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一、易筋經、捏筋拍打、正骨療法的起源與形成二、易筋經、捏筋拍打療法的中醫理論基礎…第一章捏筋療法…………………第一節捏筋法的練功…………一、擰棒勢……………-……二、指撐勢…………………三、穿掌抓空拳………………第二節捏筋法的手法…一、捏法………………二、揉法………………三、摳法………………四、拿法………………五、點擊………………六、撥法………………七、刮法………………八、劃法………………九、搓法………………十、壓法………………十一、滾法……………十二、掐法………….-十三、推法…………一十四、扳法·十五、抖法·十六、抓法·十七、搖法·十八、擺法十九、擠法二十、挾法二十一、引法二十二、拔法二十三、折法二十四、打法第三節捏筋法的注意事項第四節捏筋法的部位…·第二章拍打療法…………·第一節拍打法的用具…-第一節拍打法的練功…·一、拍打練功要求……·二、拍打法練功各式…-第三節拍打的方法……·一、持拍式與拍打方法·二、拍打的節奏………·三、拍打的輕重………·四、拍打的順序………-第四節拍打法的部位…一、軀干部,背后三條線二、上肢部,上肢四面…三、下肢部.下肢四面…第五節拍打法的體位……………一、直立位………二、扶立位………三、弓箭位………四、坐位-………一五、俯臥位………六、側臥位………七、仰臥位………第六節拍打法的注意事項……··-第三章捏筋拍打療法的臨床應用…第一節頭頸軀干部的疫患和損傷一、顳下頜關節紊亂………………二、頸椎病…·三、落枕………一四、頸部扭傷……五、頸、胸、腰椎小關節錯縫六、胸壁挫傷〔肋間神經痛……七、急性腰扭傷……………··八、腰肌勞損〔腰肌筋膜炎九、棘上韌帶炎十、棘間韌帶炎十一、腰椎間盤突出癥十二、椎管狹窄十三、腰三橫突綜合征十四、強直性脊柱炎十五、先天骶椎裂十六、腰椎滑脫十七、骶髂關節錯縫、損傷十八、頸椎間盤突出癥十九、胸廓出口綜合征二十、脊髓空洞癥第二節上肢部損傷……一、肩關節周圍炎………………二、臂叢神經炎……………三、崗上肌腱炎……………四、肱二頭肌腱炎…………五、肱二頭肌腱滑脫………六、肩部挫傷…………·…七、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八、肱骨內上髁炎<礦工肘>九、肘部挫傷………………十、上肢麻木無力癥…十一、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十二、腕關節勞損<腕痛>……十三、腱鞘囊腫…………….十四、屈指肌腱鞘炎…………十五、肩袖損傷十六、三角軟骨板損傷十七、拇指掌腕關節挫傷第三節下肢部的損傷………一一、坐骨神經痛………………二、股外側皮神經炎…………三、髕周病〔髕股關節紊亂……四、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五、腓腸肌痙攣與勞損………六、踝關節扭傷………………七、踝部腱鞘史………一……八、足跟痛與跟骨骨刺………九、臀上皮神經炎十、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十一、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十二、踝關節骨性關節炎十三、膝關節屈曲畸形十四、平足髖關節滑膜炎第四章各科雜病……·第一節概述………·第二節內科部分…·一、頭痛………二、面神經麻痹………………三、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痙攣>四、三叉神經痛………………五、神經衰弱、失眠…………六、高血壓癥……………·…-七、心悸、心痛、心慌、胸悶…八、胃脘痛……-………·……‘九、膈肌痙攣……·…………,十、尿頻尿失禁……………十一、癱瘓………………-·第三節婦兒五官科部分…·-一、痛經……二、急性乳腺炎……………三、小兒先天性斜頸………四、小兒消化不良…………五、小兒疝氣………………六、小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七、小兒麻痹后遺癥………八、急、慢性鼻炎…………九、耳聾、耳鳴、復聽癥……十、嘶啞……--·……·……··第五章正骨療法在骨折診治中的應用…·第一節骨折概述……一、骨折的治療原則二、骨折的整復手法第二節上肢骨折……鎖骨骨新肱骨外科頸骨折、肱骨解剖頸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一肱骨髁間骨折……肱骨外髁與肱骨內上髁骨折………尺骨上段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孟氏骨折尺橈骨骨干雙骨折…橈骨下段骨折合并尺橈下關節脫位〔蓋氏骨折橈骨小頭骨折……-…………一十一、橈骨遠端骨折…一十二、腕關節復雜性骨折和脫位………十三、掌骨骨折………·十四、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十五、指骨骨折………··第三節下肢骨折…………一、股骨干骨折…………二、股骨髁上骨折與股骨下端干骺分離三、髕骨骨折……………四、脛腓骨骨折…………五,踝部骨折……………六、跖骨骨折……………七、股骨粗隆間骨折八、股骨頸骨折九、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十、趾骨骨折第四節軀干部骨折………一、脊柱,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二、尾骶骨骨折和脫位………………一三、肋骨骨折……………第六章關節脫位的診斷與綜臺治療第一節關節脫位概述……………一、關節脫位的分類……………二、關節脫位的癥……………三、關節脫位的治療……………四、關節脫位常見的并發癥……第二節關節脫位的整復及治療…一、顳頜關節脫位………………二、環樞椎半脫位…………一三、肩關節脫位…四、肩胛骨脫位…五、肘關節脫位………………六、橈骨小頭半脫位-·七、腕關節脫位……一八、髖關節脫位-……·九、髕骨脫位……·十、距骨脫位…一易筋經療法目前施行的方法為捏筋法、拍打法以及正骨療法3個部分.拍打法以棒狀拍子按照人體一定經絡在人體上進行輕重不同,有節奏的拍打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捏筋療法是根據各種不同的手法在人體特有的脈位上施行輕重不同的捏揉、摳拿等各種治療手法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用的正骨手法也是從捏筋法里演變而來的,對整復骨折及治療骨折后遣癥有獨到效果.十一、趾間關節脫位第七章典型病案介紹…-·軟組織損傷及各科疾病病介紹骨折及脫位病案介紹………第八章常用方藥緒論易筋經療法,是在易筋經拳術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體育療法.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時代起,已成為我國勞動人民在同自然作斗爭中形成的健身卻病的療法,此法以徒手或簡單器械對人體一定脈位、經絡施以揉捏、拍打等,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易筋經療法目前施行的方法為捏筋法、拍打法以及正骨療法3個部分.拍打法以棒狀拍子按照人體定經絡在人體上進行輕重不同,有節奏的拍打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捏筋療法是根據各種不同的手法在人體特有的脈位上施行輕重不同的捏揉、摳拿等各種治療手法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用的正骨手法也是從捏筋法里演變而來的,對整復骨折及治療骨折后遺癥有獨到效果.易筋經療法,經過長時間的充實發展.有生血、補氣.通導氣血、調合營衛、強身助陽的作用.即"壯丹田、和臟腑,臟腑和血自生.血生而氣自足.氣足則百病皆無".易筋經捏筋、拍打療法其有被動的醫療體育作用,對風濕痹證、中風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扭傷、胃脘痛、腹痛、骨折以及骨折后的功能障礙恢復均有較好的療效.一、易筋經、捏筋、拍打、正骨療法的起源與形成易筋經療法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健身術,也是拳術的一種.常為習武練功人所掌握,在《易筋經精義》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易者變也,筋者勁也,原夫人體骨髓以外,皮肉以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筋非勁,幕絡周身,通行氣血.翌衛精神·提挈運用"."筋壯者強,筋舒者長.筋勁者鋼.筋和者康".又曰"今以人功變弱為強,變攣為長,變柔為鋼,變衰為康,易之功也,全身利也之基也".易筋經是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鍛煉、保健經驗的總結.易筋經練功方法很多,有"若盡其所傳,不下千余式之說,"但大致可概括為以下部分.1.動功易筋經中有行功各式,<如撈月,扶膝、提袍等>,有動功十八式<如龍舞式、鶴舞式、虎盼式、熊欣式等>,有"神勇八段錦等".這些行功各式與華佗的五禽戲的形式近似,故易筋經動功部分起源于華佗五禽戲.2.打功其目的在于強健筋骨."久久則骨縫之膜皆堅壯矣".行功中有打石袋的方法,打功的用具尚有木槌、木杵、谷袋、砂袋<見圖01>.以這些用具對身體各部位施以打功.3.揉法.此種方法與我國古代推拿手法相似,其則"筋力磨歷而復壯,此揉法及磨歷之意也."此外尚有棒、搓、拿等手法皆屬揉法.在下部動功也可施以摸、掙、搓、拍、撫、捧、握、等手法.4.服藥以滋內壯,內壯丸藥物成分中包括:蒺藜、茯苓、白芍、地黃、甘草、人參,白術、當歸等.5.靜功易筋經有"靜功十段"之說,即以鼻吸氣,以意運氣,行至周身,作者認為這與養生術有關.作者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和探討,將易筋經歸納整理出一套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將它定名為易筋經、捏筋、拍打、正骨療法.易筋經療法不僅在強身健體方面提供了許多有效的方法,而在治療疾病方面也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易筋經原為健身的方法已如前述,何時開始用于治療是一種值得探討的問題,首先我可以肯定是在易筋經形成之初,我們已知道它的醫療作用和價值.如說"行之不輟,即可卻病延年,大都病在臟腑者,服藥可以治療.病在筋絡者,服藥不可旁通,欲使筋絡貫舒,氣血無滯,非行此不為功."明確地指出.易筋經可以治病,在醫宗金鑒外治手法篇有‘振梃’的治療方法,其中解釋說,‘振梃’,即木棒也,長尺半,圓如錢大,或面杖亦可,蓋受傷之處氣血凝結,疼痛腫硬,用此梃微微振擊其上下四旁,使氣血流通以四散,則疼痛漸減.腫硬漸消也".此處的振梃與易筋經中的木槌、木杵相似,可見易筋經的拍打方法在清初以前已廣泛用于治病了.可見易筋經療法最少也有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了.作者現在所用的捏筋、拍打正骨療法只是易筋經的一部分,刪去了靜功、動功、掛襠三者,而使其中的打功、揉功來治病,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展,將揉功打功中的手法加以演變,形成為現在的捏筋拍打療法,經過演變的手法對治療骨折脫位又有獨到之處.二、易筋經、捏筋拍打療法的中醫理論基礎易筋經、捏筋拍打療法的醫療作用.可概括為"壯丹田,和臟腑,臟腑和而血自生.血生氣自足,氣足則百病皆無".這種說法足合乎實際的.現在根據"易筋經經義的一些有關記載分述如下:《易筋經經義》載稱:"人于形成之初,先天之氣即根于下丹田氣穴之中,即生,而分半于上丹田之心,即長,而分流于耳、目、口、鼻、四肢百骸.即壯以后,斷為陰陽所耗.而更重于以思慮嗜欲之傷,則乾體俞虧也.故非童體而行功者必先行觀心、洗心二法,故行功必先將散于五官百骸之元氣復返于上丹田".又稱:"入內之法、須用石袋從心口至兩肋梢骨肉之間臟會之處,密密棒之兼用揉法,并用打法,始揉繼棒復打,如是久久.則腑氣與臟氣會合,其新入之氣與所積之氣充之氣循循入骨矣","督任交通,氣充周身",一年通督任,外易筋膜,二年實骨髓,外易皮肉;三年內外合一,而成金剛之體矣.以上記載可以說明,易筋經療法有壯丹田、補氣血,強身祛病的作用.同時也說明易筋經療法也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中醫的經絡、陰陽、五行、營衛、氣血的關系更為密切.1.易筋經療法與臟腑經絡的關系經絡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是人體血氣運行內外貫通的道路,它是內貫臟腑,外達肌表,網絡周身.它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五別絡以及無數脈絡等等.捏筋拍打療法的醫療作用是通過經絡來完成韻.臨床上通過拍經絡,捏揉脈道,使經絡暢通.功能恢復,從而達到了治療疾病的目的.2.易筋經療法的作用與陰陽、五行的關系陰陽五行學說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部分.所謂陰陽,是指一切事物都具有陰陽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內在聯系相互作用和不斷運動.是事物生長的根源.所謂五行是用以說明各種物質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的代表.在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記,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又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這都說明了由于陰陽不協調才能造成各類疾病.另外《內經》中又把人體內之五臟和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相類比<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腎水>.五行的偏盛偏衰,亦能造成人體的病變.易筋經、捏筋、拍打療法正是起到調和陰陽,平衡五行、祛除疾病的作用,如在臨床上遇有頭痛、發熱、惡寒的外感風寒癥.通過點揉頸后三脈.風門脈,用拍打法拍打腘脈,等產生了溫熱,驅除了風寒之邪.又如由于肝陽上亢,臨床表現有高血壓癥者.采用平肝瀉熱拍打療法.從而達到治療目的.3.易筋經療法與營衛氣血的關系營衛氣血是祖國醫學用來敘述人體營養作用,衛外功能以及氣血循環的理論.所謂營氣是指營運于詠中的精氣,衛是指衛外功能作用,氣是指人體的真氣,血是指水谷精微的變化而成的物質.總起來說營衛氣血來源于水谷精華,周流全身,運行不息,起著調和五臟.灑陳六腑,溫分肉、充肌膚、肥腠理、濡筋骨、司開闔、抗病邪的作用.如果營衛不和,氣血失調,就可以出現許多病理變化.產生疾病.捏筋拍打療法,能夠起到宣通氣血,調合營衛,達到強身、祛病、抗邪的醫療作用.伍.·第一章捏筋療法捏筋法是憑著醫者的雙手,在患者身體的一定部位<在一定的穴位、脈位或肌肉筋腱上>施行捏、揉、摳、拿、點、撥、刮、劃,搓、壓、滾、掐、搖、擺、抖、抓等各種不同的手法,使患者在被施行手法的部位產生酸、麻、脹、沉、電擊、發熱、放散、舒適等各種不同的感應,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使用不同的手法,作用在不同的部位<脈位>,其感應也各不相同.基本手法相互配合又可演變成許多不同的手法.各種手法.可以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單獨使用或相互配合使用.選擇脈位,也要根據病情,靈活配伍.為了達到靈活地運用捏筋方法治療疾病的目的,術者必須經常鍛煉自己雙手的指力、腕力和臂力,以及熟練地掌握各種基本手法和熟記脈位.臨床上方可靈活掌握運用自如,以達到治愈疾病的預期效果.第一節捏筋法的練功由于捏筋法,其是醫者用雙手進行操作,而且手法的輕重,力量的大小,都會對醫療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要較好地掌握本療法,必須經常鍛煉基本功.首先是對指力、腕力和臂力的鍛煉.鍛煉的方法很多,現將比較經常使用,而又能達到練功目的的3種方法介紹于下.一、擰棒勢選用長約30cm,直徑在4cm左有的因木棍一根,在中間1/2處,刻削一環狀溝<見圖1—1>.用1m長的繩索,一端系在環狀構內,并使之能夠靈活轉動,在繩的下端系以o.5k練功時雙腿叉開,與肩同寬,挺胸收腹,下頜微收,兩腿屈曲半蹲.雙臂向前平伸,雙手分別握住木棍環狀溝的兩邊,進行由內向外,由外向內的反復擰轉各50轉<見圖1—2>.繩系物體可以逐漸增加到2—3kg二、指撐勢練功時人體端坐于長凳上<床邊上也可>,雙手五指分開呈爪形手,以指腹接觸凳面支撐,將全身支起<如圖1—3>.主要用以鍛煉指力,鍛煉中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應注意避免扭傷手指.三、穿掌抓空拳穿掌抓空拳,是鍛煉上肢指力、腕力和臂力的一種拳術.能使整個上肢肌肉得到充分的活動.可與以上兩種鍛煉方法配合鍛煉.現將分解動作敘述于下.<一>起勢身體自然直立,兩腿叉開,與肩同寬,兩腳平行,腳尖微向內收,兩臂自然下垂.兩手放于大腿外側.兩眼向前平視遠方,頭正項直宣<龍睛虎頸>,下頜微向后收,挺胸收腹,精神集中<見圖l—4—1>.<二>蹲檔勢承上勢,雙腿屈曲半蹲.呈騎馬蹲檔勢.動作要緩慢用力.兩足跟著地,兩足尖要用力抓地,足心騰起<見圖1—4—2>.<三>握拳勢承上勢,雙手由大腿外例,翻轉掌心向后,抓空握拳.同時經外方、后方旋轉至雙側少腹下,拳眼向前<見圖1—4—3>〔四>穿掌勢承上勢<以右側為例>,右拳伸開,呈柳葉掌<五指伸直并攏>,掌心向上.然后右手掌及右臂向左上方伸出,穿向左肩前方,同時雙眼注視右手掌〔見圖1-4-5.〔五翻掌旋臂勢承上勢,右手掌由掌心向上,逐漸翻轉成掌心向下.同時右前臂在平伸情況下,由胸前向右側平行旋轉至外展、平伸位.同時雙眼也隨右手掌轉動,一直注視右手掌<見圖I—4—6><六>抓空還原勢承上勢,右手掌五指從小指開始順序屈曲抓空,呈半握拳.然后向下后方旋轉屈肘,由大腿外側繞過,回收到右側少腹下.還原呈握拳勢<見因1—4-8、9>.然后再換左手,相對進行,反復鍛煉50一100次.在鍛煉當中,整個上肢、手腕、手掌都要用力.精神集中,動作緩慢而穩健,剛勁而有力,方可達到鍛煉的目的.捏筋法的手法捏筋法的手法很多,故有"若盡其所傳,不下干余式"之稱.我們將其比較常用的基本手法.歸納為24種.為了便于記憶,使初學者便于背誦和掌握.故將24種基本手法編成24字決;捏揉摳拿,點撥刮劃,搓壓滾掐,推扳抖抓,搖擺擠挾,引拔折打.這24種基本手法,在實際臨床應用時,又可相互配合而演化出許多種手法,現對各項基本子法介紹如下.—、捏法術者以一手<或雙手>拇指的指腹,與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對,在患處筋腱、肌肉上進行一緊一松的捏,并且邊捏邊向末捎移動.以一手捏時稱"單手捏法";以雙手同時一緊一松交替捏時稱"雙手捏法",<見圖1—5>.捏法多用于四肢及頸背部,故有上肢捏法、下肢根法、頸部捏法、背部捏法等等.一般單獨使用捏法的機會很少,多與揉法配合,變成"捏揉法",在臨床上較為常用.<一>頸部捏法.術者用捏法,捏頸項、頸椎兩側的肌肉韌帶,重點是捏頸后上、中、下三脈處,多用于治療頸椎病、頸部扭傷、落枕等病<見圖1—6>.<二>背部捏法術者用雙手捏法,捏腰背脊柱兩側的肌肉筋腱,促使肌肉放松,使足太陽膀胱經經脈經筋暢通,氣血得以運行,主治腰背部酸痛、腰背肌勞損以及腰背肌粘連等<見圖1—7>.<三>上肢捏法術者用捏法,捏上肢的筋腱、肌肉,在上肢的脈位處要重點捏,促使上肢經絡暢通,肌肉放松,主治頸椎病、肩周炎等引起的上肢麻木疼痛等癥,<見圖1—5>.<四>下肢捏法術者用捏法,捏下肢的筋腱肌肉,在其臨近的脈位上要重捏,主治腰腿痛和下肢各種疾患,<見圖1—8><五>捏揉法術者使用捏法,在捏緊的同時,手指進行旋轉揉按,稱為"捏揉法".出于捏揉同時進行,患者有一種舒適感,而且療效也較好,故臨床比較常用.如上肢捏揉法<見圖1—9>.下肢捏揉法<見圖1—10>.二、揉法揉法,術者以手指、手掌或肘尖,在患者的脈位上,進行向左或向有的旋轉揉按,稱為"揉法".揉法的應用比較廣泛,適用于全身各部,具有疏通經絡,調理筋脈,理氣活血,消腫散淤而止痛的作用.揉法的種類也比較繁多,用手指揉時,稱為指揉法.如有拇指揉法、中指揉法、四指揉法、跪指揉法.用手掌揉時稱為掌揉法.如有"貼掌揉法"、"平掌揉法"、"合掌揉法".揉法也往往與其它手法結合應用,因此就使揉法更加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同時也使揉法的種類更加繁多.有捏揉法、點揉法、摳揉法,拿揉法、抓探法、壓揉法等.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將這些結合的手法,均列到捏、點、摳、拿、抓、壓等項里去介紹,這里只對指揉法和掌揉法做一重點介紹<一>拇指揉法術者以拇指按于脈位上,進行向左或向右的旋轉揉按.促使硬結消散,經絡暢通,氣血得以運行.主要適用于頭、面、頸、項部及四肢的脈位上,用力由輕逐漸加重.此法對解除粘連結節及痙攣結節有獨特療效,但單獨使用時很少,多與捏法及點法相配合使用<見圖1—11>.<二>中指揉法術者用中指,在脈位上進行揉按其他均同于拇指揉法,<見圖1—12>.<三>四指揉法術者以4個手指井扼,按于患處,進行環形揉按<見圖l—13>.用于對整條經絡或筋腱進行揉按,使其作用面加大,適用于腰背部.對治療胃院痛、心慌、心跳、胸悶等病常用,使思者有一種舒適成、發熱感.<四>跪指揉法術者以4個手指屈曲呈半握拳狀,便4個指頭的中節接觸患部<其狀如脆,故名跪指揉法>進行環形揉按,或往返橫推,以增加作用強度.作用同于四指揉法,但比四指揉法的接觸面積擴大、而且又便于加大用力,可用于腰背部疾患、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痿證等,<見圖l—14>.<五>貼掌揉法術者以一手掌貼于患肢的內側,另一手掌的虎口貼于患肢的外側,相對地進行由上而下的環形揉按<見圖1—15>,使患肢有舒適感,起理氣活血,散淤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四肢.<六>平掌揉法·術者以手掌平按于患部,做環形揉按<見圖1—16>,使患部有一種舒適感,能理氣活血、散淤止痛.用于四肢及腰背.<七>合掌揉法術者兩手掌相對,平按于患肢的兩側,相互交錯地進行環形的揉按,并逐漸向下移動〔見圖1—17>,使整個患肢有一種酸脹感或舒適感,適用于四肢麻木、酸痛無力、痿證、痹證等.<八>掌根揉法術者以雙手<或單手>將四指并攏并略向上翹起,以掌根部接觸患部,進行環形揉動,邊壓邊揉,邊向下移動<見圖1—18>.起一種緩解痙孿而止痛的作用,并有舒適感,適用于腹背及下肢麻木、酸痛、癱瘓、痿證、風濕痹證等.三、摳法摳法,是術者以手指<拇指、中指或食指>反復摳取位于凹陷部位中的脈位,如摳前膀腎脈、摳血海根脈等.使患肢產生一種酸麻脹感.因為此手法比較重,有時可產生電擊樣感覺.用拇指摳時叫做拇指摳法;用食指摳時叫做食指摳法;以中指摳時叫做中指摳法.摳法常與揉法相配合、叫做"摳揉法";與撥法配合時叫做摳撥法.摳法多用于凹陷處,如鎖骨窩、腋窩、肘窩、腹汲溝、腘窩等處的脈位,對四肢麻木、酸痛、癱瘓、痿證、痹證均有較好的效果.<一>拇指摳法術者用拇指摳凹陷窩中的脈位,而其余四肢僅起輔助作用〔見圖l—19>.一般常用于摳肘尺脈,腕側雙脈和跟腱雙脈,使其感覺如電擊樣麻脹,并向末梢傳導.<二>食指摳法術者用食指摳凹陷中的脈位,其余四指為輔助<見圖1—20>,其他同拇指摳法,并且有時常與拇指摳法同時應用,除適用于上述脈位外,還可用于前膀腎脈或腕側雙脈等處.<三>中指摳法手法同上,只是術者使用中指,適用于比較深的脈伍,如摳腋窩中的血海根脈,或鎖骨窩中的前膀腎脈<見圖1—21>.<四>摳揉法摳法與揉法相配合,即摳住脈位后進行揉按,使之產生更大的感應,叫做"摳揉法".如摳揉血海根脈、前膀腎脈<見圖1—22>.<五>摳撥法摳法與撥法相互配合,即摳住脈位處的筋腔后,進行如彈琴弦樣的彈撥<見圖1—23>,此種手法刺激量最大,一般能產生電擊樣感覺放散到末梢,可運用于以上所提到的各脈位.四、拿法拿法,是術者以拇指的指腹為一側,與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對呈鉗形,將患處肌肉、肌腱拿起,形如拿物.按其拿的部位可分為上肢拿法、下肢拿法、肩部拿法.按其拿的方法又可分為展轉拿法、滑動拿法、壓縮章法.與揉法相配合,稱為拿揉法,其作用可散風祛寒,流通經絡,解痙止痛.<一>上肢拿法術者一手<或雙手>將上肢肌肉拿起放松.再拿起再放松邊拿邊向末端移動<見圖1—24>.適用于上肢的損傷和疾患.<二>下肢拿法其手法同上肢拿法,只是用在下肢,主治下肢各種疾患.<三>頸部拿法術者用拿法,將頸椎兩側的筋腱肌肉拿起,邊拿邊放,并且逐漸由上向下移動,對頸后三脈處要重點進行拿起<見圖l—25>,主治頸椎病、頸部扭傷、落枕等病.<四>肩部拿法術者用手拿住肩部筋腱肌肉,特別對肩部有關脈位要做重點拿起<見圖l—26>,如同時拿起前、后膀腎脈,或拿肩頭脈與肩貞脈,或肩貞脈與抬舉脈等.主治肩用炎、上肢痙證、痹證及各種疾患.<五>背部拿法術者用拿法,將背部脊柱兩旁的肌肉筋腱拿起,邊拿邊放,由上向下移動拿起<見圖1—27>.主治腰背部疼痛,腰背肌勞損等癥.<六>展轉拿法術者用拿法,將肌肉筋腱拿起后進行擺動,稱為展轉拿法<見圖1—28>,能使筋腱受到牽拉,而促使攣縮的筋腱得到舒展,移位的筋腱復位.<七>滑動拿法術者用拿法,將肌肉筋腱拿起后,以手指稍稍放松,使筋腱由手中滑出<見圖1—29>,以達到理筋活血,解除肌肉筋腱的粘連痙攣等現象.<八]壓縮拿法術者用拿法,將肌肉筋腱拿起后,用力握緊〔見圖1—30>,然后慢饅放松,主要用于活血散淤,促進氣血循環.<九>拿揉法持拿法與揉法相配合,即將肌肉、筋腱在拿起放松的同時進行揉按,稱為"拿揉法"<見圖l—31>,可起到疏通經絡,調理筋脈,理氣活血,散淤止痛的作用.拿揉法比較常用,尤其適用于腰部、大腿部、上肢部.五、點法術者以手指尖或肘尖點在患部的一定脈位上,使之產生酸麻脹感,促使患處的結聚消散,氣血通暢.用手指點時稱為指點法,有拇指點法、中指點法.用肘尖點時稱為肘點法.點法多與其他手法配合使用,如與揉法配合稱為點揉法,與撥法配合稱為點撥法,與壓法配合稱為點壓法.<一>指點法術者用手指<拇指或中指>點于患部的脈位上,稱為"指點法"<見圖1—32>.一般多用于頭、面、頸、項、背部及四肢的脈位上.<二>肘點法術者用肘尖點于患部的脈位上,稱為肘點法<見圖1-33>.一般多用于腰、骶、臀、髖、股部的脈位上.<三>點揉法術者在應用點法的同時,進行環形揉按,稱為點揉法<見圖1—34>.此法能夠加強點法的作用力,消腫止痛.<四>點撥法術者在應用點法的同時,對脈位處的筋脈.按其走行方向進行橫向往返撥動,稱為點拔法<見圖1—35>,此法具有舒筋理筋,疏通經絡,解聚散結,活血止痛的作用.<五>點壓法術者在應用點法的同時,用力向下壓,以加大刺激量,肘點法常與壓法配合.因腰、臀、股部的肌肉豐富,脈位較深,只有用"點壓法"加大壓力方可作用到脈位上<見圖1—36>.六、撥法撥法,即術者用手指按于患處脈位上,摸清筋脈,橫于筋腱走行方向,進行往返彈撥,其狀如彈撥琴弦.撥法是一種比較強烈的手法,能產生酸麻脹感,甚至產生觸電樣感覺.俗稱彈筋撥絡,又叫彈撥法<見圖1—37>.它能調理筋腰,疏通經絡,緩解痙攣,消散結聚,促使移位的或變形的筋脈恢復正常.拔法也常與其他手法配合,見各有關項下.七、刮法刮法,即術者以拇指尖在患處的一定部位上順著筋脈的走行方向進行刮動〔見圖1—38>.此法更為強烈,感應和作用也都比撥法更強烈.多用于脈位處的筋脈結節等.八、劃法劃法,又稱指劃法,只適用于頭部.讓患者取仰臥位,術者坐于患者頭前,兩臂半屈,5指微屈,兩拇指尖按于顱頂脈處,做呈"~"狀輕輕揉按劃動,同時其余4指散開屈曲,以指尖觸及額角及額部做橢圓狀劃動或顫點,使頭部有一種舒適感<見圖1—39>.九、搓法搓法,即術者用手指或手掌按于患處脈位的皮膚上,進行往返摸擦搓動,便之充血、發紅、發熱.可促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加速氣血循行,而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搓法可分為拇指搓法、平掌搓法、立掌搓法、合掌搓法等.搓法與揉法相配合稱搓揉法.一般多用于頭面及四肢部.<一>拇指搓法.術者用雙手拇指指腹平按于患部脈位上,進行往返搓動見圖1—40>,使局部有充血、發紅、發熱等現象.此手法多用于頭面及四肢部的脈位上<二>平掌搓法術者以手掌平按于患部的脈位上,用手掌及掌根往返搓動患部的皮膚<見圖1—41>.多用于胸、背、腰及四肢部.<三>立掌搓法術葉以手掌尺側小魚際,按于患處的一定部位上,進行往返搓動<見圖1—42>.常用于背部、脊柱面側.<四>虎口搓法術者雙手拇指張開,以虎口及食指拇側按于患處進行往返搓動<見圖l—43>.多用于上肢部.<五>合掌搓法術者以兩手掌相對,挾持于患肢兩側,進行由上而下的往返搓動<見圖1—44>.多用于四肢部.<六>搓揉法搓法與揉法相配合稱為搓揉法,即在往返搓動的同時進行環形揉按<見圖1—45>,使用肢有一種舒適感.多用于痹癥、痿證,肌肉萎縮、小兒麻痹等癥的四肢部.十、壓法壓法,即術者以手掌或拳頭按于患部的脈位上,用力向下按壓.用力時要由輕逐漸加大壓力,使患處有一種麻脹或發熱的感覺.可分為單掌壓法、雙拳壓法、雙掌壓法、駝鞍式壓法等.<一>單掌壓法術者以一手掌單獨平壓于患處脈位上<見圖1—46>.常用于腹部腰背部.<二>雙掌壓法術者用雙手掌同時壓于患部脈位上,或以一手掌壓于脈位上,同時另一手掌壓于掌背上<見圖l—47>,逐漸用力下壓,多用于腰、背及大腿部.<三>雙拳壓法術者雙手握拳、以四個手指近節壓于患處,由上而下順次按壓,用力要均勻.不可過猛<見圖1—48>.適用于腰背部.<四>駝鞍式壓法患者俯臥于鞍形軟凳上<或在診察床上再放上枕頭墊起也可>,術者一手單按于脊背的上部,另一只手掌按于尾骶部,逐漸用力下壓<見圖1—49>,術時發酸麻脹感,術后輕松.多用于腰背脊柱的損傷和疾患.十一、滾法滾法,即術者以手握拳.用手背部的指掌關節的突出部著力,作用在患部上,進行前后不停的滾動,用力要均勻.常用于肩部、腰背部和下肢部.用單拳滾動時,稱為單拳滾法;用雙拳滾動時稱為雙拳滾法.滾法也可以與其他手法配合,如與壓法配合稱為滾壓法,與揉法配合稱為滾揉法.<一>單拳滾法術者右手半握拳,以掌背的指掌關節突出部,接觸患處進行往返滾動,并逐漸向下移動<見圖1—50>,適用于肩背及下肢部,尤其適用于脊柱的棘問韌帶損傷.<二>雙拳滾法術者雙手半握拳,以拳背、手指及指掌關節突出部接觸患處,進行反復滾動,并逐漸向下移動<見圖1—51>.適用于肩背部及脊柱兩側.<三>雙拳滾壓法術者雙手握成實拳,以雙拳的四指近節平按于脊校兩側,用力向前滾推,同時用力下壓,并逐漸由上向下,邊滾壓邊移動.適用于舒展腰背部脊柱兩側的肌肉<見圖l—52>.<四>滾揉法術者以單拳滾法,同時進行環形揉按,并逐漸由上向下移動<見圖1—53>,稱為滾揉法,多用于腰背部.<五>大魚際滾揉法術者用雙手掌的大魚際,按于患處進行反復滾揉,并逐漸向下移動〔見圖1—54>.多用于頸肩部,使局部有一種舒適感.十二、掐法掐法,即術者以拇指尖與中指尖相對,掐住某一脈位<如內、外四指脈,腓內脈>不動,并逐漸加大用力.使該處有一種酸脹或麻木的感覺<見圖1—55>.十三、推法推法,即術者用一手掌<或雙手掌>,拇指外展呈八字形分開,平按于患部或脈位處,然后用力向前推開,一般由患肢的上方推向下方.常用于腰背部及下肢部.常用推法有腰背順推法、八字分推法和下肢推法.<一>腰背順推法術者雙手掌呈八字形分開,按于背部脊柱兩側,由上而下順推至骶部,并逐漸加大用力<見圖1—56>.適用于腰背部疾患.<二>八字分推法術者雙手掌呈八字形分開,按于背部脊柱兩側呈八字形向兩側分推<見圖1—57>.主治腰背疾患.<三>下肢推法術者一手掌按于腰部,另一手掌呈八字形分開,按于大腿根部,向下推至踝關節附近<見圖1—58>十四、扳法扳法,是使脊柱關節在功能活動范圍內,予以最大限度的被動扭轉,起到松動關節、活動筋腱、舒展肌肉的作用.扳法分為側扳法和斜扳法.<一>側扳法患者取側臥位,上腿屈曲,下腿伸直,術音一肘壓于肩前部,另一時壓于臀后部,兩肘向相反方向同時用力,一般可聽到響聲,然后以同樣手法做對側<見因I—59>.主治腰腿疾患.<二>斜扳法斜扳法,可分為扳肩法與扳腿法兩種.1.扳肩法即讓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立于患者身側,一手扳住肩部,另一手抵于胸椎部、兩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扳轉,并可觸及響動,再以同樣方法做對側.〔見圖1—60>.主要適用于治療胸椎部的扭挫傷等疾患.2.扳腿法讓患者取俯臥位,術者一手按住腰骶部,另一手搬起對側的大腿,向相反方向用力扳動,一段可聽到響聲,然后再以同樣手法做對側〔見圖1—60—1>,主治腰腿疾患.十五、抖法抖法有兩大類,一類是抖動整個患肢,即在患者全身放松的情況下,術者握住患者手腕或足踝部,用力牽拉,同時進行抖動,具有疏松關節,活動筋腱的作用,可分為上肢牽抖法和下牽抖法.另一類是患肢不動,在肌肉放松的情況下,對患肢的肌肉筋腱進行顫抖,其作用為舒展筋腱,調理氣血,活血散淤,消腫止痛,可分為顫抖法和抓抖法.<一>上肢牽抖法術者雙手握于患肢手掌,令患者放松肌肉、稍用力牽拉,然后進行上下抖動<見圖1—61>.主要是活動肩肘腕關節和肌肉筋腱.<二>下肢牽抖法令患者把住床沿,放松肌肉,術者雙手握住患肢踝部,然后用力牽拉,進行上下抖動<見圖l—62>.主要是活動腰背及下肢關節和肌肉筋腱.<三>上肢顫抖法術者雙手拇指張開,其余四指屈曲,用雙手虎口貼近患肢兩側,進行上下交替的顫抖,并逐漸向腕部移動<見固1—63>,使患思肢有一種舒適感.可放松肌肉,調和氣血.<四>上肢抓抖法術者雙手五指分開,屈曲呈爪形手,虛抓患肢兩側的肌肉,進行上下交替顫抖,逐漸向下端移動<見圖1—64>,使患肢有一種舒適感,可放松肌肉,理氣活血.主治上肢疾患.<五>下肢抓抖法讓患者俯臥,伸直下肢,術者雙手呈爪形手,虛抓于下肢兩側的肌肉,進行上下交替顫抖<見圖1—65>,使患肢有一種舒適感.十六、抓法抓法,即術者雙手拇指張開,其余四指并攏屈曲,與掌根相對,抓住患肢兩側的肌肉,雙手交替進行;邊抓、邊放、邊向下移動<見圖1—66>.對于患肢的脈位處應稍加用力,使患肢有酸、麻感覺.多用于四肢部.十七、搖法搖法,搖即是旋轉,搖法多用于具有旋轉活動功能的各關節,促使其恢復正常的旋轉功能.按其部位分為頸部搖法、搖肩法、肩部掄措法、搖碗法、插指法、插趾法和腰骶滾搖法等.<一>頸部搖法術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頜部,另一手按住頭頂進行左右劃圈旋轉<見圖1—67>.促使頸椎各關節及筋腱充分活動.主治頸椎病、落枕等.<二>搖肩法術者雙手<或一手固定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握住腕部稍用力牽拉,并同時進行向內旋轉和向外旋轉活動〔見圖l—68>.使肩關節及其筋腱充分活動.主治肩周炎及肩部扭傷等疾患.<三>肩部掄搖法術者與患者面向同—方向,術者立于患者患側,用手勾住患肢腕部.反復做向前和向后大幅度的掄搖活動<見圖1—69>,能使肩關節充分活動.主治肩周各病.<四>搖腕法術者一手握住腕部固定,另一手握住手掌進行向內和向外的旋轉活動<見圖1—70>,主治腕關節各種損傷和疾患.<五>搖指<趾>法術者用一手握住患指<趾>的掌<或跖>部,另一手的拇指及食指握住患指<趾>,進行左右旋轉<見圖1—71>.可治療指<趾>關節及指掌<跖趾>關節損傷.<六>搖髖法讓患者仰臥,術者立于患側,一手按于膝部,另一手握住踝部,使患側大腿呈屈曲狀,進行劃圈形旋轉<見圖l-72>,使髖關節充分活動,促使其恢復正常的旋轉活動功能.<七>搖踝法術者一手握任患肢踝關節部,另一手握住足前掌處,進行向左或向右旋轉活動<見固1—73>.可治療踝關節扭傷等癥〔八腰骶滾搖法讓患者仰臥,雙腿屈曲、術者立于側面,雙手按住雙膝和雙踝部進行左右旋轉<見圖l—74>,可使腰骶關節充分活動.治療腰骶關節損傷等癥.十八、擺法讓患者俯臥,術者右手掌及前臂的尺側按于背部正中線上,以手腕為軸,手掌進行左右擺動,同時邊擺邊向下移動〔見圖1—75>,使患者有一種舒適感.多用于背部損傷和疾患.十九、擠法擠法,又稱合掌擠法,術者雙手十指交叉,抱于某關節處進行擠壓<見圖l—76>常用于治療踝關節扭傷等癥.二十、挾法挾法.是以患者的肢體進行挾持的一種方法,可分為上肢挾法和下肢俠法,可促使關節、筋腱放松.多用于治療關節脫臼曰和其他損傷.<一>上肢挾法用枕頭或拳頭.挾于患側腋窩,術者用另一手壓按肘臂部,可逐漸加大用力<見圖l—77>.常用于肩關節脫位及損傷<三>下肢挾法讓患者取側臥位,將枕頭挾于擋中,使枕頭串緊會陰部,術者一手按于髖部固定,另一手壓于膝關節處,逐漸加大壓力<見圖1—78>.適用于髖關節前脫位.扭挫傷等.二十一、引法引法.又稱引伸法,即術者牽拉著患肢,引導其伸展,多用于上肢肩周病等功能活動受限者.能促使肩關節的活動功能恢復.<一>前屈引伸法術者一手按于患側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引導上肢屈肘摸頭,再伸直下垂,如此反復活動<見圖l-79>.主要用于活動肩肘關節.<二>后背引伸法術者一手按于患側肩部,另一手握住患側胸部,引導上肢往后背.屈肘手掌朝外,手背觸背<見團1—80>.<三>抬舉引伸法術者一手按于健側肩部,另一手握住用患肢腕部,引導上肢拾舉過頂,屈時使前臂橫于頭頂上<見圖1—81>.主治肩部扭挫傷、肩周病等.二十二、拔法拔法,又稱"拔伸法",即用牽拉的力量將攣縮的關節筋腱拉開,多用于四肢部.可分為肩關節拔伸法、肘關節拔伸法、拔指<趾>法、上肢拔伸法和下肢拔伸法.<一>肩關節拔伸法術者用膝關節頂于患側腋窩部,雙手握住患肢腕部用力向下牽拉〔見圖l—82>.可用于肩關節脫位、肩關節扭挫傷、肩周病等.<二>肘關節拔伸法術者一手握住患肢上臂中段,另一手握住腕部,分別向兩端用力牽拉<見圖1—83>.適用于肘關節脫位和肘部扭挫傷等.<三>腕關節拔伸法術者用雙手大拇指按于患肢手背腕關節處,其余四指握入手掌內,此時雙手已分別握住患手的大小魚際,用力牽拉,同時進行掌屈和背屈活動<見圖1—84>.治療腕關節脫位、扭傷挫傷等病.〔四拔指〔趾法術者用一手握住腕<或踝>部,另一手握呈"夾鉗狀"拳,用食指、中指鉗住患指<趾>,牽拉拔伸,稍用力牽拉,患指從"鉗口"中滑脫時可發出清脆的響聲<見圖1—85>.適用于指<趾>關節脫位及扭挫傷.<五>上肢拔伸法術者雙手握住患肢腕部,先將其送于體側,然后再快速用力向前方伸出<見圖1—86>.<六>下肢拔伸法令患者仰臥,術者雙手握住患肢的小腿和踝部,先將下肢送回到屈曲泣,再快速用力牽拉將下肢伸直<見圖1—87>.二十三、折法折法,又稱曲折法,是對屈曲關節進行活動的一種手法,多用于肘、膝關節部,可分為折肘法和折膝法.<一>折肘法術者一手按于患肢肘關節略上方,另一手握住腕部,反復做屈伸活動<見固1—88>.多用于肘關節損傷.<二>折膝法患者俯臥,術者一手按于腘窩略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背或踝部進行反復的屈伸活動<見圖1—89>.適用于膝關節損傷等病.二十四、打法打法,即術者用十指尖、虛拳或實拳,在患部進行有節奏的叩打或捶擊,可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可分為十指叩打法、虛拳拍打法和實拳捶打法.<一>十指叩打法術者雙手十指微屈,呈爪形,以手指尖在患部進行交替叩打<見圖l—90>.用力要均勻,使患者有一種舒適感.多用于腰背及下肢.<二>虛拳拍打法術者雙手握成虛拳,在患部進行交替拍打<見圖l—91>.用力要均勻,可發出有節奏的清脆的響聲,使患思者有輕松感覺,能促進氣血循環.多用于肩背及腰骶部.<三>實拳捶打法術者雙手握成實拳.用力捶打患部,雙拳交替進行有節奏的捶打<見圖1—92>.常用于頸肩部、腰骶部與髕周部.第三節捏筋法的注意事項<1>在施行捏筋手法之前,患者應保持精神安寧,使肌肉放松,如系遠路趕來者,應休息20~30分鐘.<2>在施行捏筋手法之前,讓患者排凈大小便,脫去外衣,坐在診察凳上,或躺在診察床上.<3>施行捏筋手法時,應先由輕柔手法,逐漸加重,不能一次用力過猛.<4>對年老體弱及兒童患者,在施行手法時宜輕;對身體較壯、病程較長或運動知覺功能遲鈍.甚至消失者,手法宜重.<5>捏揉肌肉菲薄處的脈位手法宜輕,捏揉肌肉肥厚處酌脈位手法宜重.<6>促進關節活動功能的手法,不能超出該關節的正常功能活動范圍<7>捏筋手法的禁忌證、1>婦女妊娠期,初期禁止捏揉軀干部及用較大力量刺激脈位,后期禁止用—切捏揉手法.2>有出血疾患者,如咯血、吐血、血、尿血、便血以及外傷性大出血和婦女月經期等.禁用捏筋手法.3>急性傳染病患者禁用捏筋手法.4>重度心臟病患者禁用捏筋手法.5>各種皮膚病、癤腫、瘡瘍禁用控筋手法,以免病勢擴散.6>梅毒、骨結核、類風濕禁用捏筋手法.7>各種骨瘤及內臟腫瘤患者,禁用捏筋手法.8>對予各種骨折,在其未經整復固定之前禁用捏筋手法.在其整復固定之后,可在其遠離骨折處選用一些比較輕柔的手法.在其臨床愈合后,加強功能鍛煉時期,便可選用有利于加強活動功能恢復的捏筋手法.第四節捏筋法的部位捏筋法的治療部位,是有著獨特選擇的.雖然它和針灸療法都是通過經絡系統而起作用的,但它的治療部位并不完全同于汁灸穴位.由于捏筋法是以指、肘、拿進行捏、揉、點、壓,所以它的治療部位并不局限于很小的一個點.大部分是選擇皮下動脈搏動較明顯之處,所以捏筋的部位有時是一點,有時是一條,有時是一片、而且在許多部位是以找到明顯感覺為準<一般較大功脈定行多有較大神經伴隨>.由于捏筋的治療部位.大部分都分布在經脈的主要干線上.皮下有較大的動脈血管和神經通過,因而捏筋作用的感黨也都比較大.其感覺多有按經脈傳導放散,所以捏筋法的部位稱為"脈位".全身脈位很多,而且歷代變化也很大,我們選其常用者整理于后<見圖1-93、94、95>.為了便于記憶和實際操作,我們將捏筋療法的脈位分為:頭、面、頸、項部、軀干部、上肢部、下肢部依次順序排列子后.我們將脈位的位置、取法、屬于何經何臟、位于何穴附近以及采用的手法、感應和主治分別加以敘述,原來的脈位還有很多,以上僅將我們在臨床當中比較經常使用的選錄下來、有些是我們在臨床治療當今發現的新脈位,因其比較好用,故作了增添和補充.其中有些脈位的名稱因帶有某些封建迷信的色彩,因此做了一些改動,改動后的名稱多以部位命名.便于尋找和記憶.脈位取法的正確與否,將對感應和治療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初學者必須反復練習和進行試摸脈位,反復體會脈位的感應,只有熟練地掌握,才能靈活用于臨床.為了便于記憶和翻閱,我們將這些脈泣并列出一覽表,如下頭面項萌部分捏筋脈位一覽表捏筋脈位一覽表脈位名稱部位與取法經絡穴位關系手法感應主治病癥顱頂脈在頭頂前后發際連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點屬督脈,百會穴略上方點法、掐法、刮法、指劃法、點揉法局部酸脹感頭痛、頭暈、高血壓、神經衰弱天庭脈兩眉之間向上5分屬督脈,印堂穴上5分點法、掐法、點揉法、指搓法局部酸麻脹感或舒適感同上人中脈鼻柱下、鼻唇溝上段屬督脈,即人中穴處掐法、指刮法劇烈脹痛感癲狂、昏迷,牙關緊閉、面神經麻痹、腰背庸地閣脈下頜中央略下方屬任脈.承漿穴下五分點揉法、指刮法局部酸麻脹感牙痛、齦腫、面癱、口渦流[涎、頭痛、失眠頸間脈頸椎4、5棘突之間屬督脈,在啞門穴與大惟穴之間點揉法局部酸麻脹感頸椎病、頭項強痛、落枕天池脈在1、2頸椎間啞門穴上3分同上向上同上頸后上脈顳颥后發際中屬足少陽膽經.風池穴上3分點揉法、點撥法、指劃法局部劇烈酸脹感.可串及頭頂或眼周頭暈,頭痛、頸椎病、肩背痛、目痛鼻塞、神經衰弱頸后中脈中央,第5頸椎旁開1寸5分膀胱經.天柱穴下1寸5分同上酸脹感,有時可放散至脊背頸椎病、頭項強痛、肩背痛頸后下脈第7頸椎旁開2寸屬足太陽膀胱經,大樞穴外上方同上同上同上肩頭脈在眉頭眶緣上屬足太陽膀胱經,攢竹穴處點法、點揉法、指刮法酸麻脹感或舒適感頭暈、目眩、眉棱骨痛、眼痛、面癱、三叉神經痛眉上脈在眉弓中央略上方屬足少陽膽經,陽白穴下5分點揉法、指搓法酸麻脹痛感偏、正頭痛、耳鳴、耳聾、目赤、目痛、牙痛鼻側脈鼻翼兩旁屬足陽明胃經,巨髎穴內側點揉法、指搓法同上頭痛、感冒、鼻、眼疾病、面癱顴下脈顴骨中央下緣屬手少陽小腸經.顴髎穴處點揉法、點撥法下頜發酸感牙痛、鼻病、面神經麻痹下頜脈下頜角前上方屬足陽明胃經、下車穴處點揉法、點撥法下頜發酸感牙痛、牙關緊閉、下頜關節痛、面神經麻痹耳前脈耳屏前方屬手太陽小腸經、聽宮穴處點法、點揉法脹痛感耳鳴、耳聾、面神經痙攣、牙痛、下頜關節紊亂、面癱耳后脈耳后完骨前下方屬手少陽三焦經、翳風穴上3分處同上酸脹痛感同上耳下脈耳垂下、下頜骨后緣屬手太陽小腸經、天容穴前上方同上酸痛感牙痛、下頜關節痛、面神經麻痹人迎脈平夾于喉結兩側,動脈應手處屬足陽明胃經、人迎穴處拿揉法舒適感、候內發癢感喘息、氣管炎、咽喉腫痛、聲嘶、喉啞軀干部分前膀腎脈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后下方,有動脈搏動出屬足陽明胃經,缺盆穴上5分點揉法或拿揉法及點撥法酸麻脹感放散到手和胸腹部上肢麻痹、前臂肩胛痛、頸椎病、咳嗽、胸痛、小兒麻痹、癱瘓等癥后膀腎脈背部第3、4胸椎棘突旁開2寸屬足太陽膀胱經、肺腧穴旁開5分點揉法、拿揉法、點撥法酸脹感同上歡跳脈在胸前壁外上角、腋橫紋頭內1寸屬手太陰肺經、中府穴下5分點揉法酸脹發癢感咳嗽、氣短、胸部脹滿、胸口痛、岔氣、肩臂疼痛劍突脈胸骨劍突略下方屬任脈、鳩尾穴處同上舒適感心口痛、胃痛、惡心、嘔吐等癥乳側脈乳頭水平線旁開四橫指屬足太陰脾經,大包穴上一個肋間同上舒適感、發癢感乳腺炎、肋間神經痛等肩胛暗脈肩胛部、腋紋頭向內四橫指略上方屬手太陽小腸經、天宗穴上5分點揉法、點撥法、肘壓法酸癢感、脹感可放散至肩膀肩臂麻木、疼痛、抬舉不利、肩周炎、落枕等平心脈在肩胛內緣中央、與后膀腎脈及肩胛暗脈成等邊三角形,統稱為平心三脈屬足太陽膀胱經、心腧穴附近點揉法舒適感心慌、心跳等癥肩胛角脈肩胛下角外緣屬奇經八脈的陽蹺脈,膈關穴與大包穴之間點撥法、點揉法脹痛感放散至胸胸背痛、肩胛痛脊柱暗脈第7、8胸椎之間屬督脈、至陽穴處點揉法、指壓法酸脹感可放散至胸咳嗽、喘息、脊背強痛、胃痛、胸背疼痛止胃痛四點脈在脊柱暗脈附近找壓痛點,取相等距離構成正方形的四角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督腧穴附近及其下方點撥法、點揉法酸脹感可放射至胸腹部胃脘疼痛、惡心嘔吐、膈肌痙攣、膽道蛔蟲、背脊強痛、胸背痛前腎脈在脅下11肋端屬足厥陰肝經、章門穴處點揉法、摳揉法酸脹癢感引及小腹閃腰、岔氣、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癱瘓、尿頻、夜尿后腎脈在脅下12肋端屬足少陽膽經、京門穴處同上同上同上腰眼脈在第2、3腰椎旁開2寸屬足太陽膀胱經、腎腧穴旁開5分點揉法、肘壓法酸麻脹感串及下肢腰腿痛、下肢麻痹、坐骨神經痛骶側上脈在腰骶關節兩旁,第5腰椎橫突外側屬足太陽膀胱經、關元腧穴處同上同上腰腿痛、下肢癱瘓、麻木、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尿失禁、婦科病等骶側下脈在骶骨第2對骶后孔上,當骶中線與髂后上棘連線的中央屬足太陽膀胱經、次髎穴處同上同上同上尾腎脈在第1、2腰椎棘突之間屬督脈、懸樞穴處點揉法、掌壓法酸麻脹感同上尾中脈第4、5腰椎之間,兩髂骨嵴的水平線上屬督脈腰陽關穴處同上同上同上尾根脈尾骨尖略前方屬督脈、長強穴處點揉法、摳揉法酸麻脹感骶尾處疼痛、脊髓炎等上肢部分肩井脈肩上挑擔處、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央屬足少陽膽經、肩井穴處點揉法、拿揉法、肘壓法強烈的酸麻脹感頭頂及肩背疼痛、上肢麻木、癱瘓等癥肩頭脈肩頭正中略前方,肩峰略下方屬手陽明大腸經、肩顒穴處點揉法、指揉法酸麻脹痛感肩臂疼痛、抬舉不利、肱二頭肌腱炎肩貞脈肩后腋橫紋上1寸屬手太陽小腸經、肩貞穴處點撥法、點揉法酸麻脹感,可串及手同上抬舉脈鎖骨外下方屬手太陰肺經、云門穴外上5分處點揉法、指揉法酸麻脹感同上血海根脈腋窩正中、有動脈搏動出屬手少陰心經、即極泉穴處點揉法、摳揉法、摳撥法酸麻脹感或電擊感、放散至手指上肢麻木無力、神經痛、小兒麻痹、半身不遂等血海脈上臂內側中、上1/3連接處屬手少陰心經、極泉穴與青靈穴之間同上同上同上肘中脈肘橫紋中央動脈處屬手厥陰心包經、曲澤穴處點揉法、指刮法酸脹痛麻感肘、臂麻木、疼痛、前臂痙攣、手臂屈伸不利肘尺三脈肱骨內上髁略前方及上下各1寸處屬手少陰心經、少海穴及上下各1寸處同上酸麻脹感、電擊感,可放散至4、5指肘及前臂疼痛、麻木,肘腕關節屈伸不利等肘橈三脈肱骨外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1寸處屬手陽明大腸經、肘髎穴、曲池穴及曲池穴下1寸處同上酸麻感、痛感、可放散至中指同上內四指脈掌側腕橫紋上四橫指、前臂兩骨間屬手厥陰心包經、間使穴處掐法、捏法、點揉法酸麻脹感前臂掌側的腕、指關節疼痛、麻木、伸屈不利、偏于屈肌麻痹者外四指脈背側腕橫紋上四橫指屬手少陽三焦經、三陽絡穴處點法、掐法、點揉法酸脹感同上,偏于伸肌疼痛麻痹者腕側雙脈尺橈骨莖突下方各一脈尺側屬手太陽小腸經、陽谷穴;橈側屬手陽明大腸經、陽溪穴點揉法、摳揉法、指刮法酸麻脹感腕關節疼痛、腕關節老孫、尺橈下關節分離虎口脈第2掌骨中央內側屬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處點法、掐法、點揉法強烈的酸麻脹感頭暈、頭痛、牙痛、口眼歪斜、面肌痙攣、惡心嘔吐、上肢疼痛痙攣麻木等癥下肢部分止尿脈在腹股溝上段,髂前上棘下方屬足太陰脾經,府舍穴外上方點壓法,點揉法酸脹感,可串及小腹部小便淋漓、尿頻、尿失禁、下肢麻木疼痛髂側上脈在髂骨嵴、股骨大轉子連線與髂前、后上棘連線的交叉點上屬足少陽經、居髎穴后上方指點法或肘壓法強烈的酸麻脹痛感,可串及下肢腰髂及下肢疼痛、麻痹、癱瘓、臀上皮神經炎髂側下脈在髂上脈與大轉子連線中央屬足少陽膽經,居髎穴后1寸同上同上同上臀側脈在股骨大轉子與骶尾骨連線的中外1/3上5分屬足少陽膽經的歡跳穴外上方點法、點揉法、掌揉法、肘壓法同上,掌揉時有舒適感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等癥臀下脈臀下橫紋中央略下方屬足太陽膀胱經,承扶穴處同上同上同上股根脈在腹股溝中段,動脈跳動處屬足厥陰肝經,五里穴下3寸點法、點揉法、捏揉法酸麻脹痛感,可上下傳導下肢麻痹、疼痛、癱瘓等癥股內中脈大腿內側中下1/3處,膝上五橫指處屬足厥陰肝經,陰包穴上2寸同上同上同上股內下脈大腿內側,股骨內髁上屬足厥陰肝經,曲泉穴上2寸點法、點揉法酸麻脹感,串至膝內同上股前脈大腿前側中央屬足陽明胃經,伏兔穴上3寸點揉法酸麻脹感下肢麻木、疼痛、癱瘓等股后脈大腿后側,臀橫紋和腘橫紋連線的中間屬足太陽膀胱經,殷門穴下1寸點撥法、點法、肘壓法酸麻脹感、可上下傳導下肢麻痹、疼痛、痙攣,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股外上脈大腿外側中間大轉子與膝關節連線的中央屬足少陽膽經,風市穴上2寸同上同上下肢麻木、疼痛、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炎等股外下脈大腿外側,股骨外髁上屬足少陽膽經,膝陽關穴上1寸點揉法、點法酸脹感可傳至膝內膝關節及小腿外側疼痛麻木,下肢癱瘓等癥髕周八點脈在髕骨的內、外、上、下及內上、外上、內下、外下八點屬足陽明胃經,犢鼻穴是其中二點點揉法、刮法酸麻脹感膝關節疼痛無力、髕周疾患、膝關節積液、髕骨軟化癥等腘脈腘窩中央動脈處屬足太陽膀胱經,委中穴處點法、點揉法、撥法酸麻脹感,可串及足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痛及髕周疾患腘側雙脈在腘脈兩側外側屬足太陽膀胱經,委陽穴;內側屬足少陽腎經,陰谷穴同上同上同上脛側雙脈脛內側脈在脛骨內髁下緣;脛外側脈在腓骨小頭前下方脛內側脈屬足太陰脾經,陰陵泉穴處;脛外側脈屬足少陽膽經,陽陵泉穴處點揉法、點撥法、捏法酸麻脹感小腿及膝關節麻木、疼痛,下肢癱瘓,馬蹄內、外翻足等癥腓內脈在脛內側脈后下方2寸,脛骨中上1/3內后緣,腓腸肌中屬足少陰腎經,陰谷穴下四橫指捏揉法、拿揉法酸麻脹感比較強烈小腿麻木疼痛、腓腸肌痙攣等癥風門脈在腓腸肌肌腹中屬足太陽膀胱經,承山穴上1寸點法、點揉法強烈的酸麻脹感腰腿痛、腓腸肌痙攣、惡心、嘔吐等癥踝前脈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兩筋間屬足陽明胃經,解溪穴處點法、指搓法、指刮法麻脹感踝關節麻痹、疼痛及損傷踝側雙脈踝前脈兩旁,兩踝骨的前下緣內踝側脈屬足太陰脾經,XX穴處;外踝側脈屬足少陽膽經,丘墟穴處同上強烈的酸麻脹感踝關節麻痹、疼痛、扭傷及馬蹄內、外翻足跟腱雙脈雙踝骨后緣與跟腱之間跟腱內側脈屬足少陰腎經,太溪穴處;跟腱外側脈屬足太陽膀胱經,昆侖穴處摳法、掐法酸麻感腰腿痛、下肢麻痹、癱瘓、踝關節扭傷及馬蹄內外翻足腳脈在第1、2跖骨基底結合部屬足厥陰肝經,太沖穴處點法、點揉法、摳法酸麻脹感頭暈、頭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第二章拍打療法拍打療法是醫生用"拍子"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進行輕重不同而有節奏的拍打,而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簡單易行、有效的療法.拍打療法作用在十二經絡和十二皮部上,它可促使氣血暢通、肌肉放松,毛細血管擴張,加速氣血的循環,而治療某些疾病.現將拍打療法的‘‘些基本內容作一介紹.拍打法的用具拍打法的用具最初選用木槌、木杵等,后來使用石袋、沙袋或五谷袋等.現在我們把它改進為鋼絲拍子.我們認為使用鋼絲拍子比用木槌、石袋之類更為有益.第一鋼絲拍子比較便于制作,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塑型,富有彈性、便于操作掌握,進行有節奏的彈打.第二拍打在思處使患者有舒適感,易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比其他用具好.鋼絲拍子的制作方法取16#一24#鋼絲<其中以16#一18#最適宜,如無鋼絲用鐵絲代替也可,但彈性較差>,用100一150g重,按圖2—l—1折編成一頭大而一頭小,長約34cm的拍子架,約用50g棉花進行包裹砸實后,用繃帶包扎纏繞牢固,外表用膠布包扎粘牢.做成后長約35cm,大頭部至扁橢圓形,寬約9cm.厚約4cm,柄部呈圓柱形,直徑約3cm<見固2—l—為了保持拍子的清潔,可用棉布縫成一長37cm,寬11cm的長布袋,將拍子套起來,用臟后可隨時換洗<見圖2—1—第二節拍打法的練功拍打法的練功.是醫者掌握拍打療法的基礎動作,通過練功,為下一步拿握拍打方法,治療各種疾病打下良好的基礎.某些病人根據具體情況也可在醫考的指導下實行練功,以達到自治相他治相結合.對健康人來說,它可以作為一種健身拳術、來進行鍛煉,使身體鍛煉得更加健壯,增強防病能力.但應指出的是:拍汀練功只是醫者為了鍛煉自己手腕的彈打能力,熟練拍打手法的一種基礎方法,不是治療各種疾病普遍應用的方法.因此它與實際臨床應用的拍打療法和內容有著極大的區別,并非完全一致.現將《少林拳術精義》一書中的"易筋經"打功姿勢<原為打谷袋,現改為拍打十三勢>附于后面以供參考.一、拍打練功的要求根據《少林拳術精義》一書對打功的要求,其拍打的原則應有以下幾點:1.拍打的范圍除頭面部及會陰部外,全身各部均分為四面,拍打時應面面俱到.2.拍打的順序先左后右.自上而下地進行拍打,不可逆打.’3.拍打的密度及手法的輕重應一拍挨一拍的密密拍打,不可遺漏,如有遺漏不要補打.手法開始宜輕,逐漸加重,循序漸進.4.拍打間歇每打一節前后有間歇,宜吞氣一口方可進行拍打.5.拍打順序<1>上肢四面:"上肢內側;從腋窩部起,打至手掌側中指尖止.上膠外側:從肩頭部起,打至手背側中指尖止.上肢前側;從前肩腋縫處起,打至手部拇指側止.上肢后側,從肩胛部起,打至手部小指尖止.<2>軀干部及下肢四面:前側:自季脅部起,經腹部及下肢前側面至足背中趾尖止外側:自腋窩部起.經胸、腰、下肢的外則面至足小趾尖止.內側:白歧骨<劍突>下起,經腹部及下肢內側面至足拇趾尖止.后側:自脊柱由下而下,經腰、骶、臀、下波后側面至足跟止.二、拍打法練功各式1.起勢練功時身體自然直立,兩朋叉開,與肩同寬.右手持拍子,兩臂自然下垂,兩眼注視前方,頭正頸直,下額微收,挺胸收腹,精神集中〔見圖2—2—1>.2.沖天炮第—勢承上勢,左腿向左側跨出半步屈曲,右腿挺直,同時身體賂向左轉呈弓箭步,左手握拳由委脅下繞過,屈肘上舉,拳眼向頭部<見圖2—2—2>.3.沖天炮第二勢承上勢.吞氣一口,右手持柏、按上肢內側面拍打部位,自左腋窩處密密順序拍打至左手掌中指尖<拍打至手時拳即張開成掌形,以下各勢同樣如此>.對上肢內側面的脈位處要進行重點拍打,兩眼一直注視被打處.要拍打十余遍〔見圖2—2—3>.4.穿心炮勢承上勢,左拳放開,由耳后繞過,再握拳,向左于伸挺直,拳背朝上,拳眼向前,吞氣一口,右手持拍,按上肢外側面的拍打部位,自左肩部順序拍打至左手背中指尖,對上肢外側脈位要進行重點拍打<見圖2—2—4>.5.雕手勢承上勢,左拳放開,由耳后繞過,微屈肘伸向后下方,作雕手<雕手即手腕強屈,前霄旋后,五指尖撮到一齊,朝后上方>,吞氣一口,右手持拍,技上肢后側面的拍打部位,自左肩胛部順序密密拍打至左手小指側止<見圖2—2—5>.6.小沖天炮勢承上勢,左手前臂旋前,同時上舉,向左上方變雕手為握拳,拳眼向頭部,勢如沖天炮,但手比沖天炮勢稍低.吞氣一口,右手持拍,拉上肢前側面拍打部位,由前肩腋縫起,順序拍打至左手拇指側止<見圖2—2—6>.7.扛鼎勢承上勢,左拳放開.由季脅下,從后向前上繞過握拳上舉,五指伸直,掌心向前.吞氣一口,仰面注視上舉之手.右手持拍,按軀干及下肢前側的拍打部位.自左脅下起順序密密拍打至小腹左側,從左腿前面,到左足背及中趾尖處止<見圖2—3—7>.8.盤肘勢承上勢,左手由耳后繞下,屈肘握拳平于胸前,拳眼向著心窩,拳背朝上,吞氣一口,肘微抬起,右手持拍,按軀干及下肢拍打部位的外側,從左腋窩部起,斜打至左腰,左腿外側及外踝,至足小趾處止<見圖2—2—8、9>.9.雕手扶膝勢承上勢,左拳放開,由耳后繞過,做雕手,按于左膝上,吞氣一口,右手持拍,按軀干及下肢內側面的拍打順序,自歧骨左下方助腹際,橫打至右側肋腹際,并依次下移至腹部臍下3寸處<見圖2—2—l0>.如腹中有病應多打數遍.10.落地雷勢承上勢,變成右膽屈曲,左腿挺直,左手持拍,右手掩護陰部,從小腹左側打起,經左腿內側拍打至內踝及拇趾尖處<見團2—2—11>.11.扶膝第一勢承上勢,換成左腿屈曲,有腿挺直的弓箭步,雙手持拍,按于膝上<見圖2—2—12>.12.扶膝第二勢<也叫冒頂勢>承上勢,吞氣一口,雙手握拍,由頭頂上繞過,冒頂拍打脊背左側20下,并盡量由頸肩部往下方拍打<見圖2—2—13>.13.扶膝第三勢由上勢變成右腿屈曲,左腿挺直,右手虎口按于右膝上,拇指向后,其余四指向前,左手持拍,反手拍打左側脊背由上而下至左側腰部,翻轉手腕,順拍左臀,及左腿后側面至足跟止<見圖2—2—14、15>.上述十三勢,僅為左側半身的拍打練習法,左側練完后,再繼續拍打右側半身,方法相同,但姿勢均應轉換成右側位的.如沖天炮勢側轉換為右腿屈曲,左腿挺直,左手持拍,右手由脅下一繞,握拳上舉曲肘,吞氣一口等等,以下各勢依此類推.第三節拍打的方法持拍式與拍打方法術者——開始就要鍛煉雙手都可持拍進行拍打,以便于一手勞累時另一手可以替換,同時有些部位適合于右手拍打,有些部位適合于左手拍打.持拍式:術者以一手握于拍子的中下1/3交界處<見圖2—3>.手握拍子時不宜過緊,也不要過松,過緊則易于勞累,過松則不便于彈打.拍打時主要是用腕力進行彈打,而不用臂力、前臂只起支持手腕上、下移動的作用.拍打的手法在過去的傳授里,有兩種拍打手法:一種是打皮不打肉的"虛打法",即拍打的用力,只及于表皮,而不深達.拍打時當拍子剛觸及皮膚即抽回,與輕打法不同,此手法多用于胸腔部,四肢關節處,肌肉較薄的地方,另一種是打肉不打皮的"實訂法",即柏打的用力使其深達肌肉深層,此種手法較前一種手法實一些,拍子打下去至抽回時間較前一種手法為遲,但與重打法不同,此種手法多用于肌肉肥厚處.二、拍打的節奏拍打的節奏,過去有"七星拍子"、"四一四"、"三六九"等區別.一般常用的是"四一四"拍,即打一拍后,再連打四拍.有節奏的進行拍打,既可省力,聽著又較順耳,同時使患者有一種舒適感.究竟那一種節奏更為適宜,節奏與治療效果有著多大的關系,有待今后進一步探討.三、拍打的輕重拍打的用力輕重,按著患者的身體強弱,年齡大小,復診和初診及具體部位等情況,可分為"輕拍"、"中拍"、"直拍"3種.輕拍;拍打時用力比較輕.多用于年老體弱和兒童以及初診的患者,或肌肉比較薄弱的地方,如關節部或重要臟器部.中拍:拍打時用力比輕拍重,比重拍又輕,即用中等力進行拍打,是—般比較常用的,也是一般人和許多的部位部可以使用的一種拍打程度.重拍:拍打時用力比較重,此時已不只是單純的應用腕力,而且要用前臂的力量進行拍打,重拍多用于身體比較強壯,病情比較頑固的復診病人,或拍打肩部、骶部、臀部等肌肉豐富處時用.一般患者開始拍打手法都要輕柔,逐漸加重,到最后拍打結束時,才可于某些重點脈位進行重拍四、拍打的順序拍打的順序,一般是先拍打背部正中線,再拍打夾脊兩旁的側線,然后再拍打上肢,最后拍打下肢,一般從近端拍向遠端.雙側患病先拍打左側,再拍打右側.具體到某個肢體應先拍打前側面,再拍打后側面,先拍打內側面,再拍打外側面,每一側面反復招打3—5遍,并在該側面的脈位上要重點拍打3~5下,一般只可順打,不要進打.拍打歌訣拍打按順序,先拍背和腰.繼把肩臂拍,再拍腿和腳.拍左再拍右,前后內外標.由上打至下,近端向末梢.反復三五遍,脈位重點敲.由輕漸加重,區別老中少.拍打功效奇,不可忽視掉.第四節拍打法的部位拍打療法,是作用在人體表面,或肢體的某一側面上,其作用部位比較寬廣.而且是按一定路線進行拍打、因此拍打部位一般簡稱為面和線,如背后三條線,上肢內側面等.拍打療法部位的劃分,可分為軀干部、上肢部和下肢部.軀干部包括胸、腹、肩、背、腰、骶部.由于胸腹部多人用于臨床治療,故略而不提,只將背、腰部的3條線作以介紹.四肢部按其脈位的分布情況,又可分成內側面和外側面,前側面和后側面.這些都是臨床比較常用的.另外四肢部還有按經絡分布劃分的方法,大至同于十二皮部,此處略而不提.現將每個拍打部位劃分及其經絡、脈位的關系和解剖概況分別敘述于下,以供參考.一、軀干部,背后三條線<一>腰背正中線[部位]腰背正中線,從第7頸椎起,至尾骶骨處止<見圖2—4>.[經絡]屬于督脈.[脈位]分布在腰背正中線的脈位有:脊柱暗脈、尾腎脈、尾中脈.[解剖]沿脊柱正中線,胸催、腰椎及骶骨處.皮下棘突之間有棘間韌帶連結.棘突兩旁,上段有斜方肌的腱質區及內側緣和大、小菱形肌的內側緣,后上鋸肌的內側緣;下段為腰背筋膜所覆蓋;深層有半棘肌、背棘肌、多裂肌、骶棘肌、腰背最長肌和旋椎肌等.在椎管內是人體的中樞神經脊髓部分、從枕骨大孔處與腦干的延腦相連接,下端一直到第1腰椎的下緣,再向下即是馬尾神經.在脊髓的中央至"H"形的灰質是神經細胞集中的部分,其向前的突起稱為前角,內含前角運動神經元,后端突起稱為后角,含感覺神經元.在"H"形灰質的周圍是白質,是神經纖維集中的地方,內含大量的上、下行走的神經纖維束,是連系腦與周圍神經的重要通道<或稱傳導道>.在各推間孔發出脊神經,自上至下共發出31對脊神經,分布到軀干與四肢各部.[手法]在腰背正中線的中上段<也正是脊髓所在處>只能進行輕拍和中拍,而不能用重拍.只有在下段<也即是馬尾部>才能用重拍.[主治]由于腰背正中線,正是人體脊髓神經的所在處,脊髓是神經系統中低級中樞,它本身可以完成一些原始的、先天的反射活動,如某些腱反射、徘尿、排便等,而且還可把來自軀干部四肢的各種刺激通過脊神經傳入脊髓后,再向上傳導至腦,進行高級的分析綜合,把腦的沖動再向下傳導,最后抵達身體該部的效應器,因此脊髓是溝通腦與身體各部的重要通道.所以它是拍打療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位,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全身性的疾病>,大多需要先拍打此部位,以興奮該部之神經,便于其暢通無阻的傳導各種刺激倍號.<二>腰背左<右>側線[部位]由背后兩肩胛部起,沿脊住兩側,料向脹部<見圖2—4>.[經絡]屬足太陽膀胱經.[脈位]在腰背左<右>側線上主要有肩胛暗脈、肩胛角脈、腰眼脈和骶側上脈及骶側下脈.[解剖]腰背左〔右>側線起于肩胛岡下,皮下有斜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發動機試車臺合作協議書
- 2025年雕刻雕銑設備控制系統合作協議書
- 商業消防設施檢測與維護合同
- 民用建筑工程質量檢測協議
- 日用百貨采購與存儲協議
- 2025年軟膠囊劑機械項目建議書
- 會場租賃協議與會展場地租賃協議
- 展示職業背景與經驗工作證明(6篇)
- 外包服務公司承攬協議
- 行政管理公文出題規律試題及答案
- 頂名注冊公司協議書
- 2025年新高考歷史模擬預測試卷廣東卷(含答案解析)
- 腦病個案護理完整方案
- 油田物聯網技術發展-全面剖析
-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詠草詩與生態文化》論文
- 儲罐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醫學知識進小學生講座
- 2025中考語文常考作文押題主題附范文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級下冊英語Unit 6 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老年人智能手機培訓課件
- 高端醫療健康中心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戰略咨詢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