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二輪復習學案:專題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_第1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學案:專題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_第2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學案:專題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_第3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學案:專題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_第4頁
高三歷史二輪復習學案:專題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考綱】1.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1)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2)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3)兩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洋務派近代工業的創辦及其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民國初期和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的發展;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工業;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近代以來的服飾和飲食等物質生活的變化及其原因;近代以來婚喪嫁娶等社會習俗和社交禮儀的變遷及其原因.(2)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發展與更新的過程;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3)大眾傳媒的發展近代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報刊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考點突破典例講練】考點一新航路的開辟一、開辟新航路

(結合課本新航路開辟圖記憶)背景原因(必要性)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的產生(原因)社會根源歐洲人的尋金熱(開辟新航路的動機)宗教因素傳播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傳統商路(原因)條件(可能性)客觀條件航海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發展、地理知識的提高主觀條件、王室的支持新航路的開辟時間航海家支持的王室意義1487迪亞士(葡)

王室

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的航路,到達非洲最南端的.1492哥倫布(意)王室橫渡大西洋,發現1497達·伽馬(葡)王室繞非洲海岸到達1519-1522麥哲倫(葡)王室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歐洲同亞洲、非洲以及“美洲”的聯系,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了一個。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沿岸轉移到沿岸。4.、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5.加速了西歐的解體,促進了的發展。考點對應例題例1(2008年山東文綜,24)地圓說的流行是新航路開辟的重要條件之一。圖5是新航路開辟不久一位德國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它反映出()A.世界各國的封閉狀態被打破B.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C.人們對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D.中國與西方的貿易日漸頻繁解析:C.繪制地圖即德國人眼中的世界,從地圖可以看出這幅地圖是不完整的,沒有北美洲、非洲大陸、大洋洲等,時間又是新航路開辟不久,故選C。例2(2007·廣東·17)16世紀一位外交官說,在對東方的探險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黃金提供動機”。這反映了當時()A.尋找黃金是為了傳播基督教B.輸出黃金是殖民擴張的重要方式C.黃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D.追求黃金是新航路開辟的推動力之一解析:解答本題關鍵是結合基本史實分析選項。答案:D考點對應訓練1.對新航路的開辟起決定性作用的是()A.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B.歐洲各國社會矛盾激化C.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D.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2.根據下圖,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船隊開辟的航線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3.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三人的航海活動相同的是()A.都到達了亞洲B.其支持者都是西班牙王室C.都沒有完成環球航行D.其殖民活動的重點都在亞洲4.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發展的積極作用不包括()A.引起了商業革命B.引起了價格革命C.使玉米、甘薯、煙草、馬鈴薯等農作物傳人中國D.使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傳人歐洲5.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產生的重大影響不包括()A.歐洲與亞洲、非洲的貿易擴大B.主要商路從大西洋沿岸轉移到地中海沿岸C.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歐洲市場上出現D.各種新的商業組織在歐洲紛紛出現考點二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一)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1。海上馬車夫: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擴張特點(1)組建,參與殖民競爭.(2)襲擊、船只,搶掠財物。(3)探索新的航路。(開辟了由歐洲前往南太平洋、北美洲的航道)擴張區域地區基本情況亞洲在建立殖民據點、奪得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非洲從葡萄牙手中奪得殖民地北美建立殖民地2。“日不落帝國”:殖民擴張優勢=1\*GB3①地理優勢——地處航運中心②經濟優勢——手工業發達,資源豐富③制度優勢-—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④軍事優勢—-擁有歐洲最強大的。特點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立主要是通過商業戰爭實現的.殖民擴張活動(1)最初的殖民活動(16世紀):政府鼓勵的海盜掠奪,(2)商業戰爭(17—18世紀):對荷、法,18世紀下半葉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戰爭結果備注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由英國頒布的《》引起七年戰爭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下半葉,英國確立了海上霸權,成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國。(3)在殖民地的商業活動和掠奪:①開拓和經營北美大西洋沿岸個殖民地;②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發展海外貿易,拓展殖民地(最為著名)③進行以黑奴貿易為中心的“”,18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1.主要途徑:與2。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影響=1\*GB3①殖民國家: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并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歐洲發展②對殖民地國家a.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黑奴貿易:歐洲→非洲→美洲→歐洲)b.殖民擴張沖擊了當地落后的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和進步。③對世界a。大大拉開了東西方歷史進程的距離。b.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使得進一步擴大.考點對應訓練1-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活動的方向是()①葡萄牙擴張的主要方向是非洲和亞洲②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③葡萄牙擴張的主要方向是非洲和澳洲④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非洲為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17世紀上半葉是荷蘭海上貿易的黃金時代,其貿易范圍包括()①西北歐的海域貿易②對非洲的貿易③對亞洲的遠洋貿易④對西方新大陸的貿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3.荷蘭人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手段是()A.商業訛詐B.組建商業公司C.炮艦政策D.以武力為后盾4.有關下圖的表述正確的是()國際貿易者在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活動①17世紀,阿姆斯特丹已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市場②17世紀中葉,阿姆斯特丹已成為歐洲的主要金銀市場③17世紀,阿姆斯特丹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④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交易場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16--18世紀,西班牙、荷蘭、英國依次成為海上殖民霸主,這說明的實質問題是()A.殖民霸權不斷轉移B.英國國力超過西班牙和荷蘭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工業資本優于商業資本,資本主義優于封建主義6.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的原因中,不包括()A.進行海盜掠奪B.進行商業戰爭C.工業革命的完成D.進行黑奴貿易7.英國殖民擴張的特點包括()①海盜式的搶劫②販賣黑人奴隸的交易③同一般的商業結合起來④用欺詐手段擊敗了西班牙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考點三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被稱為“時代”(18世紀60年代—-19世紀30、40年代)條件可能政治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確立了,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金通過、黑奴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勞動力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技術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必要市場英國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主要成就時間人物重要發明影響哈格里夫斯標志著的開始1785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時代1807富爾頓(美)交通運輸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1814史蒂芬孫1825火車完成標志取代手工勞動,取代手工工場.19世紀40年代最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影響1。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19世紀中期,一個統一的形成.生產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市場和更多的原料;在世界范圍內搶占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和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2.19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四、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被稱為“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條件政治前提19世紀中期,各國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基本完成,在世界范圍內普遍確立。原料和市場到19世紀中后期,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科技19世紀以來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原理轉化為技術直接運用于工業生產.勞動力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主要成就四個方面國家及人物主要成就影響電力廣泛應用西門子(德)發電機新能源出現,人類進入“”.愛迪生(美)電車、電影放映機等問世內燃機交通工具的創制內燃機和柴油機的誕生汽車、飛機、輪船制造迅速發展;推動石油開采和石油化工業產生.卡爾·本茨(德)萊特兄弟(美)新通訊手段的發明有線電報使世界各地聯系進一步加強貝爾(美)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瑞典)甘油炸藥極大改善人們的生活從煤炭中提取化學產品塑料、人造纖維投入生產使用影響1.推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形成2。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1\*GB3①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新型工具和工具,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②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進一步發展。隨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明顯。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根本原因的發展,尤其是兩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形成過程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初具;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世界市場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形成。考點對應例題例12008江蘇,14)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這些歲月是全球開始統一的時期,是從1500年以前時代的地區孤立主義到19世紀歐洲的世界霸權的過渡時期。”不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A.新航路的開辟B.歐洲國家的對外擴張C.工業革命密切了國際交流D。英國確立了殖民霸權解析:C.A項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從孤立走向緊密聯系的整體。B項歐洲國家的對外擴張,使很多地區也納入殖民國家的控制之下,打破了之前這些地方的封閉狀況。D項英國通過一系列的殖民戰爭,先后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家,到18世紀中期,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確立了殖民霸權。而C項中的的工業革命發生在1763年以后,與題干要求的時間不吻合。例2(2006·江蘇)下列有關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工業革命推動的結果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閉的經濟結構C.為新興工業資產階級攫取更廣闊的市場和更豐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D.開始打破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解析:A項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原因,B、C兩項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影響。新航路開辟開始打破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答案:D考點對應訓練1.1851年的倫敦博覽會是英國展出最新工業成果的展會,陳列的展品中包括()A.鐵路設備、柴油內燃機B.電燈泡、蒸汽織布機C.蒸汽錘、鐵路設備D.電話機、水力紡紗機2.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對全球經濟迅速發展影響最大的自然資源是()A石油B.電C.水力D.煤炭,3.19世紀晚期,人類開始利用的新能源有()①石油②煤③電力④原子能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4.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發明是()A.輪船B.珍妮紡紗機C.火車機車D.改良蒸汽機5.關于資本主義大企業的評價,不正確的是()A.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B.它的出現意味著資本主義競爭的結束C.使資本主義生產的有序化大大加強D.它的出現表明資本主義進入成熟階段6.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源是()A.工業革命B.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C.殖民擴張加劇D.國際貿易的發展考點四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經濟重難疑點突破1.列強攫取經濟特權及其危害(1)過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2)內容及危害:開埠通商嚴重破壞了中國貿易主權;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傳教和經商,外國經濟勢力由此深入內地,擴大了外國侵略;外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僅破壞了中國內河航運權,而且造成了中國舊式航運業的衰落;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關稅自主權,削弱了中國海關對民族經濟的保護作用,從而有利于列強向中國輸出商品,掠奪原料;隨著葡、比、荷等國紛紛與清政府簽約,中國的大門被迫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開放。2.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1)表現:中國歷經鴉片戰爭,從完全獨立、自主和封閉的傳統農業社會,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①小農經濟開始解體,傳統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大量手工業者和農民破產。②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并大量出口,自給自足的成分逐漸減少,城鄉商品經濟發展。③中國經濟逐步納入資本主義體系,淪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中國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2)原因:第一,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經濟特權,對中國大量輸出商品、掠奪原料的結果;第二,從根本上說是工業文明的沖擊。考點對應例題例1馬克思說:“成千上萬的英美船只開到中國,這個國家很快就為不列顛和美國廉價工業品所充斥,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中國工業經不住機器的競爭,牢固的中華帝國遭受了社會危機。”這段話說明了()①落后的經濟決定中國必然失敗②中國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③中國將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④封建主義終將無法戰勝資本主義A.①④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解析:關鍵是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①②③④在材料中均能體現出來。答案:B例2(2008年廣東單科,9)有學者認為,外國商品輸入造成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瓦解。可以做為該觀點直接證據的是A19世紀末鎮江海關報告稱“從前如江北內地各州縣,均用洋布,近則用土布者漸多"B20世紀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擴所及,建筑盛則農田少,耕者織婦棄其本業而趨工場,必然之勢也.。”C1853年的《順德縣志》載:“女布(指土布)遍于縣市,自外洋以風火水牛運機成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D1850年,美國駐廈門領事說:“這里對棉織品的需要,和在廣州上海一樣,長期受到限制。”解析:C中國自然經濟的特點就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它的逐步瓦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傳統的手工業生產逐步破產的過程。例3概括并結合史實說明19世紀40——60年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方面的深刻變化,指出發生這些變化的根本原因和實質。解析:回答本題首先要審清題目要求,先答概括的內容,再用具體事實加以說明。要注意理解“經濟結構”這個詞,其含義主要是指經濟成分的構成,要能從封建經濟、商品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等方面做出概括.對于原因和實質要結合外國侵華戰爭及影響角度來分析。答案:社會變化:①外國商品大量傾銷。英國輸入中國的工業品數量激增。②加速了農業的商品化。外國商人收購農產品,中國貨物出口量相應增長.③近代工業出現。外國商人開始投資興辦一些船塢等企業。④封建經濟開始解體。傳統手工業日益蕭條,小農經濟破產。根本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大肆侵略。實質:中國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考點對應訓練1.近代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解體最直接的原因是()A.鴉片戰爭中國戰敗B.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C.中國商品經濟發展D.中國關稅主權喪失2.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經濟領域呈現的新現象有()①自然經濟已完全解體②外資企業開始出現③外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④中國開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A.②③B.①④C.②④D.②③④3.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得出這一認識的主要依據是()A.中國東南沿海的紡織業受到很大沖擊B.五口開始通商C.中國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遭到破壞D.中國被卷人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4.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擴張,中國的封建經濟加快解體。“解體"指的是()A.封建的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逐漸分離并日益商品化B.出現手工工場的行業數量增加,工場的規模擴大C.封建經濟停滯,半封建經濟發展D.封建經濟和外商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并存5.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帶來的社會影響是()①農村手工業日趨破產②人民負擔加重③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④為民族工業的產生創造了條件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6.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逐漸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這對中國的影響不包括()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B.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C.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逐步傳人D.英國輸華商品激增7.19世紀中葉以后,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看,這對中國最主要的影響是()A.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B.自然經濟迅速崩潰C.現代化進程開始啟動D.農民起義風起云涌考點五近代工業的艱難起步重難疑點突破中國近代工業的開始——洋務工業洋務工業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代表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開平煤礦創辦時間創辦人物1861年曾國藩1865年李鴻章1881年李鴻章地位標志著近代工業起步國內規模最大的官辦軍用企業第一個使用機械開采的煤礦目的自強求富性質封建性很濃、帶有資本主義性質具有更強的資本主義性質作用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中國近代工業的開始2.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和初步發展產生初步發展時間19世紀70年代前后甲午戰爭后原因外資企業的刺激;洋務企業的誘導清政府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放寬;實業救國熱潮的興起;清政府設立商務派,鼓勵工商;中國人民收回利權運動的促進表現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涌現出張謇、榮宗敬、榮德生等一批實業家;棉紡織工業發展迅速特點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主要分布在輕工業中,如棉紡織業;在夾縫中求生存,發展緩慢,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并受到清政府的壓制3.中國民族工業艱難發展的原因(1)根源:民族工業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的.(2)外國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一方面外國列強利用雄厚的資金、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在華特權,壓制民族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清政府征收高昂厘金,各級官吏敲詐勒索,增加了企業的產品成本,使民族工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3)民族工業的自身不足決定的,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不得不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或者尋求本國官府的庇護。考點對應例題例1(2006·廣東)據記載,江南制造總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區農業勞動力或苦力收入的4倍,這一現象可以理解為()A.民用企業利潤豐厚,工人福利待遇較好B.官方重視軍事工業,工人收入相對較高C.招募的工人多來自西方國家,收入自然較高D.民族資本家為籠絡工人,提供相對豐厚的報酬解析: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創立的近代軍事工業,屬于官辦企業,共有2000多名工人,絕大多數都是從國內招募的,所以A、C、D三項均不正確。材料中的現象只能理解為官芳重視軍事工業,工人收入相對較高.答案:B例2(2008江蘇,5)張之洞說:“臣愚以為華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應悉行仿造,雖不盡斷來源,亦可漸開風氣.”這表明他主張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興辦近代軍事工業C.創辦近代民用工業D.學習西方自然科學解析:C張之洞屬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沒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對。材料中“華民所需外洋之物”應為民用,所以B不對,D項材料沒有涉及。考點對應訓練1.李鴻章在“求富"旗號下創辦的近代企業有()①輪船招商局②貽來牟機器磨坊③開平煤礦④發昌機器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③④2.1881年開平煤礦投產后,所產之煤行銷各地,外國煤進口銳減。這說明()A.洋務企業的興辦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國的經濟侵略B.洋務派的民用企業能夠使中國達到富強C.開平煤礦給附近地區提供廉價燃料D.洋務企業的經營方式較為先進3.19世紀70年代前后出現的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等企業A.都建在南方的通商口岸B.都是私人出資建立的近代企業C.標志著洋務運動的進一步發展D.說明工業經濟戰勝了自然經濟4.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其原因不包括()A.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B.清政府設立商部獎勵工商C.外資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D.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促進5.甲午戰爭后,列強向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加快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是()A.外國資本為民族資本提供了發展的資金B.外國在華設廠帶來了先進設備和技術C.中國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擴大D.列強資本輸出迫使清政府鼓勵民間辦廠6.19世紀70年代,中國社會并存的經濟成分有()①自然經濟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③洋務企業④外國資本主義經濟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考點六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重難疑點突破1.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1)1912~1919年: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①背景及原因:一戰期間,歐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于戰爭,對華的資本和商品輸出減少;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激發了他們振興實業的熱情;民國政府實行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民國政府倡導使用國貨及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②表現:紡織業、面粉業和卷煙業等輕工業迅速發展,重工業和新興的民族工業——化學工業也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2)1927-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原因:國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國民政府采取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如鐵路國有化、統一財政、改革稅制、關稅自主等措施,由此國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也得到較快發展。(3)抗日戰爭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受到沉重打擊原因:①日偽政權在淪陷區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這表現在主要采取軍事管理、委托經營等方式加強對淪陷區工礦業的掠奪;壟斷、控制金融和內外貿易,限制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掠奪大量勞動力。②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使四大家族官僚資本急劇膨脹,不僅壟斷地位加強,還乘民族工業之危侵吞民族工業,進行掠奪,使不少民族工業奄奄一息甚至倒閉、破產。③此外,戰爭動蕩的環境也是重要因素。(4)1946-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日益萎縮原因:國民政府征收苛捐雜稅,濫發紙幣,造成通貨膨脹,實行“經濟統制”政策,壓制民族工業發展;國民政府為尋求美國援助,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使美國資本和商品大量涌人中國,沖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2.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1)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①先天不足。與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相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缺乏資本、人才、技術、市場和思想觀念的準備。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投資方向和發展主要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這種工業結構和地區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④近代中國政局長期動蕩,使民族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2)推動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①西方列強的侵略,不斷沖擊著中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瓦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和可能。②由于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③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熱情不斷高漲,使“實業救國"具有日益廣泛的社會基礎,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不斷興起,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④實業家們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支撐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動力和力量的源泉。3.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及作用(1)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中國現代化。(2)從政治上看,它導致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逐漸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3)從思想上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著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4)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地發展。考點對應例題例1(2006.廣東)1914--1920年,中國生產的植物油、面粉等工業品的出口數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時期進口貨物的數量卻大幅度減少。導致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五四運動B.中國民眾的抵制日貨運動C.第一次世界大戰D.中國工人階級的罷工斗爭解析:一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得到發展的機會,出現短暫的春天,一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很快蕭條下去。答案:C例2閱讀一戰前后中國進(2008上海歷史,共同部分29)下列選項中正確反映了1870~1956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是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的把握,曲線圖主要反映近代以來民族資本主義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從產生標志看,A、C項正確,從消亡情況看,A、C項正確,只有A項符合題意.口總值指數變化的情況(以1913年為l00%)請回答:(1)依據圖表分析一戰以來中國進El貿易總值變化的趨勢。(2)說明進口總值發生變化的原因。(3)辛亥革命后,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其特點是()A.面粉、紡織、化工等行業發展迅速B.以機器制造業帶動全局C.東南沿海地區成為工商業中心D.中國工業品大量出口解析:注意結合圖示中的數據變化圖進行分析。其中(3)題近代中國的重工業一直是薄弱環節,受制于列強,因而B項首先排除.同時,中國工業品大量出口只是在個別行業,并不是普遍的。這一時期的中國工業分布已經向北、向西發展,如天津、青島、武漢等地。所以,C、D兩項也不符合史實,只有A項正確。答案:(1)一戰爆發后,中國商品進口額比戰前減少。大戰結束后,進口額迅速回升并超過戰前水平。(2)辛亥革命后,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工業發展重新受到壓制。(3)A考點對應訓練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短暫發展,發展最快的行業是()A.機械制造業B.鋼鐵冶煉業C.輕工業D.餐旅服務業2.辛亥革命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下列各項表現中不正確的是()A.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B.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被激發C.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紛紛涌現D.民族資本對封建經濟已處于優勢地位3.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有()①辛亥革命為其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②南京臨時政府的措施③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④群眾性的反帝斗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清代費正清教授曾把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稱為“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這主要是因為()A.工業結構不合理B.地區分布不平衡C.社會環境未根本改變D.軍閥割據混戰5.下列哪些因素客觀上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①一戰結束②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形成③日本的全面侵華④民族資本的薄弱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6.抗日戰爭爆發后民族工業遭受沉重打擊的因素不包括()①日軍以“委托經營”“軍事管理”等形式進行吞并②官僚資本的壓榨③美國商品的大量涌人④國民政府大肆出賣國家主權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7.民族工業在發展中依賴外國或封建主義庇護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資本薄弱B.封建勢力強大C.資本主義的強大D.中國的社會性質8.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有所發展,但最終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A.受到資產階級兩面性的制約B.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制約C.中國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D.民族資產階級沒有政治地位考點七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重難疑點突破1.近代服飾風格和社會習俗演變的特點方面特點地域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內地和市鎮過程從西方引進,有較強的殖民色彩,且中西、新舊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水平“斷發”運動迅速且徹底,但不纏足運動起步早、進展緩慢,沿海和內地水平不一動力每一次習俗方面的變化都與當時社會運動的推動有關;上層人物的倡導起到社會示范作用2.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受到了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影響。反之亦然,這種影響主要是積極影響,促進了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1)政治上,有利于中國反封建斗爭的展開,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2)經濟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國文化的精髓,又日趨科學合理。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3.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一般性規律(1)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向西方學習的過程。(2)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隨著中國近代經濟、社會、思想的變化而不斷加深。(3)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地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4)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實質上是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結果是中西文化逐漸結合,且保留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5)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進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考點對應例題例1我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漸向內地擴展②各地之間的變化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密切相關④反映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不斷深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答案:A例2(2007·廣東·10)“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叉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現于()A.明朝B.清朝C.民國D.新中國解析:本題考查飲食文化受西方影響發生的變化。題干情景出現于晚清時期.答案:B考點對應訓練1.辛亥革命時期,有人做詩日:“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腳跟形勢先融化,說到鉤蓮六寸長。”此詩主要反映了()A.倡導婚姻自由B.易服、廢止纏足C.全盤西化D.反清革命2.中國人大約什么時候穿上中山裝()A.鴉片戰爭后B.新中國成立后C.辛亥革命后D.改革開放后3.鴉片戰爭后,服飾變化的先后順序是()A.穿西裝一民間服飾變革一官定服飾變革B.民間服飾變革一穿西裝一官定服飾變革C.官定服飾變革一民間服飾變革一穿西裝D.官定服飾變革一穿西裝一民間服飾變革4.辛亥革命不僅是一場政治革命,推翻了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帝制,而且是一場社會革命,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辛亥革命對改革近代習俗起到的作用有()①辛亥革命后,政府頒布男女禮服的形制,新服飾走向社會中下層②辛亥革命后,政府頒布《剪辮通令》,革除結辮陋習③提倡“自由、平等"文明精神,廢除跪拜、作揖等禮節④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頒布《不纏足會草例》,促進不纏足運動的開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在清末民初不可能出現的是()A.民國成立時人們對孫中山行三跪九叩大禮B.張三穿著西裝祭拜孔子C.李四在照相館拍了一張全家福D.王五在上海吃到了“中西大菜”6.中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報紙是()A.《民報》B.《新華日報》C.《小說林》D.《申報》考點八交通和通訊的變化重難疑點突破1.近代交通的變化(1)變化交通表現鐵路①1881年,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開平至胥各莊鐵路建成通車②1888年,宮廷專用鐵路建成③甲午戰爭后,列強激烈爭奪在華鐵路的修筑權,修鐵路成為中國人救亡圖存的強烈愿望④1909年,詹天佑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建成通車⑤到1911年,中國鐵路總長4800千米,但90%由外國修筑并控制⑥民國以后,各條商路修筑權收歸國有水運①1872年近代第一家輪船航運公司-—輪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新式水運業的誕生②1900年前后,民間興辦的各種輪船航運公司近百家,始終在列強聯手壓迫、競爭排擠中艱難求生航空①中國航空事業真正起步于1918年②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門設“籌辦航空事宜處”,擬訂以北京為中心的五大民航線路(2)影響:積極方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力口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總之,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消極方面,有利于外國政治、經濟侵略,便利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2.中國近代通訊的變化通訊表現郵政①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通商口岸地區設立“領事郵政代辦所”②1896年,“大清郵政局"宣告成立,此后又設郵傳部③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萬國郵聯大會,簽訂一系列相關國際郵政條約電訊①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②民國時期,電報電信事業發展緩慢考點對應例題例1鐵路成為中國近代交通運輸建設的重點,主要的因素有()①鐵路速度快,運力大,費用低廉②鐵路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③受工業革命的影響④清政府從一開始就支持建設鐵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④不符合史實,清政府一開始是反對修筑鐵路的,可排除含④的B、C、D三項。答案:A例2新式交通工具的引人和發展,最符合歷史潮流的是()A.促進了經濟的發展B.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C.加強了世界之間的聯系D.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解析:A、B兩項只是局限在某一領域,而設問的角度是對中國的影響,近代化涵蓋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答案:D考點對應訓練1.下圖為中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蒸汽機車,它于1882年開始運行。這輛機車應該運行在()A.淞滬鐵路B.唐胥鐵路C.京張鐵路D.京漢鐵路2.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的鐵路建造于()A.洋務運動期間B.戊戌變法期間C.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期間D.辛亥革命發生之后3.中國新式水運交通的近代化開始起步于()A.外國的在華航運業B.洋務運動的軍事工業C.洋務運動的民用工業D.中國的民族工業4.下列有關近代電訊郵政事業的敘述,錯誤的是()A.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B.1896年,“大清郵政局"宣告成立C.民國時期,郵政得到進一步發展D.民國時期,戰亂頻仍,電報電信事業無從發展5.下列不屬于通訊工具變遷和電訊事業發展影響的是()A.信息傳遞快捷簡便B.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C.阻礙了人們的感情交流D.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專題演練鞏固落實】一、選擇題新航路的開辟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請回答1-—-5題。1.人類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展到開始走向整體世界的標志性事件是()A.新航路開辟B.西、葡殖民擴張C.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D.黑奴貿易2.下列哪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動發現了好望角()A.達·伽馬B.哥倫布C.麥哲倫D.迪亞士3.新航路開辟時,正值中國的明朝時期。新航路的開辟對當時中國的影響是()A.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B.西方國家開始從中國掠奪大量白銀C.西方殖民者開始騷擾中國的東南沿海D.中國閉關鎖國的狀態受到嚴重沖擊4.迪亞士曾經說過,他航行的目的是“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務,給處于黑暗中的人們帶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樣去發財致富”。其中“給處于黑暗中的人們帶去光明”是指()A.給土著人帶去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B.給渴望發財的人帶去黃金C.給土著人帶去皇帝的恩典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5.原產美洲的玉米和甘薯等農作物,能夠傳播到世界各地,主要得益于()A.鄭和下西洋B.世界人口的流動C.工業革命的進行D.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國家踏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請回答6~7題。6.17世紀的荷蘭(或荷蘭人)被稱作“海上馬車夫”,主要是因為17世紀的荷蘭(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