贊許和破格提拔。C.徐光啟雖懷經邦濟世之才,然仕途坎坷,曾先后受到兵部尚書崔景榮、御史丘兆麟等人的彈劾,等到后來逐步掌握大權時卻年事已高。D.徐光啟博學強識,他生前曾向朝廷呈現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的科學著作,去世后,崇禎皇帝要他的家屬把遺留的書稿送上,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因而得以刊行公布。(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元時嘗當食不食,守敬且爾,無怪臺官之失占。②御史言光啟蓋棺之日,囊無余貲,請優恤以愧貪墨者。四.詩歌閱讀(共1小題,滿分9分,每小題9分)4.(9分)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列各題咸陽城西北晚眺【唐】許渾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注】:許渾,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擬之與詩圣杜甫齊名,并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1)這首詩的頸聯寫景有什么特點?勾勒了怎樣的意境?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2)作者登上高樓,為什么產生“萬里愁”?請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五.默寫(共1小題,滿分6分,每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商隱《錦瑟》中,“,”兩句抒發“此情”的無盡悵惘,別說現在追憶,就是當時就已經無盡地悵然若失了。(2)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兩句,通過描寫老人和小孩們的自得其樂,表現了桃花源人們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狀態。(3)在《阿房宮賦》中,杜牧通過“,”兩句,提出了秦國如果愛惜六國的人民,就能世代為君,安享天下這一觀點。六.語言文字應用(共1小題,滿分11分,每小題11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盡管洞內洞外一點聲音都沒有,但是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雕塑,特別是看到墻上的壁畫:(甲)人物是那樣繁多,場面是那樣富麗,顏色是那樣鮮艷,技巧是那樣純熟,我們內心里就不禁感到熱鬧起來。【我們仿佛親眼看到釋迦牟尼從兜率天上騎著六牙白象下降人寰,九龍吐水為他洗浴,一下生就走了七步,口中大聲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們仿佛看到他讀書、習藝,他__________,竟把一只大象拋上天空,墜下時把土地砸了一個大坑。我們仿佛看到他射箭,連穿七個箭靶。我們仿佛看到他修苦行,不吃東西,修了六年,(乙)把眼睛修得深如古井。(丙)我們又仿佛看到他幡然改變主意,毅然放棄了苦行,吃了農女獻上的粥,又恢復了精力,走向菩提樹下,同惡魔波旬搏斗,終于成了佛。】成佛后到處游行,歸示,度子,年屆八旬,在雙林涅槃。使我們最感興趣,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那許許多多的涅槃的畫。釋迦牟尼已經逝世,閉著眼睛,右脅向下躺在那里。他身后站著許多和尚和俗人。前排的人已經得了道,對生死__________,臉上毫無表情。后排的人,不管是國王、各族人民,還是和尚、尼姑,(丁)因為道行不高,塵欲未去,參不透生死之道,都號啕大哭,有的捶胸,有的打頭,有的擊掌,有的頓足,有的撕發,有的梨衣,__________。(戊)我們真仿佛聽到哭聲震天,看到淚水流地,內心里不禁感到震動。最有趣的是外道六師,他們看到主要敵手已死,高興得彈琴、奏樂、手舞、足蹈。在盈尺或盈丈的墻壁上,宛然一幅人生哀樂圖。這樣的宗教畫,實際上是人世社會的真實描繪。把千載前的社會現實,__________地搬到我們今天的眼前來。(1)請在文中橫線上填入恰當的成語。(2)對語段中畫橫線的語句相關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甲句中的幾個分句可以自由調整順序。B.乙句和戊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辭。C.丙句中的“幡然”可以改成“恍然”。D.丁句整句與散句相結合,既整齊又靈動。(3)文中【】(方括號)部分由主語相同的五句話并列而成,主語“我們”出現五次,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上下文簡要說明。七.語言文字應用(共1小題,滿分9分,每小題9分)7.(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現代智力測驗于1904年編制。最早的智力測驗更像是一場針對兒童的腦力營養體檢,鑒別出“營養”不良的兒童,然后給予他們特別關注和額外幫助。說到智力,①。“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簡稱“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齡/實際年齡)×100。看到這,有人或許已經意識到,智商只是一個測驗分數,并不能等同于智力。科學家們已經一致同意,智力是“從經驗中學習、解決問題和運用知識適應新情境的能力”。它不跟我們想象中那樣,達到某一水平之后,②。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礎——大腦不斷地發展變化,所以智力也隨之產生變化。再者,后天訓練以及年齡也會影響智力的變化。有科學家把人類的智力分為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晶體智力是我們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例如語言,它會因我們不斷地學習獲得提高,在我們65歲達到頂峰,然后逐漸下降;③,那么其下降將會獲得較大地延緩。流體智力是解決新異問題的能力,在自然情況下會在我們25歲達到頂峰,隨后逐漸下降;然而經過不斷地學習和訓練,不僅可以延緩這種智力的衰減,甚至還有可能把它進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時期。(1)下列句子中的“這”和文中畫橫線處的“這”,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畢業二十年后再相聚,我們倆說這說那,聊了整整一個晚上。B.陳辰一會唱歌兒,一會跳舞兒,哄了半天,孩子這才不哭了。C.老李說話這快,跟開機關槍似的,我們大部分時間只有聽的份兒。D.蔡英文勾連外部勢力作亂,挾洋謀獨,這是所有中華兒女不能接受的。(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八.作文(共1小題,滿分60分,每小題60分)8.(60分)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有人說,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說,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會老去,這種感覺其實是天真的,我們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種像自然一樣長存不朽的信念。

2023-2024學年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學高二(上)期末語文模擬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17分,每小題17分)1.【解答】(1)D.“應力求‘議論最小化’,避免直接評論事件,臧否人物”錯誤。由原文“但如果進而認為現代小說完全排斥議論,或者說議論最小化是現代小說的普遍特征,則不符合文學史的基本常識,因而是根本錯誤的”可知,原文說的是“議論最小化”不符合文學史的基本常識,因而是根本錯誤。故選D。(2)B.“借石頭和空空道人之口抨擊了當時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心態”錯誤。由原文“作者還借賈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心態”可知,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賈母之口抨擊了當時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心態。故選B。(3)B.“原來天理昭然,佑護善人義士”屬于議論。ACD項均主要為敘述。故選B。(4)材料一第一段寫“古代小說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經史等強勢文體以自高,并在小說中談文論藝,以示博學,提高小說的品位,因此,小說中蘊藏著豐沛的文論資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首先指出古代小說中談文論藝的價值。其次,根據材料一第一段“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文藝理論和藝術兩個方面”和第二段“從文藝理論方面來看,首先,發表文學藝術創作觀點”“其次,品評作家、作品”“第三,傳述創作技巧”,第三段“另一方面,作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談文論藝描寫的藝術功能自是題中應有之義,當然,有不少描寫游離于故事情節之外,成為‘學術之匯流,文藝之列肆’”可知,這是從文藝理論和藝術功能兩方面分析古代小說中文論資源值得挖掘和利用;最后一段“總之,古代小說中的談文論藝描寫,是古代文藝理論生產的一種特殊方式”“既可豐富古代文藝批評理論,也可借此考察文論的傳播和接受狀況,值得學界關注”,概括古代小說中談文論藝對研究古代文藝理論的重要作用。(5)結合“讓議論最小化,成了現代小說的某種金科玉律。比如說,在小說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爐’這樣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覺到有些冷’、顯得更為‘高級’。久而久之,現代小說形成了某種不成文的箴規:‘場景敘事’總要比‘概要敘事’好;‘顯示’總要比‘講述’好;通過人物行動來顯示意義,總要比直接付諸議論好。簡單來說,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發表什么議論”可知,現代小說創作有一種看法倡議“讓議論最小化”,認為“場景敘事”比“概要敘事”好,通過人物行動來顯示意義等,主張讓“作者聲音”逐步退出小說。結合“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議論在傳統文類和古典小說中十分常見,這是因為在傳統敘事中,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習慣于某種‘專斷的聲音’。議論代表著無所不知的作者的聲音——作者或故事的講述者,總是喜歡直接評論事件,臧否人物,對讀者進行指教和勸諭”“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負的小說,總是在困難、復雜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對歷史、現實和未來提出自己的問題”可知,還有一種看法是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發表議論,是作者的天然權力,議論和敘事應相輔相成,具有更高抱負的小說,在沉思和思想辯證中,發出作者的聲音。答案:(1)D(2)B(3)B(4)①首先,指出古代小說中談文論藝的內容及價值。②其次,從文藝理論和藝術功能兩方面分析古代小說中文論資源值得挖掘和利用。③最后,概括古代小說中談文論藝對研究古代文藝理論的重要作用。(5)①現代小說創作有一種看法倡議“讓議論最小化”,認為“場景敘事”比“概要敘事”好,通過人物行動來顯示意義等,主張讓“作者聲音”逐步退出小說。②還有一種看法是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發表議論,是作者的天然權力,議論和敘事應相輔相成,具有更高抱負的小說,在沉思和思想辯證中,發出作者的聲音。二.現代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18分,每小題18分)2.【解答】(1)B.“這再次證明瓦村‘歷史上是一個彈痕累累的地方’”分析不當,“尋找歷史的破洞”不是尋找彈洞,而是想像老旺那樣從破墻洞里找到有歷史價值的物件。故選B。(2)從全文看,“茲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成功后以兩倍奉還”從借條可以看出,老旺的父親當年幫助紅軍,可以看出革命老區人民的無私付出;紅軍是“借”而不是“征”或“搶”,可以看出紅軍指戰員的軍紀嚴明,不占群眾一絲一毫;老旺把借條交給政府,絲毫沒有懷疑兌現的問題,可以看出老旺的質樸、善良、忠厚;曹老師指點老旺如何做等事件,可以看出曹老師的熱心、善良、樂于助人等。通過這些言行分析各自的精神品質即可。(3)從人稱視角看,借助曹老師敘述事件。從結構看,開頭和結尾寫到“老旺看見曹老師正在巴掌大的操場上給學生們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往后你和孩子們不要再上山打柴了”前后照應,開頭的描寫為后文老旺捐款作鋪墊。從線索看,明暗雙線,老旺繼承父輩無私善良的大愛情懷,曹老師全身心撲在瓦村的教育事業上;“1935年的羊”多次出現,貫穿全文,勾連了歷史與現實,一明一暗,結構嚴謹,彰顯不同時代的人物的精神品質。答案:(1)B(2)①革命老區人民的無私付出(老百姓邢元富深明大義,慷慨借出自家20只羊支持紅軍作戰)②紅軍指揮員軍紀嚴明,不侵占群眾一絲一毫,彰顯誠信。③老旺質樸、善良、忠厚。老旺對于借條的兌現沒有懷疑,毫不猶豫地將借條交給政府④曹老師熱心、樂于助人、善良。為老旺讀借條,指點老旺兌現借條,幫助打聽借條的消息,為老旺獲得補償而開心。(3)①開頭和結尾處都涉及曹老師帶領學生打柴的內容,既襯托出當地的貧窮落后,又為老旺捐錢作了鋪墊。②小說以“1935年的羊”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它既點明了歷史事件,又勾連了歷史與現實,使人回味無窮,也表現出一個誠實守信的政府形象。③作者在表現老旺時用的是曹老師的視角,在表現曹老師時用的是老旺的視角,兩個人物形象刻畫得同樣豐滿而感人。三.文言文閱讀(共1小題,滿分20分,每小題20分)3.【解答】(1)A“請”是動詞,不能跟在動詞“展”的后面,因而“請”前斷句,排除C、D;“遼陽”為地名,作“破”的主語,其前斷句,排除B.(2)B“崇禎”只是崇禎帝的年號,不是他的廟號,崇禎帝的廟號是明思宗.(3)C徐光啟只是與兵部尚書崔景榮意見不合,并沒有受到他的彈劾.(4)①食:日食、月食;且爾:尚且如此;失占:預測(推算)失誤.句子翻譯為:元朝時(使用此法)就曾有(推算)應當發生日食、月食而實際無日食、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責怪欽天監臺官推算失誤.②貲:通“資”,錢財;優恤:優厚撫恤;愧:使動用法,使…感到羞愧.句子翻譯為:御吏說,徐光啟蓋棺下葬的時候,口袋中沒有多余的錢財,請朝廷加以優厚撫恤,以使貪官污吏感到羞愧.答案:(1)A(2)B(3)C(4)①元朝時(使用此法)就曾有(推算)應當發生日食、月食而實際無日食、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責怪欽天監臺官推算失誤.②御吏說,徐光啟蓋棺下葬的時候,口袋中沒有多余的錢財,請朝廷加以優厚撫恤,以使貪官污吏感到羞愧.參考譯文:徐光啟,字子先,上海人.萬歷二十五年省試考中第一名舉人,七年后考中進士.由庶吉士做到贊善.曾跟從西洋人利瑪竇學習天文、歷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繼而全面學習軍事、屯田、鹽政、水利等各種書籍.楊鎬四路兵馬喪失于遼東,京城大為震驚.徐光啟幾次上書要求讓自己去練兵以報效國家.神宗皇帝嘉許他的雄心壯志,越級提升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練兵時,他上奏陳列了十條建議.當時遼東戰事正吃緊,沒有答應他的請求.徐光啟上書力爭,才批準給了他少量民兵和武器軍械.沒過多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啟因自己的抱負不得施展,請求辭職而去,沒獲得批準.接著因病請假回鄉.遼陽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議多鑄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同意他的看法.正考慮采納他的建議,而徐光啟與兵部尚書崔景榮的建議不一致,御史丘兆麟的彈劾他.他又稱病請假回家.天啟三年以原官起用,接著升為禮部右侍郎.天啟五年,魏忠賢勾結智鋌彈劾他,他丟掉了官職而閑居.崇禎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練兵建議.不久,以左侍郎負責禮部事務.崇禎考慮國家財政困難,命朝廷大臣提出整理屯田和鹽政的好辦法.徐光啟說,屯政的關照在于墾荒,鹽政在于嚴禁私鹽的販賣.崇禎帝贊揚并采納了他的意見,升他為禮部尚書.當時,皇帝因為日食預報發生錯誤,想要處分欽天監臺官.徐光啟說:“欽天監預測天象是本照著郭守敬的方法,元代已經出現了應當發生日、月食而沒有發生的情況.郭守敬尚且如此,所以不能責怪欽天監臺官計算出差錯.我聽說,任何一種歷法使用久了,就必定會出現差錯,宜于及時修正.”崇禎帝聽從其言,下詔請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羅雅谷等來推算,進行改歷的工作.徐光啟任監督.案被四年春季正月,徐光啟送上《測天約說》二卷、《大測》二卷、《黃道升度》七卷、《黃赤距度表》一卷.當年冬季十月初一日,發生日食,又進上測候四說,其中以論述時差里差的方法最為詳細周密.崇禎五年五月,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要事務.隨即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徐光啟頗有治國經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當世.不過,到被信任而掌權時年紀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溫體仁獨斷專政,不能夠有所倡議.第二年十月去世.賜誥封少保.御吏說,徐光啟蓋棺下葬時,口袋中沒有多余的錢財,請朝廷加以優厚撫恤,以使貪贓枉法者感而羞愧.崇禎帝采納御吏意見,于是賜徐先啟謚號為文定.過了較長一段時候,皇帝想到徐光啟博學強識,要他的家屬把遺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啟的兒子徐驥入朝謝恩,進獻上《農政全書》六十卷.崇禎帝下詔命令有關部門刊刻頒布,加贈太保,并錄用他的孫子為中書舍人.四.詩歌閱讀(共1小題,滿分9分,每小題9分)4.【解答】(1)分析寫景的特點及詩句營造的意境.答題時應先描繪畫面,然后分析其技巧及營造的氛圍特點:山雨將至,鳥雀飛入綠蕪之中,秋蟬在黃葉下悲鳴,勾勒出一個蕭條凄涼的意境,鳥雀、秋蟬、綠蕪、黃葉是詩人眼前之實景,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則是虛景,所以寫景的特點為虛實結合.(2)本首詩歌的情感較為復雜,實際包含三個方面:思鄉、憂國、吊古.答題結合相關詩句從這三個角度分析.答案:(1)山雨將至,鳥雀飛入綠蕪之中,秋蟬在黃葉下悲鳴,勾勒出一個蕭條凄涼的意境,鳥雀、秋蟬、綠蕪、黃葉是詩人眼前之實景,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則是虛景,所以寫景的特點為虛實結合.(2)a詩人游宦長安,遠離家鄉,一旦登臨,思鄉之情涌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扣思鄉)b頷聯寫晚眺遠景,夕照之際,驀然涼風突起,咸陽西樓頓時沐浴在凄風之中,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這是對自然景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化勾畫,它淋漓盡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傳出了詩人“萬里愁”的真實原因﹣﹣為國家局勢而愁.(扣憂國)c頸聯中,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雀和蟲鳴,不識興亡,依然如故.歷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世事的變化滄桑,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以實景疊合虛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扣吊古)參考譯文:一登上咸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夕陽西下時分登上城樓,當時濃云從蟠溪上空涌來,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兩朝故都,已成草樹瘋長的田野;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蟲鳴,不識興亡.賞析:詩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大唐王朝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一個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見太陽西沉,烏云滾來,涼風陣陣…詩人的憂愁思鄉之情和吊古傷今之感襲上心頭,交織在一起,于是即興寫下了這首(一題作“咸陽城東樓”)意蘊別致、格調俊麗的七律﹣﹣“一登上這高高的咸陽西樓,心中便涌起無邊的憂愁;眼前蒹葭蒼蒼、楊柳堆煙,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鄉.磻溪之上暮云漸起,慈福寺邊夕陽西落;驟起的涼風滿布西樓,一場山雨眼看就要來了.鳥雀倉惶,逃入禁苑的綠叢;寒蟬悲鳴,躲在深宮的枯桐.羈旅于此的人,還是不要追問舊朝的往事吧!秦漢故址上,只剩下渭水還像昔日一樣,不息東流…”詩人首聯扣題,抒情寫景:“高城”,指咸陽城西樓,咸陽舊城在西安市西北,漢時稱長安,秦漢兩朝在此建都.隋朝時向東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師長安.咸陽舊城隔渭水與長安相望;“蒹葭”,即蘆荻(蒹,荻;葭,蘆),暗用《詩經蒹葭》的詩意,表思念心緒;“汀洲”,水邊之地為汀、水中之地為洲,這里指代詩人在江南的故鄉.詩人一登上咸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詩人游宦長安,遠離家鄉,一旦登監,思鄉之情涌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一上”表明觸發詩人情感時間之短瞬,“萬里”則極言愁思空間之迢遙廣大,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筆觸低沉,景致凄迷,觸景生情,蒼涼傷感的情懷落筆即出,意遠而勢雄.頷聯寫晚眺遠景,寓意深遠:“溪”指磻溪,“閣”指慈福寺,詩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詩人傍晚登上城樓,只見磻溪罩云,暮色蒼茫,一輪紅日漸薄遠山,夕陽與慈福寺閣姿影相疊,仿佛靠近寺閣而落.就在這夕照圖初展麗景之際,驀然涼風突起,咸陽西樓頓時沐浴在凄風之中,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這是對自然景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化勾畫,它淋漓盡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傳出了詩人“萬里愁”的真實原因.云起日沉,雨來風滿,動感分明;“風為雨頭”,含蘊深刻.此聯常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是千古傳詠的名句.頸聯寫晚眺近景,虛實結合:山雨將到,鳥雀倉惶逃入遍地綠蕪、秋蟬悲鳴躲在黃葉高林,這些是詩人眼前的實景.但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又給人無盡的聯想﹣﹣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雀和蟲鳴,不識興亡,依然如故.歷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世事的變化滄桑,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以實景疊合虛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聯作結,融情于景:“行人”,過客.泛指古往今來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內;“故國”,指秦漢故都咸陽;“東來”,指詩人(不是渭水)自東邊而來.詩人最后感慨道:羈旅過客還是不要索問當年秦漢興亡之事吧!我這次來故國咸陽,連遺址都尋不著,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而已.“莫問”二字,并非勸誡之辭,實乃令人思索之語,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鉤沉歷史的教訓;一個“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渭水無語東流的景象中,融鑄著詩人相思的憂愁和感古傷今的悲涼,委婉含蓄,令人傷感.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景別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愴,意蘊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神完氣足,是晚唐登臨之作的翹楚!五.默寫(共1小題,滿分6分,每小題6分)5.【解答】故答案為:(1)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重點字:惘)(2)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重點字:怡)(3)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重點字:遞)六.語言文字應用(共1小題,滿分11分,每小題11分)6.【解答】(1)第一處,語境“把一只大象拋上天空”形容他力量大,可用“力大無窮”。力大無窮:形容力量很大。第二處,語境形容“臉上毫無表情”,說明對生死看得淡然,可用“漠然置之”。漠然置之:很冷淡地把它擱在一邊。指對人或事態度冷淡,放在一邊不理。第三處,語境前面列舉了各種各樣的豐富繁多的壁畫形象,可用“不一而足”。不一而足:指同類的事物不止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第四處,語境形容壁畫描繪人世社會形象生動,可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畫作、雕塑中的藝術形象等生動逼真,就像活的一樣。(2)A.不可以自由調整,句子順序要符合人們觀看壁畫時的邏輯順序,要由表象到深層,“技巧”這一分句必須放于最后。B.戊句“仿佛”指聽得不真切,不是比喻詞,本句不是比喻修辭。C.“幡然”意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